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精選14篇)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1
第二課時教案1 第二課時教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感悟對話,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3、通過朗讀感悟,體會陶行知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過程:
一、 學習課文第二段(2-10小節)
1、 聽課文錄音2-10小節,觀看多媒體,整體感知
2、 學生自學:在陶行知和小朋友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邊讀邊思考,并畫出相關內容。
3、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1) 指名交流
(2) 評議,補充完善
(3) 完整地、有條理地敘述蜻蜓的相關知識
(4) 教師總結
4、 感悟朗讀
(1) 自讀
(2) 指名讀
(3) 學生評議
(4) 練讀
(5) 感情朗讀
二、 學習課文第三段(11小節)
1、 自讀,感悟:你讀懂了什么?
2、 討論交流(理解孩子們放飛蜻蜓時的迫切心情)
3、 朗讀感悟
三、自讀討論,感悟陶行知的為人
1、 自讀思考:陶行知是個什么樣的人?
2、 討論交流
3、 教師歸納總結:陶行知是一個慈愛、有學問、尊重學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課后調查
陶行知說: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這個說法對嗎?查找有關資料驗證一下。
板書設計:
20、放飛蜻蜓
陶行知
捉————————→放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漸次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標題“放飛蜻蜓”的特殊性,啟發學生由此出發,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機亮出故事結構“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進而兼顧首尾,聚集“放飛”,導向深入探究,使教學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中盡量注意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于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4、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查找有關資料驗證蜻蜓到底會不會吃自己的尾巴。
教學準備
1、認真朗讀課文,不理解的詞語圈圈劃劃,借助詞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關知識(特點、習性等)
4、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兩教時
教學過程
一、展示畫面,激趣引出課題
1、展示蜻蜓飛舞的畫面,師導入
2、師:同學們,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靈是誰呢?(板書:蜻蜓)請你用一個詞形容一下這些小蜻蜓。(可愛的,美麗的)你們喜歡嗎?上堂課,我們學了一篇和蜻蜓有關的課文(板書:放飛蜻蜓)
哪位同學能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結合板書)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們捉住了蜻蜓為什么又要把它放飛呢?在孩子們的眼中,陶行知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再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設計意圖說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色彩鮮艷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片段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蜻蜓飛舞的畫面導入課題,不僅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后面的教學產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二、朗讀、交流、感悟。
自讀全文。以“引導學生認識陶先生”為主線,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知識豐富的陶行知。從陶先生的問話和介紹中了解蜻蜓的知識。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
提問: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識豐富的?陶先生的介紹了蜻蜓的哪些知識?……
“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 (蜻蜓是益蟲)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著它的尾巴說……”,“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導學生交流收集的課外知識:你們還知道有關蜻蜓的哪些知識?書上說蜻蜓在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事實果真如此嗎?
▲慈愛和藹的陶行知。抓住重點的詞、句,朗讀體會。
“他停下腳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問:……(談話的態度和藹可親,做一做動作,指導朗讀并體會)”
“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
▲愛護蜻蜓的陶行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你們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陶行知從翠貞手里取過蜻蜓,高高舉起。”
“陶行知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們捉蜻蜓,既沒有責怪他們,又沒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聽了陶先生的話孩子們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過孩子們態度的變化體會)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
“孩子們點點頭。”
“孩子們入神地聽著。”
“孩子們紛紛地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
“翠貞張開小手,將蜻蜓往上一送,……”
設計意圖說明:這一教學片段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圍繞“放飛”依次展開。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關愛學生、循循善誘、講究民主的精神作風,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體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樂于受教、富有愛心的美好品質。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注意由“果”溯“因”,導入情境,就會使學生學得如臨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簡單小結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為是一個教育家,尊重孩子、愛護孩子……
2.增強學生對蜻蜓的情感,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鏈接動畫,老師描述,學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屬于它自己的家園。你們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是多么輕松,多么愉快呀!此時此刻,大家肯定有許多話要說,現在就大家就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吧!小蜻蜓又會說什么呢?(自由交流)
(時間允許,同學們可以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3.配樂朗讀。導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讀了他,我們了解……大家推薦兩名同學,一個讀陶先生的話,一個同學讀敘述的話,孩子們的話大家一起讀。
四、演一演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說明:讓學生想象說話能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學生會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爭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臺下的學生會津津有味的聽,全神貫注地辯,又興致勃勃地說,能培養學生專心聽、仔細辯、大膽說的習慣和能力
五、小結、下課。
通過板書小結課文,揭示主題。通過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誰和誰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們;蜻蜓和陶先生;孩子們和陶先生;老師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這樣的朋友,她們都為我們人類作出了貢獻。我們每一個都要關心愛護這些可愛的朋友,那樣我們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評點
一、在美讀中培養語感
葉老說過:“教學語文課本,幾個重要項目里頭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沒有對文章進行分析,而只是針對課文的精彩片斷,讓學生反復朗讀、感悟,體會語言的優美、用詞的精當,然后指導美讀課文,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最后達到運用的目的。學生對課文的感情朗讀,能夠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情景,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二、在思維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外問題解決。如,《放飛蜻蜓》我以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識豐富的?陶先生介紹了蜻蜓的哪些知識?引導學生從人物動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在實踐中培養能力
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個體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色,設計出不同的語言實踐訓練,使學生用新學到的語言材料,進行說話、寫話訓練。在教學完本課后,我出示了說話要求,讓學生練習說話,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課文提供的材料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句式的訓練中又一次體會到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課文《放飛蜻蜓》這一課是一篇記事文章,是按“捉蜻蜓——識蜻蜓——放蜻蜓”的順序來寫的。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蜻蜓有關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蔡老師的這堂公開課中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優點:
一、塊狀教學凸現
在課堂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學設計中的“識蜻蜓——識陶行知”這兩大板塊的存在,師生的多層次對話也是在這一基礎上展開的。
二、文本解讀精致
蔡老師對讓學生了解蜻蜓知識這一教學設計中,能從圖片入手,層層深入,并將課外資料適時補充,讓學生對蜻蜓的了解由膚淺走向深刻。
商討:1、課后作業能否增加一項:為蜻蜓做一張動物名片。
2、板書“陶行知”的位置應調整,不要與課題對齊。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3
因為鎮教育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來隨機督導,而我又幸運地中了頭獎,準備的教學計劃不得不改一改。
原本今天一節課解決《放飛蜻蜓》這篇課文,從課始的導入到課文主要內容的感知,再到關鍵人物陶行知的感悟完全放到一節課中來,可是因為公開課上一節課教學一篇課文的失敗,使我在這樣的公開教學中不敢再嘗試,再說這也關系到學校及個人的名聲。于是只好穩穩當當地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
教學預設:
一、導入、揭題
1、談話導入。
2、板書蜻蜓,強調蜓的書寫。
3、談蜻蜓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圍繞課題,質疑檢查。
1、讀了課題,你產生了什么問題?
