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精選17篇)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0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作者:陳紅彥 來源:山月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大那么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劃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上,卻并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地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么東西嚙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并且眼睜睜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上,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馀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而后,是人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干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嗄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絕凄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干什么?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項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有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鐘”,用以驚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么美麗,但鐘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
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個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墻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顯:
月落鳥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去的那紙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誰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游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2
古詩兩首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1教時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山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詞,理解詩意。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指背學過的古詩。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4、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2、指名讀課文。
3、回答問題: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四、理解詩句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五、總結課文
六、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背誦。
七、指導書寫
作業: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2、背誦古詩。3、抄寫《山行》。
板書: 3、古詩兩首
山行
近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遠景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2教時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楓橋夜泊》,學會生字,理解生詞,理解詩意。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中描繪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背誦《山行》。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
二、學習《楓橋夜泊》
1、揭題,解題。
(1)板書課題。指名讀題。
(2)解題,簡介作者。
2、自學課文。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
(3)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同桌可以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
認讀生字,指名讀課文,質疑。
4、逐句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讀第一、二兩行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這是什么季節?從哪兒看出來的?
出示掛圖:詩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這清冷、幽靜的環境里,詩人這時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行詩的意思?
(2)學習第三、四行詩。
指名讀這兩行詩。“姑蘇”指哪兒?“到”什么意思?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這首詩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6、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7、指導書寫。
作業:1、用鋼筆描紅、臨寫。2、背誦課文。3、抄寫詞語。
八、綜合練習
1、 比一比,再組詞。
徑( ) 泊( ) 漁( ) 鳥( )
經( ) 伯( ) 魚( ) 烏( )
2、 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葉花。
坐: 于: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 愁:
。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山行》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里行走時的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由寒山、 、
、 、 構成的 圖,從清新明朗的詩句中流露出
。
(2)《楓橋夜泊》這首詩寫詩人看到的景物有: ,
聽到的聲音是 。
板書: 3、古詩兩首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所見所聞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3
教學目標: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培養朗讀能力、品詩詩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
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旅游能讓我們縱情山水,浪跡天涯,也最能讓人增長見識,也最容易使人放松。你去過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
國慶節的時候,老師去蘇州旅游了。
老師去了蘇州,你猜我為什么要去蘇州?
生1:因為聽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很美,是人間天堂。
生2:我聽說蘇州園林建筑特別美。
生3:蘇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
師:同學們非常有想象力。其實我去蘇州不為別的,而是因為一首小詩。因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辭千里,只身去了蘇州一個小鎮——楓橋。
二、 研讀古詩,體會意境
你想看看這首小詩嗎?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以前讀過這首小詩嗎?你可以輕輕地讀一讀。(每人發下帶有注釋的紙)
老師啊,就因為讀了這首小詩,一直期盼著到楓橋去看看,今年的國慶長假我終于如愿以償了。在那兒,我碰到了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他們和我相同,都是因為讀了這首小詩,而前去游覽的。
這首小詩有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與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請大家再輕輕地讀這首詩,猜一猜,到底它的獨特表現在哪呢?
預設:
生1:我猜可能是詩中描繪的景,我覺得這首詩中景寫得挺美的。(師隨機板書)
生2:我猜可能是詩中所表現的情打動了老師。
師:有人說,詩畫同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么這首詩到底寫了哪些景呢?
請同學讀讀這首詩,在紙上點一點美景
交流:請同學們講講你讀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紹一個。
生1:詩中寫到了月亮,它寫到月落,說明月亮從升起,現在已經在慢慢落下去了。寫了動感。
生2:詩中還寫到了烏鴉在啼叫。生:半夜,鳥兒都睡了,烏鴉為什么還在叫呢?生1:我來說。我推測可能是夜里有風,風一吹,樹枝就會晃動,睡在樹上的烏鴉是被驚醒的。 生2:我不同意意見,我認為烏鴉是被鐘聲吵醒的。生3:不對,沒敲鐘的時候烏鴉已經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烏鴉一定是被凍醒的。。生4:烏鴉還有一種可能是被嚇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間變黑了,就嚇醒了樹上的烏鴉。 生5:我不同意。烏鴉睡了,看不見天變黑,所以應該是凍醒的。生6:我還在書上看到過,"烏啼"的另一種說法是指烏啼橋。師:同學們討論的這么熱烈,我也想參與到同學們的討論之中去,同學們看,這是月相變化圖(課本顯示)這是上弦月,弓朝東;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剛才還很明亮,現在卻變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間的明暗變化驚醒了烏鴉,王維在《鳥鳴澗》中有句詩:月出驚山鳥。既然然月出會驚山鳥,我推測月落也可能會驚烏鴉。不過,同學們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生3:我還從詩中看到當時外面有著厚厚的霜,說明時間已經是深秋了。
師:你覺得冷嗎?你能讀讀霜滿天的味來嗎?
師: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現了怎么樣一副圖?
生:我發現詩中還寫到了一種植物,楓樹,它長在江邊,在晚風的吹動下,樹葉正在搖動呢
生:詩人還寫了漁火,漁火就是漁船上打魚人用來照明的燈。
生:我發現詩中還寫到了鐘聲,這是聽到的聲音。(點擊音樂)
師:同學們分析得真是頭頭是道啊。你瞧,這首詩28個字寫了月亮,烏鴉,秋霜,江楓,漁火,鐘聲,描繪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請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首詩,讀出它獨特的美。(自由讀,個別讀)
師:剛才有同學說可能是詩中所表達的情吸引了老師,那么這首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
愁,什么叫愁?(煩惱)
誰在愁呢?(詩人張繼)
他為何而愁呢?
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為什么要愁?
生1:我猜他可能是憂國居民,我們讀過《示兒》,知道很多詩人都非常愛國
生2:我猜是他可能遠離家鄉,在思念親人,客船兩字說明他在異鄉。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烏鴉在凄慘地啼叫,他無端地有些傷感。
生4:我猜是因為秋天到了秋天本來就是個蕭條的季節,他想到自己已經上了年紀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為聽到了鐘聲,突然之間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虛,想去做和尚
師:你猜得挺有道理的,可能聽了鐘聲,張繼會有一閃而過想出家的念頭,但請大家放心,據我了解,他沒出家,后來還成了鹽鐵判官。
生6:我猜他太寂寞了而發愁,那么冷的夜晚,他一個人在船上,沒有人和他說話,沒有人陪他聊天,他一個人非常孤獨,怎么也睡不著,因此發愁。
師:詩的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愁緒,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詩,看看從詩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很愁?(視實際情況定,若學生在分析愁的時候已經談到了景,就不再講)
你愿意再讀讀這首詩嗎?讀出張繼的愁(個別讀,讀給同桌聽,讀給全班同學聽,全班齊讀)
同學們猜得都合情合理,在朗誦時也讀出了張繼這種這種深深的愁。
對于張繼為什么會愁,還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傳說呢!想聽嗎?
(師隨機講述張繼落榜小故事)
同學們,假如真有時空隧道,假如時間真能倒流,你想對這位失意的張繼說些什么?
