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精選15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
一、教師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下你們一定背誦了許多古詩!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靜夜思》嗎?(生:記得)(教師指名背誦)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一首思鄉的古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關于這首古詩,還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3課(教師板書課題,指導“佳”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生書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大聲的朗讀全文。注意讀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生詞畫下來。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師:課文讀完了,文章的題目中有“佳節”,你知道“佳節”是指什么節呢?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名回答)
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 逢:遇到。 倍:更加。
請你連起來說說好嗎?
4、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的確很用心,上面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課文中還出現了一些詞語,大家認識嗎?讓我們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重陽 佳節 一年一度
登高 熱鬧 扶老攜幼
歡聚 游玩 興高采烈
異鄉 兄弟 天各一方
師:你讀的真不錯,都讀正確了,了不起!讓我們齊讀這些詞語。
5、師:既然大家把這些詞語讀的這么好,那么誰能用上面的詞語來試著說說課文的內容呢?(教師指名說,教師適當點撥。)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些字詞大家都認識了。我們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長句子多讀幾遍。(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四、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情況。
五、詩文對照,情感涌現
1、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1-3小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組織同桌交流。
(一)教師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15歲”“兩年”——年齡小,離家時間長。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
師: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那么小就離家兩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獨呢?所以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反復練讀。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熱鬧的情景。
2、誰能讀出大街的熱鬧情景以及王維心中的寂寞、孤獨的情感。
(教師指名讀)看來你真的體會到了!!
3、師:同學們詩中哪個字寫出了更加思念親人?再讀。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師: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維想到了什么?
2、現在他們隔著華山,用文中的詞語說是什么?
(教師引讀——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讀第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再次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全體練習背誦)。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描紅,臨帖。
教師指導個別字的寫法及生字的間架結構。
七、作業設計: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交流。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
【教材分析】
本文文采用的是“文包詩”的形式。是以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目,文章蘊含著濃濃的親情。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文體,它既不同于一般課文,又不同于詩歌,而是根據那些千古名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一個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在教學時我欲借助“文”學“詩”,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某種方法,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
【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學習古詩的經驗,課堂上主要讓學生是借助詩歌來讀懂課文,然后再通過讀文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師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下你們一定背誦了許多古詩!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靜夜思》嗎?(生:記得)(教師指名背誦)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一首思鄉的古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關于這首古詩,還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3課(教師板書課題,指導“佳”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生書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大聲的朗讀全文。注意讀書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生詞畫下來。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師:課文讀完了,文章的題目中有“佳節”,你知道“佳節”是指什么節呢?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指名回答)
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 逢:遇到。 倍:更加。
請你連起來說說好嗎?
4、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的確很用心,上面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課文中還出現了一些詞語,大家認識嗎?讓我們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教師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重陽 佳節 一年一度
登高 熱鬧 扶老攜幼
歡聚 游玩 興高采烈
異鄉 兄弟 天各一方
師:你讀的真不錯,都讀正確了,了不起!讓我們齊讀這些詞語。
5、師:既然大家把這些詞語讀的這么好,那么誰能用上面的詞語來試著說說課文的內容呢?(教師指名說,教師適當點撥。)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同學們,這些字詞大家都認識了。我們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還認識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長句子多讀幾遍。(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四、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情況。
五、詩文對照,情感涌現
1、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1-3小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組織同桌交流。
(一)教師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15歲”“兩年”——年齡小,離家時間長。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
師: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那么小就離家兩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獨呢?所以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反復練讀。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熱鬧的情景。
2、誰能讀出大街的熱鬧情景以及王維心中的寂寞、孤獨的情感。
(教師指名讀)看來你真的體會到了!!
3、師:同學們詩中哪個字寫出了更加思念親人?再讀。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
師: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維想到了什么?
2、現在他們隔著華山,用文中的詞語說是什么?
(教師引讀——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讀第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再次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全體練習背誦)。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描紅,臨帖。
教師指導個別字的寫法及生字的間架結構。
七、作業設計: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交流。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8
武進區南宅小學 朱小燕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
1、師: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寫過一首有名的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用人們最熟悉的一句作為課題。
2、生讀課題。師:課文是緊緊圍繞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3、過渡:詩人為什么會思念親人?又是怎樣思念親人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讀中解疑
(一)講讀第一、二自然段
1、師:詩人為什么會思念家鄉的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從中找出四個原因。
2、學生討論交流:(投影逐條出示)
(1)15歲那年,他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京城長安。
(2)時光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3、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4、師: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離家已有兩年了,恰逢重陽節到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可王維獨自一人,感到孤單、寂寞,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請同學們齊讀第一、二自然段,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二)讀第三、四自然段
過渡: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請聽錄音朗讀。
1、討論交流。
2、教師講述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消災避邪。
3、師:其實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但書上沒有全部寫出來,而是用了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表示的。(投影出示帶有省略號的兩句句子)
4、讀句子,小組討論: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各小組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句來說說。
5、師:詩人王維既想到了過去,又想到了現在;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句話來表達呢?請讀第四自然段。
6、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維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指導感情朗讀。
7、師:于是他提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教師范讀引出全詩。
8、配上插圖,指導看圖,朗讀古詩。
9、結合前面的課文內容請同學說說全詩的意思。先同桌練說,再交流。
10、感情朗讀第三、四自然段,讀到讓自己感動的地方可以站起來讀。
三、總結課文
1、這篇課文寫了唐代大詩人王維年輕時客居京城長安,在重陽節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課后搜集王維的其他古詩,準備下節課參加“古詩朗誦大賽”。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認識本課的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意思,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說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能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4、讓學生在讀文悟詩中,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
教學思路:
整體思路:從題目入手引出詩句,由讀猜詩句的意思產生疑問,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和文本的解釋進行對照,進一步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和積累,讓詩文在自然結合中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貫穿主線“思親”:了解為何而“思親”——體會為何而“倍思親”——品悟“思親”之情——感受“思親”之心。
教學過程:
板塊一:導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
2、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板書:“佳節”)邊寫邊講解,齊讀。
3、看到“佳節”這個詞,我們的心情一般都會——(高興),為什么?是呀,好的節日總是讓人很開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詩人在某一個佳節來臨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完成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
5、個別讀題目。
6、這句詩你在哪兒見過嗎?