預設: a、是誰放飛蜻蜓?
b、是誰捉住了蜻蜓?
c、即然捉了蜻蜓,為什么又要放了?
(根據質疑板書:捉 為什么 放)
2、帶著問題瀏覽課文,尋找相關答案。
3、匯報答案。(即讀第一自然讀回答問題a,第十一自然段回答問題b)
4、指名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點明這部分內容:介紹蜻蜓。
5、更改更書:把為什么改為介紹蜻蜓。
三、檢查預習。
1、根據拼音寫詞語,然后全班糾正,集中范寫部分易錯字。
2、再自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3、指名讀課文
四、了解蜻蜓
1、默默地讀讀中間部分,看看陶行知向孩子們介紹了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特點,在書上畫出來相關語句,并在旁邊簡單地寫上自己的認識。
2、生自讀課文,師巡視。
3、匯報交流;
預設: a蜻蜓的食物
b尾巴的作用
c眼睛的作用。
五、作業:
1、看拼音寫詞語。
2、再讀課文,圈出描寫陶行知的有關詞句。
教后思考:
按照這樣的預設走進課堂,正如預設一樣,很自然很輕松地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雖然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可是我總有點不滿意:也許孩子們適應了這樣的課堂,也許是課文內容的簡單,我總感覺這樣的課堂除了實一點之外再也沒有可取之處。可是這樣的實是否有點過呢?當我強調了預習的重要性孩子們能很好地預習時,還有必要這樣解決生字詞嗎?當我注重識字規律后巧妙地安排學生讀生字還需要這樣課堂上的再重視嗎?還有課文朗讀的檢查,這樣一篇課文,在課堂上檢查,我沒有聽到什么錯誤。如果容量再大一些把第二課時的內容再滲進去會更好。哎,自己失去了一次嘗試成功的機會。
還有這一課時的語文味在哪?除了對生字詞的理解,除了讀的方法的指導與運用,比如說提醒孩子瀏覽,比如說告訴孩子用默讀、輕聲讀、朗讀的方式外,其他地方有沒有表現出語文味?雖然第二課時想側重抓住有關詞來感悟陶行知這個人,那么是不是除了與陶行知有關的詞外其他詞都不值得去品味呢?
這樣的導入真的可遇不可求嗎?課后領導也特別肯定了這一課時的導入自然清新,吻合了孩子的心理。說實話,一開始的導入我沒有什么好辦法,只準備以師生的頭談為切入口,可是在課前走進教室時,看到幾個調皮的男生在玩著沒有子彈的玩具手槍,而教室后窗的花圃前三五個女生正在捉蝴蝶,見到此景,我的導入有了:
師:孩子們,剛才的十分鐘是個有趣的十分鐘,我們的男生都圍著那玩具手槍玩,而幾個女生卻對小昆蟲產生了興趣。瑾、昊、芳下課時你們在干什么嗎?是在捉蝴蝶嗎?
生:是。
師:為什么想起捉蝴蝶?
生:蝴蝶很好看,我想捉一只看看。
生:蝴蝶很可愛,我想捉一只細細地研究一下。
師:是啊!捉過來細細地看看,挺好的,捉過來細細地研究一下,也好。其實蝴蝶是孩子們喜愛的昆蟲,還有蜜蜂,還有……(師板書:蜻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原名文,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縣人。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7年秋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同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執行書記,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7年,創辦曉莊師范,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后,組織國難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主張采用“小先生制”,實行“即知即傳”。發起組織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運動后,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與沈鈞儒等聯名發表《團結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須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的主張。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于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社會即學校”來源于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學校放到社會里去辦,使學校與社會息息相關,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所必須。因此“社會即學校”的真正含義就是根據社會需要辦學校。從教育內容說,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辦什么教育;從教育形式來說,適宜什么形式的學校就辦什么形式的學校。“社會即學校”不是學校消亡論,而是學校改造論,改造舊學校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4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學會保護蜻蜓。
學習重點:
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加深感悟文中重點句
課前準備:
課前組內幫對檢查學案5、6完成情況
學習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重、難點。
二、課內檢查預習
1、同學們課前都預習了課文,生詞都會讀了嗎?下面小組內幫對互相檢查,隨即糾正,錯的改正過來,一會找同學讀一讀。看哪個組完成的、最快。
2、同學們把生詞都會讀了,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嗎?下面小組內分工讀,讀錯的及時糾正,再讀一讀,讀對為止。檢查讀。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老師一會兒檢查。
3、質疑解疑:
(1)小組內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2)、通過預習,同學們可能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組內交流一下,解決不了的小組長進行匯總,一會兒提出來。
(3)、小組長匯報。(抄到黑板上)
(4)、小組間解疑。解決不了的,老師引導讀書,思考、解疑,或在精讀時解決。
4、精讀感悟,感情朗讀:
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樣的蜻蜓?讀后談一談,隨即指導朗讀,對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課后第四題。(1)、分自然段讀課文。(找5個同學讀)師在讀中隨機指導,讀到位。
(2)、全體練習讀。每個同學都像剛才老師指導那些同學一樣練習讀一讀。看哪組讀得最認真
5、聽寫生詞,幫對檢查,錯了改3遍
6、指導朗讀分角色,自己練習
7、指導課后第四題,從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節課展示任務。
1、組搜集有關蜻蜓的資料。
2、組搜集有關動物與人之間感人的故事。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5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應該說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案例,是生活即課堂的案例。對于我們老師的成長來說,這是篇非常有啟發性的案例,這一課可以讓我們懂得陶行知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對于學生來說,生活中有許多東西看似是簡單的,其實里面的知識可多了,如果只是簡單地玩一玩,等于是喪失許多學習機會。現在各門學科都在講究探究性學習,其實這一課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讀這一課,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有多個問題出現,認識這些問題,明白這些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其實就是交給孩子一把探究性學習的金鑰匙。
這個教學故事其實是從陶行知從村里走出來,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談起的:
問題一:“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學生的答案,學生一下子可以讀到。吃蟲子,吃露水,吃草,吃樹葉,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開放的,這些答案到底哪個正確?陶行知在孩子們回答之后,給了學生更明確的答案。
問題二: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簡單的,當然這是第一個問題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會有明確的認識。所以第七自然段開頭就說“孩子們點點頭。”
