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信》教學反思 篇1
《信》教學反思
信是人真實感情的流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紐帶。因而,我抓住這一良好時機,經過兩個晚上的思考,決定親自給我們班孩子寫一封信,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整體來說,教完這一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現就本節課的得失反思如下:
一、從生活入手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生活即課堂,課堂即生活。”語文課程標準將人們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即生活與語文緊密結合。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的直觀性特點,上課時,我從生活入手,真正的帶著這封信進入課堂,巧設懸念,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與期待,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隨文識字,寓教于樂。
識字寫字為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對于學生而言,所謂“生字”,是自己不認識的字。它既包括本課要認的字,也包括學生應該正確書寫的字。所以,上課在讀書的基礎上,自己從書中找出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讀一讀,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你記住了那些字,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最后小組長匯報交流。在小組合作中,我嘗試著教給孩子們小組合作的技巧,每個組都合作的比較好,就單單一個“無邊”的“無”字,就有兩字組說出了兩種不同的記憶方法,“替”、“給”這兩個字有的孩子也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記憶,記憶方法獨特,真的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開火車認讀,再次強化認字,使學生不僅讀準了字音,還記憶了字形,其中也適時滲透理解字詞,造句,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多種形式朗讀,品味
閱讀是作者、文本、讀者之間進行的一場默默的交流。課上,通過自讀、分小節讀、師范讀,體味讀,分角色讀等形式,深入淺出的引導著孩子們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領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那只小鳥,就是棵樹,就是那片云,就是那朵花,會對自己的伙伴說些什么,讓孩子們在說的同時,更要通過讀傳遞出來。相信孩子,給他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的思緒隨著自己的心兒一起飛揚。通過“讀“的品味,理解”讓我的心和別人的心貼得緊緊、緊緊,這就自然而然的滲透了情感態度目標的教學。
四、拓展文本,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將語言訓練有機切入文本教學之中,這樣,既為以后的作文教學做好了鋪墊,也是在利用教學的細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得整個教學進入高潮,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我想,只有學生情緒高漲,才愿意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此,我提出 “我還會替誰給誰寫信呢?寫些什么呢?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一句句可愛的詩句出現在我的眼前:“替大樹給啄木鳥寫,我已經生病,請快快來給我治病。” “替氣球給人寫,請快點給我打上氣,我想早點飛上天。”“替小草給云寫,請快快下雨吧,我都快渴死了。”“替我給爸爸寫,您少喝點酒吧,喝多了對身體不好。”……
本節課的最后,我還為孩子們讀了寫給他們的信,一些孩子留下了感動了淚水,我也哽咽了。我想有了這樣的情感交流,孩子們也把自己的心中的話寫給我,做了一次小練筆。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兼顧較多,因而原來兩課時的教學用了四課時才講完,用時太多,如何巧妙的安排自己的課堂教學,達到統籌兼顧,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信》教學反思
接到通知時離正式講課只有5天時間,時間倉促,任務艱巨,再加上從來沒有在這種場合講過課,我深感壓力重大。5天的錘煉,使我受益匪淺。
一、吃透教材,能巧妙設計教學。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性的課堂教學過程,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可謂“教無定勢,學無定法”,這就需要教師“吃透教材”,了解學情。把教材用好、用足,這就要求我們養成細讀課文的習慣,深入地研究課文,把落實教學的眼光深入到課文深處,要找到并把握課文表達感情的支點,把最能落實基礎知識,最能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內容,科學而藝術地整合起來,實施教學。
二、深情朗讀,能把握作者情感。
閱讀課堂教學需要朗讀。這是因為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鏗鏘之聲;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氣勢、神韻、風格。朗讀不僅僅能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占有時間,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
同時教師的范讀也不能忽視,教師把輕松優美的語調讀進學生心中,就能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學生邊朗讀,教師邊指點,這樣氣氛越來越濃,以至讀得神思飛越,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之中。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影片、展示圖片,使教學更具有直觀性、趣味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激發自己的情感。
四、課中活動充分,能讓更多學生參與。
“課中活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占有時間,進行有形式也有內容的學習語言、發展智能、培養情操的操作演練。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目標,想辦法讓學生充分地“活”起來、“動”起來。
五、精辟點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對文中的重點段落,師生要融為一體,用“多角度反復”的方法評點課文,閱讀視點的變化引來了課文的三維立體動感,這既是優美的教學,也暗含著學法的熏陶,學生在此時是學習的主人,同時也醞釀了教學的高潮,教師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體味到的蘊含在字里行間的豐富內容,化為點評,讓學生也能感受到、體會到。對學生的看法,老師要給以充分的肯定,讓他也能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悅,這樣縮短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相交流,平等對話的過程。
對于這堂課,雖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沒讓學校失望,但我自知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也讓我督促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學習,有意識訓練自己臨場應便能力,更進一步完善自己。
《信》的教學反思
《信》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歌,本文以“信”為紐帶,以兒童特有的視角和口吻來描述,具體描寫了“我”與小鳥、花朵、大海、云、樹做朋友,并替他們寫信的有趣故事,內容淺顯易懂,結構段式大體相同。這種結構段式相同的詩歌,在前五冊語文書中經常出現,加上《信》這首詩歌篇幅短小,層次清楚,詩句間浸透著童心的稚嫩,學生讀起來能夠瑯瑯上口,感到很親切、自然。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始終圍繞著“作者替誰寫了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來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朗讀的能力,其中第一條就是加強朗讀教學,因為閱讀是作者、文本、讀者之間進行的一種默默交流,可見朗讀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為語文老師都知道,如果一堂課只有老師的滔滔不絕,而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語文課一定不是好的語文課。因此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特別重視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自讀、默讀、指名讀、品讀、男女生分角色讀、齊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淺處地引導孩子們很自信地談個體的感悟及想法,如整體感知時的朗讀,理解情感時的細讀、品讀,表達情感時的感情朗讀。無論是那種形式的朗讀,其目的都是是為了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這種個性化的感悟讓學生體會到 “信”是人真實感情的流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紐帶。教學環節中設計的有感情地朗讀此首兒歌,是想進一步讓學生領悟“用心交往”,這一有感情朗讀環節,更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讀中,達到了與作者共鳴的效果。
在培養孩子們朗讀能力的同時,我也很重視學生詞語的積累與運用。雖然這首詩歌內容淺顯易懂,篇幅短小,但詩歌中的“姹紫嫣紅”、“風平浪靜”、“綿綿春雨”更突顯了自然的美麗,故此我讓學生借助朗讀,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感悟它們所包含的意境,更讓學生從自己掌握的詞語中找出與之相近的詞,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原有的詞庫,又增添了一些新知。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點也不假。與其讓孩子們每到周末完成像任務一樣的周記,還不如給孩子們提供相應的素材,讓他們快快樂樂地開始他們的寫話之旅。自從開始了詩歌《風》的仿寫,我的這一想法就一發不可收了。學習了《信》之后,我也叫孩子們開始仿效課文的格式自己寫詩,我有意識地創設了習作情景:“5.12四川大地震”這一全民都為之痛心的震撼,我用自己制作的課件,呈現災區小朋友們震中、震后的苦難、堅強,讓學生從一張張的圖片中感受同胞們的傷痛,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和紙、手和心,給災區的小朋友寫一封信,寫出自己對他們的關心,對他們的鼓勵。這一設計意在拓展孩子的思路,從課文中說開去,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這樣既能為今后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總的來說,孩子的情感在這節課中得到了一次盡情地釋放,整個教學過程都處于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情感參與。他們(她們)也更明白了關愛他人,要為人們做更多有益的事的道理。
