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兩則(通用15篇)
24 寓言兩則 篇1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繼續訓練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 ──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寄托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呢,我們叫它──(出示詞卡:寓言)
1.學習“寓言”
(出示詞卡:寓言)
正音。
寫“寓”字時注意最后三筆。
(多媒體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學習“則”
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就叫它──(出示詞卡:)
正音。
理解:“則”在這里作量詞,相當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我們先學習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出示詞卡:揠苗助長)
正音。
2.范背。
邊聽邊想: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題,揭示本課目標。
1.解題。
2.質疑。
⑴ 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關鍵?
⑵ 圍繞“助”字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研究?
⑶ 交流板書:原因 做法 結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課目標。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 輕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
⑵ 交流板書: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讀,圈詞。
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那個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⑷ 交流。
※動作:“天天……看”“轉來轉去”
※神態:“焦急”
(出示詞卡:焦急)正音、理解。
※語言:“自言自語地說……”
(出示詞卡:自言自語)理解、積累。
(出示詞卡:自( )自( )語)
※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理解:兩句話意思相同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
⑸ 小結,齊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⑴ 師生接讀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終于”這個詞兒說明什么?
⑵ 指名讀。
思考:他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
交流板書:拔高
弄得他──(出示詞卡:筋疲力盡)
⑶ 學習“筋疲力盡”
正音:“筋”讀準什么音?
理解:“筋”這里指身體。“疲”什么意思?“力”呢?
“盡”這兒有四種解釋,選哪一種?
(映示投影片:“盡”四種解釋)
⑷ 比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這樣寫可以嗎?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盡。)
與書上的相比,哪句更好?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 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 男同學讀。
他有沒有為自己花費的力氣后悔呢?
⑵ 交流,學詞。
※白費
(出示詞卡:白費)理解
※一大截
(出示詞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體演示:“截”的筆面順)
⑶ 練習朗讀。
(出示詞卡:喘氣)
4.學習第4自然段。
幫助的結果呢?
交流板書: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個人原來巴望禾苗長得快些,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書:→ →
他錯在中哪里呢?
板書:錯
交流板書:急于求成 事與愿違
2.揭示寓意。
小朋友,從這個人的錯誤中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書:↓
交流板書:按事物規律辦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斷下列想法、做法是否違背事物的規律)
六.背誦。
1.讀讀課文,看看板書,輕聲背背。
2.引背。
七.鞏固字詞,布置作業 。
1.認讀詞卡。
2.抄寫生字。
附板書:
揠 苗 助 長
原 因 做 法 結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畫) (板畫) (板畫)
\ │ /
\ │ /
\ 錯 /
\ │ /
\ │ /
急于求成 , 事與愿違
道理:
按 事 物 規 律 辦 事
24 寓言兩則 篇2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24 寓言兩則 篇3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2、能夠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鄭人買履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5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那個鄭人沒有買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教學重點:知道“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以前學過了好幾篇寓言故事了,誰愿意回憶一下都學過了什么?都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下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看看你能從這篇寓言故事中學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那個鄭人為什么沒有買到鞋?(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匆匆忙忙”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個鄭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這篇寓言多么的生動,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把這則寓言的故事講個別人聽。 第二課時 鷸蚌相爭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4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并排練課本劇,演一演。教學重點:知道“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看看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了呢?(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毫不示弱”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則寓言寫的多么生動啊,如果鷸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讓的話,肯定不是這個結果的,那么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1、把這則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課本劇。2、發揮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一下,看看結果會有什么變化。
24 寓言兩則 篇4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回憶學習方法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反復朗讀,悟出道理。
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⑵ 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⑷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⑸ 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⑶ 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⑷ 課文中丟羊的原因與你的猜想相同嗎?
⑸ 思考:《亡羊補牢》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⑹小結:
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3、精讀課文,歸納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為什么會一再丟羊呢?( 不聽勸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①讀書,小組討論。
②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
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③ 因勢指導朗讀。( 讀出養羊人開始的無所謂,毫不在意。)(讀出他丟羊后的后悔之情。)(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⑶ 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4、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⑵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5、拓展活動
1、如果你是這個養羊人,經過了這樣一件事,你想對我們說什么?
2、你想把這個成語故事講給誰聽,為什么?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勸又丟修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就改不算晚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2、導入: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
3、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2、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
比如:“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3、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4、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 、硬要。
《南轅北轍》中那個坐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對,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聯系上下文理解:盤纏(路費) 硬要(一定要)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對,誰來談一談?
