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精選12篇)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龐 芳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電腦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媒體,已成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力工具。網絡,以其靈活便捷連通的特點和高度的互動性成為實現互動雙向交流的代表性媒體。網絡走進第一范文,創設了更為真實的教學情境,更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陳舊的評價方式,打破了教學資源的限制,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時空,為第一范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我就談談在借助網絡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后的一些想法。
一 網絡“多媒體”,提升學習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管是誰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廬山的云霧》一文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資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但是由于學生受地域、生活經歷的限制,單一固定的文字材料,很難讓學生真體會正文章所體現的美感,字里行間所留露的情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共鳴。但網絡里各種聲音、圖形、動畫、以及視頻等媒體卻能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振,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我播放了事先利用網絡收集到并篩選過的有關廬山云霧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看著目不轉睛的學生,聽著他們興奮的“嘖嘖”聲,我知道網絡上收集的多媒體材料,集圖象、文字、動畫為一體,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直接地形象地逼真地展現出來,已初步讓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同時圖文并茂動感性強音響逼真的功能與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非常有效地給學生一種感性的認識,使認知的難度降低。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就不再把學習看成是“要我學”的苦差了,反而當作“我要學”的快樂事,并且自覺地把這種求知欲貫穿到整個學習環節中,整堂課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二 網絡“共享性”,豐富學習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
語文教材不僅限于教科書,形形色色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都豐富了語文的教學內容,而網絡利用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資源的補充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在講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這一特點時,我將描寫云霧各種形態的句子顯示在相對應的圖片上;在講述廬山云霧瞬息萬變這一特點時,我則讓學生欣賞廬山云霧變化的錄象。這些畫面和視頻不但豐富了學習的內容,更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并在邊讀邊看圖中品賞了語句中蘊含的色彩美、形態美、音韻美。
俗話說:“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廬山的云霧》一文課后第5題練習是“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長期以來,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受到多種因素(面窄、量少、方法不當等)的制約難以形成能力。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家庭藏書數量少,又缺少圖書館,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要,隨著網上書庫的日漸普及,學生可以通過上網輕松閱讀網絡版報紙及最新版的圖書,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也提高了閱讀效率。學生通過網上閱讀還可以便捷地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因此我讓學生先確定一處旅游過的地方景物作為寫作對象,然后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與之相關的各種資料,然后再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這樣不但把課堂所學內容有機地向課外領域延伸,豐富了語文學習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 網絡“交互性”,改變學習方式
網絡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優于其它任何教學媒體的最顯著特點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營造協作式學習氛圍。充分利用網絡教室內聯網的優勢,通過資源共享互相調用來達到師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從而改變學習方式。
網絡構建的平臺對于實施個別化教學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學生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興趣特點選擇學習內容,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學習速度,從而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充分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時,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學生面對電子課本,可以戴上耳機,邊看圖、邊聽錄音閱讀課文;單擊某個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通過“小助手”的提示來解決問題;單擊有關熱廬山的網站,利用網上資源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老師通過網絡及時獲取反饋和幫助信息;還可以隨時通過局域網控制系統進行提問和發言,師生間進行交流……總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學生不必按某個固定的順序來學習,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自主安排學習的速度、順序和難易程度。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進程是自己確定的,練習層次也是自己選擇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沒有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內心充滿了自信。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廬山的云霧》拓展部分教學時,要求學生繼續學習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嘗試遷移運用。學生完成的習作發布在網絡上,我引導學生讀同學的文章,利用回帖的方式嘗試幫著同學修改作文,評價作文,以達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我再利用局域網的優勢將其中一些典型文章提供給學生,讓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對同一個問題,師生共同參與評議、修改,共同鑒賞佳作。經過示范性評改后的自我完善,再引導學生調用伙伴的作品進行欣賞、評價;接著,指定學生獨立表述評改意見,同時進行又一次轉播。網絡的即時交流優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網絡“隨意性”,拓展學習時空
傳統的第一范文相對封閉,地點是固定的
,局限于某一班級;時間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幾節課,人物也是固定的,就一個老師和幾十個學生。但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卻可以突破傳統媒介的局限和障礙,大大拓展時空概念。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入語文學習的課堂和實踐活動,運用語文去交流和溝通。可以便捷地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第一范文”,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育。
在教學《廬山的云霧》寫作練習時,有學生在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有學生來不及評論他人大作,有學生過了幾天后覺得自己可以寫得更好……我鼓勵他們在在課后完成這些想法,還鼓勵他們利用互聯網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第一范文”,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育。只要學生搜索“廬山的云霧”一詞,與“廬山的云霧”相關的資料便躍于眼前,這時,氣象學家、導游等都成為同學們的老師。在這樣的第一范文里,一個學生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所獲得的語文教育也必將是多數量、多元化的;同時,通過網絡,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語文知識傳授給他人,可以指導他人進行語文學習活動,自己搖身一變,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語文教師”。在這種“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的第一范文里,教與學不斷交和整合,帶來的必將是教學相長的不斷變化而且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求知探索的強烈欲望。可以說,哪里有計算機,哪里就有第一范文;只要開機,就可以“上課”……
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網絡運用于語文教學,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語言文字,不能多媒體以多媒體的感官直接激代替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的對話不能變成學生與電腦,教師與電腦間的對話;學生應在家長老師的指導下上網,避免網絡的付面影響……我們應該客觀地、歷史地看待它,并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它、發展它。
本文發表于《江蘇教育技術》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2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云霧的神秘、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云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為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后,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云霧”導入課文,在自讀之后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著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游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游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著是“飄飄欲仙”和“騰云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并讓學生自述了成為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著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著重寫了“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到底有著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后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系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后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為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彌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后來讓學生帶著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后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后,回歸課文的最后一小節“云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后,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后學生并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于我在備課的時候并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后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里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3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廬山嗎?(播放相應的圖片資料)它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位于我國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廬山,峰奇山秀、瀑布聞名中外,尤其是因它的獨特的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神奇的云霧,更是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過那里的人都流連忘返,回味無窮。那么,廬山的云霧到底奇妙在何處呢?想去看一看嗎?讓我們漸漸靠近……
二、欣賞影像資料
1、欣賞影像資料,感受云霧之美。
2、提問:伴隨著美妙的音樂,我們一起去廬山游覽了一番,欣賞了美妙的云霧。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3—4位同學)
3、過渡:你想再次靠近這些云霧,美美地細細地欣賞一番嗎?就讓我們隨著課文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10、廬山的云霧)
4、讀課題:誰想來讀讀課題?(1—2位同學)我們一起來!
5、課文是怎樣描寫廬山云霧的呢?請同學們趕緊打開書本,自由地盡情地讀一讀課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作者筆下的廬山云霧,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6、交流(3—4位同學),根據學生的回答進入相關段落的學習。
三、品讀課文
(一)、品讀第二自然段
1、觀看圖片:說得真好!請看,這就是廬山云霧的倩影!