板塊二:初解古詩,激發學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一讀詩:
(1)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
(2)指名讀
(3)齊讀
3、二讀詩:
(1)請你再次自己讀讀這首詩,想想你讀懂了什么?你讀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決:“佳節”是——重陽節(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認為重陽節戴著它可以祛邪避災。它代表了人們一種美好的心愿。(不懂處:你很會讀書,很愛思考。大家都很會讀書,那讓我們一起帶上這些問題走進課文,看看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了解。)
4、過渡:在全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為什么會如此感嘆,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會對詩有更多新的感受。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讀這首詩背后的故事吧。
板塊三:詩文對照,引領學生走入文本世界
學生自由讀文。
1、了解為何而“思親”
(1)出示第一小節。誰來讀讀第一小節。
(2)通過他的朗讀,你知道了什么。(板書:王維)在這兩年里,他會怎樣?誰也來讀讀這一小節。
(3)是呀,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去長安求學(板書:長安)獨自一人在外,難免會有孤獨的感覺,這就叫——“獨在異鄉為異客”。
(4)離家兩年里,他一定會常常思念親人。齊讀第一小節。
2、體會為何而“倍思親”
(1)那是什么讓王維“倍”思親?請你再讀讀課文。
(2)學生交流,出示第二小節,
(3)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看到了怎樣的熱鬧景象?指名讀,“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攜幼”?讀詞。
王維還會看到——(想象佳節的熱鬧)。再讀句。
這熱鬧景象、歡樂氣氛觸動王維的思鄉情懷。齊讀這句話。
(4)引讀: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現在你知道“倍思親”的“倍”是在告訴我們什么嗎?(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讀句。
(5)別人的一家團聚,別人的歡樂氣氛更增添了王維對家人的思念。誰來讀讀第二小節,讀出重陽節的熱鬧,讀出王維的“倍”思親的心情。
(6)齊讀。
3、品悟“思親”之情。
(1)此時此刻,王維一定想起了許多許多。他會想什么呢?請你再讀課文。走進王維心中好嗎?
(2)交流:你感受到王維思念親人的情感變化了嗎?
引導: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節)想到兄弟歡聚時他心情是——高興。誰來讀一讀。
想起兩年前的那個重陽節,王維思緒萬千:我們曾經——我們曾經——我們曾經——
再想想如今引讀——體會天各一方。
此時此刻,——(引)
心中真是——(學生說)。讀好“如今……我呢。”
(3)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王維對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齊讀第三小節。
4、感受“思親”之心。
(1)描述:重陽佳節,王維看著家家戶戶熱鬧歡慶的景象,想起了在家鄉和兄弟相聚時的歡樂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思鄉之情愈發濃了,一時思緒萬千,他就把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四行詩句中——(出示古詩)。
(2)誰愿意來帶著大家感受王維的此時的心情。指名讀。評:聽了他的朗讀,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齊讀。
板塊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詩文無窮魅力
1、“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個人呢?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月圓之夜就曾寫下了《靜夜思》,宋代著名的詩人王安石也曾寫下了《泊船瓜洲》,這些都是詩中的思鄉名作。
2、讓我們一起用我們的真情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教材解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文包詩是蘇教版一大編寫特色,課文題目源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詩,這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膾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這句為題,使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唐代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兩件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登高游玩、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借此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情意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用詞自然而凝練,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景表達了出來,同時透露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一個“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詩人思鄉情濃。因此,也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課文第一自然段寫王維15歲時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點明了詩人獨自一人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處境。
第二自然段寫“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本來在“異鄉”為“異客”思鄉之情就難免,更何況“佳節”來臨,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維形單影只,于是思念親人的濃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長安與家鄉路途遙遠,難以見到親人的。
第三自然段寫王維回憶、想象“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今天他們還會思念著我嗎?在這段,王維通過“我”對“兄弟們”的思念,來遙想“兄弟們”對“我”的思念,在一種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個故事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詩,讓人進一步體會原詩的凝練和意境。
教學理念:
1、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與體驗。努力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2、正確處理好學生自主和教師引導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關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教師的合理有效地引導推動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與探究。
3、課堂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深入對話的場所,師生應該在其間共同展開學習,互相進行思維碰撞,最終讓師生都有所習得,進而讓語文素養不斷得到積淀。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4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文包詩”(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詩,以這種形式結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詩”)的特殊形式出現,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捧讀文本,只覺得一股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直入心底。再次研讀,詩中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個“獨”字,使我的心為之震顫。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無依無靠的孤寂、凄涼,敲打著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無盡的思念,這其間深含的無奈與痛楚,撞擊著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嗎?我被文中那強烈的、真摯的親情所感動。游子對親人、家鄉那份思念與向往,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那份牽掛和期盼,這種美好、純真的無法割舍的親情,不正是學生所需要體驗的嗎?
