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精選13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1
師:重陽節這一天,大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是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看到這樣的情景,王維就——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觸景生情,所以,他——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看到別人是如此的高興,而自己呢?
生:獨自一個人。
生:15歲那年就離開了家鄉……
師:15歲,還是一個孩子,就背井離鄉,他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生:生病了……
生:晚上害怕……
生:遇到困難,沒有人幫助他……
師:是呀,因為孤單一人,獨在他鄉,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課文里有一句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你從這個又字品到什么?
生:王維離開家鄉已經很久很久了。
師:多久?
生:兩年了。
師:你有親朋好友不在身邊嗎?
生:有。我爸爸已經出去四個星期了。
師:你想他嗎?
師:想他的時候,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想哭的感覺。
師:是,老師也有這樣的感覺。而王維離開家已經兩年了,他還是一個孩子,700多個日日夜夜,是怎樣的孤獨和寂寞呀!所以,王維——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時候,王維想到了……
生:以前在家鄉時,……
師:再讀這段話,體會一下這種團聚時的高興,分離時的惆悵。
生:齊讀。
師:在家日日好,出門處處難。想到了兄弟們一起去登高的時候是何等的高興,想到了如今兄弟們都在登高,遍插茱萸卻——
生:少一人。
師板書。
師:怎能不更加思念親人呢?所以,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時候,王維就想到了這句——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風有情,花有情,月有情,人更有情,于是,在這個節日里,王維寫下了這首詩——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反思:《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在教學中,我從題入手,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抓“佳節”二字,引出重陽節,和學生交流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接著以古詩引路,通過邊理解詩句,邊引出前面的課文內容,從而從課文中尋找詩句的意思,逐步達到前后內容連貫交融的目的。
為了更深刻了解王維的孤獨思鄉之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我讓學生回憶自己以前是否有過離家的時候,當時心情如何,心里是怎么想的。通過交流,有一部分孩子能清晰地感受到王維的孤獨思鄉之情。之后,我們又進行了想象,比如,當王維生病了,他會想些什么?當王維每晚挑燈夜讀時,他在想些什么?等等,讓學生對王維的思鄉之情有更清晰形象的認識和感受。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2
[教材簡析]
本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使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
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用詞自然卻又極為凝練,真切地道出了詩人的思鄉情濃。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體會詩人身居異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讀一篇新的課文,課文寫了一個美好的故事,里面還包含著一首詩,誰能猜出是哪篇課文?
生:(興奮地猜測,搶著說)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對了。(板書課題),看來大家對這篇課文比較熟悉了,老師還沒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課題讀一下,好嗎?(生用心齊讀課題)
師:像這種樣式的課文,你們以前還讀過哪些?
(學生紛紛說出《英英學古詩》等)
評析:讓學生猜學習內容,符合小學生的獵奇、好表現的心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超前閱讀,引導溫故知新地圍繞課文組合成板塊,促進了教學。
師:你認為學習這篇課文該完成哪些任務?
生:正確地認讀生字詞。
生:把課文讀好。
生:領悟課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練地背誦古詩。
生:還要理解詩句的意思。
(相機板書:讀、悟、解、背)
師:太好了。同學們,這既是要完成的任務,也是我們讀懂課文的方法。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把生字讀準,看看大家能讀明白哪些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定目標,自找學習方法,既尊重了學生的意識,又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大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現在已經17歲了。
生:我知道課文講的是王維身居異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事。
師: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因為詩的題目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訴我們“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
師:你能把前后內容聯系起來看,真不錯!
生:我知道重陽節人們有頭插茱萸,登高遠眺的習俗。
師:“登高遠眺”是為什么呢?
生:表達對身居異地的親人的思念。
師:你不僅了解了課文的內容,還了解了一些民俗,讀書的好處真多啊!
評析:老師適時點撥,不露痕跡地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愛讀、會讀。
生: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我聯想到一句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看到“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引起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雖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們的感受是一樣的。
師:你的聯想很有道理,你能把讀過的詩與課文聯系起來比較,感受是相同的。你真會學習。
師:你能從文中找出一些話來說明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嗎?
生:“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是直接寫。“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這是間接寫。寫兄弟們登高遠望長安,思念著我,其實是寫詩人自己思念著他們。
師: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師:作者看到了此時此刻,兄弟們登高聚會,西望長安嗎?
生:沒有,這是作者想象到的。
師:哪句詩寫了這個意思呢?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少一人”是誰呢?
生:作者王維.
師:同學們的悟性真好,通過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讀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還有要說的嗎?
生:我知道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鄉,一個人孤獨地在異地度過了兩年,在這重陽節的日子里,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所以詩中用了一個“獨”字。
師:你對“獨”字理解的很深刻。
生:聽了xx同學說的,我知道第一、二句詩的意思:詩人孤獨一人作客他鄉,每次到了重陽節,家家團聚的時候,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你能結合課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來解釋詩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運用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結合的方法讀懂三、四兩句詩的,此時此刻,兄弟們已經頭插茱萸登高遠眺了,可我卻天各一方,不能和他們在一起團聚。
生:我知道“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省,是指華山以東的蒲州,是王維的家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課前查資料的。
師:(豎起大拇指)你能主動查資料真棒!我們預習課文不能只是讀讀生字,把課文讀熟練就行,有時還要查查資料,特別是古詩,古今用法不一樣,如果不查資料會鬧出笑話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稱。這里就是指家鄉的親人。我也是查資料的。
評析: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要靠長期實踐逐步形成的。對于學生主動查閱資料,在平時教學中要多加鼓勵,讓學生養成主動查閱資料的習慣。
生:我讀懂了詩題的意思:重陽節這一天,王維回憶與家鄉親人一起過重陽節的情景。
師:(出示詩)能把這首詩讀好嗎?
