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教案(通用21篇)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
(一)導入課題,揭題。
1、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
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 “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 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 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并能從詩句中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隱藏在詩中詩人那份孤寂,落寞的情感。
教學準備: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件出示詩人李白的畫像,學生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李白的資料進行介紹。
2、李白的詩歌讀起來讓人覺得特別的精神振奮,他是一位豪放派詩人。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再去領略詩人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初讀
1、抓住詩題,學習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2、詩題是什么意思?多讀幾遍,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從“獨”字中看到了什么?(李白是自己一個人在敬亭山,李白此刻的心情應該很孤獨。)
3、 如果你此刻也跟李白一樣獨坐敬亭山,會發出怎樣的感慨呢?
4、李白獨坐敬亭山,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5、相看兩不厭,是什么意思?此時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什么?(個性朗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可以帶著對朋友的那份坦誠,對親人的那份溫暖,對愛人的那份炙熱。)
6、李白會對敬亭山說些什么?而敬亭山又會對李白說些什么呢?
7、把李白和敬亭山之間想說的話濃縮進這五個字,那就是:相看兩不厭。
三、再讀
1、李白獨坐敬亭山,和敬亭山相看兩不厭,除了敬亭山,他還看到了些什么呢?
2、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在這兩句詩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從哪些字,哪個詞中感受到的?
3、天空原本都是鳥兒,詩人也許正享受著鳥兒的悅耳叫聲,也想來高歌一曲。可是鳥兒們卻離開了詩人,都往高處飛走了。天上的云朵變幻無窮,詩人也許正想吟詩一首,可是云朵也離開詩人飄走了。原本熱鬧喧嘩的敬亭山突然之間就安靜了不少。
4、(眾鳥最終飛盡,孤云也獨去了,在這飛和去之后剩下了一片寧靜。)根據聯想,個性朗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四、升華
1、介紹詩歌背景。(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李白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2、眾鳥飛盡,孤云亦獨去,李白獨坐敬亭山,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3、再讀詩題。你看到了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4、所以李白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5、既然李白把敬亭山看成了對他不離不棄的人,那你覺得敬亭山又會對此刻的李白說些什么呢?
6、請你們閉上眼睛,現在你可以是李白,也可以是敬亭山,你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還可以學著古人搖頭晃腦,讓我們一起來吟一吟這首古詩。(配樂背誦)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寫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能夠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解的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優美的唐詩。
二、書寫朗讀古詩
1、老師把詩默寫在黑板上,請你照著老師認真抄寫下來。
教師默寫古詩,學生抄寫。
2、抄寫好了,請認真地對照一下,看有沒有抄錯的地方。尤其是“亭”這個生字,看看它怎么寫的?
3、請你讀一讀這首詩吧,看誰能讀正確,最好能讀得有詩的味道。
4、指名讀,讓學生把詩讀正確,必要時,教師可范讀。
三、了解詩意
1、現在大家會讀了,那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誰能根據注釋和詞語手冊,大致地弄懂這首詩?
學生自己思考詩意。
2、先來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一句,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詞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重點理解“盡、閑”二字。
3、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呢?或者說你看到怎樣的一個景象?
(天上的鳥兒們都高飛遠去了,萬里長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飄遠了。)
4、看看詩題,什么叫“獨坐”?
獨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樣的情景?
若這個獨坐的人是你,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孤獨寂寞)
5、有感情讀這兩句詩。
6、你知道這位獨坐在敬亭山上的詩人是誰嗎?
那么你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嗎?請你下課后去查查有關的資料,那時,老師相信你更能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詩里的味道來。
7、那么是不是當高鳥飛盡,孤云飄逝,李白就這樣一直覺得寂寞傷心下去了呢?請看后一句。
8、“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詞嗎?
重點理解“厭”、“相看”(即誰看誰?)
9、李白覺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單到一無所有了呢?他覺得還有令人高興的或者說是讓人欣慰的事物嗎?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這句詩的?
(“我”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著“我”,我們相互總也看不夠,大概只有敬亭山還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10、鳥兒你要飛就飛走吧,白云你要飄也飄走吧,起碼還有敬亭山和我兩兩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從中,你有什么新的體會了嗎?你對李白有什么新的認識?(體會到李白對敬亭山的喜愛,李白是個很灑脫、樂觀的人。)
11、有感情讀這句詩。
12、連起來說說詩意,再次了解一下詩人感情的變化:從感到孤獨寂寞到喜愛敬亭山,樂觀豁達起來。
13、有感情讀古詩。
四、背誦
五、拓展
李白是個樂觀灑脫的人,這在他的很多詩中都表現出來的,請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過朗讀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
2.解題。敬亭山:安徽省郊外的一座大山。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的意思是什么?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讀詩,指出不理解的詞語。
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指讀全詩(正音)
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 孤云:孤單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閑:休閑,休息。厭:滿足。)
詩句意思:后兩句意思怎么說才通順?(“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 意思的一種方法。)
句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獨自飄來飄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凄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讀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2.交流。
3.把喜歡李白的詩抄在讀書筆記上。
五、布置作業
熟背《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5
一、溫故知新,初識李白
t:你認識我么?(s回答略)
t:蘇東坡認識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舉高點!
你知道李白有幾個名字?(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李白 李太白 )
s:青蓮居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李青蓮)
t:那我們就可以說是“李青蓮”。
t:回顧李白的詩。誰來背幾首?誰來!(s都比較緊張)
《靜夜思》(指名生背)
t:從本詩你覺得他是一位怎樣的詩人?
s:思念家鄉。
t:是啊,那是一個滿懷鄉愁的李白(板書:鄉愁滿懷),還有么?
s:《望廬山瀑布》(指名生背)
t: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s:瀟灑的李白。
s:很愛游玩。
t:是啊,這是一個寄情山水的李白。(板書:寄情山水)
t:從《贈汪倫》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s:戀戀不舍 (板書:有情有意)
t:從上面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豐滿的李白,今天我們再來
學一首李白的詩。
二、朗讀切入,感受孤獨
1、讀題,解題。
(1)t:誰知道敬亭山?(講解:很多大詩人都去過敬亭山,留下
了很多詩篇,所以后來又叫做“詩山”。——讓學生理解江南詩山的來
由。)
(2)再讀題。
t:敬亭山前面有獨坐,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它帶著點什么?
s讀(讀得很慢)
t:你為什么這么讀?
t:再請個小朋友讀。(再讀課題)引:為什么這么輕?
s:李白很孤獨。
2、讀詩歌。
s:李白獨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樣的情懷呢?
(1)自由練讀。
(2)指名讀。
t:讀的多好啊!字正腔圓。
t:誰再來讀給其他同學聽聽。
t:誰來做個小小講解員啊,來評價評價啊。
s1:他讀得孤獨一些
s2:他讀的比較漫長,說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t:讀詩光讀通不行,更應該讀出韻味來,只有理解了本詩,
才能讀出韻味。
再讀本詩。
(4)t:你想了詩的意思嗎?
再指名生讀。
(5)質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啊?
s:為什么相看兩不厭?t: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s:“盡”是什么意思?
s:“孤云獨去閑”什么意思?
s:詩人看什么很滿足?
t:李白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他寫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讓我
們走進《獨坐敬亭山》
t:請同學們讀課題。(s讀)
(6)解“獨”悟“獨”
獨:說詞語。
s:孤獨、獨自、獨一無二……
(7)再讀題。
三、通讀詩句,感知詩意。
1、找
t:下面的古詩里面分別也寫了作者一個人,那些詞語告訴你只有
李白一個人呢?一句一句地讀,一個一個地劃。
s找
2、交流:
s:眾鳥高飛盡的“飛盡”
t:這句話寫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鳥也沒有了,那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啊?還有么?
s:孤云獨去閑的“獨去”。就是說……(略)
t:滿山不見一只鳥,不聞一絲鳥鳴;遼闊的上空不見一朵白云
……這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啊!
s:死氣沉沉
s:清閑
3、指讀。齊讀。
t:最后的云也不見了,李白的心里悠閑么?
s再讀。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兩不不厭,只有敬
亭山!
t:還有么?
s:“只有敬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沒有!
t:有鳥么?
s:沒有!
t:還有么?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兩個人看來看去,怎么也看不厭。……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
看李白,誰也看不厭。誰來讀。
s讀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讀。
四、深入探究,理解孤獨
1、體會孤獨
t:好一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歷了那么
多名山為什么這么深情地看著敬亭山呢?(孤獨)
t:你又是從哪里感受到了“孤獨”呢?
s:“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t:我們一起讀前兩句。
s讀。
t:那無情的鳥兒在棄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棄
他而去。
s:再讀。
補充。白居易《夜雨》出示。
t:你感受到了什么?
s(略)
過渡:
t:在自然環境中,鳥飛云走,是很自然的。為什么這時候的李白卻
是那么孤獨?你想過么?
s(略)
2、介紹背景
t:老師來介紹一下背景。(李白罷官的時候,……孤獨寂寞)
t:現在你明白了么?誰再來讀讀前2句。
3、讀。
s讀。個人讀,齊讀。
4、配樂,范讀。
t:閉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樣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著人,
人陪伴著山,山陪伴著人。
(朗誦)
s齊讀
5、拓展,深化理解
1、李白《望木瓜山》
t:李白眼中的木瓜山是怎樣的山?
s答
t:敬亭山給李白帶來了什么?
s自由讀,感受李白。
五、讀寫結合,體驗孤獨
t: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兩個李白,分明是兩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話想對敬亭山說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
么話對李白說呢。(t的朗誦是深情的,深沉的。)
(1)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道:---------------------------------
(2)s寫,t巡視。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獨么,連云和鳥都遺棄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會遺棄你!
s:朋友,現在只有我倆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們都很孤獨。
s:李白,我真為你感到孤獨!