由于學生個體及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造成的差異,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們現在的三年級學生,不到十歲,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幾乎從未離開過父母,倍受家人呵護,從小到大享受著家庭生活的溫馨。就是這樣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與文中那個生活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后,且“門第孤寒”的王維對話?學生能從含蓄、凝練的詩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維年少離家,兩年未歸,時逢佳節,觸景生情的那種思鄉之苦,思親之切嗎?如何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找到契合點,建架起對話的平臺呢?反復地研究文本、學生,我發現那座虹橋便是“情”———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是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是望眼欲穿的離別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時空鴻溝的橋梁,溝通古今人物對話的融合點。對話的平臺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鄉之情為靈魂,以至真至純至美的鄉愁為心境的一次關于人性的對話。有道是:“文章不是無情物”,與文本、作者、學生的對話使我找到了閱讀教學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課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設計:
1、釋題,設疑激趣,由題入情
學生讀課題后,教師充滿深情的朗讀課題,邊讀邊在課題上標注重點符號“每逢佳節倍思親”,并激疑“課文為什么以這行詩句為題呢?”教師用自身的語感、標注符號、疑問,詮釋著課題,揭示文章主旨“倍思親”,幫助學生敲開文中“親情”的大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此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述故事內容。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時,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粗淺的了解,為深度研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讀文本,情理交融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順應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究。圍繞學生質疑、解疑來展開學習活動。由學生疑問生發出新的學習內容。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整理、歸并,應該可以歸納出“1、關于詩句的意思;2、關于課文內容;3、關于重陽節的風俗。”三大學習主題。學生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深入研讀文本。此時,“疑問”表達了孩子們要求進一步與文本交流的渴望。學生們帶著新的疑問,圍繞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憑借文本聯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及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伙伴共同學習,在寬松而熱烈的氛圍中,進一步與文本對話。通過各個問題的理解、解答,教師相機由文入情,將文本由內容理解聚焦于“親情”體驗上,使理解與體驗相融合,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交融。學生走進文本越深,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相思之苦,鄉情之濃。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全班范圍的交流,孩子們圍繞王維的離愁鄉情,熱烈對話。教師參與其間,或推進,或點撥,或欣賞,或疑問,在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間推波助瀾。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他們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了。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們的心里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仿佛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借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繼而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交流活動。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學生動情、動心的朗讀,讓一段思鄉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讓那翹首東望的形象呈現于課堂上,讓王維對親人的呼喚回蕩在課堂上。
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四個環節,是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層層遞進,教學呈現一種咬合狀態。即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讀中積累,逐步推進,環環相扣,不斷提升,體驗作者感受,以達到學生、作者、教師情感的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情》 說課稿
我所講授的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八單元23課《每逢佳節倍思情》的第一課時。本課共3課時,總教學要求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把字詞教學定于第一課時。同時三年級的課文是個跨度很大的過度,它由三年級的注音課文走向生字課文,對于識字積累還不多的他們,讀課文也是艱難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課文讀不流利、準確,將影響到下節課文章的學習。因此,我也把正確、流利讀課文定為一課時,以便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由于識字量大,課時緊,任務重,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預習生字放在課下,通過自學、家長檢測的環節讓學生學會生字;課上為了節約學習時間,我以練習檢測的形式來呈現本課生字的重要讀音、部首、筆畫、形近字辨析等,以此來強調重點,讓學生鞏固掌握。為理解詞語,多讀課文節省時間,爭取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認準二類生字,寫規范一類字,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興高采烈”造句。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理解課文內容及詩的含義。2、體會詩人王維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1、會認會寫并能理解本課的生字詞。2、能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教學準備:1、本課生字卡片。2、準備一首古典樂曲為配樂準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背詩《鹿柴》。(注意背詩的節奏和停頓)
談話:《鹿柴》的作者是?(王維)你知道詩人王維嗎?(生自由說: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還會畫畫;他少年喪父,母親向佛,21歲考取進士……;王維十四歲就會寫詩了;王維是太原人,師相機:太原在華山以東,所以是憶山東兄弟……)
2、齊讀課題;
3、談話:“你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什么節嗎?”(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什么樣的節呢?”(生自由說:敬老節,小孩要為老人做重陽糕和壽桃。)
4、小結:在這樣一個合家團聚的節日里,詩人王維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二、讀詩學文。
1、自由讀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認讀詞語“茱萸”并說說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學生說。
3、“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那怎么知道呢?”“學這首詩,我們有個更快的辦法?”生說:前面的課文就告訴我們了。
4、那我們就來讀讀課文吧。
5、自由讀課文。認讀本課生字詞。(讀字卡;隨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攜幼、回憶;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詩句:你能用自己的話或課文里的話來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嗎?
7、指名一句句依次說。重點:獨、異鄉的“異”、異客的“異”、倍。師相機板出重點字詞的意思。
三、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1、談話:課文里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詩人王維寫詩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嗎?(思念家鄉)
2、再讀課文。帶著思鄉之情同桌一起再來讀讀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讀,教師用師生互評,學生評等評價方式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情感。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覺、已、兩年了。突出獨居時間長。再指名讀;全班齊讀。師板書:獨居長安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師生評議,體會重陽節的長安城是個什么樣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讓詩人思念家鄉?)再指名讀,生體會。師板書:又到重陽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想想詩人的心情?生自由說;引導學生重點體會詩人心里由回憶過去團聚時的歡樂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號處開始轉折。再指名讀;生齊讀。
帶著思念之情齊讀第四自然段。
4、齊讀全文,注意詩人心情的變化。
四、情感升華,朗誦詩文
1、詩人“思緒萬千”,帶著這種情感再讀古詩。
生自由練習讀;指名讀;評議鼓勵。
2、再指名配樂讀。配上古箏獨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動作配樂背誦。
五、拓展練習
1、今天,我們作一項什么作業呢?
