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通用16篇)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
今天是略讀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我和孩子們在課堂上享受到了思維的快樂。
課堂伊始。我就板書:筷子。請學生開始寫出,筷子的用處,看誰寫得多。目的是給學生體驗來理解題目的意思。學生紛紛寫,我呢環視了一下,你瞧還真多呢。我不出聲。三五分鐘后,有學生舉手了。一口氣說了三種:夾菜,烤肉串,燙的時候攪拌。有補充的舉手!
我說。一下子教室里小手如林。你瞧:可以作為種花時測量,可以牽牛花的攀延的,可以是小棒,可以是模型,可以是鳥籠的柱子,可以夾垃圾,可以掛毛巾,可以做衣架,可以測量水的深度,可以松土,可以燒火,可以疏通水管,可以作為倒酒的引導,可以是刮除口香糖漬,可以做媽媽的卷發筒,可以是火炬,可以打毛衣,可以繞毛線,可以開啤酒瓶。。。孩子們真的是絞盡腦汁來思考了,你看思維的觸角已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果給他們時間可能還可以想出更多用處。可是時間有限,我采訪了幾個沒有舉手的孩子,他們都說,原來他們有很多用途我沒想到的,我現在很佩服同學們,以后也要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了。很順利解決了課題的理解: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自己提出了學習要求:讀通課文,不理解的詞語句子自己想辦法;默讀思考自學提示上的三個問題。學習就這樣自主的開始了。我要做的就是發現不夠會的孩子指點一下,然后交流。
第二環節,體會畫師的稱贊。我選擇了兩個孩子扮演大徒弟和二徒弟。其他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畫師,你會對他們說什么,用上“雖然......但是......”哈哈,你瞧學生1說,你們倆雖然畫了很多駱駝很辛苦,可是你們的駱駝還是可以數盡的,而小徒弟的畫上的駱駝是數不盡的所以他勝你們一籌;生2說:雖然你們費盡心思畫了很多駱駝,可是你們的畫面沒有讓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生3說,大徒弟二徒弟,你們瞧小徒弟多有創新精神呀,想別人沒想到的,所以目前勝你們一籌,雖然這次比賽你們倆輸了,但是我相信下次你們一定會更用心,吃一塹長一智么。好一個畫師啊。師:兩徒弟,你們聽了怎么想?生:我們一定向小徒弟學習,畫之前一定要好好構思,畫出別人沒想到的畫。好!三個月后,畫師又要考考三個徒弟的長進了,出題:“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十里蛙聲出山泉”,這都是別人畫過的,不稀奇!現在我們要自己出個題畫一畫“離離原上草”。徒弟應戰么?明天交卷。一節課,孩子們都在想別人沒想到的,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中也有思維的快樂。
這應該不算課堂實錄,只是我的一課一得而已,所以我在其之上加了引號。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遇事要善于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重點:
學習他人遇事要善于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根據自學提示,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想,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用筆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畫的句子。
3、說說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二、匯報交流
1、同桌互相檢查
2、指旬讀,想機指導讀流利。
交流思考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說說為什么師父夸小徒弟畫得好?好在哪里?
(根據交流,重點讀師父說的話,體會好在哪里?)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讀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畫的,以及師父的話。
四、總結,隨文閱讀
總結: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數的,兩小徒弟不公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頭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無限想象。這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創新。你通過讀書或在生活中發現還有沒有這樣的事?(自主談,教師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隨文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畫一畫,看看誰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踏花歸去馬蹄香(寫作趣談)
伍玉成
宋朝時候,有一次畫院招考。考試是命題作畫,題目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考場上安靜極了,應考者都在認真思索。有的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這不正是踏花么?表現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覺得重點是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于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
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并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還不會“香”么!
眾多的應考者中,只有一位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張張評選。當他看到那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就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
為什么呢?考官作了一番評說,應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這考生的成功,關鍵在于他仔細地分析了題目,全面領會了詩句的含義,并找到了體現題意的巧妙的方法。
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面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面上體現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難突出那“香”味。用蝴蝶來烘托真是想法新穎。蝴蝶為什么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馬蹄”的香么。這“香”不是直接畫出來的,而是觀畫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寫作也是一樣,作文之初要仔細分析題意,這就是審題。它是動筆的基礎。然后精心地構思,尋找體現題意的表現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讀一讀,寫一寫。
召集 駱駝 得意 稱贊 群山
連綿起伏 若隱若現 恍然大悟
二、照樣子,寫一寫。
密密麻麻 ( ) ( ) ( )
整理整理 ( ) ( ) ( )
三、不改變原意,把下面句子換個說法
1、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2、畫師把三個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這樣做?
