《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通用16篇)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整首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背誦詩歌。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座橋成為名橋,讓一座寺廟成為旅游勝地。
2、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引導學生齊說)
解題
師板書:夜泊
1)泊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組詞)
2)在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詩人在什么時候停的船?(晚上)評價:你真會思考。這兒寫的是夜泊。
4)詩人將船停在哪里呀?(楓橋邊)師完成板書。評價:你們真厲害,和老師一起完成了詩題。指名讀。
5)連起來說說詩題的意思。(什么時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學們,是誰在楓橋邊停船啊?(唐朝詩人張繼)是的這就是詩的作者。
師板書。
4、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繼,一起來感受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二、初讀。
1、請同學們借助書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順。
2、請生讀生字。
3、讀整首詩。注意斷句,讀出詩的韻味。
三、精讀感悟。
1、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這首詩,來到這楓橋邊。大家邊聽邊想,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線畫下來,把聽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來。
2、師范讀。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現出了許多景物,也聽到一些聲音。四個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所劃的景物和聲音吧!
4、先來說說看,張繼看到了什么?
月落:
1)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殘月)這還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來夜已經很深了,再過一會就要天亮了。同學們,這是什么季節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樣的呢?
生:慘淡、無光,凄涼
4)是的,這是凄涼的月光。誰來讀這個詞。
霜滿天:
1)已經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氣更涼了。為什么是“霜滿天”呢?(霜很大,很濃,很多)
2)你們說,在這霜滿天的夜晚,詩人能感受到這種寒冷嗎?(能)
3)我們在家里也許很難感受到這種寒冷。而張繼此時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們說得都很對。張繼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時在哪里?(蘇州),從哪里知道?(姑蘇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蘇州是我們江蘇的一個城市,湖北和江蘇之間相隔1000多公里。我們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駛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見,張繼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我們把漂泊在外的人稱為什么?你能體會游子的感受嗎?(生交流)
這滿天的霜呀將游子張繼團團包住,張繼是什么感受呢?
4)讀讀這個詞。
江楓:1)江邊的楓樹。
2)因為是晚上,江邊的楓樹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樣子的?(暗紅,昏暗、黑乎乎)
漁火:什么樣的?江面上的點點漁火,忽明忽暗,隱隱約約。
連起來讀讀這兩個詞。
5、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張繼所看到的,那張繼還聽到什么了呢?
烏啼
1)這是什么意思?人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不喜歡)為什么?
2)是的,烏鴉的叫聲十分刺耳,在夜晚聽到烏鴉的叫聲,更加的凄慘,凄涼。
3)讀詞。
6、同學們,張繼看到的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副圖,一副凄涼的秋夜圖。請你們回過頭來想想,用自己的話描述給你的同桌聽,從天空再到江面的順序來描述。
7、理解感悟“對愁眠”
1)詩人看到了,霜天殘月,江楓漁火,聽著凄厲的烏鴉叫聲,張繼又怎樣的感受?(壓抑、難過、郁悶、心情很不好)
2)此時的張繼睡得著嗎?(睡不著)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對愁眠”?
3)作者為什么睡不著?(圈出“愁”)張繼心中滿是憂愁,那這里的“眠”是睡覺的意思嗎?那是什么眠?(失眠、無眠、不眠、難眠)
4)是的,張繼根本睡不著,他帶著憂愁,難以入眠。
5)連起來,讀讀整句詩。個別讀,分組讀,一起讀。
8、感受鐘聲。
1)詩人在船上難以入眠,所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讀第二句。
2)寒山寺:簡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嗎?(不是,而是在姑蘇城外,只能是遠遠看到。)
3)張繼聽到了什么?(鐘聲)
4)哪里傳來的鐘聲?(寒山寺)
5)為什么遠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張繼也能聽到呢?(因為是半夜了)從哪里看出來?(夜半鐘聲到客船)
6)這半夜的鐘聲傳到了哪里?(客船)在這里“到”就是傳到的意思。
7)客船能聽到鐘聲嗎?真正聽到鐘聲的是——張繼。
8)客船上的張繼是一個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個孤孤單單,舉目無親的游子,這“鐺——鐺——鐺——”的鐘聲分明敲在張繼的心上。聽著鐘聲的張繼更加無法入眠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9)讀這句詩。
9、張繼的心中有無限的愁,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詩,字字都是發自肺腑。自己讀讀這首詩,感受這深深的愁。
個別讀,想讀的讀,齊讀,比賽讀。
四、拓展延伸。
咱們學習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都是寫的關于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補充習題》上的《暮江吟》和《秋詞》。
教后記:
1、《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是一位失意的詩人,他的這首詩將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現得淋漓盡致,霜天殘月,江楓漁火,每一處景物都是灰暗、凄涼,處處都透著寒氣,整首詩籠罩著深深的愁。二升三的學生能體會到什么?在備課的時候,我很擔心學生根本不能體會到“愁”,因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時候,要是自己的引導不到位,整節課肯定就是無病呻吟,將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所以,我覺得對于當時的背景知識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定要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所以,我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詩人張繼的背景資料,并在班上交流,學生知道了原來張繼是一位落榜的詩人,他的這首《楓橋夜泊》最為有名……學生了解了張繼的遭遇,我想引導學生體會當年張繼在楓橋邊的感受時,應該就顯得容易了。
2、在我自己備課的時候,我想要讓孩子深刻理解并感受到詩人的感情,我自己一定要吃透文本,吃透教材,所以,我認真研讀了教參,并把自己的疑問和年級組的老師交流,然后我才開始寫教案,設計教學流程。“詩人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是我的主要問題,然后從景到情,逐步引導學生感受,然后再讀中悟。
