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個人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文中有他們喜歡的動物形象。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三方面入手:
一、在說、想中內化課文的語言
小*、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爺爺的一口袋麥子后,小*作者著重寫了他的語言,而小牛作者則寫了他的想法,小猴則短短地寫了他的動作,于是我在課堂中內化課文的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讓學生分別說一說小*看著黃燦燦的麥子,心里會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飽滿的麥粒,會說些什么?小猴看了麥粒,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同學們對這幾種動物很熟悉,能夠揣摩出他們的所說所想,有的同學說:“小*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東西吃了。”“呵!呵!土地爺爺真好,能給我送來這等好東西,歡迎土地爺爺天天到我家來做客。”而小牛拿到麥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邊看邊說:“瞧!這黃燦燦的麥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來慢慢吃,天天吃會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學說:“小猴一拿到那袋麥子,打開一看:‘要是我把這袋麥子種下地,明年一定能收獲更多的麥子。’于是他來到田間,把麥子種下了地。”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暢所欲言,小動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形象,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爺爺
土地爺爺是一個貫穿課文線索的一個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爺爺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話來描寫土地爺爺。如看著小*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這時,土地爺爺會想些什么呢?他又會說些什么?同學們自然會想起《西游記》中的*八戒,紛紛責備小*“真是改不了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學同意小*的做法:“小*,好樣的,想吃就吃個夠。”看到小牛處理麥子的做法,老人點點頭。我也引導學生想象此時土地爺爺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有的同學說:“小牛,你既勤勞又節儉,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有同學說:“小牛,你太節儉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難受呀!”當看到小猴處理麥子的方法,老人撫摸著小猴的頭,興奮地說:“你真聰明!真能干!”此時你從土地爺爺的神態語言中看出土地爺爺心理會想些什么?有的同學說:“真不愧為猴頭,最聰明、最能干!”經學生這么一說,課文中寥寥數語的土地爺爺形象也活靈活現了,而且一樹盛開萬種花,學生的答案也各種各樣。
三、在續編故事中創新學生的思想
課文結尾,我深情地告訴學生:“大雪紛飛,又要過年了。有一天一個白胡子的老頭突然拎著一口袋東西來到你的家里,他對你說,這是聰明的小猴送給我的一口袋麥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給你。你拿到這袋麥子會如何處理呢?”學生紛紛談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綜合各種動物的優點處理自己的一口袋麥子,還有的同學想到把自己豐收的麥子拿到集市上賣,然后把所得的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這些想法讓老師感動,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爺爺送給他們的一口袋麥子拿回家給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種,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2
教完《三袋麥子》,我體會頗深。這是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文章通過描述小豬、小牛、小猴三只小動物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告訴孩子們做事要有勤奮的精神和長遠的考慮。
文章情節十分簡單,但其中蘊涵的`道理是學生感悟的難點,面對文中小動物迥然不同的個性,學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優點。因此我在教學時重點指導學生從三個小動物各自的做法中體會它們性格特點。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訪了,結果如何呢?出現了哪三種不同的結果?土地爺爺對誰的做法最滿意?為什么?讓孩子們先獨立學習,然后帶著巨大的成就感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探索成功的喜悅,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還樹立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在進行最后一部分的教學時,我在學生熟悉文章的基礎上讓他們思考:三個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如果土地爺爺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么處理?由此讓學生展開討論對麥子的處理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讓學生放開想象翅膀,拓展延伸。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說:“我不喜歡小猴子的做法!”全班嘩然!我既驚又喜!讓她說明理由:“我想因為小猴把麥子全種了,萬一遇上水災或者干旱全沒了,那咋辦?”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議論紛紛:“對呀!那還不如小豬那樣吃了劃算!”“那就什么也沒有了。”……借此鍥機,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
一會兒,各種意見精彩紛呈:“我想麥子可以吃一半,種一半,這樣既可以先吃到,還可以收獲許多麥子!”
“我想可以邀請小豬和小牛一起種,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人一起來不可能都失敗吧!而且收獲肯定更多!”