2、看著這些美妙的云霧圖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樣的感受了呢?是啊,廬山的云霧這么多樣子,可真是——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千姿百態)(這里可以考慮適當補充一些詞語)
3、快看這里(放映圖片),誰想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樣來描繪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請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請你和小伙伴一起輕輕地美美地讀讀這個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誰想和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的?高舉你的小手!像這種圍繞一句話展開具體描述的構段方式我們把它稱為什么呢?(總分的構段方式)
7、你從哪些具體的語句中讀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呢?請在你的書本上將它們用曲線畫出來。你找到了嗎?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嗎?
8、請你再默默地讀讀這些語句,在這些語句中,你最喜歡哪一句呢?想想,為什么你這樣喜歡它?(4-5個同學)(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這樣動人的語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帶到廬山去了!)
9、可是老師有個地方不明白了,同樣是云霧,作者為什么一會兒把它比作帽子,一會兒比作玉帶,一會兒是大海,一會兒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據云霧所處的不同位置展開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圖片)這調皮的云霧,這里,那里,都有他們的身影,你覺得它們像什么呀?(說話練習)
11、同學們真會思考!云霧這么多的樣子,難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態來形容它了!你想把這么美妙的語句讀好嗎?自己先練讀一下,待會兒老師請你來表現一下,ok?
12、誰想來表現一下的?(個別讀,請學生適當評價。2-3個同學)真好,真美!還有哪些同學也想來讀一讀的?想讀的同學一起來!
13、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這些千姿百態的云霧,老師也想來讀一讀了。請同學們輕輕地閉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云霧,待會兒老師請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畫下來!(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眼想象)
14、想象到了嗎?請緩緩地張開你的眼睛,誰想來畫畫籠罩在山頭的云霧?還有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彌漫在山谷中的云霧,遮擋住山峰的云霧(指名畫),其他的小朋友請在下面畫在你們的語文本上好嗎?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們能嘗試著根據這些畫的圖將這個自然段背一背嗎?
(二)、品讀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態,廬山的云霧還給怎樣的感覺呢?
2、通過閱讀,你好像真的去廬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廬山云霧的另一個風貌——瞬息萬變(板書)。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從這個詞語覺得了廬山的云霧怎樣?(變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萬變,你還從哪些詞語或是語句中感受到了廬山云霧的變化之快呢?(課件相應有表示:剛剛,轉眼間,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誰能將這些詞語讀好的?讀好了詞語,你能試著將這段文字讀好嗎?趕緊先自己試試看!(生練讀)誰想來讀?(2-3個同學)我們一起來!
4、云霧變化得是這樣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還會變成什么樣子嗎?(播放相應的圖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邊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師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好吧,老師先利用這么點小小的優勢先來表現一下:(備用)學生交流,評價,鼓勵。
6、請看:我們再來看這個自然段,邊看邊思考,這個自然段在構段方式上與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點呢?你能說得具體些嗎?
7、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給秀麗的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你們還愿意離開嗎?是啊,真舍不得離去,真令人—— “流連忘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練習
1、課文學完了,按照慣例,該布置課外作業了,今天呀,老師請你自己來布置作業,誰第一個來布置?
(1)讀。讀是我們語文最基礎、最應該掌握的,相信你一定會讀得很有味道。
(2)背。把那么美的課文印到腦海里,這對你一定很有幫助。
(3)畫一畫。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領悟,相信你一定會畫得很棒!
(4)去廬山看一看。只有親身看過,才能真正領略到廬山的那份奇幻美麗。
(5)找一些古詩,是啊,神奇的廬山云霧,美麗的廬山風景,自古以來就吸引了許多文人,他們也被廬山的景色陶醉了,留下了一些詩。老師給大家找來了幾首。出示:李白《望廬山瀑布》,蘇軾《題西林壁》。
(6)根據課文總分的寫作方法,寫一寫。
(7)上網看看廬山的其他風景。
2、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把這次的課外作業出色地完成!
板書設計:
廬山的云霧
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能體會廬山云霧的姿態美。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通過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廬山云霧的姿態美,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用具:多媒體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云霧》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文章層次分明,景物特點鮮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文章語言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景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在教學本課時,我緊緊圍繞“廬山云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美,通過邊讀邊思,體會二、三自然段是運用怎樣的方法寫出廬山云霧的奇麗的。在學法上,我先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第二自然段,然后歸納總結學習方法,最后讓他們自學。相信孩子們對于總分結構段落的學習應該會掌握方法了。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教師之家網 點擊數:90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第一范文.com】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云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云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云霧。這些山頂上的云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仿佛就看到了廬山的云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云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并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云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有時云霧彌漫了整個山谷,這時的云霧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樣,而有時云霧又好像一塊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給擋住了。
師:你說得真好,畫得就更好了。(同學們鼓掌)讓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云霧。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
【評析】
《綱要》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使他們懂得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云霧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學生不僅鍛煉了動口能力,也鍛煉了動手能力。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為了展現云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云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著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彌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第一范文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轉載自教師之家網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5
教材分析
《廬山的云霧》是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本文語言優美明快,采用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熱愛之情。
全文層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忘返。文章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情境的“形態美”和文章的“語言美”結合起來,情境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很容易并且樂于學習新知識,具備較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缺乏創新意識,想象力不夠豐富。
在第一課時學習,學生已認識課文生字,熟悉課文內容,本課學習中將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廬山云霧的美。
教學目標
A知識和技能: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
3、 初步認識總-分結構,重點學習第二、三段的寫法。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B過程和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想象、了解廬山的云霧。
2、讀懂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讀出喜愛廬山云霧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學生觀察、描繪云霧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課文優美的文字,感受廬山云霧的形態美。
教學難點:寫法指導: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習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寫法。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6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
一、看拼音寫詞語。
lú shānpù bùlǒng zhàobàin huàn wú qióng
( ) ( ) ( ) ( )
sì hū màn bù tiān mù yì xiè qiān lǐ
( ) ( ) ( ) ( )
二、寫出下列各字的部首。
系( )罩( )幻( )姿( )
三、閱讀課文完成練習。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千姿百態”的意思是:。