問題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誰知道?[這又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從第一問題來看,學生答案這么多,這個問題肯定也難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設。所以就出現了直接觀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點水。一種猜測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飛行方向的。在學生不知之時陶行知向孩子介紹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們讀這個答題也會感受到原來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問題四:關于蜻蜓的頭部,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沒有提出,陶先生沿著尾巴的作用直接談起,實質上卻是一個重要問題。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蜻蜓。
問題五:“把它放了,好不好?”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結局,這個問題的出現,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學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將起到“綱領”之作用,提起這個“綱領”,前面所有的問題會接二連三的出現,并且得以解決之后,才能高興地放飛蜻蜓。
研究上面這五個問題,其實給學生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平時生活的許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設計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設計幾個問題,或者發現到一些問題,將其逐步解決了,就是適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抓住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可以讓學生收獲到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理念。
聽蚌四小劉月老師的《放飛蜻蜓》
《放飛蜻蜓》是蚌四小的劉月老師的與行知的趙俊友老師的“同課異構”課,既是“同課異構”,兩相比較之下,較之趙老師充滿歡聲笑語的“快樂學習”,劉老師的課便顯得樸實、“冷靜”;較之趙老師的“行云流水”,劉老師也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與趙老師教學的第一課時不同,劉老師的第二課時重在對課文的理解、感悟上,尤其是在“對蜻蜓有關知識的獲得”和“激發保護動物的情感”兩個重、難點及“對陶行知的認識”的突破和處理上,老師使用了多種教學手段,精心設計了教學——以“陶行知的四個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展開朗讀、分角色表演,抓關鍵字詞句及標點品讀,談收獲、感悟,整個教學層次清晰,有“教”有“扶”有“放”。
若教學時有些細節處加以改進,教學效果會更好。比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學生在理解詞語時,老師應當及時點撥,肯定學習學習的方法,或予以一些方法的指導;還比如,朗讀后就適當地進行師評、生評,“空洞”的鼓掌意義不大;雖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但真正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還不充分,當學生回答不出“省略號省略了什么”時,何不給學生一點時間進行討論,并說說理由。
劉老師的課也是一節值得學習的好課,“拙見”見笑!
在放飛蜻蜓中放飛孩子的夢想——《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一課,娓娓道來這樣一個清新的小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沒有橫加訓斥捉住蜻蜓的孩子們,而是因勢利導,將蜻蜓的作用向孩子們一一傳 授,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教育”。掩卷沉思,不由得欽佩教育家動人的人格魅力。教學本課時,我的體會有兩點:
一、抓住靈動的語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課中,有這樣幾個詞語在文中跳躍:慈愛、小心、商量 我抓住這幾個詞語, 給孩子們設計了幾個問題:哪些地方體會到陶先生的慈愛?他的慈愛帶給孩子們什么?為何要小心地拿著蜻蜓?怎樣才是商量的口吻?讓孩子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復品讀中將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享:在誦讀中,孩子們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誘,詢問孩子們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結構很復雜……沒有絲毫的說教,卻是環環相扣,教給孩子們認識蜻蜓的知識,不著痕跡,卻水到渠成。同時,我在課上更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去體會“商量”,就是態度不居高臨下,學生們在朗讀中欣喜地發現:自己也變成了翠貞,似乎在聆聽陶先生的教導,將人類的好朋友蜻蜓心悅誠服地放飛。
二、品位課文細節,感受人格魅力
文中有個詞:陶行知從翠貞手里取過蜻蜓,高高舉起。我讓學生辨析為什么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學生在討論中七嘴八舌地說:“拿”只是普通的要過來,沒有體現一種尊重,而“取”卻更體現先生與孩子們的平等相待,“取”的動作很輕微,也很小心,因為先生同樣小心翼翼地對待他手里的蜻蜓。確實,孩子們說得多好啊!在探究與辨析中,這個細小的情節描寫也讓孩子們領略到了教育家無窮的魅力,讓我們教者也深有啟發:不僅教知識,更是教學做人。
在“放飛蜻蜓”中,我們也收獲了:放飛孩子的夢想,任他們翱翔!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6
第19課《放飛蜻蜓》作業設計目標1、正確書寫本課10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詞語。2、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3、學會使用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4、通過誦讀《放飛蜻蜓》,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經典作業設計案例作業設計設計意圖難易程度成語百寶箱。先把成語補充完整,再照樣子寫幾個帶數字的成語。 七( )八( ) ( )千( )萬四( )八( ) 一( )一( ) 結合課文內容,積累有關數字的成語,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讀讀課文,完成表格。 蜻蜓特點功能尾巴 眼睛 除了書上所說的這些,你還對蜻蜓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讀一讀《標點符號歌》,再給句子加一加標點。
《標點符號歌》標點符號很重要,組成文章不可少。
該用哪種小符號,都要認真來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號,一句完了用句號。
喜怒哀樂感嘆號,提出問題用問號。
并列詞語用頓號,并列分句用分號。
提示下文用冒號,對話引用加引號。
書文名稱要標明,前后加上書名號。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個省略號。
轉折解釋破折號,表示注釋加括號。
標點符號用準確,文章清楚都稱好。 1、我推開門一看 呵 好在的雪呀 山川 河流 樹木 房屋 全都 罩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2、圖書館里的書真多 梅林童話 上下五千年 十萬個為什么 我都喜歡看3、不 不 你誤會了 他解釋著 我不是殘疾人 我是給別人送拐杖的 幫助學生學會使用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準生字,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生字詞的意思。
3.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4.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在課文19放飛蜻蜓中認識了哪些人?(板書:陶行知)
2.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是安徽人,曾留學美國,拜當時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為師。回國后,他創辦了多所學校,我們南京的曉莊師范就是他創辦的。(視頻簡介)
3.剛才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陶行知和孩子們發生了什么事?(板書:放飛蜻蜓)
4.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一定能更加了解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
二、細讀品味。
1.有一天午后,陶行知先生遇到了一群孩子。(朗讀第一節)
2.指名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1)他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問:“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
(慈愛,撫摸,更加體現了陶行知的親切,對孩子們的關愛。)
(個別朗讀)
(2)朗讀3-5自然段。
孩子們是怎么回答的?