五、課外拓展。
1、學習古詩
風(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2、閱讀《同步閱讀》P66 《差別》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 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脫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4
[情景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教育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個腦袋,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文章采用懸念的手法引人入勝。教學時主要采用默讀思考的辦法,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從而真正理解老師所說的話,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從前有人給畫師出了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畫師們煞費苦心,精心繪制,有的畫出群山綿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畫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畫師也畫了山,畫了樹,卻不見古寺,只畫了彎彎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們覺得哪位畫師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題意呢?
2.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甲:第三個好,因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學生乙:第三個只有深山,沒有古寺,不合題意。
學生丁:我認為乙說的不對,第三個畫師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來了,前兩個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難道你玩捉迷藏的時候還把頭露出來嗎?
(眾學生:哈哈哈……)
師:說的太好了,雖然不見寺,但老和尚與古寺緊密相聯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謂“深山藏古寺”呢!同學們肯動腦筋,勇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新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板題)
二、學生默讀思考,分析討論:
1.師:請大家默讀全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寫了一位畫師的三個徒弟比賽,看誰畫的駱駝多的事。
2.分組討論:你覺得哪個畫得最棒,為什么?
3.生自由發言,匯報討論結果
生甲:我認為小徒弟最棒,他最聰明,沒費多大力氣就畫出了數不清的駱駝,那兩個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畫得再多也還是可以數得清啊。
生乙:我覺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畫既簡單,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
4.教師小結:
剛才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說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畫師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樣。
5.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畫師說的話讀一讀,讀出畫師對這位小徒弟由衷的稱贊來。
三、思維拓展:
1.師:小徒弟的確是愛動腦筋,想出了別人沒想到的好辦法,聰明的同學們,你們也是一個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你還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呢?
2.生甲:我畫一片大沙漠,一條小河,一只駱駝媽媽正在高興地向她的孩子們招手呢!因為她找到水喝了!
(師給予熱情鼓勵)
四、學生質疑文中不解的詞、句:
1.師:學完了全文,大家還有什么不解之處嗎?
2.生快速瀏覽全文,自由質疑。
(容易的問題可即興采取生生互動解答,對于有共性的疑問可展開集體討論后,教師再給予適當點撥)
五、總結全文: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勇于創新,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聰明的曹沖巧稱大象、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還有多少的發明家也正是從平時別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創造出奇跡的,只要我們肯想、敢想,就會有所發現。老師準備在教室后面的墻上開辟一個專欄,名叫“金點子”,同學們,快告訴你身邊的小伙伴,你平時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好點子嗎?誰的點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們班當之無愧的“點子大王”。
六、課外作業:
1.把你的好點子在專欄中展示出來。
2.評一評誰是你心中的“點子大王”。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生動有趣,耐人尋味,整個課堂異常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有時候各說自己的觀點,爭得不可開交,但卻有滋有味。部分學生思考的已經是別人沒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畫師的話這一難點理解可謂透徹。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場“金點子”交流,可謂又把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而“金點子”專欄的開辟和“金點子大王”評選的舉措更是讓“大膽動腦、勇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核心理念扎根到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也許會讓孩子們在不斷地創新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專家點評]
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老師卻上得很有新意,以讀代講,課內外結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斷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學生身邊多彩的鮮活教材,通過思維拓展活動以及開辟“金點子”專欄、評選“金點子大王”,讓“敢于動腦、勇于創新”這一核心理念得到升華。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誦讀品味,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閱讀方面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部分內容還需老師指導。本課內容較簡單,但讓學生真切體會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卻并不容易。因此,本課設計本著“把語文課上到學生心里”的追求目標,努力體現三個“基于”:一是基于學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過程
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故事導入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活動2
【講授】自由讀文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做出標記,自己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的舉手詢問老師。
這些詞語可能是: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
(意圖: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讓他們自己完成的任務教師一定不要過多插手。對生字詞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也掌握了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等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此,讓學生自己解釋生詞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是對已有能力的鞏固運用。)
2、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選學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
三、自讀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⑴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小駱駝)
⑵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駱駝頭)
⑶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4、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課件顯示三幅畫)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老師故意把畫師的話隱去,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⑴讀一讀畫師的話。