(生大聲說“能”,接著有感情地齊讀了一遍,隨后讓學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學背得既熟練又有感情。)
評析:通過與學生的交談,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導出來,讓學生自己感悟、糾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綜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綜合學生的能力。
師:思鄉的詩有很多,同學們讀過哪些?
生:我讀過李白的《靜夜思》。(背詩)
生:我讀過張繼的《楓橋夜泊》。(背詩)
生:我讀過李益的《春夜聞笛》。(背詩)寫的是流浪異鄉的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生:我讀過王維的《相思》。(背詩)是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師:從古到今,思鄉的詩有很多,他們思鄉的時間、地點、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們思鄉之情是相同的。課后,同學們可以再去找些思鄉的詩、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當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評析:僅僅局限于一課書的學習,絕不是成功的學習。課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幫助學生形成了思鄉詩的知識組塊,促進學生更廣泛地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課雖盡,而“學無涯”。
師:本課的學習任務你們不要老師腳,自己讀書完成了。你認為還該做點什么書面作業嗎?
生:抄寫本課的生字。
師:有必要,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一點也不能馬虎,相信你們有能力自學好生字詞。
生:把這首詩的意思寫下來,書后思考題中有要求。
師:你有學習方法,知道抓住書后思考題來把握課文,也懂得及時整理重要的學習內容。詩意不要被詩句簡單“框住”,要發揮想象。
評析:讓學生自己決定作業的內容及形式,作業的設計關注了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不忘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總評:教師教學角色的重新構建,是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師生對話表明,教師已走下了講臺,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激勵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課堂上我們應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設計提問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必設計讓人眼花繚亂的花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盡情地朗讀、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體驗情感,還本真的課堂,真正實現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對話既是平等的,也是互動的。教師應學會傾聽、質疑、保留和批判。在平等對話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身心潛能,在交流中點燃創新的火苗,產生新的思想。在老師恰到好處的賞識評價中體驗成功,為每一位學生架起自主學習的橋梁,鋪設終身學習的路。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82
夢霞 發表
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課文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詩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詩。
學情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已經接觸過,但對于詩歌的創作背景和緣由卻不清楚,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故事短文與古詩對照起來閱讀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詩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感情。要通過反復指導朗讀,感受詩人內心的激動與神往。詩中所表達的思親之情學生一定也曾有過。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理解課文,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興高采烈”“扶老攜幼”“思緒萬千”“天各一方”等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詩人身居外地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本課教學按“讀題質疑——討論解疑——吟詩抒情”來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2、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溝通和生活的聯系。本課教學設計中多處體現了這一理念。如為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意思,結合重陽節的風俗,讓學生想象街上的熱鬧景象,感受重陽節的歡樂場面;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你會說些什么呢?”的問題,讓學生將心比心體會王維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最后設計了小練筆:你有過思親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
3、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本課運用自制多媒體課件了王維吟誦古詩時的心境,出示了自畫示意圖讓學生了解了王維家鄉的方位,從而讓學生理解了詩題中的“山東”;運用形象化的畫面,讓學生了解到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啟發說話,讓學生將心比心體會王維獨自漂泊的孤寂;運用直觀的動畫,讓學生了解王維家鄉重陽節登高歡聚的情景;出示文中重點詞句,反復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最后布置學生收集、誦讀思鄉詩讓學生再次體會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激發興趣
1、談話:實驗小學是書香校園,你們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咱們一起來背背。
二、初讀古詩,讀題質疑
1、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咱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出示古詩)錄音范讀。誰能模仿錄音來朗讀這首詩。
2、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以這首詩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的。
板書課題 指名讀題。你能圍繞課題中的“思親”一詞提幾個問題嗎?
(誰思親?在什么時候思親?在什么地方思親?為什么思親?怎樣思親?)
3、讓我們走進古詩背后的故事,一起探個究竟吧。打開書本129頁,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別忘了思考提出的問題,比比誰解決的問題多。開始。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所以,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使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提問,然后師生共同梳理問題,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三、自主讀書,討論解疑
(一)、自學課文,檢查讀書情況。
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
(1)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
指名朗讀,評議。見過茱萸嗎?(出示課件簡介茱萸)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主要是生字詞的教學。對于中年級來說,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為掃清閱讀障礙,必須把字詞解決掉。這兩句話中包含了12個生字,是學生朗讀的難點。]
(二)、你能解決哪個小問號了呢?
1、生交流師板書: 王維 重陽節 長安
2、你了解王維嗎?誰來用自己的話簡單地介紹一下?
3、你知道重陽節是什么時候,有些什么風俗嗎? (課件出示簡介重陽節)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4、你能把這幾個詞連起來說成一句完整的話嗎?
[設計意圖:強調王維是個重感情的詩人、畫家,為下文思親埋下伏筆。課件介紹重陽節的來歷、風俗,為下文想象重陽佳節大街上的熱鬧景象作鋪墊。]
(三)研讀第一、二自然段,討論“什么情況下思親?”