(翠貞、一個小男孩、幾個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朗讀。)
(3)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還是翠貞說得對。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大家說說看,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為什么?
孑孓的意思什么?
(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對孩子的循循善誘,和藹可親。)
(4)自讀課文7—10自然段。
讓我們來當小博士,通過朗讀,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點?
填表:
特點
作用
尾巴
一節一節,
又細又長。
保持平衡,
調整方向。
眼睛
很大,
結構很復雜。
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介紹小知識:
蜻蜓點水.
詞語精讀:小心地翻過去。(為什么?體現陶行知不想傷害益蟲,愛護小動物。)
視頻欣賞:晚霞中的紅蜻蜓
看過,聽過,學過,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現在對蜻蜓的感受嗎?
(5)孩子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說著,把蜻蜓還給翠貞。(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這樣的覺悟,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放飛蜻蜓)翠貞看看小伙伴們,孩子們紛紛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貞張開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張開翅膀向空中飛去。(望著飛翔天空的蜻蜓,你有話想跟它說嗎?)
3.將這些描寫陶先生的句子讀一讀,看看陶先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練一練,如何讀好這些句子,讓先生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
五、聽了陶先生和孩子們的對話,相信大家一定對蜻蜓有了更多了解。老師建議大家將課文中描寫蜻蜓的有關句子再讀一讀,努力記住有關詞句。你還可以用上課前搜集到的有關蜻蜓的資料,待會兒老師請你用自己的話來介紹介紹蜻蜓。
六、總結全文。
1.學完這篇課文,你都有什么收獲?
2.出示老師的收獲: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顆向善的心,教師要善于喚起學生向善的心!
七、板書設計:
19放飛蜻蜓
陶行知
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8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感悟對話,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3,通過朗讀感悟,體會陶行知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過程 :
一、學習課文第二段(2-10小節)
聽課文錄音2-10小節,觀看多媒體,整體感知
學生自學:在陶行知和小朋友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邊讀邊思考,并畫出相關內容.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指名交流
評議,補充完善
完整地,有條理地敘述蜻蜓的相關知識
教師總結
感悟朗讀
自讀
指名讀
學生評議
練讀
感情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11小節)
自讀,感悟:你讀懂了什么?
討論交流(理解孩子們放飛蜻蜓時的迫切心情)
朗讀感悟
三、自讀討論,感悟陶行知的為人
自讀思考:陶行知是個什么樣的人?
討論交流
教師歸納總結:陶行知是一個慈愛,有學問,尊重學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課后調查
陶行知說: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這個說法對嗎?查找有關資料驗證一下.
板書設計 :
20,放飛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9
語文課是緊密聯系生活這個大課堂的,在這一堂課中我幸運地獲得了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撿著了這一只死了的美麗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還肯定沒這個機會了。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喜愛動物是他們的天性,他們源于對小動物的熱愛,發自內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學生的情感在一見到蜻蜓的剎那間已流淌出來了,他們抑制不住這份心中的激動,在一邊聽著老師的介紹內容,一邊已慢慢踱步安靜地朝前圍攏過來。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學們一個個都張開了大嘴,都感受著自己此刻對蜻蜓不一樣的心境,親眼看到蜻蜓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調整方向的尾巴一節節的,又細又長。他們看著都忍不住親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邊一樣的膜狀的翅膀。用手扇動翅膀飛舞,看著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學們都不禁想起了“蜻蜓點水款款飛”的美麗情景。感受著蜻蜓的美麗身影,同學們學習課文熱情高漲,讀書感情把握較好,挖掘人物內心的思潮更深刻……這一切都得感謝這只大蜻蜓的到來。
《放飛蜻蜓》一文,這些雖普通但無比可愛的字眼飽含情感,不僅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踐,更是真情的流露、靈性的涌動。學生用心傾訴,是心靈深處真正的獨白。
縱觀全文,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10
《放飛蜻蜓》是小學語文國標本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通過人物具體明白的對話,推進故事的發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中了解有關科學知識,受到教育,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諄諄教導。是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的好教材。根據新課標對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了解他們的含義。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蜻蜓的資料,為上課做好準備。
我預設用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我安排三個環節,
首先我直接板題,讓學生讀完課題根據課題質疑。
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完成1、標好自然段2、畫出文中到生字的詞語3、把課文讀通順讀熟練。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們自己評價點評,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指導學生讀準確這些字的讀音:前鼻音“貞、蚊”后鼻音“舌、蠅、搶”,調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后,用質疑討論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知道課文講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簡單介紹陶行知)見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事。
第三個環節,最后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讀課文
下面我著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我將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安排復習回顧、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個環節以期達到讓學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的目標。
第一個環節復習回顧
1、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2、請學生簡要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探究自悟
課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機板書陶行知)這一問題為切入點進入文本的學習,我將用充足的時間安排學生自讀課文,圈圈畫畫,找出相關語句進行交流。我這樣預設教學過程
第一步、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文,邊讀邊思考,并畫出相關內容.
第二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第三步、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評議,補充完善
第五步、請學生完整地,有條理地敘述蜻蜓的相關知識:相機板書: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師總結
第七步、感悟朗讀
1、學生自讀
2、指名讀
3、學生互相評議(人物的不同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4、學生在評議的基礎上練讀
5、感情朗讀(讀出人物不同的的語氣)
第八、課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寫在陶行知的開導下,孩子們放飛蜻蜓。我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這部分,我這樣預設教學過程。
1、讓學生自讀這一段,對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讀,感悟:你讀懂了什么?
