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導學案(精選12篇)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利用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參與,揣摩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自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古詩大意。
2、要充分預習,有感情朗讀古詩,勾畫詩中重要的字詞,自主進行解釋和翻譯。
3、認真研究學案,獨立思考;規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自學導航】
1.我能背誦一首思鄉的古詩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給帶點字注音。
楓橋夜泊( )
(唐)張繼
月落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對愁眠。
姑蘇( )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 )到客船。
3.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4.解釋詩句中帶點字詞的意思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的意思是 。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5.自己多讀幾遍這三首詩,結合課文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合作探究】
問題1:《楓橋夜泊》這首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再讀古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問題2:你覺得詩中最能表現詩人心情的字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能力提升】
1、想象《楓橋夜泊》中描繪的畫面,抓住“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變成“楓橋夜泊”的片段,將《楓橋夜泊》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在班級展示。
3、總結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朗讀技巧。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2
《楓橋夜泊》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讀詩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過程
㈠ 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在課內學了不少古詩,背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說說喜歡的理由。
生:背、說。
師:如同學們剛才所說;古詩短小,語言凝練,意境雋永,富有韻味,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奪奇葩,古人常作詩來描述生活,抒發情感。
據說在遙遠的唐朝,一個秋天的夜晚,客居它鄉的詩人科舉考試落榜,心境失落憂傷乘船來到蘇州,泊船于楓橋邊,眼前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仿佛讓他見到了知音。觸景生情,寫下了《楓橋夜泊》。
生:說古詩題目的意思。
㈡ 讀出韻味,體會意境
生:讀詩。
師:指導生讀詩讀出節拍。生上去劃節拍。集體讀。
生:①自讀古詩邊讀邊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詩中描繪的畫面呈現在眼前,體會畫面帶給自己怎樣的感覺。
師:放《春江花月夜》學生自讀完成要求。
生:匯報自學。
師:從畫面中你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體會的同學帶著體會讀古詩。
師:點評。
㈢ 賞析品讀體會感情
師:同學們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賞析品讀古詩,體會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②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并把感受寫在相應的詩句旁。
③ 與合作伙伴交流學習收獲,討論解決疑問。
生:匯報學習收獲。
景物:用···----分別標出看到和聽到的。
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西下,棲息在樹上的烏鴉發出聲聲啼叫。
寒霜彌漫在空中(體會:作者凄冷、傷感)。
師:你是怎樣體會出來的呢?師引導生體會客居它鄉夜晚的孤獨,還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師:創設情境:看著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顯得黑暗迷茫,聽著烏鴉啞啞的啼叫,孤寂傷感在心中疊加,彌漫在空氣中的霜華帶著陣陣寒意將詩人包裹,這叫詩人如何不傷感,如何不凄涼?
生:帶著體會個別讀 ①②③。
師:指導注意語調語速。
集體朗讀。
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我躺在船上滿懷愁緒。江邊的楓樹和江面上點點漁燈伴著我徹夜不眠(體會到:詩人孤寂憂愁)。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說說自己是怎樣體會到的。師引導生去體會落榜無人在身邊安慰,露宿在船上,身邊沒有親人的關懷。
師:創設意境: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點點燈火。這是多么優美的夜景。而詩人此時面對美景卻黯然神傷,徹夜難眠,他想傾訴他需要關懷。
生:帶著感受男女生分別讀(帶著傷感較緩慢地讀)
生讀一,二句。
師:過渡。不知詩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過了多久忽然… (放鐘聲)。
生:描述聽到鐘聲的感覺。①悠遠 ②傷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讀三、四句。
生:說說“三,四”句意思及體會到的情感。夜半的鐘聲從蘇州城西郊的寒山寺傳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體會到孤獨憂愁)。
師:創設意境:這悠遠回蕩的鐘聲似乎給冷寂深沉的秋夜帶來了一點感動,使詩人從迷惘中驚覺。但詩人一夜躺在船上難以言狀的感受隨著鐘聲在心頭回蕩更加地揮之不散。
生:帶著感受讀三、四句。
師:三句語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個字讀的重而悠長。
生:練讀三、四句。
(四) 總結深化
1這首詩從時間上先后寫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遠的美詩,詩人張繼以“愁”作為詩眼,將眾多的景物串聯起來,染上了“愁”的色彩,動靜結合,由近至遠,在讀者面前和諧地展現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貼出掛圖)讓我們和詩人去江南秋夜賞景抒懷。
師生讀詩:師讀第一拍,女生讀第二拍,男生讀后面拍節。
女生讀一、二句,男生讀三、四句。
全體讀整首詩。
生:背誦全詩。
師: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作者作詩的背景,理解了詩意,體會其中的情感。如果時光倒流,你與張繼相遇
你會對他說些什么?(最想說的)
生: 贊美文采
安慰勸導
問詢以后情況
師:據資料上說,詩人張繼雖然考場失意,但是卻因《楓橋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場得意者卻大多沒給后人留下佳作。我們由此可以得出詩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發才能寫出打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品來。
你能學習本詩一些方法寫一篇小詩來表達你的某種情感嗎?