學生發言:
我認為車上的朋友不對,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體會寓意: (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
(學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車:轅轍
南轅北轍-----想往南方去,卻往北方走。
好馬 好把式 盤纏多
24 寓言兩則 篇5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北師大版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小學語文第5冊 寓言二則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學生 初次接觸,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方法的指導。但故事都配有譯文可供幫助理解,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也樂于學習。
3.教學內容分析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之一是:“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因此,學習本課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二是對照注釋或通過查閱工具書幫助學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內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學目標
⑴、理解寓言的內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學為主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⑶、朗讀課文,練習默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理解寓言的內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默讀并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的能力。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 師生共同學習寓言《濫竽充數》:
1、 老師出示樂器:竽。師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嗎?(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學生不知道老師可以提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寓言二則中其中一篇就和這個樂器有關,你們猜猜這個樂器是什么?)在學生的發言聲中老師板書:寓言二則和《濫竽充數》
點評:出示樂器:竽有助于突破難點,解決學生容易將“竽”寫成“魚”的問題。
2、 (課件放有關竽的音樂)師說:我們首先來學習寓言二則中的《濫竽充數》。打開書:15頁,自己讀寓言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生字、生詞,可以借助字典、詞典,也可以兩個人共同學習。
點評:三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字詞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字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學生自己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 小結剛才的學習情況,問:有沒有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生字?(不能學生自學后就置之不理,在這里還要體現教師的作用,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要予以幫助。)
5、 兩個人互相讀課文:檢查是否音準句通。(對自學環節的反饋)
6、 默讀課文:(1)你讀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學生默讀學習。)
點評:課標中指出:在中年級段學生要初步學會默讀,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同時在默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
7、 學生匯報:
(1)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的讀。比如:學生說:我從第一句“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他手下吹竽的樂隊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齊王是個喜歡吹竽的人。老師就可以引導說:那你把你知道的讀出來,讓大家聽出來。(注意: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提出了問題,盡量讓學生去回答學生的問題,必要時可以全班一起討論,老師不要急于講解。)
(2)如果學生沒有談到對題目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題目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有時也表示自謙。)
(3)在學生匯報討論的過程中出現板書。
8、齊讀這篇寓言,邊讀邊思考:學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9、師小結:看來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歷史,還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們就一小組為單位來學習另一則寓言《掩耳盜鈴》。
二、 小組合作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 課件配畫面和音樂講述《掩耳盜鈴》的故事。(激發學生對這則寓言的學習興趣。)
2、 出示學習提示:
(1)自己或小組共同解決生字詞。
(2)用你們小組喜歡的方式來學習這則寓言。
(3)組內討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 小組學習,老師巡視指導。(有表演的組老師可以提供小鈴鐺。)
點評:小組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自主學習可以是個人來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在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讓孩子學會合作。在這個環節中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 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注意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
三、 課外延伸:說說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說題目,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或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8.課堂練習
說說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說題目,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或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濫竽充數》三百人:充
一聽之:逃
《掩耳盜鈴》 自欺欺人本資源
9.作業安排
1、 把今天學的兩則寓言故事講給家人聽。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節課可以開一個小小故事會。
10.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樂器竽;有關竽的音樂;鈴鐺;課件。
11. 自我問答
怎樣讓學生成為每節課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種方法實驗后,認為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課文中的含義課堂教學效果較好。這一節語文課上,我向學生提出: “以前都是老師在教你們學,現在讓你們教老師學,行嗎?”剛開始,班級里一片寂靜,誰知過了一會兒,在同學們的互相疑問轉為肯定的眼神中,在個別大膽的孩子的帶頭下,全班同學躍躍欲試。我問:“今天我們學什么?”同學們齊聲回答——《寓言二則》,然后同學們委派一名學生上黑板寫題目,那一筆一畫,極其認真,還真有老師的架勢呢!我趁熱打鐵,“什么是寓言?‘則’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與快樂,嘴里不停地喊著“我、我……”,在確認了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的答案一致時,同學們的臉上都綻開了笑臉。我接著問:“《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講的是什么故事?你們準備用什么樣的方式告訴我這個故事呢?”學生積極討論,有的朗讀、有的講故事、有的還組織表演,看來學生真是花費了心思,花樣還真多。
24 寓言兩則 篇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③,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濃煙和煙囪①
嚴文井 煙囪從早到晚不斷地排出一股股濃煙,這本來是煙囪應該做的事,所以他從來不聲不響,更不為這件事自吹自擂。而濃煙則不一樣,他從煙囪里沖出來,總是大模大樣,張牙舞爪,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飛去。他永遠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濃煙忽然俯視一下煙囪,就嘲笑起煙囪來了:
“多渺小、多可憐啊!你那樣一動也不動,木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②板的木頭……你是什么時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覺得慚愧么?”