3、討論交流(理解孩子們放飛蜻蜓時的迫切心情)
4、引導學生用欣喜、贊嘆的語氣讀好這一段。
5、自讀感悟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在書上找出有關的詞句)
6、討論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
7、教師歸納總結:陶行知是一個慈愛,有學問,尊重學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學生再讀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業:1、抄寫詞語。、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說: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這個說法對嗎?找找有關資料驗證一下。(組織學生結合問題查找資料,展開交流。)
板書 放飛蜻蜓(陶行知)
(人類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11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對資料的合理運用,了解有關蜻蜓的有關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同學維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保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重點:
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同學維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保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難點:
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走近蜻蜓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⑴(出示蜻蜓休息圖片)同學們看,多么可愛的蜻蜓呀!(出示課后練習)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從陶行知和小朋友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請同學們打開書,在課文中找一找。)
⑵吃食
(同學發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板書:吃食)俺們一起來讀一讀書中的語句。(注意“孑孓”的讀音)
小結:從蜻蜓的吃食,俺們可以發現蜻蜓是益蟲,是俺們的朋友,所以要放飛蜻蜓。
⑶尾巴
①(同學發言)(板書:尾巴)關于蜻蜓的尾巴,課文還向俺們介紹了什么?(同學發言, 3、4人)(點擊出示課件)請你把課文中描寫尾巴的語句讀一讀。(指名2人讀)
②(點擊出示課件)陶行知說:“據說,在它——(同學讀)。”這個說法正確嗎?陶行知先生用了個“據說”,這標明他也不是很有掌握,只是聽說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誰查找了資料?請你為大家作介紹。(同學發言)
“蜻蜓吃尾巴” 原來是這么回事。(點擊出示課件——“蜻蜓交配時,由于需要,會咬自身的尾巴,看起來像“吃”尾巴,其實并沒有吃掉。” 俺們一起來讀一讀。(同學齊讀)同學們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補充在旁邊好嗎?
同學摘寫資料(提醒寫姿)。
在今后的學習中,俺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將自身搜集的資料或讀書的體會寫在書的旁邊,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習慣。
③現在誰能完整地為大家介紹蜻蜓尾巴的特點呢?(指名介紹,齊讀——看課件)
⑷眼睛
(同學發言)蜻蜓的眼睛十分特別。(板書:眼睛)
老師邊引讀課文邊出示課件:它的眼睛很大(點擊出示:大眼睛)結構很復雜,是由(引讀)——不計其數的小眼睛構成的,(點擊出示:無數小眼睛)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俺們一起把描寫蜻蜓眼睛的語句讀一讀。(齊讀)
2. 活用資料,走近蜻蜓
⑴示范批注。
關于蜻蜓,同學們手中還有一份資料,大家都讀過了吧?你能借助資料把蜻蜓介紹得更加具體嗎?比方說俺們可以選擇一個方面來作補充。(展示課本吃食局部)同學們請看,課文介紹了蜻蜓吃蒼蠅、蚊子、孑孓,但沒講吃多少,資料上是怎樣說的,(指名讀)俺們可以把它補充在旁邊,一起來讀一讀。
(示范補充吃食)一只蜻蜓一小時能吃2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蟲在水中也能消滅孑孓等害蟲。
大家不忙寫,老師補充了吃食方面,請你們按這樣的方法補充其他方面,好嗎?
⑵合作批注。
下面俺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討論確定補寫哪方面的內容,(點擊出示:1.確定補寫內容;);然后認真仔細地閱讀資料,劃出要補寫的相關語句(點擊出示:2.讀、劃相關語句;);大家一起商討你劃出的資料是否恰當,再補寫在課文中相應的位置(點擊出示:3.補寫資料;);最后小組內練說并確定一名發言人(點擊出示:4. 確定發言人。)
同學補充,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指導同學從各個方面介紹;提示:你不但找得準確,而且字也寫得很漂亮)。
⑶合作效果展示(注意錯別字的糾正,病句的指導,語言表達的訓練;面向全體同學)。
俺們先來補充蜻蜓的尾巴,哪個小組先發言?同學展示、交流。
(注意:①指導以“俺們這一小組——”介紹;②口頭語言的訓練。)
①蜻蜓點水(人們經常看到蜻蜓點水,實際上這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雌蜻蜓在產卵時,單獨在水面上飛行,然后一次次不時地把尾巴插入水中,產下一些卵,立即又飛起來。這樣連續產卵的動作,好像蜻蜓在不時地點水。)
相機出現:蜻蜓點水圖片。
——評:“蜻蜓點水”這樣一個簡單的現象原來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知識,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啊! 齊讀。
同學介紹完后詢問:你們小組還有人要補充嗎? 其他小組還有補充的嗎?——(集中介紹完一個方面再介紹另一個方面。)
②俺們再來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對異常發達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一只大復眼由1萬多只小眼組成。——(出示無數小眼的課件)評:多么獨特的一雙眼睛啊!
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楚地看到9米開外,處于活動狀態的昆蟲的各個局部,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
——小結:正是這樣一雙敏銳的大眼睛,使蜻蜓榮獲“捕蟲能手”的稱號。
關于眼睛,還有要補充的嗎?
過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還想補充介紹點什么?
③身體細長,胸部反面有兩對膜狀的翅,休息時翅展開,平放兩側。——你讀書很仔細,補充了翅膀的特點,你能用自身的話,把它說得更生動一點嗎?(同學說)你真不簡單,不但補充了豐富的內容,還把它變成了自身的知識。
④口內生著一對堅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腦袋可任意優美轉動。
——評:這是它捕獲飛蟲的有利條件。
⑤蜻蜓是昆蟲世界中最出色的“飛行家”。在作急促的沖刺飛行中,每秒的速度可達40米左右;還可以連續飛行一小時不著陸。——評:奧運冠軍劉翔跨越110米欄用了12秒91,蜻蜓每秒飛行40米,110米只需要兩秒多鐘,你看,比奧運冠軍還快上好幾倍,真是當之無愧的“飛行家”!)
3.創設情境,在言語交際中走近蜻蜓。
⑴同學們介紹了這么多蜻蜓的知識,老師也感到受益匪淺,也喜愛上蜻蜓了。(出示捕獲蜻蜓圖)瞧,這位同學也很喜愛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網兜捉蜻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⑵交際訓練。(注意教師角色的轉換)
現在老師就是這位同學捕獲蜻蜓的同學,你想對俺說什么?