板書:
楓橋夜泊
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愁: 江楓/漁火/對/愁眠。
聽: 姑蘇/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3
教學目標:
1、 讀準字音,讀通整首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背誦詩歌。
3、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座橋成為名橋,讓一座寺廟成為旅游勝地。
2、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引導學生齊說)
解題
師板書:夜泊
(1)泊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組詞)
(2)在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詩人在什么時候停的船?(晚上)評價:你真會思考。這兒寫的是夜泊。
(4)詩人將船停在哪里呀?(楓橋邊)師完成板書。評價:你們真厲害,和老師一起完成了詩題。指名讀。
(5)連起來說說詩題的意思。(什么時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學們,是誰在楓橋邊停船啊?(唐朝詩人張繼)是的這就是詩的作者。
師板書。
4、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繼,一起來感受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二、初讀。
1、請同學們借助書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順。
2、請生讀生字。
3、讀整首詩。注意斷句,讀出詩的韻味。
三、精讀感悟。
1、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這首詩,來到這楓橋邊。大家邊聽邊想,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線畫下來,把聽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來。
2、師范讀。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現出了許多景物,也聽到一些聲音。四個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所劃的景物和聲音吧!
4、先來說說看,張繼看到了什么?
月落:
(1)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殘月)這還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來夜已經很深了,再過一會就要天亮了。同學們,這是什么季節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樣的呢?
生:慘淡、無光,凄涼
(4)是的,這是凄涼的月光。誰來讀這個詞。
霜滿天:
(1)已經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氣更涼了。為什么是“霜滿天”呢?(霜很大,很濃,很多)
(2)你們說,在這霜滿天的夜晚,詩人能感受到這種寒冷嗎?(能)
(3)我們在家里也許很難感受到這種寒冷。而張繼此時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們說得都很對。張繼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時在哪里?(蘇州),從哪里知道?(姑蘇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蘇州是我們江蘇的一個城市,湖北和江蘇之間相隔1000多公里。我們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駛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見,張繼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我們把漂泊在外的人稱為什么?你能體會游子的感受嗎?(生交流)
這滿天的霜呀將游子張繼團團包住,張繼是什么感受呢?
(4) 讀讀這個詞。
江楓:
(1)江邊的楓樹。
(2)因為是晚上,江邊的楓樹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樣子的?(暗紅,昏暗、黑乎乎)
漁火:
什么樣的?江面上的點點漁火,忽明忽暗,隱隱約約。
連起來讀讀這兩個詞。
5、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張繼所看到的,那張繼還聽到什么了呢?
烏啼:
(1)這是什么意思?人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不喜歡)為什么?
(2)是的,烏鴉的叫聲十分刺耳,在夜晚聽到烏鴉的叫聲,更加的凄慘,凄涼。
(3)讀詞。
6、同學們,張繼看到的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副圖,一副凄涼的秋夜圖。請你們回過頭來想想,用自己的話描述給你的同桌聽,從天空再到江面的順序來描述。
7、理解感悟“對愁眠”
(1)詩人看到了,霜天殘月,江楓漁火,聽著凄厲的烏鴉叫聲,張繼又怎樣的感受?(壓抑、難過、郁悶、心情很不好)
(2)此時的張繼睡得著嗎?(睡不著)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對愁眠”?
