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精選17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本詩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寫作特點,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語言。能理解兩個反問句及比喻句。
技能目標: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并依照詩歌寫一段話。
情感目標: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進行仿寫。了解與“三葉蟲化石”“地殼運動”相關的知識。
教學準備:
一、學生課外查找相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二、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大自然的七種語言,你還記得大自然跟我們說些什么嗎?
生:(記得)
師:那就讓老師來考考你們吧!請看你的計算機屏幕……(展示課件:練習,語音:你能將下列解釋拖動到相對應的詩節后的括號里嗎?)師:能嗎?生:能
師:請迅速地瀏覽詩節,進行判斷,點擊鼠標,做對了,計算機會給你肯定,做錯了它也會提醒你,看誰做得又快又對,帶上耳機,開始吧!
(學生上機操作)
{此處復習導入,利用計算機速度功能,即達到了復習目的,又讓每位學生有動腦、動手的機會。運用課件的激勵設置,即答得正確,便會得到 “對了”的響應,同時得到動畫“大拇指”的稱贊;答錯了,別急,得到提示后,還可以重來。有趣,因而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僅僅用了1分15秒便完成了此個復習環節。}
二、創設情境:
師:已全部得到“對了”的提示的請舉手。記得這么牢。那就讓老師帶著大家再去聽聽、看看大自然的語言吧!大家要邊聽邊想象畫面,聽完了請你用一句話來贊美大自然的語言。請閉上眼睛。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閉上眼睛在美妙的音樂及教師娓娓動聽的朗讀聲中閉眼想象。)
師:睜開眼睛贊美吧!
生:大自然的語言真神奇啊!(豐富多彩、奇妙、妙不可言……)
板書:妙不可言
{此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復習中欣賞課文,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贊美,巧妙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合作交流:
師:那么作者是怎樣將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介紹給我們的呢?讓我們來學一學也當個小詩人,好嗎?請大家打開課文。
師:現在請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那一個詩節,大聲讀,再想想你為什么喜歡?畫畫相關的語句。
生自讀,自想。
師:有了好的想法,你最想找誰來分享你的收獲?
生:(朋友、伙伴、老師……)
師:好,把你喜歡的詩節讀給他聽聽,請他評評,再說說你喜歡的原因。開始吧!
學生離開座位,找朋友分享,非常自然熱烈。
{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品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課堂重在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實在地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交流品讀:
師:談得又熱烈又開心,愿不愿意將你的收獲與老師同學分享?
生:愿意。
1、學習課件出示:白云圖:
師:請看屏幕,看到這畫面,誰想把你喜歡的詩節恰如其分地送給它?
生:……
師:oo把詩歌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
生:(鼓掌)
師:oo進步了、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希望以后能經常看到他精彩的表現。
師:誰愿意有感情地讀讀這節詩。
甲生讀: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他把哪幾個詞讀得特別好?
生:他把“高高”“準是”兩個詞讀得特別好。一個語調上揚,一個讀得特別肯定。
師:(請甲生)你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甲生:因為讀“高高”語調上揚了,才能讓人感覺白云飄得很高。而準是是一定是的意思,要讀得肯定。
師:你的語感真好!哪個同學還能用其它的詞來表示“準是”的意思?
生:一定是、肯定是、確定是、必定是、絕對是……
師:你們的認識超過了老師的認識,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備課時,只想到了“一定”“肯定”。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
師:誰忍不住想讀下面一個詩節?
生讀
師:你覺得哪個詞寫得最有趣?
生:“搬家”,這是擬人的寫法。
師:抬頭發現了大自然的語言,低頭也看到了,作者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試著自己讀讀這兩節,看看你產生什么心情?