1、王維為什么會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有關句子,用“——”畫出來。
2、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巡視指導。
3、組織交流
誰能第一個把你找到的句子與大家分享呢?光讀也行,讀后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更好。交流出示句子:
▲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指名讀句,談談讀懂些什么?
(2)老師考考大家,王維的家鄉在哪?(板書:家鄉)
(課件出示方位圖)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
(3)試想王維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京城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多么寂寞,多么傷感,多么孤獨,這真是(出示詩句1齊讀詩句1)。詩人以一個“獨”字寫出了當時客居他鄉孤獨冷寂的心情,下綴兩個“異”更加深了那種孤獨感。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
課件出示句子
▲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家家戶戶在歡度什么節日呢?除了重陽節,你知道我們國家還有哪些佳節嗎?
(2)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是多么熱鬧呀,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熱烈場面呢?(指名讀)
(3)課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 欣喜若狂 歡天喜地 喜笑顏開)
(4)除了課文中寫的以外,你能聯系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想象一下大街上人們還在干什么呢?
(5)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6)重陽佳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是那么熱鬧,那么開心,王維看到這一切,想想自己孤單的一個人,觸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出示詩句2)。詩句中的哪個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因此應該從生活中來,與生活相結合。此處設計盡可能把文本的內容跟真切的生活相聯系,想象街上的熱鬧景象,拉近語文教學與學生的距離,真切地感受重陽節的歡樂場面,體會王維內心的孤獨和倍思親的深情。]
(四)研讀第三自然段,討論“怎樣思親?”
1、過渡:然而,重陽節的歡樂不屬于王維,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課件出示: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提示:你是帶著怎樣的心情讀這句話的?為什么高興?讀了這句話,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就一個重陽節去登高了嗎?)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么遙遠的。(板書:親人)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課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指兩名學生讀。
過渡:王維還想了些什么呢?課件出示句子
▲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思念就像一跟長長的線,將他們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出示整節文字)教師配樂朗讀,生自由讀,配樂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讓學生反復的朗讀,才能讓學生不斷的走進文本,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另外,教學中不斷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用換位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詩人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
四、情感涌現,吟詩抒情
1、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又到了重陽佳節,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王維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現在,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個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指導感情讀詞。
2、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課件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讓我們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指名配樂朗讀。
4、多么動情啊,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寫寫這個“憶”字。(板書:憶)一個“憶”字,就濃縮了王維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學生配樂齊誦古詩。)
[設計意圖:從古詩入手,再回到古詩結束。教學設計完整,首尾呼應。]
五、情感延伸,課外拓展
1、同學們,今天,我們靜靜地走進了詩人王維的心靈深處,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思,讓我們再次讀好它(齊讀課題)。這句話現已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2、出示作業:
(1)小練筆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
(2)收集、誦讀王維的詩或反映思鄉的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設計意圖: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收集、誦讀王維的詩或反映思鄉的詩,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
板書設計:
23 每逢佳節倍思親
憶
王維(長安)——-----------親人(家鄉)
重陽節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4
讀課題
課題里有三個生字,我請同學再來讀課題。(三生)齊讀,師正音逢
讀了課題,同學們心中有什么疑問?
生:“佳節”什么意思?
生:“倍思親”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師:逢是遇到的意思。讀了課題,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為什么要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提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生: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佳節是什么時候?
……
師:預習了課文了?
檢查詞語
(回)憶王維重陽節頭插茱萸思緒萬千扶老攜幼手挽著手
生讀,師糾正:重陽節
齊讀。
去掉拼音再指讀生詞讀音
齊讀。
今天學習的十個生字里有兩個生字的筆順特別重要
出示:挽一撇
插看演示學生描紅
學完生字新詞,能不能把生字讀正確連貫
指名四生朗讀課文
糾正“遍插”誰把文章最后一節再讀一遍,不著急。
還記得剛才提出的四個問題嗎?
輕聲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在書上劃劃
生交流。
1、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王維是誰?
生:王維是唐代的大詩人
師: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的意思,“王維看著……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誰來讀出“更加”的意思。
師:佳節是哪個節日,課文里指什么節日,是什么時候?
生略
師:在當時人們是怎樣歡度重陽佳節的?
生讀課文
師:想想當時人們是怎樣歡度重陽佳節的?
師:看句子,聽老師讀
給“興高采烈”換個詞,說說句子
還從哪個詞看出全家人團圓在一起
生:團聚、扶老攜幼
王維為什么會“每逢佳節倍思親”一邊認真看書一邊思考
生讀“十五歲那年……”
師: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是少年,而且離開家鄉兩年了
生讀句子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生讀詩句
所以,王維會:
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是怎樣地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呢?課文哪一節告訴我們?
生讀第三節
出示:思考這段話,王維在思念親人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王維很思念家鄉
生:很孤獨
讀“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同學們體會到這么多豐富的感情,都通過這個省略號表達了出來。生再讀。
讀詩的后兩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誰來念這首詩。
兩生讀。
同桌互讀
指名朗讀。齊讀課文第一節。
作業:
收集大詩人王維的詩
收集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寫得思念家鄉親人的詩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尊重學生個性感悟,并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2、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古詩中,有許多傳誦千古的名句。你們知道的有哪些?