3、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謹記師傅跟我說的,1)要機智地面對學生的回答,要緊緊扣住事先備好的教案,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來應付課堂上的狀況,否則就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2)課堂上的提問一定要有效,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要干什么。3)不能過分重復學生的話,而是要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作出評價。我緊扣詩人“看到”、“聽到”的,引導學生感悟凄涼的秋葉圖,進而感受悲涼的鐘聲,感受之后指導朗讀。
4、自己這次上課的感覺:1)學生雖然能夠答出老師的提問,但有的問題沒有出現我想要的效果,發言的面仍然不夠廣,有的學生想說卻又不敢說,課堂氣氛有些悶,我想我的引導可能還不夠有效,詩句的前半句花的時間較長,導致最后整首詩的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后一個拓展的環節只能被安排成了家庭作業一帶而過。2)以前學生出現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夠到位的時候,我的腦子里面就開始亂,不知道該怎么應對,但我這次能夠冷靜地對待以外狀況的發生,所以課堂顯得從容了很多。
我想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研讀文本的能力還要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學,多讀,多想,多悟,希望能夠上出讓學生如沐春風的課。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2
一、 激趣、自由漫談
(一)請學生背誦學過的描繪秋天的古詩,看誰記得多。
(二)導入:我們再來學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這首詩意境深遠,非常有味道。揭題:楓橋夜泊。齊讀課題。
二、 初讀,質疑問難
(一) 回憶學習古詩的步驟。
(二) 出示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
(三) 自由讀詩,自學古詩。
(四) 出示課文,指名朗讀,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讀漫談
(一)分步驟學習古詩。
1. 第一步:解詩題,說詩人。交流課前收集的善于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楓橋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
2. 第二步:解字詞,說詩意。
1. 齊讀古詩,想一想: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
2. 解字詞,說說你是怎么弄懂這些意思的?
3. 結合課后注釋和占有的資料理解,交流詩句的意思,交流時先交流前兩句,然后交流后兩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
3. 第三步:解詩情,悟詩境。
1) 配樂朗讀,想象畫面。
2) 指名讀一二句,學生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畫“月”“霜”“烏”“江楓”“漁火”, “霜滿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江邊的楓樹怎么樣 ?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 )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么樣?(難以入眠))
3) 男生齊讀一二句。
4) 指名讀三四句,學生聽,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 ?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
5) 女生齊讀三四句。
6)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
7) 說意境。
(二)指導朗讀。
2. 詩的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愁緒,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詩,看看從詩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很愁?
3.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個別讀,齊讀,低聲慢吟讀等體會詩人的愁緒。
1) 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
2) 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3) 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三)質疑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對重點問題探究。
師:這首詩我們已經學完了,在同學們的腦海中,還有哪些小問號在閃動,大家提一提。
1、半夜,鳥兒都睡了,烏鴉為什么還在叫呢?
2、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為什么而發愁呢?師: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棄,我們應該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破浪遠航,而張繼呢,是變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三、 深化,擴展漫談
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四、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理解了詩的內容、意境,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更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2.學會如何欣賞詩歌。
[教學重難點]
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梳理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學時數] 總計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解釋下列詞語。
考證: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考核、證實和說明。
望文生義:不懂某一詞句的正確意義,從字面上去附會,做出錯誤的解釋。
膾炙人口(kuài zhì):美味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贊。炙:烤熟的肉。膾:切得很細的肉。 招徠:招攬。
無懈可擊:沒有可以被人攻擊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嚴密。
揆情度理(kuí):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
索然無味:沒有意味,沒有興趣的樣子。
牽強附會: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址在一起。
無可厚非:不可過分指責,表示雖有缺點,但是可以原諒。
2 閱讀全文,思考預習提示中的問題。
二、研讀課文。
1.速讀全文,給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第一部分(l~2段):引用詩歌提出反駁的對象(楓橋夜泊)新解,認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于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于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
第二部分(3~7段):分別對“烏啼”“江楓”“愁眠”的新解進行反駁。
第三部分(8段):總結,認為這樣的“新解”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希望文學研究者不要這樣做。
2提問:課文第里段提出反駁的對象后,為什么寫“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然后文筆一轉,又提出自己的疑問?