《信》教學反思 篇2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在閱讀教學中,我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為使學生對巴金這樣一個著名的大文豪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和課外搜集的資料,介紹自己眼中的巴金,再讓學生用自己知道的詞語來概括巴金取得的成就,并讓學生把自己的好詞語板書在黑板上,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而且使他們很好地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
2、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重視語言的積累感悟
教師的教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畫出重點的句子,促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讓學生在文中畫出巴金爺爺自己評價自己的句子,畫出巴金爺爺闡述生命的意義的句子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一步步有層次、有目的的閱讀,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閱讀實踐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了閱讀的能力。課堂中我還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如結合巴金爺爺闡述自己用感情來寫文章的句子,擴展巴金在介紹自己寫作時的心理感受,使學生懂得文學作品只有飽含深情,才能打動讀者的心。在組織學生探討巴金爺爺對生命的意義的論述時,我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進行語言拓展訓練等方法,使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感受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是享受,體會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3、注重“三維”目標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教學要落到實處,使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語言,升華情感,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須把“三維”目標落到實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在教學環節中實現文道結合,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注重讀書實踐能力的培養;既注重書本理論的學習,又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在交流讀書體驗時,根據學生的讀書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讀、去想;再讀、再體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學生搜集資料的范圍有限,課堂上還不能大膽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組織教學環節過渡的語言缺乏詩意的美感,顯得冗長羅嗦,教學課件設計缺少豐富的變化等,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引導學生展開讀書活動,開闊學生眼界等。但我相信,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會做得更好。
《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封書信,作家巴金爺爺在信中表達了對家鄉孩子真誠的關懷、親切的勉勵,抒發了自己要讓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內容真實具體,形式規范,用詞準確。在教學本文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先朗讀,然后逐段概括段意,抓住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給孩子的信》是極好的例子。我們同學在讀這篇文章時,要抓住含義深刻,令人回味的句子,如“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這段文字雖然是巴金在說自己創作的原因,其實蘊含著所有成功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成功,并受人歡迎的原因——讓愛充滿自己心靈的角落,讓愛感動讀者的心靈,撥動他們激情的心弦。這也是值得每一位同學學習的地方。
另外,這是信就講究信的格式,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方面的指導,回憶格式要求,鞏固知識,幫助學生明確信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媒介之一。并嘗試寫一封信給自己的親友,談談如何使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這樣學以致用,效果會好些。
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是一封書信。作家巴金爺爺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家鄉孩子真誠的關懷、親切的勉勵,抒發了自己要讓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給人以人生啟迪。
課文內容真實而具體,語言從容而舒緩,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洋溢著一個仁者的風范,恬淡而溫情,讀來真切感人。文中有很多巴金爺爺充滿哲理的話,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并且將這些道理融入自己今后的生活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朗讀
我先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劃出巴金爺爺充滿哲理的句子。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全部找了出來。然后,我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書的旁邊。
二、理解
在學生朗讀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小組交流感悟,體會巴金用自己的一生和對自己的評價來教育學生該怎樣做人。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能將這些道理融入自己今后的生活中。
三、積累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在課后將這些句子摘抄下來,反復誦讀,品悟巴金爺爺充滿哲理又給人啟發的語錄。
四、內化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讀,懷著對老人崇敬的心情,把巴金爺爺在回信中想表達的意思讀出來,體會巴金老人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我想,經過這樣教學的四步曲,就能讓學生在真正理解巴金的心思的基礎上,生出對巴金的敬愛,以及要以巴金為榜樣,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書信。字里行間飽含著巴金對祖國、對家鄉孩子們的熱愛之情。課文難點在于抓住重點句子,體會“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體會巴金的高尚品質,受到要珍惜時光、好好學習的教育。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沒有吃過苦、受過難,很難切實體會巴金的高尚品質。在學習課文時,我采用多種方式來讀這封信,讓學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后相互交流、答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課后第三題的語段是這篇課文里比較難理解的地方,于是我采用一段口語練習,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們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次花: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偉大的人。有的學生說:“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是一朵花。”有的說:“有的學生被難題困住了,我去幫助他,這也是一朵花。”……孩子們用身邊的事例詮釋了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那么的真實、貼切。看著孩子們學得輕松、快樂,我感覺非常愜意。
《信》教學反思 篇3
前不久,我參加了縣優秀課的評比活動。翻開九年級語文教材選課時,我第一眼就看好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之所以選這篇文章,理由主要有兩個: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學生能夠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增加語言積累,學會寫作方法:二、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陶冶學生情操,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話題”進入中學語文教材,實則上就是為當前的教育補充進“情感與人文”的元素。本文就是如此,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審視愛情,審視身邊的早戀行為。
我深刻意識到本節課首先是一節語文課,要結合文本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卻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課。所以,在教學中,我既注意學生的聽、說、讀、寫;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說理寫作方法;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又注意采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及文本的作者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將愛情觀和人生觀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正如我們的家長在孩子提問這個問題時不開明的表現一樣,學生們在眾目睽睽之下,也不敢敞開心胸,暢所欲言。這一點,是我在上課之前就有心理準備的,學生的發言不夠踴躍也是我預料之中的事,誰能要求剛剛進入青春的孩子們在幾十雙眼睛的注視下,不臉紅、不害羞地大談特談愛情呢?雖然如此,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卻真的很有收獲:他們能自己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答案;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念參考書;他們的學習習慣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他們掌握了講述抽象道理的方法;他們還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并能夠用本節課所學審視身邊的愛情……他們真的收獲了很多,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呢?