(4)引讀。
t:啊!鳥兒和云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里真有點死氣沉沉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相看兩不厭,只有李青蓮!
六、安慰孤寂。
1、t: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讀出來了么?
s:這是一孤獨的李白。
s:發愁的李白。
s:孤獨,哀愁。
t:對這個孤獨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嗎?
s:你應該樂觀起來,要堅強。
s:你要開朗些……
s:大家會想你的,你要樂觀些。
2、t:還記得《靜夜思》么?(s背)
t:還記得《贈汪倫》嗎?(s背)
t:還記得《望廬山瀑布》嗎?(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獨!
七、升華吟誦《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6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你喜歡哪首古詩?誰來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學三首,這三首詩想像奇特,你們一定會喜歡。
板書課題:古詩三首
這節課,我們先學第一首《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
2、解題: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⑴ 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 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⑴ 指讀全詩。(正音)
⑵ 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
(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
孤云:孤單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閑:休閑,休息。
厭:滿足。
詩句意思:后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句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獨自飄來飄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凄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以前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2、交流。
(學生說)
3、把喜歡的李白的詩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業
熟背《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7
【教學記錄】
一、課前談話
t:你認識我么?(s回答略)
t:蘇東坡認識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舉高點!你知道李白有幾個名字?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李 白 李太白)
s:青蓮居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李青蓮)
t:那我們就可以說是“李青蓮”。
t:回顧李白的詩。誰來背幾首?誰來!
(s都比較緊張)
靜夜思 望廬山瀑布
(學生齊背)
t:靜夜思,永恒的話題……古老與現代(老師用抒情的語言來描述,略)。那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s:思念家鄉。
t:是啊,那是一個鄉愁(板書:鄉愁滿懷),還有么?
s:望廬山瀑布。(緊張)s齊背。
t: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s:瀟灑的李白。
s:很愛游玩。
t:是一個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書:寄情山水)
t:從《贈汪倫》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s:戀戀不舍。
(板書:有情有意)
t:從上面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豐滿的李白,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
二、初讀
1、讀題,解題:
⑴ t:誰知道敬亭山?
(講解:很多大詩人都去過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詩篇,所以后來又叫做“詩山”──讓學生理解江南詩山的來由 )
⑵ 再讀題:
t:敬亭山前面有獨坐,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它帶著點什么?
s讀。
(讀得很慢)
t:你為什么這么讀?
t:再請個小朋友讀。(再讀課題)引:為什么這么輕?
s:李白很孤獨。
2、讀詩歌:
⑴ 自由練讀:
老師提示:讀文章,先練習。按自己的節奏讀兩邊。
(好像沒有特別的要求,只是叫學生讀2遍,目標不是很明確)
⑵ 指名讀:
t:讀的多好啊!字正腔圓。
t:誰再來讀給其他同學聽聽。
t:誰來做個小小講解員啊,來評價評價啊。
(學生比較緊張)
s1:他讀得孤獨一些。
s2:他讀的比較漫長,說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齊讀。
⑷ 質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啊!
s:為什么相看兩不厭?
t: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s:為什么只有徑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為什么只有一多云飄來飄去?
s:為什么這里的鳥都飛走了?
t:李白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他寫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么?讓我們走進《獨坐敬亭山》。
t:請同學們讀課題。
(s讀)
⑸ 說詞語:
s:孤獨、獨自、獨一無二……
⑹ 再讀題。
三、細讀
1、找:
t:下面的古詩里面分別也寫了作者一個人,那些詞語告訴你只有李白一個人呢?一句一句的讀,一個一個的劃。
s在找。
2、交流:
s:眾鳥高飛盡的“飛盡”。
t:這句話寫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鳥也沒有了,那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啊?還有么?
s:孤云獨去閑的“獨去”。就是說……(略)
t:滿山不見一只鳥,不聞一絲鳥鳴;遼闊的上空不見一朵白云……這是一座怎樣的徑庭山啊?
s:死氣沉沉
s:清閑
3、指讀,齊讀:
t:最后的云也不見了,李白的心里悠閑么?
s再讀。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兩不不厭,只有敬亭山!
t:還有么?
s:“只有徑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沒有!
t:有鳥么?
s:沒有!
t:還有么?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兩個人看來看去,怎么也看不厭。……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誰也看不厭。
板書“厭”字(繁體字)
t:一張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給你怎樣的感覺?
s回答。(略)
t: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怎么看也看不厭。誰來讀。
s讀。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讀。
四、研讀
1、體會孤獨:
t:好一句“相看兩不厭,只有徑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歷了那么多名山……為什么這么深情地看著徑庭山呢?(孤獨)
t:你又是從哪里感受到了“孤獨”呢?
s:“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t:我們一起讀前兩句。
s讀。
t:那無情的鳥兒在棄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棄他而去。
s再讀。
過渡:
t:在自然環境中,鳥飛云走,是很自然的。為什么這時候的李白卻是那么孤獨?你想過么?
s(略)
2、介紹背景:
t:老師來介紹一下背景。(李白罷官的時候,……孤獨寂寞)
t:現在你明白了么?誰再來讀讀前2句。
3、讀:
s讀。個人讀,齊讀。
4、配樂,范讀:
t:閉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樣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著人,人陪伴著山,山陪伴著人。
(朗誦)
s齊讀。
t: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兩個李白,分明是兩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話想對敬亭山說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話對李白說呢。(t的朗誦是深情的,深沉的。)
5、練習: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
⑵、s寫,t巡視。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獨么,連云和鳥都遺棄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會遺棄你!
s:朋友,現在只有我倆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們都很孤獨。
s:李白,我真為你感到孤獨!
⑷、引讀:
t:啊!鳥兒和云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里真有點死氣沉沉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精彩!!師生的交流語言連起來像一首詩,教師用詩般的語言把幾個學生的交流穿起來。)
t:相看兩不厭,只有李青蓮!
五、拓展
補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讀,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s讀。齊讀,指名讀。
2、讀:
(有思考要求)
帶著“這是一個怎樣李白?”再讀《秋蒲歌》。
s讀。
3、交流:
t: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讀出來了么?
s:這是一孤獨的李白。
s:發愁的李白。
s:孤獨,哀愁。
t:對這個孤獨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嗎?
s:你應該樂觀起來,要堅強。
s:你要開朗些……
s:大家會想你的,你要樂觀些。
t:哪些人會想著他?
s:勞動人民會想著他。
s:家鄉的親人會想著他。
t:還記得《靜夜思》么?(s背)
t:還記得《贈汪倫》嗎?(s背)
t:還記得《望廬山瀑布》嗎?(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獨!
六、升華吟誦《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8
一,回顧學過的李白的幾首古詩,導入新課《獨坐敬亭山》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 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 (課件展示《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全班交流.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齊讀).
2.解題,質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課題,你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疑問
二,提示方法,學習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全詩;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學生自己思考詩意.
②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a,先來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一句,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詞嗎 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重點理解"盡,閑"二字.)
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呢
(天上的鳥兒們都高飛遠去了,萬里長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飄遠了.)
你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嗎 聯系有關的資料,老師相信你更能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詩里的味道來.
b,那么是不是當高鳥飛盡,孤云飄逝,李白就這樣一直覺得寂寞傷心下去了呢 請看下一句.
c,"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詞嗎
重點理解"厭","相看"(即誰看誰 )
d,李白覺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單到一無所有了呢 他覺得還有令人高興的或者說是讓人欣慰的事物嗎 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這句詩的
("我"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著"我",我們相互總也看不夠,大概只有敬亭山還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鳥兒你要飛就飛走吧,白云你要飄也飄走吧,起碼還有敬亭山和我兩兩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從中,你有什么新的體會了嗎 你對李白有什么新的認識 (體會到李白對敬亭山的喜愛,李白是個很灑脫,樂觀的人.)
f,有感情讀這句詩.
g,連起來說說詩意,再次了解一下詩人感情的變化:從感到孤獨寂寞到喜愛敬亭山,樂觀豁達起來.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對話,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1,試想李白當時的心情,他獨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當作知己,他會對知己說些什么呢
2,指名學生想象說話.全班交流.