⑵理解“若隱若現”。
課件顯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應選擇哪一種?連起來說意思。
⑶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7、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8、齊讀課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活動3
【活動】拓展
四、拓展延伸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1、《踏花歸來馬蹄香》:
2、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活動4
【測試】檢測
【檢測評價】
啟發:課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贏得了稱贊,現在我們要畫大,我們可以用──“以小襯大”的方法來表現。
2、每人在白紙上畫,而后交流。
3、總結道理: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6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創新似乎成了一個永恒的話題,怎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呢?我覺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我在聽了《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的課堂教學后所想到的。
這堂課中,執教老師能十分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力求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無論是課前的導入“腦筋急轉彎”后,教師問“你是怎么思考的”,還是教學之重點的突破“畫師是怎樣評價三個徒弟的畫的;為什么小徒弟的畫畫得最好”?這些問題都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力求“授之以漁”。
但是,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對思維方式的了解還不夠,如在課前導入后教師問學生:“你是怎么知道腦筋急轉彎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學生有的說是書上看到過,有的說是瞎猜的,有的說是別人告訴的……這些話都說明學生對思維方式還缺少一些認識,此時,教師可介紹一些方法,如多角度思考(可換位、逆向、側向思考),不按常規去思考等,真正授之以漁。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去收集一些有關智力開發的故事,想想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評析三個徒弟三副畫的時候,可以抓住三個徒弟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而導致不同的結果來展開討論。教師可問:三個徒弟拿到師傅的.考題后,是怎么想的呢?讓學生寫寫說說三個徒弟的想法,體會大徒弟和二徒弟只想到“多”,而小徒弟想到了“數不盡”,別出心裁,想別人沒想到的。
課外收集一些思維方式的知識或有關的故事,這體現了學科的整合,促使學生綜合性學習,更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即使這些方法對學生來說當時不是很理解,但只要“授之以漁”,總有一天,學生能學會“捕魚”。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7
一、教材簡介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冊中的一篇選學課文。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駱駝畫得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從而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畫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難點: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價三位徒弟的畫,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誰能講一講大家都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指名講故事,要求講得清楚、簡潔。
說說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或者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選學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
3、用課件出示填空,來幫助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誦讀品味,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寫有生字詞、自學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
2.收集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出示一張白紙)同學們,如果要讓你們在這么大一張紙上畫盡可能多的駱駝,你會怎樣畫?(學生自由作答)
2.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畫師的三個徒弟是怎么畫的。(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駱(luò)
駝(tuo)
連綿(mián)起伏(fú)
若(ruò)隱若現恰(qià)好
(2)生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再讀課文,分組討論:
(1)三個徒弟的畫分別是什么樣的?
(2)你覺得誰畫得最棒?為什么?
(3)從三個徒弟的畫中,你體會到什么?
5.學生讀課文,討論。
6.學生匯報。
7.說得真棒!誰能讀一讀畫師的話,看誰讀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讀,師生評價。齊讀。
三、拓展延伸
1.你們平時是不是也有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過的事?
2.你還知道哪些想過別人沒有想到的故事?
四、總結全文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試一試,在一張白紙上怎樣畫出最多的花?
板書設計: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用細筆畫滿
二徒弟——畫許多頭
小徒弟——只畫山、一頭駱駝——畫師滿意
(動腦、創新)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二,想別人沒想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9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提高篇
一、【近義詞】
召集──密密麻麻──滿意──
稱贊──連綿不斷──禁不住──
恍然大悟──
二、【反義詞】
稱贊──密密麻麻──得意──
滿意──果然──恍然大悟──
答案:【近義詞】
召集──聚集密密麻麻──密密層層滿意──滿足
稱贊──贊揚連綿不斷──連綿起伏禁不住──忍不住
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反義詞】
稱贊──批評密密麻麻──稀稀疏疏得意──謙虛
滿意──失望果然──不然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三、不改變原意,把下面句子換個說法
1、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2、畫師把三個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這樣做?
答案:
1、這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
2、三個徒弟被畫師召集在一起。
3、不能這樣做。
4、四、用下面的詞語寫句子。
雖然……但
奇怪
答案:
雖然你畫很多的駱駝,但還不能表示數不清的意思。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0
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相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1、教師講故事:
2、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齊讀課題。
3、交流讀書經驗。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課件出示下列句式,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畫師讓三個徒弟____________,看誰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卻得到了畫師的高度贊揚。
請學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發言,教師進行指導,主要讓學生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 品讀課文,感悟妙處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課文哪一段是寫這個問題的,找出來讀一讀。指名讀。
2.畫師考的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學生自由讀這段話,思考:根據這段話可以提出哪些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話卻點頭稱贊?)