(3)作者為什么睡不著?(圈出“愁”)張繼心中滿是憂愁,那這里的“眠”是睡覺的意思嗎?那是什么眠?(失眠、無眠、不眠、難眠)
(4)是的,張繼根本睡不著,他帶著憂愁,難以入眠。
(5)連起來,讀讀整句詩。個別讀,分組讀,一起讀。
8、感受鐘聲。
(1)詩人在船上難以入眠,所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讀第二句。
(2)寒山寺:簡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嗎?(不是,而是在姑蘇城外,只能是遠遠看到。)
(3)張繼聽到了什么?(鐘聲)
(4)哪里傳來的鐘聲?(寒山寺)
(5)為什么遠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張繼也能聽到呢?(因為是半夜了)從哪里看出來?(夜半鐘聲到客船)
(6)這半夜的鐘聲傳到了哪里?(客船)在這里“到”就是傳到的意思。
(7)客船能聽到鐘聲嗎?真正聽到鐘聲的是——張繼。
(8)客船上的張繼是一個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個孤孤單單,舉目無親的游子,這“鐺——鐺——鐺——”的鐘聲分明敲在張繼的心上。聽著鐘聲的張繼更加無法入眠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9)讀這句詩。
9、張繼的心中有無限的愁,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詩,字字都是發自肺腑。自己讀讀這首詩,感受這深深的愁。
個別讀,想讀的讀,齊讀,比賽讀。
四、拓展延伸。
咱們學習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都是寫的關于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補充習題》上的《暮江吟》和《秋詞》。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引導幼兒在古詩中學習,感悟生活。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麗的景色圖片。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
提問:這是什么地方?你發現了什么?
2、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
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
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3、了解古詩結構。
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4、分句理解古詩。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3)欣賞畫
欣賞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畫。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5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默寫.
能力目標:展開想象,培養研究、自學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能查閱并初步使用有關資料.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教具準備:《楓橋夜泊》教學軟件,《濤聲依舊》磁帶。
2.學生準備:收集自己所喜歡的古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回憶、背誦古詩導入)
師: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誦給大家聽?(學生試背,教師適時點撥)
師: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經千百年而傳誦至今的古代詩歌更是國之瑰寶,非常珍貴,今天,讓我們再來賞析一首古詩,好嗎?這首詩的題目叫做《楓橋夜泊》(板書課題)
二、故事導入,初步感知
1、教師導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蘇州城外的江邊小船上,有一位滿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輕人。他叫張繼,剛剛從京城趕考回來,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孫山,他心里難受極了,于是懷著滿腹的愁緒,收拾行囊,返回家鄉。這一天,他坐船來到了蘇州城邊,由于到的太晚,無法進城,所以只能睡在江邊的小船上。同學們,你們說他能睡的著嗎?是的,他整夜無眠,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濃雋永的詩意美。那情、那景、那種難以描繪的心情,讓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沒想到的會流傳千古的名篇,《楓橋夜泊》。(播放課件,教師在音樂聲中有感情地為學生講述故事)
2、教師范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美嗎?
生:太美了。
師:想讀一讀嗎?那還等什么,在下面讀一讀吧!
3、學生自由讀:
師:詩人沒有想到,在科舉考試時他的才華沒有人欣賞,而在楓橋旁寫的這首詩卻會千古流傳。那好,就請同學們在下面試著讀一讀這首詩吧。
4、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指名學生讀)正音。
師:大家讀的可真起勁!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有感情讀)。
師:你讀的可真美。
生:老師,我想把這首歌唱出來。
師:(很驚訝)好,我們很想聽。
生:(唱)
師:哦,現在你是這樣演繹這首詩的。我希望一會學完之后請你再揣摩一下,應該為這首詩配上什么樣的曲調。
師:這么美的詩,想進一步了解詩中的內容嗎?通過剛才的學習,我覺得同學們學習的熱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聰明,所以,我想請你們自學這首詩。行嗎?
生:行!
師:老師相信你們借助詩下的注解,按照自學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會學懂這首詩的,對自己有信心嗎?
師:好,誰愿意讀一讀自學提示?
生:指名讀自學提示。自學提示: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古詩意思;
(2)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在書中標寫出來。
三、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借助詩下的注解,按照自學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學這首詩。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古詩,教師巡視.
2、交流自學情況
師:剛才我看到同學們學習的特別認真,相信你們都有好多收獲,交流一下彼此自學的情況。你們想更多地了解這首詩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將你理解的內容,在小組里說一說。我們一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
(1)生在小組里交流詩句的意思,教師隨機指導.
(2)生匯報讀懂的內容.