生讀后談:(興奮、高興)
師:把這種興奮、高興的心情送到詩句里,把這兩節連著讀讀。
(體會連連發現語言的暢快。)
{在這兩個詩節的交流中,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懂詩句,培養語感。老師的導是在學生的自讀和自評上,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體會作者的感情,一切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激勵在此環節中也體現了敏銳、恰到好處的功能。當一名平時不發言、且成績差的學生給圖配上詩句后,雖說這不是個難題,但老師卻巧妙地啟發了學生:“ oo將詩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使學生在鼓掌的同時學會了稱贊別人。當學生說出一連串的詞來代替“準是”時,老師誠懇地承認自己只想到了兩個詞,動情地夸孩子的“認識超過了老師”,并提出要求“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培養了創新、超越教師的精神。}
2、學習4、5詩節
師:你們讀得真好,讀出了詩的節奏,聽到這,老師也躍躍欲試,讓我也來讀讀我喜歡的兩個詩節,好嗎?不過你們待會兒要從老師的朗讀中猜出我喜歡這兩節詩的原因。)
師讀
生:你喜歡反問句。因為我聽到你把反問語氣讀得很強烈。
師:你讀讀看。
學生讀。分組讀兩個反問句。
師:你能換種說法嗎?
生:(改成陳述句)
生:我覺得老師不只是喜歡反問句,這兩個反問句也是比喻句。你喜歡這里的比喻,所以你讀“逗點”“省略號”兩個詞時特別重,也特別開心。
師:(出示“逗點—蝌蚪”“省略號——大雁編隊”兩個畫面,讓學生感受這兩處比喻的精確。)
生:我覺得老師您應該喜歡這兩個詩節里的擬人句。
師:(驚喜)怎么說?
生:作者把大自然當人來寫了,說它會寫字;還把大雁當人來說,說它會“編隊”。
生:這也是比喻句。作者把水面、藍天都比成了大自然寫字用的紙。
師:作者的想象大膽而且合理,豐富而且貼切。這描寫是多么精彩呀!
生:老師您還喜歡春天、秋天,兩個季節。
師:嗯?
生:你在讀“春天來到人間”和“秋天就在眼前”兩個詩節時,語氣里充滿了幻想。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老師的知音,剛才你們學會了傾聽,也學會了思索。誰愿意陪老師一起讀讀這兩個精彩的詩節。
生齊讀。
師:你們的朗讀,仿佛把我帶到春天里,我也把春天的美景帶進教室了。看哪,(屏幕出現了春景圖,配上音樂,非常美。)認真看,你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生:五顏六色的花兒開了,這是大自然在說“春天來了”。
生:燕子在天空中輕快地飛舞,它在說“春天多美呀”!
生:那一群鴨子正在湖中快樂地游泳,我想起了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的一個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師:很好。(笑)原來古人就已讀懂了大自然的語言。
生:柳樹發芽了,我也想起一句古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看來,每周一詩的活動開始開花了。
生:你看,那荷葉上的青蛙,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他正張嘴猛吃著飛蟲,飛蟲這么多,這肯定是春天。
師:嗬,他勇敢地用上了和課文第二、三個詩節相似的句式來描述自己的觀察。真不錯。誰再來?