生1:失敗是成功之母,別灰心。
師:你平時失敗時這么鼓勵過自己嗎?是啊,如果沒有這位考不上的張繼,那詩的歷史上就又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為我們來道破
生2:就憑你這首詩,足以證明你才華過人,再努力一把吧,相信再過三年你一定能考上
生3:張繼你的詩寫得多棒啊,
師:是啊,張繼,你瞧,因為你的詩,使這個曾經荒野之地變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到那駐足停留,每年還有日本友人會在除夕夜去寒山寺聽鐘聲。
師:同學們的安慰是多么溫暖啊。當然關于張繼落榜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一種推測罷了。
師:同學們,張繼愁的時候就寫詩,你平時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還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李賀為懷才不遇而愁,寫下了《馬》,
陸游為國家戰亂而愁,寫下了《示兒》給自己的孩子。
聞一多為祖國不能統一而愁,寫下了《七子之歌》。師:你會唱嗎?(生唱了,其它同學情不自禁地也唱起來,課堂上飄出歌聲)這些是文學作品,還有沒有別的呢?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愛哭,她愁了還去葬花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訪。
姜太公愁了就去釣魚,有個歇后語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釣,他不是真的去釣魚,而是為了散心消愁。
畫家朱耷愁了就畫畫,他畫的畫也帶著愁意,他畫了呆滯的小鳥,蕭條的村莊,我還知道凡高愁了畫過《向日葵》。
德國有個皇后叫德拉庫爾 ,她為看不到自己的樣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辦法,后來發明了鏡子。
愛因斯坦愁的時候睡不著覺,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結果會怎么樣,后來就發明了狹義相對論。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詩。什么借酒消愁愁更愁
師:你還知道哪些帶愁的詩句?
? 生1: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生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生4: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現在呢,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5: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生6: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7: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三、 結題:
因為這首小詩,使原先不起眼的楓橋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勝,每年除夕夜有許多人都去聽鐘聲,還有許多日本游客不辭千里遠涉重洋來寒山寺,那兒還有一個博物館里面有張繼的銅像,傳說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寫作水平呢!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看一看那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4
鄧老師的教案實錄: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師:看這個題目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楓橋在哪兒?
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還有誰要問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邊。
師: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板書:張繼。
師: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老師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師:請大家翻開書自己讀一讀。(生讀詩)
師:老師有個建議,請大家先看看注釋,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這樣你讀起來一定會更出色。
學生自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
師:讀得還不錯,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可以按照“平仄規律”來讀。一二聲稱為平聲,遇到平聲盡量把字的聲音延長。。三四聲稱為仄聲,仄聲讀的時候聲音出來后馬上收,讀得短一點。這樣可以把詩讀得更有韻味。
學生試讀
師:烏啼——,鐘聲—— (生與師一起讀,聲音延長)
師: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讀,聲音短促)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些韻味)
三、欣賞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邊聽邊想,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師范讀。
師: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時候,一群烏鴉飛過來的景象。
師:她看見了月落,還聽見了什么?(板書:月落)。
生:烏啼。板書:烏啼。
師:還有誰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聽到了鐘聲。師板書:寒山寺、鐘聲。
師:什么樣的鐘聲?
生:清脆、明亮、悅耳……
師:誰接著說——
生:我看到了漁火。板書: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呢?
生:點點的漁火。一閃一閃的漁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師:霜給你的感覺怎樣?
生:很寒冷。
生:張繼的客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邊的楓葉。楓葉火紅火紅的,一片片落下來。
師:你說得真好!詩人的心里會怎樣?
生:溫暖。
師:也許是溫暖的,也許還會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好,大家從詩中看到的,聽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生:這是一幅寧靜、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呢?
生:月兒已經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夜半的鐘聲敲響,這個聲音使夜顯得更加寧靜。
師: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生:思鄉),有點兒(生:憂愁),有一點兒(生:孤獨),有一點兒(生:寂寞)。
師:作者通過這幾個意象——月落、江楓 霜滿天,漁火、客船 、寒山寺,烏啼、鐘聲,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秋夜圖呢?
生: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生誦讀詩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
師:讀著讀著,哪些字眼觸動你的心?
生:愁。(板書:愁)
師:此時此刻的你,腦子里會冒出什么問題來問一問張繼?
生:張繼,您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這是怎樣的一種愁呀?
生:已經愁到了怎樣的地步?
師:問得真好呀!孩子們,請你們輕聲讀一讀詩句,想一想問題。
學生輕聲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師:好,誰來回答剛才的問題?你能答哪個問題就說哪個。
生:我三個一起答,烏鴉啼叫,寒風正在把秋霜布滿云天,江邊的楓樹對著江中的漁家燈火,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思鄉之愁。
師:他讀出了鄉愁,真了不起!還有誰讀出了怎樣的愁?
生:孤獨之愁。
師:你從哪里知道?
生: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怎么說?
生:半夜一個人坐在船上,沒有人陪他。
師:還有怎樣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師:對,寂寞之愁。在這里,還有一種愁。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誰愿意來讀一讀?(背音樂《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孩子們,還有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師: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剛才通過同學們的讀書、感受,我們知道了漂泊異鄉之愁,思鄉之愁,孤獨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在這萬籟寂寥中,(課件播放鐘聲:“咚——咚——”)從寒山寺傳來了夜半鐘聲,傷痛的心,又被輕輕地碰撞,張繼的心隨著鐘聲飛遠了,會飛到哪兒?
師:你說會飛到哪兒?
生:家鄉。
師:會飛到家鄉!
生:故鄉。
師:對,故鄉。那好,請你想象張繼的心飛回到故鄉,與故鄉的親人,與故鄉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請拿出筆,筆記本,想一想張繼在家鄉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想象寫一段話。
學生寫頭腦中想象的情景。
師:誰來說一說那是怎樣的畫面?
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張繼和他的朋友在火爐旁,把酒顏歡,聽著家鄉寺廟傳出熟悉的鐘聲。
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張繼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著粉紅粉紅的桃花,和朋友們吟詩喝酒,高興得流連忘返。(掌聲)
生: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張繼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賞桂花,孩子們在樹下嬉戲,大人們坐在一起看著,談著。花香撲鼻,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掌聲)
師:真是其樂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張繼帶著他的家人到花園里賞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詩作對。
師:剛才同學們描述的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此時此刻,張繼卻獨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楓橋邊,他能怎么樣呢?心中能不愁嗎?能不對愁眠嗎?