師:我看到了,大家討論的非常熱烈。那么,通過自學,在小組里交流,關于《楓橋夜泊》這首詩你都知道了什么?誰愿意說一說?
生:我知道了姑蘇這個詞的意思。
生: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楓橋邊。
生:我知道了詩的前兩句的意思。
生:我還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憂愁,睡不著覺。
生:……
師:(點撥、評價、指導)
(3)質疑并解疑.
師: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還有什么疑問?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師:誰愿意為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我不明白為什么半夜敲鐘?
生:為什么說霜滿天呢?天上也沒有霜啊?……
師: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呢?
師:好,學貴有疑,能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4)教師小結:
師: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誰愿意說一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滿天,漁火,江楓;聽到了烏啼,鐘聲。
師: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你現在能體會到作者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感受嗎?現在,誰能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5)指導朗讀、背誦、默寫
師: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詩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憂愁,他的孤單: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滿天,楓橋邊的樹郁郁蔥蔥,只有對面的點點漁火讓人感到一絲溫暖,那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叫人難以入睡,正在這時,從寒山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在寂靜的夜里,鐘聲顯得是那么悠遠、綿長,還帶著淡淡的憂傷。
師:那么,怎樣讀才能讀出作者那時的感受呢?
生:應該低沉。
生:還應該慢一點。
師:對,應該用低沉、舒緩的語氣來讀。(指導朗讀、試著背誦)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
師:不錯,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頓、重音就更好了。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的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師:聽老師再讀一遍好嗎?看誰悟性最強,感覺最好。在下面試著再練一練。
師:誰愿意讀?
師:真不錯。
四、歌曲激情:
師: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詩填詞作曲,《濤聲依舊》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們根據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而改變的,下面請同學們聽歌曲的錄音,會的同學可以跟著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與這首詩的內容有關系,并拿出筆來畫一畫,比一比,誰找得準,誰找得多。
(放歌曲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
師:我已經看出來了同學們都陶醉在這優美的音樂聲中了。誰愿意說說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詩句?
生:老師,我知道我剛才編的歌問題在哪里了——有點太活潑了!
師∶(贊許地點頭)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這首歌曲調優美,但我覺得化用的詩句更感人貼切、意境深遠。
五、試背古詩:
師:現在我想調查一下,有多少同學能背誦下來這首詩?
生:(紛紛舉手)你們太出色了.好,請會背的同學起立,不會背的同學看書,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好嗎?
生:(試背)
師:真好,能看出你們是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項挑戰嗎?
生:能!
師:能默寫嗎?好,請你們拿出紙,能默寫的默寫,實在默寫不下來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實在記不住的同學,就請你抄寫一遍。可以嗎?
六、留研究性作業
師:同學們今天回家之后請你們完成這樣一項作業:結合這首詩的內容,為《楓橋夜泊》這首古詩配一幅畫,再涂上顏色,好嗎?
七、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八、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聽到:烏啼、鐘聲
看到:月落、楓橋、漁火 愁
感到:寒霜滿天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6
● 學習目標
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里為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師出示古詩)生自由讀。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念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詩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后,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愿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
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后兩句誰接著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
生齊讀后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才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當半夜時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詩人張繼在干什么?順著學生回答再問:其實同學們的感覺是敏銳的,都感到詩人張繼是徹夜未眠啊。,那么,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并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鐘。)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個失眠者張繼。張繼啊張繼,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歇,而你卻久久不眠,為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么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鐘,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著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凄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著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啊?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帶著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里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么也感到冷?請帶著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著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
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著你的感覺讀后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后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后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凄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教師板書“對”字)這里的“對”字是什么意思?
對,“對”在這里的意思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那么請你們縱觀全詩,是什么在陪伴著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著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2)斷腸人在天涯。張繼啊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請問你為什么如此地孤獨,如此地憂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來,張繼,請問你為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里沒有妻兒的殷殷關切,這里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為何到了子夜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里沒有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為何呢?
