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案(通用10篇)
楓橋夜泊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領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和表達特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一、導入
1、解題:
2、(圖片)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躁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一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世界聞名。
3、展示書畫,歌“楓橋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傳!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古詩,品讀“入境”。
1、讀準字音,你讀出什么感受?
(凄涼……)
2、師范讀,生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3、這首詩寫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學習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畫“月”“霜”“烏”,貼出卡片“霜”和“啼”)“霜滿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詩句。品讀這兩句詩霜滿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覺),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
5、江楓“對”?——面對,相伴。?“對”是什么意思?此時,誰與誰對?誰和誰相伴?江風和漁火相伴。張繼有人相伴嗎?體會了張繼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誰“眠”?江楓、漁火、船家、周圍的一切都睡了。詩人怎么樣?(難以入眠)
樹睡了
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張繼醒著
夜愈深,愈難眠
原來,作者是對愁難眠啊!生誦讀教師改寫的詩句
7、后半句
1)“客”思鄉 寂寞
鐘聲響起(課件)講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啟發學生體會作者的想法和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聯想(體會寂寞愁苦)。
2)詩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語言表達作者的這種憂傷呢?不能,只能來讀!
三、讀整首詩,誦讀悟情。
1、看畫面入情入境,將情融入古詩朗讀中。
2、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
3、張繼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1)邊吟詩句,邊想象畫面。
2)師引讀:
一千兩百年前的一天.殿試揭曉的黃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沒有他張繼的名字。他羞愧沮喪.本來預期的結果不是這樣的。雖經十年寒窗苦讀,可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時至深夜,泊船楓橋.不能成眠的他。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張繼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
月亮緩緩下墜——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一句)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二句)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三、四句)
沒有父母的關懷,沒有孩子的歡笑,有的只是--讀古詩
沒有家鄉的山水,沒有熟悉的鄉音,有的只是——讀古詩
四、“出境”體會表達方法。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達到美的藝術境界。
1、教師口述作者描寫的畫面或生設計誦讀古詩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詩的思想感情過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并在創編古詩時,有初步的運用)。
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張繼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他感到孤獨,使他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張繼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師的引導下聯想類似的感情經歷(夏令營活動中的感受),遷移運用表達方法。
五、整體感知古詩寫法,拓展探究。
1、師生討論:我們學過的古詩或課文中,有沒有用到過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2、若有時間,安排學生現場練習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課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寫景來襯托你當時的心情?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景:月落 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
情:清冷 孤獨 寂寞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楓橋夜泊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本節課從詩句的理解中發散想像,自然創設情境,給學生一個較直觀的形象,利用開放式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造性地學習。
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講詩人張繼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夜優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這首在上個世紀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還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師: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么,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注意,這是古詩。你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
師:讀得好!那么,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生:寒山寺的。
師:沒錯,這是寒山寺的鐘聲。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么,這鐘聲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師: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為什么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
2.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3.沒錯,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4.七年之后,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又聽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
師:聽!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師:聽!高啟的筆下也有鐘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師:再聽!陸游的筆下還有鐘聲——
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么?
二、講授新課
師: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生自由讀)
師:好,字字落實。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這叫清清爽爽,還要有板有眼地讀。(生讀)
師:一起來讀讀,你們讀前四字,老師讀后三字(師生合作讀)。
師:再反過來讀(師生再合作讀)。
師:老師讀題目,你們讀詩句(生齊讀)。
師:就是這樣,讀出味道,讀出節奏。讀詩不僅要讀出味道,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你讀后的情緒是怎樣的,用一個詞說說。
生:愁緒滿懷、失落、孤獨、憂愁、凄苦……
師:對比著想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會孤獨嗎?讀杜甫的《絕句》會憂愁嗎?為什么讀《楓橋夜泊》讀出的是凄苦、悲傷呢?靜靜默讀,一邊讀一邊看看注釋,更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是詩中那些詞給你這樣的感受,向你傳遞這樣的情緒?
師:老師提一個問題考考各位。張繼楓橋夜泊是睡覺時,這個夜晚他睡著沒有?