[明確]:因為考證的內容是前人未說過的所以覺得很新鮮,同時,因為別人能提出新觀點,對古代的詩進行考證而自己卻未能做到感到很慚愧。然后文筆一轉,又提出質疑,這樣寫使文章波瀾起伏,曲折有致。
3提問:第1段連用了3個問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連用3個問句引起讀者的深思。
4.提問: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對詩歌意境的描述嗎?為什么?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
1.提問:作者在第3段分幾個層次來反駁?有語言標志嗎?
[明確]: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個層次。
2.提問:第3段如何分3層反駁的?
[明確]:第一層: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證,樹起批駁的靶子。“新解”作者認為烏啼不是烏鴉叫而是一座橋名。論據是“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毀于清同治年間”。結論是詩中‘明落鳥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進行反駁。先駁“烏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于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有。引詩詞曲為證:
(l)樂府中有《烏夜啼》的曲名及劉義慶作曲的傳說。
(2)樂府琴曲歌辭有《與夜啼引》。
(3)唐教坊曲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
結論:在特殊情況下,烏鴉受到驚擾會夜飛啼叫。
第二層:再駁“烏啼橋”,認為無文獻史料證明其修建時間。或是由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舉梁祝故事為證。
第三層:再駁“月落烏啼”從橋的地形揆情度理,認為“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的印象”。通過駁論據來駁論點。
3.提問:第4段是怎么反駁“江楓”新解的?
[明確]:先樹起批駁的靶子。“新解”作者認為“江楓”是指寒山寺前兩座并排的姐妹橋。
先駁“江楓”橋名。把江村橋和楓橋合并簡稱“江楓”,不合古人今人的語言習慣。退一步講如果“新解”成立,那么詩歌應該改名。這一段直接駁論點。
二、小結。
欣賞詩歌,要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內涵,捕捉詩人切實的思想感情,加以領悟。要從字里行間體會詩的意象,通過想象聯想再現詩歌所描繪韻畫面,欣賞其中蘊含的美。要注意詩中的比喻、象征的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還要學習詩歌精粹的語言,欣賞詩歌遣詞造句的精練、優美、音樂性,講究變化。
(第三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
1.提問:第5段是怎么反駁“愁眠”新解的?
[明確]:先樹起批駁的靶子。“新解”作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頭,對著愁眠山的意思”。論據是“運河兩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
先駁“愁眠”的實指,抹去了詩歌主觀感情的色彩,使這句詩索然無味。再駁“漁家既然學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論據的不合理性,認為“漁家掌燈”與旅客“眠”之間無必然聯系。這一段既駁論點又駁論據。
2.提問:第8段總結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
3.提問:作者反駁這些“新解”為什么始終結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進行反駁?
[明確]:因為分析詩歌的藝術形象和意境是鑒賞詩歌的鑰匙,如果丟失了詩歌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則詩歌的美感也無從談起。
二、小結
本文針對“新解”的觀點,逐一進行反駁。反駁既有直接駁論點。也有通過駁論據來駁論點。反駁的論據充分,批駁有力。在反駁中始終結 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見學校同一發放的省編資料之本課相關內容。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發興趣
1、請學生背誦學過的描繪秋天的古詩,看誰記得多。
2、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揭題:楓橋夜泊。
3、簡介作者:張繼,唐朝詩人,湖北安陽人,早年沒做過什么官,就南下吳越,寫下了許多詩篇,《楓橋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請學生自學課文。提出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詞,想想每句詩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蘇、城、寺、鐘;指名認讀。
(2)出示課文,指名朗讀,引導評議。
(3)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楓橋:姑蘇城外的一座拱形橋;……)你是怎么弄懂這些意思的?
