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難點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生活動時間約25分鐘
學習《題西林壁》
一談話導入
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秘,認識萬物的聯系,本課兩首詩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首詩。
二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三、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1.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后抽讀
2.了解作者,理解讀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創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2)結合注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題壁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于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后,李白驚為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1)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系上下文,既要聯系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才能正確理解詩句意思,這是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明確方法后各自試著理解詩句大意,然后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小結等,并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情感。
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5.品讀悟意境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1.反復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后評價。
3.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板書:4行詩
第二課時 學生活動時間約25分鐘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游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陸游(1125 —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2)根據注釋理解詩題。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鑒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詩人陸游以一個“游” 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品讀悟哲理。
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5.熟讀成誦。
三作業: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盡管不斷思考,反復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板書:4行詩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
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寄情酒更濃、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舍”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強調學習方法的傳授、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規律,形成能力,最終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階梯引領,逐層悟情
1、曉詩音:
學習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情調查:哪些同學課前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一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借助注釋把它讀正確。
學生自由讀詩。
(老師板書課題。)
指名讀。
預設:
⑴ 讀準多音字“舍”“朝”“更”。
⑵ 題目的正確朗讀是教學的難點,可引導學生在弄懂題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確朗讀。
齊讀古詩,檢測學習效果。
2、明詩意:
⑴ 我們學古詩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板書:
知詩音
還要──板書:
明詩意
⑵ 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預設:
朗讀品悟;了解詩人;串詞連句法;讀詩文、想畫面,結合注解。
⑶ 同桌之間試著來說說《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的意思:
預設:“浥”“更盡”“新”的理解。
3、悟詩情:
⑴ 寄情酒更濃:
過渡:通過你的講解,一幅朋友送別圖在我們的腦海中展現。元二與王維到底是怎樣的一對朋友呢?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你是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預設:
抓“勸”“更”“盡”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別時的情景。
抓“酒”中所蘊含的情感,感情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千古名句來體會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⑵ 觸景情更深:
過渡: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師:配樂讀詩)是什么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
預設:
抓“雨”“柳”,等景物來感受朋友間離別的愁緒是越來越濃。
配樂讀全詩來感悟此景讓老朋友更加的難分難舍。
⑶ 世事難料情難舍。
過渡: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車馬已經備好,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預設: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圖》來感受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
對比古今的交通工具,來體會古人離別容易相聚難。
介紹背景:王維在元二走后的幾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別竟成了絕別。
板書:
悟詩情
是啊!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誰記下了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背誦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份的送別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學習階梯。通過借酒抒情,借景敘情,背景升情三大環節,使學生融入文本,感悟詩情,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二、方法運用,自主解讀
1、在我國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離別容易相會難,所以描寫送別的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上一首詩的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古詩應該──( )師生總結學法。
3、同桌之間運用方法合作學習。
4、匯報:
⑴ 讀準音。
⑵ 明詩意:
指名匯報、學生質疑、師生答疑。
5、對比學習悟詩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系我們剛才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發現:
預設:都是寫送別,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寫。
王維借雨、柳、酒抒發了對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呢?
多元理解“黃鶴樓”“煙花三月”感情朗讀體會離別的悲傷。
理解“孤帆”“盡”“唯”感情朗讀體會李白送孟浩然時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這首千古佳詩記在心中!師生共同背誦。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種能力或者習慣,不*學習者自己運用心力去實踐,去嘗試,是無論怎樣也難以養成的。”以上環節旨在引領學生由“學會”向“會學”前進。構建一個實踐性的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懷
1、你還了解哪些描寫送別的詩。
2、總結:
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 )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才被稱為民族的瑰寶啊!
3、今天我們共渡了四十分鐘,馬老師馬上就要離開你們,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樣送呢?
