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寓言二則(掩耳盜鈴、濫竽充數)》課堂實錄(通用2篇)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寓言二則(掩耳盜鈴、濫竽充數)》課堂實錄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
2.朗讀課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2課時)
(一)教師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聽說過寓言故事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故事(板書:寓言二則)
通過預習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學生:“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道理。
那么,我們學的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的什么內容,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課題中有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老師板書,誰愿意試著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大家。
在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學生齊讀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理解寓言內容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一邊讀一邊把不認識的字連詞畫出來,想方法認識它;把生詞也畫下來;另外,想一想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學生讀書學習)
生:我畫出了“丁零”這個詞。
師: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來表示聲音的詞語。
師:對,我們一起讀一讀。(電腦出示“丁零”)誰還知道哪些描寫聲音的詞語?
生:轟隆,嘩啦,嘰嘰喳喳……
師:還有誰想接著說?
生:我還畫出了掩耳盜鈴。
師:電腦出示“掩耳盜鈴”,大家一起讀。課文中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盜是偷的意思。掩耳盜鈴就是說一個人捂住耳朵偷鈴鐺。
師:同學們,看,剛才讀課題時提出的問題,他通過讀書自身就解決了,多棒啊!你們知道了嗎?還有誰想說?
生:老師,課文中有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他掩住了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噢,你能夠聯系課文內容協助自身理解,真是個會讀書的小朋友。
請你們再隨著錄音小聲地讀讀課文,看看自身都知道了什么。
同學們,通過這兩次讀課文,大家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誰想把你已經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可以拿書說)
生:我知道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他想偷走鈴鐺。
師:也就是盜鈴。
生:他明知鈴鐺用手一碰就會響,被人發現,于是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手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覺了。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同學們,看啊,你們不只認識了生字,讀準了詞語,還把課文也讀懂了,真了不起!那讀了課文,你們知道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了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哪個小組討論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學們注意聽,他說完了同組的同學可以起來補充。
學生討論交流:
1.我們組認為這個人可能會想:響聲要用耳朵才干聽見,假如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噢,你們是用課文中的句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很會讀書,誰愿意把這句話再來讀一讀?(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師:誰能說一說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生:我覺得他可能想把自身的耳朵捂住聽不見鈴聲,他人也就聽不見鈴聲了,就可以偷鈴鐺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說得真好。那盜鈴人認為把耳朵捂住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請大家小組內交流意見。(學生六人小組討論)
生:從圖上看,盜鈴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還是聽得見,所以我們認為他想錯了。
師:看得真仔細,我有點被說服了。
生:盜鈴人只捂住了自身的耳朵,不論自身能不能聽見,他人還是聽得見的。
師:說得好!既然你們都知道這個常識,那偷鈴鐺的人知道嗎?
生:知道。課文中說了:“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師:電腦出示這句話指名朗讀,要將關聯詞讀好,語氣讀出來。
師:發覺就是――
生:發現。
師:在這句話中“他人”是些什么人?
生:鈴鐺的主人。
生:過路人。
生:做買賣的人。
……
師:正像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偷鈴鐺時只捂住自身的耳朵,他人還是聽得到,還是會發覺。那這個人給你留下了一個什么印象呢?
生:這個人還自以為自身這個想法不錯,簡直是自作聰明。(板書)
生:這個人很愚蠢。(板書)
這個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兒?(同桌討論后回答)
(這樣做騙不了他人的耳朵,只是自身欺騙了自身的耳朵)
板書:自身欺騙自身。
電腦出示最后一句話,全班齊讀。
(四)引導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盜鈴”成語意思
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門口,羞紅了臉,可心里還是不明白怎么會一下子被他人發覺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請將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寫一兩句即可)
交流、引導、歸納(出示實物投影,學生上臺交流,對著投影進入角色)
生:做了壞事想叫他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身欺騙自身。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你體會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同桌議論,用自身的話回答。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用欺騙自身的方法去欺騙他人。
“掩耳盜鈴”已作為成語使用。請學生聯系寓言的內容用自身的話說說成語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鈴鐺會被人發現,指不要用欺騙自身的方法去欺騙他人,這樣做是不好的,會失敗的。
(五)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六)課外作業
謄寫詞語:
掩耳盜鈴 偷走 發覺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將這個寓言故事講給他人聽。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寓言二則(掩耳盜鈴、濫竽充數)》課堂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文章中出現的生字,正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3.要學會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感想。
4.培養學生小組內發表自己的觀點及團結合作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的寓言故事《掩耳盜鈴》,還記得偷鈴人的愚蠢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個故事嗎?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全班交流。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濫竽充數》。
板書:濫竽充數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利用自己的方法快速地解決課文中不認識的生字。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師生共同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以加強生字的鞏固。
(三)學習課文
1.從題目入手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理解課文。
(1)師:通過剛才讀課文,你能從課文中找出解釋這個成語的句子嗎?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找出句子。
師用多媒體出示句子:演奏的時候,他就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
師:從句子的哪個地方能看出南郭先生在“裝腔作勢”?
師點擊課件中的裝腔作勢
學生自由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擊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
以此來理解詞語“裝腔作勢”的意思
(2)指導朗讀
師:你能試著讀出南郭先生的裝腔作勢的樣子嗎?
學生自由練習讀這一句
鼓勵學生大膽地讀給同學們聽一聽
師根據學生的讀的情況適當地表揚(如:你讀得真好等等)
師范讀這一句
學生自己再練習后,鼓勵學生再大膽地讀給大家聽
(3)演一演
師:同學們讀的南郭先生的裝腔作勢的樣子真好,老師真想演一演,我們一起試一試怎么樣?
學生分小組自己演一演
鼓勵學生到講臺上演一演
(4)師:為什么南郭先生能混過了一次又一次?
師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的答案后共同交流
師點擊多媒體課件中的句子:
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他手下吹竽的樂隊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起吹竽給他聽。
根據句子來理解“講排場”一詞,以明白上面問題
板書:齊宣王 講排場 混在里面。
2.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理解課文中的道理。
師:為什么南郭先生最后溜走了,你從南郭先生身上知道什么啟示?明確要求,學生進一步讀課文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師巡視指導交流)
師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試著總結寓意。
板書:齊?⊥? 單個吹竽 偷偷溜走
沒有真才實學
課件出示寓意:做人要老老實實,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同桌之間自由讀課文進一步體會寓意
(四)文章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濫竽充數”的事情?
學生思考并交流,其他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反思〗
總起來看表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最大積極性,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體會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結合自己身邊的故事把道理理解到很到位。
由于沒有教具“竽”,學生的表演缺少一點生動性,由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同,個別同學不能層次清晰地表達自己身邊的故事。若能給出學生更多的時間來組織語言,小組進行相互指導的話,效果會更好。
〖教案點評〗
1.表演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學生精力集中,能夠把所學知識聯系到生活實際加以運用,從中學到寓言學習的方法。
2.學生交流時要進行適時的評價,給學生鼓足勇氣,為學生的發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