“我想收獲很多麥子以后,我會把麥子作為禮物送給其他的人,讓別人也有機會去享受播種和收獲的喜悅!”……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發言!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3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課文故事性很強,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但對其所蘊含的道理和所描寫的小動物鮮明的個性,學生感悟有一定的難度。
一、扎扎實實地讀
本篇課文內容雖然簡單,但文中長句較多,要讀好卻那么簡單。課文九個自然段,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分前后兩年,交錯講述,我想,只有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懂課文語言,讀活人物形象,才能為進入第二課時搭好橋,鋪好路。
1、讀通課文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同桌互讀,互幫互學,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我檢查,落實課文中難讀、難認、易混淆的生字詞。在檢查學生生字詞認讀情況時我特意安排了三個層次,一是認讀本課新字詞,二是分辨兩個難認的形近字,三是讀準課文中容易混淆的三個多音字。其中興奮與磨成面粉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容易讀錯的兩個字。
2、讀懂課文
讀小豬,是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讀小牛一段可能顯得有點沉,但這正是學生讀書的真實情況,這一段句子長不好,所以我在這里安排了指名讀,范讀以及比賽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扎扎實實指導學生讀書,同時滲透了朗讀的一些技巧,比如長句子要學會間隔符短句,比如邊讀邊想象。
二、語言訓練
語文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和環節目標,更要呈現扎實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學生讀詞串、讀課文、復述故事,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培養分段能力
本文故事性很強,向學生滲透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可以按照故事發展的開端、經過、結果給課文劃分層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孩子們根據老師的提示把全文劃分為三個層次,梳理了課文大意。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是在學校里研究課的時候準備的,在班里講了一遍,后來又讓李老師聽完后修改、完善了一些。《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讀起來很有意思,孩子們都很喜歡。所以在教學中,每個環節我都盡量讓孩子感覺到樂趣,我準備了三只小動物的貼圖,孩子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在處理一些關鍵詞的時候,比如“上等的麥種”,我就用對比圖片,孩子一看知道上等的麥種是顏色鮮艷、麥粒飽滿的麥子。在講小豬舔了舔嘴唇的時候,讓孩子表演,大家哈哈大笑,真是可愛極了。
只是在教學中,我指導朗讀比較細致了些,可能中間給孩子講的多了,讀的相對少,尤其是在最后的那個環節,應該讓孩子在充分感知課文,了解了三只小動物各自的性格特點之后齊讀課文更好,這樣子能全員參與,讓每一個學生充分體驗課文里的感情。而我選擇的分角色朗讀,效果不是很好,因為畢竟分角色讀的地方少。
聽完專家的教誨之后,我更明了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也明白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這次研究課,自己收獲了很多,很感謝我們組的老師給我幫助,感謝大家給我這次機會,感謝大家為我出謀劃策。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5
一、議議,讀懂課文
師:同學們,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豬、小牛、小猴對自己得到的一袋麥子不同的處理方法。你欣賞誰的做法?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
生:我欣賞小猴的做法。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雖然不能馬上吃到。可是一年以后,它卻能吃到一囤的麥子,它最能干,最聰明。
師:(高興地):說的真不錯。
生:我不欣賞小猴,欣賞小豬的做法。它很會享受,把一袋麥子全磨成了面粉,做成自己最喜歡吃的白面饅頭和烙餅。我想,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那時最開心的事。
師(贊許地點點頭):不錯。你挺有分析頭腦。
生:我欣賞小牛的做法。它吃完了自己家的雜糧,把好東西留到最后再慢慢享用,它會打算,知道勤儉節約。
……
師:剛才同學們對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學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不過,絕大多數的同學還是認為小猴的做法最好。確實,書中很多地方也暗示我們,小猴的做法最好,請大家認真讀讀,找找,看誰找得又多又好。
(學生自由朗讀,書中圈劃)
……
生:從結果看,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收獲了更多的麥子,是滿滿一囤的麥子。
生:從做法本身看,小豬就想到吃。小牛很節儉,但很累,怕麥子壞,常要把麥子搬進搬出,透風、曬太陽,而小猴呢,把麥子全種下了地,既省事,效果又好。
師(高興地):你很會動腦,看法不一般。
生:從土地爺爺的態度上也恩能夠看出。對小豬,土地爺爺總是“哈哈大笑”,對小牛,是“夸獎”,而對小猴,卻是“興奮地說”,顯然,“夸獎”只是表揚,是意料之中的事,而“興奮”是土地爺爺意料之外的事。
師(喜形于色):你看書看得真仔細,很會分析,這一點,老師也幾乎沒看出來。
生:書中有“上等的麥種”,麥種,又是上等的,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
師(點頭、微笑):你真會看書,找的真仔細。
……
二、賽賽,讀好課文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靠自己讀懂了課文,那你們打算怎樣來讀好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西哈的一段對話,試著讀讀。要求不僅要讀出感情,而且要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學生自由感情朗讀)
……
生讀:小豬看著黃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愛吃白面饅頭和烙餅了!”
我是用高興的語氣來讀這段話的,因為小豬迫不及待把麥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它非常想吃。
生讀(上面一段話)我也是用高興的語氣讀的,不過,讀時還要從心里流露出饞的感覺。
……
三、演演,讀活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太棒了。同學們,真好聽的故事,你們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啊?