哦,你在為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里沒有考場的得意,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
(3)問了各位張繼,我明白了,張繼的愁是對故鄉的魂牽夢繞,是對親人的切切思念,是對社稷民生的深深關切啊,來,帶著這樣的愁味一起讀。
學生齊讀。
教師范讀。但是,這里什么都沒有,這里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
(1)這里什么都沒有,但是,聽……(播放鐘聲)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復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著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什么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學生練習寫話: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復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著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1)學生述說著鐘聲的述說。
(這鐘聲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這鐘聲像是老母親的慰語啊;這鐘聲似乎在為他指點迷津呢;這鐘聲催人奮進、激人拼搏;這鐘聲又好似警鐘,敲醒了一個夢中人……)
(2)聽,寒山寺的鐘聲還在敲呢。(播放鐘聲)來,就讓我們帶著這鐘聲特有的意蘊,一起再讀這首詩。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張繼,唐朝詩人,自幼家貧,刻苦好學,雖有考場失意,但依然堅持不懈。他久別妻兒老母,遠離故園,最終考得進士。他為官正直,憂國憂民。張繼的楓橋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懷,愁出了濃濃的親情,愁出了無窮的力量,愁出了無限的人格。難怪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鳳稱張繼的那場一千多年前的失眠為《不朽的失眠》,推薦給大家閱讀。好,下課。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7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6
蔣軍林
《楓橋夜泊》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作品,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古詩教學往往是比較枯燥乏味,老師也往往會上成“逐字逐句講析”的理解課,學生顯得比較被動。曹老師選擇上古詩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今天,曹老師打破傳統故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一、 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課教學環節清晰而又流暢自然。從“談話導入——了解作者——初讀古詩——讀懂詩句——體會感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漸漸進入詩中,再現了當時的情境,使學生能像詩人一樣去“看”、去“聽”、去“體會”。在課外延伸時,曹老師在學生入情入境中 把學生從“愁”境中引出來,引導學生面對現實,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 情境創設、合情合理
曹老師在導入時以自己的照片及親身經歷使學生產生共鳴,說自己考試不如意時內心的感受,為后面做好鋪墊,同時也拉進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有,曹老師在解讀古詩時,教師的范讀,提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讓學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體會詩境。
三、 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曹老師不是把學生拘泥于自己的標準答案之中,而是允許學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然后通過引導使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張繼為什么愁時?學生有各種的想法,曹老師牢牢抓住“愁”字,在學生的讀中說話中領悟,解開張繼心中的愁。
四、 恰當使用多媒體
在曹老師的這堂課中,合理恰當地使用了多媒體,為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教師范讀時的配樂,感悟“愁”時出示的畫面,課外延伸時歌曲《壯志雄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 巧設背景介紹
“詩人為什么而愁”呢,曹老師用課件巧妙地加以設計,再加上老師深情的敘述,使學生仿佛親眼目睹張繼一路趕考的艱辛,也就更能感受詩人歸途中面對江楓漁火難以入睡的心情。
六、 文道結合,愁出自強不息
語文教學文道結合,我們現代文教學中,做得比較好,但是古詩教學中,我們平常的教學總留在詩意與詩境中。而曹老師充分利用一個“愁”字,“愁”出了自強不息的品格,可見他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的充分鉆研和琢磨,并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教學構思。
兩點建議:
教師的言語還可以再簡練些,熟練些。
詩意詩境的理解和感受還可設計更具有層次性。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并背誦全詩。
2.在詩句中體會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誰收集的古詩多。
二、教學準備:課件、搜集有關鄉愁的古詩詞。
三、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談話導入。在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在余光中筆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折頭,你在那頭。那么,在詩人張繼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對這首詩做了哪些了解?
師小結,并解釋題目《楓橋夜泊》及作者張繼。《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3.指導初讀古詩。并評價,在書上做好標記。
4.理解詩句。
(1)“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思。生回答師小結: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2)“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
問:為何愁眠?聯系這兩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課件)板書:愁眠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教師引讀:1、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2、同學們看到這樣的情景,也會觸景生情,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這樣的情景,都會和詩人有同感,,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思。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5.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6.詩中的感情。板書:表達了 __愁悶____的思想感情。
7.聽音樂《濤聲依舊》讀古詩。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9
一、教學要求:
1、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能力點:培養朗讀能力、品詩析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3、德育滲透點: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三、教學難點:詩人為何而憂愁
四、教學方法 :直觀法、合作學習、情境感受。
五、教學準備
1、小黑板、錄音機。
2、歌曲《濤聲依舊》、《楓橋夜泊》古詩范讀及古詩新韻。
3、讓學生課前查閱詩人及寫作背景相關的資料,查查抒發詩人愁緒的詩歌。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自由漫談、揭題、解題、介紹詩人
1、聽歌曲《濤聲依舊》的前兩句,引出詩的題目和作者張繼。
同學們,首先請大家欣賞歌曲《濤聲依舊》的第二段。(放歌曲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你聽出了什么?