(2)“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這句話在全段中的作用是。然后,把云霧分別比喻成了( )、( )、 和( )。
第二部分 閱讀積累
一、 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天上的云
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落在空中;
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師,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天氣的“招牌”,天上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1、找出中心句,在句子下面用“ ”表示。
2、文中那些話寫“姿態萬千”?用( )標出。
3、文中哪些話寫“變化無常”?用[]標出。
4、找出一個比喻句,在句子下面用“﹏﹏﹏”標出。
5、文中”像奔馬“后面省略了什么,請想象一下,再寫下來。
第三部分 拓展提高
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有許多神奇秀麗的景色,請你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或查找資料,再向大家介紹一處。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7
一、教材淺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登山路上,山嶺、大天池等處的云霧的形態、顏色的描寫,贊美了廬山云霧的美麗神奇,抒發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縱觀全文的內容,可按“古人的贊美→特點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為六大段。其中寫第二大段是重點,不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寫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體現了本單元教材的教學重點:過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應當作為本課文的教學重點。
仔細品讀全文,我們還能領會到課文具有以下的三個寫作特點:一、言簡意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議論的辦法,增強了贊美的感染力;二、段與段之間巧用過渡句,段意銜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氣呵成之感;三、語言形象、生動、有氣勢,采用比喻、對比、擬人等多種寫法寫出了廬山云霧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極好的寫景范文,宜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對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讀、思、議、品等,使學生領會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廬山云霧的景色美,從而使他們的心中升騰起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二、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細讀課文第二大段,會背誦第4自然段,完成作業本的第3、4、5、6題。
三、本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會背誦第4自然段。
2.理解詞語的意思,能用“剛剛……轉眼間……”、“時而……時而……”、“尤其”造句,能摘錄有分號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過渡句,并體會其作用。
4.感受廬山云霧的美麗神奇,激發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五、教學難點
對廬山云霧美麗神奇的感受。
六、教學思路設計淺析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為此,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并理解課文的內容。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就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情境的教學
情境教學法能牢牢把握和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展開和推進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教學收到最優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適宜于進行情境教學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過情境教學,才能使廬山云霧的美景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情境教學的環節:
①以學生的說話訓練導入課文,教師又施以啟發性的小結、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課文,想欣賞廬山云霧的好奇心。
②教師的配樂表情朗讀,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入觀察廬山云霧的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催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③投影片的及時展示。再現課文情境,變具體為生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霧繚繞的廬山之中,對廬山云霧的贊美之情得以進一步的升華。
④以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盡情抒發對廬山云霧的贊美之情。
⑤教師以充滿感情的課堂環節銜接語,激起學生心中感情的蕩漾。
(二)注重學法的指導
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訓練為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及其結構特點,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法指導訓練環節:
①采用指導讀第3小節——師生共讀第4小節——獨立自學第5小節的遷移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學習寫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體會;四朗讀”的閱讀方法。
②以讀范句→補充完整語句→獨立說句的層次訓練,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使學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學會舉一反三。
③注意課堂上學法的及時梳理與小結,讓學生明確并掌握學法的步驟。
(三)注重讀寫結合
讀和寫是個互逆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著。讀是理解的吸收,寫是理解的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了課文表達方法之后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量的片斷練習,實現讀寫的遷移,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多種手段讓學生欣賞廬山云霧,感受廬山云霧的美之后,學生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極想淋漓盡致地抒發一番。此時,我便不失時機地推出《家鄉的晨霧》的寫作訓練,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世紀之聲,也已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針對本課的特點,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圈、劃、刪、改、讀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欣賞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說一句比較通順的話,進行說話及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
②按要求找、劃出描寫云霧的詞句并進行賞析,是典型的語言文字訓練形式。
③模仿例句,發揮想象進行造句練習,加深學生對文中關聯詞的理解,并真正達到學以致用這一目的。
④“默讀→有感情地讀→表演讀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個人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的多種形式的替換變化,則能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對課文語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初讀課文,學習第一段:
1.師出示詩句:“一起千百里,一蓋千百峰”問:這是古人用來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廬山云霧)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請運用以上的詞語圍繞廬山云霧,說一句比較通順的話。
3.師小結。
同學們,廬山云霧是充滿神秘的,廬山云霧是令人心醉的。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去觀察這令人心醉的廬山云霧好嗎?
(二)細讀課文,品味精美
1.師配樂表情朗讀課文第二大段,要求學生認真聽、潛心感受云霧的美,邊欣賞,還要邊想想:我們分別在哪幾個地方觀賞云霧?
2.議:剛才,我們欣賞了廬山哪幾個地方的云霧,請完成下列填空題。(回答)
我們觀賞了在看到的濃霧,在看到的霧氣和在等處看到的云海。(先在書上用“____”劃出,再回答。)
(引:這些地方的云霧各有什么特點?現在,我們再回過去細細地欣賞欣賞。)
3.默默地欣賞課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這個地方的云霧有什么特點?(用“____”在文中劃出一個能概括其特點的詞。)
4.理解“瞬息萬變”,哪些詞與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學生圍繞“瞬息萬變”提問。
6.師小結學生的問題,要求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第三小節,思考:①哪些詞句體現了廬山云霧的這一特點?(用“~~~~”在文中劃出有關的詞句)②你認為哪些詞句用得好?為什么?
7.討論以上問題中的第1個問題。
8.討論第2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語句:
游客乘車登山,剛剛在九江看到的山間云轉眼間變成彌漫窗外的濃霧。
9.有感情地齊讀這一句:體會“剛剛……轉眼間”在這句話中的作用。
10.用“剛剛……轉眼間”進行說話訓練。
a.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轉眼間就。
b.火燒云的變化真快,剛剛看上去,轉眼間。
c.自己說一句話,用上“剛剛……轉眼間”。
11.出示語句
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一層飄逸的外衣。
議:將以上的話改成下列這一段話,好嗎?為什么?
霧來時,好壯觀;霧去時,好輕悠。霧濃時,遮住萬般秀色:霧稀時,給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導并練習有表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指名朗讀——指導——自由練讀——男女分角色讀。
13.師小結:“瞬息萬變”的濃霧真的是好美呀,讀了作者的解說,我們真的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剛才我們經過了哪幾個步驟才領略到這一番美景的?
14.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學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霧特點的詞。
二劃:劃出能體現云霧這一特點的詞句。
三品:品味用詞用句的準確、生動。
四讀:有感情地朗讀,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
15.生自學第4小節。
16.匯報交流。在生匯報的同時,適時地出示投影片,領會“時而……時而……”的用法。
①小貓釣魚真不專心,時而____,時而____。
②雨斷斷續續地下了兩天了,時而____,時而____,時而____,真令人擔心會不會發洪水。
17.指導背誦。
這段話共有____句話,第一句話先講廬山云霧對山鎮牯嶺特別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與它____。第二句講廬山云霧時而____,時而____。第三句講山鎮牯嶺一半____,一半____。
18.試背。
19.師小結:猶如仙境一般的山鎮牯嶺真令人流連忘返,但這不是最壯觀的。因為最壯觀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這就是云海的兩幅照片,想去體會體會它的美嗎?