能夠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有這么多收獲,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真的很欣慰。
《信》教學反思 篇4
洋溢著時代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宗旨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已推行了幾年。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結構、內容、評價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改革創新的精神,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當我在網上再次閱讀新課標時,特別是最近聆聽了幾位學者的講學,時值深秋,卻有著春天的感受。
讀著新課標,我聯想到了我上過的一節課。這篇課文是《給家鄉孩子的信》,寫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體很差,拿筆艱難,還熱情得給家鄉孩子進行回信,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和對孩子們的殷切期望。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不要說給每個學生寫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級郭小娟同學所要的那樣一句話,就只給你們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時候一枝筆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辦呢?無論如何,我不能使家鄉的孩子失望,我終于拿起了筆。……”,在初讀課文時,有個小女孩當我走到他身邊時,她指著課本對我說:“老師,這個字(枝)不是用錯了?”我一看,心里一驚,心想:發現不錯,讀得認真!我沒有直接告訴她,而是說:“你認為是應該是什么呢?”……幾分種過后,大家把課文都讀好了,我們對課文中字詞理解進行了交流。對于一枝筆的“枝”還有幾個同學也提出了疑問,我就此讓學生們進行猜測。有的說,是巴金老爺爺無意用錯了,我點頭贊賞了他,有的說是編書的人把字寫錯了,還有的說,編輯課本人員不會搞錯,打字排版人能搞錯,為了證明是排版的錯誤,有同學竟找起了舊課本,并且如獲至寶地站了起來,說舊書就是用“支”!(新書與舊書的這個地方的細微變化,說真的,我還也沒注意!)是老作家用錯了?還是打印錯了?或是編者認為不妥,反復幫助修改呢?這時,我覺得再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如討論究竟是“支”與“枝”哪字用得好了?我讓大家再把這段課文讀讀,或許會有更好的意見和體會。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支”做量詞,可以用來表名像“筆”這類物件的多少單位。但文中為什么不用“支”而用“枝”,可見,用一支普普通通的筆寫字,在年老患病的巴金爺爺的手中,卻似拿著一枝沉重的樹枝去寫字。何等的艱難啊!這不正好照應了前文“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巴金老人,年邁病重,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堅持親筆給孩子們回信,這種精神多么難能可貴!關于這個字占用了很長的時間,而且也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但我覺得語文課就要活上。還以老規矩要求一節課的目標和環節怎樣怎樣,還算什么改革啊!
打破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固定的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時空,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想,積極地探究,正是新課標向我們提出的要求。
《信》教學反思 篇5
篇一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課堂教學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知識性目標-----相關的歷史與藝術的知識;反語嘲諷的語言效果。2:技能性目標:進行速讀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3:情感性目標:進行愛國情感及雨果偉大人格魅力的滲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
1:快速閱讀,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讀完課文,要求學生看得快,記得準,教師三分鐘后就課文具體內容提問了十個問題。
2:展示有關圓明園的幻燈片以及一些網上下載的其他有關圖片,讓學生對圓明園有個感性的認知。
3:小組討論探究:你能夠體會到從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6—11段,然后小組討論探究,最后教師小結。
4:布置課后作業:學過全文,請你給雨果寫封信,談談你的感受。
我認為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運用快速閱讀訓練的方式來處理課文知識性較強的部分,達到了省時與高效的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與新課改的精神,重視學生活動,重視學生個人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設計教學環節給學生充分保留了時間,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深入課文,與課文直接對話。
3:設計教學環節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處處分析與無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點環節,以點帶面。
4:運用多媒體手段介紹圓明園,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認識,事半功倍的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性目標。
5:注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以及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設計給雨果寫信的環節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應該注意。
篇二
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1、培養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體會反語手法的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語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反語手法的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語言。
二、對本堂課的教學過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關圓明園的視頻,讓學生對圓明園有個感性的認知;然后通過文字介紹,對圓明園的過去和現在及雨果的情況都有一個理性的感知,為分析全文做好了鋪墊。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閱讀方式,梳理結構,整體感知。學生自己選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采用了默讀的方式,默讀的好處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所需知識要點,更利于學生的自主思考。
3、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課堂中,講解書信的格式,強調“曦”字的寫法并作了示范書寫,琺瑯、瞥見的讀音,講授反語及其作用。
4、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自主與合作中完成。重視學生活動,重視學生個人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設計教學環節給學生充分保留了時間,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深入課文,與課文直接對話。
5、設計教學環節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處處分析與無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對圓明園的評價及對侵略者的譴責這個重點環節,以點帶面。
6、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以及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設計給雨果寫信的環節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加深對雨果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認識。
7、語文課堂教學要做到文道統一,結合文本的實際我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們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少年強,則中國強!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個別問題深度不夠,如圓明園作為奇跡,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其中圓明園是亞洲文明的剪影,學生沒有答出來,教師應再加以引導。
2、在課堂上學生選擇的是默讀的方式,所以顯得課堂氣氛不活,影響了一些同學的思維。
《信》教學反思 篇6
《我不能失信》一課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我課前瀏覽了課文。本課閱讀的重點是小慶齡拒絕父母的建議,堅持留在家里,難點是透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學完本課我反思了:
一、閱讀課文的教學重在“放”。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本課語言樸實,人物的內心和性格是從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中體現出來的。因為在學習本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灰雀》時,對本組的四大名人之一的宋慶齡作過一些解釋。所以這環節,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宋慶齡的故事。通過自己所搜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偉人獨特的人格魅力!我巧妙地出示了兩個詞“失信”與“守信”。并串句形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守信勝過有名氣,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毀了你一生的名譽。”“一個可愛的人不僅要有漂亮的外表,更要有美麗的心靈。
這個環節,我并沒有出示與課文有關的閱讀要求。而講述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誠實守信是心靈最圣潔的鮮花。它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橋梁。我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因為我的講述學生頗感興趣。教室里爭著講故事的場面活躍了課堂。有個男孩講到:星期天,他和小伙伴約好一起回家,結果小伙伴先放學走了。可自己又不知道,就在校園里等呀,找呀,更生氣的是那小伙伴回到家狀告自己在學校里玩,媽媽拿著條子來接他回家,回到家還著打了。因為這他和小伙伴不一起玩了。我追問了學生,聽了這個故事想明白什么?(一個女孩說:“誠實守信是友誼的橋梁,它需要耐心呵護。)說的真好。板書課題《我不能失信》。孩子們非常愿意去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圈、點、畫、批、寫”等閱讀方法。我出示小黑板,有關課文中的詞語串聯:高風亮節、心明眼亮、飛蛾撲火、撲朔迷離、信口開河、信誓旦旦、通風報信(拓寬學生閱讀面。)
班上大部分學生能通過“朗讀,默讀、選讀、跳讀”等方式,在讀后寫體會。(有個小個子女孩,她寫到:讀完本課,我知道了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宋奶奶小時候“呂行”(履行)自己諾言的故事。這個故事贊揚了宋奶奶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讀完這課,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因為不講信用而傷感情,傷友誼。那是……)還有孩子這么寫到:難怪宋慶齡之所以能成為……是因為她小時候就懂得怎樣做一個讓人尊重的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得講信用,尊重自己。比如文中講到……(這孩子用中心直面開頭,真的很不錯的。)
二、閱讀課文的教學不能忽視“讀”“悟”“寫”。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閱讀課文。也正是老師在前幾篇課文閱讀感悟中有了方法怎樣去體會文字與故事的快樂。本單元都是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在閱讀與寫作的引導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模式達到妙筆生花。為此,人物之間細節的動作神態往往是文章的亮點,也正是作者文筆妙用的技巧。
比如,本文人物的動作描寫不是很深,卻能讓讀者透過這僅有的幾個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還是有難度的。在這里我出示了文本內容,“當父親拉起慶齡的手就要走、時慶齡、把手抽回來。”這個動作彌補了人物語言所未能達到的效果,更直截了當地表明了慶齡的態度。還有文章結尾處對人物的動作描寫“慶齡點點頭,甜甜地笑了,”這是對自己選擇留下來的肯定,同時也突出了人物的品質。出示文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怎樣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呢?
下面安排了學生口述“自己最熟悉的人”。為了學生不受概念所壓,我出示了說話題目“我的班主任老師”“我喜歡的人”“我的同桌”“媽媽失言了”“老師笑了”等。(這個環節學生表現不錯的。班上有個成績差的孩子,他說的文題是“老師笑了”他說到:那是讀一年級時,我是一個連降兩級的學生,沒有哪個老師喜歡我,更沒有哪個老師對我笑。自從來到了王老師的班上,王老師常常把笑容送給我。那是放學了,老師把沒寫好字的同學留下來重寫,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這時,老師來到我身邊,伸手握住我的手寫字,這時老師像被什么東西嚇壞了,說:“孩子,你的手……?”我的手,聽外婆講,我的右手,是有5個拇指,但是我的大拇指長在十指的骨節上,醫生說,必須剪掉,就這樣被剪掉了。從此我就只有四個手指寫字,總是握不住筆,所以寫的字很丑。我望著老師,連忙來擦掉這些字,老師一手抓住了我的小手說:“孩子,別擦掉這些字,你的這些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然后,老師摸著我的頭,甜甜地笑了。(這孩子說的是千真萬確,我在不了解時,沒少讓他重寫,還撕過他的本子,現在,這孩子的字是班上較為漂亮的字了。)
讓孩子們相互交換習作,畫出小習作中表動作的句子,并學著旁批。(這是體現閱讀與寫作的意義。)
揭示簡單的寫作技巧,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所要表現的主題。在寫作的過程中,要選擇能表現主題的動作進行描寫,與表現是題關系不大的動作可以少寫,甚至不寫。在具體的動作描寫時,還要注意用詞準確,而且要符合實際。比如,體現一個同學在發本子的過程中的自私心理時,引導學生可以對人物展開適當的動作描寫:小紅發現自己的本子有一頁很臟時,她瞥了一眼同桌,眼珠一轉,故意把同桌的橡皮碰到地上。當同桌彎下腰去撿橡皮時,她連忙把自己的臟本子換給了同桌。同桌撿完橡皮,她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沖同桌微微一笑。(例文中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進一步的訓練學生能這樣的表達人物動作描寫的技巧。
安排學生寫一寫“我的同桌”(學生表現好,有的學生邊寫邊笑,小孩兒之間的事有趣又可愛,他們怎么想就會怎么做,只要鼓勵學生怎么做就怎么寫一定會生動的。)
三、閱讀課文的教學抓關鍵詞與“習作模式”。本文最生動的是人物對話,這給學生習作引領的是一種模式。怎樣理解人物的對話?本文的問話和答語較多,充分體現了宋慶齡和父母當時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在理解人物的對話時,要抓關鍵性的詞語及提示語來理解。如,出示例句“父親見慶齡停住了腳步,奇怪地問:‘慶齡,你怎么不走啦?’”“奇怪”和“怎么”可以看出父親的疑惑和慈愛。又如,“‘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兩個“不行”說明宋慶齡已經認識到盡管明天教小珍疊花籃不是不可以,但是讓她來了撲空會使自己對不住小珍。學生還可以進行互相交流,來理解人物的對話,從而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在這過程中,結合學生習作片斷說明,讀書更不放一難,要懂得關鍵詞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閱讀課文的教學,首先的教學思想得“放”“圍”“總”“評”“寫”等讓閱讀課真正落到實處。
《信》教學反思 篇7
風姑娘送信教學反思篇一:
《風姑娘送信》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以風姑娘送信為主線,介紹了燕子、松鼠、青蛙等小動物富有生趣的過冬方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及針對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抓住每個環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這些方面還是挺有感受的。
一、在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教學
二、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層層推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雖然面對的是是一年級的學生,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復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我在課開始,設計了讓學生聽錄音看書,熟悉課文整體感知,并思考:風姑娘把信送給了誰?然后,把這幾句句子組合起來,讓學生逐句朗讀,是為了幫助他們將全文的主線串起來,也降低了學生整段朗讀課文的難度。接下來,讓學生讀小動物收到信后都說了什么?再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讀, 學生自己讀,學生有選擇性的讀,這些方法都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借助拼音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我則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分角色表演讀是在課堂中創設輕松、活潑、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習更富有生氣,增加趣味性,同時讓他們體會每一個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
通過看圖讓學生模仿課文來說一說大雁、螞蟻和蛇等其它動物接到風姑娘的信會怎么說。通過這樣的拓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最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思考風姑娘還給誰送信,他們又會怎么說,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四、多媒體與教學很好地進行整合。
在這堂課中,媒體的制作也為教學增色不少。由風姑娘吹出的落葉紛飛的情景,由落葉送出的一個個詞語,還有那形象可愛的小動物都深深吸引了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的學習氛圍。 。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能學得更多、更好而不斷努力!