3,敬亭山聽到李白的心聲,它又會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說話,突破難點,升華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詩;交流.
2.把喜歡的古詩詞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書設計:
ting 獨坐敬亭山
亭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以動襯靜)
借景抒情 孤云/獨去閑. 孤獨寂寞
相看/兩不厭, (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
3、能通過朗讀、繪畫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如:《靜夜思》等)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
2、解題:
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上的注釋或課外資料來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讀古詩
師:詩人獨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讀讀古詩。
生齊讀──抽生讀──再齊讀(把古詩讀正確、流利,并在讀中感知古詩大意。)
三、自讀自悟詩意
1、學習詩的一、二兩句:
⑴ 自學:
① 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 結合詩句,利用字典、課文注釋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⑵ 反饋自學情況:
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李白在這首詩中描繪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呢?請同學們把詩中所描寫的畫面畫在黑板上。(學生面露難色,不敢上臺。)
老師又減輕難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畫什么,畫不完也沒關系,其他同學還可以補充,我們共同來完成這一幅畫。究竟這些同學畫得對不對,好不好,就請大家根據詩句的意思來評價,看看你是不是把詩句讀懂了。
(一會兒,幾雙小手舉起)老師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畫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畫了一個亭子,亭子中站著詩人。
剛畫完,就有學生提意見:
詩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畫起是站著的呢?這時,又有幾個學生附和。這位一聽有道理,趕快將人畫成坐著的了。
師引導:下面的同學說得很對,黑板上的同學也改得很好,你們讀得可真仔細,非常好。誰能接著畫出詩中的景象呢?
(學生受到了鼓勵表揚,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紛紛舉起)
生2:走上臺,很認真細致地在天空中畫了兩片云,又畫了一只鳥。
師問:他畫得好嗎?
生甲:他的鳥畫得很好。
生乙:他畫得不好。詩中說“眾鳥高飛盡”,“眾鳥”說明有很多只鳥,他卻只畫了一只鳥。
師:你說得有道理,能上來幫他改一改嗎?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畫了幾只鳥。
師問:這下他畫對了嗎?
生丙:我覺得不對。因為“眾鳥高飛盡”是說鳥飛得很高,很遠,都快看不見了。他卻把鳥畫得這么大,這么清楚。
(同學們都用贊許的目光看著發言的學生)
師:這些鳥改怎么畫,你上去畫出來,好嗎?
生丙,興致勃勃地走上臺,用簡筆畫畫了一排小小的鳥影。
師:這下,他畫對了嗎?
生齊答:對了!
師小結:
剛才,你們讀詩讀得很認真,畫兒也畫得很好。你們仔細琢磨了詩中每個字、每個詞的意思,認真體會詩中每句話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你們用老師講,自己就讀懂了詩中所描繪的畫面,你們真能干!讓我們來讀讀詩的第一、二句吧。(齊讀)
詩的第一、二句所寫的景色,給你什么感覺呢?
(孤獨、凄涼、幽靜)
(這個環節,利用了中年級學生喜歡畫畫兒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繪畫中、討論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想象畫面”的學習習慣。這種方法,適合于寫景的詩,而且,詩中的畫面容易畫出來。)
2、學習詩的第三、四句:
師:詩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對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們一起來讀讀后面兩句吧!
生: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
孤云:孤單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閑:休閑,休息。
厭:滿足。
詩句意思:后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詩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獨自飄來飄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三、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師:常說“寫景是為了抒情”,那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介紹寫作背景。學生結合背景資料理解:
(為以后學生學習利用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埋下伏筆。)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五、布置作業
1、熟背、默寫《獨坐敬亭山》。
2、課外閱讀李白其它的詩文。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0
一、導入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光輝。同學們喜歡古詩嗎?那我們來開一個古詩的交流會,怎么樣?你喜歡哪首古詩就馬上站起來背,由你開始!(學生背)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看來咱們班同學平日里特別注意積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教師板書)請同學們跟我齊讀一遍課題。
二、自由讀詩
1、同學們,我們知道敬亭山是一個山名,那你能根據圖片的內容來說一說獨坐敬亭山這個題目的意思嗎?
教師引導:坐,對坐,意思就是詩人獨自對坐在敬亭山。這首詩就是李白獨自對坐敬亭山時的所見所感。
2、同學們想不想看這首古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誰能來把這首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聲音真響亮!那現在我們同學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最好多讀幾遍。開始吧!
老師從同學們的讀詩熱情中可以看出你們非常喜歡這首古詩,那肯定讀得也不錯。誰愿意來讀一讀?讀得真流利!誰愿意像他一樣來讀一讀?還有誰想讀?咱們班的男子漢來讀一讀?不愧為男子漢,讀的聲音就是響亮!女同學想不想也來試一試?
三、朗讀古詩
1、錄音聽讀:
同學們讀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聽聽播音員是怎么讀的?(想)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課件錄音)誰能說一說播音員讀得和你有什么區別?
老師說:有感情、有拖音、字讀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讀?那我們就小聲地隨著播音員一起來讀一讀?(學生看大屏幕讀)剛才我們是隨著播音員一起讀,你能單獨有感情地來讀一讀嗎?(能)我們先來練習練習。誰想讀?還有誰?想讀得我們就站起來一起讀!
你讀得已經很有味道了!
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一只小黃鸝!
老師認為你就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很大!
2、讀中領悟:
同學們讀得這么有感情。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游戲,怎么樣?在同學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條,你們小組能不能通過合作把它組成一首完整的詩,粘貼在這張白紙上。第一個先完成的小組就可以到臺前來展示一下!同學們檢查一下他們的答案對嗎?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小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師發現有的小組不僅答案正確,而且還粘貼的工整、美觀。讓我們掌聲鼓勵這些小組的同學。在座的同學和他們的答案一樣嗎?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我們同學都這么棒,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行嗎?那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師范讀。請同學們睜開眼睛,誰來說一說,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學生說)教師相應板畫。
同學們說得這么好,那你想不想隨著優美的音樂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誰來讀?你也來試一試?老師認為你也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你讀得這么好,肯定小組讀得也不錯,小組起來讀一讀?
四、理解詩句
同學們讀得非常有感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老師相信同學們在讀得過程中對詩已經有了自己的了解。現在就讓我們對照著圖片(課件掃描)小組討論交流一下:你都讀懂了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學生交流)在這首古詩中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句呢?為什么?同學們說得這么好,看來你對這首詩理解很深。
同學們,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當時景色?(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教師播放課件。一邊講解:同學們我們就是詩人李白,讓我們帶著孤獨、寂寞的心情,獨自坐在敬亭山的對面吧!一群群的鳥兒都全部飛走了,就連一片白云也飄然而去;詩人靜靜的看著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著詩人,怎么看也不厭倦。
同學們,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不能帶著與詩人同樣的孤獨、寂寞的心情來地感情地讀一讀。(讀得形式多樣)
五、隨樂唱詩
同學們讀得太精彩了,老師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想如果我們把這首詩唱一唱,那會怎么樣?我們隨著優美的音樂來試一試?會唱的同學大聲地唱一唱!剛才我們隨著音樂唱了這首詩,那你能不能自己來編曲子把這首詩唱一唱呢?自己先來試一試?誰愿意來唱一唱?同學們唱得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嗎?教師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數鴨子》曲子、《阿門、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學歌》曲子 。
六、延伸拓展
剛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讀詩、畫詩、唱詩,那你想不想來當個小詩人來作一首詩呢?(想)課件播放:老師這有四幅圖畫,它們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季節來作一首詩。開始吧!
老師找學生到臺前來展示一下,你能大聲地來讀一讀你所寫的詩嗎?(學生讀)
你真棒,真像一個小詩人!
你寫得詩太美了,真讓老師大吃一驚!
看了你的詩,老師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從你的詩中,讓老師感覺到春天真美!