師:正在這時,(播放鐘聲:“咚——咚——”),鐘聲一聲聲、一下下,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古典音樂《漢宮秋月》起)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句。(“對愁——眠——”讀得特別好)
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同學們背誦詩句。
學生背誦。
師:把自己的理解帶進去,邊背邊想想象情景。
學生搖頭晃腦地背誦。
師: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金榜上的狀元是誰?哈哈,管他是誰,今天真正被我們記住的是張繼和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再次背誦這首詩。
學生深情背誦。
師:張繼的這千古一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根據《楓橋夜泊》創作的書法作品。聆聽《楓橋夜泊》這首歌曲。
課件播放《楓橋夜泊》歌曲,展示書法作品。
師:邊欣賞邊展開想象,你可以走得很遠。
歌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三幅作品中,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邊),這兩幅是現代作品。同學們欣賞了書法作品,聽了音樂,學了詩,說說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寧靜。
(下課鈴響起)
四、布置作業。
師:老師給同學們出了這樣幾道作業:1、以《楓橋夜泊》為題材創作硬筆書法作品。2、根據詩意創作一幅圖畫。3、詩配畫,制作一張精美的書簽。4、學唱《楓橋夜泊》這首曲子。你們可以從中選兩項完成。
師: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的詩篇。全詩敘述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雖句句寫楓橋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鄧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設計頗具匠心。整堂課,教師主要采用誦讀體悟,想像悟情,品評賞析等教學方法,還適時借助資料的補充、多媒體的音樂與畫面的渲染,來引領學生讀中想像,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鐘的課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不“越位”,語言少而精,點撥恰到好處。學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師的巧妙點撥、適時引領中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出詩歌傳達的情趣,從而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最終在詩人、學生、詩歌之間搭建起了一座 “對話”的橋梁。
從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可以看出,教師在引領學生如何通過吟誦淺顯的詩句,展開想像,進入意境,達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的詩人的文化情懷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別是第三個環節的設計,從“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自然過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整個環節圍繞景物,緊緊扣住詩眼“愁”字展開教學。那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更突顯了境之靜,人之愁。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意境,從而體會詩人此時的心境?教師在這個環節精心設計,巧妙引導,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和一個落寞的、孤獨的、思鄉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復誦讀,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顯,讀著讀著,似乎從生命的最深處,有某種東西在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
不過可惜的是,淺顯易懂的古詩一節課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這個環節中增加一個拓展環節 ,讓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旅人愁思的相關詩句進行對照體會,是不是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愁緒并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一次整合呢? (楓林 點評)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5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品讀、賞析《楓橋夜泊》描繪的畫面,領略詩中悲涼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正如備課是預設的一樣,學生們不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全詩,而且理解了詩的意思,領悟了詩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詩意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對于作者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者描寫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個學生卻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我讓學生討論,得出這首詩是詩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楓橋邊,感悟了整個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體描寫是作者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看到的景物,然后追憶夜晚的景色以及聽到的鐘聲,這是詩中特有的一種時空景,而正是這種時空景才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凝重惆悵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拿著精心設計的教案走進課堂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往往會有意無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給老師毫無準備的意外。這個“意外”就是課堂的生成。面對新的生成,我們不應固守預設,而應該尊重學情,當好一個促進者引導者,積極有效地進行調控,促進更精彩的生成,這就是新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有的教學策略。在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中,面對“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適度的“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正因為把學生當作了一個個天真活潑、個性鮮明的人,看成一個個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潛能”的人,所以學生的對話是活潑、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對話過程中,課標新理念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視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引導的職責。此時教師的引導更重要。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師巧妙地引導必然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對話”。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辨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的讀書、思考、辯論,使學生對文本的畫面、文字、已經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對話充滿了激情和活力。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6
《楓橋夜泊》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讀詩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過程
㈠ 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在課內學了不少古詩,背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說說喜歡的理由。
生:背、說。
師:如同學們剛才所說;古詩短小,語言凝練,意境雋永,富有韻味,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奪奇葩,古人常作詩來描述生活,抒發情感。
據說在遙遠的唐朝,一個秋天的夜晚,客居它鄉的詩人科舉考試落榜,心境失落憂傷乘船來到蘇州,泊船于楓橋邊,眼前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仿佛讓他見到了知音。觸景生情,寫下了《楓橋夜泊》。
生:說古詩題目的意思。
㈡ 讀出韻味,體會意境
生:讀詩。
師:指導生讀詩讀出節拍。生上去劃節拍。集體讀。
生:①自讀古詩邊讀邊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詩中描繪的畫面呈現在眼前,體會畫面帶給自己怎樣的感覺。
師:放《春江花月夜》學生自讀完成要求。
生:匯報自學。
師:從畫面中你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體會的同學帶著體會讀古詩。
師:點評。
㈢ 賞析品讀體會感情
師:同學們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賞析品讀古詩,體會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②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并把感受寫在相應的詩句旁。
③ 與合作伙伴交流學習收獲,討論解決疑問。
生:匯報學習收獲。
景物:用···----分別標出看到和聽到的。
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西下,棲息在樹上的烏鴉發出聲聲啼叫。
寒霜彌漫在空中(體會:作者凄冷、傷感)。
師:你是怎樣體會出來的呢?師引導生體會客居它鄉夜晚的孤獨,還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師:創設情境:看著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顯得黑暗迷茫,聽著烏鴉啞啞的啼叫,孤寂傷感在心中疊加,彌漫在空氣中的霜華帶著陣陣寒意將詩人包裹,這叫詩人如何不傷感,如何不凄涼?
生:帶著體會個別讀 ①②③。
師:指導注意語調語速。
集體朗讀。
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我躺在船上滿懷愁緒。江邊的楓樹和江面上點點漁燈伴著我徹夜不眠(體會到:詩人孤寂憂愁)。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說說自己是怎樣體會到的。師引導生去體會落榜無人在身邊安慰,露宿在船上,身邊沒有親人的關懷。
師:創設意境: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點點燈火。這是多么優美的夜景。而詩人此時面對美景卻黯然神傷,徹夜難眠,他想傾訴他需要關懷。
生:帶著感受男女生分別讀(帶著傷感較緩慢地讀)
生讀一,二句。
師:過渡。不知詩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過了多久忽然… (放鐘聲)。
生:描述聽到鐘聲的感覺。①悠遠 ②傷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讀三、四句。
生:說說“三,四”句意思及體會到的情感。夜半的鐘聲從蘇州城西郊的寒山寺傳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體會到孤獨憂愁)。
師:創設意境:這悠遠回蕩的鐘聲似乎給冷寂深沉的秋夜帶來了一點感動,使詩人從迷惘中驚覺。但詩人一夜躺在船上難以言狀的感受隨著鐘聲在心頭回蕩更加地揮之不散。
生:帶著感受讀三、四句。
師:三句語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個字讀的重而悠長。
生:練讀三、四句。
(四) 總結深化
1這首詩從時間上先后寫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遠的美詩,詩人張繼以“愁”作為詩眼,將眾多的景物串聯起來,染上了“愁”的色彩,動靜結合,由近至遠,在讀者面前和諧地展現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貼出掛圖)讓我們和詩人去江南秋夜賞景抒懷。
師生讀詩:師讀第一拍,女生讀第二拍,男生讀后面拍節。
女生讀一、二句,男生讀三、四句。
全體讀整首詩。
生:背誦全詩。
師: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作者作詩的背景,理解了詩意,體會其中的情感。如果時光倒流,你與張繼相遇
你會對他說些什么?(最想說的)
生: 贊美文采
安慰勸導
問詢以后情況
師:據資料上說,詩人張繼雖然考場失意,但是卻因《楓橋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場得意者卻大多沒給后人留下佳作。我們由此可以得出詩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發才能寫出打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品來。
你能學習本詩一些方法寫一篇小詩來表達你的某種情感嗎?