(4)小結:查閱工具書是學古詩的好方法。不過,僅僅靠查閱工具書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把字詞放在詩里去讀懂它。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理解課題。教師:楓橋在哪里?(教師板畫“楓橋”)“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么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了什么?(貼卡片“泊”)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習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畫“月”“霜”“烏”,貼出卡片“霜”和“啼”)“霜滿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朗讀訓練。
5、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么樣?(難以入眠)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6、朗讀訓練
7、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朗讀訓練
9、齊讀全詩
四、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里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請學生交流:張繼,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五、指導寫字
1、請學生說說記住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導“愁”、“霜”的結構。
3、鋼筆描紅。
六、作業
1、填空: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 )、( )、( )、( )、( ),聽到的有( )和( ),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
2、背誦課文。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5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于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愁緒。
一、精心設計、引領孩子成長。
本課無論是在導入新課的創設情境,感受意象時的畫面想象方面,還是在領悟與升華詩情,激發閱讀與積累方面,都進行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力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比如,在課始,我通過“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眾多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這樣一段話激起學生對《楓橋夜泊》的閱讀興趣,緊接著又以教師的范讀,把學生帶入古詩,讓學生產生自己也想試試的迫切愿望。
二、想象畫面,感悟詩歌意境。
“詩無達詁”,如果我們一字一字地解釋詩句,詩意就沒有了,詩只剩下枯燥的文字。因此,我們在古詩教學中要努力挖掘詩的薏蘊。教學時,我緊緊地抓住了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對詩中“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景物的想象和體驗,從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此時的孤獨、凄涼、寂寞。
在進一步理解體會詩情,感受魅力時,我緊扣詩眼“愁眠”一詞展開教學,找準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詩人張繼為什么愁眠?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通過文字資料的介紹,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愁不僅僅是愁自己,愁家鄉,更是愁國家的命運,愁百姓的疾苦,層次分明,并且實現了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歌意境的跨越。
三、多樣朗讀,唯美聲畫渲染。
學習語文,理解課文,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讀。學習古詩時朗讀貫穿于課堂的始終,由讀通讀順,到讀出感情,再到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意境,學生們帶著不同的目標,一次次充分朗讀詩文,層層深入了解詩意,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尤其是多次配樂朗讀,更好的引領學生融進《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散發出來的愁苦孤寂的意境中去。
四、借月詠愁,感悟詩詞魅力。
雖然學習的是這一首詩,但教學時卻聯系到了學生們過去所學的很多首古詩,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的《絕句》,白居易的《憶江南》等,尤其是將很多通過“明月”來寄托思鄉之情的詩句歸納整理,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中華古典詩詞的偉大魅力。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次教學中,還有許多不盡滿意的地方,如,在一次次的誦讀中,學生還是沒有真正觸摸到詩人那顆憂愁的心,與作者共鳴的目的,仍未達到預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6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7
一、導入:
1、學生齊讀課題。
2、破題。
師:楓橋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楓橋邊停泊。
師:有補充的嗎?
生: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
師:誰停的?
生:張繼。
師綜述:張繼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而寫下這首詩,因為這首詩,讓一座小小的寺廟和一座名不見經傳的橋盛名起來,也讓張繼名垂青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感覺一下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讀課文。
2、學生匯報。
生1:有點傷感。
生2:有點凄涼。
生3:感覺詩人有點憂愁與寂寞。
師:讀詩的初步感覺很重要,老師讀詩也有自己的感覺。我的感覺想通過我的朗讀表達出來。
師如情入境的朗讀博得聽課老師的集體鼓掌。
師:請你們也把你們的感覺放進去,讀出你的味道。
學生自由讀詩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師: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烏啼、寒山寺、江楓、漁火。
生2:我來補充:還有霜滿天。
生3:客船。
生4:還有鐘聲。
老師適時出示歸納了景物名稱的課件。
師:看這些都是詩中景物,,這些景物匯集在一起就成了這首詩。如果把這首詩讀成一個字,一個表達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
生:愁。
師:請大家帶著愁讀,邊讀邊品味,拿出筆,看詩人通過哪些描寫突出這個字的?
生批劃讀后匯報。
生:我從烏啼中體會出來的。烏鴉就在哭蹄,感覺很傷心。
師:讀讀這句。
生讀。
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師:這句還有什么體會?
生:霜滿天中的霜讓我覺得很寒冷。
師:一個霜讓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這里怎么說霜滿天?仔細讀讀、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師課件出示對比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月落烏啼霜滿地
......
生:第一句好,感覺得很冷。
師:從中透出冷。自己體會體會。
齊讀該行詩。
師:詩象品茶、品酒,慢慢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第二行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楓樹。
師:是這樣的楓葉嗎?
(課件出示火紅的楓葉圖)
生:不是,沒這么紅了,是枯黃的。
師:閉上眼睛,走如這種情形。
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照畫面讀讀這首詩。
學生聲情并茂地讀詩。
師:詩中誰跟誰相伴?
生:江楓與漁火。
師:張繼有人相伴嗎?你由此體會到什么?
生1:很孤獨。
生2:很凄涼。
師:把這種感覺讀到詩中去。
學生讀詩。
師:眠什么意思?
生:睡覺。
師:誰睡了?
生1:江楓睡了。
生2:漁火睡了。
師動情強調:江楓
生:睡了。
師:船家
生:睡了。
師:整個大地
生:都睡了。
師: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個姑蘇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張繼沒睡。
師:把你們剛才的話起來,就是一首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呀!
課件出示:
江水睡了,
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獨張繼醒著,
夜愈深愈難眠。
師:誰讀讀?讀這首小詩。
生單個讀。
師:讀出夜晚的寧靜,讀出詩人的憂傷。
學生齊讀。
師:為什么夜愈深愈難眠?
生1:很孤獨,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媽媽。
師:對愁眠原來是對愁難眠呀!把感覺放進去讀讀。
學生讀前兩行。
品析第三四行詩。
師:詩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讀讀。
學生讀第三四行。
師:要想讀得有味道,就得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
生:詩人在這里是個客人。
師: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
師:客人是誰?
生:是張繼。
師:客人就是詩人。大家還記得王維的一首詩嗎?
生齊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你從客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張繼怎樣的感情?