生:沒有。
師:詩中哪個詞告訴了我們?
生:愁眠。
師:“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個近義詞。
生:失眠、無眠、難眠、不眠。
師:齊讀“愁眠”這個詞(生齊讀);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生齊讀);輕一點(生再齊讀)。
師: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詩的順序說。
生:月落
師: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幽暗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生:江楓。
師:江楓在你眼里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火紅的楓葉在江風中瑟瑟搖曳。
師:因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
生:忽暗忽明的、隱隱約約的。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他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
師:在哪?(生:姑蘇城外寒山寺)什么時候(生:半夜)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還聽到了什么?
生:烏啼。
師:那是什么樣的烏啼? (生: 孤獨、凄慘)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滿天
師:霜應該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滿天呢?是不是張繼感覺出了問題?
生:是因為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所以,不是滿天的霜,而是滿天的——
生:是寒滿天,冷滿天。
師:看詩句。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生:愁眠),都伴隨著(生:愁眠),都籠罩著(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對愁眠。)
師:對是什么意思?體會過對的味道嗎?
有人說這里的“對”是指“伴”。換上去讀一讀(生讀),通嗎?(生:通)。行嗎?(生:行)。味道一樣嗎?(生:不一樣)。
師: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聽老師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感受,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他?(師范讀)
生:最希望朋友來陪他。
生:母親、家人、妻子 ……
師:但是,漫漫長夜,這里沒有親朋好友相伴,沒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沒有妻兒的相伴,這里沒有伴,只有——(生:對),只有——(生:對)。師:這一“對”,對出的是張繼心中的無限——(生:愁、悲傷、憂愁、寂寞、孤獨)。于是情動于衷而辭發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配樂,吟唱)、(生齊讀)。
師: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在心中輕輕念道——(生讀詩)
師: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反復三次,聲音一次比一次輕)
楓橋夜泊教案 篇3
一、教學要求:
1、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能力點:培養朗讀能力、品詩析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3、德育滲透點: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三、教學難點:詩人為何而憂愁
四、教學方法 :直觀法、合作學習、情境感受。
五、教學準備
1、小黑板、錄音機。
2、歌曲《濤聲依舊》、《楓橋夜泊》古詩范讀及古詩新韻。
3、讓學生課前查閱詩人及寫作背景相關的資料,查查抒發詩人愁緒的詩歌。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自由漫談、揭題、解題、介紹詩人
1、聽歌曲《濤聲依舊》的前兩句,引出詩的題目和作者張繼。
同學們,首先請大家欣賞歌曲《濤聲依舊》的第二段。(放歌曲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你聽出了什么?
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們根據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而改編的,歌中所唱的內容正是借用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詩句。借用了哪些詩句,我們學完了這首詩就知道了。
2、理解題目。
齊讀詩題,你讀懂了詩題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這首詩的詩人是唐朝的張繼。
3、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這首詩和作者張繼的有關資料。
課前,同學們一定找到了一些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資料,我們來交流一下。
張繼是中唐詩人,他寫的詩留傳下來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資料上沒有說明。他在天寶12年中過進士,當過鹽鐵判官。張繼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張繼是我國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那年秋天,他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準備來年東山再起。船在蘇州城西楓橋碼頭停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拂曉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圓月即將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漁人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他想:昨夜聽到的鐘聲可能就是從這里傳來的吧,于是他提起筆,即興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4、你們以前是怎么學古詩的?
交流,出示學古詩四步驟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解詩意;三讀會,達意境;四會讀,有感情。
(二).學生按照“四學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多名學生個別讀全詩。(全詩共28個字,沒有生字,你都讀對了,真了不起。讀對字音對你理解古詩的意思很有好處。詩人沒有想到,在科舉考試時他的才華沒有人欣賞,而在楓橋旁寫的這首詩卻會千古流傳。那好,就請同學們在下面試著讀一讀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讀。)正音:寺、蘇、齊讀
2、二讀懂,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各自讀通了全詩,下面老師要問問你們打算怎樣做到二讀懂,解詩意。(借助書本注釋和工具書,先解釋重點詞的意思,再把詞義用通順連貫的句子連起來,就解釋了詩意。翻譯古詩的基本方法是代、調、補。)
(1)借助詩下的注解,各自讀詩自學。
(2)同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組讀懂了哪些詩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詩句讀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幫你解決?