(為什么說蜻蜓是益蟲?)俺知道蜻蜓是益蟲,可俺并不想傷害它,俺只是想觀察觀察它。這眼睛可真大呀,和俺們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樣嗎?
這尾巴又細又長,有什么作用?
蜻蜓身上還有什么秘密?你們能告訴俺嗎?
蜻蜓能消滅這么多的害蟲,可真厲害呀!不過,俺并不想傷害它,只是想仔細地看看它長得什么樣子。 蜻蜓身上還有哪些秘密,你能告訴俺嗎?
過渡:蜻蜓是“飛行家”,是“捕蟲能手”,是俺們的朋友……小朋友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先生的話。
二、走近陶行知
1.課文中陶行知先生是怎樣勸說小朋友們的呢?請同學們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動作的詞語,再讀一讀,體會體會,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學讀、劃,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討論,朗讀體悟。
“慈祥地撫摸”“拉著小朋友們坐在田埂上”——從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請你再讀一讀,體會體會。(指名2、3人讀)
“高高舉起” ——為什么要高高舉起?(舉得高,小朋友們才干看得清。)多么關心小朋友啊,處處為小朋友著想。俺們一起把這一句讀一讀。
“小心地翻過去”——你讀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小朋友們放飛蜻蜓,他自身也十分保護蜻蜓。大家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用商量的口吻”“還給”——陶行知先生沒有居高臨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飛的決定權交給小朋友們,讓他們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這種語氣讀好嗎?請你試一試。(指名2人讀)俺們一起來讀。
3.拓展引申。
陶行知先生(出示頭像課件)就是這樣一位尊重小朋友、熱愛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從他的一些名言中俺們可以更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配樂朗誦
捧著一顆心來,(大家一起讀)不帶半根草去。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他人是這樣贊揚他的,
出示:萬世師表(宋慶齡先生頌揚他為“萬世師表”)
永久不死(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題詞“永久不死”)
4.關于陶行知的故事還有很多,關于蜻蜓,關于有益昆蟲的話題也有很多,這些都有待于俺們小朋友課后去搜集,去了解。(出示要求)同學們一起讀。(課外延伸:讀名言,講故事,走近陶行知;查資料,做筆記,介紹有益昆蟲。)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敘述順序。引導學生逐步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閱讀習慣。
4、初步感受陶行知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初步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理解重點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初步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
教學過程:
一、解讀課題,引發質疑。
1、謎語引入:小飛機,紗翅膀,飛來飛去捉蟲忙;低飛雨,高飛晴,氣象預報它內行。(打一昆蟲) 板書:蜻蜓
學習“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為……(它是昆蟲)
(2)提示:注意“蜓”右邊的寫法。
出示“蜻蜓”圖片:看,一只蜻蜓飛過來了。喜歡蜻蜓嗎?為什么?
(可以從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說。)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關于蜻蜓的課文。板書:放飛。
齊讀課題:放飛蜻蜓。指導讀好課題。
2、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產生了什么疑問?
3、學生質疑:誰捉了蜻蜓?為什么放飛?
(板書:誰捉蜻蜓?為什么放蜻蜓?)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美麗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理解詞義。
1、師配樂范讀課文。
2、愿意像老師一樣美美地讀課文嗎?
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讀通句子。
3、檢查情況。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正音,齊讀。
然后分組出示,理解詞義:
(1)蒼蠅、蚊子、孑孓
發現了什么?
(“蒼蠅”“蚊子”讀成輕聲,都是害蟲。)
(“孑孓”是“蚊子”的幼蟲;那你知道 “蒼蠅”、“蜻蜓”幼蟲的名稱嗎?“蛆”,“水蠆”。)
(2) 一撅一撅、搶著說、掌握、據說
觀察字形,發現什么?(都有“手”,都是動詞。)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說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過嗎?指名演示動作。指導朗讀這句話。)
(出示文中句子,讀 “七嘴八舌”這個詞語。把句子多讀幾遍,想想該怎樣讀才能表現“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四人小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師讀提示語,三名學生配讀。或小組合作朗讀表示。)
(“掌握”能換個詞表示相同的意思嗎?——掌控、控制、把握。)
( 給“據”組詞,“根據、依據”;據誰說?別人說——出示句子,指名讀。你看到過蜻蜓咬尾巴的現象嗎?人們還根據這種現象編出一句歇后語,“蜻蜓咬尾巴——自吃自”。當然,依據別人說的話,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覺得呢?老師也不知道答案,怎么辦?留作課后查找答案。)
(3)結構、復雜
(“復”這個字怎么記?出示句子,指名朗讀,什么結構復雜?為什么這么說?其他動物的眼睛相對蜻蜓來說結構就比較“簡單”。)
三、再讀課文,了解內容,理清順序。
1、交流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誰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來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見了,給孩子們講述蜻蜓的有關知識,使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勸他們放了蜻蜓。)
2、板書“陶行知”,指導寫“陶”,師介紹: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稱他為“先生”。我們還曾經學過他專門為小朋友寫的兒歌《人有兩個寶》“人有兩個寶, 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 大腦會思考。 用手又用腦, 才能有創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熱愛孩子,對孩子們總是和藹可親的樣子,文中有一個生詞就是講這個意思的,找一找。(“慈愛”,直到寫“慈”,給“慈”組詞,“慈祥、慈眉善目”;讀出這個詞語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這樣愛著孩子們,當他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時,并沒有責怪他
們,而是給孩子們講述蜻蜓的有關知識,使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勸說他們放了蜻蜓。我們可以把這些內容也歸納成三個字。( “談蜻蜓”或“識蜻蜓” )
4、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分別講述了這三個內容?
5、愿意和同學們合作朗讀這個故事嗎?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1、小朋友放飛蜻蜓是因為陶行知先生跟他們介紹了蜻蜓。那么他都談了關于蜻蜓的哪些知識呢?孩子們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節課繼續研究。
五、作業。
1、了解有關蜻蜓的知識。
2、閱讀《拓展》上有關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捉蜻蜓
19、放飛蜻蜓 談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愛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誤解,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
2、了解陶行知教育孩子的過程(抓重點句)。
3、有朗讀過程中體會孩子們情感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形式的讀,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2、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獲取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陶行知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細致地引導孩子們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啟發孩子們放飛蜻蜓。
難點: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教具準備>有關蜻蜓的多媒體課件,蜻蜓模型,重點句投影。
<教學設計>
一、質疑課題,導入新課
1、(師板書課題)同學們,今天,鄒老師非常高興和你們一起來學習《放飛蜻蜓》這一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起)。同學們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生1:誰放飛蜻蜓?