生:……
{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猜猜老師喜歡的原因”為活動主題,
既讓每位學生認真品味老師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為了爭當“老師的知音”而爭相去品味詩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品文能力得到了發展,他們的很多見解都超出了老師的備課范圍。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成了傾聽者,又不失主導者的作用,巧妙地引導著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3、學習第6、7、8三個詩節。
(過渡:師:同學們關于觀察,發現了這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可課文的最后一個詩節為什么又說,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發現呢?老師想啊,剩下的幾種大自然的語言應由你們合作學習,自己欣賞,學習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讀讀六、七、八三個詩節,想想有什么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后大家運用的知識或查到的資料試著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你們小組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詩節練練朗讀,看怎么讀才能將這種語言清楚地介紹給大家。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在課件里藏了幾個小秘密,假如你有問題解決不了,你們可以點擊你機子上的課件“理解課文”里的相關的內容去了解。
(這部分課件中的內容是關于“年輪”、“魚鱗的秘密”、“三葉蟲的形成”三部分的動畫及相關解說。)
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小組練讀,帶上耳機,上機查資料。
小組匯報。
生:我們小組朗讀第七個自然段。我們覺得應把“一圈就是一歲”讀得重一點,讓人一聽就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讀該節……)
生:我們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我們讀的是第六個自然段。我們把“一年只長一圈”讀重。(讀該節……)
生:我們讀第八自然段,我們覺得應該把“汪洋一片”讀得慢一點,才能讓人感覺變化的奇妙。(讀該節……)
{這三個自然段本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為它們涉及到了較為深奧難解的自然科學知識。我利用計算機大容量的特點,將與詩句相關的知識以動畫的形式引入課件,并配以解說,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質疑,然后利用同組同學在課外查找到的資料解答難題,解決不了便上機查閱相關的資料,最后小組以讀的形式來匯報理解的結果。達到了突破難點,節時高效的目的。
4、回歸整體,配樂朗讀全文。
五、拓展口語訓練: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老師把一些大自然的語言藏在“訓練圖庫”里,呆會兒你可以去瀏覽,猜測大自然在說什么,然后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種依照詩歌的句式,準備介紹給大家聽。
生交流。
師: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說,老師鼓勵以詩的形式來敘述。
六、創作詩歌: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啊,你們愿意把它用詩的語言記錄下來嗎?(愿意)
師:那就拿出練習,選擇其中一種句式開始動筆吧。
寫好的同學可與同學、老師交流。
{學生在計算機課件中看到了大量的美麗、有趣的畫面,在猜度“大自然說什么”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詩歌的創作。在交流之后,學生的創作熱情已達到了高潮。此時,讓學生記錄下來,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七、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師:想不想再去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那大家就到網上去沖浪吧!你可以點擊課件中的“網上查詢”一項,計算機會引導你到《大自然的語言》這個網站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識。
{網絡的神奇、高速,在此時已盡情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而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亦已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此個環節的安排,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八、總結:
師: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正等著愛學習、勤于思考的人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吧!
(簡短的總結語激發了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豪情。)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2
之七
撫寧巷小學 龔鈞煜
預設目標:
1、感受大自然無窮的奧秘和樂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2、讀懂課文中介紹的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仿寫詩歌。收集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豐富自然科學知識。
3、初步掌握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誦課文。
4、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誦課文。讀懂課文中介紹的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仿寫詩歌。收集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豐富自然科學知識。根據課文特點進行字詞句篇的積累。
教學難點 :
感受大自然無窮的奧秘和樂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觀察思考、探究追問的品質。能初步掌握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獨立閱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步掌握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課文中介紹的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感受然無窮的奧秘和樂趣。
2、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讀課文。
一、引入新課
出示課題(14、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語言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篇科普文章。回憶閱讀方法,歸納閱讀思路: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科學知識(大自然的語言)?是怎樣介紹的?了解這些科學知識跟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二、學生自學
學生按照預習常規及其本課學習要求進行獨立學習或小組學習,學習要求可如下:
1、讀通課文,正確朗讀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
3、思考(討論):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科學知識(大自然的語言)?是怎樣介紹的?
三、交流自學情況
1、質疑解疑
理解“準是、編隊、年輪、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以及詩句的意思。
2、讀懂五種大自然的語言所傳達的科學知識。學習2——6段。
填寫下表:
觀察到的現象 大自然要告訴我們
白云飄得高(低) 明天晴(雨)
螞蟻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來臨
大雁編隊南飛 秋天來臨
大樹的年輪
樹齡
作者是怎樣介紹的?這篇詩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覺得特別好的,好在哪里?(結合談體會,有感情讀好這篇課文)
3、學習課文1、7段
怎樣才能發現和讀懂大自然的語言呢?讀讀第1、7段。
“這語言到處都有,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并不難懂,只要你肯觀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動腦筋,那就常常會視而不見。”
四、補充拓展
1、你仔細觀察過大自然嗎?還有哪些語言,你看懂了呢?