風姑娘送信教學反思篇二:
《風姑娘送信》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情趣。講授完這節課,感受頗深,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識字教學要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
大量的識字是這一單元的特點,如何將每一個生字都在課堂上有效地被學生所掌握呢?我覺得每個生字教學時應各有側重點。
教學一開始用情景引入,讓小朋友看一看聽一聽,說說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出生字“落葉”,用實物出示的方式,既讓學生掌握了生字,又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同時引出生字“片”的教學,以筆畫書空為主,掌握這個字的書寫規律。
學生之間有差異,在句子“呼呼呼,風姑娘去送信。”中的“姑娘”一詞,重在偏旁和輕聲,有的小朋友對這兩個字為什么是女子旁講不出,有的同學還能寫出其他女子旁的字
其他的生字,我在請小朋友讀小動物和小女孩的媽媽收到落葉信后的話時隨機教學。
新教材重視書寫指導,本課中“寶”是要求書寫的生字,因此由媒體演示了書寫筆順,指導學生分析字形,認識新部首“寶蓋頭”,并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這樣在課堂中巧妙穿插了識字,有張有弛,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生字。
二、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層層推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盡管是一年級的孩子,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復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熟悉課文整體感知,并思考:風姑娘把信送給了誰?然后,把這幾句句子組合起來,讓學生逐句朗讀,是為了幫助他們將全文的主線串起來,也降低了學生整段朗讀課文的難度。
接下來,讓學生讀小動物收到信后都說了什么?再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讀,學生自己讀,學生有選擇性的讀,這些方法都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借助拼音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我則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分角色表演讀是在課堂中創設輕松、活潑、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習更富有生氣,增加趣味性,同時讓他們體會每一個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學著課文中的句式說說出示的圖片上其他動物的過冬方式,學生的積極性高,會說、敢說,在直接的感知、模仿、實踐中獲得新知。
本課教學最后環節,改變以往郵遞員叔叔送信游戲,變成風姑娘送信,學生互相獎勵,自主學習,獲得學習的快樂。
三、通過說話練習,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對課外知識進行延伸拓展。
本課中提到的四個對象都有各自準備過冬的方式:燕子要南飛在上半學期的課文中已經出現過,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教學時不作重點。在小松鼠準備糧食過冬的這節中,設計了讓學生說小松鼠藏松果的原因,課中學生有的說:“藏了松果,冬天就可以躺在溫暖的家中吃松果了。”有的說:“這樣過冬就有幾頓豐盛的大餐了。”這些回答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松鼠的過冬方式,當然,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使內容更生動有趣。小青蛙要冬眠,則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動作,體會它過冬的方式,理解冬眠的含義。然后拓展“還有哪些動物也要冬眠”來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知識,同時,也在談話中引出他們收到風姑娘的信后會怎么說?使學生在趣味活動中模仿課文內容說話,提高表達力。
最后,根據教材的內容拓展了其它三種動物過冬的方式,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運用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能力。又留了思考給學生,讓他們回去后繼續探索其它小動物各種不同的過冬方式,培養他們探究精神。
在這堂課中,媒體的制作也為教學增色不少。那形象可愛的小動物都深深吸引了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的學習氛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能學得更多、更好而不斷努力!
《信》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蘊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復推敲。
我認為初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盡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范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里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系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么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為什么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么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么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后沉思著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后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信》教學反思 篇9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1.重視識字和寫字。
學生學了一篇課文,課文中的生字、詞語讀得準確,句子讀得通順連貫,形成順暢的語流,有一定的情感。生字會認、會讀、會記、會寫并寫得規范端正。這些應是一年級學生在知識能力方面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學生上了第一課時后,雖然對課文已經初步掌握,但是仍然要留出一定時間來復習生字詞語的讀音,這對學生進一步讀好課文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也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連貫。課文結束,我又用開火車的形式抽讀生字卡片,基本上全班每人都輪到了。這些都是讓學生切實過好認讀關的具體操作。
2.圖文結合,發揮想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思維的”,講的就是兒童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我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將文本和圖畫緊密結合,在指導學生讀句子之后,讓學生看課文上的插圖,學生通過對圖上排隊南飛的大雁、地下冬眠的青蛙、儲備食物的松鼠、風中挺立的小樹的觀察,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從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此外,通過看圖,并讓學生說一說,“秋姑娘讓大雁小心什么呢?”“請你當秋姑娘對青蛙說話。”“有只小松鼠說現在是秋天,時間還早著呢,我再玩一會兒,你是秋姑娘,怎么對它說?”“小樹穿上了冬衣會說些什么?”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3.整體回歸,拓展延伸。
在指導學生細讀每一封信的基礎上再回到整體,齊讀2-5小節,使課文不支離破碎。最后孩子們誦讀全文,再次感受課文的語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靈美。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再向課外拓展,我設計了如下環節:秋姑娘還會給誰寫信呢?出示“一封寫給可愛的小燕子,——————。”“一封寫給————,——————。”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交流,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在說話訓練中進行情感思想教育。交流完,問學生:咦,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學生都能答出全被秋姑娘寫了信,學生明白楓葉的去處,與課文的開頭呼應。
4.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課程標準》關于低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識字、寫字的第一條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可見,我們的語文課堂要采取多種手段讓每個孩子都喜歡讀書,喜歡認字,把讀書認字視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努力培養學生讀書、識字、寫字的興趣,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蘇教版小語第一冊《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童話形式的科普知識短文,描寫了秋盡冬來的季節特征,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如何準備越冬的情形。作者將秋天人格化,通過“秋姑娘”發送傳送秋天的信息,給了我們季節變卦的相關知識,自然有致,生動引人。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小學一年級學生雖剛入學,但他們的學習經歷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師同樣要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學習內容淺顯、有趣,學生易于學懂,教學中多次創設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環節,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感悟。這樣以學定教,以體現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思想。