4、老師與學生話別,共勉。
(此環節強調知識的拓展與能力的遷移。巧抓真實送別情境,為學生的多元表達搭建平臺。使師生在濃濃的送別氣氛中,再次享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了語文學科本位的回歸。)
【板書設計】
20、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維 悟詩情
目 酒 明詩意
情 知詩音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⑴ 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⑵ 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上節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課。(略為改動:先讓學生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課后反思】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杜甫的這首《絕句》不僅是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教學時,我讓學生給詩配畫,詩中找理由,構建課堂。在課堂上,我故意讓學生教我畫畫,幫我選顏色。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無意之中就感悟了這首詩的很多語言特色(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以及景色的層次感(如:首句寫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遠景,第三句是遠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畫、繪畫、賞畫中,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讓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當我畫好“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我班的畫畫能手程子月說出了自己的感悟:“老師,你畫錯了,你這樣平的畫沒有畫出白鷺上青天的樣子,應該由下而上畫,這樣才是飛上青天。”是啊,就是這個“上”字寫出了景色的動態美啊!在我們的課堂上多讓孩子主動多讓孩子感悟多讓孩子發現,受益匪淺的僅僅是他們嗎?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么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
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1) 學生借助拼音讀古詩。
2) 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范讀。(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1) 自由記生字。
2) 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六、指導寫字
1.書寫生字“古、聲、多”。
2.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筆順,并逐一指導。
古:橫要長而凸。
聲:上為“士”,上橫長,下橫短。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位置要注意必須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讀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二、朗讀感悟、理解古詩
1.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
2.全班齊讀《春曉》、《村居》。
3.學生自由讀,思考:我從中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4.交流匯報自讀情況,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5.分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6.反饋釋疑,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三、背誦古詩
1.指導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1) 師范讀。
2) 自愿讀。
3) 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2.背誦古詩。(指名背、小組背、齊背、師生對背等。)
四、指導書寫
1.口頭擴詞:
古聲
多處
知忙
2.書寫生字“處、知、忙”。
3.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的筆順,并逐一指導。
處:半包圍結構,捺要拖長、“包住”。
知:左右結構,“口”在右邊偏下。
忙;左右結構,“豎”要垂直且稍長。
4.學生練習書寫,師巡視、指導。
五、擴展活動
班里開展一次放風箏活動。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字卡、詞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1、釋題:
⑴讀古詩題目。
(注意重點字音:贈。)
⑵師簡介詩人“蘇軾”。
2、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⑴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⑵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
擎殘橙劉
⑶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⑷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
首枝記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七、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一、復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1、釋題:
⑴讀題。
⑵簡介詩人“杜牧”。
2、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3、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⑴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⑵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4、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5、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⑴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⑵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6、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⑴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⑵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后“我會填”。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第一課時
一、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圖片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三、自學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三、感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
(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⑴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⑵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 ,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⑷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讀
1、自由讀: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五、背誦
六、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__,一歲一________。野火________,春風__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飛入________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七、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第二課時
一、背誦古詩《草》
二、自學
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自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三、交流
1、學生先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介紹詩人楊萬里的資料。
2、班級交流,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
四、朗讀
1、自由讀:
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
(高興、喜悅)
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3、競賽讀:
小組內比賽,推薦一名同學參加班級比賽。
4、評價讀:
誰讀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
五、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戰背、齊背。
六、拓展
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七、寫字
學習其它幾個生字。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第一課時
《夜書所見》
〖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接受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教育。
2、想象詩中描繪的圖景。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自己的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書”是什么意思。
3、出示掛圖,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流利、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5、錯助字典和注解,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畫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一起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
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質疑:還有什么問題或哪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并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你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
2、小組比賽背《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詩文,可輕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讀準字音。
⑵ 以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讀通古詩。
⑶ 讓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直覺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⑴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
可以自學,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解、看圖的方法來理解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 交流學習收獲。
⑶ 質疑:有什么不懂之處?
老師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4、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動
1、賽詩會:
⑴ 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小組背得響亮又流利。
⑵ 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2、背誦、默寫古詩。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2、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層含義。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引入,激發興趣
請學生回憶過去的古詩積累,檢查古詩背誦。
師:同學們剛才朗誦的這么多古詩,有的是寫朋友送別,有的是寫春日勝景,有的是感嘆時光易逝我們理當珍惜今朝,內容豐富,包容萬千。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師:人們常說一幅精美的圖畫,就是一首清麗的小詩。看著這一幅幅圖畫,你想起了哪些古詩?(《山行》—杜牧,《贈汪倫》──李白,《回鄉偶書》──賀知章,《乞巧》──林杰)。指名有感情地朗誦,要注意引導把詩的韻味讀出來。生誦完后師說: “這真是畫中有詩呀!”
師:回憶一下我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學習古詩方法:知詩人、解詩題;讀詩句、析詩意;想畫面、入詩境;悟詩情、吟詩文)
二、學詞學句,讀懂詩句,想象意境
1、自讀詩句,要求讀準讀通,讀出詩的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這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印刻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一些名勝故意留出一塊墻壁涂白,專供詩人們題詩發表。
3、再讀這首詩,聯系課后注釋,誰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⑴ 解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誰再把前兩句話的意思說說:
若學生說:橫著看是連綿不斷的山嶺,站在側面看就是高聳入云的山峰,老師在學生說時插問: 嶺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看到的嶺和峰畫出來嗎?(請學生上臺板畫。)你能把嶺和峰的不同讀出來嗎?
若學生說:因為站在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廬山的景象不同,教師引導:你用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詩的意境中。是呀,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當然不同,能把你想象到的景象向大家描述一下嗎?請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隨機板書:橫、側、遠、近、高、低、)
⑵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播放(或幻燈片顯示)廬山不同角度的有關圖片。
師: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說什么?(帶著贊美之情再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東坡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⑶ 解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談談你的感悟。(熱愛:把對廬山的熱愛讀出來。)(感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師: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就更好了。
當受到挫折遇到失敗時,我們可以不唉聲嘆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當我們苦苦思索,仍理不出頭緒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再思考,換一個方法去做事。
三、整體誦讀,品悟詩情,背誦積累
師:這短短的28個字不僅描繪了一幅迷人的圖畫,還說明著一個深刻的哲理,真令人贊嘆,令人敬佩。我們把它背誦積累下來,好嗎?