3.學生默讀課文,根據問題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筆勾畫出來。
4.交流閱讀感受,對比探究,重點感知三徒弟的畫面。
(1)大徒弟畫的什么?要讀出多應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些字詞看出多?指名答(板書:許許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
(3)三徒弟是怎樣畫的?讀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后提問:小徒弟畫的多嗎?哪里看出不多(板書:兩只 一只 另一只)
5.對比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更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你還有什么好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嗎?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6.理解畫師的話,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1)讀一讀畫師的話,指名讀,齊讀。
(2)理解“若隱若現”(課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應選擇哪一個,連起來說說意思。
(3)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畫中那只若隱若現的駱駝有什么作用?(課件出示小徒弟的畫)學生發言后再齊讀畫師的話。
(4)從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應中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了嗎?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練習說話。
(5)教師小結:雖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駱駝比較多,但是他們畫的駱駝數畢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卻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才會得到師傅的賞識。
四、拓展延伸,豐富認識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
1、《踏花歸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2、聯系實際: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導語:講了這么多創新的故事,老師也想考考你們有沒有創新思維。我們也來“畫駱駝”,比比誰畫得駱駝多。
2、每人在白紙上畫,而后交流。
3、總結: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六、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 許多小駱駝
畫師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小徒弟 兩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1
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相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1.教師講故事: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后,特別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并用考畫來取仕。考題都是一句詩,讓考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作畫。有一年,考畫的內容是“踏花歸來馬蹄香”(課件出示“踏花歸來馬蹄香”)這里“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用畫很難表現,這就得考生們動一動腦筋了。有的畫是騎馬人踏春歸來,受里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畫上沾著的幾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別出心裁,他畫了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主考官一見之下十分欣喜,當眾表揚了他。
2.引導學生思考:主考官為什么一見十分欣喜,當眾表揚了他?
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作總結:是呀,蝴蝶繞蹄翻飛,恰恰暗示踏花歸來,馬蹄上花香猶存,引得蝴蝶前來湊熱鬧,含蓄而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十分精妙。這位考生比別人多動了腦筋,才會如此的別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揚。我們做任何事,要想有創意,就應該想別人沒想到的。
3.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齊讀課題。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課件出示下列句式,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畫師讓三個徒弟____________,看誰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卻得到了畫師的高度贊揚。
請學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發言,教師進行指導,主要讓學生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品讀課文,感悟妙處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課文哪一段是寫這個問題的,找出來讀一讀。指名讀。
2.畫師考的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學生自由讀這段話,思考:根據這段話可以提出哪些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話卻點頭稱贊?)
3.學生默讀課文,根據問題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筆勾畫出來。
4.交流閱讀感受,對比探究,重點感知三徒弟的畫面。
(1)大徒弟畫的什么?要讀出多應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些字詞看出多?指名答(板書:許許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
(3)三徒弟是怎樣畫的?讀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后提問:小徒弟畫的多嗎?哪里看出不多(板書:兩只一只另一只)
5.對比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更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你還有什么好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嗎?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畫師,你會怎么評價這三幅畫,請用這些關聯詞來評評他們的畫。(課件出示: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畫師的話,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1)讀一讀畫師的話,指名讀,齊讀。
(2)理解“若隱若現”(課件出示:若要是;你;好像)
應選擇哪一個,連起來說說意思。
(3)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畫中那只若隱若現的駱駝有什么作用?(課件出示小徒弟的畫)學生發言后再齊讀畫師的話。
(4)從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應中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了嗎?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練習說話。
(5)教師小結:雖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駱駝比較多,但是他們畫的駱駝數畢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卻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才會得到師傅的賞識。
四.拓展延伸,豐富認識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
1.課件出示圖:“蛙聲十里出山泉”,教師講述:據說著名作家老舍曾經給畫家齊白石出了一道畫題:蛙聲十里出山泉。畫蛙聲,也許只要畫出鼓起鳴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畫出“十里”,還要畫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齊白石思來想去,終于完成了——他以青山為背景,從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歡快地游著好幾條蝌蚪。老舍看見了,十分贊賞。
聽完老師的敘述,請學生講講這幅畫的妙處。
2.繼續講故事:宋代的趙佶皇帝喜歡以詩作畫,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讓畫師們用畫表現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蘊。如果你就是當時在場的畫師,會怎樣畫呢?請同學們想一想,再講講。
學生自由發言。(關注有創意的學生隨時鼓勵)
3.揭謎。
你們想知道當時的畫師們是怎樣畫的嗎?