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們根據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而改編的,歌中所唱的內容正是借用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詩句。借用了哪些詩句,我們學完了這首詩就知道了。
2、理解題目。
齊讀詩題,你讀懂了詩題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這首詩的詩人是唐朝的張繼。
3、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
課前,同學們一定找到了一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資料,我們來交流一下。
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資料上沒有說明。他在天寶12年中過進士,當過鹽鐵判官。張繼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張繼是我國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那年秋天,他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準備來年東山再起。船在蘇州城西楓橋碼頭停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拂曉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圓月即將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漁人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他想:昨夜聽到的鐘聲可能就是從這里傳來的吧,于是他提起筆,即興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4、你們以前是怎么學古詩的?
交流,出示學古詩四步驟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解詩意;三讀會,達意境;四會讀,有感情。
(二).學生按照“四學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多名學生個別讀全詩。(全詩共28個字,沒有生字,你都讀對了,真了不起。讀對字音對你理解古詩的意思很有好處。詩人沒有想到,在科舉考試時他的才華沒有人欣賞,而在楓橋旁寫的這首詩卻會千古流傳。那好,就請同學們在下面試著讀一讀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讀。)正音:寺、蘇、齊讀
2、二讀懂,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各自讀通了全詩,下面老師要問問你們打算怎樣做到二讀懂,解詩意。(借助書本注釋和工具書,先解釋重點詞的意思,再把詞義用通順連貫的句子連起來,就解釋了詩意。翻譯古詩的基本方法是代、調、補。)
(1)借助詩下的注解,各自讀詩自學。
(2)同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組讀懂了哪些詩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詩句讀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幫你解決?
(3)各組交流讀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其他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過渡語:我看到了,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那么,通過自學,在小組里交流,關于《楓橋夜泊》這首詩你都知道了大意?誰愿意說一說?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
(江楓:江邊的楓樹,也有解釋成江橋和楓橋。
漁火:漁家的燈火。
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
(姑蘇:蘇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3)指多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昨夜,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4)出示插圖,指名上臺指圖說全詩大意
(5)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詩,用“---”劃出詩人看到的景物,用“~~~~”劃出詩人聽到的景物,用三角號找出描寫時間的詞,交流
(看到“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烏啼”、“鐘聲” 描寫時間的詞是“月落”、“夜半”。)
(6)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書:拂曉時景物追憶昨夜景色)
(7)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你現在能體會到作者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感受嗎?現在,誰能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就是三讀會,達意境。
3、三讀會,達意境。
(1)女生讀全詩,這首詩圍繞哪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詩人夜晚停船在楓橋岸邊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幅清靜悠遠的夜景,抒發了詩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過渡語: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還有什么疑問?好,學貴有疑,能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才是真正聰明的人。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呢?
討論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為什么而憂愁?你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憂愁?
(張繼應該是因為落榜而愁,思念家鄉而愁。張繼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很可能是為思鄉而愁。)
(從月亮慢慢落下了,烏鴉在啼叫,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詩人的憂愁。)
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質疑、解疑
(3)教師小結: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詩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憂愁,他的孤單: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滿天,楓橋邊的樹郁郁蔥蔥,只有對面的點點漁火讓人感到一絲溫暖,那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叫人難以入睡,正在這時,從寒山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在寂靜的夜里,鐘聲顯得是那么悠遠、綿長,還帶著淡淡的憂傷。
4、四會讀,有感情