2、續寫上表,以小組為單位比賽。
3、交流各組表格。
五、鞏固字詞、熟讀課文
六、課外作業
1、收集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下節課全班交流
提供以下氣象諺語網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交流天氣變化的諺語,豐富自然科學知識。仿寫詩歌一節或幾節。
2、熟練背誦課文,鞏固字詞。
3、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一、鞏固字詞、檢查背誦
1、聽寫部分詞語、句子。
2、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二、交流收集的氣象諺語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諺語,學習部分諺語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鳴。(夏天,晴空中有時出現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狀高積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濕空氣層極不穩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熱,低層大氣也處于不穩定狀態,伴隨這種云將出現打雷下雨的積雨云。故這種“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現,可以知道午后將有雷雨。)
三、根據學生收集的諺語,仿寫一節或幾節詩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寫參照。)
四、完成練習
1、改寫
①出示課文中的兩個反問句,說說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③完成作業 本中相關作業 。
2、仿寫“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業 本中的練習
五、課外作業
1、編寫諺語小報。
2、根據自己的喜好,上網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板書設計 :
(見學習表格)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3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滿天電光閃,說說它們都告訴我們什么?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著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么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后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范讀邊展示CAI課件后,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并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2)在書上描紅、練寫并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2)朗讀課文。(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4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發現。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白云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螞蟻忙著搬家,
出門就要帶好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著:
春天已到人間。
大雁集隊南飛,
不就“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寫著:
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樹,
就會把“車輪”發現;
一年只長一圈,
計算起來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魚,
魚鱗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歲,
從不把人欺騙。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
嵌在喜馬拉雅山巔,
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礫”,
擱在溫暖的廬山,
那又在告訴人們,
這兒曾有寒冷的冰川……
可是你別以為,
大自然的語言很難,
也許有時過于平凡,
人們才視而不見──
行星億萬年運轉,
多么平平淡淡,
直到哥白尼眼里,
才把“太陽中心說”創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時侯,
學會了計算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計算?
大自然的語言呵,
真是妙不可言:
懶漢永遠看不懂,
粗心人怎么能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 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6
一、積累與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
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弋陽(yì)
d.風雪載途(zhài) 隧道(suì) 頭暈目眩(xuàn) 窺見(kuī)
2.找出下列各組成語中有錯別字的兩項,將其序號填在括號內。
(1)a.百感交急 b.斤斤計較 c.滿院狼藉 d.昂首闊步( )( )
(2)a.得心應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畢露 d.令人噴飯( )( )
(3)a.在所不昔 b.談笑風聲 c.難能可貴 d.記憶猶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諭人 c.入木三分 d.花團錦族( )( )
3.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其字母序號填在括號內。
(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2)為了便于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是必要的。
a.觀察 b.觀測 c.預測 d.觀望
(3)月亮的影子幫助現代人解開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之謎,( )了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a.決定 b.制定 c.確定 d.肯定
(4)影子戲,在這里產生了( )的力量,它戰勝了時間和距離,成為我們手中的一個馴服工具,為我們忠實地服務。
a.神圣 b.神奇 c.神異 d.神秘
4.對《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開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題目“大自然的語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d.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5.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據推算,我國種大豆的歷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漢以后逐漸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大豆的殘留印痕。
⑤許多古書中也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則廣告,有人對其中六處提出修改意見,這些意見分成四組,最恰當的一組是: ( )
這個工廠經工程技術人員精心研究設計,推出新產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觀,瓷面光滑,色彩鮮艷,質量穩定,經久耐用等特點,適應中、高檔賓館、飯店及現代住宅理想衛生潔具。
(1)“經久”改為“堅固” (2)“潔具”改為“用具”
(3)“適應”改為“適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衛生”前加“的”字 (6)“新產品”后加破折號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話中畫線處的標點,恰當的一組是( )