課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
哪幅畫更能體現“深山藏古寺”的意蘊,并簡要說明理由。學生發言后再出示括號中的答案。
4.聯系實際: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5.總結: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該怎樣做呢?(平時多觀察,多動腦,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許許多多果然
一只
三徒弟:兩只用有限表無限(妙)
另一只
語文課堂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深圳路小學王華
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滲透在各門學科中的。語文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工具,所以更是創造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習是復雜的心智活動,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語文學習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構成智力操作系統。語文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習慣、動機、興趣、性格,構成動力調節系統。毋庸置疑,語文學習既依賴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再加上語文教育自身具有創造性,能使學生獲取語文學習的創造成果,發展語文創造能力,陶冶學生創造個性品質。因此,在語文教育中,完全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滲透著創新思維的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既要落實語文的工具性,同時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創新的價值引領;在尊重文本價值的同時,又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導讀中的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感悟語言,學會表達。為了豐富閱讀及提升文本認識,補充相近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默讀中發揮想象,練習口語表達。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如果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興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動學生認識事物的巨大內動力。三年級的學生依然對故事充滿好奇,因此,上課伊始,我便用一個類似的故事激趣導入,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接著學習課文中的故事,學完后有引出類似的故事。整堂課,學生都在聽故事、學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學習,增長知識,讓學生在故事中獲得一種愉悅的享受。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在發掘教材時,我把它設計成一個思維訓練點,故設疑問: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贊呢?而后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三幅畫,通過多層面感悟引領學生把握三徒弟的畫為什么與眾不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想別人沒想到的”的深層意義。在語言訓練方面,通過學生默讀課文、感悟詞語以及運用關聯詞語表達等手段,來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此,學完課文后,我又補充了兩個類似的故事:《十里蛙聲出山泉》和《深山藏古寺》,分別讓學生品評畫妙在何處,如果你是當時的畫師又會怎樣畫?這一環節不僅在于拋磚引玉,更在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思維活動雙向暴露,在讓學生看到了學生思維過程的同時,教師也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真實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思維,他們在尋求答案獲取新的知識的過程中,也就有效的促進了創新思維的訓練。
總之,語文教師要在改進教法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想法設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維。準確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與肯定指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2
三維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創新意識。
設計理念:《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滲透著創新思維的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既要落實語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創新價值引領,由此,本設計從教學要求出發,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導讀中的主要問題,自主探究,重點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得到畫師的稱贊,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后,特別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并用考畫來取仕。考題都是一句詩,讓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作畫。有一年,考畫的內容是“踏花歸來馬蹄香”。“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用畫很難表現,這就得讓考生動一動腦筋了。有的畫是騎馬人踏青歸來,手里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沾著幾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別出心裁,他畫了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主考官一見十分欣喜,當眾表揚了他。
(教師生動地講述課件中的故事,讓學生注意聽)
2、引導學生思考:主考官為什麼一見十分欣喜,當眾表揚了他?
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作總結:對呀,有香氣的地方才會吸引蝴蝶來,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說明馬蹄很香,這正好表達出“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意思。這位考生比別人多動了腦筋,才會如此的別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賞。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創意,就應該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師相機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對故事依然充滿好奇,用一個類似的故事激趣導入,能激發學生的 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按學習要求自學課文。
出示學習要求: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初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檢查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課件出示詞語)
(2)交流詞義,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件出示下列句式,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畫師讓三個徒弟畫駱駝,看誰畫的駱駝多。大徒弟------------------,二徒弟----------------------,而 三徒弟---------------------,卻得到畫師的高度稱贊。
讓學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發言,教師進行指導,讓學生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把握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什么事】
三、品讀課文,感悟妙處
1、默讀課文,找出三個徒弟的畫的不同表現意圖,并圈出重點詞語進行說明。
2、交流閱讀感受,重點感知三位徒弟的畫面。
(1)大徒弟畫了什么?他想怎樣表現駱駝多?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指名讀(板書:密密麻 麻 畫滿)
猜想:大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
(2)二徒弟畫了什么?他想怎樣表現駱駝的多?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板書:許許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
(3)三徒弟怎么畫的?畫了幾只駱駝?讀一讀相關的句子。(板書:兩只)
指名讀后問:小徒弟畫的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3、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1)引導學生討論:三個徒弟的畫,哪一個表現的駱駝更多?