2、朗讀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去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沛的讀書時間,開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在讀中體會情感。這和新課標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多種課程資源并用,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課中,美麗的動畫,形象的詞卡和印有課文內容的大楓葉,把學生帶進了如詩如畫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心得到陶冶,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以下談談我在這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在近一年多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的實踐中,我嘗試采用“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組織方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然后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讓學生從興趣動身,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存疑質疑,在課堂上積極大膽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滿足感和成績感,這不只改變了現行的師教生學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參與教學,獲得生生教學的學習效應,不只鍛煉了能力,還影響了全體學生,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欲望,堅持全體學生興趣的耐久性,教學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蘊含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篇篇課文中,不只包括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科學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秋姑娘的信》中,通過“秋姑娘”傳送信息,表達了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教學中,我們也應當激勵學生關愛自然,關愛伙伴,培養相互關心的人文品格。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空洞的說教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或者似懂非懂,但假如換個方式,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教學時,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扮作秋姑娘給好朋友送信,學著秋姑娘的樣子對好朋友說說想說的話。換了個角度,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人人爭著做秋姑娘來關心好朋友。在不知不覺中,體會了朋友間的關愛,培養人文品格的教育也滲透其中。
三、藝術總是有許多相通之處,音樂是一種很適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形式。好的音樂總是以情動人的,美“文”以各種形式配上美“樂”,能夠增強教材的感染力,把學生很快帶入情境,甚至還能把學生整個情緒帶入高潮,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升華。正如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對同時代的音樂家貝多芬說過的那樣: “我用文學不能表達的地方,請你用音樂來表達吧!”一篇文字優美的課文,配上一首旋律動聽的鋼琴曲來進行朗讀,往往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學生在音樂課學的兒童歌曲,只要選得合適,也能運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在教學本課時,就配上鋼琴曲《思鄉曲》讓學生朗讀感受。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指導寫字的時間不夠,指導學生朗讀時,自己也未能入情入境的指導等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加注意。感謝很多的人對我這節課給予的幫助,謝謝大家。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話故事,它用秋姑娘寫信的形式介紹了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備食物、樹木裹上稻草準備安全越冬的知識。文章語言生動活潑,在閱讀的同時使人感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設計時我把以讀悟情的情感價值為一目標,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秋姑娘對朋友細膩真切的關愛,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與秋姑娘美好的心靈交匯,從而讓孩子們懂得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的道理。同時,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拓展內容,開發課程資源,為孩子展示潛質潛能和語言實踐打開廣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更為自主、更為開放。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1、歸謬激疑,探究學文
課上,我讓學生帶著“秋姑娘給她的好朋友都寫了什么?”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著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培養學生說完整通順的話。
2、讀信說信,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秋姑娘的信,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誠至愛的美好心靈,而且跳出文本,讓孩子初步感受書信的基本格式,有機地拓寬知識面。 接著,我又要求孩子照樣子說一說秋姑娘在信中會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說些什么,為孩子搭建一個語言實踐的舞臺,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動物要冬眠?松鼠喜歡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詞)小樹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為什么要裹?(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欲望。
4、感情朗讀,整體回歸
在學生了解信的內容后,我設計“換位朗讀”,告訴孩子:“你現在就是秋姑娘,你該如何通過朗讀表現出對朋友的關切之情,關愛之心呢?”學生在品讀“多加小心”“蓋好被子”“別著涼生病”“充足的食品”“別忘了”“裹上冬衣”等詞句的過程中,把秋姑娘的內心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感情朗讀了2——5小節后,我引讀:楓葉都到哪兒去了吧?借這個問題引讀文章的第七小節,讓孩子的感悟與文章的內涵更吻合,讓孩子的體驗與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近。然后我利用多媒體指導孩子背誦全文,再次感受課文的語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靈美。
二、拓展延伸,升華情感體驗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考秋姑娘還會對其他朋友說些什么?請學生用上“一封寫給 , 。”促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秋盡冬來之際動物的生活習性,滿足了學生無限的求知欲,激發出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同時促進學生把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作業如下:(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 讓學生采集落葉觀察,并動手做一做樹葉標本,也是讓學生走出書本 ,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在開放的富有創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信》教學反思 篇10
篇一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課堂教學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知識性目標-----相關的歷史與藝術的知識;反語嘲諷的語言效果。2:技能性目標:進行速讀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3:情感性目標:進行愛國情感及雨果偉大人格魅力的滲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
1:快速閱讀,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讀完課文,要求學生看得快,記得準,教師三分鐘后就課文具體內容提問了十個問題。
2:展示有關圓明園的幻燈片以及一些網上下載的其他有關圖片,讓學生對圓明園有個感性的認知。
3:小組討論探究:你能夠體會到從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6—11段,然后小組討論探究,最后教師小結。
4:布置課后作業:學過全文,請你給雨果寫封信,談談你的感受。
我認為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運用快速閱讀訓練的方式來處理課文知識性較強的部分,達到了省時與高效的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與新課改的精神,重視學生活動,重視學生個人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設計教學環節給學生充分保留了時間,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深入課文,與課文直接對話。
3:設計教學環節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處處分析與無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點環節,以點帶面。
4:運用多媒體手段介紹圓明園,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認識,事半功倍的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性目標。
5:注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以及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設計給雨果寫信的環節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應該注意。
篇二
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1、培養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體會反語手法的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語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反語手法的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語言。
