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通用12篇)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1
開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講了自已知道的神話故事,沒想到學生知道的還真不少分別講了《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由于課文內容簡單,就直奔主題,學生自已讀,然后說說自已對盤古的印象,并結合課文中的句子來講一講,從而便于指導朗讀。在說盤古的印象時,有的學生說他很偉大,很善良,為了宇宙犧牲了自已,還有的同學說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學生邊說我邊指導,并分別讀了相關的段落,其中有一個學生談的非常特別,他說盤古不喜歡黑暗,喜歡光明,剛醒來時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歡黑,所以就開天地才有了光明。聽了學生說到此我心中一陣高興,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沒想到呢?這個神話故事中竟有這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馬上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壞的事,多么黑暗的環境,只要我們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著光明就一定會創造奇跡的,不光是盤古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經歷的都是這樣。學生似懂非懂地點著頭。課堂結束之時,讓學生學著創造句子“我想把手放在花草樹木上,這樣就能摸摸盤古的汗毛;我想……”,學生很積極有的說“我想到東南西北祖國各地走走,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四肢” 有的說:“我看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眼睛”還有的說:“我想爬在地上,這樣就能摸到盤古的肌膚”“我想站在外邊讓風吹一吹,這樣就能感到盤古的氣息”但也有同學說到“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這樣就能喝到盤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這樣就能在盤古的血液里玩”顯然這個江河不好說,學生說得很不恰當,似乎讓人感覺很殘忍,于是我馬上引導學生聯想目前盤古血液變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況,引導學生改成了“我想將江河里的垃圾撿一撿,這樣盤古的血液就會流遍全身”“我想讓大家都來保護江河,這樣就能使盤古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我們要創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說,并能積極地參與說出自已的感受和認識,針對學生的回答,將其思維引得更深,并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2
在學區組織的“同研一節課”活動中,我執教了三年級《盤古開天地》一課,在與大家同研的過程中,我覺得受益匪淺,主要體會有以下兩點:
1、課前一定要備學生。
第一次教學設計完成后,我到三年級二班上了一節課,結果一塌糊涂,令我手足無措,講課的自信心及熱情蕩然無存。在評課時,徐主任給我很大鼓勵,她告訴我,課型設計沒問題,符合新的課程理念。現在,課上不下去,學生不能接受,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與教師表達不明確,學生不理解意圖有關呢?靜下心來,我仔細想一想,是啊,我現在教的學生已經跟了我四年了,我們早已形成默契,他們對老師的教學風格以了然于胸,有時即使一個眼神他們也能從中洞察老師的想法,長期以來,就造成了課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說得很明確,學生也能明白,課也能順利地上下來。
而現在我要給我們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級的孩子上課,況且他們剛剛從二年級升入三年級,處于小學階段關鍵的轉型期,尤其是語文方面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授課風格都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而本次我授課的內容又偏后,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接受呢?課的設計思路是對的,但在具體的問題設計上如何能與孩子的接受能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關鍵。例如:一開始,我就問學生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這個問題設計難度對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偏難。一下子就把學生學習的熱情給壓了下去,后來,我將這個問題改為:讀了故事后,你都知道了什么?雖然這個問題很普通,但卻如一把鑰匙般,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海闊天空地談自己的讀書收獲,很精彩,也符合現在倡導的個性化閱讀的'思路。后來,我將自己對學生說的每句話都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修改,把每個要求,不圖快,不怕麻煩地說具體、細致,那么,再講這一節課的時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備學生同樣是備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當課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不要輕易抱怨學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備課過程中哪些環節沒備到。
2、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在評課的時候,夏老師給的鼓勵讓我充滿自信,提的意見也讓我茅塞頓開,深受啟發。夏老師提到了一點就是:課堂的每一個設計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更多的學生帶來更多的機會,即使是朗讀設計,也要考慮到面向全體。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寫得非常優美、動人,在我進行范讀之后,很多學生應該也有了讀的愿望,而我這時沒有讓全體學生都放聲盡情地朗誦一下,而是指定學生朗誦,一下子又壓制了絕大部分學生的熱情,僅僅是滿足了少數人的情感體驗。由此我想到,在指導學生朗誦時,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種形式、各種花樣,而忽略了設計要達到了各種目標。這使我明白,不管什么形式的設計,什么內容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
與大家同研一節課讓我收獲不少,但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不少遺憾:課堂舉手回答問題的挺多,但氣氛卻不夠活躍、輕松;課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比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本次活動將作為我挑戰自己的一個新的起點,我將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3
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點:
一、新穎的開課方式,使學生興趣盎然