(學生討論,并用關聯詞語“雖然----但是----”“因為-----所以----”進行評價交流)
(2)重點理解畫師的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學生讀一讀畫師的話,理解“若隱若現”
思考: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那只若隱若現的駱駝有什么作用?(課件出示小徒弟的畫)
再讀畫師的話,通過讀,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
4、從大徒弟與二徒弟的反應中,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聽了畫師的話,大家一定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那么大徒弟與二徒弟明白了沒有?從哪個詞看出來?(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雖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駱駝比較多,但是他們畫出的數目畢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面感悟引領學生把握三徒弟的畫為何與眾不同,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想別人沒想到的”深層意義。同時,通過學生默讀課文、感悟詞語以及運用關聯詞語表達等手段,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課外延伸,豐富知識
1、聯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聽說過或見到過哪些“別人沒想到的”事情?
2、學生廣泛思考交流;教師相機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聰明的華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等,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說出他們的創新之處。
3、總結: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平時要多動腦筋,“想別人沒想到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拓展開去,聯系實際,大膽想象,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3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召集、駱駝、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詞語;正確理解“密密麻麻、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師父(畫師)的話,來體會小徒弟畫的巧妙之處。
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引出課題。
師:誰能講一講大家都熟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指名講故事,要求講得清楚、簡潔。)
說說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或者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多動腦,遇事不慌張等等)
師:這節課,老師又帶了一個與動腦有關的小故事。
(板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二、感知課文,簡單講述。
1.師:現在老師再請大家快速地大聲朗讀課文,把課文里面的一些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語劃出來。
(生默讀課文,劃詞語)
2.師:看看有沒有跟老師劃的一樣的,我們來見見他們。
出示生詞:召集 駱駝密密麻麻 得意禁不住 彎彎曲曲
連綿不斷 連綿起伏 若隱若現 恰好 恍然大悟
(1)請同學讀詞語,正確跟讀,錯誤指正。(選擇普通的學生)
(2)請學生運用詞語簡單地講述故事,先自由練習,再個別發言。(選拔尖的學生)
三、抓住重點,深入探究。
1、師:從剛才的故事中,我們知道畫師要考徒弟畫駱駝誰最多。徒弟們考得結果怎樣?
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出示句子: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師:讀一讀這句話,你有哪些問題想問的?
(預設):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2、帶著問題去默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比大徒弟多?
(3)、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
生交流隨機板書:大徒弟 畫滿;二徒弟 許許多多;小徒弟兩只。
3、細讀多
師:文中中哪些句子是大徒弟和二徒弟駱駝畫的多的句子,請畫出來。并思考哪些詞語中可以感覺到他畫的很多?
相機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
紙只又這么大,要畫出最多的駱駝,該這么辦呢?于是他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
師:哪里可以看出畫的很多?(密密麻麻、畫滿、許許多多)
4、細讀少
師:小徒弟畫得多嗎?也畫出來。
出示句子:原來,小徒弟只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峰,一只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只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
師: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出示課文插圖)
5、讀畫師的話
師:是呀,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我們看看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吧。
出示:你們看這幅畫,畫上雖然只有兩只駱駝,但它們在連綿起伏的群山里走著,若隱若現,誰也說不清會從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駱駝,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⑴讀一讀畫師的話;⑵理解“若隱若現”(形容隱隱約約、迷迷糊糊); ⑶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
讀畫師的話。(師生配合讀,個別學生讀,齊讀)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了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那你能自己說說小徒弟的畫中的駱駝是最多的呢?