二、對本堂課的教學過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關圓明園的視頻,讓學生對圓明園有個感性的認知;然后通過文字介紹,對圓明園的過去和現在及雨果的情況都有一個理性的感知,為分析全文做好了鋪墊。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閱讀方式,梳理結構,整體感知。學生自己選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采用了默讀的方式,默讀的好處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所需知識要點,更利于學生的自主思考。
4、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自主與合作中完成。重視學生活動,重視學生個人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設計教學環節給學生充分保留了時間,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深入課文,與課文直接對話。
5、設計教學環節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處處分析與無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對圓明園的評價及對侵略者的譴責這個重點環節,以點帶面。
6、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以及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設計給雨果寫信的環節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加深對雨果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認識。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個別問題深度不夠,如圓明園作為奇跡,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其中圓明園是亞洲文明的剪影,學生沒有答出來,教師應再加以引導。
2、在課堂上學生選擇的是默讀的方式,所以顯得課堂氣氛不活,影響了一些同學的思維。
《信》教學反思 篇11
風姑娘送信教學反思篇一:
《風姑娘送信》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以風姑娘送信為主線,介紹了燕子、松鼠、青蛙等小動物富有生趣的過冬方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及針對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抓住每個環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這些方面還是挺有感受的。
一、在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教學
大量識字成為二期課改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將每一個的生字都漸漸被學生所掌握呢?我進行了思考,在識字方面我盡量采用讓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說,比比看誰認識的字多,誰認識字的方法好。在備課時,還對每個生字教學時的側重點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信是小朋友熟悉的事物,教學一開始用談話的方式引出生字“信”,在學習“信”的時候,我借助于實物及簡單介紹,使學生識記這個生字。同時在指導學習這個字時,又理解了意思。這既讓學生掌握了生字,又引發他們學習新知的欲望。 學生之間有差異,有的孩子在學前就認識了大量的漢字,課題中的“姑娘”一詞,課文中的“落葉”“南飛”等詞語,就讓這些識字量較大的學生有展示的機會,請他們做小老師教大家,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讓其他的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認字。 風姑娘送的是落葉信。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制作的“接樹葉”游戲來鞏固學生的識字情況。隨著飄落下的樹葉上的生字,學生也興致盎然地復習了本課的詞語。 新教材重視書寫指導,本課中“寶” “信” “葉”是要求書寫的生字,因此由媒體演示了書寫筆順,指導學生分析字形,認識新部首“寶蓋頭”,并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這樣在課堂中巧妙穿插了識字,有張有弛,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生字。
二、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層層推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雖然面對的是是一年級的學生,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復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我在課開始,設計了讓學生聽錄音看書,熟悉課文整體感知,并思考:風姑娘把信送給了誰?然后,把這幾句句子組合起來,讓學生逐句朗讀,是為了幫助他們將全文的主線串起來,也降低了學生整段朗讀課文的難度。接下來,讓學生讀小動物收到信后都說了什么?再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讀, 學生自己讀,學生有選擇性的讀,這些方法都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借助拼音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我則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分角色表演讀是在課堂中創設輕松、活潑、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習更富有生氣,增加趣味性,同時讓他們體會每一個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
通過看圖讓學生模仿課文來說一說大雁、螞蟻和蛇等其它動物接到風姑娘的信會怎么說。通過這樣的拓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最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思考風姑娘還給誰送信,他們又會怎么說,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四、多媒體與教學很好地進行整合。
在這堂課中,媒體的制作也為教學增色不少。由風姑娘吹出的落葉紛飛的情景,由落葉送出的一個個詞語,還有那形象可愛的小動物都深深吸引了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的學習氛圍。 。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能學得更多、更好而不斷努力!
風姑娘送信教學反思篇二:
《風姑娘送信》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情趣。講授完這節課,感受頗深,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識字教學要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
大量的識字是這一單元的特點,如何將每一個生字都在課堂上有效地被學生所掌握呢?我覺得每個生字教學時應各有側重點。
教學一開始用情景引入,讓小朋友看一看聽一聽,說說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出生字“落葉”,用實物出示的方式,既讓學生掌握了生字,又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同時引出生字“片”的教學,以筆畫書空為主,掌握這個字的書寫規律。
學生之間有差異,在句子“呼呼呼,風姑娘去送信。”中的“姑娘”一詞,重在偏旁和輕聲,有的小朋友對這兩個字為什么是女子旁講不出,有的同學還能寫出其他女子旁的字
其他的生字,我在請小朋友讀小動物和小女孩的媽媽收到落葉信后的話時隨機教學。
新教材重視書寫指導,本課中“寶”是要求書寫的生字,因此由媒體演示了書寫筆順,指導學生分析字形,認識新部首“寶蓋頭”,并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這樣在課堂中巧妙穿插了識字,有張有弛,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生字。
二、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層層推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盡管是一年級的孩子,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復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熟悉課文整體感知,并思考:風姑娘把信送給了誰?然后,把這幾句句子組合起來,讓學生逐句朗讀,是為了幫助他們將全文的主線串起來,也降低了學生整段朗讀課文的難度。
接下來,讓學生讀小動物收到信后都說了什么?再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讀,學生自己讀,學生有選擇性的讀,這些方法都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借助拼音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我則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分角色表演讀是在課堂中創設輕松、活潑、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習更富有生氣,增加趣味性,同時讓他們體會每一個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學著課文中的句式說說出示的圖片上其他動物的過冬方式,學生的積極性高,會說、敢說,在直接的感知、模仿、實踐中獲得新知。
本課教學最后環節,改變以往郵遞員叔叔送信游戲,變成風姑娘送信,學生互相獎勵,自主學習,獲得學習的快樂。
三、通過說話練習,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對課外知識進行延伸拓展。
本課中提到的四個對象都有各自準備過冬的方式:燕子要南飛在上半學期的課文中已經出現過,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教學時不作重點。在小松鼠準備糧食過冬的這節中,設計了讓學生說小松鼠藏松果的原因,課中學生有的說:“藏了松果,冬天就可以躺在溫暖的家中吃松果了。”有的說:“這樣過冬就有幾頓豐盛的大餐了。”這些回答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松鼠的過冬方式,當然,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使內容更生動有趣。小青蛙要冬眠,則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動作,體會它過冬的方式,理解冬眠的含義。然后拓展“還有哪些動物也要冬眠”來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知識,同時,也在談話中引出他們收到風姑娘的信后會怎么說?使學生在趣味活動中模仿課文內容說話,提高表達力。
最后,根據教材的內容拓展了其它三種動物過冬的方式,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運用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能力。又留了思考給學生,讓他們回去后繼續探索其它小動物各種不同的過冬方式,培養他們探究精神。
在這堂課中,媒體的制作也為教學增色不少。那形象可愛的小動物都深深吸引了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的學習氛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能學得更多、更好而不斷努力!