同學們,要表演,就升秒年要對課文中很多敘述進行想象創造,在不改變課文原意的基礎上,加入合適的動作表演及臺詞等,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試讀,組里的其他同學可以當小導演,指點他們該怎樣演得最好。
(學生小組排演)
選一組同學戴上頭飾進行表演。
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要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民主、寬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上面這一案例,無疑是一堂成功的課,從中我們看到學生是聰明的,他們具有巨大的創造潛能,嘆息之余,頗有感觸。
一、擺正師生位置,樹立學生主體觀。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教師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絕對權威”,教師上課“一言堂”、“滿堂灌”。面對課堂嚴肅的氣氛和教師威嚴的神情。學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開。問題不敢提,意見不愿說,這種沉悶的叫氣氛,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影響著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案例中,學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躍,是因為這堂課教師注意發揚教學民主,創造了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一堂課,師生關系始終是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現在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動中形成了體驗、探究的氛圍。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把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主體化,教學內容廣泛、自由。
不僅如此,教師更注意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帶著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語氣、和善的目光,該學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課,教師常用激勵的語言、明白的手勢、適時的點頭、即使的表揚、隨機的贊嘆等,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以平和的心境、穩定的心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敘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了很好發揮,主體人格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他們在老師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況下,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被激發出來了。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會不斷地樹立,學生無限發展的潛能也就不斷地被發掘出來。
二、創設情境,發揮學生“樂學”、“樂練”的意識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注重可以轉化為考試的諸多結論,而忽視教學過程,如此就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呆板的條問背誦。這種教學排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把語文教學庸俗化到無須智慧努力,只要聽講、背誦條文就能獲取高分的地步,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扼殺了“人性”,從而將學生異化為“應試工具”。
而案例中,教師能結合學生特點,根據教材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景,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發展他們的個性。整堂課,教師有意識創設一定的情境,發揮學生“樂學”、“樂練”的意識,通過讀書、議論、表演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從而體驗課文的內容,領會角色的思想感情。
實踐證明,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語文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語文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學習探討的樂土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6
《三袋麥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袋麥子后,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后,土地爺爺故地重訪,并對于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
你們是怎么處理這三袋麥子的呢?讀讀課文畫出相應的語句。之后來說說從中你感受到了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豬、小牛、小猴?這時,我問孩子們:假如,你就是一個動物,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最后的環節就是第二年土地爺爺來到小動物家看到了他們不同的處理方式,給予了不同的態度。
最活躍的是孩子們表演的時候。低年級學生有著較強的表演欲望。因此我盡量開發教材資源,設計表演內容,讓學生參與表演。通過了示范表演、會的站起來表演、同桌互演、上臺表演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為一體,達到了情感的升華。學生在表演中學習,在表演中發展自己,課堂氣氛尤為活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7
雖然還沒有深層的挖掘課文內容,但孩子們已經能說得很好,當然語言的組織上還有所欠缺,但已經能夠自己做出思考,我覺得 這已經相當的不錯了!鑒于以上的思考,我來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進行全文表演。在學習時我的主要時間就化在了讓學生進行表演上,抓住一些關鍵詞來進行表演,邊表演邊挖掘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并通過語言和表情、動作等表現出來。
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低中年級的課堂上,一些表演總是免不了的。特別是這樣的童話故事,孩子們更是樂于表演。表演中讓學生動腦、動口、動身體,讓學生體驗文本,學生喜歡這樣的表演舞臺,在這樣的舞臺里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現,創造性得到最大的釋放。
首先,我讓學生把課文全文讀個三兩遍,然后再分角色朗讀。在分角色朗讀時,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詞語,然后在討論中或示范或模仿,以此來讓學生把握角色。為表演打下基礎。
我再分工讓全班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在全文中找到這個小動物的所有相關內容,熟讀之后,先試著進行表演,要把穩重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個方式已經在前面兩課中做過了,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經驗了)。第一次表演的時候,可以看著課文表演,等到熟練了,就可以丟開書本進行表演了。
全班交流表演時,一邊表演一邊再挖掘人物的內心:通過人物的生動的對話,形象的動作以及人物能夠表現內心心理的神情的細微變化。要把穩重的語言通過你的表情以及動作給表現出來,可以有自己的創造性的東西在里面。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8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課文情節有趣,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
對于三年級孩子,他們剛剛從低年級進入中年級學習,怎樣把握好這個年段教學特點,幫助孩子們順利過度,是我抽到這篇課文備課時不斷思考著的一個問題。于是我的教學定位有兩個依托:一是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是文本的語言特點。整個課堂教學我努力突出一個“趣”字——童話語言濃濃之趣,教學情境創設之趣,學生參與學習樂此不疲之趣。
回顧剛才的課堂,我很欣慰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里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童話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再從“趣”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讀。故事內容雖然簡單,但文中長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讀好卻不是那么簡單。課文九個自然段,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分前后兩年,交錯講述,怎么辦呢?我想,讀,惟有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懂課文語言,讀活人物形象,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為進入第二課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橋,鋪好路。