板書:
楓橋夜泊
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愁: 江楓/漁火/對/愁眠。
聽: 姑蘇/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么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 “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發興趣
1、請學生背誦學過的描繪秋天的古詩,看誰記得多。
2、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揭題:楓橋夜泊。
3、簡介作者:張繼,唐朝詩人,湖北安陽人,早年沒做過什么官,就南下吳越,寫下了許多詩篇,《楓橋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請學生自學課文。提出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詞,想想每句詩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蘇、城、寺、鐘;指名認讀。
(2)出示課文,指名朗讀,引導評議。
(3)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楓橋:姑蘇城外的一座拱形橋;……)你是怎么弄懂這些意思的?
(4)小結:查閱工具書是學古詩的好方法。不過,僅僅靠查閱工具書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把字詞放在詩里去讀懂它。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理解課題。教師:楓橋在哪里?(教師板畫“楓橋”)“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么說是 “客船”呢?這個“夜”點明了什么?(貼卡片“泊”)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習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畫 “月”“霜”“烏”,貼出卡片“霜”和“啼”)“霜滿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朗讀訓練。
5、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么樣?(難以入眠)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6、朗讀訓練
7、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 “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8、朗讀訓練
9、齊讀全詩
四、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里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請學生交流:張繼,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五、指導寫字
1、請學生說說記住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導“愁”、“霜”的結構。
3、鋼筆描紅。
六、作業
1、填空: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 )、( )、( )、( )、( ),聽到的有( )和( ),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
2、背誦課文。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8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利用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參與,揣摩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自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古詩大意。
2、要充分預習,有感情朗讀古詩,勾畫詩中重要的字詞,自主進行解釋和翻譯。
3、認真研究學案,獨立思考;規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自學導航】
1.我能背誦一首思鄉的古詩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給帶點字注音。
楓橋夜泊( )
(唐)張繼
月落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對愁眠。
姑蘇( )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 )到客船。
3.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4.解釋詩句中帶點字詞的意思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的意思是 。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5.自己多讀幾遍這三首詩,結合課文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合作探究】
問題1:《楓橋夜泊》這首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再讀古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問題2:你覺得詩中最能表現詩人心情的字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能力提升】
1、想象《楓橋夜泊》中描繪的畫面,抓住“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變成“楓橋夜泊”的片段,將《楓橋夜泊》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在班級展示。
3、總結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朗讀技巧。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9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濤聲依舊》,聽過這首歌嗎?
生:沒有
師:有機會可以聽一聽,不但曲好,而且詞也不錯。其中有這樣的歌詞,誰來讀?(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陳小奇 《濤聲依舊》
生:讀
師:誰再來讀讀?(生讀)。讀得很好聽。
師:歌詞中有一個詞“無眠”,誰來讀?
生:無眠。
師:誰再來讀?
生:無眠。
師: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生:睡不著覺。
師:誰能為“無眠”找個近義詞?
生:愁眠
生:失眠
師:難以入眠是——
生:難眠
師:不曾入眠——
生:未眠
師:就是睡不著覺。再來讀讀歌詞,讀出睡不著覺的感覺。
生:讀
師:是誰在敲打我的無眠?
生:留連的鐘聲
師:這是哪里的鐘聲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 。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生讀)
師:再讀,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生再讀)
師:這是哪里的鐘聲?
生:寒山寺的。
師:為了聽鐘聲,詩人盼了多少年?
生:十年 。
師:十年,120個月 ,3650天 。這鐘聲的魅力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也寫過這樣的鐘聲。(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這是哪里的鐘聲?。
生:我想應該是寒山寺的。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又”字說明就是寒山寺。
師:不能光憑“又”就推斷是寒山寺呀,再看看。
生:詩中提到張繼,張繼寫過《楓橋夜泊》。
師:作者說,每次只要經過寒山寺,路過楓橋,詩人都會想起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為什么幾度經過憶張繼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詩人陸游也寫過這樣的鐘聲。(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宋)陸游 《宿楓橋》
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到過哪,聽到過什么?
生:到過寒山寺,聽過鐘聲。
師:一年又一年,變的是南來北往的人,不變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七年可以變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嗎?把七年變成十年,詩人也一定會這樣寫(生齊讀)。把十年變成百年,詩人也一定會這樣寫(生齊讀)。把百年變成千年,詩人還一定會這樣寫(生齊讀)。
師:十年不變的是鐘聲,百年不變的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這鐘聲在陳小奇的筆下這樣寫道(生齊讀);這鐘聲在200多年前的王士禎的筆下這樣寫道(生齊讀);這鐘聲在500多年前的高啟的筆下這樣寫道(生齊讀);500多年前的陸游還是這樣寫鐘聲(生齊讀)。
師:問題來了,有什么問題?
生:為什么這幾首詩都提到鐘聲?
師:問得好,繼續問。
生:為什么鐘聲都跟寒山寺相關?
師:是呀,繼續問。
生:為什么鐘聲會讓詩人難以忘懷?
無限愁眠寄鐘聲
師:我們知道所有問題都跟一個人緊緊相連,所有問題都跟一首詩息息相關。這個人是張繼,這首詩是《楓橋夜泊》。(大屏幕出示這首詩)
師: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生自由讀)
(指一生讀)
師:好,讀得不錯,字正腔圓。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這叫清清爽爽,還要有板有眼地讀。
(生讀)
師:誰再來讀,讀出古詩特有的韻律和味道。
師:好,每一次讀都是超越和進步,老師和大家一起讀,聽清要求:每一句前四個字你們讀,老師讀后三字(師生合作讀)。
師:再反過來讀,爭取 向王 老師一樣讀出味道(師生再合作讀)。
師:把整首詩連起來,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老師讀題目,你們讀詩句(生齊讀)。
師:就是這樣,讀出味道,讀出節奏。讀詩不僅要讀出味道,讀出節奏,還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你讀后的情緒是怎樣的,用一個詞說說。
生:愁緒滿懷、失落、孤獨、憂愁、惆悵……
師:還有嗎?晚上夜深人靜,月亮落下去,帶給你什么感覺?
生:很深沉。
師:其實還有比深沉更好的字眼,我送你們一個詞“沉寂”
師:每個人讀古詩都有自己的感受,對比著想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會孤獨嗎?讀杜甫的《絕句》會憂愁嗎?
為什么讀《楓橋夜泊》讀出的是惆悵、悲傷呢?不著急,我們靜靜讀讀,一邊讀一邊看看插圖、注釋,更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看看詩中哪些地方給你帶來這種感覺,向你傳遞這樣的情緒?
(學生圈劃,批注)
師:看著大家劃的一條條線,你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師提一個問題考考各位。張繼楓橋夜泊是睡覺時,這個夜晚他睡著沒有?
生:沒有。
師:詩中哪個詞告訴了我們?