20.生按學習第3小節方法,自學第5小節。
21.集體交流匯報。出示檢測題:
a.云海的特點是。
b.作者生動地描述了和兩種情況下的云海。
c.找出與以下結構相類似的詞:
波濤起伏青峰秀嶺
2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小節。
(三)總結全文,找出過渡
1.師根據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廬山云霧是美的,但是作者的敘述更是天衣無縫,連貫而又自然。作者是*哪些詞句連接起課文的內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第二大段。
3.師小結,并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家鄉的晨霧》。要求寫出晨霧的特點。
(四)作業。
1.片斷練習:《家鄉的晨霧》。
2.補做完作業本上的第3、4、5、6題。
附板書設計
廬山云霧
登山路上 濃霧 瞬息萬變:剛剛……轉眼間……
霧來時……霧云時……
霧濃時……霧稀時……
山鎮牯嶺 霧氣 朝夕相處,時而……時而……
一半……一半……
大天池等地 云海 壯觀絢麗 云海茫茫,波濤起伏
云絮翻飛,色彩斑斕
本課時采用這種對應式的板書:一、便于體現出廬山云霧的特點;二、便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三、體現了文章的重點,使板書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說教材
《廬山的云霧》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全文層次分明,共4個自然段.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第一自然段總寫廬云霧神奇美麗,接著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具體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兩個特點: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第四自然段再總寫人們對廬山云霧的喜愛與流連.作者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所寫景物特點鮮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文章語言優美,情景交融.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
2.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能用”流連忘返”造句,能背誦課文.
3.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仿寫一處景物.
本文語言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因此我把”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同時由于學生語言水平的限制,要在這么短的時間掌握一種構段方式寫出一處景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說”仿照第2、3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難點.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二、說學情
在上一冊課文中,學生已接觸過”總分”這種構段方式,及”比喻”這種表現手法.
本文教學要求學生勤動腦、動手、會與別人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學生普遍讀書不注意感情朗讀或掌握不夠.也沒養成與人交流探索的習慣.還有就是學生很少出遠門,根本不知廬山云霧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所以要畫出不同姿態的云霧也不容易.
三、說教學方法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極好的寫景范文,宜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為此,針對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了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并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
四、說學法
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訓練為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本篇課文教學我讓學生通過”讀、思、畫”感悟廬山美及文章的語言美.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講讀課文的要求,我準備用兩課時教學本課.
首先第一課時學生學會了本課生字,以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完成了教學目標1。
第二課重點分析課文.教學過程分為四步:
(一).談話導入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廬山的云霧》,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下面讓我們細細品味.”接著板書課題.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理解全篇課文的內容.
(二).精讀感悟
1、精讀第1自然段
首先指名學生讀這一自然段,可能學生讀的時候
,感情把握不準,教師相應指導,接著提問:”在廬山眾多景物
中,作者最喜愛的是云霧,你從哪里讀出這點來?”學生不難答出(更,神秘)教師提醒在朗讀時應突出”更,神秘”兩個詞,同時板書:神秘的云霧.
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領悟詞語,進入文章的意境:
確實,廬山的云霧神奇美麗,你們看,在山上游覽,似乎……漫步山道……此時,你們會感覺自己就像……“讓學生做出伸手摸云霧、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樣子.使學生充分感受廬山云霧的神奇美麗.這時用導語過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學習:“廬山云霧如此神奇美麗,那么它有什么特點呢?請看第2自然段.”
2、精讀第2自然段
讓學生自由朗讀這一自然段.閱讀并不是被動地接愛,而應成為主動的探索過程,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思考問題: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在下面畫”______”.
(2).文章哪個詞說出了廬山云霧的特點
(3).找出比喻句,比喻句中拿什么比作什么?
這樣使學生明確了為什么而讀,要思考什么問題,使學生養成閱讀時動口動筆的習慣.學生交流匯報.教師板書:千姿百態.接著問:”作者是怎樣描寫千姿百態的?請用筆畫出來.”指名匯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像絨帽,像玉帶,是大海,是天幕.
然后教師小結:這一自然段圍繞中心句,先總寫”廬山云霧千姿百態”,接著具體描述如何”千次姿百態”,這種構段方式叫”總分式”.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繪畫不同姿態的云霧,使他們感受廬山云霧的美及文章語言的美.指名一兩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通過直觀畫面使他們理解”籠罩、纏繞、彌漫、遮擋”等詞語.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接著引入下一段的學習:“廬山的云霧還有一個特點,請看第3自然段.”
3、精讀第3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結構與第2自然段相同,我讓學生自學為主.輔以引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并要求他們找出:
(1) 中心句
(2) 廬山云霧的特點.具體怎么寫?
(3) 比喻句,拿什么比作什么?
學生合作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瞬息萬變: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又變成
最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4、學習第4自然段
讓學生齊讀這一自然段.讀完后,教師小結:正因為廬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游客們舍不得回來了.(并板書:流連忘返)我們的祖國風景如畫,你能說一個令你流連忘返的地方嗎?指名學生說說.至此,教學目標2已完成.
(三)、總結
總結貴在升華.我這樣設計結束語:”廬山的云霧變幻莫測,是廬山的一絕,有機會我們可以去領略一下.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像廬山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咱們有興趣可以去領略一下祖國的美好河山.”使學生充滿向往,激起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完成了教學目標3。
(四)、練習
讀寫結合,寓寫作指導于閱讀教學之中,是許多教師認為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本冊教材訓練的重點.因此我布置了此道練習: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寫法,圍繞”公園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寫一段話.
最后說板書: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學法重點,一目了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整個板書我努力做到簡潔明了,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附板書:
3、廬山的云霧
千姿百態:像絨帽,像玉帶
是大海.是天幕
神秘的云霧 瞬息萬變: 眼前的——剛剛是——轉眼流連忘返
明明是——還沒等——又變成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廬山的云霧》選自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六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比喻和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
全文層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總寫出了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忘返。文章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情境的“形態美”和文章的“語言美”結合起來,情境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二)、課時安排:全文共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文中的字詞,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劃分段落。
第二課時:導學第二、三段,體會廬山的特點,掌握運用“總——分”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目標:
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文的聯系,所處的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初步認識“總——分”的段式。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詞語、課文。
(五)、教具準備:相關課件。
二、說教法:
1、這一部分內容分別描繪出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都是運用形象的修辭手法,通過優美的語言描繪來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所以,我采用了“導學——自主學習”的學法遷移,使學生不但從語言文字中得以訓練,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直觀教學法易于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易于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手段。所以,我選用了幻燈機等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使學生入情入境,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又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3、為了體會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讀”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這段內容不但描繪得情境美,而且語言也美,運用入情入境的朗讀,能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讓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從領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說學法:
最終的教育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會“漁”比會“魚”更來得重要。在新的課改理念下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得法的學習方法指導,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使學生把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當中。
根據課文分別運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我運用了“讀課文——找特點——說感受——感情朗讀——寫法指導——嘗試背誦”的方法導讀“千姿百態”的內容,然后學法遷移,學習“瞬息萬變”的內容。這樣,學生有法可循,樂于去學,既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又學會了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你知道了些什么?請同學們說一說。
廬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尤其是,更給它。
2、總體概括了對廬山總的感受怎樣?