1、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落實一個“實”字。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桌互讀,互幫互學,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突出一個“趣”字。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朗朗的讀書聲體現了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和扎扎實實的學習過程。
(1)、讀詞語,情趣盎然
(2)讀課文。中年級教學應該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9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中的一篇童話,通俗易懂但又含義深刻。 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著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獲了好多麥子。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能講述故事內容,對小豬、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評價并說明理由。
課前,我充分了解了學生的特點,認真分析了學情,課堂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故事導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鑒于此文通俗易懂,學生多多朗讀便能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我設計了學生不同形式的讀,從讀中感悟課文內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表現出來。學生從讀文中認識到小豬貪吃,沒有長遠打算。我就此繼續引導:“小豬身上有沒有可取的一面?”學生通過感受、質疑、討論得出:小豬很會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尋求安慰,尋找快樂,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人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他才能排除干擾,驅散煩惱;懷有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體驗,他才會確立新的目標,并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學完課文,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你最欣賞誰的做法,為什么?在備課時,我早已作了精心考慮,我認為同學們一定是最喜歡小猴的做法,并預設了一個讓大家深入討論的問題:小猴的做法最好,書中早有暗示,請大家認真讀書,到書中去找找答案。可學生的討論結果與我的預設大相徑庭,他們有的喜歡小牛的做法,因為這樣最節儉;有的最喜歡小豬的做法,因為小豬憨厚可愛;有的最喜歡小猴的做法,因為這樣做,麥子永遠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學生的回答引導到我預設的程序上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無數,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課堂是‘閱覽室’。它充滿了學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閱讀的氛圍。教師的身份已經從知識的壟斷者而變為學生讀書的對話者。學生在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閱讀的快感。”學生如此強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視而不見呢?給時間讓他們自由地說吧。我沒有拘泥課文的主旨:向小猴學習,做事要有長遠打算。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土地爺爺來到我們班,送給同學們每人一袋麥子,你打算怎么處理這袋麥子?我舍棄了預設的為什么說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討論,改為討論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麥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學們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要學小豬,有的說會留一點兒作種子,其余的學小牛留著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書上的做法,說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種一半。大家各抒己見,各呈異彩的答案飛揚的是學生的個性,閃現了學生的思維亮點,流瀉出學生的主體情感。
教學后,我反思了這堂課的教學,獲得幾點啟示:
其一,當學生的發言仿佛偏離了老師的預設,簡直成了自由發言時,教師該怎么做?其實,自由發言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發,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是來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視的課程資源。其二,我感到語文教學的“預設”是必須的,但要有彈性和留白,因為“課堂生成”是語文課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視教學中的“生成”,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出發去拓深、拓展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其三,新課程中,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與聽講、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課堂上師生互動,共同研究與成長;學生是主角,老師是導演,師生共同演繹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成長活劇。其四, 小猴、小牛、小豬三種不同的處理辦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或人生態度),新課改中,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培養,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時,有必要對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態度進行整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學再設計:
教學《三袋麥子》時,以表演的形式來結束課效果會更好。我在重點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后,如果請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羊、小猴,表演課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強調抓住“神秘”、“興奮”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詞“節儉”、“收獲”運用到自己的人物對話中。這樣,學生不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習到不少的精辟詞句,而且對所學的詞句進行及時的鞏固,最主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字詞句,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語言轉化為人物對話),不僅是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內化的過程,也是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即興口語表達的鍛煉,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表演讓學生的能力從多方面得到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輕輕松松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質。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0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個人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文中有他們喜歡的動物形象。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三方面入手:
一、在說、想中內化課文的語言