生略。
師:你就是詩人,你就在客船上,遠處傳來寒山寺那悠遠的鐘聲,作者的心情是說不出來的,讀吧,讀出那種味道,讀得像寒山寺的鐘聲,越梁繞耳,綿延悠長。
學生有滋有味的讀。
師:讀出了凄涼,讀出了憂傷,帶著這種感覺讀讀整首詩,來理解張繼那難眠的一夜。樂曲伴奏。
學生讀,讀的凄清,讀得悲傷。
師: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張繼嗎?
生:你為什么這么愁?
師:是啊,張繼,你為什么這么愁?
生答略。
師:故鄉襄陽與姑蘇相隔千里,故鄉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時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像答略。
師:回憶故鄉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的。但在這里只有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沒有熟悉的家鄉山水,沒有熟悉的鄉土鄉音,這里有的只是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在這里,張繼生活了年,張繼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沒有回到家鄉,在這里只有無盡的思戀,帶著一腔情感再讀讀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在120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張繼為什么那么憂傷?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但有一點,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這首詩中,為我們創造出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從古到今,詩人吟楓橋,書法家寫楓橋,畫家畫楓橋,歌唱家唱楓橋,就在詩、書、畫、樂中延續著橋。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8
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能力點:
培養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德育滲透點:
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吟誦;
2、詩人為何而愁。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二、欣賞、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什么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么我們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3、請生匯報,師板書并釋詞。
4、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靜態”)
6、這些景物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了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這些凄涼、孤寂的景物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臺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著無比的憂愁還鄉,途中路經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著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著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0、請生臨場一分鐘編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愿意則此環節取消。)
1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請生匯報后帶讀所搜集詩句。
13、老師也搜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為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么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三、總結
我們應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編排本課課本劇,進行班級課本劇表演。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朝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愁
所聽:烏啼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9
一、教學要求:
1、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能力點:培養朗讀能力、品詩析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3、德育滲透點: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三、教學難點:詩人為何而憂愁
四、教學方法 :直觀法、合作學習、情境感受。
五、教學準備
1、小黑板、錄音機。
2、歌曲《濤聲依舊》、《楓橋夜泊》古詩范讀及古詩新韻。
3、讓學生課前查閱詩人及寫作背景相關的資料,查查抒發詩人愁緒的詩歌。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自由漫談、揭題、解題、介紹詩人
1、聽歌曲《濤聲依舊》的前兩句,引出詩的題目和作者張繼。
同學們,首先請大家欣賞歌曲《濤聲依舊》的第二段。(放歌曲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你聽出了什么?
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們根據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而改編的,歌中所唱的內容正是借用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詩句。借用了哪些詩句,我們學完了這首詩就知道了。
2、理解題目。
齊讀詩題,你讀懂了詩題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這首詩的詩人是唐朝的張繼。
3、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
課前,同學們一定找到了一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資料,我們來交流一下。
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資料上沒有說明。他在天寶12年中過進士,當過鹽鐵判官。張繼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張繼是我國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那年秋天,他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準備來年東山再起。船在蘇州城西楓橋碼頭停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拂曉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圓月即將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漁人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他想:昨夜聽到的鐘聲可能就是從這里傳來的吧,于是他提起筆,即興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4、你們以前是怎么學古詩的?
交流,出示學古詩四步驟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解詩意;三讀會,達意境;四會讀,有感情。
(二).學生按照“四學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多名學生個別讀全詩。(全詩共28個字,沒有生字,你都讀對了,真了不起。讀對字音對你理解古詩的意思很有好處。詩人沒有想到,在科舉考試時他的才華沒有人欣賞,而在楓橋旁寫的這首詩卻會千古流傳。那好,就請同學們在下面試著讀一讀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讀。)正音:寺、蘇、齊讀
2、二讀懂,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各自讀通了全詩,下面老師要問問你們打算怎樣做到二讀懂,解詩意。(借助書本注釋和工具書,先解釋重點詞的意思,再把詞義用通順連貫的句子連起來,就解釋了詩意。翻譯古詩的基本方法是代、調、補。)
(1)借助詩下的注解,各自讀詩自學。
(2)同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組讀懂了哪些詩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詩句讀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幫你解決?
(3)各組交流讀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其他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過渡語:我看到了,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那么,通過自學,在小組里交流,關于《楓橋夜泊》這首詩你都知道了大意?誰愿意說一說?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
(江楓:江邊的楓樹,也有解釋成江橋和楓橋。
漁火:漁家的燈火。
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
(姑蘇:蘇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3)指多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昨夜,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4)出示插圖,指名上臺指圖說全詩大意
(5)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詩,用“---”劃出詩人看到的景物,用“~~~~”劃出詩人聽到的景物,用三角號找出描寫時間的詞,交流
(看到“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烏啼”、“鐘聲” 描寫時間的詞是“月落”、“夜半”。)
(6)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書:拂曉時景物追憶昨夜景色)
(7)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你現在能體會到作者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感受嗎?現在,誰能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就是三讀會,達意境。
3、三讀會,達意境。
(1)女生讀全詩,這首詩圍繞哪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詩人夜晚停船在楓橋岸邊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幅清靜悠遠的夜景,抒發了詩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過渡語: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還有什么疑問?好,學貴有疑,能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才是真正聰明的人。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呢?