【通過學生的回答,反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信息,了解學生在學新知識前所具備的前提。】
(二)、誦讀學文,體驗感悟:
1、導學第二自然段:
①、默讀學文,這個自然段寫出了廬山云霧的什么特點?
②、為了介紹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作者又是怎樣從那些方位具體的來進行描寫的呢?
③、此時的作者身在廬山之上,感受如何呢?說說你最喜歡此時廬山上那個方位上的景色?為什么?用自己的情感,讀出你的喜愛來?(個別讀,評比讀,集體讀。)
④、小組合作探究,引領學生領會作者描繪廬山云霧時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總——分”的段落結構,比喻、擬人的運用。)
⑤、引導學生嘗試進行背誦。
⑥、師生共同小結學習的方法:讀課文——找特點——談感受——感情朗讀——寫法指導——嘗試背誦。
【以上教學體現了教師的“導學”特點,使學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又初步領會了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并從中初步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2、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運用學法遷移自主學習本自然段。
②、檢查自學的情況,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補充。
3、過渡學習最后一段: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我們置身其中感受了“美麗”嗎?如果老師讓你們馬上離開!你們愿意嗎?(教師相機引導體會“流連忘返”)
4、為什么廬山的云霧能夠讓人流連忘返呢?(師生共同對全文“內容和寫作手法”進行總結。)
5、正因為廬山云霧的如此秀麗!所以,古往今來就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前去欣賞。詩人李白和蘇軾就分別留下了《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的千古絕句。(師生共同欣賞)
四、作業延伸:其實在咱們的祖國,像“廬山云霧”這樣美麗的景色,就如同撒滿夜空的星星一樣多。說說你見到的美麗景色,并仿照“總——分”的構段方式寫下來。
五、說教學評價:在本課的教學中,課堂遵循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和表達為主線”的原則。既展開了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感悟到了廬山云霧的美,又讓學生展開了思維,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六、說板書設計:
本文的板書層次明,結構清楚,主要講出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形態美和“瞬息萬變”的動態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廬山的云霧、對祖國壯麗河山深深的熱愛之情。(附:板書)
千姿百態
3、廬山的云霧流連忘返
瞬息萬變
總分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廬山的云霧》選自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六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比喻和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
全文層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總寫出了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忘返。文章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情境的“形態美”和文章的“語言美”結合起來,情境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二)、課時安排:全文共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文中的字詞,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劃分段落。
第二課時:導學第二、三段,體會廬山的特點,掌握運用“總——分”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目標:
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文的聯系,所處的 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初步認識“總——分”的段式。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詞語、課文。
(五)、教具準備:相關課件。
二、說教法:
1、這一部分內容分別描繪出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都是運用形象的修辭手法,通過優美的語言描繪來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所以,我采用了“導學——自主學習”的學法遷移,使學生不但從語言文字中得以訓練,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直觀教學法易于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易于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手段。所以,我選用了幻燈機等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使學生入情入境,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又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3、為了體會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讀”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這段內容不但描繪得情境美,而且語言也美,運用入情入境的朗讀,能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讓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從領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說學法:
最終的教育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會“漁”比會“魚”更來得重要。在新的課改理念下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得法的學習方法指導,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使學生把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當中。
根據課文分別運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我運用了“讀課文——找特點——說感受——感情朗讀——寫法指導——嘗試背誦”的方法導讀“千姿百態”的內容,然后學法遷移,學習“瞬息萬變”的內容。這樣,學生有法可循,樂于去學,既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又學會了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你知道了些什么?請同學們說一說。
廬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給它 。
2、總體概括了對廬山總的感受怎樣?
【通過學生的回答,反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信息,了解學生在學新知識前所具備的前提。】
(二)、誦讀學文,體驗感悟:
1、導學第二自然段:
①、默讀學文,這個自然段寫出了廬山云霧的什么特點?
②、為了介紹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作者又是怎樣從那些方位具體的來進行描寫的呢?
③、此時的作者身在廬山之上,感受如何呢?說說你最喜歡此時廬山上那個方位上的景色?為什么?用自己的情感,讀出你的喜愛來?(個別讀,評比讀,集體讀。)
④、小組合作探究,引領學生領會作者描繪廬山云霧時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總——分”的段落結構,比喻、擬人的運用。)
⑤、引導學生嘗試進行背誦。
⑥、師生共同小結學習的方法:讀課文——找特點——談感受——感情朗讀——寫法指導——嘗試背誦。
【以上教學體現了教師的“導學”特點,使學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又初步領會了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并從中初步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2、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運用學法遷移自主學習本自然段。
②、檢查自學的情況,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補充。
3、過渡學習最后一段: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我們置身其中感受了“美麗”嗎?如果老師讓你們馬上離開!你們愿意嗎?(教師相機引導體會“流連忘返”)
4、為什么廬山的云霧能夠讓人流連忘返呢?(師生共同對全文“內容和寫作手法”進行總結。)
5、正因為廬山云霧的如此秀麗!所以,古往今來就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前去欣賞。詩人李白和蘇軾就分別留下了《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的千古絕句。(師生共同欣賞)
四、作業延伸:其實在咱們的祖國,像“廬山云霧”這樣美麗的景色,就如同撒滿夜空的星星一樣多。說說你見到的美麗景色,并仿照“總——分”的構段方式寫下來。
五、說教學評價:在本課的教學中,課堂遵循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和表達為主線”的原則。既展開了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感悟到了廬山云霧的美,又讓學生展開了思維,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六、說板書設計:
本文的板書層次明,結構清楚,主要講出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形態美和“瞬息萬變”的動態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廬山的云霧、對祖國壯麗河山深深的熱愛之情。(附:板書)
千姿百態
3、廬山的云霧 流連忘返
瞬息萬變
總 分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廬山的云霧》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依據
蘇教版國標本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只有在民主、平等、積極、愉悅的課堂情境下,在教師的點撥、引導、啟發下,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才會有靈感,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當堂背誦。
2、初步認識總分段式。
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廬山云霧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自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難點
初步認識總分段式。
教學準備
小黑板,教學掛圖,配套課文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詞語:秀麗、變幻無常、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流連忘返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3、過渡:廬山的云霧如此神奇美麗,那么它有什么特點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讓學生自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畫出來想想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具體描寫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并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學生邊讀邊畫。教師巡視
2請三位同學上黑板,寫出云霧一種姿態,讓生說說畫的是什么,
3引導學生畫出兩種姿態,師生共評。
4讓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云霧,生齊讀課文。
5那么廬山云霧是這四種姿態嗎?它還有哪些姿態呢?