老師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還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的題目呢!誰來讀一下?(逢)
這句話出自哪首詩?這首詩又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呢?請同學們自己去讀課文,讀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攜幼 頭插茱萸(圖)
(1) 攜帶 (2)拉著 插的筆順、書空
交流讀書所得,相機板書: 重陽節(九月九日)
王維 思念 兄弟 思緒萬千
(誰了解王維) 思 親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出示)。誰來讀一下詩題。學習古詩,先要解詩題。誰能來給大家說一說?山東,華山東面。想不想讀讀這首詩?指名兩同學讀(4遍)。
剛才,我們解了詩題,讀了詩句,接下來我們就要明詩意、悟詩情了。你們有什么好方法?(1)聯系上下文;(2)抓住關鍵字。這首詩是包含在課文中的,學習這樣的詩還有什么方法呢?(讀讀課文)
看老師的朗讀要求:(1)朗讀課文,把古詩和課文對照起來,理解詩意。(2)4人一小組,各選一行詩說說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詩連起來說說是什么意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
說說這行詩的意思。你是通過朗讀哪一小節知道的?讀給大家聽。通過你的朗讀,我知道王維在長安非常孤單。(15歲 兩年)兩組同學讀課文,兩組同學讀詩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是一句名句呀,誰來說說它的意思?理解倍、思、親為什么王維到了美好的節日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誰能把課文的有關內容讀一讀?她在朗讀的時候,感情有沒有變化?她抓住哪個詞來讀的?(興高采烈)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什么時候也興高采烈。一起用興高采烈的語氣來讀讀1、2兩句話。剛才說到她的感情有變化,有什么變化?齊讀。男生讀熱鬧場面,女生讀寂寞心情。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兩行詩你們理解了嗎?誰來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遙知,課文中哪兩個詞可以看出王維和兄弟們相隔遙遠。
讀第三小節,感情有沒有變化?誰能把它的變化讀出來?
齊讀課文,一人讀詩句。
王維此時想得很多很多,課文中有兩塊地方可以看出來,你能找到嗎?板書“思緒萬千”。理解意思。
誰能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說給大家聽?
詩意我們理解了,你能把這首詩讀好嗎?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背誦。
小結課文,指導讀全文,一人讀古詩。
作業:
1、按照課文內容填空。
重陽節指農歷 ,這一天,人們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 , 。”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的寂寞,思念親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陽節親人登高遠眺的情景。
2、將節日與傳統食品聯系起來。
水餃 重陽
元宵 春節
粽子 元宵節
月餅 端午節
千人糕 中秋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6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興高采烈"、"思緒萬千"等核心詞語的含義;
3.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敢于提問,自主讀書,合作討論,直至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人,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讀了課文你就會知道老師為什么把這個"思"寫成紅色
讀課題:
師: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對,心田。從心田里發出的聲音才是最真、最美的聲音,讓我們用心里的聲音來讀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標]
師:這些問題,你打算怎么解決?
師:那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自主讀書,討論交流。
[1]師:小朋友們讀得很認真,現在誰能告訴我們,是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板書:王維
師:王維是誰?誰來告訴我們?
板書:長安
師:讀得真好,但老師還想見一見王維,誰來扮演王維作一個自我介紹?
[2]師:佳節指什么節日?什么時間?又有哪些風俗呢?
板書:九月九日
師:書上有一個詞語準確地寫出了重陽節的長安人們的心情,老師相信你只要仔細的讀書,一定能找到?
板書:興高采烈
師:請你接著老師的話說下去,用上"興高采烈"。
師:"六一"兒童節到了………………
師:誰還能用"興高采烈"說一句話?
師:誰能用你的聲音讓我們感覺到長安人們的"興高采烈"?
[3]師:王維"興高采烈"嗎?那他怎么樣?他想到了哪些人?還想到了哪些事?
板書:山東兄弟
師:這就叫"思緒萬千"。
板書:思緒萬千
師:你有過思念的感覺嗎?你會用什么方法表達你的思念?
[4]師:今天是傳統佳節重陽節,現在我--王維的兄弟,已經頭插茱萸,登上高處。此時此刻,不知遠在他鄉的王維怎么樣。哎,不如打個電話給他。誰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維?
師:可是當時還沒有如此先進的通訊設備,就連寫一封信,也要很長時間才有可能寄到家鄉。作為詩人的王維表達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寫詩。
三.感悟詩歌
1.朗誦:
師:下面我們掌聲有請唐朝大詩人王維為我們朗誦他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生讀詩
師:詩寫得棒,讀得也棒!連我都想讀了。誰敢和我比一比?
師:我讀詩的水平可不簡單,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讀幾遍。
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配樂
3.小比賽
4.誰能背誦這首詩?
四.小結課文
師:現在誰明白了老師為什么把這個"思"寫成紅色?
五.默寫古詩
師:誰來幫幫老師,把黑板上的這首詩寫完整。其余的同學請在底下默寫。
(提醒書寫和握筆姿勢)
評價:
師:連粉筆字都寫得這么好看,你的鋼筆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這個詞書本不要求會寫,你都能寫出來,真不簡單。
六.延伸
師:你回家還想做什么?