生自由說:背詩。說說詩意。為課文配圖。學習本課方法,根據古詩編故事。
2、師相機指導:我們可以把自己以前學過的古詩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學著今天這一課,也來編一個故事。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6
選擇正確讀音。
茱萸(yí yù) 更(ɡèng ɡèn)加 重(chóng zhòng)陽
至(zì zhì)今 登(dēng dēn)高 加倍( bèi biè )
我會拼寫。
yì xiāng xiōng dì jiā jié sī xù wàn qiān
chā tú huí yì xiāng féng xìng ɡāo cǎi liè
眼金睛,比一比再組詞。
挽 ( ) 倍 ( ) 逢 ( ) 佳 ( )
晚 ( ) 培 ( ) 縫 ( ) 掛 ( )
億( ) 異( ) 維( ) 扶( )
憶( ) 導( ) 唯( ) 撫( )
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不相同 ②特別 ③另外的 ④驚奇
獨在異鄉為異客。 ( )
大海深處景色奇異。 ( )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好!” ( )
看到日全食的景象,我們驚異地喊道:“太神奇了!” ( )
五、完成填空。
⒈ 重陽節指農歷 ,這一天,人們 。
⒉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詩人王維不由思緒萬千,寫下了 這首詩。詩中“ ”表達了王維遠離家鄉的寂寞,思念親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陽節親人登高遠眺的情景。
拓展:
一、你能將這些節日與傳統食品聯系起來嗎?
水 餃
重陽節
元 宵
春 節
粽 子
元宵節
月 餅
端午節
千人糕
中秋節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你還讀過哪些思念家鄉或思念親人的詩?回憶一下,背給家長或同學聽,看誰背得多。
請你摘抄其中的一首: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63
wuyixin 發表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 “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呂老師在教學中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引導學生層層剝繭般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緣由,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悟詩情。
本課作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發現,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后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呂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通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 “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呂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四次讓學生朗讀課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題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升華。呂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煉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建構性”。……
二、聯系生活,激活情感,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呂老師在教學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人們登高游玩時的興高采烈,呂老師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經歷,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人們歡度重陽的快樂。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呂老師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語調說:“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去京城長安考狀元,直到21歲才考取功名,這么多年,每當吃飯時,餐桌前只有一個人,王維心里怎么樣?天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那又細有密的針腳,心里在想誰?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現在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理解詩意,品味詩韻
在學生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創作的完整情景后,呂老師出示了全詩,告訴學生:“我們讀書要把自己放進課文,現在,你就是小王維,來吟誦自己剛剛創作的詩歌吧。”孩子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聽說老師讓他當詩人王維,馬上就來勁兒了,加上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們一個個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自己創作的詩”,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小王維,我注意到最后一個穿黃棉衣的女孩更是讀得搖頭晃腦,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在學生朗讀全詩后,呂老師又以角色采訪地形式追問:“小王維,你有什么感受?”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相機巧妙地指點關鍵詞的含義,為下一環節講述詩意作準備。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呂老師又創設了一個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維寫完了這首詩,把詩給了客棧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句寫得真好,你能給我解釋解釋意思嗎?” 另一位客人也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在情境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橫生,學生學得興致勃勃,他們一步步品出了詩韻,這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的“開放性”,讓學生“活學知識”。
四、拓展內涵,指導運用,以點帶面,豐富積累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成了廣為傳誦的經典詩句了,而“佳節”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陽節”了,呂老師能關注這一點,拓展詩句的內涵,并創設了多種情境,指導學生活學活用。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我想這里是否再開放些,老師創設了一兩種情境后,干脆讓學生來創設合理的情境,用上這句名詩表達情感。)這樣的拓展內涵,指導運用,我想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這一“延展性”還體現在呂老師能以點帶面,豐富學生的積累。當指導學生感受重陽節時大街上的熱鬧后,呂老師請學生說說腦海中還想到了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畫面?在通過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到王維的濃濃鄉愁之后,呂老師又引導學生背誦了三句曾經學過的同樣表達詩人鄉愁的詩句,并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開一個“思鄉誦詩會”。
其實,呂老師這堂課上的亮點還不止這些,比如出示一幅圖,標上東南西北,標上“長安”“蒲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義,課前利用讀詩句猜季節,讀詩句猜節日的游戲把學生引入學詩讀文的情境。
還有最后的總結全文部分,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身邊的活資源,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了兩年多的同學即將出國去加拿大學習了,老師把這首詩作為禮物,送給要遠離家鄉和祖國的那個孩子,讓她動情地來誦讀,又鼓勵其他學生用心朗讀,把這首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朋友。當時聽到這里,非常感動,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位將要遠行的孩子,今天的這堂課必將成為她一生中美好的記憶。這也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商榷之處:
1、展開想象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些超越學生經驗的想象有時會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2、拓展要適度,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感悟研讀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師的提問還可以相對減少些,問題的開放性還可以稍大些,比如:學生讀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句子后,呂老師問的是:“你感受到了節日怎么樣?”我覺得似乎問:“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也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快樂,感受到人們迫不及待地歡度節日的激動心情,學生的感受將更有個性化,更加多元化。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id=2889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借助課文內容,結合詩句的理解,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詩寫作是有感而發,嘗試組織語言,理解詩歌的寫作是有背景和緣由。
教學重難點:
1、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2、尊重學生個性感悟,并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3課(指板書) 學生齊讀。
2、我們知道這句話出自王維的一首詩,那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出示古詩)誰能讀好它嗎?
指名讀、齊讀。
3、每逢佳節,這里的佳節指的是(生接重陽節),重陽節是哪一天?重陽節有什么習俗?
4、同學們了解的真多,重陽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節日,每到這樣的節日,王維會倍思親。
5、你能說說“倍思親”的意思嗎?(更加思念親人)我們再來讀好它。
二、教學第二小節
1、王維為什么會發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故事,走進他的內心。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哦,原來是王維看見長安的人們在歡度節日呀,(出示第二節)再讀讀這段話,你的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抓重點字詞。
2、重陽節就是這樣熱鬧啊!誰能用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讀句子。)
3、讓我們一起來讀出長安街上的熱鬧吧。(齊讀句子)
三、教學第一節
1、看到別人都是家家團圓,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維怎么樣呢?