6讓學生畫,指名上黑板畫,生解說內容,師生共同評點所有內容。
三、 自學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學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讀,②這一段的構段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
2、按照自學的要求,讀懂第3自然段的同學請談自己的感受。
(1)讓學生讀課文
讓學生評價
再讓學生讀課文
學生評價
(2)讀書時不僅要正確、流利,還要有感情,才能給別人帶來享受,請你們談談自學時,讀懂了什么?
讓學生說,引導就弄懂這段話的中心句,總分構段方式。理解“瞬息萬變”的意思,引導學生體會具體的語境,確切地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巧妙地點撥學法。
3、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用筆畫出描寫云霧變化多、變化快的詞句,想想作者是怎么寫“瞬息萬變”這個特點的。
讓學生說一說
4、作者就是這樣抓住“瞬息萬變”這個特點,展開豐富想象,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廬山云霧瞬息萬變這個特點寫得具體形象的,我們一齊來讀這一段。
5、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最后的省略號,它表示什么?生說
6、想想看,云霧還會變出哪些樣子?
生說
誰能用上一些詞,把你們剛才想到的連起來說?
學生自己說,指名說
7、這么多的樣子,用一個詞來概括就叫——
生齊讀千姿百態。
云霧的變化這么多,這么快,也用一個詞概括叫做——
生齊讀瞬息萬變
8同學們自己讀懂了課文,真了不起,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疑。
9現在,讓我們帶著對廬山云霧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齊讀這一段。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正因為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到那里的中外游客。
——( 生齊說流連忘返 )
“流連忘返”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你能用“流連忘返”說一句話嗎?
五、總結,升華
教學后記
本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有獨到之處,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因此,本教學設計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注重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下面談談教后的幾點感想。
一、淡化分析,重視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語言文字重在感悟,讓學生有所“感”然后各自“內化領悟”,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減少老師的分析、講解、還是以讀為主,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詞語。
二、注重朗讀,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并注意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學科整合滲透,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畫一畫廬山的云霧,與美術學科整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11
班級:徐州市大馬路小學六(4)班
第一課時
師:請同學們看老師寫兩個字。(板書:廬山)認識嗎?
生:(齊聲讀)廬山。
師:你們聽說過廬山沒有?有人去過嗎?
生:我沒有去過,但我爸爸去過,他跟我說過。
生:我看電視時,知道有一個(座)山,叫廬山。
生:我是看地圖時知道廬山的。
師:同學們背誦過很多古詩,有沒有人是在詩中了解廬山的?
生:《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評:教學要有的放矢。摸清學生對廬山的了解為介紹廬山作準備。】
師:同學們,廬山在我國江西省的北部,緊*長江邊。毛主席寫的“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寫的就是廬山。廬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將來有機會你們都要去看一看。現在,我在“廬山”的后面加三個字。(師板書:的云霧)加了這三個字,課文的題目就是“廬山的云霧”。【評:這種“聚焦”式的出示課題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讀這個題目,你看課文會重點寫什么?
生:這篇課文會重點寫廬山上的云霧。(師在“云霧”的下面加上點。)
師:讀題目要動腦筋,好多文章的題目會告訴我們要寫什么。讀了這個題目,我們看出作者重點要寫它的云霧。現在你腦袋瓜里面還會有什么問題?
生:為什么要寫廬山的云霧?(師板書:?)
生: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稀奇的?
生:廬山的云霧是什么樣的?(師板書:?)
師:這兩個問題,于老師都明白。你們是想讓我告訴你們,還是自己到書里找答案?
生:在書里找答案。
師:有的同學可能想要老師直接告訴答案。——有沒有這樣想的?
生:(齊聲)沒有。
【評:簡單的是最有效的。于老師只賣了一個“關子”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簡潔!】
師:好。打開書,拿起筆,默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詞語作個記號,同時想一想剛才提的兩個問題。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相機板書:幽谷、變化無常、騰云駕霧、飄飄欲仙、千姿百態、彌漫、瞬息萬變、一瀉千里)
師:這些詞語的意思我也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們,你們是希望我現在告訴你們,還是希望自己讀書,聯系課文去理解?
生:我愿意聯系課文理解。
師:你們是學習的主人。——大家同意嗎?
生:(齊聲)同意。
師: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能讀出感情來最好。同時,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剛才提的兩個問題和黑板上詞語的意思。這些詞語的意思一讀書就懂,不要老師講。學生自由讀書,讀得很認真。教師巡視指導,不斷的給予以鼓勵。)
【評:學生讀書時,于老師不斷地在學生中間走動,或表揚,或點撥,或糾正錯讀。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關注著他。】
師:讀了幾遍了?
生:我讀了三遍。
生:我讀了兩遍。
師:讀得很仔細。于老師最擔心的是同學們書讀不好,誰愿意讀第一段?(請一位同學讀,讀得很流利。)
師:這兩句話里面有5個生字,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學生自由讀第一段。)
師:讀得真好。5個生字認識了嗎?(生齊聲:認識。)記住它們。請你接著往下讀。(學生接著讀書。)
師:讀得真好,正確、流利而且有感情。注意看,這一段有一個詞。(師板書:尤其)“尤其”這個詞,可以換一個什么詞?
生:可以換成“特別”。
師:“特別是廬山的云霧”。既然可以換成“特別”,那么“尤其”后面的話應該怎樣讀才有味道?前面的話應該怎樣讀?(師在“尤其”的前后加上“……”號。)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
師:誰愿意讀一讀?(請一位同學讀。)
生:(讀)“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師:好不好?
生:(齊聲)好。
師:誰愿意再練一練?(請一位同學讀,讀得很投入。)
師:一聽就很神秘。他強調的是后面的“尤其是變幻無常的云霧,”他的語氣讀得很重,提醒人們注意這一點。一齊讀一讀,體會一下。
(學生齊讀。)【評:抓住重點詞“尤其”指導讀書,既解釋了詞義,又揭示了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設計精巧!】
師:大家想一想。作者為什么不說“尤其是廬山的瀑布,更是雄偉壯觀”呢?