“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①這是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堂寫的對聯。“畫人畫鬼”,指《聊齋志異》的題材內容②它借狐鬼故事來達到“刺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評價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入骨三分”,則概括了他在創作上的成就。今天這節課要學習他的名篇③促織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評價是否恰當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1)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順序解說事理的。
(3)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說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對象是( )
a.大自然的語言是指杏花開了,桃花開了,布谷鳥唱歌了這類自然現象。
b.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c.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決定農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觀察氣候與自然現象的關系。
(7)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了哪三個例子說明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三、課外閱讀
氣候的威力(節選)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④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 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大自然的語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的差異
(2)第一句話 按概括到具體的順序解說事理。
(3)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5)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二)(1)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榮枯 去來
(3)……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
(4)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谷鳥開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三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記鳥語
林語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個毛孔都舒服起來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氣,汗化氣即減少熱度,所以這是一副天然冷氣機。人身有三萬六千毛孔,就有三萬六千架的小型冷氣機。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訣,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時,汗出得來。你穿上洋服,掛領帶就有十一層布封在脖頸上,把冷氣機堵住,汗出不來,氣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領處必是夾的,故兩層,再翻領是四層;襯衫此處又翻領又為四,合為八,領帶二,又加當中鋪墊一層為三,故為十一,即十一道封條,不許泄氣)假定不被封鎖,清風徐來,輕輕吹過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適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風吹不到,是人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領帶之為物,乃北歐寒帶演化出來的服裝,與熱帶最不相宜。有時入鄉隨俗,不得不戴,真是無可奈何。這且表過不提,單說日月潭的鳥語。
公冶長懂鳥語,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會而已。語言發源于詩歌,先有感嘆吟唱,然后有文字語言。這是語言學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學史,都是先有詩歌,才有散文,所謂“詩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來是應當如此的。所謂語言,只是傳達意思的方法。蜜蜂覓到好花盛開處,回來巢中向他蜂作特別跳舞,報道消息,并指示花園方向,是一種語言。兩蟻相遇于途中,交須一會,亦是傳達的意思。所以中文說鳥語,不說鳥歌,是對的,是能特別體會鳥類的生活。
新近我家買幾只雞來養。有一早晨一小雄雞忽然學唱,負起他司晨的責任了。其聲音嘶而促,絕不像大雄雞的響澈。你絕對想不到,這一唱,把籠中的小姐都發昏了,個個心里亂跳,發出溫柔繾綣的聲音,說“我在此地”。其聲音,有母雞呼小雞的溫柔,而卻沒有老母雞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種野鳥。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惡的人類尚在夢寐中之時,眾鳥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開他們的交響樂會。大概日月潭的鳥語可分四五種,而最特別的是一種我所謂時哉鳥,唱的主調是“時哉——時哉!”重疊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囀喉音。那天我沒聽見子規鳥的“思歸!思歸!”不知有沒有。我想春天應該有的。江浙人說子規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繼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為杜鵑,因為江浙音呼“哥哥”為“孤孤”。眾鳥的語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來!快起來!”這是早眠早起很勤謹的一種小鳥,呼其同類,覓好蟲吃。
“臊!臊!害臊!”聲音非常粗暴。這是一種厭世的巖棲高士,以為舉世沉濁,不足與莊語,無疑的,他是黃老派的。
“莫躊躇!莫要躊躇!可別胡涂!”——聲音非常輕細而婉約動人。
其余還有僅發唧唧咄咄的短音。時哉鳥,唱的囀音特別多,夾雜別的話,再以“時哉!時哉!”主題為結束。這樣此唱彼和,隔山相應,鳥音渡水而來,以湖山為背景,以林木為響聲,透過破曉的藍天,傳到我的耳朵來,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響曲。這是在庭院內以鳥籠養鳥所領略不到的氣象,其自然節奏及安插,連他們的靜寂停頓而后再來,都是有生氣的,百鳥齊鳴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說明日月潭的氣候是_____________,這樣寫與鳥語的關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寫領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獲得______________的藝術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長,但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體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語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時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動物有____________,寫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第四自然段開始才真正進入寫鳥語層次,一共寫了_______________種鳥語,重點寫_____________鳥語,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還聽到過哪些鳥的叫聲?能否摹擬出它們的語言來?可不可以舉出兩三個例子?