小豬、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爺爺的一口袋麥子后,小豬作者著重寫了他的語言,而小牛作者則寫了他的想法,小猴則短短地寫了他的動作,于是我在課堂中內化課文的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讓學生分別說一說小豬看著黃燦燦的麥子,心里會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飽滿的麥粒,會說些什么?小猴看了麥粒,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同學們對這幾種動物很熟悉,能夠揣摩出他們的所說所想,有的同學說:“小豬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東西吃了。”“呵!呵!土地爺爺真好,能給我送來這等好東西,歡迎土地爺爺天天到我家來做客。”而小牛拿到麥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邊看邊說:“瞧!這黃燦燦的麥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來慢慢吃,天天吃會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學說:“小猴一拿到那袋麥子,打開一看:‘要是我把這袋麥子種下地,明年一定能收獲更多的麥子。’于是他來到田間,把麥子種下了地。”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暢所欲言,小動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形象,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爺爺
土地爺爺是一個貫穿課文線索的一個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爺爺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話來描寫土地爺爺。如看著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這時,土地爺爺會想些什么呢?他又會說些什么?同學們自然會想起《西游記》中的豬八戒,紛紛責備小豬“真是改不了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學同意小豬的做法:“小豬,好樣的,想吃就吃個夠。”看到小牛處理麥子的做法,老人點點頭。我也引導學生想象此時土地爺爺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有的同學說:“小牛,你既勤勞又節儉,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有同學說:“小牛,你太節儉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難受呀!”當看到小猴處理麥子的方法,老人撫摸著小猴的頭,興奮地說:“你真聰明!真能干!”此時你從土地爺爺的神態語言中看出土地爺爺心理會想些什么?有的同學說:“真不愧為猴頭,最聰明、最能干!”經學生這么一說,課文中寥寥數語的土地爺爺形象也活靈活現了,而且一樹盛開萬種花,學生的答案也各種各樣。
三、在續編故事中創新學生的思想
課文結尾,我深情地告訴學生:“大雪紛飛,又要過年了。有一天一個白胡子的老頭突然拎著一口袋東西來到你的家里,他對你說,這是聰明的小猴送給我的一口袋麥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給你。你拿到這袋麥子會如何處理呢?”學生紛紛談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綜合各種動物的優點處理自己的一口袋麥子,還有的同學想到把自己豐收的麥子拿到集市上賣,然后把所得的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這些想法讓老師感動,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爺爺送給他們的一口袋麥子拿回家給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種,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1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每個小動物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種的人物,把文章讀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在閱讀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歡吃白面饅頭和烙餅啦!”這句話時,我說,想著你們平時開心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把小豬開心的樣子讀出來!學生讀得非常投入。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訓練學生的默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課堂上引導學生比較三個小動物的處理方法,相機思考發言:假如是你,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課后細細品味課上那為學生與眾不同的答案,給我這樣一種啟示:小豬、小牛、小猴三種小動物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待學習和生活有不同的態度。平時的我會因為“小豬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評學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因為“小牛保存麥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誨學生凡事要動腦筋,不要死腦筋;因為“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東西,會苦一年”而告訴學生做事要踏實些,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當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三袋麥子》后,我發現對待學生的不應該是抱怨,更多應是賞識。賞識應成為我們對待孩子的心態,成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信念。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2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是一篇相當有趣的童話故事,它把三個小動物處理土地爺爺送給它們的麥子的經過描寫得生動、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淺顯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學中我有兩點體會:
一、教學童話故事,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學語言是教學的催化劑,如果教師語言不生動形象,即使是生動、有趣的內容,也會講得干巴巴,。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么一段導入語: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燦燦的麥子送給三個可愛的小動物,讓它們過一個好年,這可樂壞了三個小動物,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樣處理麥子的呢?學生迫不急待地打開書本,尋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豬、小牛、小猴處理麥子的不同方法。
二、讓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課文內容
眾所周知,愛動、表演欲望強是小學生的天性,讓其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學生主動參與性將大大提高。因此,我盡量開發教材資源,設計表演內容,讓學生參于表演,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表演,適時地“導”一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為一體,課堂氣氛也尤為活躍,達到了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課文的效果。為拓展學生的思維,分析完課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麥子,你會怎么辦?”讓學生討論。孩子們討論出來的結果還真不少:“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開心地吃一點,請大家用一點,再種一點。”“我會召集大家,利用麥子制作各種食品,然后舉行百食宴,讓大家動腦、動手、又可動口。”還有學生說:“我會把麥子給窮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門。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在《三袋麥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發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松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小豬這樣處理土地爺爺送來的麥子,你想對它說些什么?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伙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舍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于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師:同學們,今天土地爺爺給大家帶來了三袋麥子。這三袋麥子將要作一次長途旅行,在旅行中他們會有怎樣不同的命運呢?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九課——(出示課題)
生齊讀《三袋麥子》
師:讓我們一起隨土地爺爺和三袋麥子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49頁。
師:先輕聲讀讀課文,說說自己能讀出什么?
生自讀,師巡視引導。
師:(示意停下來)讀了課文,你想說些什么?
生:我感覺到小豬的確很貪吃。(怎么知道的?)因為小豬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
師:能說說小豬的心情嗎?
生1:非常著急。
生2:急得不能等待了。
生3:迫不及待。
師:還想請你讀讀這句話,試著感受小豬貪吃的心情。
生有感情地讀。
師:看來小豬是很著急,生活中有過這樣著急的經歷嗎?