七、教師小結
老師相信同學們還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詩句來。可是這節課的時間到了,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多交流或者與爸爸、媽媽一起來寫一寫。下節課我們就來開一個自編詩的展示會,好不好?謝謝同學們的合作,下課!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17課的一首古詩。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的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只有作者和敬亭山兩個怎么看也不厭倦。選編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二是激發對古詩的喜愛,并在背誦中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根據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畫面。在這些環節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象畫面,體會意境,弄懂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苦悶的心情。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四、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3、古箏音樂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題,揭題。
1、在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課上,同學們學會了請教,知道請教可以增長自己知識和才干,還可以培養自己的勤學好問的品質。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設計的意圖:從上一課的“請教”知識自然過渡到新課上,并同時營造了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讓生的的思維調動起來,使他們積極投入學習中。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 “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設計意圖:在教育改革過后的今天,我們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忽視了基礎教育,我們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們才意識到語文教學應該扎實抓好字、詞。所以設計了比較形象的字理識字,并讓學生寫好字。采用多種方式的讀也體現了生的自主學習。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 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設計意圖:設計讓學生自讀自悟,不理解的與同學交流,討論,目的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合作參與,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參與。適時補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設計假如你是李白,你會怎么想?是尋找學生與文本的撞擊點,引起學生共鳴。因為李白距離學生久遠,他們無法理解詩人當時心情,引導他們進行說話,也加強了語言的訓練,使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華。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也是引起生與文本語言的撞擊,重要是培養生的想象能力,給詩配畫一環節也體現了“尊重個性,面向全體”的設計理念,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過畫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還促進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的發展。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借助字典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寫課文。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課外資料、字典,朗讀體會、小組合作來學習古詩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對詩中描繪的景物展開充分的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過程】
一、創情激趣
1、教師即興背誦一首古詩,引發學生興趣,問:
在你學過的古詩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給大家聽。
2、老師:
我聽出來了,你們掌握的許多古詩都是在課學習的。那你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有什么好辦法嗎?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
板書課題。齊讀,解釋詩題:
“誰愿將課前收集到有關李白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二、自讀交流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自由的誦讀古詩,注意古詩的韻味,讀的舒緩些,并劃出節奏。
2、再來讀一讀古詩,邊讀邊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請你帶著你品味的這種感覺,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古詩,對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小組派代表匯報,學習組長先匯報是以什么方式來學習古詩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學生補充。
三、精讀品味
1、老師:
聽了你們的介紹,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的確,這首詩寫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韻味悠長呀!讓我們再次讀古詩,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詞句。
2、互相交流:
你通過朗讀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3、小組討論:
說說這首是中的詞語有什么特點?讀了以后你發現了什么?
四、達標測評
1、詩人李白把山擬人了,寄情于山。學完這首詩你聯想到什么?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以及詩人的感情,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寫作、繪畫、背誦、抄錄等)
五、拓展延伸
1、把這首詩默寫下來。
2、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加以想象畫出來。可以在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豐富內容。
3、你還知道李白的哪首詩?讀給大家聽。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五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詞。默寫古詩詞。
3、學習通過注解、查找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習通過注解、查找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詞。默寫古詩詞。
教學難點:
1、學習通過注解、查找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位最著名的詩人,他們是誰?(根據學生的反應,教師提示:一個是李白,人稱“詩仙”,一個是“詩圣”杜甫。)
2、揭題,誰來背李白的詩,會背幾首就幾首。
(學生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要順勢揭題板書)
二、整體誦讀,初步感受。
1、啟示學習方法和要求:
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看注解理解詞句。
連起來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
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
先自學,再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然后在班上集體交流。
2、學生自由讀古詩,后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借助詩文注釋,整體感知內容。
釋題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現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抓景物。這首詩寫了眾鳥、孤云、敬亭山三樣景物。
三、分步解題,感悟詩情。
第一步,學習“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1、畫。根據自己的理解,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2、議。說一說為什么畫好多只鳥?為什么只畫一片云?幫助理解“眾鳥”“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畫面,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需要這個畫面?以此理解“盡”和“去”
3、轉。教師語言過渡:看來,靜止的畫面是無法表達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眾鳥飛走了,孤云離去了,現在只剩下詩人李白一個人了,難怪題目里是——“獨”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這種孤獨的內心世界是通過什么來表示的?你從那些字詞中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內涵。
5、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孤獨的味道。
第二步,學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匯報。指名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質疑。學生提出自學這兩句詩的疑難問題。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為什么會看不厭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厭嗎?課題中的“獨”是很孤獨,這里卻寫“相看兩不厭”,這不矛盾嗎?
3、釋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資料或圖片,體會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夠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問:李白僅僅把敬亭山當做一個景物來看嗎?
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詩句內涵。(班上的一對好朋友)就像你看他,看不厭,他看你,看不厭,很喜歡。他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當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時詩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資料,緊扣“只有”,引導學生理解,從表面上,詩人找到了朋友,顯得輕松自在,其實作者的內心卻十分孤獨,因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靈的安慰。
5、品讀。此時,你就是詩人李白,你來吟一下這首詩吧,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應有的語氣。
四、表情朗讀,升華詩意。
1、《獨坐敬亭山》看似寫景,其實也在抒發作者的感情,就讓我們也帶著作者的感情來讀一讀這首詩。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二)學習第二首詩《望洞庭》
一、導入揭題,簡介背景。
1、板書:《望洞庭》,劉禹錫。
2、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和劉禹錫。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能用一些詞語形容看到的景物嗎?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學生讀)
5、過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望洞庭》這首千古傳誦的佳作。(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初讀感知,掃清障礙。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詞,來說一說。
三、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詩中表示景物的詞語: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盤 青螺
2、根據自己的理解,聯系詩句,用上課始老師提供的詞語,對上述景物加以描繪,教師有選擇地進行板書。
朦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蒼翠欲滴的山水 銀光閃閃的玉盤 玲瓏剔透的潭面
3再讀詩句,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這些詞語表達了怎樣的美。
寧靜朦朧的湖光、柔美隱約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諧、美妙。(結合理解“兩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出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之美。(結合理解“鏡未磨“)
銀光閃閃的玉盤、玲瓏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說成是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真是美不勝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這是一幅什么樣的洞庭秋月圖?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情境練說:
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們登上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朧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能欣賞道這一人間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體渲染,感受意境。多媒體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讓學生感受詩句所描繪的美妙意境。提問:此時,你有什么感受?詩人的這種情感是通過那些詞語表達出來的?
6、吟讀背誦。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多媒體先是逐一播放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出現一個畫面,學生就朗讀相關的詩句;接著,配上音樂連續播放,學生入情入境吟詠詩句;最后,背誦整首詩。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業。
1、教師總結談話: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2、布置課外作業:
在生字本書寫本課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寫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收集描寫洞庭湖風土人情、名勝風光的詩句、圖畫等資料。
教學反思:
由于時代的久遠,環境、思想形態的差異,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就可能存在著不同于其他閱讀者甚至于創作者的情況。《獨坐敬亭山》究竟流露著詩人什么樣的心境,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為伴的孤獨寂寞感,是因與敬亭山的相知相悅的輕松慰藉感,還是寄情山水的寧靜安詳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頭,特性獨立的堅定感?恐怕連詩人自己也不一定說得清楚,也許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學時,應該允許學生作符合詩意和詩境的個性化感悟。本設計中采用“感到孤獨,尋找安慰“一說只是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考慮的,教學中,如果有學生說出其他幾種,只要是從語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應肯定。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的特點,而小學生因為生活積累不多,情感體驗有限,在閱讀中獲得的表象往往很籠統、模糊,此時,就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盡情展開想象,通過“猜猜詩人的心情”“你就是詩人”“創設情境,想象練說”等,讓學生與古詩詞進行靈性的對話,從古詩詞生動的語言中猜度詩人的心境,進而陶醉在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主要依賴教師成功的點撥和指導,在此基礎上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體現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是學的主體。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4
(一)導入課題,揭題。
1、今天,老師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李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誰來告訴大家?你又是怎樣了解的?
2、揭題:是啊,李白一生寫了很多詩,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3、解題:“獨坐”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齊讀課題
(二)初讀,識字,引入意境。
1、學習生字。播放課件:(字理識字)“亭字”的讀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樣的(頂尖,角飛翹
下面有柱子。)怎樣記“亭”字?(簡筆畫畫亭的樣子)“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
1、聽音朗讀,初識古詩。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1)把詩讀通讀順。
(2)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同桌讀。
(三)再讀,感悟詩意。
1、同學們再讀詩,看有哪些詞不理解的,可以通過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理解。
2集體交流詞的意思。(“眾鳥”許多鳥;“高飛盡”都高高的飛走了;“孤云”孤單的云;“獨”獨自;“閑”悠閑;“相看”互相看;“不厭”不滿足;)
3、小組討論交流詩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5、這首詩描寫了那些景物?(鳥飛盡,云飄走了,孤山。)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凄涼)詩人的心情怎樣?(孤單寂寞)
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 “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 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結合版書:
鳥飛盡
云獨閑 孤單寂寞
山相對
課件介紹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長期流落他鄉,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這樣的處境,你會怎么想?