參考答案:
1.溫暖偏熱 為寫鳥語作了鋪墊準備 為寫鳥語作注腳 富有情趣、可讀性強
2.詩歌、散文 口語和書面語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螞蟻 為寫鳥語提供科學依據
3.五 時哉鳥 一是因為這種鳥的叫聲特別,二是作者有惜時感悟
4.略。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7
一、教學要求:
★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察、蝌蚪、逗、如、意”6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詞句。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引入新課
1.請一學生演示公雞叫。議:早晨公雞叫告訴我們什么?
2.從“大自然也會說話,也有語言”引入課題。板書課題,學生對照拼音,拼讀課題,結合學習生字“語言”的“語”字,著重講清“言字旁”與話的關系。
(二)學習生字字音,練習朗讀
1.聽錄音或范讀。
2.學生自由練讀課文,要求遇到不認識的字,對照拼音,拼一拼,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3.學習生字詞:
(1)先讀課后方格中和橫線上的生字,再讀課文,用“ 0”和“~~~”劃出“學會”和“會認”的字,并劃出生詞。
(2)對照拼音,拼讀生字,要求讀準字音。
(3)全班齊讀生字卡片。
(4)開火車認讀生字詞。
4.檢查朗讀情況。
(三)從第一節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結合上下文采用換詞法理解“以為”的意思,讓學生明白第一、二句主要講“大自然也會說話”。結合理解“仔細”的意思,并懂得大自然的語言要認真觀察才能發現。
2.指導朗讀。
(1)學生用“|”線劃出停頓的地方。用“.”圈出需要強調字詞。注意停頓、輕重,讀出兒歌的韻律。
(2)分小組自由試讀。
(3)指名讀,生評讀。
3.讓學生帶著“大自然說了哪些話”這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2-4節,初知課文大意,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四)利用直觀手段,指導精讀,感悟內容
〈一〉學習第二節
演示CAI課件或幻燈片(或教學掛圖),水中游動著的小蝌蚪與游動著的“逗點”。
1.學生觀察屏幕,認識“小蝌蚪”和“逗點”(逗號)并說說發現了什么。
2.指導朗讀第一句(突出“多么像”、“游動”這兩個詞)。
3.討論:
(1)小蝌蚪是什么季節才有的?
(2)看到小蝌蚪我們知道什么?
小結:小蝌蚪開始游動就是告訴我們春天到了,大自然真的會說話呀!
4.指導朗讀(先自由試讀,再聽錄音學讀,然后引讀:你看那……,多么像……,大自然告訴我們……。)
〈二〉學習第三節
演示CAI課件:水中一條大魚,魚跳出水面,突出背上的魚鱗,特寫一片魚鱗,放大魚鱗,顯出魚鱗上的環紋暗無此手段,運用掛圖幻燈或實物(魚鱗)〕。
1.讓學生觀察魚鱗片,并說說發現了什么。
2.講解“一歲”就是“一年”的意思,比較 “一個”與“一個個”,讓學生懂得“一個個”說明有許多個。
3.指導感情朗讀(強調“一個個”、“圈”、“歲”語氣要加重)。
引讀:你如果釣到……,仔細觀察魚鱗有……,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告訴我們……。
4.小結:這節講的是魚鱗上的圓圈也會說話,他說了什么話呢?(讓學生讀:一圈就是一歲)可見大自然的語言真豐富!