背誦,抄寫,默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背誦《題西林壁》
二、誦讀詩句,討論詩意
1、指導誦讀詩句:
⑴ 確定節奏:
啟發學生回憶《題西林壁》的節奏,遷移確定《游山西村》的節奏: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學生個體獨立朗誦。
⑶ 檢測誦讀,指名試背。
2、師生協同一起理解詩意,學生可以借助課后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的意思:
不要笑我們農家自釀的酒渾濁,
在這豐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殺雞宰豬,我們熱情款待。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為已走到路的盡頭,沒想到桃紅柳綠,掩映著茅屋深深,卻又是一個村莊。
也可讓學生先說3、4兩句,再講農家們的熱情招待,因為本首詩本身就是以倒置的寫法來表達的。
三、想象詩境,編寫故事
1、介紹陸游,寫詩背景,及山西村的位置。
2、圖片展示紹興水鄉景觀,以及鑒湖的有關景致。
(山西村在鑒湖旁)
3、想象交流:
詩人為何出游,沿途景致,“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觀,及詩人的欣喜之情。
4、想象農家熱情待客的所作所為,神態語言,主賓其樂融融的場景畫面。尤其抓住“莫笑”、“足”,感受農人的豪爽、淳樸。
5、想象古詩意境,編寫故事。交流朗讀故事。
四、對比參讀,提升認識
1、對比讀《題西林壁》、《游山西村》,交流:
兩首詩的共同點。
(借景抒情)
2、領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蘊含的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3、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教師小結】
其實,在古詩文中,看似簡簡單單的詩句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多誦讀古詩文,多積累,一定會發現更多精彩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讀課文,學生感知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注意音韻節奏。
(2)生字詞。
焚燒 千捶 萬擊 墨梅 乾坤
三、學習《石灰吟》
1.指名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擊:撞擊。若:好象。
等閑:平常事。人間:人世間。
(2)說說陣首詩的意思。
3.看圖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教師啟發:山石承受千捶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是什么樣的?作者見此情景有什么表現,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
4.指導朗讀。
5.小結。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1)理解字詞。
(2)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師生討論。
(1)理解字詞。
吾:我。淡墨痕:素凈雅潔。夸:夸贊。
清氣:清香之氣。乾坤:天地。
(2)指名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4.小結。
五、作業
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朗誦《古詩兩首》。
2.說說這兩首詩的大意。
二、背誦課文
1.聽錄音,輕聲朗讀課文。
2.看圖朗讀,體會詩歌的意境。
3.自由練讀,背誦。
三、總結課文
1.這兩首詩分別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這兩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四、教學生字詞
1.指導書寫。
2.學生描紅。
五、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焚燒清白洗硯乾坤
2.解釋詩句。
(1)千捶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
板書:
3古詩兩首
石灰吟
千捶萬擊 粉骨碎身 若等閑
烈火焚燒 (堅強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潔身自好)
墨梅
素凈 池邊樹 朵朵 淡墨痕(寫實)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貞潔自守的情操)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贊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2.“乃”“隨”的筆順要掌握。
教學重難點:掌握“乃”“隨”的筆順。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古代詩人為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而寫的兩首詩。板書:古詩二首
二、自讀古詩:
1、解題:《春雨》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原詩有八句,這里節選其中的前四句,說的是春雨的特點。
2、自讀古詩。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乃 隨 潤
2、指名讀:注意潤的音。
3、自學生字的開,借助筆順記住“乃”“隨”的筆順
4、在書上描紅。
四、品讀古詩:
1、指名朗讀。
2、看圖細讀。
(1)看圖說說春雨的特點:春雨細密,滋潤萬物,催開百花。
(2)圖文對照自悟朗讀。
(3)指名朗讀試說詩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當:正當,就在 乃:就 潛:暗中,悄悄地
4、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指名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指名試說詩意。
(3)師:“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節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
(4)詩人為什么說它是“好雨”呢?(來得及時)
(5)齊讀第一句詩。
(6)指名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7)指名試說詩意。
師:春雨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灑落,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8)齊讀這兩名詩。
三、指導朗讀。
1、指出重點的詞語:“好”、“知”、“當乃”、“潛、細、無”
2、教師范讀后學生練讀。
3、指名讀。
4、試背古詩。
四、寫字:
學生自練描紅“乃、隨、潤”三個生字。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閱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29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讀懂古詩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并默寫這兩首古詩。
3、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重難點】理解詩句和詩中所含哲理。
【關鍵】理解詩句,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兩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游覽過嗎?(放映廬山錄像)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著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游。(板書詩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詩意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
(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節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小黑板出示學習任務)。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播放廬山風景。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
(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⑴ 詩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廬山?
橫、側、遠、近、高、底。
⑵ 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
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身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師小節:詩人眼中的廬山,形狀、姿態各不相同。
⑶ 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同時引導聯系《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師問: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品讀欣賞,積累詩句
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
(師引發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五、感悟寫法
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課后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2、將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