我們要做到四會讀,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讀出詩的節拍。
(1)指名讀,劃出詩的節拍。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誰愿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么讀這首詩?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2)指導朗讀、試著背誦
a、聽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b、指多名比賽讀。評議。
c、男女生練讀。
(3)學唱古詩新韻(全班起立,老師范讀時認真聽,體會感情;學生唱第一遍歌詞時,認真聽、感受音樂,第二、三遍邊跟著唱,邊拍手打節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憂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體會憂愁。(5分鐘)
1、張繼憂愁了寫詩,你還會背哪些抒發詩人愁緒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在呢,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2、小結
是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而張繼呢,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剛開始老師放的《濤聲依舊》,也說明了這首詩的影響深遠,它的歌詞就是來源于這首詩。
《楓橋夜泊》的確影響深遠。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楓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五)總結:
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一定能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四學法”來學習古詩,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2、用簡筆畫畫這首詩,在班上展覽。
3、改寫《楓橋夜泊》
(七)板書設計
楓 橋 夜 泊
張 繼
月 落 /烏 啼 ∥霜/ 滿 天,
江 楓 /漁 火 ∥對 / 愁 眠。
姑 蘇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鐘 聲∥到 /客 船。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理解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入情入境,想像詩所描述的意境;
4、通過學詩領會閱讀詩歌的要領。
【教學重點】領悟詩歌的感情基調,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意境。
【教學難點】掌握閱讀詩歌的要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用孟郊的《登科后》導入,以登科后的“喜”與落榜后的“悲”形成對比,為學詩定下感情基調。
二、簡介作者。
三、析題:
1、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看著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學詩:
(一)初讀詩歌:
1、學生齊讀。
2、教師范讀。
3、學生評議老師范讀,通過評議掌握朗讀技巧。
4、多層次朗讀。
5、理解詩歌大意。
(1)閱讀詩歌,結合注解理解詩歌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相機析疑;
(3)學生匯報所理解的詩歌大意。
(二)精讀詩歌:
1、品讀詩歌。
(1)感悟詩歌感情基調,品讀詩歌,深層次理解詩歌意境。
①落榜了,想到十幾年的艱辛付出都付諸東流,這是怎樣的一種失落之愁;要回家了,想起離別前的宏愿,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父老親人啊,這是怎樣的一種羞愧之愁;人生無常,我的前途在何方?這又是怎樣的一種茫然之愁。伴隨著音樂聲,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想象一下,詩人當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②學生匯報。
(2)在品讀中領會閱讀詩歌要領。
2、文本拓展。
(1)借助文本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①教師配樂范讀《不朽的失眠》;
②你喜歡這篇文章嗎?為什么?
(2)借助拓展文本,鞏固掌握閱讀詩歌的要領。
五、總結。
六、布置作業。
教后記:第一次嘗試以詩文并行的形式學習唐詩,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透過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體會如何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悟詩歌背后所蘊藏的故事。從本課例操作情況看來,效果較好。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的
1、理解古詩《楓橋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
3、朗讀訓練,背誦課文。
教具準備
幻燈機、幻燈圖片、朗讀錄音、顏料
教學過程
一、談活導入,揭示課題。
師:大家熟知唐朝的詩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
師: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位詩人——張繼,了解這位大詩人的同學可以自由地來向大家介紹。
生;他寫的詩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師(相機以補充):《楓橋夜泊》是詩人夜泊楓橋,見景傷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二、自由讀詩,了解詩意。
1、教師出示幻燈片。
2、出示學習方法。
1自由讀詩。
2根據注解上臺講詩句的意思。
3、生朗讀古詩。
4、生上臺講詩句。
生a:我知道“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
5、師根據掛圖相機糾正,指導。
三、深入讀詩理解思想感情。
1、聽錄音范讀,畫節奏。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師:詩歌中描寫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烏鴉
……
3、師:看著幻燈片,背誦詩歌,告訴老師這幅圖該涂上明快還是陰沉的色彩。
生:陰沉
師:表現陰沉的色彩該用什么顏色?
生:藍、灰
生:淡綠、黃
4、請學生將幻燈片上色。
5、師:這樣的圖畫,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憂傷。
生:表達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達了作者的失望。
……
6、師總結:大家從詩句中的哪些景中讀出這份情感?說一說。
7、生發言,師歸納;月西沉,烏鴉噪,清霜寒給人凄清的感受。江楓搖、漁火閃、人獨臥、無泫眠感知了詩人憂愁。寒山寺、夜半鐘、敲客船、落心頭,深知詩人心境凄涼。
師:這樣濃濃的哀愁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用低沉的語氣。
生:用壓抑的語氣。
生:用緩慢的語氣。
8、指導朗讀,師范讀(以下帶點的為重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9、學生練習朗讀。
四、進一步感悟詩情。
1、師:這首詩是寫“愁”的,請同學們結合詩中有關的詞句來談一談作者“愁”些什么?