(四)朗讀,背誦。
1、詩人如此心情讀的時候該怎樣去讀?請你把自己當做李白來誦讀古詩。(課件出示圖,看圖朗讀)
2、配樂朗讀朗讀。
3、指名讀。
4、學生齊讀。
5、背誦。
(五)擴展。
1、閉上眼睛聽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詩的畫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畫于課本上這首詩的空白處,可畫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畫后兩句的情景,也可全畫,
3、交流。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鳥飛盡
云獨閑 孤獨寂寞
山相對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5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獨坐敬亭山》
坐──這字義實在太尋常不過了,沒什么可多說的。但若加一“獨”字,那就大不一樣了,其內蘊就夠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題目就用了“獨坐”兩字。這里,讓我們結合自身的體驗和感受,來看看它是怎樣構思和寫作的。
解讀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獨坐苦思:
是李白的獨享清閑,還是他無奈的孤獨,或者是他超脫萬物在瞬間靈感激發下的絕妙情感的表達。若是這樣,豈不是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條有理,有形有味的課呢?雖說我選上了它,是因為對它有感觸有興趣,但這首詩該當如何化解教學呢?教參的所言人所共見,學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時空的距離更是滄海桑田難以溝通。
獨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我了解了李白壯志難酬的無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終生未能得志;他蔑視權貴,鄙棄功名,又常抒悲憤,自然得罪了許多人。這從杜甫的《不見》中可窺一斑:“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獨坐冥想中,我對李白思鄉的惆悵有所了解。如《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貶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與他不謀而合之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 》)。我了解了《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據清人黃錫圭《李太白年譜》考證,《獨坐敬亭山》作于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當時距李白被罷官離開京城長安已整整十年了。長期的飄泊不定,飽受了人間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獨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見日出,暮見棲鳥還。客心自酸楚,況對木瓜山。”兩詩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見與不見:見日出,見棲鳥,不見眾鳥,不見孤云。兩詩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脈相承的是詩人那孤獨的情懷。略有不同的是前詩的委婉,后詩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罷,同樣流露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孤寂心聲。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的無限向往和百結愁腸。恰是李后主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慨;恰是辛稼軒的“把酒問嫦娥”與“何處望神州”的無奈。
當有了以上對文本外延的解讀后,便自然轉入了對文本內部文字信息的細讀。那同樣是獨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獨坐的擁有。
捧讀這首詩,讓人產生孤寂之感。不是嗎?一群爭鳴的飛鳥,從樹叢中掠起、飛走,天上飄來的一片孤云,也獨自悠閑而去,離開了敬亭山,消失在蒼茫的太空,面前只有這座敬亭山并不走開。青山與我相對而坐,在這茫茫天宇之間,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離不棄,不厭不怨。為何李白獨以此山為友,“相看兩不厭”呢?敬亭山連綿起伏,氣勢磅礴,卻又如老人獨坐,閑淡恬靜,泰然自若。“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眾鳥、浮云的遠去。山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性情節操是何等的相似乃爾!
詩人與山獨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獨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無言,卻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著詩人,仿佛它深諳詩人的內心世界,仿佛它讀懂了詩人的心語。而李白也靈犀一點,一樣地心領神會。他們親密無間,感情交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或“相看兩不厭,只有李青蓮”)。這種只有極親密的朋友才達到的境界,詩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詩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語,只是長久地對坐,彼此凝望,意會神交。暢快處,不辨“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么厭倦與滿足可言呢?
當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氣,隨之而來的是對教學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詩歌的意象
“意”是詩歌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詩歌中的形象事物。“意象”,則是“情”與“景”兩者的合二而一。讀《獨坐敬亭山》,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眾鳥、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實體有虛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詩歌,捕捉詩眼
詩歌的語言凝練,其傳神之處即是詩眼: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題目中有“獨”,詩句里句句藏“獨”顯“獨”。解“獨”悟“獨”,大有嚼頭。
三、體驗詩歌的情感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詩歌教學應讓學生深刻體驗其中所蘊涵的情感。《獨坐敬亭山》前兩句的“盡”與“閑”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后兩句中的人山對視,脈脈含情,看似寫山的“有情”實際是表現人世的“無情”。短短 20字,詩人那孤寂無奈之情就在那靜謐的場景中顯露無遺。
四、品味詩歌的韻律
詩歌是音樂性最強的文學體裁。詩的音樂性必須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才能深切的體悟。《獨坐敬亭山》“讀”占鰲頭,在通讀,深讀,精讀,在了解讀,理解讀,感悟讀上得花力氣琢磨。
綱舉目張,這之后教學設計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獨坐中醞釀而生了。
獨坐敬亭山
〖學習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及課外相關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
2、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與情感,受到心靈的陶冶。
3、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讀題解題
1、課始,抽學生逐次背誦已經學過的幾首李白詩。
根據學生的誦讀,隨機點撥,如:
《靜夜思》──一個浪跡天涯、鄉愁滿懷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個有情有義的李白。
《望廬山瀑布》──一個寄情山水、想象豐富的李白。
2、學生齊讀詩題。
3、教師簡介敬亭山。
二、通讀詩句,感知詩意
1、通讀詩句,讀通讀順。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3、再讀全詩,自由質疑。
三、解“獨”、悟“獨”,“坐”出孤寂
1、解“獨”進入情景:
解“獨”:逐句找“獨”,分句朗讀。
2、悟“獨”感受孤獨:
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獨?
鳥飛、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為什么現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獨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
《獨坐敬亭山》作于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當時距李白被罷官離開京城長安已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飽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獨與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釋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畫面、背景音樂。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2、人山對話:
課件出示寫話練習:
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道:
3、組織交流:
通過創設一個連續語境來展開組織交流。
五、聯系拓展,安慰孤愁
1、補充《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從秋浦歌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從哪讀出的?
2、安慰詩人:
背誦《靜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時刻想著家鄉的親人,家鄉的親人此時也正想著你。
背誦《贈汪淪》,李白不要孤愁,因為你擁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倫同樣也念叨著你呢。
背誦《望廬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為你擁有,你一生游歷了名山大川,此時廬山的瀑布也正想著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為你擁有,時隔千載的今天我們仍在傳承,仍在大聲誦讀你那不朽的詩篇。背誦《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6
一、教材依據: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
二、設計思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新知,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學習中有一種成就感。
三、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點詞語,感受詩人的感情變化。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五、教學準備:《獨坐敬亭山》flash課件一套(來自安徽教育網)
六、教學過程
(一)、整體誦讀,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讀古詩。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流利。
3、播放flash《學生必讀》部分,介紹詩的寫作背景。
【《獨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詩人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寫的這首詩當時詩人很有抱負,特別想為國家建功立業,但是由于他不斷遭受到統治階級的打擊、迫害和排擠,使他特別不得志,于是就產生了逃避現實的想法。他懷著對不合理社會的鄙視開始飄蕩江湖。這首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二)、分步解讀,感悟詩情
1播放flash《學生必讀》中的《字詞解析》。
教師邊播放,邊講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盡:飛走了,消失了。
閑:悠閑。
兩不厭:指詩人與山不厭倦地相互看著。
2、學習“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⑴畫一畫這兩句。
⑵理解“眾鳥”:
說一說為什么畫好多只鳥?
⑶理解“孤云”:
說一說為什么只畫一片云?
⑷理解“盡”和“去”:
看一看老師的畫面(空白的畫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學們畫錯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動態的不畫面,而我們所畫的是靜止的畫面,可見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邊的景物都離李白遠去了,李白看起來心情怎么樣?(板書:獨)
⑵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孤獨的味道。
指名回答“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含義。
教師播放flash,總結這兩句的含義:
一群群鳥兒沖向天空向遠處飛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飄走了,也沒有了蹤影。
過渡:前兩句看起來李白很孤獨,后兩句還是寫孤獨嗎?難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獨嗎?讀后兩句。同時播放flash課件。
3、學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書),可見這里的“相看兩不厭”(指板書)是誰和誰互相看不滿足呢?
⑵理解“看不厭”:
①看敬亭山為什么看不滿足?──景美
②李白僅僅把敬亭山當作一個景物來看嗎?