討論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為什么而憂愁?你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憂愁?
(張繼應該是因為落榜而愁,思念家鄉而愁。張繼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很可能是為思鄉而愁。)
(從月亮慢慢落下了,烏鴉在啼叫,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詩人的憂愁。)
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質疑、解疑
(3)教師小結: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詩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憂愁,他的孤單: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滿天,楓橋邊的樹郁郁蔥蔥,只有對面的點點漁火讓人感到一絲溫暖,那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叫人難以入睡,正在這時,從寒山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在寂靜的夜里,鐘聲顯得是那么悠遠、綿長,還帶著淡淡的憂傷。
4、四會讀,有感情
我們要做到四會讀,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讀出詩的節拍。
(1)指名讀,劃出詩的節拍。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誰愿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么讀這首詩?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2)指導朗讀、試著背誦
a、聽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b、指多名比賽讀。評議。
c、男女生練讀。
(3)學唱古詩新韻(全班起立,老師范讀時認真聽,體會感情;學生唱第一遍歌詞時,認真聽、感受音樂,第二、三遍邊跟著唱,邊拍手打節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憂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體會憂愁。(5分鐘)
1、張繼憂愁了寫詩,你還會背哪些抒發詩人愁緒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在呢,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2、小結
是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而張繼呢,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剛開始老師放的《濤聲依舊》,也說明了這首詩的影響深遠,它的歌詞就是來源于這首詩。
《楓橋夜泊》的確影響深遠。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楓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五)總結:
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一定能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四學法”來學習古詩,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2、用簡筆畫畫這首詩,在班上展覽。
3、改寫《楓橋夜泊》
(七)板書設計
楓 橋 夜 泊
張 繼
月 落 /烏 啼 ∥霜/ 滿 天,
江 楓 /漁 火 ∥對 / 愁 眠。
姑 蘇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鐘 聲∥到 /客 船。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0
設計理念
本節課從詩句的理解中發散想像,自然創設情境,給學生一個較直觀的形象,利用開放式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造性地學習。
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講詩人張繼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夜優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這首在上個世紀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還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師: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么,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注意,這是古詩。你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
師:讀得好!那么,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生:寒山寺的。
師:沒錯,這是寒山寺的鐘聲。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么,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師: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為什么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
2.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3.沒錯,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4.七年之后,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又聽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
師:聽!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師:聽!高啟的筆下也有鐘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師:再聽!陸游的筆下還有鐘聲——
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么?
二、講授新課
師: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生自由讀)
師:好,字字落實。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這叫清清爽爽,還要有板有眼地讀。(生讀)
師:一起來讀讀,你們讀前四字,老師讀后三字(師生合作讀)。
師:再反過來讀(師生再合作讀)。
師:老師讀題目,你們讀詩句(生齊讀)。
師:就是這樣,讀出味道,讀出節奏。讀詩不僅要讀出味道,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你讀后的情緒是怎樣的,用一個詞說說。
生:愁緒滿懷、失落、孤獨、憂愁、凄苦……
師:對比著想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會孤獨嗎?讀杜甫的《絕句》會憂愁嗎?為什么讀《楓橋夜泊》讀出的是凄苦、悲傷呢?靜靜默讀,一邊讀一邊看看注釋,更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是詩中那些詞給你這樣的感受,向你傳遞這樣的情緒?
師:老師提一個問題考考各位。張繼楓橋夜泊是睡覺時,這個夜晚他睡著沒有?
生:沒有。
師:詩中哪個詞告訴了我們?
生:愁眠。
師:“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個近義詞。
生:失眠、無眠、難眠、不眠。
師:齊讀“愁眠”這個詞(生齊讀);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生齊讀);輕一點(生再齊讀)。
師: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詩的順序說。
生:月落
師: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幽暗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生:江楓。
師:江楓在你眼里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火紅的楓葉在江風中瑟瑟搖曳。
師:因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
生:忽暗忽明的、隱隱約約的。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他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
師:在哪?(生:姑蘇城外寒山寺)什么時候(生:半夜)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還聽到了什么?
生:烏啼。
師:那是什么樣的烏啼? (生: 孤獨、凄慘)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滿天
師:霜應該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滿天呢?是不是張繼感覺出了問題?
生:是因為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所以,不是滿天的霜,而是滿天的——
生:是寒滿天,冷滿天。
師:看詩句。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生:愁眠),都伴隨著(生:愁眠),都籠罩著(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對愁眠。)
師:對是什么意思?體會過對的味道嗎?