是的,他(出示: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5歲,只比我們大了6、7歲,跟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孩子呢,卻已經離開家鄉兩年了,700多個日日夜夜,想想看,這兩年來,他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學生想象說話。
2、這么小年紀,本該在父母身邊好好地享受父母的關愛,而如今卻獨自一人在外求學,他的內心是多么孤獨呀!(板書:孤獨)
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句話。
3、這就是詩中的(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我們一起來。
誰來讀出王維孤獨的心情。
指名讀、齊讀。
4、看著大街上熱鬧的景象,王維的內心是格外的孤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的內心世界。老師讀第一節,同學們讀第二節。
師生合作讀第1、2節。
5、在這樣的情景中,王維觸景生情,不由自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嘆。出示兩句詩,齊讀。
四、教學第三節
1、王維孤單一人,不由傷感起來,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三小節,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出示第3節
學生練習說話。
2、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
齊讀。
3、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說就是——思緒萬千。
他還想到了什么?
生答:如今我們卻一句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學們,王維所在的長安,在華山以西,而家鄉在華山以東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你能讀好這兩個詞嗎?(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4、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說,教師加以指導)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他們彼此牽掛,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那濃濃的思親之情。(指名讀,齊讀。)(板書:牽掛)
這真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讀)。
讓我們來回味王維無盡的思緒吧。男生讀山這頭的王維,女生讀山那頭的兄弟,老師讀兩者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分角色朗讀這一段文字。)
5、那時的快樂,現在的孤獨、王維與親人彼此牽掛,難怪他會“每逢佳節倍思親”。
五、學習詩
1、于是,他提筆寫下了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示詩題)
(1)同學們,15歲的王維孤身一人,作客他鄉,這就是——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陽節,家家戶戶歡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讓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3)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王維想到兄弟們肯定和往年一樣,頭插茱萸,攜手登高,嬉笑歡樂,可獨獨少了自己一個人,這就是——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維將自己濃濃的思念,凝于筆端,寫下了這首思鄉名詩。就讓我們當一回小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配樂指讀)
3、多么動情呀!就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配樂齊背)
4、但是,到了現在,這個佳節已經不只指重陽節了,而是所有美好的節日,比如:
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每逢佳節倍思親。
5、其實,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你知道哪些?
《靜夜思》《楓橋夜泊》《夜書所見》(指名回答)(你能背誦一下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齊讀三首詩)
6、老師這里有幾首,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古詩:聽老師讀一讀(師范讀)跟老師一起讀一讀,感受詩人的情懷。
7、讓我們再來好好欣賞這首詩,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寫在習字冊上。
8、布置作業:
課后讓我們搜集一下,來開一個“思鄉誦詩會”吧。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3
by: zuozuo
這節課正如作者課前說課時所談的那樣,先創設濃濃的學習氛圍,再通過學習方法的提示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理解詩意,再適度拓展延伸,嘗試練筆,一切在教者的預設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可謂環環相扣,行云流水。但細細品位,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是什么?反復品味,表面上看,教學任務圓滿完成,教學目標似乎也已經達成,但總是缺少點什么,難道我們只是為了理解古詩來學習課文嗎?這里面缺了情,雖然學得熱鬧,但孩子們真的走進王維的心了嗎?真的體會到思鄉的滋味了嗎?顯然,還是有所欠缺的。其實,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雖然未必每個孩子不一定都能將詩意表達出來,但事實上詩的奧妙就在于此,讓我們雖能夠領會,但卻一時之間無法準確表述出來,這并不要緊。要緊的是真的走進作者的心,哪怕是初步靠近作者的心,去體會那濃濃的思鄉之情。譬如有兩個訓練點,一是重陽節到了,人們扶老攜幼的場面,這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會看到些什么,把別人團聚的情景描述得越具體越能反襯王維的孤獨。其二是王維“思緒萬千”,后面還有一個省略號,這里要是讓學生說說王維想了些什么,此刻的思緒定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親人,和親人一起登高、作詩,在父母膝下盡孝……在學生的想像描述中,孩子們也必將會靠近詩人的心,體會思鄉的愁緒:孤單、辛酸、委屈、痛苦……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緒萬千”等詞語,會書寫“憶”字。
2、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在讀文中逐步理解市局的意思,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背誦古詩,通過語言文字體會王維濃濃的思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激趣導入:
1、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師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的課文。誰來讀課題?(指名讀課題,注意三個生字的讀音:“逢、佳、倍”)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么疑問?(什么是佳節?“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誰每逢佳節倍思親?)讓我們走進古詩背后的故事,一起探個究竟吧。打開書本129頁,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別忘了思考提出的問題,比比誰解決的問題多。開始。
二、自主讀書、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課文,遇到生字詞把它劃下來。
2、出示生字詞,這些生字詞,同學們都認識吧?自己先練一練:
佳節 重陽節 兄弟 異鄉
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 登高遠眺 一年一度
3、請學生當小老師讀。
4、顛倒詞語順序,再請學生讀一讀。
(過渡:生字詞同學們都學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們藏到課文當中,同學們也一定能認出它們。這一次,老師對你們讀書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們能把句子讀通讀順哦。要想讀的好,可是有竅門的哦,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長句子和生字詞多讀幾遍。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是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哪位小朋友愿意來展示自己美妙的讀書聲?(指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他們是不是把課文讀通讀順了。
6、他們讀得怎么樣?(指名評一評)表揚個別同學。
三、精讀課文,詩文對照,感悟詩情。
(一)研讀第1、2小節“思鄉”: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誰能把你讀到的句子和同學們分享呢?只讀句子也行,讀完句子能說出自己讀懂了什么更好。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指名讀句,談談讀懂些什么?
(2)老師考考大家,王維的家鄉在哪?(板書:家鄉)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試想王維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多么寂寞,多么傷感,多么孤獨,這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詩人以一個“獨”字寫出了當時客居他鄉孤獨冷寂的心情,下綴兩個“異”更加深了那種孤獨感。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名多個學生讀)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家家戶戶在歡度什么節日呢?(重陽節)
(2)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是多么熱鬧呀,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熱烈場面呢?(指名讀)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識記生字“扶、攜”。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 欣喜若狂 歡天喜地 喜笑顏開)識記“采”字。
(4)除了課文中寫的以外,你能聯系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想象一下大街上人們還在干什么呢?