生:愁眠(圈出)
連續找了7名學生讀:“愁眠”
師: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因愁不能入睡。
師: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生:失眠、無眠、難眠、不眠。
師:齊讀“愁眠”這個詞(生齊讀);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生齊讀);輕一點(生再齊讀)。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看到了什么?按照詩的順序說。
生:月落 (用曲線劃出)
師: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幽暗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生:江楓(用曲線劃出)
師:江楓在你眼里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秋風一吹,楓葉落在江里。
師:哦,好一幅凄清的畫面!愁眠啊愁眠,再看,詩人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漁火 (用曲線劃出)
師:找個詞來形容你看到的“漁火” ?
生:閃爍。
生:星星點點,若隱若現的
師:你太有才了,星星點點,若隱若現,好一副愁眠!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還聽到了什么?
生:鐘聲(用直線劃出) 。
師:在哪?(生:姑蘇城外寒山寺)什么時候(生:半夜)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還聽到了什么?
生:烏啼 (用直線劃出)
師:那是什么樣的烏啼? (生: 孤獨、凄慘)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還感到了什么?
生:霜滿天
師:你在生活中看到過“霜滿天”嗎?
生:沒看過
師:老師也沒看過,因為霜凝結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滿天呢?是不是張繼感覺出了問題?
生:我覺得張繼沒錯,是心里的惆悵讓作者感到霜滿天,借霜滿天表達心中的惆悵。
師:得叫你老師,字字珠璣。他說了一個關鍵字眼,霜滿天是因為心中充滿了——
生:惆悵!
師:按生活常理判斷,這個晚上詩人應該感到——
生:冷
師:原因可能是衣服少,而且深秋的晚上,還在江邊,自然冷。但讓張繼感到寒冷,除了身體上,更是張繼的——
生:心
師:那你們猜猜,他的心為什么感到寒冷?
生:因為寂寞
師:再猜?
生:聽到了鐘聲,想起了家鄉。
是:的確,心冷可能是浪跡天涯,想起了家鄉。
師:還有嗎?
生:鐘聲的綿長,代表了他的愁緒。
師:有人查過資料,了解張繼的背景嗎?
學生搖頭
師:有人說他之所以愁眠是赴京趕考未中榜;也有人說是因為張繼為官清廉,受到同僚的排擠,棄官不做;還有就是你們猜的,他浪跡天涯,離家太久,想家了,所以睡不著。所以覺得眼前——
生:霜滿天
師:身心都是霜滿天。
師:看詩句。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生:愁眠),都伴隨著(生:愁眠),都籠罩著(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對愁眠。)
師:對是什么意思?體會過對的味道嗎?詞典里“對”有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對:①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
②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
③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
④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
——見《現代漢語小詞典》(第4版)
師:應選哪個。(生選,交流)
師:是呀,他認為江楓,漁火都是成對的,此時此刻,他認為愁眠的不僅是他,還有什么?
生:江楓
生:漁火
生:寒山寺
師:仿佛周圍的一切景物都與他一起愁眠,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孩子們,這就是張繼些的《楓橋夜泊》,這個晚上,江風瑟瑟,漁火點點,烏啼凄厲,讓人心寒睡不著呀!于是《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音樂響,教師配樂朗誦。
師:我們齊讀。
師:月亮深沉,烏啼凄凄,霜布滿了天地,江風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鐘聲想起,張繼心中不禁勇氣這樣的愁思,所以《楓橋夜泊》就這樣流淌在張繼的筆下。讀——
師:姑蘇城外寒山寺——(生接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反復三次,聲音一次比一次輕)
師:月亮落下去了,還看得見嗎?(生:看不見)(師擦去板書:月落);烏啼劃破長空,轉為沉寂,還有嗎?(師擦去板書);這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師擦去板書);江楓還看得清嗎?(師擦去板書);這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還看得見嗎?(師擦去板書);這點點漁火忽明忽暗,忽有忽無(師擦去板書)。天地間還有什么可以相對的呢?沒有了,沒有了。突然,聽——(視頻、課件——鐘聲)
師:鐘聲響起了,一聲又一聲,那鐘聲貼著水面,來到張繼的船上,聲聲傳入張繼的耳朵,進入張繼的心里,那鐘聲似乎在對張繼說著什么?拿起筆,展開想象,請用“張繼啊,張繼——”開頭寫寫,此時此刻,你就是寒山寺的鐘聲,你款款地告訴他,輕輕的告訴他,充滿什么情的告訴他——
(生寫)
生1: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讓我來陪伴你。
師:多么知冷知暖的鐘聲。
生2:張繼啊張繼,人的一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師:這是多善解人意的鐘聲啊。
生3:張繼啊張繼,為什么不睡,為什么為么憂愁,這一切是為什么?
師:這是充滿好奇的鐘聲。
師: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這鐘聲讓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師擦去黑板上僅有的“愁眠”)。其實愁眠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心情,我相信你們也會有愁眠的時候。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數不勝數,我們不妨來看一組中國古代詩人寫愁眠的詩歌。(大屏幕出示——生齊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師:大家一定發現了,所有詩所有愁眠都跟一種景物有關,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當空的晚上,詩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愁緒寄托給明月。但是,要是沒有明月呢,怎么辦?張繼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給了寒山寺的——(生:鐘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張繼,走進寒山寺的夜半鐘聲。
(生齊吟誦背詩)
師: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張繼那樣渾然天成,感人心肺,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你聽,從張繼之后,這鐘聲一直在歷史的天空悠悠回蕩。四百多年過去了,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
七百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一千多年過去了,鐘聲在王士禎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一千二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當代詩人陳小奇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師:這就叫經典,這就叫文化。(板書:經典 文化)。我們學了這首詩,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如果你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看一座橋——(生: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生:張繼);想起一個人,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生背誦《楓橋夜泊》,再齊背誦。)
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們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寒山寺、鐘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們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0
□劉金
預習提示 正文 練習
預習提示
熟讀本文,不妨從梳理本文的結構層次入手,看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掌握下列詞語:
索隱 招徠 望文生義 匠心獨運
揆情度理 索然無味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前兩年就聽到有人對這首詩中的“烏啼”“江楓”“愁眠”作了考證,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然而聽得多了,不覺產生了一點疑問:這些考證是可靠的嗎?是必要的嗎?它究竟是提高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還是貶低了它?
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于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于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你看: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樣一幅美妙而獨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像親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可是現在有人說,這幅圖畫不對了。首先,“烏啼”不是烏鴉叫。因為“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烏啼”是什么呢?他們考證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說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毀于清同治年間”。因此斷定,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種說法,我覺得遠不是無懈可擊的。在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于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有。大家都知道,樂府中就有《烏夜啼》的曲名。傳說劉義慶①(注釋:①〔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封臨江王。愛好文學,招納文士。撰有《世說新語》。)因事觸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聞烏啼,以為吉兆。獲釋后遂作此曲。又,樂府琴曲歌辭有《烏夜啼引》,傳為魏何晏①(注釋:①〔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我們能不能用“烏鴉的習性”把這些曲名和傳說故事全部勾銷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我們能不能以“烏鴉的習性”夜間棲宿于巢中不出為由去考證一番,說這月明之夜南飛的烏鵲是一種別的什么夜游鳥呢?事實上,夜間棲宿巢里的烏鴉,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受到什么驚擾,是會飛起來、叫起來的。其次,你說烏啼橋建于隋大業七年,有何文獻史料為證?如無文獻史料可證,安知這烏啼橋不是在《楓橋夜泊》膾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須知這種情況是司空見慣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傳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過多少個祝英臺讀書處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廟啊?第三,橋在河上,位置較低,揆情度理②(注:②〔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橋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岡上的專給詩人寫“月落烏啼”用的怪橋。
對于“江楓”的新解尤其牽強。我沒有作過調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兩座并排的姐妹橋,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叫楓橋。就算有這兩座橋吧,詩人怎么會把它簡稱為“江楓”寫入詩中?顯然,把江村橋和楓橋合并簡稱“江楓”,不僅不合古人的習慣,甚至也不合最會濫用簡稱的今人的習慣。像這樣的簡稱,除了詩人自己,還有哪個能懂?再者,詩是要講究形象和意境的。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簡稱,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說,除了留給一千幾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證文章之外,什么意義也沒有。最后,這個“新解”如果能夠成立,那么,這首詩的題目也應當改為“江村橋楓橋夜泊”了,這行嗎?