〈三〉學習第四小節
1.匯報收集資料情況。(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讓學生上臺匯報自己所收集的有關化石的圖片或其他資料,交流對“化石”的理解,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化石”的來源與作用。
2.指名讀第4節,對照國畫或課件、幻燈等,理解“鑲嵌”、“山巔”、“喜馬拉雅山”、“三葉蟲”化石、“古老”等詞。
3.討論: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老的“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什么呢?為什么呢?在學生討論后,老師一邊演示課件或圖片,一邊小結: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千姿百態,有陸地和海洋,陸地上有高山、平原等等,這些地形每時每刻在不斷地變化。只是這個變化非常緩慢,是我們用自己眼睛看不到的。經過幾千萬年的時間,有的陸地變成了海洋,有的海洋變成了高山,而這些從海底隆起的山峰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經過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打,這些生物慢慢變成了化石。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我們幾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那兒——曾是汪洋一片(生齊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8
授課班級:八年級( )班
授課時間: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
執教:鄧宣盛
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學習重點: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課前寫話、引入新課:
請學生描寫當天天氣。并請學生發言。
二、學習課文第1、2、3段——品味語言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征,你能不能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季詩句。
參考:
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參考:
(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2 段。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么區別,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三]研讀第3段
請一學生朗讀,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討論明確: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為什么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三、練筆:二選一
(1)把你課所寫的短文進行再加工。別忘了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
(2)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蘇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教學后記: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9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學生從2—5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讀,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 )節,知道了( )。”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搜索,還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0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滿天電光閃,說說它們都告訴我們什么?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著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么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后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范讀邊展示CAI課件后,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并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2)在書上描紅、練寫并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2)朗讀課文。(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 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2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
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本文運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說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舉事例能否用別的例子代替,這是學習的難點。
說明文的教學要體現文體特點,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
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通過學習,掌握
說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學以致用。
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學致的重點。
本文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
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帶著這些疑
問,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學生齊讀“預習提示”第一段,整體把握本文說明的內容。
三、學習字詞。(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體教學,字詞采用窗口顯示,指名學生讀,
讀一個顯示一個讀音。)
衰草連天 ——鬢毛衰
連翹 ——翹尾巴
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
觀測 ——道觀
播種 ——耕種
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每個詞齊讀兩遍,讀準字音。
四、自由朗讀課文,標好段序,完成課后練習題~。
五、根據課后練習題一中的四個問題,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六、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明確: 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
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
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蘇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
大地蘇醒的物候現象,概說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
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
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蘇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
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
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
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
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
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
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
畫卷。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后總結段意。
第二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三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提問:本段以什么為例來說明何為“大自然的語言”?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見下面板書)
草木榮枯 杏花傳語耕地 桃花暗示種谷子
候鳥去來 布谷鳥唱歌割麥插禾
本文用“傳語”“暗示”“唱歌”等詞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得有情有感,這種手法大大增
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提問: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
指名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仔細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嚴密。
“許多”說數量,有范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
“植物生長榮枯’樹“桃花開”,“動物的養有往來”對“燕子來”,兩兩相對,十分嚴
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七、小結本課。
本文的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語言(釋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八、課后作業 :
1.熟讀第一自然段,仔細品味生動形象的寫景語言。
2.掌握本文所學的六個多音多義字。
3.用“籟籟”、“銷聲匿跡”、“翩然’等詞造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溫故知新,復習舊知。
1.聽寫上節課所學的詞語。
2.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后總結段意。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
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
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應用在農事上
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二)默讀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
首先是緯度(7)
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8)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9)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間上
時間
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換順序說?為什么?