生:思鄉之愁。
生:憂國憂民。
生:考試落榜
……
2、師:同學說得很好,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下來。
3、生試背——指名背。
五、小結:大家的朗讀把我帶入了悲涼之中,這就是詩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寫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讀、多背優秀詩歌。
《楓橋夜泊》導學案 篇12
知識掌握
1.《楓橋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詩中的“姑蘇”即指現在的________。
2.這篇議論文所要反駁的是________。
能力提高
對于“愁眠”,新解者也有發現,說是“運河西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的意思。我覺得,給這么一“解”,這句詩就索然無味了,整首詩也索然無味了。近來有些同志在那里大聲疾呼:詩中要有一個“我”在,沒有“我”就沒有詩,沒有文學!這說法對不對暫不去說它。單就《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言,確是有個“我”在的。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這個“我”,實為一篇主宰,全詩命脈。有了這“愁眠”的“我”,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觀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種動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釋成兩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變成死的了,全詩也就變成了死的了。如此,“夜半鐘聲”也變成沒有來由的了。須知,“鐘聲”到客船,實際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無知之物,它管你鐘聲不鐘聲呢?
因此,我認為,若是把“愁眠”解釋成一座山,只會把全詩意境破壞無余,只會把這詩篇給糟蹋了。這種解釋法是不足取的。也許考據家會說:“明明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說張繼不是寫的它呢?”我還是那句話:你有什么文獻資料可以證實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沒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張繼這首詩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呢?事實上,考據文章所謂“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語已經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還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會上去無疑。如果真是“又名”,為什么要在唐時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張繼船過姑蘇,就不會知它名,當然更不會把它寫進詩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個“孤山”的“又名”呢?這倒真是一個無法解答的難題。
1.作者認為“愁眠”不可解釋成一座山的原因是
[ ]
a.沒有“我”就沒有詩,沒有文學
b.沒有資料證明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c.“愁眠山又名孤山”一句邏輯上有問題
d.這會將全詩意境破壞無余
2.選文第2節中有不少的問句,試結合文體特點分析其有何作用。
________
3.你認為作者對詩的理解正確嗎?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看法。
________
4.你從該文中學到了哪些寫作駁論文的方法或注意點?
________
延伸拓展
駁“金錢萬能”
莎士比亞在他的《雅典的泰門》中,對金錢有一段如下的描述:
“金子?貴重的,閃光的,黃澄澄的金子?
不,是神喲!
我不是徒然地向它祈禱。
它足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
邪惡變成良善,衰老變成年少,
怯懦變成英勇,卑*變成崇高。”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引述莎翁這段臺詞。的確,這段臺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私有制社會中那種金錢統治一切的可悲現象,暴露了那種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然而,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里,居然還有人在喊“金錢萬能”,拜倒在孔方兄的腳下。金錢真像某些人所想的那么“萬能”嗎?
在那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里,有多少優秀兒女,他們面對敵人的威脅和利誘,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表現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正如方志敏同志所說的:“共產黨人不是金錢所能打動的。”
新中國誕生前后,有多少志士仁人,他們身居海外,一心報國,拋棄了國外優裕的生活條件,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他們視金錢如草芥,卻為自己的祖國獻上了一片赤子之心,這種眷眷愛國心,拳拳報國情,哪里是金錢所能買到的。
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又有多少在各自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著的人們,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計較報酬,為了祖國的四化建設而忘我地工作,他們這種精神難道是金錢能夠買到的嗎?
讓我們對那些還在高喊“金錢萬能”的人猛擊一掌!莫再做金錢的奴隸,珍惜比金錢更寶貴的時間和青春吧!
1.作者引用莎翁的這段臺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2.作者引用方志敏同志的一段話有什么作用?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________
3.談談你對金錢的認識。
________
參考答案
【知識掌握】
1.唐 張繼 蘇州
2.對《楓橋夜泊》的所謂新解
【能力提高】
1.d
2.問句都緊扣住對方的不合邏輯之處,有力地反駁對方,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3.該題提倡談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4.①要認真分析對方觀點,找出其漏洞;
②反駁對方要言之有理,注意邏輯的嚴密性。
【延伸拓展】
1.指出“金錢萬能”確實存在,但那些是私有制社會中的一種可悲現象,為后面的批駁作好鋪墊。
2.為駁“金錢萬能”打下扎實的基礎,方志敏的為人,百世流芳,是有力的反駁論據。表現了作者敬仰、熱愛之情。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注意思想導向正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