生1:有次我燒得厲害,媽媽迫不及待地把我送到醫院診治。
生2:馬上要檢查黑板報了,老師迫不及待地給同學們分配工作。
對啊!
生讀:“小牛捧起飽滿的麥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麥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來——————小牛經常把那袋麥子搬到屋外透透風,曬曬太陽。”
師:你覺得小牛怎樣?
生1:比較節儉。
生2:我還知道小牛有種勤勞的特性。
師:喜歡小牛嗎?(喜歡)請你們再讀讀,一起品味品味小牛的節儉、勤勞。
師:誰想說說小猴?
生讀寫小猴的相關語句。
……
師: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反思: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慶先生在總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他強調指出了“務本”的觀點。他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回歸學生、教師的本體,回歸語文文本的本位。什么是本體,怎樣實現本位的回歸?
首先,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無論是教師的提問、引導,是教學具的準備,無論是讀文的感受,是聯系實際生活的經歷,都緊緊圍繞著學生這一中心,都有助于他們自由的表達,快樂的傾吐。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以文本為依托,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評文本,從而使孩子們在文本中發現、獲取、創造,并堅持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既要讓學生讀出所感所悟,又要讓學生讀出所疑所惑,既要讓學生讀懂語句,又要讓學生讀出語句中蘊涵的情意。第三,在這樣的教學中,至始至終都是師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有文本與學生之間的無聲交流,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聲對話,更有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自由民主對話的構建。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閱讀教學。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童話故事條理相當清楚,為了更集中地感悟人物形象。在精讀課文時,我們先學習第二自然段描寫小豬的段落,我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小豬的話,來體會小豬內心的激動與興奮;抓住重點詞語,如“各種各樣”體會小豬的心靈手巧。接下來,學習第五自然段,從“舔了舔嘴唇”、很懂事的.一段話以及土地爺爺對小豬的評價,來感受小豬的人物形象是憨厚可愛的。在學習小牛的段落時,我按照上面的方法組織了教學,學生能深入地理解小牛的特點。
在學習小猴的段落時,我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自學,并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交流。我感覺這種方法用得較好,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把學習小豬段落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小猴段落上。該環節設計體現了課改的三個維度,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自己進行實踐,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在學習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比較三個人物形象時,我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說說自己最贊成誰的做法。聽著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出孩子的真實思想,教師適當的引領讓學生獲得一種樂觀向上正確的價值取向,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后,我請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羊、小猴,表演一年以后,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強調抓住“神秘”、“興奮”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詞“節儉”、“收獲”運用到自己的人物對話中。雖然,孩子的表演是稚嫩的,但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內化。通過表演,學生的體驗會更加的深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后,我會更重視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的素養進一步得以提升。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4
上完第9課《三袋麥子》,感覺心情很舒暢,舒暢的原因有兩點:其一可能是由于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文章語言通俗,情節簡單,孩子們學起來興趣大增;其二是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通過對新課改的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之后事先進行了學情分析,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自主感悟和理解,讓孩子們自主發揮,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文章通過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長遠的考慮。但對其所蘊含的道理和所描寫的小動物鮮明的個性,是這篇課文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的難點,初讀類似這樣的蘊涵哲理的課文,頭腦中總是會浮現出自己小學時老師對自己的引導:“同學們,學習完這篇故事,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是小猴子那種機靈、能干,千萬不要學習小豬的愚蠢,先把麥子吃完了最后挨餓。”對于我們這樣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來說,對以上的語言大概不會感到陌生。
曾經,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絕對”、“權威”的答案中成長起來的。簡單地說,曾經的教學教給學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優點。現如今,學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課改的新形勢浪潮的沖擊下,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更民主、科學地體現出“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這也是我在這節課的預設中所積極探索并努力擯棄傳統教學帶給我的深刻影響的重要思想指導。
因此在這堂課中,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看到三個小動物各有所長,并找出各個小動物的優點。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們找出了小豬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勞節儉,在說出了小猴的聰明、能干之后,還能說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種苦盡甘來的收獲。
在思考中求進、在常規中求變、在創新中求效。教育教學之路,漫長而修遠,我將上下而求索。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非常適合朗讀和表演。故事中的小豬、小牛和小猴形象鮮明,富有個性。不同人物處理麥子的方式也符合人物的特征,學生很容易理解。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我把大多數時間留給學生練習朗讀。通過個別讀,小組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練習。
在個別讀的時候,主要是示范和指導的過程,學生在個別讀的時候,讓其他學生聽好在哪里,哪里還需要改進,哪些詞需要讀好,哪里需要有句中停頓。人物的對話內容,是重點練習的部分,從人物的語言中也可以看出人物個性。我指導學生讀的時候可以帶上表情和動作,句子中有難懂的詞語,先讓學生理解后再讀。比如講到小豬的時候有個“迫不及待”,我讓學生說說看小豬看到麥子的時候有多急著想吃,學生就能理解迫不及待是等不及的意思。我還讓學生用迫不及待造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說出來的句子基本上都是正確的。表演完畢,讓學生評價覺得誰做得最好的時候,學生一開始一致說小猴。后來,我引導他們說三只小動物的做法都沒有錯,只要你能說出理由,誰都可以是最好的。因此,在下一個問題:“如果讓你來處理這袋麥子,你會怎么處理?”這個問題中,學生就能各抒己見,不再局限于把麥子種下地一個答案了。
解讀學生個性化閱讀《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結合學生現實生活理解課文內容。
3、明白小豬、小牛和小猴對待麥子的不同看法,土地爺爺對他們的不同反應,感悟三個小動物的形象。
4、 在閱讀教學中著尊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朗讀、表演和想象感悟三個小動物的做法,在頭腦中樹立他們鮮明的形象特征。
2、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生活態度都可以帶來不同的快樂體驗。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快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以前都讀過哪些童話故事?