(指班上一對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厭,很喜歡;她看你,看不厭,很喜歡。她把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滿足,也把敬亭山當成了──朋友。這山還是死氣沉沉的山嗎?簡直就是有靈氣的神山啊!(在山的簡筆畫上板書: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當作了──神,所以看不厭,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厭,這又是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當作了──神。而神總是“超凡”(板書:超凡)的,神總是“脫俗”(板書:脫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含義。
教師播放flash,總結這兩句的含義:
只有敬亭山和詩人出神地凝望著,互相看也看不厭。
⑷聯系學過的古詩《夜宿山寺》和《望廬山瀑布》,更深地體會超凡脫俗、寄情山水的寫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
危樓高百尺,日照香爐生紫煙,
手可摘星辰。遙看瀑布掛前川。
不敢高聲語,飛流直下三千尺,
恐驚天上人。疑是銀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還孤獨嗎?這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板書:不獨)
⑵品析:
那《獨坐敬亭山》中的“獨”是不是作者用詞不當啊?引導學生理解“獨”是表面的獨,而作者的內心并不孤獨。以“不獨”寫“獨”又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板書:表面、內心)
⑶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帶著高興的心情讀。
三、表情朗讀,升華詩意
1、古詩是激qing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qing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展現出來。《獨坐敬亭山》看似寫景,其實也在抒發作者的感情,就讓我們也帶上作者的感情來讀一讀這首詩吧。(播放flash課件,誦讀古詩))
(四)、回顧總結,授之以漁
以前,我們通過老師的講解,同學們的討論,或者是畫詩、表演來學習古詩,今天,我們又是怎樣學詩的呢?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曉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還有畫一畫的方法。
(五)作業
1、背誦全詩、默寫全詩
2、課外閱讀李白其它的古詩。
七、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一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世態炎涼,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體會詩中的思想內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一、從釋疑入手,運用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畫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詩句。
二、圖文對照讀,聯系生活經驗和寫作背景,體會“為何相看兩不厭”,教學中,讓學生猜一猜:詩人此詩在想些什么?這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當時復雜的心緒,品悟詩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
三、感情背誦,升華詩意,加深學生體會。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7
一、課前談話:
t:你認識我么?(s回答略)
t:蘇東坡認識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舉高點!你知道李白有幾個名字?(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李白 李太白 )
s:青蓮居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李青蓮)
t:那我們就可以說是“李青蓮”。
t:回顧李白的詩。誰來背幾首?誰來!(s都比較緊張)
靜夜思望廬山瀑布(學生齊背)
t:靜夜思,永恒的話題……古老與現代(老師用抒情的語言來描述,略)。那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s:思念家鄉。
t:是啊,那是一個鄉愁(板書:鄉愁滿懷),還有么?
s:望廬山瀑布。(緊張)s齊背。
t: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s:瀟灑的李白。
s:很愛游玩。
t:是一個寄情山水的李白。(板書:寄情山水)
t:從《贈汪倫》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s:戀戀不舍(板書:有情有意)
t:從上面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豐滿的李白,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
二、初讀。
1、讀題。解題。
(1)t:誰知道敬亭山?(講解:很多大詩人都去過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詩篇,所以后來又叫做“詩山”。——讓學生理解江南詩山的來由。)
(2)再讀題。
t:敬亭山前面有獨坐,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它帶著點什么?
s讀(讀得很慢)
t:你為什么這么讀?
t:再請個小朋友讀。(再讀課題)引:為什么這么輕?
s:李白很孤獨。
2、讀詩歌。
(1)自由練讀。
老師提示:讀文章,先練習。按自己的節奏讀兩邊。(好像沒有特別的要求,只是叫學生讀2遍,目標不是很明確。)
(2)指名讀。
t:讀的多好啊!字正腔圓。
t:誰再來讀給其他同學聽聽。
t:誰來做個小小講解員啊,來評價評價啊。(學生比較緊張)
s1:他讀得孤獨一些
s2:他讀的比較漫長,說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齊讀。
(4)質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啊!
s:為什么相看兩不厭?t: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s:為什么只有徑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為什么只有一多云飄來飄去?
s:為什么這里的鳥都飛走了?
t:李白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他寫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么?讓我們走進《獨坐敬亭山》
t:請同學們讀課題。(s讀)
(5)獨:說詞語。
s:孤獨、獨自、獨一無二……
(6)再讀題。
三、細讀。
1、找
t:下面的古詩里面分別也寫了作者一個人,那些詞語告訴你只有李白一個人呢?一句一句的讀,一個一個的劃。
s找
2、交流:
s:眾鳥高飛盡的“飛盡”
t:這句話寫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鳥也沒有了,那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啊?還有么?
s:孤云獨去閑的“獨去”。就是說……(略)
t:滿山不見一只鳥,不聞一絲鳥鳴;遼闊的上空不見一朵白云……這是一座怎樣的徑庭山啊?!
s:死氣沉沉
s:清閑
3、指讀。齊讀。
t:最后的云也不見了,李白的心里悠閑么?
s再讀。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兩不不厭,只有敬亭山!
t:還有么?
s:“只有徑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沒有!
t:有鳥么?
s:沒有!
t:還有么?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兩個人看來看去,怎么也看不厭。……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誰也看不厭。
板書“厭”字(繁體字)
t:一張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給你怎樣的感覺?s回答(略)
t: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怎么看也看不厭。誰來讀。
s讀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讀。
四、研讀。
1、體會孤獨
t:好一句“相看兩不厭,只有徑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歷了那么多名山……為什么這么深情地看著徑庭山呢?(孤獨)
t:你又是從哪里感受到了“孤獨”呢?
s:“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t:我們一起讀前兩句。
s讀。
t:那無情的鳥兒在棄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棄他而去。
s:再讀。
過渡:
t:在自然環境中,鳥飛云走,是很自然的。為什么這時候的李白卻是那么孤獨?你想過么?
s(略)
2、介紹背景
t:老師來介紹一下背景。(李白罷官的時候,……孤獨寂寞)
t:現在你明白了么?誰再來讀讀前2句。
3、讀。
s讀。個人讀,齊讀。
4、配樂,范讀。
t:閉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樣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著人,人陪伴著山,山陪伴著人。
(朗誦)
s齊讀
t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兩個李白,分明是兩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話想對敬亭山說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話對李白說呢。(t的朗誦是深情的,深沉的。)
5、練習: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
(2)s寫,t巡視。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獨么,連云和鳥都遺棄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會遺棄你!
s:朋友,現在只有我倆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們都很孤獨。
s:李白,我真為你感到孤獨!
(4)引讀。
t:啊!鳥兒和云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里真有點死氣沉沉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精彩!!師生的交流語言連起來像一首詩,教師用詩般的語言把幾個學生的交流穿起來。)
t:相看兩不厭,只有李青蓮!
五、拓展。
補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讀,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s讀。齊讀,指名讀。
2、讀。(有思考要求)
帶著“這是一個怎樣李白?”再讀《秋蒲歌》。
s讀。
3、交流。
t: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讀出來了么?
s:這是一孤獨的李白。
s:發愁的李白。
s:孤獨,哀愁。
t:對這個孤獨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嗎?
s:你應該樂觀起來,要堅強。
s:你要開朗些……
s:大家會想你的,你要樂觀些。
t:哪些人會想著他?
s:勞動人民會想著他。
s:家鄉的親人會想著他。
t:還記得《靜夜思》么?(s背)
t:還記得《贈汪倫》嗎?(s背)
t:還記得《望廬山瀑布》嗎?(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獨!
六:升華吟誦《獨坐敬亭山》。
在誦讀與想象中奏響古詩教學的樂章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古代詩歌是五彩繽紛的文學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寶,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煉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神游萬仞。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對于人類的高尚情操的培養也大為裨益。新教材選編的古詩,集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形式美于一體,同時,在課后又編了小學生古詩教學70首。可見在課改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進行古詩文的教學呢?
雖然,我個人對古詩是情有獨鐘的,但是我始終認為古詩教學教師本身應該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還好象欠缺了許多,加上古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更是無法將自己的理解準確地傳遞給學生。而且,我認為,小學生誦讀古詩應該有一定的文化、語言積淀。因此,我雖然喜歡古詩卻不感輕易嘗試。這次之所以選擇上古詩,源于幾個原因。一是去年在網上看到全國第五屆閱讀教學大賽上,王自文的古詩教學課堂實錄,雖然,我沒有親臨現場,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網上更是好評如潮。于是,有一種想嘗試的沖動。其二是因為去年的平湖雙高課選了許多古詩,難度很大,我也想挑戰一回自己,最后是因為,我覺得教材選擇這么多古詩肯定有它的道理,作為教材,我們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于是,我就大膽的嘗試了一回,因為女兒生病了,所以偷了點懶,選擇了去年備好的一份一年級的教案。由于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級學生的底蘊還不夠,所以,嘗試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和大家商討一下。
一、誦讀——縱情地渲染詩味
讀書百遍,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摒棄繁鎖的講解,在青少年中實施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師在關于人教版小語教材中特別提到: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教學重點放在讀、背和識字寫字上。古詩內容教師一般不要主動講,生字詞稍加解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作簡要回答,要把時間放在熟讀成誦和識字寫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新課標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于是,在初讀古詩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自讀后,又指名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同桌讀、齊讀。為了激發讀的興趣,我又建議舉行朗讀比賽,組內朗讀后推薦比賽讀,分男女生讀、全體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時間,學生讀詩不下八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
“詩是有聲的畫”。在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又以配樂吟誦做示范,學生吟誦的熱情更高了,吟誦的效果也更好了。學生就是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養和藝術美的熏陶。同時我又圍繞詩的題眼“所見“,請學生說說,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詩的優美意境。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用朗讀表現了牧童活潑機靈的性格。學生讀熟了,背會了,記牢了,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樣的誦讀,猶如動聽優美的音樂融入于耳,愉悅于心,何樂而不為?