(請學生來當師父,用“雖然……但是……”或“因為……所以……”來評評小徒弟的畫。)
6、師:同學真厲害不僅明白了為什么小徒弟的畫畫的駱駝是最多的,還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原因呢,真是了不起啊!那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呢?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生:恍然大悟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 (小徒弟畫圖“以少代多”)
五、總結與拓展
師:學習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師: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不僅如此,還要多讀書,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呢。老師這里推薦一個小故事,同學們可以課后找來看看。
《踏花歸去馬蹄香》
六、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畫滿
二徒弟許多小徒弟
兩只——以少代多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1)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2)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自學,掌握生字詞;通過誦讀品味,合作學習,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通過對比探究,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4)通過拓展資料,豐富知識,擴大閱讀面,體驗創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
2.收集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一)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同學們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二)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反饋交流自學情況。
課件出示:
(1)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隨問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課件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誰讀懂了第一個問題?匯報一下:(指名匯報,相機朗讀)
⑴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小駱駝)
⑵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駱駝頭)
⑶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4、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課件顯示三幅畫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評評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用“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評評小徒弟的畫。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⑴讀一讀畫師的話。
⑵理解“若隱若現”。
課件顯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應選擇哪一種?連起來說意思。
⑶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這樣畫有什么妙處?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7、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8、齊讀課文,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9、課件出示:你還有其他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嗎?
四、拓展內容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三)《踏花歸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課件出示: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拓展練習
2、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四)《十里蛙聲出山泉》的畫及簡介
啟發:課文中,作者是怎樣把一個故事寫得引人入勝的呢?。
3、每人在本上寫故事,而后交流。
4、總結全文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不滿意)大徒弟,許多小駱駝
畫師(不滿意)二徒弟,許多駱駝頭
(稱贊)小徒弟,兩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創新)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5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桃花小學 鄒美玲】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語文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尤其需要師生默契的配合。教師對課文知識內容及思想內容入情入理,動人心弦的完整分析對開啟學生心智的大門,既活潑又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上師生保持融洽和諧的關系,除運用課文的情感力量撥動學生的心弦外,還要做到對學生真誠、關心、負責、謙讓,采用激勵機制,讓學生敢思敢言,并在言的過程中充分肯定,多加鼓勵,使學生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就會水乳交融,課堂教學就會情趣盎然,事半功倍。
同仁們,也許你們會認為這些都是大道理、行話套話吧!但是,請你相信:只要用心體會、認真鉆研、敢于探索,你在教學中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次的教學評講活動,我在上《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課時,真正感受到了“感動學生,學生就會感動你”的快樂體驗。
【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實驗小學 李 妙】
〖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教材的整合性〗
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體現整合,這一編寫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已得到了老師們的充分肯定。本冊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得到加強,每一單元教材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不僅圍繞本單元的專題合理安排,而且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系與整合。
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用一段流暢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并提示略讀的方法與要求,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陶情冶趣和訓練閱讀的功能。如,學了精讀課文《畫楊桃》,在略讀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前有這樣一段話: “畫楊桃告訴我們,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下面這篇課文又會告訴我們什么呢?讀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段話承上啟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同時也引出略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和要求。
新課導入要精挑細選
徐老師在教學《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一文時,其導入設計為先讓學生猜腦筋急轉彎:
1、一只猴子每分鐘掰玉米一個,在果園里,5只猴子5分鐘掰玉米幾個?
2、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樹高?
3、考試了,小明知道試卷的答案,但他還是不停朝這個同學看看,朝那個同學看看,為什么?
4、三個人共撐著一把小傘在馬路上走,卻沒有人淋濕,為什么?
5、有一個人被老虎追著,突然前面出現了一條大河,他不會游泳,但他卻過去了,為什么?