(5)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6)重陽佳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是那么熱鬧,那么開心,王維看到這一切,想想自己孤單的一個人,觸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詩句中的哪個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二)研讀第3小節“思親”
1、過渡:然而,重陽節的歡樂不屬于王維,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提示:你是帶著怎樣的心情讀這句話的?為什么高興?讀了這句話,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就一個重陽節去登高了嗎?)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2、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么遙遠的。(板書:親人)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指兩名學生讀。
3、過渡:王維還想了些什么呢?
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說,教師加以指導)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思念就像一跟長長的線,將他們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教師范讀,生自由讀,齊讀。)
4、王維不禁提筆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少了誰?王維。誰來讀?
(三)研讀第四小節“情感涌現,吟詩抒情”
1、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又到了重陽佳節,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王維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現在,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個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指導感情讀詞。
2、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讓我們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指多名朗讀。)
4、多么動情啊,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寫寫這個“憶”字。指導書寫“憶”字。一個“憶”字,就濃縮了王維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學生齊誦古詩。)
四、情感延伸,課外拓展
1、同學們,王維只在重陽節思念親人嗎?當端午節家家戶戶飄出棕香的時候,王維會吟誦————,當八月十五家家團圓的時候,王維會吟誦———————
其實,有這樣感嘆的又何止王維一人,那些海外游子在思念家鄉時,會感嘆——————
你外出打工的親人思念家鄉時,會感嘆————
2、古今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有很多很多,出示古詩《靜夜思》《泊船瓜洲》
五、總結全文:
思念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親人的距離有多遠,思念的情絲就有多長,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在這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刻,讓我們再次深情地背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生齊背。
六、布置作業:1、課后讀熟這兩首古詩,找一找這兩首古詩背后的故事和資料看一看,你會對這兩首詩有更深的了解。2、現在的重陽節又叫敬老節,請你調查調查,現在的人們是怎么過重陽節的。
板書設計:
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
王維(長安)——-----------親人(家鄉)
憶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0
葉文 發表
借來的高興
-------《每逢佳節倍思親》有感
我一直認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別注意每堂課開頭的創設。在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課時,很想設計別具一格的開頭,但總是不滿意,無意間看到一網友的設計,甚滿意,隨之采納,效果很好。具體過程如下:先讓學生談談了解哪些傳統節日,學生紛紛發言,有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想象在過這些節日時,你們都會做些什么?
生1、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就會回家,我們一家人就會團聚。
生2、我喜歡中秋節,因為這時爺爺的徒弟會送來各式各樣的月餅,我非常喜歡吃月餅。
生3、我喜歡春節,因為我可以放煙花、鞭炮、爬山。
……
孩子非常興奮,我在此打斷孩子的發言,問:“你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高興嗎?孩子紛紛回答:“可以過節嘍!”我順勢引導,這些讓你們高興的節日就叫“佳節”。請學生讀這個詞語,引導應怎樣讀?生齊說:高興地讀。
在佳節卻有個大詩人發出感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原因?(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補題:每逢佳節倍思親 ( 齊讀)
圍繞題目展開品讀第一段;為何而“思親”
第二段:為何而“倍思親”
第三段:品悟“思親”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親”之心
模仿寫作方法,圍繞本學期學的詩,創編一個故事。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id=10634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尊重學生個性感悟,并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2、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感情調動,導入 課題:
1、板書“佳節”
師: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么呢?
2、師: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背影)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課件“每逢佳節倍思親”)熟悉嗎?哪兒見過?(課件古詩)
二、初讀古詩。
1、想讀嗎?那就大聲地讀吧!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正音。
4、還想怎么讀?(按學生設想讀)
5、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準,詩句也讀順了。這首詩讀了這么多遍,你讀明白了什么嗎?
6、生交流。(茱萸介紹)
7、明明是合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為何會有如此的感嘆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會有新的感受。
三、讀文悟情。
1、生讀文,師巡視。
2、讀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師相機板書。
3、你們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給了你這樣的感受,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這些句子,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
4、交流:誰想第一個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談不出)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
(談得出)是啊!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板書華山東邊是家鄉,西邊是長安)它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相見啊!你還想再讀讀這句話嗎?相信你現在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這樣的情景,你有過類似的印象嗎?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能和你身邊的同學配合著演演嗎?
2、我看到你們興高采烈的模樣了,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
3、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詩人看到這一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課件句子)帶著你的這種感受,來讀這句話。
(如果不動情)結合生活實際調動情感再讀。
5、此時的王維真是觸景生情啊!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1、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會是怎樣的呢?(學生想象)
2、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場面?(指名讀)
3、(課件出示句子)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能和你身邊的同學配合著演演嗎?
4、我看到你們興高采烈的模樣了,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
5、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詩人看到這一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課件句子)帶著你的這種感受,來讀這句話。
(如果不動情)結合生活實際調動情感再讀。
5、此時的王維真是觸景生情啊!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佳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1、從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課件出示句子還有同學想讀這段話嗎?
3、(讀得不好)讀這段時你想到了什么?
(讀得好)(課件歡快音樂)是啊!重陽佳節,王維和兄弟們登高遠眺,是多么開心啊!看你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生交流)
4、從你們的言語和神態中我已經感受到了這份喜悅!來,咱們再來讀讀這段。(生齊讀)
5、(切換音樂思念)歡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指板書)而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在山的那頭;身在山的這一邊,而心卻早已飛到山的那一邊了,(課件出示句子)王維的這種思鄉之情,你能體會到嗎?想讀這句話嗎?(指名讀)
6、你是這樣讀的:……天各一方……;省略號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達什么呢?