生2:為什么要放飛蜻蜓?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接著學習課文。
二、播放配樂朗讀磁帶,整體感知。
1、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著范讀默讀。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不明白。
2、學生匯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生1:陶行知為什么勸孩子們把蜻蜓放了?
生2:陶行知是怎樣勸孩子們把蜻蜓放了的?
生3:陶行知為什么介紹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提問時解決)
(這些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弄清了這三個問題就突破了教學重點,要是學生不能提出這幾個有價值的問題怎么辦? 就算學生提出來了,怎么處理,是放在一邊還是立即解決,如果當時就抽學生回答而且答對了,三個問題解決了,后面還怎么上?此處設計請考慮。)
(過渡:同學真認真,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你們思考問題如此積極,下面老師請同學欣賞一幕現場表演的情境劇:一個小男孩捉了一只美麗的蝴蝶裝在瓶中玩耍,一個小女孩上前勸說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女孩說:“請你把蝴蝶放了吧,你把它裝在瓶子里多可憐呀!”)
表現得真好,掌聲鼓勵。劇中小女孩直接請求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小男孩聽了小女孩的話,他會怎么做呢?可能會放飛蝴蝶,也可能不會放掉。那么,陶行知是怎樣勸孩子們放飛蜻蜓的呢?請圍繞這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細讀2—11自然段。
三、組內合作學習,體會感悟
1、組內細讀2—11自然段,找出五處描寫陶行知語言的句子。
①小組細讀,邊讀邊找。(需要學生找的一些重要詞句可讓學生用一些符號勾畫)
②小組合作交流。
2、抽學生讀描寫陶行知語言的句子,其他學生邊聽邊體會: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①抽學生讀。
②學生結合具體語句談體會。
③(出示重點句—貼紙)
句1:他停下腳步,慈愛地撫摸著一個名叫翠貞的小女孩的頭,說:“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
a、學生齊讀:“你從這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b、學生匯報(從“慈愛”、“撫摸”等詞看出陶行知先生對孩子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c、師總結:是的,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可他在孩子們面前卻一點架子都沒有,對孩子們是那樣的慈愛,那樣的和藹可親。所以在讀這句話時一定要強調這兩個詞語,讓我們感受到陶行知的和藹可親。(進行朗讀指導,可先讓學生自由練習讀,再齊讀或先抽讀,教師評價,再齊讀)
句2: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a、女生齊讀:師: “商量”說明什么。(尊重孩子的選擇)把原句換成陳述句,與原句比較,哪句最好,為什么?先讓學生改,再用課件出示兩句話,讓學生對比讀,再說有什么不同。
b、學生匯報。
c、師總結:換成陳述句與原句比較,原句好,它讓我們感受到了陶行知說話的語氣的委婉,這樣孩子們很容易接受他的建議。
④每次陶行知說完話后,孩子們有什么表現?這些表現說明什么?可讓學生用線條畫出一些相關句子,如: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孩子們點點頭、孩子們入神的聽著等。再分別說這些表現說明了什么。
a、生匯報。
b、師總結:從孩子們的反應,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陶行知是那樣平易近人,對孩子的關愛是那樣真誠,陶行知的話語也讓我們體會到他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循循善誘的。
(過渡:唉,直接勸孩子們把蜻蜓放了,就行了,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們介紹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想知道原因嗎?請學習第十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
1、同桌互讀第十自然段,找出陶行知介紹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語言,并思考:你明白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2、說說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點及功能。
生1:蜻蜓眼睛很大,結構很復雜,是由成千上萬只小眼睛構成的,它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生2:尾巴是一節一節的,又細又長,它的功能是用來保持平衡,調整飛行方向。
師演示課件:介紹相關的課外內容—蜻蜓結構圖及相親知識。
①
②蜻蜓,昆蟲綱,為大型昆蟲,身體修長,色彩艷麗,體態優雅,飛行靈活敏捷,有趣而誘人,是人們喜愛的觀賞昆蟲。
蜻蜓專門捕食各種小型蛾類、稻飛虱、蠅、蚊等昆蟲。一只蜻蜓一小時能吃2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蜻蜓產在水田里卵化為幼蟲的名安叫水蠆,一只蜻蜓幼蟲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蟲。
人們常常看到蜻蜓點水,實際上這是蜻蜓在產卵。雌蜻蜓在產卵時,單獨在水面上飛行,然后一次次不斷地把尾訓插入水中,產下一些卵,立即又飛起來。這樣連續產卵的動作,好像蜻蜓在不斷地點水。
全世界的蜻蜓大約有5000種以上,我國約有300種。 此處介紹過多,語言過成人化。語言可重新組織。
孩子們聽了陶行知的介紹,神情怎樣?說明了什么?
3、陶行知為什么要介紹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①小組討論交流
②匯報
③師總結: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會更加喜歡蜻蜓,保護蜻蜓。在陶行知的諄諄教導之下,孩子們了解了蜻蜓的相關知識,懂得保護有益動物。
4、那么,孩子們聽了陶行知的建議后,他們怎么做的?心情怎樣?
五、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結合板書總結。
板書:
陶行知 諄諄教導 孩子 心甘情愿 放飛蜻蜓
慈愛撫摸 點點頭
(和藹可親)
商量的中吻 紛紛說 我們的朋友
(尊重孩子)
板書設計非常好,但課后的第一個任務分角色朗讀沒設計進去。這個一定要要,因為他是本課的一個基本要求。如有時間可在課文最后設計一個小小的練筆:讓學生續寫課文,主要寫蜻蜓背放飛后快活自由的樣子、孩子們的心情及他們明白的道理。這樣既進行了思想教育又訓練了寫作能力。
你采用的合作交流學習非常好,但是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調控,不能讓別人認為是走形式,要做到氣氛活躍,有序,不亂,討論探究的問題要有價值。
教師總結的語言要精煉,學生回答問題后要給與多種方式的評價或鼓勵,調動積極性,盡量少重復學生答問的語言。
《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篇1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同學維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3、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同學充溢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教學重點:
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維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難點:
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同學充溢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上節課俺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放飛蜻蜓這篇課文,認識了很多生字嬰幼兒,讓俺們先到詞語樂園去走一走,讀一讀。(出示詞語)
慈祥 撫摸 復雜 入神 結構 調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蒼蠅 蚊子 孑孓 田埂 不計其數
1、你最想讀哪一行?相機糾正
2、齊讀
老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俺們知道小伙伴們將自身捉來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蟲。
老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地讀課文,想一想“小朋友們為什么要放飛蜻蜓”呢?