(3)各組交流讀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其他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過渡語:我看到了,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那么,通過自學,在小組里交流,關于《楓橋夜泊》這首詩你都知道了大意?誰愿意說一說?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
(江楓:江邊的楓樹,也有解釋成江橋和楓橋。
漁火:漁家的燈火。
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
(姑蘇:蘇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3)指多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天地間布滿寒霜。昨夜,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岸上的漁火,詩人愁絲縷縷難以入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4)出示插圖,指名上臺指圖說全詩大意
(5)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詩,用“---”劃出詩人看到的景物,用“~~~~”劃出詩人聽到的景物,用三角號找出描寫時間的詞,交流
(看到“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烏啼”、“鐘聲” 描寫時間的詞是“月落”、“夜半”。)
(6)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書:拂曉時景物追憶昨夜景色)
(7)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你現在能體會到作者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感受嗎?現在,誰能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就是三讀會,達意境。
3、三讀會,達意境。
(1)女生讀全詩,這首詩圍繞哪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詩人夜晚停船在楓橋岸邊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幅清靜悠遠的夜景,抒發了詩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過渡語: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還有什么疑問?好,學貴有疑,能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才是真正聰明的人。關于這首詩,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呢?
討論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為什么而憂愁?你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憂愁?
(張繼應該是因為落榜而愁,思念家鄉而愁。張繼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很可能是為思鄉而愁。)
(從月亮慢慢落下了,烏鴉在啼叫,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詩人的憂愁。)
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質疑、解疑
(3)教師小結: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詩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憂愁,他的孤單: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滿天,楓橋邊的樹郁郁蔥蔥,只有對面的點點漁火讓人感到一絲溫暖,那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叫人難以入睡,正在這時,從寒山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在寂靜的夜里,鐘聲顯得是那么悠遠、綿長,還帶著淡淡的憂傷。
4、四會讀,有感情
我們要做到四會讀,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讀出詩的節拍。
(1)指名讀,劃出詩的節拍。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誰愿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么讀這首詩?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2)指導朗讀、試著背誦
a、聽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b、指多名比賽讀。評議。
c、男女生練讀。
(3)學唱古詩新韻(全班起立,老師范讀時認真聽,體會感情;學生唱第一遍歌詞時,認真聽、感受音樂,第二、三遍邊跟著唱,邊拍手打節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憂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體會憂愁。(5分鐘)
1、張繼憂愁了寫詩,你還會背哪些抒發詩人愁緒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在呢,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2、小結
是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而張繼呢,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剛開始老師放的《濤聲依舊》,也說明了這首詩的影響深遠,它的歌詞就是來源于這首詩。
《楓橋夜泊》的確影響深遠。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楓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五)總結:
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一定能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四學法”來學習古詩,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2、用簡筆畫畫這首詩,在班上展覽。
3、改寫《楓橋夜泊》
(七)板書設計
楓 橋 夜 泊
張 繼
月 落 /烏 啼 ∥霜/ 滿 天,
江 楓 /漁 火 ∥對 / 愁 眠。
姑 蘇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鐘 聲∥到 /客 船。
楓橋夜泊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并背誦全詩。
2.在詩句中體會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誰收集的古詩多。
二、教學準備:課件、搜集有關鄉愁的古詩詞。
三、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談話導入。在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在余光中筆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折頭,你在那頭。那么,在詩人張繼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對這首詩做了哪些了解?