對于“愁眠”,新解者也有發現,說是“運河西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的意思。我覺得,給這么一“解”,這句詩就索然無味了,整首詩也索然無味了。近來有些同志在那里大聲疾呼:詩中要有一個“我”在,沒有“我”就沒有詩,沒有文學!這說法對不對暫不去說它。單就《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言,確是有個“我”在的。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這個“我”,實為一篇主宰,全詩命脈。有了這“愁眠”的“我”,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觀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種動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釋成兩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變成死的了,全詩也就變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鐘聲”也變成沒來由的了。須知,“鐘聲”到客船,實際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無知之物,它管你鐘聲不鐘聲呢?
因此,我認為,若是把“愁眠”解釋成一座山,只會把全詩意境破壞無余,只會把這詩篇給糟蹋了。這種解釋法是不足取的。也許考據家會說:“明明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說張繼不是寫的它呢?”我還是那句話:你有什么文獻資料可以證實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沒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張繼這首詩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呢?事實上,考據文章所謂“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語已經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還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會上去無疑。如果真是“又名”,為什么要在唐時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張繼船過姑蘇,就不會知它名,當然更不會把它寫進詩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個“孤山”的“又名”呢?這倒真是一個無法解答的難題。
“新解”還有一說:“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我卻看不出漁家掌燈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么“無從解釋”之處。難道漁家掌燈之后就不許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許漁家掌燈?
總之,我覺得,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老實說,作為一個唐詩的讀者,我很不贊成這種“新解”。我希望,作這樣考證和索隱的,只是那些旅游業的實干家。他們為了給寒山寺附近的名勝古跡招徠游客,去作這樣的索隱和考證,以及給《楓橋夜泊》作出這樣的“新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學研究者不要這樣做。
練習
一 作者反駁了哪些“新解”?為什么始終結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進行反駁?
二 你讀過《楓橋夜泊》,也聽過老師講解這首詩,你認為對這首詩到底應該怎樣鑒賞?
寒山寺
中國佛教寺院。在江蘇省蘇州市西楓橋鎮。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寒山、拾得兩僧曾居此,逐改今名。今寺為清末重建。以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著名。寺內有寒山、拾得畫像石刻及張繼《楓橋夜泊》詩刻碑。
《辭海》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1
在備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讓學生來體會詩人的“愁”很難,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后,收獲很不多,總覺得二升三的學生沒有這樣的感悟能力,畢竟在他們的腦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們一般只會體會出高興、興奮等積極向上的情感,哀怨憂愁的似乎很難,更何況是古詩呢!面對這樣的古詩,我想只能從詩句中的字詞理解,進而來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
在課上,我簡要地復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開門見山的說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范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么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并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銳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后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說:“我聽了之后,覺得作者好像在嘆氣。”“嘆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為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著“嘆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并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嘆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嘆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著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愁。”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贊嘆他們。后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著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并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說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2
之一
福建省石竹山文武學校小學部 許文通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么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3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7
來源:江蘇教育論壇
古詩教學很容易會上成“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理解課,學生一般顯得比較被動。洪榴老師上的《楓橋夜泊》這一課打破了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課堂教學的環節清晰而又流暢自然,從“了解作者――初讀古詩(包括檢查預習)――讀懂詩題――讀懂詩句――體會感情”,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漸漸地走進詩中,再現出當時的情境,學生好像變成了詩人一樣去“看”、去“聽”、去“體會”。洪老師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由于在預習時解決了字詞的意思,在理解詩句時洪老師始終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來讓學生對詩進行感悟,并且在描述景物時緊扣一個“愁”字,特別是聽到那“烏啼”、“夜半鐘聲”,更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境。對“愁”字的學習也是別具特色:結合詩句的理解,眼前“秋”天的一景一物到了詩人的“心”中,讓他更加憂愁,這樣,學生在體會“愁”的字義時也牢牢地記住了字形。
2、 在理解詩句之后洪老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配合課件演示,把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使學生仿佛變成了詩人張繼,老師問“張繼”:“張繼,這個夜晚你覺得怎樣?”“張繼,一個人在他鄉的日子怎么樣?”“張繼,這個寒冷的夜晚,你站在橋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詩人張繼那滿腔的愁緒已經自然而然地到了學生心中,水到渠成地體會出來了。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洪老師在課堂上多次有意識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去理解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字詞,而后又引導說“光理解字詞是不夠的,還得把字詞放入句中,去體會詩句的意思和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在朗讀古詩時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里浮現畫面”;在感悟詩人當時的心情時老師這樣引導“有一個好辦法,讓我們成為詩人來體會”等。
此外,洪老師在朗讀指導、板畫設計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里不再展開。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師:看這個題目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楓橋在哪兒?
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還有誰要問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邊。
師: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板書:張繼。
師: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老師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師:請大家翻開書自己讀一讀。(生讀詩)
師:老師有個建議,請大家先看看注釋,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這樣你讀起來一定會更出色。
學生自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
師:讀得還不錯,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可以按照“平仄規律”來讀。一二聲稱為平聲,遇到平聲盡量把字的聲音延長。。三四聲稱為仄聲,仄聲讀的時候聲音出來后馬上收,讀得短一點。這樣可以把詩讀得更有韻味。
學生試讀
師:烏啼——,鐘聲—— (生與師一起讀,聲音延長)
師: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讀,聲音短促)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些韻味)
三、欣賞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邊聽邊想,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師范讀。
師: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時候,一群烏鴉飛過來的景象。
師:她看見了月落,還聽見了什么?(板書:月落)。
生:烏啼。板書:烏啼。
師:還有誰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聽到了鐘聲。師板書:寒山寺、鐘聲。
師:什么樣的鐘聲?
生:清脆、明亮、悅耳……
師:誰接著說——
生:我看到了漁火。板書: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呢?
生:點點的漁火。一閃一閃的漁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師:霜給你的感覺怎樣?
生:很寒冷。
生:張繼的客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邊的楓葉。楓葉火紅火紅的,一片片落下來。
師:你說得真好!詩人的心里會怎樣?