7、他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學也能像他這樣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以前王維和兄弟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呢?
2、(用自己的話說)你說的正是這樣的一種情景(課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讀讀嗎?
(用書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現,吟詩抒情。
1、師導: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重陽佳節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想起了在家鄉時和兄弟們歡聚的情景,思鄉之情愈發濃了,思緒萬千之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四行詩句中……(課件出示古詩,教師范讀整首詩)
2、剛才,老師在誦讀這首詩時,把自己當作了王維,借這首詩來表達我對家鄉的思念,老師相信你們也一定也體會到了詩人的心情,那就來吟誦這首詩吧!
3、指名讀。兩名學生讀后,對比評價,體現個性化朗讀。
請同學們也像這兩位同學一樣,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指名讀)
四、情感延伸,課外拓展:
1、“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人呢?我國歷代就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師從其中選取了隋代詩人薛道衡和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文給大家賞讀,請同學們根據注釋來讀讀詩,體會同樣的思鄉之情,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
2、學生自由練讀《入日思歸》、《泊船瓜洲》。
3、指名讀。
五、情感升華,再次吟誦。
1、在這飽含濃濃思鄉情的樂曲聲中,我們也即將結束這堂課了,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2、配樂齊誦詩文。
板書:
佳節 倍 思親
華
山
(西)長安 家鄉(東)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3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呂老師在教學中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引導學生層層剝繭般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緣由,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悟詩情。
本課作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發現,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后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呂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通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呂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四次讓學生朗讀課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題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升華。呂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煉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建構性”。……[[小精靈兒童網站]
二、聯系生活,激活情感,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呂老師在教學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人們登高游玩時的興高采烈,呂老師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經歷,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人們歡度重陽的快樂。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呂老師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語調說:“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去京城長安考狀元,直到21歲才考取功名,這么多年,每當吃飯時,餐桌前只有一個人,王維心里怎么樣?天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那又細有密的針腳,心里在想誰?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現在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理解詩意,品味詩韻
在學生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創作的完整情景后,呂老師出示了全詩,告訴學生:“我們讀書要把自己放進課文,現在,你就是小王維,來吟誦自己剛剛創作的詩歌吧。”孩子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聽說老師讓他當詩人王維,馬上就來勁兒了,加上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們一個個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自己創作的詩”,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小王維,我注意到最后一個穿黃棉衣的女孩更是讀得搖頭晃腦,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在學生朗讀全詩后,呂老師又以角色采訪地形式追問:“小王維,你有什么感受?”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相機巧妙地指點關鍵詞的含義,為下一環節講述詩意作準備。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呂老師又創設了一個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維寫完了這首詩,把詩給了客棧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句寫得真好,你能給我解釋解釋意思嗎?”另一位客人也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在情境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橫生,學生學得興致勃勃,他們一步步品出了詩韻,這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的“開放性”,讓學生“活學知識”。[[小精靈
四、拓展內涵,指導運用,以點帶面,豐富積累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成了廣為傳誦的經典詩句了,而“佳節”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陽節”了,呂老師能關注這一點,拓展詩句的內涵,并創設了多種情境,指導學生活學活用。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我想這里是否再開放些,老師創設了一兩種情境后,干脆讓學生來創設合理的情境,用上這句名詩表達情感。)這樣的拓展內涵,指導運用,我想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這一“延展性”還體現在呂老師能以點帶面,豐富學生的積累。當指導學生感受重陽節時大街上的熱鬧后,呂老師請學生說說腦海中還想到了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畫面?在通過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到王維的濃濃鄉愁之后,呂老師又引導學生背誦了三句曾經學過的同樣表達詩人鄉愁的詩句,并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開一個“思鄉誦詩會”。
其實,呂老師這堂課上的亮點還不止這些,比如出示一幅圖,標上東南西北,標上“長安”“蒲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義,課前利用讀詩句猜季節,讀詩句猜節日的游戲把學生引入學詩讀文的情境。
還有最后的總結全文部分,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身邊的活資源,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了兩年多的同學即將出國去加拿大學習了,老師把這首詩作為禮物,送給要遠離家鄉和祖國的那個孩子,讓她動情地來誦讀,又鼓勵其他學生用心朗讀,把這首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朋友。當時聽到這里,非常感動,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位將要遠行的孩子,今天的這堂課必將成為她一生中美好的記憶。這也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商榷之處:
1、展開想象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些超越學生經驗的想象有時會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2、拓展要適度,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感悟研讀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師的提問還可以相對減少些,問題的開放性還可以稍大些,比如:學生讀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句子后,呂老師問的是:“你感受到了節日怎么樣?”我覺得似乎問:“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也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快樂,感受到人們迫不及待地歡度節日的激動心情,學生的感受將更有個性化,更加多元化。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9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細讀課文,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分自然段講讀。
我們已經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事情,當時的王維是怎樣一個人呢?請讀: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 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兩句)說了什么?
板書:王維
(3) 小結:這一自然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講的是唐代詩人王維15歲離家,到京城長安已有兩年。
(4) 齊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呢?請讀: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四句)
前三句說了什么?
板書:重陽 登高
重陽節這一天大街上很熱鬧,他們扶著老人,攙著孩子,你可以從那個詞語看出來(扶老攜幼)。
從哪里可以看出,重陽節是個“佳節”?(大街上很熱鬧,人們老老小小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們把重陽節看做是個佳節)
這種情況使王維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王維為什么逢到重陽節,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聯系,那句話說明王維15歲離開家,來到長安已經有兩年,他年紀輕,長期離開自己的家鄉,看到重陽佳節京城長安家家歡慶的情景,自然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3)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看到了重陽節家家歡度節日的景象,更加思念親人。點名題目。
(4)齊讀第二自然段。
過渡:王維主要想念哪些親人?具體想了哪些事?請讀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五句話)
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說了什么?