師小結,并解釋題目《楓橋夜泊》及作者張繼。《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3.指導初讀古詩。并評價,在書上做好標記。
4.理解詩句。
(1)“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思。生回答師小結: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2)“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
問:為何愁眠?聯系這兩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課件)板書:愁眠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教師引讀:1、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2、同學們看到這樣的情景,也會觸景生情,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這樣的情景,都會和詩人有同感,,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思。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5.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6.詩中的感情。板書:表達了 __愁悶____的思想感情。
7.聽音樂《濤聲依舊》讀古詩。
楓橋夜泊教案 篇5
一、歌曲導入
1、師:上課前,我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曲。(課件播放)
2、這首歌與你平常聽到的歌有什么不同?這就是1200多年前詩人張繼留下的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板書課題)
二、目標展示
1、出示目標。
2、師生共同明確目標。
三、圍繞目標有效教學
(一)自主預習
1、出示預習提示
(1)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古詩意思。
(2)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自主預習,教師巡視。
3、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4、教師根據課件疏通詩意。
(二)質疑問難
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問題,現在可以向本組的同學請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問題:
(1)《楓橋夜泊》這首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詩人在楓橋夜泊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你覺得詩中最能表現詩人心情的字是什么?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合作探究。
3、小組代表展示。
4、教師小結。
(四)強化練習
1、體會詩人的愁。
2、用讀來表現詩人的愁。
(五)歸納總結
詩人張繼愁于未能金榜題名,愁于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時,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潔地照著,居然落了下去;烏鴉懂事,她不肯安靜地飛過,居然叫了起來;鐘聲不懂事,她不肯老實地睡去,居然送來一聲又一聲嘆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給人安穩的睡眠,居然泊在這樣的一刻!這一切的一切,更是讓詩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標檢測、反饋與補償
你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愁緒表達出來嗎?
五、拓展延伸
閱讀元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楓橋夜泊教案 篇6
《楓橋夜泊》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讀詩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過程
㈠ 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在課內學了不少古詩,背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說說喜歡的理由。
生:背、說。
師:如同學們剛才所說;古詩短小,語言凝練,意境雋永,富有韻味,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奪奇葩,古人常作詩來描述生活,抒發情感。
據說在遙遠的唐朝,一個秋天的夜晚,客居它鄉的詩人科舉考試落榜,心境失落憂傷乘船來到蘇州,泊船于楓橋邊,眼前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仿佛讓他見到了知音。觸景生情,寫下了《楓橋夜泊》。
生:說古詩題目的意思。
㈡ 讀出韻味,體會意境
生:讀詩。
師:指導生讀詩讀出節拍。生上去劃節拍。集體讀。
生:①自讀古詩邊讀邊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詩中描繪的畫面呈現在眼前,體會畫面帶給自己怎樣的感覺。
師:放《春江花月夜》學生自讀完成要求。
生:匯報自學。
師:從畫面中你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體會的同學帶著體會讀古詩。
師:點評。
㈢ 賞析品讀體會感情
師:同學們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賞析品讀古詩,體會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②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并把感受寫在相應的詩句旁。
③ 與合作伙伴交流學習收獲,討論解決疑問。
生:匯報學習收獲。
景物:用···----分別標出看到和聽到的。
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西下,棲息在樹上的烏鴉發出聲聲啼叫。
寒霜彌漫在空中(體會:作者凄冷、傷感)。
師:你是怎樣體會出來的呢?師引導生體會客居它鄉夜晚的孤獨,還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師:創設情境:看著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顯得黑暗迷茫,聽著烏鴉啞啞的啼叫,孤寂傷感在心中疊加,彌漫在空氣中的霜華帶著陣陣寒意將詩人包裹,這叫詩人如何不傷感,如何不凄涼?