生:溫暖。
師:也許是溫暖的,也許還會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好,大家從詩中看到的,聽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生:這是一幅寧靜、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呢?
生:月兒已經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夜半的鐘聲敲響,這個聲音使夜顯得更加寧靜。
師: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生:思鄉),有點兒(生:憂愁),有一點兒(生:孤獨),有一點兒(生:寂寞)。
師:作者通過這幾個意象——月落、江楓 霜滿天,漁火、客船 、寒山寺,烏啼、鐘聲,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秋夜圖呢?
生: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生誦讀詩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
師:讀著讀著,哪些字眼觸動你的心?
生:愁。(板書:愁)
師:此時此刻的你,腦子里會冒出什么問題來問一問張繼?
生:張繼,您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這是怎樣的一種愁呀?
生:已經愁到了怎樣的地步?
師:問得真好呀!孩子們,請你們輕聲讀一讀詩句,想一想問題。
學生輕聲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師:好,誰來回答剛才的問題?你能答哪個問題就說哪個。
生:我三個一起答,烏鴉啼叫,寒風正在把秋霜布滿云天,江邊的楓樹對著江中的漁家燈火,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思鄉之愁。
師:他讀出了鄉愁,真了不起!還有誰讀出了怎樣的愁?
生:孤獨之愁。
師:你從哪里知道?
生: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怎么說?
生:半夜一個人坐在船上,沒有人陪他。
師:還有怎樣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師:對,寂寞之愁。在這里,還有一種愁。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誰愿意來讀一讀?(背音樂《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孩子們,還有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師: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剛才通過同學們的讀書、感受,我們知道了漂泊異鄉之愁,思鄉之愁,孤獨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在這萬籟寂寥中,(課件播放鐘聲:“咚——咚——”)從寒山寺傳來了夜半鐘聲,傷痛的心,又被輕輕地碰撞,張繼的心隨著鐘聲飛遠了,會飛到哪兒?
師:你說會飛到哪兒?
生:家鄉。
師:會飛到家鄉!
生:故鄉。
師:對,故鄉。那好,請你想象張繼的心飛回到故鄉,與故鄉的親人,與故鄉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請拿出筆,筆記本,想一想張繼在家鄉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想象寫一段話。
學生寫頭腦中想象的情景。
師:誰來說一說那是怎樣的畫面?
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張繼和他的朋友在火爐旁,把酒顏歡,聽著家鄉寺廟傳出熟悉的鐘聲。
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張繼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著粉紅粉紅的桃花,和朋友們吟詩喝酒,高興得流連忘返。(掌聲)
生: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張繼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賞桂花,孩子們在樹下嬉戲,大人們坐在一起看著,談著。花香撲鼻,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掌聲)
師:真是其樂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張繼帶著他的家人到花園里賞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詩作對。
師:剛才同學們描述的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此時此刻,張繼卻獨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楓橋邊,他能怎么樣呢?心中能不愁嗎?能不對愁眠嗎?
師:正在這時,(播放鐘聲:“咚——咚——”),鐘聲一聲聲、一下下,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古典音樂《漢宮秋月》起)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句。(“對愁——眠——”讀得特別好)
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同學們背誦詩句。
學生背誦。
師:把自己的理解帶進去,邊背邊想想象情景。
學生搖頭晃腦地背誦。
師: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金榜上的狀元是誰?哈哈,管他是誰,今天真正被我們記住的是張繼和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再次背誦這首詩。
學生深情背誦。
師:張繼的這千古一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根據《楓橋夜泊》創作的書法作品。聆聽《楓橋夜泊》這首歌曲。
課件播放《楓橋夜泊》歌曲,展示書法作品。
師:邊欣賞邊展開想象,你可以走得很遠。
歌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三幅作品中,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邊),這兩幅是現代作品。同學們欣賞了書法作品,聽了音樂,學了詩,說說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寧靜。
四、布置作業。
師:老師給同學們出了這樣幾道作業:1、以《楓橋夜泊》為題材創作硬筆書法作品。2、根據詩意創作一幅圖畫。3、詩配畫,制作一張精美的書簽。4、學唱《楓橋夜泊》這首曲子。你們可以從中選兩項完成。
點評: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的詩篇。全詩敘述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雖句句寫楓橋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鄧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設計頗具匠心。整堂課,教師主要采用誦讀體悟,想象悟情,品評賞析等教學方法,還適時借助資料的補充、多媒體的音樂與畫面的渲染,來引領學生讀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鐘的課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不“越位”,語言少而精,點撥恰到好處。學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師的巧妙點撥、適時引領中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出詩歌傳達的情趣,從而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最終在詩人、學生、詩歌之間搭建起了一座 “對話”的橋梁。
從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可以看出,教師在引領學生如何通過吟誦淺顯的詩句,展開想象,進入意境,達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的詩人的文化情懷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別是第三個環節的設計,從“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自然過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整個環節圍繞景物,緊緊扣住詩眼“愁”字展開教學。那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更突顯了境之靜,人之愁。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意境,從而體會詩人此時的心境?教師在這個環節精心設計,巧妙引導,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和一個落寞的、孤獨的、思鄉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復誦讀,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顯,讀著讀著,似乎從生命的最深處,有某種東西在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
不過可惜的是,淺顯易懂的古詩一節課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這個環節中增加一個拓展環節 ,讓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旅人愁思的相關詩句進行對照體會,是不是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愁緒并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一次整合呢?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5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所表達的思鄉之情。
2.學習詞語:一叢叢、一簇簇;星星點點;飛檐翹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體動作表現。
3.能大膽合作,用長卷畫的形式表現故事中的景物,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今天,薛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師進行配樂講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你聽到了什么?”幼兒討論、講述。
“你們在什么時候也會感到孤獨呢?”
二、再次欣賞故事觀看PPT
觀看PPT師講述故事第二遍
1、剛才,你在畫面中看到的楓葉,是什么樣的呢?
“什么叫一叢叢、一簇簇?”
2、烏蓬船是怎樣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們也來變成一條條烏蓬船,星星點點的停在江面上。”幼兒用動作表示
3、遠出一排排的寺廟是什么樣子的呢?
“飛檐翹角是什么樣子的啊?”
三、學習古詩
“你們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詩人在這樣的景色中,寫了一首古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1、師朗誦古詩《楓橋夜泊》
2、集體動作朗誦“讓我們一邊朗誦,一邊來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繪畫創作
“現在,就讓我們把這美麗的景色畫下來吧。”
幼兒進行古詩繪畫創作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6
低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主要定位在誦讀和理解詩意上。進入三年級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如果僅僅限于讀正確和理解詩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努力實現意義到意境、意蘊的跨越,所以在教學《楓橋夜泊》一詩時,我把重點放在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上。
教學中,我緊抓住詩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緊扣詩眼,抓住“這首詩到底抒發了詩人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你能從詩中找出一個字嗎?”學生一下子找到了“愁”,什么叫愁?(煩惱)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愁呢?他為什么發愁呢?”這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么”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烏鴉悲戚地啼叫,整個大地都被寒霜籠罩,江邊的楓樹,點點漁火,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切都讓詩人感到孤獨、凄涼、寂寞。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猜猜詩人為何而愁,學生猜測:他可能遠離家鄉,在思念親人;他可能是憂國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紹詩人張繼落榜的小故事,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孤獨、寂寞。
最后指導學生誦讀詩歌,學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來,也就讀出了張繼這種深深的愁。
不朽的失眠——感受《楓橋夜泊》 篇17
[教學目標]
1、指導朗讀,引發想象,體會領悟詩句的意思并背誦《楓橋夜泊》。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引導學生以樂觀的心態走出憂愁困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并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通過詩句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并學會樂觀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師: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文字藝術展示著它的文學魅力。大家都讀過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最欣賞的詩。
(找2—3名學生吟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叫什么名字嗎?