憑借教材,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引入,讓學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國神話故事,當提到人們把盤古當成人類的“老祖宗”時,學生感到特別有趣,不知不覺營造了一個神話殿堂,把學生帶進角色,進入了本課的學習。這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后面各環節做好了鋪墊。整個教學設計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富有創造性。
二、識字寫字與讀文有機結合,抓住重點讀中品,讀中悟。
課堂上突出了識字重點,重視詞語學習方法的教學。在初讀課文后我組織學生劃生字,互相認讀交流記字。并利用部分學生提前預習并標出疑難問題的現象,引導學生明白“學貴有疑,疑則進也”,而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學習從讀中體會思考問題,互相學習學習方法。同時,針對本課特點,我將識字寫字分別穿在了每一節課中,在課堂中有機地穿插寫字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研讀課文時以讀為主,讓學生通過反復讀、想進行感悟和體會,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體會,整體深化,延伸拓展,從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難點。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采用讀中品,讀中悟。把識字學詞、閱讀融為一個整體突出了語言訓練的實踐性和識字教學的綜合性。
三、自主、互動、情趣盎然的課堂環節
說對盤古的印象時,學生積極自主,各抒已見,其中一個學生談的非常特別,他說盤古不喜歡黑暗,喜歡光明,剛醒來時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歡黑,所以就開天辟地才有了光明。聽此我心中一陣高興,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沒想到呢?這個神話故事中竟有這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馬上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壞的事,多么黑暗的環境,只要我們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著光明就一定會創造奇跡的,不光是盤古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經歷的都是這樣。學生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課堂結束時,讓學生學著創造句子,學生興趣盎然,有說“我想到東南西北祖國各地走走,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四肢”,有說:“我看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眼睛”,還有的說:“我想站在外邊讓風吹一吹,這樣就能感到盤古的氣息”,當有個別同學說“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這樣就能喝到盤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這樣就能在盤古的血液里玩”時,大家都感覺很殘忍、不恰當,于是我馬上引導學生聯想目前盤古血液變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況,引導學生改成了“我想將江河里的垃圾撿一撿,這樣盤古的血液就會流遍全身”“我想讓大家都來保護江河,這樣就能使盤古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我們要遵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創造一種民主和諧、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想說、敢說,這樣才能針對其回答,將其思維引得更深,并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4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開課時我以許多學生們經常聽到的 神話故事為引入,學生們一起舉了十余個神話故事,當提到人們把盤古當成人類的老祖宗時,學生感到特別有趣,于是,課堂上學生十分積極地讀書,在學生們中間 轉悠的時候,發現有七八個學生提前主動預習了這一課,還在書上標了自已的感受和疑問,有的早已劃出了生詞。當學生匯報初讀效果時,我就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表 揚并趁機告訴他們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從讀中體會思考問題。于是在學生開始讀書學習生詞,并通過小組討論 時,我特意留心了每組學生是怎么解疑的,有的呢是查字典,有的呢就聯系生活,有的呢在反復地讀課文以想出答案,我特別指導了幾個小組將解答不出的問題通過 找書上含該詞的句子來讀,并在匯報時特別指出部分學生已經學會用讀書的辦法來解疑了,學生通過讀書思考,課文中我假設的一些生詞,很多學生自已都解決掉 了,所以就留了不少時間來指導寫字。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5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辟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辟天地而勇于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后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時,我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后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讓學生學習后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有的說;“盤古的手指指甲變成了雪花。”有的說:“盤古的手指變成了五座高山,盤古的頭發變成了茂盛的草地,從高處往下流的瀑布。……等等。復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復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后我讓他們看著畫面復述課文,還讓他們回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我還建議學生閱讀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話故事,擴展他們的知識面。
這節課,我覺得也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如課件作用、教師范讀等,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還有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對句式“盤古的身體部分變成了怎么樣的什么?“滲透不夠,且前后事物的聯系滲透不夠,后面學生的想象雖然不錯,但是有些同學只說出盤古的身體變成了什么,有些同學想象就不夠合理。下次教學我就要注意到了。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6
《盤古開天地》一文,講的是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天辟地而勇于獻身的精神。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去感悟文章在表達上的這些特點。