這樣的設計,一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迅速集中注意力。二來可以放松學生緊張的心情,另外還能幫助教師順利地導出課題。希望很美好,但根據公開課上的情況,效果并沒想象中好。
如在課前導入后教師問學生:“你是怎么知道腦筋急轉彎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學生當時的回答肯定不是教師想要的。
究其原因,第一,學生對猜腦筋急轉彎雖然很有興趣,但猜腦筋急轉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題目只有當他們看到過答案才會想到。第二、如果學生猜不出來,教師比較難引導。因為猜腦筋急轉彎根本沒什么方法。通過這種“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引導到本文課題《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似乎關聯性不是特別強。與 “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主題相關的故事有不少,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聰明的韓愈》、《愛因斯坦救媽媽》等。
我還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將領,給三個人各一張白紙,看誰在紙上畫的兵士多,畫多少就給他帶多少兵士。結果,第一個人在上面畫了許多人,第二個人畫了許多人頭,而第三個人畫的是從城門伸出來的一面旗子,旗子上寫著一個“帥”字。結果,第三個人就成了一軍的統帥。如果用這樣一個故事來做導入,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評析研究,學生肯定既有興趣又能把三張畫的內容研究得一清二楚。假如有了這樣的鋪墊,相信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會很容易。對本文的三張畫,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與前故事中的第一、第二幅畫幾乎相同,學生對小徒弟的畫的理解是一個難點。
小徒弟以少代多又與前故事中的第三幅畫蘊意相似,只要理解了小徒弟以少代多這個難點,學生對下面的一個環節表現肯定會很出色:請你以畫師的口吻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記得當時的課堂上學生們似乎對小徒弟的畫的內涵還不是了解得很透徹,因而當起師傅就不是很像,當得不太順。我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學生對于小徒弟的畫的蘊意還未完全理解。
由此而感:課堂導入的選擇也要精挑細選,既要考慮到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要讓它為更好地理解課文服務。
《想別人沒想到的》課堂“實錄” 篇16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目標是:1、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想想小徒弟的畫為什么得到了師父的稱贊?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所以只要一個課時就可以學完。課文內容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另外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我在新課前用了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故事《竹鎖橋邊賣酒家》導入新課,聽完故事,問: 你知道這李唐為什么能考第一呢?學生沒回答,我直接導入到新課:“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你們也就能明白這個問題。”二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后,我以多媒體出示:《深山藏古寺》讓學生思考加以選擇并說說理由。我緊接著問: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由于時間的關系,學生一時也回答不出,當我用多媒體展示這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愛迪生救媽媽》……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樣既延伸了本課的知識點,又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面。
不足之處: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說得較多,相對來說,讀得時間較少,學生說的較少。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所以只要一個課時就可以學完。課文內容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另外設計了幾個環節:
一是以故事開頭。我在新課前用了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民間故事《國王和他的三個兒子》導入新課,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所以這個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讓他們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堂中來。聽完故事,問:你知道三兒子買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自然導入到新課:“是啊,三兒子想了別人沒想到的,所以讓國王滿意,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后,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愛迪生救媽媽》……我緊接著問:那么你們生活中有沒有什么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呢?學生們認真思考,舉出了一些例子。如湯俊琦講的用碗裝開水快速熨衣。
結束時,我又以故事來總結:講民間故事《踏花歸來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讓學生思考兩個故事中的畫家的畫妙在何處?
作業也是課文的延伸:給你一張紙,你用什么方法畫出一個班有很多學生?
不足之處:由于前面的課節奏慢了些,學生談自己的生活體驗的時間太少了,因此舉的例子不多。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誰能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比大徒弟有了進步。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則在紙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課文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啟發性。教學時,我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自主研討的能力,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引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
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把握這篇課文閱讀的要點是讓學生透過文字表面去揣摩文中人物是怎樣想問題的,小徒弟在想問題時為什么能和兩位師兄不一樣,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之后進入更深層次的閱讀。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怎樣的思維過程才是與眾不同的。在閱讀課文之后,我進一步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受更多的獨特的思維方式,體驗思維的樂趣。
如學好課文后,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那位畫師的第四個徒弟,你會怎樣按師傅的要求畫駱駝?”學生議論紛紛后,熱烈發言。郭柯呈說:“我會畫沙漠,一只駱駝往前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腳印。”話音剛落,陳婕就馬上質疑:“光有一串串腳印并不能說明駱駝多,人家可以認為是同一只駱駝留下的。我會畫兩只駱駝向沙漠深處走去,留下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腳印。”她的回答立刻引起大家的掌聲。
接著我也出了一道畫題想考考他們,當問他們有沒有信心時,看到他們個個都是胸有成竹的樣子,我真的是很高興。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上“蛙聲十里出山泉”時,有幾個小朋友又把小手舉得高高,問是什么意思?當我把大致意思告訴你們,并問:如果讓你們畫出這一幅畫面時,你們會怎么畫?此時,他們一個個都不停地在思考,小手不停地在桌子上比劃著,一只手、兩只手、三只手.......越來越多的小手舉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答案就出現了:一只只小蝌蚪順著泉水往下游去。雖然畫面上沒有出現青蛙,但蝌蚪就說明了一切。很多小朋友都發出了贊嘆聲。雖然有些同學的答案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好笑,可當我看到他們認真思考的樣子,真的好喜歡。
接著結合《詞語手冊》讓學生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都獨特的思維,從而體會到遇事善于動腦筋的重要性。我最后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把學生的閱讀拓展到課外,豐富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