二、想象——入情地再現意趣
古詩文中異彩紛呈地閃耀著美的光華,令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其描景記事寫人表意,無不悅人目、動人心、觸人思、怡人情。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詩的意境是詩人匠心經營的心靈王國。雖然,我們屏棄支離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讀了以后,我們也要讓學生明白詩中寫了什么,這個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圖、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前一階段學生反復讀文的基礎上,學生是可以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古詩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來的設想是讓學生交流你讀懂了什么,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水平,我還是不敢放手,于是通過情景的再現來讓學生了解大意,通過想象來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導入: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課件演示:牧童騎黃牛的情景。)
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具體說生動。
3、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播放音樂)他的歌聲怎么樣?(你的聲音也很響亮)
4、袁枚看到這么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么嘹亮動聽的歌聲,脫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5、自己讀讀,試著想想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詞把他圈出來,等會兒請大家幫忙。
交流理解:有不理解的詞嗎?重點理解“振”、“林樾”。
6、看看圖上牧童的神態,聽聽他的歌聲,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放蟬鳴聲)于是,他就……(想象他會干什么)隨機出示圖片。
學生猜測牧童“下牛、閉口、捕蟬”的情景。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借助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將整首詩以“袁枚出游所見”的故事形式貫穿始終,讓學生形象感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從而讓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情境中。強調學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體會到的詩意,從而積淀語感。最后,我又讓學生做一個小牧童,邊表演,邊誦讀,相信古詩的大意學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積極地閱讀和創造
由于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時空的限制,詩意跳躍性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在思緒的太空中翱翔。教師可讓學生借助畫筆,將詩中描繪的情境簡單地勾勒出來,或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等。由于這首詩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于是,我布置的一個作業是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詩從自然中來,從勞動中、從生活中來。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受到直觀的熏陶感染,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有創意的活動,如帶學生走出來,下鄉村欣賞“一去二三里”,上田頭體驗“汗滴禾下土”,臨池畔傾聽“曲項向天歌”,在夜晚模仿“舉頭望明月”……這樣,詩與意相印證,情與景相交融,使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怡情、悟性、開智、明理。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因此在學《所見》的基礎上,我又同時告訴學生詩人們之所以成為大詩人,就是因為他們很細心,把所見的及時寫下來,老師這兒還有一首所見,看看這位大詩人寫的內容是什么時候的所見?在哪里寫的?再讀詩看見了什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舟夜書所見》。并引發學生去學習其他的詩,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讀讀背背,不斷地積累;背背想想,細細地體會,在學生純真的心靈上,不斷地加深民族經典文化的積淀,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必將激發他們對燦爛的文明的向往,揚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風帆。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8
1.教學目標:
1、會寫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能夠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解的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味詩句,積累語言。
3.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課題導入。
師:聽老師的描述,猜猜他是誰。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好飲酒,酒后絕妙的詩句成涌,人們盛贊他“斗酒詩百篇”,稱他為“詩仙”。(生答:李白)
師:回顧李白的詩,誰來背幾首?(點名背,諸如《靜夜思》、《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師:《靜夜思》描寫了一個怎樣的情景?(生答:對家鄉的思戀),是啊,那是一份濃濃的鄉愁【相機板書:鄉愁滿懷】
師:《望廬山瀑布》中李白對祖國的山水懷有一份怎樣的感情?(生答:喜愛),我們看到了一個寄情山水,瀟灑俊逸的李白。【相機板書:寄情山水】
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借滔滔江水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生:對朋友的依依不舍),對啊,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情深意長的李白。【相機板書:情深意長】
師:從這些古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性格豐滿的李白。今天,我們要來感受詩人性格的另一面,一個不為我們所熟知的詩仙太白。
二、朗讀詩文,初步感受“獨坐”的意味。
a讀詩題,初步體會孤獨【出示板書:《獨坐敬亭山》全詩】
師:誰來讀讀詩題?(指名一人讀)
師(引導):你了解敬亭山嗎?【相關資料: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數百丈,千溝萬壑,風景幽靜迷人,南齊詩人謝眺游訪此山時,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游敬亭山》,使敬亭山名聲大震。后來唐代詩人李白在游訪此山后,寫下了傳世之作《獨坐敬亭山》,使此山從此名揚天下。此后數千年,文人墨客競相游訪敬亭山,留下了無數的墨寶和詩作,敬亭山由此被譽為“江南第一詩山”】
師:你能讀出敬亭山的幽靜嗎?(指明讀)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齊讀)
師:看詩題,“獨”字怎么理解呢?(生:一個人)
師:獨自一個坐在深山里,你能感受到什么?(生:安靜),你能讀出這份寧靜嗎?(生讀)
師:還能從“獨”字中感受到別的滋味嗎?(生:孤獨),你很會品詩啊,從獨字中體會到了詩人的孤獨,帶著你的理解讀讀詩題。(生讀,很有感情)
師:他的情緒感染了我,你們體會到了嗎?來,我們一起讀出心中的感受。(齊讀)
b讀詩文,糾字音,讀通讀順。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文,讀兩遍。
師:誰愿意來讀讀?
(指名獨。3-4人)師相機指導字音和節奏。
師:來,全班一起到敬亭山里坐坐吧!(齊讀)
三、講解第一,二句詩。
師:走進敬亭山,詩人看到了什么?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二行。全班齊讀。(生: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師:這兩句詩就是兩幅畫。誰能告訴我“眾鳥高飛盡”這短短的五個字,在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
師:你的感受很明銳,語言也很優美。你能讀出鳥兒們一飛沖天的感覺嗎?試試(生讀)
師:把自己想象成眾鳥中的一只,你認為這句詩中哪個字要重讀?(高),沒錯,讀出直沖云霄的氣勢。你來!(指名讀)男生一起來!(男生讀)
師:那“孤云獨去閑”呢?誰來做云的代言人?(生描繪圖景,并朗讀)讀出一片孤云的神采。
師:“閑”是什么意思?(生:悠閑,自在的樣子),你能把這朵云的閑情用聲音表現出來嗎?(生讀),一片孤云悠然地飄去了,離開了敬亭山。
師:柔情似水的女生們,來做一片云吧,一片遠去的孤云。(女生齊讀)
師:全班一起來!(齊讀)
師:看看圖片,感受一下。好,讓我們擁入敬亭山的懷抱。全班一起來讀!(齊讀)
四.深入體會“孤獨”。
師:老師有一個疑問;以風景如畫而揚名的“江南第一詩山”敬亭山。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的描繪,極力贊揚山的幽靜,可是李白的眼中卻是“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慘談景象,為何同是寫敬亭山,卻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引入李白作詩的背景)【李白此詩作于天寶十二年間,此時距離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使李白飽嘗了人生的心酸,看透了世態炎涼,他已經不再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邁,心中充滿了孤獨和悲涼。在這樣的心境下,詩人來到了敬亭山,寫下了這首詩。】
師:現在,聰明的同學們,你們明白了為什么李白眼中的敬亭山是如此孤獨了嗎?(生答)
師:對啊,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相同。,孤獨的詩人抬頭看風景,看到了鳥的無情,云的無義,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山陪伴著他。此時,他或許會動情地想:世上大概只有你敬亭山還愿與我相伴吧!