生:因為課題是“廬山的云霧”,主要寫的應是云霧,而不是瀑布。
師:噢,明白了,因為課題是“廬山的云霧”,所以他要特別強調云霧。謝謝你。剛才有好幾個同學劃出的不理解詞是“騰云駕霧、飄飄欲仙”請你們讀這兩句話“在山上游覽……”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動作。通過你們讀課文的動作、表情、語氣,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這兩個詞的意思。
(學生讀這兩句話。有的站著,有的坐著。讀到那兩個詞語,有些學生做起了動作。)
師:我請三位做動作的同學到廬山來游覽。(三位學生上來)(師指著黑板前說)這是廬山的小道,你們到這里來高興不高興?(三人齊聲說:“高興。”)那請你們笑一笑。(三人嘿嘿笑了幾聲。學生和聽課教師見狀哄堂大笑)這笑聲怎么有點哭的聲音,再笑一笑。(三人又嘿嘿地笑了幾聲)【評:相機讓學生放松,方法巧妙。只有放松情緒,才能把學生的才能發揮出來。這方面,于老師是高手。這也是于老師挖掘學生潛能的奧妙所在。】看下面的老師,都在山下,我們在山上。游覽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隨便走走,不要緊張。注意,山上山下到處是云霧。其他同學讀書,請他們三位做動作。
生:(齊聲)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邊走邊看)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三人伸開雙臂,上下擺動作飛行狀)(聽課教師中發出一陣笑聲)
師:做得好。我看你馬上就要變成神仙了。“騰云駕霧”還可以怎么做?
生:我覺得還可以像孫悟空那樣。(說著模仿孫悟空打眼罩遠眺的動作)(師生哈哈大笑)
師:你剛才怎么沒有做出來?大家再讀書,讓她做一做這個動作。
(學生讀書,女生做動作,逗得大家大笑。)
師:我也跟著成為神仙了。她這樣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記》里的孫悟空,他騰云駕霧。(說著,于老師單腿直立,手掌翻遮在額前,作孫悟空遠眺狀。)(師生哈哈大笑)在你們心里不是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齊聲:是的。)這樣就讀懂了“騰云駕霧”。“飄飄欲仙”懂了嗎?(齊聲:懂了。)馬上就要成為神仙了。看了他們表演的動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讀書,就會讀得更漂亮。“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要讀得美一點。【評:還概括的、抽象的詞義為生動具體的動作,生動、形象,使學生學得有滋有味。這才是“閱讀課”!】(學生齊讀第一段。)
師:誰來讀第二段?
生:(讀)“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師插話:千姿百態,劃這個詞的同學請注意,下面的話就是解釋千姿百態的。)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師:“千姿百態”懂了嗎?(齊聲:懂了。)注意,我們讀書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中寫的景象。請大家一齊讀二三兩句,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看腦子里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也就是要“過電影”。(學生齊讀二三句,教師板畫四座山峰。)
師:你們腦海里出現沒出現畫面?(齊聲:出現了。)我請四個同學,誰腦海里出現了“像是戴在山頂的白色絨帽”的形象?(請兩位同學)誰腦海里出現了“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的形象?(請兩位同學)請你們在山峰上畫出你想像出的形象,其他同學仔細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四位同學畫,其他同學看。)
【評:板畫是于老師的“絕活”。這次,他讓學生參與畫,在畫中理解了詞義。真是“一畫勝百言”。閱讀就是“還原”,在于老師的課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師:懂了,從你們的畫中,我看出你們讀懂了,只是,你們的畫畫技巧還有待提高。再一齊讀下面的兩句。(學生齊讀)這兩句話的畫面書上有。(邊說邊出示投影)(指著畫面說)這就是云海,云霧彌漫整個的山谷像天邊的大海;云霧遮擋了山峰,又像巨大的天幕。好不好看?(齊聲:好看。)通過想像,通過觀察,這一小節一定會讀得更漂亮。讀。(學生齊讀這一節,讀得很投入,很精彩。)【評:這叫以畫促讀,以想象促讀。】
師:放下書,誰愿意把這一節讀給大家聽?
(請一位同學讀。)
師:聽了你的朗讀,我好象來到廬山,見到了廬山的云霧。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同學們一、二兩段讀得都很好,比我讀得好。我在備課時感到最難讀得是第三段。我一連讀了七、八遍都沒讀好,最后我又認真地讀了三、五遍。我讀了十來遍才讀好的。同學們,你們覺得第三段難不難讀?(生齊聲:不難。)唉,怪了,我怎么覺得難讀?既然這樣的話,我就請你們跟我比賽。敢嗎?(生齊聲:敢!)請你們先練習一下,然后和我比賽。
【評:這就是“蹲下來看學生。”于老師“降”下自己的水平,目的是提高學生水平。】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準備好了嗎?(生齊聲:好了。)誰愿意和我比一比?(學生都舉了手)手舉高的,我不找,因為我知道你們都很厲害。我找一個手舉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學)我想她不會比過我的。請大家當裁判。
(女學生讀書,讀得流利,有感情。)
師:壞了,找錯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麗麗。
師:不該找朱麗麗,該找朱麗。兩個“麗”當然厲害。說真話,聽了她的朗讀,我不敢讀了。
生:不要緊。
師:怎么不要緊?
生:你一定會讀得很好,我支持你。
師: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別說朱麗麗,就是朱麗麗麗……我也不怕。說是這么說,不過我還有點膽怯。這樣吧,找個同學替我跟她比,誰愿意?(學生紛紛舉手)
師:為了有把握,請大家再練一練。朱麗麗可非同一般。(學生練得非常起勁。練后,請一女同學讀。)
師:你可要好好讀,替我爭光呀!
(女學生讀得流利,有感情。)
師:怎么樣?比過她沒有?(生齊聲:比過了。)朱麗麗,您說比過你沒有?
生:和我差不多。
師:差不多,就是說差一點,差得不太多。是嗎?不過,也得謝謝你替我參加比賽。
生:謝謝你給我一次比賽的機會。
師:真好,握握手。有照相的嗎?給我們照張相。(環顧四周)很可惜,我們不是領導人,不然早有人照了。(師生大笑)我非要找個超過她的。(找一位男生)沉住氣,一定經超過她。
師:怎么樣?超過沒有?(齊聲:超過了。)朱麗麗,你說超過了沒有?
生:他讀得比我好。
師:多謙虛!謙虛是美德。不過我覺得,他讀分號時沒有你停頓的好。誰再來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瑾瑾來替我比。大家聽好。(于瑾瑾同學讀,讀得很好。)
師:姓于的讀得怎么樣?朱麗麗你說怎樣?
生:好。
【評:于老師是一位好演員,又是一位好導演。他這里“導”、“演”了一場讀的比賽。把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都“哄”了出來。這是“重情趣”的最好體現。】
師:大家說呢?
生:好!
師:好就好在于瑾瑾同學讀的“剛剛”、“明明”。(板書“剛剛”“明明”)“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鳳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你們說快不快?“瞬息萬變”是什么意思懂了嗎?(生齊聲:懂了。)“瞬”就是眨眼,“息”就是喘氣。一眨眼、一喘氣的工夫就是“萬變”,能不快嗎?再讀一讀。
師:剛才,有幾位同學替我比賽,給于老師增了光。還要不要我與她比?(生齊聲:要!)是不是要出我的洋相?(生齊聲:是。聽課教師大笑。生又趕忙齊聲說:不是。)
生:于老師看你的本領了。
師:不是出洋相,是看我的本領。謝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我下面親自與朱麗麗比,請大家當裁判。(師讀,讀得好。但在最后故意把“一座冰山”讀成“一座座冰山”)
生:讀錯了!多讀一個字。
師:多讀了一個什么字?