生:《楓橋夜泊》。
師: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真到位。沒錯,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書:楓橋夜泊,唐.張繼)
二、初讀古詩,感受楓橋夜泊的畫面,并介紹此詩的由來。
1、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師:讀得還不錯。讀古詩,要讀出詩的韻味,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就要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大家可以劃出詩的節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搖頭晃腦”的去讀。大家嘗試一下。
2、老師劃好節拍并示范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3、 誰愿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么讀這首詩?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4、師: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詩歌。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覺得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我們說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現在,請同學們慢慢的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月亮漸漸落下去了,棲息在樹上的烏鴉在不停地啼叫,周圍到處彌漫著寒霜。這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清冷。
江邊有火紅的楓葉、有小橋、有流水,漁船上還閃爍著燈火,有人家。
這又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很暖、很美。
你在這么美的夜色里,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你會感覺怎樣? 生:很幽靜。 師:好的,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剛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詩中描寫的意境,那作者當初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寫作背景)那年秋天,詩人張繼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乘舟經過姑蘇,把船停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
準備天亮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月亮漸漸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開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遠處漁船上閃爍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悠遠的鐘聲從寒山寺傳出來,格外的寂寞、憂傷。
或許是憂于國事,又或許是觸景感懷,于是心有萬千,這動人的詩句油然而生,從而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三、介紹詩人。
張繼,從小聰明好學,唐玄宗天寶年間,舉進士第,時任鹽鐵判官,為官正直,有政績,唐代大歷末年檢校祠部元外郎,于紅州(南昌)分掌財賦,后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游,晚年游歷于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為有名。
四、分析詩歌
師: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
1、題目叫《楓橋夜泊》,那楓橋在哪兒?
生:在江蘇省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其實楓橋原名為“封橋”,是因為張繼的這首詩才更名為“楓橋”的,并且從此與寒山寺一起馳名天下。楓橋,是蘇州一座很有名的橋,每天都會有很多游客來這里參觀游玩,來領略楓橋的詩情畫意。
2、“泊”有兩個讀音,在這首詩里讀作“ bó ”,那它還有一個讀音該怎么讀呢?
請大家組詞說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書)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邊。
4、有誰知道整個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說得很準確。
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
5、詩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秋天
6、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霜滿天
秋霜季節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來臨。
唐朝杜牧也寫過一首關于秋天的詩《山行》,大家還有印象嗎?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板書)
8、看到滿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涼
9、“ 江楓漁火對愁眠”,讀著讀著,哪個字眼觸動你的心?——愁
10、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思鄉之愁、孤獨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聽到了什么?——烏啼、鐘聲(板書)
12、“烏啼”是什么意思?烏鴉的叫聲在人們印象中一般是怎樣的形象?
烏鴉的叫聲。
烏鴉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動物為生,所以被稱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聲是“呱——呱——”的粗劣嘶啞聲,因此使人感到又凄涼又厭煩,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鳥。 其實烏鴉還是受國家保護的益鳥。
烏鴉的嗅覺異常靈敏,它能及時發現地上的動物死尸,還能聞得到從地下散發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墳的墓地呱呱亂叫,甚至還能在房前屋后飛過時,捕捉到某個病人臨死之前所散發出的特殊異味,然后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發出異樣的叫聲。可以說,烏鴉常常在鄉間預言并見證了一個人的整個死亡過程,并且以口無遮擋的方式提前發出了各種不祥的訊息。加上烏鴉本來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陰冷的形象首先進入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據說,人死之前會發出一種氣味,烏鴉聞到后,就會停在旁邊叫,預示人將死,所以人們就恨烏鴉嘴,認為烏鴉是不祥之物,聽到它的叫聲家里就會死人,所以用烏鴉嘴來形容對事情發展提出不好的預測的人。
13、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我們平時形容教室很安靜,常常會怎么說?“一根繡花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以繡花針的聲音來襯托教室的安靜。
那晚上一個人在夜半聽到鐘聲,會是什么感覺?——靜、寂寞、憂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抒發了一種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剛才的講解中,我們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滿寒意的滿天霜,看到了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還有那遠處若隱若現的寒山寺,在我們的耳邊還不時傳來那一聲聲躁人的烏啼,以及悠遠沉重的寺廟鐘聲。好,你們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想一想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引說:思鄉), 有點兒(引說:憂愁、孤獨、寂寞)
小結: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五、拓展:拓展一:師:在這里,還有一種愁。
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中國臺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斷,誰愿意來讀一讀?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使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讀了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發言。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姑蘇城外,寺廟鐘聲又不斷地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寫下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拓展二:從《楓橋夜泊》到《濤聲依舊》 板書:毛寧的《濤聲依舊》
接下來我們聽一首歌,這首歌有部分歌詞是借鑒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這首歌是毛寧唱的《濤聲依舊》。(給學生發歌詞)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才發現又回到你的面前。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聽完歌,請同學們找出歌詞中借鑒詩歌的部分進行對比。
對比: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江楓漁火對愁眠(帶走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留連的鐘聲)
2、歌詞中描寫的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的愛情故事。
青春爛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在楓橋古鎮邊相遇、相識、相戀,最后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懷著一份對對方無盡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兩個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楓橋邊相遇,面對江楓漁火,古寺鐘聲,雙方蘊積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發出來。經過太多的世事滄桑、太多的榮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這個人。
一份真愛,已經錯過一次,千萬不能再次錯過。那種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見到對方后的那種欣喜、以及對對方心思的猜度和心靈的感應都蘊涵在歌詞所表達的意境中。
3、我們經常說一個人“飽經風霜”,這個“風霜”怎么理解?
(解釋:飽:足足的,充分; 經:經歷;)
舉例: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風霜”:形容在歲月中經歷得多,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各種艱難困苦,顯得很滄傷。
4、對于現實中受到“風霜”感染、受到“濤聲”影響的人,我們該如何對待呢?
對于現實中飽經風霜的人,經歷了那么多的挫折,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予盡可能多的關注、關心和幫助,使他們在關愛中擺脫落寞的陰影,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精神。“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這是歌曲中表達的愿望。
拓展三: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1、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小結:是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歡聲笑語,也會有憂郁哀愁。而張繼,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那你呢?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學生自由回答)
傾訴、轉移注意力、聽歌、睡覺、吃東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發泄……
六、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七、作業
1、積累描寫秋天的古詩,收集寫“愁”的名句。
2、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八、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看到: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
聽到:烏啼、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