“升華中心,總結延伸”這一部分,說實話花了好些心思。敢于挑戰、勇于犧牲、勤于創造的盤古形象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激勵,更何況是對孩子?這樣好的人文教材,怎樣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我試圖將這些人文精神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習之中,是點滴滲透而不是集中轟炸。最后,孩子們對于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內容有一定的體會,但自我感覺還是老師的主導略顯強勢,“潤物細無聲”我向往那么一種境界。關于這一環節的處理,自認為理念要堅持,方式需斟酌。資料的補充幾乎沒有展示,甚至還極不民主地霸占了孩子們的下課時間,無論是從生本理念的角度看,還是拋除一切理念,單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看,都是失敗的。通過資料的補充,一方面能讓孩子們對本課的學習有一個自我消化總結的過程,另一方面也為孩子們的學習打開了另一扇窗,讓他們跳出課本,看到更為開闊的世界。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7
第二課時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講了自已知道的神話故事,沒想到學生知道的還真不少分別講了《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由于課文內容簡單,就直奔主題,學生自已讀,然后說說自已對盤古的印象,并結合課文中的句子來講一講,從而便于指導朗讀。在說盤古的印象時,有的學生說他很偉大,很善良,為了宇宙犧牲了自已,還有的同學說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學生邊說我邊指導,并分別讀了相關的段落,其中有一個學生談的非常特別,他說盤古不喜歡黑暗,喜歡光明,剛醒來時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歡黑,所以就開天地才有了光明。
聽了學生說到此我心中一陣高興,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沒想到呢這個神話故事中竟有這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馬上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壞的事,多么黑暗的環境,只要我們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著光明就一定會創造奇跡的,不光是盤古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經歷的都是這樣。
學生似懂非懂地點著頭。課堂結束之時,讓學生學著創造句子"我想把手放在花草樹木上,這樣就能摸摸盤古的汗毛;我想……",學生很積極有的說"我想到東南西北祖國各地走走,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四肢"有的說:"我看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眼睛"還有的說:"我想爬在地上,這樣就能摸到盤古的肌膚""我想站在外邊讓風吹一吹,這樣就能感到盤古的氣息"但也有同學說到"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這樣就能喝到盤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這樣就能在盤古的血液里玩"顯然這個江河不好說,學生說得很不恰當,似乎讓人感覺很殘忍,于是我馬上引導學生聯想目前盤古血液變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況,引導學生改成了"我想將江河里的垃圾撿一撿,這樣盤古的血液就會流遍全身""我想讓大家都來保護江河,這樣就能使盤古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我們要創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說,并能積極地參與說出自已的感受和認識,針對學生的回答,將其思維引得更深,并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8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辟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辟天地而勇于獻身的精神。三年級學生理解能力還不是特別強,要讓學生感受到盤古開天地的偉大、勇敢、堅強,只有多讀才能更好的理解。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有點趕時間,給孩子們朗讀消化課文的時間太少了。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首先請了一個同學來朗讀,讓學生聽并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接著講解頂天蹬地的動作時,我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雖然教學流暢,但有點流于形式同學們有種被趕著走的感覺。整段課文沒有齊讀。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只采用了全班齊讀一種朗讀方式,這一段有許多優美的詞組,應該要多讀而且讀的方式要多樣,通過美讀感受才會深刻。
整節課雖有設計朗讀,但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是齊讀、引讀、指名讀。如果讀的形式再多一些,學生的興致可能會更高。還有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如果當時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9
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神話題材的文章,講的是巨人盤古開天劈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天劈地而勇于奉獻的精神。故事想象力豐富,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
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是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創設深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朗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創造、勇于奉獻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我想,精心的教學預設能使課堂的生成充滿鮮活的生命力。
1、品讀文本
在教學盤古頂天蹬地這一段時,書上用“不知過了多少年”描寫出盤古始終堅持著頂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層層遞近的接讀方式加動作體會,引領學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讀中,學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強烈,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時,就無須太多的分析和講解,朗讀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韻味,它能讓我們拉進與人物的距離,與之同喜、同憂!此時的學生很自然地就能體驗到盤古開天地的勇敢、堅強和悲壯感,對盤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語言材料于學生語言素養。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義和反義詞的語言的知識點,讓學生比較,體會文本語言的準確性和用詞的豐富性。另外,第四段有個拓展說話的環節,配樂朗讀之后,我馬上問學生:這樣的變化僅僅只有這些么?學生說:不是的。于是我又追問:你為什么這么肯定呢!這個時候學生就自然地關注到省略號上,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說盤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變化還有哪些?因為有了前面偏正短語的積累,學生們能比較容易地根據句式進行說話,拓展文本內容!