生:把“一座冰山”讀成“一座座冰山”。
師:我看差不多,這樣讀也行。
生:不行。前面是“一匹白馬”,后面就要“一座冰山”,不能變成“一座座冰山”。
【評:妙!多讀了一個字,讓學生多了一次品味課文的機會。】
師:噢,原來這樣。謝謝同學們給我指出了錯誤。書讀到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廬山的云霧的確太迷人,所以作者都不想回去了。請齊讀最后一小節。(生齊讀最后一小節)
師:讀了這么長時間的課文,這些詞語的意思,心里是不是明白一點了?(生齊聲:明白了。)雖然不一定能說出來,但心里能明白就行。想不想看看廬山的云霧?(生齊聲:想。)如果有些詞語還不太明白,看看錄像就清楚了,請大家看錄像。(學生看配有課文朗讀的廬山風景錄像)
師:美不美?(生齊聲:美。)看了錄像,這些詞語是不是更明白了?(生齊聲:是)還有哪個詞沒有懂?
生:幽谷。
師:看黑板(師板畫山峰之間的山谷,指畫)這就叫山谷。“幽”不好解釋,山峰之間,光線暗不暗?山谷深不深。你說大山之中,靜不靜?還有些讓害怕?(生:是。)大概這就是“幽”的意思。這些詞語要真正理解,還要多讀書,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多,才會真正理解。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許多外地的老師,他們明天要在市內游覽一下。你最希望他們到哪個地方游覽?(學生舉手)不要說,先寫下來。徐州有什么好玩的?把你最希望他們去的地方,寫一段話用上“尤其”。把希望去的地方的原因簡單地寫一寫,最好是用上“千姿百態”和“流連忘返”。這些老師中還有一些“美食家”。什么是“美食家”知道嗎?就是“好吃”!請你把徐州的小吃也介紹一下。也可以把你們的學校寫一寫。寫成一段話。寫字,要注意優勢。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介紹玩的。(找一女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生:徐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們這里有6大景點。(師插話:把第二次“我們徐州”刪去。)有龜山漢墓、云龍山、云龍湖、淮海戰役紀念塔、戲馬臺和楚王陵。我希望老師能去云龍山游覽一下。云龍山一定會讓大家流連忘返。
師:我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尤其”這個詞?看看在哪里加上。
生:在“我希望……”前面加一句。
師:回去改一改,還有介紹玩的嗎?
生:徐州有許多好玩、美麗的地方。有云龍公園、南郊公園……尤其是云龍公園,里面什么都有。有千姿百態的青松,有水平如鏡的小湖,還有許多花卉。你去了一定會流連忘返。
師:有介紹學校的嗎?
生:我希望老師去我們美麗的學校,我們會把我們的本領給大家看。(師插話:把我們成果展示給老師看。)尤其是我們的鼓號隊,還在全國的比賽中獲過第一名呢!如果老師們看了鼓號隊的表演一定會夸我們的。
師:好。還有介紹吃的嗎?老師們現在最需要吃的。(笑)
生:徐州有很多小吃。有“小土豆”、“肯德基”、“老三房”、“麥當勞”等。尤其希望老師們去“麥當勞”,里面什么都有,有雞腿、面包、飲料等。如果你去,絕對會不舍得離去。吃了這頓,還想那頓。(大笑)
師:其實是你吃了這頓想下頓。我代表老師們謝謝同學們的介紹。
【評:學以致用好。“寫”即讓學生練習了運用所學的詞語,又發展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這就是讀寫結合,就是于老師說的“重遷移”。】
【總評:這是情趣盎然的語文,這是實實在在、以讀為本的語文實踐課。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教育科學的啟迪。首先,于老師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這是他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的表現。設疑、激趣,使學生沒有感到是在上課,好像是在和于老師一起交談、活動。特別是在讀第三段時,于老師導演了一場比賽,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做了一回學習的主人。讀書聲、討論聲、笑聲,洋溢在教室中。其次,練的方式靈活多樣,科學有效。解詞有章有法,在讀中悟,在畫中解,在動作中體現……。讀書目的明確,要求具體,一層一層地深入。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實實在在,寫得也生動活潑,而且有的放矢。】
網絡讓《廬山的云霧》更迷人 篇12
《廬山的云霧》這一課我是不怎么會上的,因為小學語文教學大師于永正先生的這節課在我的頭腦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我在老家就聽于老師上了這節課,聽了以后,我本人就被云霧之美感動了,這種感動一直到現在,我一直思考,假如我上節課,我很難達到給予學生持久的感動。于老師的教學已經在我的頭腦中定位了,這種定位是一種非常美的定位。現在的我還沒有到過廬山,我覺得我一定會去的,那時我一定能夠誦起云霧,感受著蘇教版這篇課文給予我的世界。 因此,讀這篇文章,我一直是想著“定位”這個詞。我試圖尋找以什么樣的方式給學生定下一個永恒持久的“位”。 一是這課的幾個詞,是個“位”。這課有幾個詞怎么也得成為孩子生活的必需。比如“變幻無常”、“神秘”、“騰云駕霧”、“飄飄欲仙”、“千姿百態”、“巨大天幕”、“瞬息萬變”、“云遮霧罩”等。這些非常有動感。把這種動感交到學生心中,閱讀之“位”就容易定了。 二是背誦課文是一種定位。背誦不只是為了考試,不只是沒有積累,如果用“定位”的思維來認識,那背誦的另一種功能就自然體現出來。在這一課中,這種功能的表現便是享受廬山之美,這種美要想成為一種永恒,那就是藝術化背誦才能夠達到。 三是研究研究讓這篇文章變厚成書,這是第三種定位。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學習這課都能夠到廬山,但網絡信息這么多,讓學生利用資源研究研究,在班級成立研究小組,讓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認識組合起來,也許這一課就會更久地保存在人的記憶中。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做的。這幾天,我在讀著王宏甲寫的《中國新教育風暴》這本書,這本書告誡我們新課程老師,探究性學習是一條非常好的路,我們要把這條路鋪在課堂中,鋪在學生的心中,鋪到世界里,不能僅僅地鋪在試卷中。我們不可一味認為孩子太小,不適合探究,我們不能認為這一課,如果也去探究,會打破文章的美。我們應該改變思維,讓學生認識的更多。要想讓學生愛上廬山云霧,享受云霧世界,那就應該引導學生讀超過這篇文章3至5倍量的廬山世界,這也是減輕學生負擔之舉。 另外,這一課用了好多“一”這個字也非常有價值,我們用這些“一”也可為學生定位。比如,“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的感覺”、“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個“一”連接在一起,也是一片好美的云霧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