同學1:因為蜻蜓是俺們的朋友,所以小朋友們放飛了蜻蜓。(板書:俺們的朋友。)
同學2:因為蜻蜓吃蒼蠅、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蟲,所以蜻蜓是俺們的朋友啊!(吃食)
同學3:因為 陶行知 先生告訴俺們蜻蜓吃蒼蠅、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們的朋友。
同學4:俺通過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議論,得到蜻蜓是吃害蟲的,所有它是俺們人類的朋友。
老師:是啊,蜻蜓是俺們的朋友,讓俺們再來讀一讀1—6小節,從而加深對蜻蜓的了解。
師:老師覺得同學們在讀人物對話的時候,要想讀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語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動作。誰來說一說,這段話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隨機引讀2—6小節。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師:小朋友們放飛蜻蜓僅僅是因為它吃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嗎?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七至十自然段,俺們對蜻蜓還有哪些了解?
生5:從對話中,俺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結構很復雜,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板書:眼睛)劃出有關語段,指導朗讀。
尾巴的作用:相機劃出有關句子,指讀,再讀,個別讀(多讀幾遍)讀出蜻蜓
生6:從對話中,俺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堅持平衡、調整方向的作用。(板書:尾巴)
對于蜻蜓在餓極時會將自身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說法,陶行知也很難確定,所以用了“據說”一詞。其實呀(出示注釋)
老師:通過課前的資料的收集,你對蜻蜓的身體、結構、作用還有哪些了解嗎?
同學匯報。
①蜻蜓點水(人們經常看到蜻蜓點水,實際上這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雌蜻蜓在產卵時,單獨在水面上飛行,然后一次次不時地把尾巴插入水中,產下一些卵,立即又飛起來。這樣連續產卵的動作,好像蜻蜓在不時地點水。)
相機出現:蜻蜓點水圖片。
——評:“蜻蜓點水”這樣一個簡單的現象原來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知識,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啊! 齊讀。
②俺們再來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對異常發達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一只大復眼由1萬多只小眼組成。——(出示無數小眼的課件)評:多么獨特的一雙眼睛啊!
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楚地看到 9米 開外,處于活動狀態的昆蟲的各個局部,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
——小結:正是這樣一雙敏銳的大眼睛,使蜻蜓榮獲“捕蟲能手”的稱號。
關于眼睛,還有要補充的嗎?
過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還想補充介紹點什么?
③身體細長,胸部反面有兩對膜狀的翅,休息時翅展開,平放兩側。——你讀書很仔細,補充了翅膀的特點,你能用自身的話,把它說得更生動一點嗎?(同學說)你真不簡單,不但補充了豐富的內容,還把它變成了自身的知識。
④口內生著一對堅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腦袋可任意優美轉動。
——評:這是它捕獲飛蟲的有利條件。
⑤蜻蜓是昆蟲世界中最出色的“飛行家”。在作急促的沖刺飛行中,每秒的速度可達 40米 左右;還可以連續飛行一小時不著陸。——評:奧運冠軍劉翔跨越 110米 欄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飛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兩秒多鐘,你看,比奧運冠軍還快上好幾倍,真是當之無愧的“飛行家”!)
老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讀課文和補充知識,對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師也感覺到受益匪淺,不知不覺也喜歡上了蜻蜓,瞧,這位同學他也很喜歡蜻蜓,[出示圖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師: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
師:好,現在你們就把老師當作這位捕獲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對俺說些什么?
生:……
師:你能告訴俺為什么不能捕獲它嗎?……為什么說他是俺們的好朋友?
奧,其實俺捉蜻蜓并不是要傷害他,只是想要觀察觀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俺們人類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樣呀?他的尾巴又細又長,又有什么作用?
老師:同學們,謝謝你們!俺明白了。俺們看看文中的那群小朋友此時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讀課文最后一節。
師:小朋友們入神地聽著,告訴俺們小朋友們從想了解蜻蜓,到喜歡上蜻蜓,甚至愛上了蜻蜓,所以,小朋友們紛紛說:引讀……
老師:因為更了解、因為更喜愛、因為對生命的尊重、……所以小朋友們會放飛蜻蜓。俗話說:“知之深,愛之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品讀課文,感悟人品。
老師:同學們,是誰讓小朋友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
生齊:陶行知。
老師:又是誰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體結構及作用的?
生齊:陶行知。
老師:(出示頭像課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樣勸說小朋友們的呢?大家打開書,找一找,課文中描寫了陶行知的動作神態的句子,從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祥地撫摸”“拉著小朋友們坐在田埂上”——從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請你再讀一讀,體會體會。(指名2、3人讀)
“高高舉起” ——為什么要高高舉起?(舉得高,小朋友們才干看得清。)多么關心小朋友啊,處處為小朋友著想。俺們一起把這一句讀一讀。
“小心地翻過去”——你讀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小朋友們放飛蜻蜓,他自身也十分保護蜻蜓。大家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用商量的口吻”“還給”—— 陶行知 先生沒有居高臨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飛的決定權交給小朋友們,讓他們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這種語氣讀好嗎?請你試一試。(指名2人讀)俺們一起來讀。
老師:同學們,你們真得走進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這樣一位尊重小朋友、熱愛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從他的一些名言中俺們可以更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讀、齊讀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正是他那樸實的語言,讓小朋友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小朋友們主動放飛了蜻蜓。……讀課題——放飛蜻蜓!。小朋友們放飛的僅僅是蜻蜓嗎?不!那是小朋友們對有益動物的一份愛、維護有益動物的一份責任、人和動物之間和平共處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業)(查資料,學會介紹一種或幾種有益動物,做好一份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