這樣的`想象說話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讓語言材料運轉起來,從中理解了內容,增長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語言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們抓住了省略號這一語言信息,讓學生模仿課文句式展開想象,并且在小組合作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地動腦、動口,進行了扎實有效的語言訓練。
3、最后,關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我以為,言為心聲,任何一篇文章都飽含豐富的情感,字字句句總關情,因此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就涵蓋著人文熏陶。在剛才的課堂教學中,隨著朗讀的層層推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盤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高大、豐滿起來,于是在課堂上,我順勢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以及對盤古說的話,學生對盤古發自內心的訴說,雖然語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卻是最真。我這是我想實現的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10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導入時我以許多學生們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為引入,學生們一起舉了一些神話故事。當學生讀完課題后,我要求他們對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其實我設置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盤古是怎么開天地的這一問題,好讓我繼續下面的環節。但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大,提出了很多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有的問為什么這個人名字叫盤古,還有的問盤古到底有多高等等。當時我只想著我下面的環節是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盤古怎樣開天地的段落,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就逃避了,只是應付性的說了句,你很愛動腦筋。心里想著怎么還沒學生提出我想要的那個問題呢?下面有人在聽課啊,我的時間要來不及了。當一聽到有學生問到“盤古是怎么開天地的”我馬上一振,終于有人提出來了,我立刻表揚了他,說問題提得很有價值,并引用了古人的話“學貴有疑,疑則進也。”并趁機告訴學生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從這開始我的下一個環節。學生很快就在課文中找出了描寫盤古開天地的段落,然后我就趁機引導他們朗讀,這一節課就按著我的思路很順利的繼續下去了。
課后聽了主任的意見后才猛然醒悟,學生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啊,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不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嗎?我怎么能只顧著我自己預先設定的教學環節而忽視了我的學生呢?我當時如果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要只局限于課文而是從課外去尋找答案那該多好啊。孩子是靈活的孩子,是你不能預先設定的內容,教師上課時應心里不僅僅只想著自己的教案,而要及時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讀,課堂內讀,課堂外更應該讀,讓他們讀得多,懂得多,寫得自然也就多起來。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11
本文一篇神話故事,主要講了巨人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段落,以句式引導,段式引路,啟發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本次課堂講授效果較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把先進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成就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大力推進,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優勢在教育教學領域發揮了獨特作用。它促使傳統的一張黑板、一枝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向視、聽、形、聲結合的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轉變,它促進了教學活動的優化,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并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二、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號是課文本身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所在。我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為了引導學生把語言表達得更生動具體,教師特別強調是變成了“什么樣的”“什么”。留下空白,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這樣的課堂就會相對地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啟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初讀課文,只能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感知,只有對重點字詞、句子理解后,才能讀出味道。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同桌接讀、師生接讀、男女接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讓學生將身體的部位、以及變成什么鮮明呈現出來。
四、在遺憾中成長
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比如范讀,男女賽讀,抽讀,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導學生朗讀,個人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對有些環節的處理還欠考慮,如讓學生復述課文對學生來說難度過大,換成讓學生講故事可能就會讓學生不會覺得那么陌生。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我也可以通過帶領學生一起講故事或者小組討論來降低難度。
“黑暗”與“光明”──《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反思 篇12
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事一次匯報課,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盤古開天地》,在講這一節課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些其他優秀教師是怎樣上好這節課的,我從中選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這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我才剛剛開始從事這個職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可是上完這節課,覺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課后我向其他老師詢問我上課的一些情況,上課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普通話很爛,我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常常給我糾正一些字的讀音,可是不知怎么的,說著說著一些方言就出來的,可能是習慣問題吧,但是我會慢慢改正的,畢竟作為一名老師,普通話還是比較重要的。
上課過程中在提問題的時候,語言的銜接有很大問題,在突然之間就把問題提出來,給學生有一種跳躍感。而且上課提問的方式有點啰嗦,一個問題總是會問很多遍,這個問題許老師曾對我說過,我今后會改正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節課的重點把握的還不是很好,對于《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重點主要在盤古倒下后,其身體的那些變化,可是由于前面的時間花的相對多一點,后面的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去帶領學生去感悟盤古倒下后身體發生的神奇變化,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一些其他的缺點,這里就不一一道來。但我認為我在上面講的幾個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向其他老師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