師:來,我們一起把詩完整地朗讀一遍,感受下詩人的孤獨~~(齊讀)
五、講解第三、四句
師:“厭”是什么意思?(生答:滿足)
師:“相看兩不厭”就是——(指名說),人與山久久地相望。怎么也看不厭。
師:誰能把這心心相印地感受讀出來。(指名3-4讀)
師:難怪詩人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他找到一個同樣孤獨的知音,盡管這個知音,不會說話,可是我們分明從人與山的相望中感受到了他們的交流,他們的對話。
(引導學生對話)
李白,你深情得看著敬亭山,你想對敬亭山說些什么呢?(指名3-4說。引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你默默地看著李白,你有什么想對李白說的嗎?(指明2-3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李太白”)
師:老師請了一位名師,聽他的朗讀,讓我們感受一下山與人的交流。(朗讀課件)
師:來,我們也來讀讀吧!(分組讀)
師:因為懷才不遇而孤獨,詩人看到了鳥兒無情地拋棄他,云慢慢地離開他,李白的孤獨是何等的深 !讀出來!(齊讀)
師:能背嗎?我們一起背一遍《獨坐敬亭山》。(齊背)
六、拓展閱讀
師:孤獨的心情何止是這一首詩所能表達的呢?老師這里有李白寫的一首《秋浦歌》。一起來看看。
師:請一位同學讀讀。(指名讀)
師:(范讀)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
師:告訴我,你感受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李白?(生:愁,痛苦。孤獨),能讀出來嗎?(生讀)
師:與《獨坐敬亭山》的孤獨相比,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更深沉了。朝政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齊讀)
師:今天我們看到了豪情詩人孤獨落寞的一面,[相機板書:孤獨落寞]對詩人李白有個一個嶄新的認識。其實,人生有得意和失意,愁苦、孤獨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人生注定要經歷許多事情,也必定有喜怒哀樂。孤獨的詩讀來讓人覺得凄美~~(再次齊讀《獨坐》一詩)
師:課堂作業:收集李白在情感方面的詩作,寫在摘抄本上。
附板書:
獨坐敬亭山 鄉愁滿懷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寄情山水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有情有意
孤獨落寞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19
從二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課前十分鐘預備時間開展起帶領孩子們背誦古詩文的活動,迄今為止,他們不但早已把《課程標準》要求的八十首古詩背完,而且已經又背了很多首,現在正在背誦新教育實驗《中華古詩文誦讀本》。所以,對這幾首小詩他們并不陌生。關鍵是如何使他們真正地弄懂詩意、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適時拓展閱讀,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這三首古詩進行了這樣的教學:
課前預習:1、回家查找這幾首詩的詩意;2、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詩的?3、了解詩人通過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搜集幾篇有關他的詩作(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
一、上課鈴響后,我走進教室時,同學們已經在班長的帶領下開始邊用書打著節拍邊陶醉在大聲背誦這三首詩的氣氛中。“獨坐敬亭山......”看到這種現象,我二話沒說,也邊用手打著節拍,邊和他們一起高聲背誦起來。兩、三遍過后,我將手高高舉起,在空中做了個“T”,示意孩子們停下之后,用驚訝的語氣對他們說:“你看你們又陶醉了。無論怎樣,也得等我把話說完呀。”于是,我趁機給他們出示了自學步驟:以小組的形式,1、檢查詩的朗讀情況(主要針對學困生而言);2、對照書上的重點詞語,結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詩意,討論學習第一首古詩《獨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詩句和整首詩的意思);3、理解詩意之后,繼續讀詩,討論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你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來?4、把自己看作詩人,試著用這樣的語氣讀出這首詩。
同學們根據我的要求,開始一步步地小組討論著自學了(我邊巡視邊了解部分學困生的學習情況)。
二、匯報討論交流:
1、小組展開朗讀比賽,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讀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個小組進行了朗讀比賽。由于同學們熱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讓同學們自讀的方式。
2、小組一塊先說重點字的意思,再說詩意,看哪組同學積極踴躍?
李澤齊小組首先進行了表演,李成坤、畢凱鵬小組接著匯報。
3、指小組簡介李白,說說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詩的?
韓旭、于海洋小組對李白相繼進行了簡略介紹,并介紹了作者寫詩的背景: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寫的。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
4、小組比賽,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們是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兩組比賽)?
王政勛、劉原銘小組的同學對這首詩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了說明: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從“盡”、“孤”、“獨”、“閑”、“只有”等詞可以看出。)
5、帶著這種感情,想著詩人當時的心情,進行男女生朗讀比賽,體會這種感情。
三、小組討論:你還知道作者寫的哪些詩?通過朗讀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誦一首(集體沒有背過的),并想想作者詩的風格。多數同學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給古詩配上合適的畫面,并在旁邊題詩(課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課下)。
五、開展詩配畫的展示活動(張貼互相學習)。
《宿建德江》的教學與《獨坐敬亭山》的教學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處有三點:
1、導入 方式不同。
上課鈴響后,看到其他同學坐好了,只有劉洋還未進教室,我不僅問道:“劉洋這片孤云到哪兒閑游去了?”同學們聽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你們想象的都很合理。咱們現在不等他了,還不知他什么時候能云游回來。下面我問問,第一首詩你們學得怎么樣?”“都會了。”“吹牛吧?會默寫嗎?”“不吹牛,當然會!不信,我們就寫寫!”“寫寫就寫寫。你們現在開始默寫吧。”同學們剛寫了一、二句,劉洋就進來了。
2、對詩題進行了指導。
看到詩題有個“宿”字,怕同學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指名同學對詩題進行了講解。
3、交流討論中,發現多數同學們對詩的最后一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頗。我重點對這句話進行了指導。
令人興奮的是,孩子們不僅在交流的過程中談到了與之風格相近的王維,還談到了謝靈運。我感到非常高興。至于,我為什么要采取讓四人一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給孩子提供課堂上發言的機會和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報內容為古詩配畫(非課本上學得詩)。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20
在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介紹完李白的相關資料后,又補充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有了這個知識,學生對于整首詩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匯報完一二句的詩意后,我追問道:“你從哪些詞上能體會出詩人孤寂的心情?”學生馬上答出:“眾鳥高飛盡”的“盡”字,“孤云獨去閑”的“孤”和“獨”字,都能體會出詩人的孤寂。因為詩人的孤獨,他看到鳥兒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離他而去了。我微笑著表揚了發言的同學,班級的同學也表示贊同。這時,趙習雯同學舉起手來,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理解。”我讓她說說看。她說:“我覺得從‘眾鳥’和‘閑’可以看出鳥兒雖然是要飛向遠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著。天空中雖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閑自在地飄走的。而這就與詩人的孤寂形成了對比,顯得詩人更加孤獨和寂寞了。”聽了她的發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勵其他同學今后和要這樣發言。同時我也感到這個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還能夠把自己的見解清晰得表述了出來。如果課堂上,其他的學生也能如此,我們的語文課不就上出“語文味”來了嗎?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21
1、《古詩詞三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的意境,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句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遼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讓我們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覽"敬亭山"
(二)、學習課文:
1、老師引導學生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想象,浮畫面;多誦讀,悟詩情。
2、學習《獨坐敬亭山》
a、解詩題,知作者
1.獨:獨自一人獨自一人坐著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稱為詩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b、抓字眼,明詩意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上下詩句理解詞語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2.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①指名讀
②匯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眾鳥:鳥兒們;高飛盡:都飛遠了(孤帆遠影碧空盡)
孤云:孤獨的白云(孤帆遠影碧空盡);獨去閑:獨自飄來飄去悠閑自在
③師小結:從這兩句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單、孤獨)
④介紹背景:這首詩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飄泊生活,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對看;厭:滿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對看總不感到滿足
⑤指名完整敘述古詩概意:天上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閑地飄向遠方。此時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怎么看也不覺得滿足。
⑥師小結:其實,這首試詩不只是表達了李白孤獨的感情,同時還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堅定和樂觀。為什么呢?當世界上的一切都遠離李白的時候,他不是頹廢痛苦地生活,而是樂觀、堅定地和敬亭山悠閑地"相看"。
c、多想象,浮畫面
讓學生自由朗讀,熟讀成誦,在大腦中想象詩中的意境。
d、多誦讀,悟詩情
①過渡:學了這首詩歌,讓我們進行下一個步驟:多誦讀,悟詩情
②自己帶著感情讀
③四人小組讀古詩
④匯報:指名讀、小組自選方式讀
⑤全班再齊讀古詩
板書: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飛盡
獨去閑 孤獨寂寞
兩不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句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望洞庭》。
(二)、學習古詩:
1.學生初讀古詩,再指名讀,老師正音,然后全班齊讀。 2.復習上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按這些方法學習:
a 、解題:
①望洞庭:望著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
b、 抓字眼,明詩意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②結合上下詩句理解詞語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2)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①指名讀
②匯報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和:和諧,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秋月:點明時間--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運用比喻,我們還學過什么古詩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結: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遠地看;翠:蒼翠
青螺: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話解釋整首古詩的意思
⑤指名復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師小結:詩人以奇特的想象,準確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風光。你們說,作者此時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輕松、自然)
⑦朗讀想象詩歌畫面
全班齊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歌畫面
c、多誦讀,悟詩情
現在黑板上有好幾張洞庭湖月夜圖,讓我們看著這些圖,自己美美地讀一讀《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讀古詩)
三、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本詩。
板書
望洞庭
唐:劉禹錫
和、鏡、翠、螺
山光水色
古詩詞三首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這首詞。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句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指名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大家欣賞。
二、初步理解詞與詩的區別:
1、自讀"預習"。讀后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2、誰能找到詩與詞的區別?
三、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憶江南》理解詞意
1、《憶江南》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帶點字的意思。
(1) 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互相質疑,互相解決。
(2) 學生匯報:
好:美好。
舊曾:以前、過去。
諳:熟悉。
勝:勝過、強過憶: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如詩如畫的江南,風景還是以前熟悉的那樣。太陽光下,江邊的鮮花比火還要紅艷。春光里,江水碧綠如藍。如此美麗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4、學生朗讀本詞,要讀出感情。
(1)在組內讀。
(2)在班上匯報讀。
五、總結升華
1、進一步讀《憶江南》(邊讀邊想江南美景的畫面)
2、討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念江南的美麗景色)
板書
唐:白居易
紅勝火
綠如藍
懷念江南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