師:課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
板書:
興高采烈 長安 九月九日 山東
思緒萬千 (王維) 每逢佳節倍思親 (兄弟)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1
聽一節課,就像讀了一本新書,從中收獲頗豐。
首先,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教學設計非常合理,教學內容環環相扣,教師的素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表現得十分出色。聽了讓人感覺是一堂好課。
其次,我從這節課中,感受到講課老師在講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備課備得仔細,課件做得實用而美觀。這是我在教學中應該學習的地方,我認為每講一課,教師要深入進去,要深挖教材,要吃透教材,這樣才能把課講好。
最后,我也從這節中感受到幾點,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進的地方:在教“文包詩”時,重點理解課文,在理解課文后,要對詩進行理解,但不要像講古詩一樣,而是通過理解課文來理解詩的意思,課文重點抓住了,學生真的理解透了,詩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另外,在講古詩時,指導學生朗讀出感情時,要注意速度,還要注意停頓,對詩的停頓,教師可通過課件來展示給學生,強調出詩的停頓,讓學生把詩讀得更有韻味。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id=93796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0
一、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興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學時間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生字,初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時候有許多節日,有的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像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古代一位詩人在重陽節思念親人而寫詩的事情。
二、揭示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14 每逢佳節倍思親
2.解釋題意。
(1)“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朝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詩里的詩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2)簡介王維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后遷局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畫家。
三、初讀課文。
1.輕聲自讀課文,讀順課文。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讀,指點學生從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節等方面辨明讀音。
(3)抽生字卡片讓學生讀生字詞。
3.分自然段指名讀課文。
四、寫字指導
指導要點。
逢:半包圍結構。注意內部的結構。
佳:由8畫寫成。右部是兩個“土”疊加,不是中間一“豎”到底。
倍: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右上下兩端齊平。
插:12筆寫成。右部的筆順為:“撇、橫、豎、撇、豎、橫、橫折、橫、橫”,末“橫”左連“豎”筆,右連“橫折”部,且讓“折”部末端下露些。
憶:左部“豎心旁”筆順是“點、點、豎”。
異: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讀抄詞語。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尊重學生個性感悟,并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2、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準備:課件 、小黑板
課前準備: 創設情境,師生談話交流。
一、 .讀題質疑 導課
1、導入課題
2、讀課題、質疑
二、. 檢查預習 初讀
1. .檢查生字新詞朗讀
2.. 學習生字書寫
3.. 檢查課文朗讀
三、. 自主探究 細讀
1、提出探究要求。
2、學生自主探究
3、交流探究結果,隨機指導朗讀
①誰?書上告訴我們王維是誰?
② “倍”是什么意思?指導朗讀課題
③佳節什么意思?
語言訓練 ,體會“佳節”的幸福快樂。
④王維“為什么會‘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l..指導朗讀:15歲那年-- --已經兩年了。(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l..引導學生感悟、朗讀課文第三小節中的后兩句話(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創設情境,指導朗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 課文延伸 積累
賞讀隋代詩人薛道衡《入日思歸》和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五、總結升華 吟誦
六、. 課外拓展 作業
搜集有關思鄉的詩詞
附板書設計:
每逢佳節倍思親
思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繼續學習書寫本課生字;
2、深入學說全詩意思;
3、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交流展示課外收集的有關思鄉的詩詞。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10
【課前談話】
同學們,知道我是誰嗎?認識一下,我姓劉。
可是,劉老師沒有信心,因為劉老師比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師,字丑、人丑、脾氣丑,因而課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課來,又怕后面的老師笑,你們能不能幫助劉老師?
劉老師除了笨,還有兩個麻煩,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幫助劉老師上好課,怎么辦?第二,劉老師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來不及給你遞話筒,那你怎么幫助我呢?
(目的:讓學生能夠大膽的大聲的發言。)
好,我還得考考我們的同學,有沒有這個能力幫助我,做兩個游戲,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們識不識數?我比劃,你們說數字,看誰說得又對又快。1、2、2。為什么錯了?以為下面會是3,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學會等待,經驗未必都是正確的。
2、認不認識字。來,認識這個字嗎?如果給這個字加上三點水,就變成了“淶”,認識嗎?我告訴你,還念“來”。我的問題是,這個“去”加上三點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經考過一個老師,他說沒有這個字。所以,學習的時候,我們應該把心靜下來聽、靜下來想,不能想當然。對不對?好,一會兒我們學習也是這樣。
(目的:放松氣氛,引導靜下心來學習,因為之前在一個班上的時候,學生很興奮,但不能耐心的傾聽和思考。)
好,下面我們休息一下,準備上課。
【教學過程】
一、扣題導入,初感“思親”。
上課,師生問好。
師:引讀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3課——
生齊讀
師:我聽出來你們把倍思親重讀了,你們為什么要這么讀?
生:……
師:不知道,就是憑感覺。大家讀的書很多,語感很好,真棒!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句話,如何?要讀好,就要理解他。課題中有3個生字,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字怎么辦?
生:查字典。
師: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今天,劉老師再教你們一個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詞句的意思——讀課文。反復對照讀課文,也能幫我們理解詞句的意思,我們來試一試,好不好?
生:好。
師: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或者對應詞語的意思,畫下來,讀一讀。
生:自讀課文,畫出詞句。
師:好,我們來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學快速掌握了這個方法。每逢佳節就是說——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
師:真棒,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佳節,就是美好的節日,課文里指的是重陽節。重陽節是哪一天?