板書:插茱萸
教師講述:茱萸是一種有著強烈香氣的植物。古人重陽節登高,把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辟邪。這兩句話是王維回憶以前重陽節和兄弟們頭插茱萸登高遠眺的情況。王維除了想到這一層,還想到了什么?讀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這三句話里有兩個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說)
第一個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說了?(表示王維思念兄弟們有些想法省略不說了)
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什么?(表示王維猜想兄弟們思念自己時有些話省略了)
你們看,詩人王維思念兄弟們多么深切,既想到了過去,又想到了現在;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的確體現了“倍思親”的思想感情。
(3)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思念兄弟們的具體內容。
(4)齊讀第三自然段。
過渡:王維是怎樣來表達自己這種思想感情的?我們一起來看第四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說了什么?“思緒萬千”是什么意思?(思緒萬千就是想頭很多,想法很多)這一句話同上面哪個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聯系?(這一句話和第三自然段關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話說了什么?
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點名了什么?(點名了重陽節)
“憶”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東”指的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不是今天的山東省。
這個詩歌的意思是:重陽節思念家鄉的兄弟們。
(3)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板書:異鄉 客
(4)看圖,加深體會詩句意思。
圖畫上的人是誰?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詩人?
點示:桌子上的紙上寫的是繁體字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未寫題目。
(5)指名講讀詩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他鄉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著茱萸,唯獨缺少我一個人)
(6)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寫詩表達了思念親人的感情。
(7)齊讀第四自然段。
二、 總結課文。
(1)這篇課文寫了唐代大詩人王維年輕時客居京城長安,在重陽節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他思念家鄉親人的無限深情。
(2)指名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
(3)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板書: 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異鄉客 客 王維
登高 插茱萸 遙知 少一人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5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齊讀課題)。
師: 15歲,還是依在父母身邊得到大人寵愛的年齡,可王維在15歲就離開熟悉的家鄉,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來到陌生的長安,異地求學,無依無靠,整整兩年,七百多個日日夜夜沒見到家鄉的親人,是怎樣的孤獨和寂寞呀!他是多么思念家鄉的親人呀!請你再讀一讀課題,相信會有不同的感受。(指名讀,2人)再齊讀。
二、學習課文。
師:俗話說:文章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有的句子你讀著讀著很開心,感覺心里熱乎乎的,有的句子讀著讀著,很難受,心里涼冰冰的。下面請同學們讀讀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一定能深深地體會到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們畫出相關句子,并寫下你的感受。
1、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從文中的哪句話,哪個詞體會到了王維的思鄉之情。(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
(1)“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a、此時,家家戶戶在歡度什么節日?你知道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嗎?
b、師:重陽佳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張照片,(出示圖片),你能用你學過的詞語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嗎?
c、課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這種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學生說(課件出示)
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讀。(評價:聽了你的讀,我仿佛就站在熱鬧的大街上了;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你認為怎么讀才更熱鬧呢?)
師: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
出示課件:大街上熱鬧起來了,有的——————,有的——————,
有的————————,還有的——————,真是——————。
師:再次通過你們的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吧!
d、(音樂響起)師描述:炮燭聲、鞭炮聲,人們的歌聲、笑聲不斷傳來,人們手挽著手載歌載舞,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熱鬧呀。別人一家團圓,那么開心,享受著天倫之樂,小王維呀,你此時心情如何?(師相機請兩位學生說)
師:是呀,看著別人一家團圓,王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
課件出示:
當別人一家團圓,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時,王維卻站在庭院前,對著一彎明月,他想:( )
當別人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望遠時,王維則( ),他想:( )
當別人( )時,王維( ),他想:( )。
師:你再來讀讀這句話,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感受。
(出示:“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指名讀。(評價,賽讀,齊讀)
過渡:“每逢佳節倍思親”,越是到過節,越是激起王維思念家鄉的心情。獨在異鄉,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
(2)師:1、 配樂范讀
出示: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a,隨著音樂聽著老師的朗讀,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b、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c、你們看到了兄弟手挽手,頭插茱萸去登高游玩,聽到了兄弟們的笑聲,多么高興啊,用你的語言將它表達出來。
a、指名讀
b、齊讀
d、師:讓我們與詩人一起回到那個充滿歡樂的家鄉吧!(齊讀)
(3)師: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是那么遙遠。
出示:如今,我們卻天隔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a、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兒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讀出了什么?
b、 學生說(王維心情很難過)帶著這種感覺讀這句話。
(王維很悲傷)帶著這種感覺讀這句話。……
c、出示圖片:同學們看,王維的兄弟真的在頭插茱萸,登高西望,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你是王維的哥哥,你想說:“
你是王維的媽媽,你想說:“
你是王維的朋友,你想說:“
師: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誼呀,可是
這里沒有兄弟的相伴,“如今……”
這里沒有父母發關懷,“如今……”
這里沒有朋友的慰問,“如今……”
d、讓我們再次走過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
(4),師: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節日的熱鬧場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現在,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的哪個詞來表達呢?
生說(思緒萬千)
點名讀,齊讀。
三、情感升華、吟詩抒情
過渡:王維與親人天各一方,重陽佳節不能相會,思鄉之情愈漸濃郁,思緒萬千之時,將這濃濃的思念溶進了四行詩句中。
出示古詩:
1、配樂范讀
2、忘了自己是誰,現在你就是王維,你會怎么來讀這首詩。
a、指名讀,評價。
b、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站在庭院里,沐浴著輕柔的晨風,你情不自禁地吟誦著: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站在山坡上,眺望著遙遠的家鄉,你無限深情地吟誦著: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站在窗戶前,仰望著皎潔的圓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誦著:
c、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萬語匯成了這首詩(齊讀)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師:“每逢佳節倍思親”, 有這樣感嘆的又何止王維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鄉時,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外出打工的親人,思念家鄉時,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2、你還知道哪些思念親人的詩呢?
學生交流
4、老師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