有人說這里的“對”是指“伴”。換上去讀一讀(生讀),通嗎?(生:通)。行嗎?(生:行)。味道一樣嗎?(生:不一樣)。
師: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聽老師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感受,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他?(師范讀)
生:最希望朋友來陪他。
生:母親、家人、妻子 ……
師:但是,漫漫長夜,這里沒有親朋好友相伴,沒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沒有妻兒的相伴,這里沒有伴,只有——(生:對),只有——(生:對)。師:這一“對”,對出的是張繼心中的無限——(生:愁、悲傷、憂愁、寂寞、孤獨)。于是情動于衷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配樂,吟唱)、(生齊讀)。
師: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在心中輕輕念道——(生讀詩)
師: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反復三次,聲音一次比一次輕)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1
教學目的
1、理解古詩《楓橋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
3、朗讀訓練,背誦課文。
教具準備
幻燈機、幻燈圖片、朗讀錄音、顏料
教學過程
一、談活導入,揭示課題。
師:大家熟知唐朝的詩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
師: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位詩人——張繼,了解這位大詩人的同學可以自由地來向大家介紹。
生;他寫的詩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師(相機以補充):《楓橋夜泊》是詩人夜泊楓橋,見景傷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二、自由讀詩,了解詩意。
1、教師出示幻燈片。
2、出示學習方法。
1自由讀詩。
2根據注解上臺講詩句的意思。
3、生朗讀古詩。
4、生上臺講詩句。
生a:我知道“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
5、師根據掛圖相機糾正,指導。
三、深入讀詩理解思想感情。
1、聽錄音范讀,畫節奏。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師:詩歌中描寫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烏鴉
……
3、師:看著幻燈片,背誦詩歌,告訴老師這幅圖該涂上明快還是陰沉的色彩。
生:陰沉
師:表現陰沉的色彩該用什么顏色?
生:藍、灰
生:淡綠、黃
4、請學生將幻燈片上色。
5、師:這樣的圖畫,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憂傷。
生:表達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達了作者的失望。
……
6、師總結:大家從詩句中的哪些景中讀出這份情感?說一說。
7、生發言,師歸納;月西沉,烏鴉噪,清霜寒給人凄清的感受。江楓搖、漁火閃、人獨臥、無泫眠感知了詩人憂愁。寒山寺、夜半鐘、敲客船、落心頭,深知詩人心境凄涼。
師:這樣濃濃的哀愁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用低沉的語氣。
生:用壓抑的語氣。
生:用緩慢的語氣。
8、指導朗讀,師范讀(以下帶點的為重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9、學生練習朗讀。
四、進一步感悟詩情。
1、師:這首詩是寫“愁”的,請同學們結合詩中有關的詞句來談一談作者“愁”些什么?
生:思鄉之愁。
生:憂國憂民。
生:考試落榜
……
2、師:同學說得很好,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下來。
3、生試背——指名背。
五、小結:大家的朗讀把我帶入了悲涼之中,這就是詩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寫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讀、多背優秀詩歌。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2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利用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參與,揣摩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自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古詩大意。
2、要充分預習,有感情朗讀古詩,勾畫詩中重要的字詞,自主進行解釋和翻譯。
3、認真研究學案,獨立思考;規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自學導航】
1.我能背誦一首思鄉的古詩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給帶點字注音。
楓橋夜泊( )
(唐)張繼
月落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對愁眠。
姑蘇( )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 )到客船。
3.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4.解釋詩句中帶點字詞的意思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的意思是 。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5.自己多讀幾遍這三首詩,結合課文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合作探究】
問題1:《楓橋夜泊》這首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再讀古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問題2:你覺得詩中最能表現詩人心情的字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能力提升】
1、想象《楓橋夜泊》中描繪的畫面,抓住“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變成“楓橋夜泊”的片段,將《楓橋夜泊》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在班級展示。
3、總結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朗讀技巧。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3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品讀、賞析《楓橋夜泊》描繪的畫面,領略詩中悲涼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正如備課是預設的一樣,學生們不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全詩,而且理解了詩的意思,領悟了詩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詩意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對于作者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者描寫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個學生卻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我讓學生討論,得出這首詩是詩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楓橋邊,感悟了整個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體描寫是作者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看到的景物,然后追憶夜晚的景色以及聽到的鐘聲,這是詩中特有的一種時空景,而正是這種時空景才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凝重惆悵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拿著精心設計的教案走進課堂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往往會有意無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給老師毫無準備的意外。這個“意外”就是課堂的生成。面對新的生成,我們不應固守預設,而應該尊重學情,當好一個促進者引導者,積極有效地進行調控,促進更精彩的生成,這就是新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有的教學策略。在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中,面對“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適度的“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正因為把學生當作了一個個天真活潑、個性鮮明的人,看成一個個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潛能”的人,所以學生的對話是活潑、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對話過程中,課標新理念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視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引導的職責。此時教師的引導更重要。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師巧妙地引導必然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對話”。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辨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的讀書、思考、辯論,使學生對文本的畫面、文字、已經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對話充滿了激情和活力。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4