生:九月九日。
師:是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有什么習俗?
生:插茱萸、登高。
師:是,茱萸是一種帶香味的植物,傳說可以祛病驅邪,所以人們在農歷的九月初九這一天,頭插或者臂戴茱萸,飲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長壽,這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
師:佳節來到了,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思念家鄉的親人,就是思親。倍呢?
生:更加。
師: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就——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這就叫,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再讀一遍課題,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要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段對“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的理解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從課文中去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為后面的學習引路。
二、初讀古詩,走近文本。
師:好,同學們,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這句話是唐代大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出示古詩)現在,請你們借助課后的生字表,來讀一讀這首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生:自讀古詩,借助課后生字表正確朗讀詩句。
指名讀,正音,男生讀,女生讀。
師:學習一首詩,只能讀正確流利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讀書應該做到見字知意,我們要理解它。剛才,大家在劉老師的帶領下,借助課后的生字表,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下面我們自己來用這樣的方法,繼續來理解詩題和詩句的意思,好不好?
生:好。
師:友情提醒:課文中也有許多生面孔,遇到他們,我們也要放慢速度,好好的查一查,讀一讀,弄懂它們。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們的發現用筆在書上做個記號。
生:自讀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師: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學們,你理解了什么?
生:15歲那年,他就一個人離開家鄉,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這里的山東不是指的我們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指的華山以東的蒲州,而他現在獨自一人在京城長安求學,(師畫草圖)所以他說自己是——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板書:獨、異、異
師: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思念家鄉的兄弟,就叫做——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對。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生:以前在家鄉的時候,每逢重陽節。王維總要和……
師:看到人們都去登高,就想起了自己在家時,這會兒也一定是和兄弟們去登高游玩,但是,今天,兄弟們一定還是頭插茱萸結伴登高,只是少了一個——
生:我。(王維)。
師:這就是——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是呀,王維15歲就一個人離開了家鄉,來到了長安求學,這就叫——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每當節日到來的時候,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這就是——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看到
人們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在家的時候,想到了現在兄弟們一定也是頭插茱萸登高望遠,但是唯獨少了我一個人,這就是——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王維寫下了這首詩,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對,這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我們帶著對詩的理解,再讀這首詩:
生:齊讀。
師:詩是講究韻味的,詩也是有節奏的,老師給大家標出來,我們再來試試——
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三、詩文對照,走進詩人。
師:大家讀的很正確,也很流利,劉老師也想學著大家讀一讀。
生:(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其實劉老師之所以能比你們讀得稍好一點,有兩個原因,一是你們今天才拿到這首詩,而我已經把這首詩念了二十幾遍了,二來,劉老師今年和王維一樣,有這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自然能體會他“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你們才讀了幾遍就讀得這樣好,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應該劉老師為你們鼓掌,要真正把詩讀好,還應該走進詩人的內心。詩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平常不思念親人嗎?
生:思念。
師:為什么到了節日的時候就更加思念親人呢?下面我們再次拿起書,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默讀課文。
師:我們一起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生: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家家戶戶是如何歡度節日的呢?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
師:好,人們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一段,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
生:齊讀。
師:重陽節這一天,大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是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看到這樣的情景,王維就——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觸景生情,所以,他——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看到別人是如此的高興,而自己呢?
生:獨自一個人。
生:15歲那年就離開了家鄉……
師:15歲,還是一個孩子,就背井離鄉,他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生:生病了……
生:晚上害怕……
生:遇到困難,沒有人幫助他……
師:是呀,因為孤單一人,獨在他鄉,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課文里有一句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你從這個又字品到什么?
生:王維離開家鄉已經很久很久了。
師:多久?
生:兩年了。
師:你有親朋好友不在身邊嗎?
生:有。我爸爸已經出去四個星期了。
師:你想他嗎?
師:想他的時候,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想哭的感覺。
師:是,劉老師也有這樣的感覺。八月十五的晚上,我兩點多鐘坐在學校的操場上,仰望星空,就有你說的這種想哭的感覺。而王維離開家已經兩年了,他還是一個孩子,700多個日日夜夜,是怎樣的孤獨和寂寞呀!所以,王維——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時候,王維想到了……
生:以前在家鄉時,……
師:再讀這段話,體會一下這種團聚時的高興,分離時的惆悵。
生:齊讀。
師:在家日日好,出門處處難。想到了兄弟們一起去登高的時候是何等的高興,想到了如今兄弟們都在登高,遍插茱萸卻——
生:少一人。
師板書。
師:怎能不更加思念親人呢?所以,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時候,王維就想到了這句——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風有情,花有情,月有情,人更有情,于是,在這個節日里,王維寫下了這首詩——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情感遷移,加深感悟。
師: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你們知道我們國家還有哪些傳統佳節嗎?這些節日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
師: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秋節是美好的佳節。
生:春節,吃餃子,放鞭炮。
師:對,春節也是舉國團圓的日子,這兩年多里,這些節日王維也是獨自一個人過的,當這些佳節到來時,他也會——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他也會思緒萬千,他也會提起筆來寫下一首——
生:詩。
師:對,詩。詩是什么?左邊是言字旁,就是心理想說的話,右邊上邊是個“土”,就是大實話,心里想什么說什么,下邊是個“村”,寸就是短的意思,把我們想說的大實話,寫短一點,寫的精練一點,這就是詩。
假如你是王維,在這些節日里,你會寫下什么呢?請大家拿起筆來,靜靜地寫。你可以填后兩句,也可以全部自己寫,還可以引用一些別的詩句。(播放音樂)
生:默默地寫。
交流。
師:請你說。
生:《八月十五憶臺州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買月餅,遍吃月餅少一人。
師:大家對他補充的詩有什么意見?