生:帶著體會個別讀 ①②③。
師:指導注意語調語速。
集體朗讀。
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我躺在船上滿懷愁緒。江邊的楓樹和江面上點點漁燈伴著我徹夜不眠(體會到:詩人孤寂憂愁)。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說說自己是怎樣體會到的。師引導生去體會落榜無人在身邊安慰,露宿在船上,身邊沒有親人的關懷。
師:創設意境: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點點燈火。這是多么優美的夜景。而詩人此時面對美景卻黯然神傷,徹夜難眠,他想傾訴他需要關懷。
生:帶著感受男女生分別讀(帶著傷感較緩慢地讀)
生讀一,二句。
師:過渡。不知詩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過了多久忽然… (放鐘聲)。
生:描述聽到鐘聲的感覺。①悠遠 ②傷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讀三、四句。
生:說說“三,四”句意思及體會到的情感。夜半的鐘聲從蘇州城西郊的寒山寺傳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體會到孤獨憂愁)。
師:創設意境:這悠遠回蕩的鐘聲似乎給冷寂深沉的秋夜帶來了一點感動,使詩人從迷惘中驚覺。但詩人一夜躺在船上難以言狀的感受隨著鐘聲在心頭回蕩更加地揮之不散。
生:帶著感受讀三、四句。
師:三句語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個字讀的重而悠長。
生:練讀三、四句。
(四) 總結深化
1這首詩從時間上先后寫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遠的美詩,詩人張繼以“愁”作為詩眼,將眾多的景物串聯起來,染上了“愁”的色彩,動靜結合,由近至遠,在讀者面前和諧地展現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貼出掛圖)讓我們和詩人去江南秋夜賞景抒懷。
師生讀詩:師讀第一拍,女生讀第二拍,男生讀后面拍節。
女生讀一、二句,男生讀三、四句。
全體讀整首詩。
生:背誦全詩。
師: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作者作詩的背景,理解了詩意,體會其中的情感。如果時光倒流,你與張繼相遇
你會對他說些什么?(最想說的)
生: 贊美文采
安慰勸導
問詢以后情況
師:據資料上說,詩人張繼雖然考場失意,但是卻因《楓橋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場得意者卻大多沒給后人留下佳作。我們由此可以得出詩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發才能寫出打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品來。
你能學習本詩一些方法寫一篇小詩來表達你的某種情感嗎?
板書:
楓橋夜泊
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愁: 江楓/漁火/對/愁眠。
聽: 姑蘇/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理解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入情入境,想像詩所描述的意境;
4、通過學詩領會閱讀詩歌的要領。
【教學重點】領悟詩歌的感情基調,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意境。
【教學難點】掌握閱讀詩歌的要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用孟郊的《登科后》導入,以登科后的“喜”與落榜后的“悲”形成對比,為學詩定下感情基調。
二、簡介作者。
三、析題:
1、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看著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學詩:
(一)初讀詩歌:
1、學生齊讀。
2、教師范讀。
3、學生評議老師范讀,通過評議掌握朗讀技巧。
4、多層次朗讀。
5、理解詩歌大意。
(1)閱讀詩歌,結合注解理解詩歌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相機析疑;
(3)學生匯報所理解的詩歌大意。
(二)精讀詩歌:
1、品讀詩歌。
(1)感悟詩歌感情基調,品讀詩歌,深層次理解詩歌意境。
①落榜了,想到十幾年的艱辛付出都付諸東流,這是怎樣的一種失落之愁;要回家了,想起離別前的宏愿,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父老親人啊,這是怎樣的一種羞愧之愁;人生無常,我的前途在何方?這又是怎樣的一種茫然之愁。伴隨著音樂聲,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想象一下,詩人當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②學生匯報。
(2)在品讀中領會閱讀詩歌要領。
2、文本拓展。
(1)借助文本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①教師配樂范讀《不朽的失眠》;
②你喜歡這篇文章嗎?為什么?
(2)借助拓展文本,鞏固掌握閱讀詩歌的要領。
五、總結。
六、布置作業。
教后記:第一次嘗試以詩文并行的形式學習唐詩,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透過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體會如何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悟詩歌背后所蘊藏的故事。從本課例操作情況看來,效果較好。
楓橋夜泊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楓橋夜泊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 殘、 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借助注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試著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匯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后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古詩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附:板書設計 :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楓橋夜泊教案 篇10
一、活動目標
1. 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 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二、活動準備
1. 詩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紙、筆。
3. 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及配樂詩磁帶。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活動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3.指導要點:通過觀察圖片,聽聽說說,引導幼兒充分感受詩中描繪的秋夜美景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提問:這是什么地方?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2. 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2.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3.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五、評價要素
1. 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 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活動建議在其他時間段反復播放這首詩,并把詩歌范例和幼兒的繪畫作品貼在墻上,供幼兒欣賞、認讀、吟唱。
附:古詩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