2、那我來說一句臺詞,你們猜猜是出自哪個故事——“魔鏡啊魔鏡,魔鏡,請你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3、是啊,一篇優秀的童話故事,讀后,總有一些東西會印在你的腦海里,可能是一個人物,可能是一句話,也可能是一幅插圖。《三袋麥子》這篇童話又會給我們留下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齊讀課題)《三袋麥子》。
4、(引讀第一節)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誰來告訴老師,土地爺爺一共給了它們幾袋麥子?
你怎么知道的?
二、精讀課文第2節。
1、這三袋一模一樣的麥子,可在小動物眼中卻是有些不一樣的。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文,仔細找一找,這三袋麥子在小動物的眼中各是怎樣的?把有關的詞語圈出來。
2、指名答。
小豬眼中的這袋麥子是怎樣的?看到這麥子,小豬會情不自禁地夸道:(用上你找到的詞語)
(2)而小牛也會贊道:
(3)小猴會怎么說呢?
3、因為這三袋一模一樣的麥子,可在小動物眼中卻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處理麥子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結果也不同。
過渡:你們看,小豬已經迫不及待地閃亮登場了。那就讓我們先來看看小豬是怎樣做的?誰先來說說,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小豬?
4、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2和第6小節,看一看,小豬是怎樣處理麥子的?想一想,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豬,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并把有關的詞語圈出來。學生自學
5、誰先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指生讀。讀了第二自然段,你讀出了什么?是呀,小豬十分開心,開心的都怎樣了?那誰來開心的讀一讀(指生讀)。此時此刻,開心的小豬是怎么做的?出示(他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能說說小豬這時的心情嗎?句子中哪一個詞最能說明。
誰來讀讀這句話,試著感受小豬非常著急的心情。
6、指導用“迫不及待”說一句話(誰迫不及待地干什么)指導學生把句子說完整。
7、小豬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想一想,他可能會做哪些吃的呢?哇,這么多好吃的東西,都是小豬親手做的,那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豬呢?
如果你能把剛才我們體會到的感情帶進去,一定能讀得非常好。生朗讀。
總結過渡:想象著自己將有一個如此美好的新年,小豬的心情太興奮了,所以他開心地喊道(齊讀:)出示“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面饅頭和烙餅了!”
三、精讀第6自然段。
1、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拜訪了小豬,他們之間又說了些什么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6自然段。 那誰能把你剛才讀的這段話表演給大家看呢?(學生表演)看了剛剛的表演,我想問大家,小豬的那一袋麥子去哪里了呢?(板書:吃了)那你覺得在土地爺爺眼中,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豬呢?(板書:憨厚可愛)。是呀,正是因為小豬的憨厚可愛,土地爺爺才會忍不住哈哈大笑。
2、原先,老師很討厭豬,因為它又胖又懶。現在我不禁對小豬刮目相看,開始喜歡它了,因為他不僅憨厚可愛,還會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真是太能干了。
3、指導朗讀:用你喜歡的語氣讀出你眼中的這只小豬。
4、小結:剛才,老師通過這樣一個方法幫助大家了解了小豬能干、憨厚可愛的性格,我想請一位小朋友把這個方法讀給大家聽一聽,出示(讀一讀,找出描寫小豬的句子;找一找關鍵詞,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演一演,體會到了土地爺爺怎樣的態度;想一想,在你眼中,這還是一只怎樣的小豬?)
過渡:那小牛和小猴又是怎么做的呢?