明確答案: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
2.舉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說明方法。
學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對所舉的例子作些評點,注意舉例時的語言。
①
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
晚著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緯度因素)
②
如: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
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
(經度差異)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
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高下差異)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
抽青和開花日期比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異)
這些例子的運用能使讀者更具體地理解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成因,有說服力。
(三)齊讀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①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②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
值。
③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④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三、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關。那么,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結合實際,
暢所欲言。)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學到這里,你們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有什么作用嗎?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標題形象、生動,頗具文學性。
五、小結。
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說明的基礎,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總.
此,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里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或以時間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說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
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
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六、課后作業 。
1.舉例說明幾種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數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臥室”為題寫一篇說明文,字數在300-400之間。
板書設計 :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比較簡便
容易掌握
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
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古今差異
主要
上
次要
空間
I
時間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劉英)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導語 引入課題。
同學們,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
學習的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
知識的說明文。
二、指名讀“預習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學習字詞。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衰草連天 —鬢毛 連翹——翹尾巴
差異 ——差遣 ——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 播種 ——耕種
落葉——一丟三落四 落枕
萌發 翩然 孕育 簌簌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四、在5分鐘之內快速閱讀一遍課文,并寫出閱讀提要。
第1至3自然段: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入手,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至5自然段: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即緯度因素、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五、齊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思考題:
1.每個自然段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離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哪些
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一)先總結三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第2自然段: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二)著重評點第1、2自然段的語言,體會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及作
用,理解、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事物的表達技巧。
1.先檢查學生的評點情況,并抽查學生講析第1、2自然段中準確、生動、富有表
現力的詞語的作用。
2.在學生評析的基礎上,教師作些講評或歸納。
3.第1、2自然段詞語評點如下,僅供參考。
寫春:大地蘇醒冰雪融化單本朋友谷仔幾次單件改
........
“蘇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
“融化”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暗示著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著暖暖的春意。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著報春的熱鬧情景。
這些詞語描寫春天景色很有層次,用詞非常典雅。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美
麗畫卷,美不勝收。
寫燕子“翩然歸來”,植物“孕育”果實,自然過渡,描寫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透露出喜愛之情。
“孕育”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寫秋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準備迎接葉子籟籟落下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為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無意的天使。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用“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
以上這些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把大自然寫
得神形兼備,為下文用擬人手法寫大自然的語言作了準備。
這些描寫,精彩紛呈,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動鮮活的四季風花圖畫,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開始并未直接解釋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草木”“候鳥”兩方面
舉例說明物候現象同農業生產的關系。“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
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先寫開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
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
切可愛。“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
谷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谷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妙的
享受。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后才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
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六、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第1、2自然段的語言進行精點精評,
從中我們體會了說明文中也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既增強了說明
的生動性,也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這種寓說明于描寫之中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七、朗讀并背誦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業 :
1.背誦第1自然段。
2.將第1至3段的有關詞語抄下來,作好詞語的積累。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H、學習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
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自學思考題:(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么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
什么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么?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學生自學15分鐘,討論、交流10分鐘,派代表講課15分鐘,教師歸納小結5分
鐘。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i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業生產。
(二)體會本文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第5段)
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更有說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舉例說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3.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
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第8段)
舉兩例說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4.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
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舉例說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5.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舉例說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舉例子是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說得很清楚。
(三)說明的順序。
第7段至第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
間的順序來說明的,順序不能打亂,因為這是按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來說明事理的,否
則就會不合邏輯、事理。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四點:①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②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
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③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采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
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并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
很大收獲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布置作業 。
課后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
試舉例說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ccccccccccccc)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3
之一
佚名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 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 自由讀課文。
2. 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 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 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 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4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名詞解釋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如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于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5
佚名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學生從2—5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讀,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節,知道了。”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搜索,還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6
陶麗春(福建寧德)
------------------------------------------------------------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滿天電光閃,說說它們都告訴我們什么?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著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么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后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范讀邊展示CAI課件后,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 (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并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2)在書上描紅、練寫并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2)朗讀課文。(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7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