生:我想改一個字,把買改成“打”。
師:自己做的意思,是不是?
生:是。
師:你可以考慮一下。
生: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遙知兄弟嘗月餅,空邀明月少一人。
師:這樣一改就好多了,關注了中秋節的兩個習俗,且注意錘煉了用字。還有哪些同學寫了?
生:中秋節,月兒圓,像小船,華山相隔眾兄弟,天長地久不相見。中秋節,餅兒香,似小盤,盛上佳肴滋味全,盛上湯來見兄弟。
生:天長地久用得不準確,既然是不相見,就不是天長地久,應該用天涯海角。
生:怎么會盛上湯來見兄弟呢?應該是思。
生:我覺得不錯,心中思念,就好像看見親人在湯碗里出現了。
師:你說的真是太好了。
五、再讀融情,升華主題。
師:割不掉的是深深的鄉情,舍不棄的是濃濃的親情,于是,當我們身在遠方,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來傾訴我們的情感。(配樂朗誦)
集體誦讀古詩。
師: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11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文包詩”(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詩,以這種形式結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詩”)的特殊形式出現,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捧讀文本,只覺得一股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直入心底。再次研讀,詩中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個“獨”字,使我的心為之震顫。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無依無靠的孤寂、凄涼,敲打著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無盡的思念,這其間深含的無奈與痛楚,撞擊著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嗎?我被文中那強烈的、真摯的親情所感動。游子對親人、家鄉那份思念與向往,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那份牽掛和期盼,這種美好、純真的無法割舍的親情,不正是學生所需要體驗的嗎?
由于學生個體及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造成的差異,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們現在的三年級學生,不到十歲,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幾乎從未離開過父母,倍受家人呵護,從小到大享受著家庭生活的溫馨。就是這樣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與文中那個生活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后,且“門第孤寒”的王維對話?學生能從含蓄、凝練的詩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維年少離家,兩年未歸,時逢佳節,觸景生情的那種思鄉之苦,思親之切嗎?如何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找到契合點,建架起對話的平臺呢?反復地研究文本、學生,我發現那座虹橋便是“情”———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是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是望眼欲穿的離別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時空鴻溝的橋梁,溝通古今人物對話的融合點。對話的平臺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鄉之情為靈魂,以至真至純至美的鄉愁為心境的一次關于人性的對話。有道是:“文章不是無情物”,與文本、作者、學生的對話使我找到了閱讀教學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課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設計:
1、釋題,設疑激趣,由題入情
學生讀課題后,教師充滿深情的朗讀課題,邊讀邊在課題上標注重點符號“每逢佳節倍思親”,并激疑“課文為什么以這行詩句為題呢?”教師用自身的語感、標注符號、疑問,詮釋著課題,揭示文章主旨“倍思親”,幫助學生敲開文中“親情”的大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此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述故事內容。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時,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粗淺的了解,為深度研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讀文本,情理交融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順應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究。圍繞學生質疑、解疑來展開學習活動。由學生疑問生發出新的學習內容。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整理、歸并,應該可以歸納出“1、關于詩句的意思;2、關于課文內容;3、關于重陽節的風俗。”三大學習主題。學生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深入研讀文本。此時,“疑問”表達了孩子們要求進一步與文本交流的渴望。學生們帶著新的疑問,圍繞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憑借文本聯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及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伙伴共同學習,在寬松而熱烈的氛圍中,進一步與文本對話。通過各個問題的理解、解答,教師相機由文入情,將文本由內容理解聚焦于“親情”體驗上,使理解與體驗相融合,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交融。學生走進文本越深,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相思之苦,鄉情之濃。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全班范圍的交流,孩子們圍繞王維的離愁鄉情,熱烈對話。教師參與其間,或推進,或點撥,或欣賞,或疑問,在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間推波助瀾。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他們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了。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們的心里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仿佛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借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繼而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交流活動。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學生動情、動心的朗讀,讓一段思鄉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讓那翹首東望的形象呈現于課堂上,讓王維對親人的呼喚回蕩在課堂上。
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四個環節,是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層層遞進,教學呈現一種咬合狀態。即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讀中積累,逐步推進,環環相扣,不斷提升,體驗作者感受,以達到學生、作者、教師情感的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情》 說課稿
我所講授的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八單元23課《每逢佳節倍思情》的第一課時。本課共3課時,總教學要求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把字詞教學定于第一課時。同時三年級的課文是個跨度很大的過度,它由三年級的注音課文走向生字課文,對于識字積累還不多的他們,讀課文也是艱難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課文讀不流利、準確,將影響到下節課文章的學習。因此,我也把正確、流利讀課文定為一課時,以便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由于識字量大,課時緊,任務重,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預習生字放在課下,通過自學、家長檢測的環節讓學生學會生字;課上為了節約學習時間,我以練習檢測的形式來呈現本課生字的重要讀音、部首、筆畫、形近字辨析等,以此來強調重點,讓學生鞏固掌握。為理解詞語,多讀課文節省時間,爭取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認準二類生字,寫規范一類字,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12
師:昨天大家已學習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課,現在老師來檢查大家對這一課詞的認識情況.(出示生詞小黑板,指名認讀.)