5、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選擇描寫小牛或小猴的自然段來自學。你們可以用剛才的方法,一邊讀一邊想,思考: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的小牛或小猴,你又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一年后土地爺爺又看到了什么樣的結果?這又讓你想到些什么呢?邊讀邊想,并把有關的詞語畫下來。
四、生自學,精讀第3、7節
1、自學課文,邊讀邊想邊畫。小組交流。
2、師:先來說說小牛吧!
⑴誰來讀一讀你找到的描寫小牛的句子?(指名讀)
⑵面對這一袋麥子,小牛是怎么想的?(板書:保存)
⑶小牛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為了防止發霉和蟲蛀,小牛經常把那袋麥子搬到屋外透透風,曬曬太陽),那你覺得這又是一只怎樣的小牛呢?
⑷一年以后,土地爺爺也同樣去拜訪了小牛,土地爺爺對小牛又是怎樣的態度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兩位小朋友的表演,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學生表演)看了剛剛的表演,誰來說一說土地爺爺對小牛的做法是什么態度呢?土地爺爺不光點頭,他還想說,小牛,你真( )!(板書:節儉)
⑸現在誰想當一當這頭勤勞,節儉的小牛。(指名朗讀)
過渡:那小猴面對這一袋麥子又是怎樣想的呢?(指名讀)
五、學習第4、8、9小節
1、指名讀
(1)小猴發現這是“上等的麥種”,說明他有經驗,善于發現。
你知道什么樣的麥子是上等的麥種嗎?
是啊,同樣的麥子卻只有善于觀察思考,具有勞動經驗的小猴發現它是上等的麥種。
1、所以它怎么做了?(把一口袋麥子全種下了地)(板書:種下地)
2、結果呢?
3、同桌表演讀土地爺爺到小猴家做客的情景。
4、表演時要注意什么?
相機提問:
(1)小猴說這話的時候是什么樣的表情?為什么它不馬上告訴土地爺爺有這么大的收獲?
(2)小猴此時的心情怎么樣?小猴為什么感到這么自豪?
5、想想這一年中,小猴把麥子種下了地后,還會做些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收獲?
6、只有勞動才有收獲,只有勞動才讓人更聰明,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讓我們再來自豪地讀一讀小猴說的話。
7、而土地爺爺也情不自禁地夸獎道——(引讀)
8、你們注意到土地爺爺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和語氣了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9、把你的這些理解帶進去,再讀土地爺爺的話。(生朗讀)
過渡:三個小動物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了土地爺爺給它們的一袋麥子,結果不同,當然也得到了土地爺爺不同的評價。
想一想,那在三個小動物中,誰吃到的麥子多?誰來說說看,這三個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6、大家在剛剛的討論中,盡管想法不一樣,但都說出了自己的道理,學會了如何看待不同的事物,這也是每位同學今天的收獲。
五、拓展
1、土地爺爺剛剛看見同學們討論的這么激烈,他想請大家幫他一個忙,現在天宮正在招聘人才,這三只小動物也去面試了,土地爺爺想讓我們當當評判員,看看這三個職業分別都適合誰?并要說出你們的理由。
2、學了這個故事,我們變得更聰明了,如果把麥子當錢的話,小豬是個有錢馬上花,懂得享受的人;小牛是個有錢慢慢花,善于計劃的人;小猴是個用錢去投資做生意,敢于冒險的人。你過年得到了壓歲錢,會怎么處理? (小組討論)
六、作業。
(1)和爸爸、媽媽分角色演一演本課,或者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讀新補充閱讀《布谷鳥叫了》,邊讀邊思考: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并把重要的詞句圈畫出來。從中你明白了什么?
(3)寫話:你會怎樣合理地安排你的壓歲錢?
板書:
9 三袋麥子
小豬 吃光了 憨厚可愛
小牛 慢慢吃 勤勞節儉
小猴 種下地 聰明能干
教學反思:
1、尊重中年級閱讀教學規律,加強朗讀指導,注重默讀能力培養,以讀代講,以說促學,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表演,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參與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讀中感悟,讀出真情,讀出滋味,讀出個性。同時,在充分尊重學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發揮教師的引領點撥作用,提升學生感悟文本內涵。
3、教學中,要善于將語文學習的課堂融進生活,把生活融入語文課堂。從課堂小社會走向社會大課堂,激勵學生聯系生活學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才能真正攜起語文與生活之手。針對這樣一篇內涵豐富,價值取向多元的童話故事,我借助“壓歲錢”這一生活資源,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充分運用閱讀期待,既易于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又易于學生理解小豬、小牛和小猴的做法,更易于學生走進文本,實現情感共鳴,為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做好必要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