在備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讓學生來體會詩人的“愁”很難,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后,收獲很不多,總覺得二升三的學生沒有這樣的感悟能力,畢竟在他們的腦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們一般只會體會出高興、興奮等積極向上的情感,哀怨憂愁的似乎很難,更何況是古詩呢!面對這樣的古詩,我想只能從詩句中的字詞理解,進而來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
在課上,我簡要地復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開門見山的說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范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么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并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銳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后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說:“我聽了之后,覺得作者好像在嘆氣。”“嘆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為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著“嘆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并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嘆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嘆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著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愁。”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贊嘆他們。后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著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并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說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5
一、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是北師大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我們去旅行》的拓展閱讀《古詩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名垂千古、萬口傳播的行旅詩。本詩通過詩人在江南游歷,夜泊楓橋時,對眼前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景象的描繪,真切自然地抒發了他跨越時空的羈旅之愁。教材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讀詩悟詩中,體會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熏陶,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許多不同內容的古詩,如《宿建德江》、《夜雨寄北》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境,品味詩韻。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梁。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采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借助多媒體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創設詩意課堂
上課伊始,我以《古詩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過師生回顧古詩表達的情感,以及誦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來營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濃郁氛圍,既而導入新課,然后,板題,解題。這樣以詩引詩,進行師生對話,架起師生文本間情感的第一座橋梁,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第二個環節:初讀詩文,感知詩意——繪“江南秋夜圖”
語文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而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我沒有采用傳統的逐句講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把握。這個環節我力求突出一個“讀”字和一個“悟”,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第二步通過范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后一步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合作者的作用,幫助他們用自己認為最優美的語言把簡單的景象:月亮、烏鴉、霜花、楓林、漁船、鐘聲、客船……進行想象描述,并提煉整理出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六個意象;最后讓學生自由大聲反復朗讀,感悟這些詞語,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當學生的動情點被激活時,我隨即小節導入下一個環節,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凄清悠遠的江南秋夜圖吧,把詞語的意韻融入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第三個環節:品讀詩文,體會情感——賞“江南秋夜圖”(這個環節我預設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無眠
在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為學生的品讀鋪設意境,從而引導學生讀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然后用“以詩引詩”、“以詩悟詩”、“師生接詩”的方法反復朗讀詩句,著重體會“愁”的滋味。
這樣在誦讀中讓詩意打動學生,讓詩人的情懷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生發的游子愁、思鄉愁、憂患愁、失意愁等種種情感體驗,達到學生與詩人情感的融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對詩人張繼續來說注定是一個因各種“愁”而難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這個環節我主要是想通過拓展學生思維,編織一個跨越時空的情感磁場,讓學生從多維空間品味詩歌傳遞的人文情懷。
首先讓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體驗,發揮想象,學生可能會說出今天晚上詩人的母親、妻子、孩子都在思念著詩人;我就根據學生的語言、情感及時整理,挖掘學生已擁有的詩句,來豐富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將無眠的詩人思念著遠方親人,遠方親人也牽掛著遠行的詩人,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孤獨、寂寞與無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這樣導入這一步的:正當詩人輾轉反側之際,寒山寺悠遠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節奏地響了起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禪意的鐘聲,一聲一聲撞擊在詩人的心坎。此時,愁緒滿胸的張繼又會有怎樣的懷想呢?
學生邊議邊說,互相交流,他們可能會說出“鐘聲讓夜晚顯得更加凄涼”“鐘聲使詩人思念家鄉的情緒更加強烈”等,這時我適時點撥:這鐘聲給詩人以震撼、也給詩人以安慰。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這鐘聲一樣悠遠、綿長。
這樣在讀讀、議議、想想、說說中,學生對詩人所抒發的濃厚情懷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樣滾滾而來。
最后,我設計師生共同感情朗讀古詩、升華情感的環節。隨著多媒體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漸次再現的畫面,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楓橋夜泊》。讓這幅江南秋夜圖牢牢地定格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七、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節課的板書我突出一個“愁”,以“愁”搭建起詩人、學生、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梁。板書設計如下:
楓橋夜泊
無眠——愁眠——不眠
羈旅之愁
《楓橋夜泊》教案及教后記 篇16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44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詞語解釋】
① 楓橋:橋名,在今蘇州城外。
②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③ 江楓:江邊的楓樹。
④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⑤ 愁眠:船上的旅人懷著旅愁,難以入睡。
⑥ 姑蘇:即蘇州。
⑦ 到:傳到。⑧夜半:半夜。
【題解】
夜間把船停靠在楓橋邊。
【作者簡介】
張繼(生卒年不祥),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中唐時候的詩人。他的詩多登臨記行,不假雕琢。《楓橋夜泊》是廣為流傳的名作。
【詩文今譯和賞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船中的游子,讓他感到多么凄涼。詩的前兩句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行旅圖。但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抒發了作者孤獨思鄉之情。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充分表現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