師:詞會讀了,這首詩會讀嗎 (出示《九日九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小黑板)指生讀,重點指導讀出詩的節奏.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王維.
師:我們說話得有根據才行.你從哪里知道是王維寫的呢
生:第一段.
師:那就自由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考:你還讀懂了什么
生默讀.
師:誰先來說說通過這一段的默讀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維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
師:是呀,王維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比你們大不了多少.誰還來談談你讀懂了什么 生2:我讀懂了王維是唐朝的大詩人,在他十五歲那年就能獨自一人在外生活兩年.
師:你可真會讀書.孩子們,你們離開過家兩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嗎 有嗎
生:沒有.
師:一年多少天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師:兩年就是 生:兩個三百六十五天.
師:一個孩子遠離父母在外生活這么漫長的時間,那種思家的心情大家能體會到嗎 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體會到時間的漫長是思家心情的迫切
生讀.
師:這就是(指詩的第一句讓生齊讀).
師:正因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他才會(指詩的第二句學生齊讀.)
師:誰知道佳節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嗎
生:九月九日.
師:九月九日又叫什么節
生1:重陽節.
生2:老人節.
生3:登高節.
師:是的.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有登高的習俗,所以又叫登高節.你們還知道哪些節日及這些節日的習俗呢
生1:我知道過春節吃餃子.
生2:我知道中秋節吃月餅.
生3:我知道端午節吃粽子.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知道的這么多!看看課文里是怎么描寫重陽節的熱鬧場面的好嗎
生:人們很高興,很開心.
師:老師說過,我們說話要有根據,你的根據是什么呢
生:"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師:"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嗎
生:好象是扶著老人吧
師:這樣說完整嗎 就象你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帶著你們出去游玩時怎么樣呢
生:爸爸,媽媽攙扶著爺爺,奶奶,還要拉著我.
師:你說的可真好,這就是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可以換個什么詞合適呢
生1:高高興興.
生2:開開心心.
師:是的.這就是"興高采烈".當王維看到人們過節這么開心這么愉快,他怎樣呢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用課題里的哪幾個字可以說明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呢 生:"倍思親".
師:知道"倍"的意思嗎 生:更加.
師:再把這兩段連起來讀一讀,你讀懂了哪兩句詩的意思了
生自由朗讀課文后齊讀第一句詩句.
師:大街上到處洋溢著過節的歡樂氣氛,而此時此刻王維卻獨自一個在他鄉無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
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時與親人們一起過節的熱鬧情景.
師:而如今卻 生:"天各一方".
師:"天各一方"就是指
生:與親人相距很遠,不在一個地方.
師:此時此刻王維還會想 生1:如果能與兄弟們在一起該多好哇!
生2:如果爸爸,媽媽在身邊我就不會這么孤獨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與親人們團聚該是多么幸福啊!
師:你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你們說的老師都沒能想到.是啊,王維在想念著家鄉的親人,家鄉的親人也會想著他嗎 生:一定會.
師:何以這么肯定
生:"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著長安,思念著我呢."
師:這可是王維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廂情愿呢!
生:我們要是平時不在家爸爸,媽媽都會想我們的.
師:這下老師相信了.是啊,我們離開家一段時間后家里的親人都會想念我們的,何況王維離家兩年了,而且還是個孩子呢,家中的親人一定會思念他的.想著過去的美好時光,看著眼前的歡樂景象,此時此刻王維思緒萬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詩讓生齊讀).
師:想家的滋味好受嗎
生:不好受.
師:誰能通過自己朗讀這首詩,讓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維這種思家的心情呢
找兩生聲情并茂地讀這首詩.
師:詩讀得這么有感情把老師都給打動了,能把這首詩默寫下來嗎
生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師提出注意寫字事項).
師:孩子們辛苦了!感謝你們與老師這節課愉快的合作,孩子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3
這篇課文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表。
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唐朝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兩年之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登高游玩、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借以抒發對親人的思念 之情。明白如話的語句,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悟情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在教學時,把課題“作業”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內容,說一說王維為什么會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在重陽佳節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學生理解那種濃濃的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再讓學生聯想一下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來理解思鄉之情。在此基礎上理解詩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讓學生自己理解詩句也就不困難了。課后讓學生搜集王維的詩作,進行“古詩朗誦大賽”,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評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化地解釋王維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于學生理解背誦古詩。教者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條理比較清晰。
教者由課文入手,先讓學生找出了王維思念故鄉的原因,他在重陽節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想一想王維還會想些什么,兄弟們還會說些什么。再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一層扣一層,條理比較清晰。
抓準了關鍵詞。
“思緒萬千”一詞在本文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概括了王維客居他鄉時的思鄉之情,它也是王維寫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觸發點。教者及時抓住課文的這一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它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處。
但教者在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還欠缺了一點,學生還沒有真正深入到王維的內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語言還缺乏激情,沒能很好地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學生還沒能真正體會文章的內涵。另外,不應該把文和詩完全割裂開來,應該文中有詩,詩中有文。
主評人:孫霞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