《信》教學反思 篇12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說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于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說出我們的心里話,再也不會有什么顧忌,不必有什么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說特說了。
二、釋放的快樂和輕松。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說說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彩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松,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說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松和愉悅。
三、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于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著對愛情的向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里看花,不如幫他們撥云見日,這樣更有利于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于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四、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并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說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圣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采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嘗它的甜美。姚云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于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圣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愿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說教。
對于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說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著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愿,更是學者的心意!
《信》教學反思 篇13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本課在閱讀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重視閱讀的積累感悟。教師的教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如初讀課文時,提出讀書建議:讀準生字,讀通句子,把感覺困難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通順、流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讀書建議:默讀或小聲讀課文,把你感覺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標出,多讀幾遍。這樣一步步有層次、有目的的閱讀,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閱讀實踐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了閱讀的能力。課堂中還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如讓學生說說:“這封信最打動你的是哪些地方?從中你對巴金爺爺有了哪些了解。”他們在朗讀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為別人花費了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等,體會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2、三個維度教學目標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如讀書建議: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你最想讀哪一句話?這樣的話語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讀書的要求,還使學生想參與、想表達他最喜歡的內容,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再如:在交流讀書體驗時,根據學生的讀書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讀、去想;再讀、再體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巴金寫的一封書信,作家巴金爺爺在信中表達了對家鄉孩子真誠的關懷、親切的勉勵,抒發了自己要讓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內容真實具體,形式規范,用詞準確。這篇文章我著重從兩個方面進行教學,一是體現他寫信給孩子的關心熱愛孩子的心靈。另一方面體現他生命開花結果的奉獻的精神。為了突顯人物的品行。我緊扣文字,拓展資料,發揮想象,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文本沒有寫到孩子們給巴金寫信的內容,我抓住這一空白處,讓學生想象孩子們給巴金寫信,仿佛可愛的孩子們就站在巴金面前,巴金才會在文章中表露對孩子們的喜愛之情,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距離。教師創設多種情境,引導學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與巴金時,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發清晰起來,巴金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強烈地觸動著孩子的心靈,從信中孩子們讀懂了許多,這個時候設計寫話,表達對巴金的贊揚與懷念,給予學生一個傾吐心聲的機會,在寫話中再次和巴金爺爺對話,提升認識,升華情感。師:是呀,家鄉孩子的來信,勾起了老人對家鄉的思念,孩子們可愛的小臉,孩子們真誠話語讓老人感動,覺得心里熱乎乎的,這種感覺就是“溫暖”。我們不妨來想象一下,家鄉的孩子們會在信中對巴金老人說些什么?信中孩子們會對巴金說些什么?
生1:生:巴金爺爺希望你能回到家鄉來。
生2:生:巴金爺爺祝你健康快樂!
生3、巴金爺爺歡迎你到我們學校來。
生4、巴金爺爺你真了不起,你是我們家鄉的驕傲
生5:巴金爺爺你的作品寫得惟妙惟肖,我很喜歡。
師:巴金老人遠離家鄉,長期遭受著病痛的折磨,孩子們那一句句親切的問候,美好的祝福,熱情的邀請,深深的敬仰,真誠的企盼,深深感動了他,讓他覺得溫暖。
另外,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種氛圍,如自己充滿感情的過渡語,感動中國的頒獎詞、巴金的語錄摘選,都盡量營造一個濃濃的情感場,讓學生在情感的磁場中不自覺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心中的感受便在這情感場中蔓延開來。
師:這就是巴金老人一生的信念和追求。“讓生命開花”,哪怕到了生命的終點;也希望自己還能再活一次。
我出示下列兩段文字,在音樂聲中教師深情地誦讀。
讓生命開花,
就像那路邊的一株小草
給大地增添了一點新綠
師:讓生命開花,你想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對巴金的感激與懷念呢?請拿起你們的筆,試著也來寫一寫。
學生寫到:
讓生命開花,
就像穿越一個世紀的巴金老人,
他用生命的熱情,點亮了多少人靈魂的燈塔。
讓生命開花
就像枝頭的一片樹葉
默默地把綠意帶給世界。
《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的關心和喜愛。這篇文章的文字質樸感人,散發著濃濃的愛意和樸素的情懷,從課文內容而言,上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文中講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這些比較深奧的做人道理,對三年級的孩子而言不是太容易。教學時我做了一下設計: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開篇,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有這樣一位老人,一生創作了20多部長篇小說,12本散文游記,大量的短篇小說和譯文。有這樣一位老人,著名劇作家曹禺稱贊他是文學巨人,高舉火把照亮人心。他是光,是熱,是二十世紀的良心。有這樣一位老人,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說:“他來了,坐在那里,哪怕不發言,也是一種威嚴。”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把一生的愛和熱情全部都奉獻給了文學事業。就是這樣的一位老人,在2005年10月17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同學們,想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這段深情的導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調動起了學生心中迫切想了解巴金爺爺的愿望,使學生內心充滿了對巴金爺爺逝世的悲痛。這樣的一段作者介紹,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之中。
二、抓住主線,朗讀感悟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圍繞著“這封信哪些地方最打動你?”這根主線,組織學生或匯報讀書、討論的所得,或提出沒讀懂的問題,教師從一旁適時加以點撥。采取了“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教學步驟,先整體默讀,找到信中最打動自己的地方,整體感知文中包含的豐富情感。再分步去細讀文本,體會情感。在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體會情感時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本的情感。最后再將文中重點語句,連起來朗讀,整體感受。這樣,學生和文本、教師、同學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升華,個性得到了凸現,學生真正成為了閱讀的主體。教師把握航向,重交流,促體驗,在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與課文的情感融合之時,引導其通過朗讀來表現,水到渠成。
三、補充資料,突破重難點。
巴金爺爺在信中講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這些比較深奧的做人道理,對三年級的孩子而言不是太容易,為了讓學生領悟“不要把我當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人”、“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等重點句的深刻含義,教學中,我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如:巴金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巴金是中國唯一一位不領工資的作家,并從1995年以來向希望工程捐款500多萬,病床前叮囑兒女定期向希望工程捐款等資料,使學生來理解巴金所說的讓生命開花結果,學生的心弦被輕輕地撥動,心靈被震撼,從而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節課,我充分領略了孩子們讀書時樂趣與投入,孩子們回答問題時思維的火花在閃爍,孩子們對巴金爺爺的崇敬在升華。我相信,巴金爺爺崇高的品格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