煙囪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還會舞蹈,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動沒有一定的方向,你永遠只會隨風飄蕩,這也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濃煙冷笑了一聲說:“你這完全是妒忌我。但爐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變萬化,你看我越變越壯大……”
濃煙繼續自我欣賞,繼續在搖搖擺擺中騰空。他一邊飛舞一邊擴散,色彩越變越淡,聲音也越來越微弱。飛升呀,飛升呀,他不斷擴散,最后終于完全消失了。
煙囪仍然沉默地矗立著,準備排除新的濃煙。
24 寓言兩則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的經過。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課時劃分】 兩課時。
第一課時《紀昌學射》
一、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1、回憶學過的寓言故事,說說喜歡的原因。
2、小結揭題:寓言故事不僅引人入勝,還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們都非常的喜歡。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紀昌學射》。
3.讀準“昌”的字音,記住“昌”的字形,注意與“冒”的區別。
4.據題質疑:讀了課題,你猜課文有可能寫什么?(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順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什么。
2.指名讀課文,隨機正音。
3.你們猜想的問題文中都寫出來了嗎?能否用上幾句話連起來簡單的說一說?
隨機板書:練眼力——————開弓、放箭——————百發百中(理解百發百中)
小結:用幾句簡單的話說出“誰怎么樣地干什么,結果怎樣”,這就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4.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現在你又有什么疑問呢?(梳理問題: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紀昌是怎樣練眼力的?)
三、抓重點詞句,研讀文本
(一)、感受紀昌苦練精神
1.紀昌是怎樣練眼力的呢?請默讀課文地2、3兩個自然段,劃出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反饋:
句一: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1)讀句子,說說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是怎么體會到的?(主要抓躺、睜大、注視、兩年等詞體會紀昌學射的認真、刻苦,很有恒心與毅力)再指導感情朗讀。
2)情景模擬:師拿起一支筆左右快速來回擺動,讓學生當紀昌練看。
3)采訪學生:此刻有什么想說的?
4)小結再讀:咱們站著只看了一會兒就不能忍受,而紀昌躺下一看就是兩年呢。不管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從未放棄從未退縮。這真是一個( )的紀昌(多指幾個學生接說)。再帶著感受齊讀句子。
5)引讀:結果怎樣?兩年以后,——生接讀。理解“相當到家”的意思,并抓“就是、也不會”加以讀出來。
句二: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
1)默讀句子,說說這又是一個怎樣的紀昌,你是怎么體會出的?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2)引讀結果的句子:據說紀昌這樣又練了三年,結果——生讀句子(抓“竟然”讀出驚訝、不可思議之情)。
3.創設情景,復述練“看”
1)取得了這樣大的進步,紀昌趕緊跑到飛衛那里,報告了這個好消息,紀昌會怎么說呢?飛衛又會說些什么呢?同桌互練。
2)師生互演:師演飛衛,引導學生說出紀昌是怎樣練看,結果怎樣,并提醒學生注意說話時人物的心情。
(二)感受飛衛為師的高明
1.采訪飛衛:為什么讓紀昌先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2.采訪紀昌:飛衛師傅僅僅是在教你學射箭嗎?
四、體會寓意,拓展延伸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2、總結: 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并在此基礎上自然道出寓意并出示。
3、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只要我們打好基礎,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們中間,就會出現很多個“紀昌”、“飛衛”。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講這個寓言故事。
六、板書設計:
紀昌學射
練眼力—開弓、放箭—百發百中
基本功:恒心毅力
第二課時《扁鵲治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講述故事《銀針救太子》:
師:戰國時期,有個醫術高超的醫生,叫扁鵲。有一天,扁鵲行醫路過虢國,虢國舉國上下一片哀痛!原來他們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鵲覺得十分奇怪,請求進宮察看,沒想到,經過他的治療,太子竟然活了!從此,神醫扁鵲的美名家喻戶曉!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請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后的感受。
2、再請學生說一說還了解到的有關扁鵲的情況。
板書:扁鵲
3、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了解到扁鵲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扁鵲的故事。
板書:扁鵲治病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學習字詞,初步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邊讀邊思考:本文主人公除了扁鵲還有誰?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故事?
2、認讀生字詞:
扁鵲 理睬 腸胃 敷燙
幾劑 湯藥 骨髓 無能為力
強調“睬、髓”是平舌音,“腸”讀成 cháng,注意是翹舌后鼻音, “燙”和“湯”都是后鼻韻。
3、指名分段讀課文。
4、說說本文的主人公是誰?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事?(講述了:扁鵲幾次見蔡桓公,指出他有病,要為他醫治,但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以至于小病變成大病,最后無藥可治,蔡桓公死去的故事。)
生回答,師板書:蔡恒公 扁鵲
小結:抓住文中的主人公,將他們之間發生的事用幾句簡單的話連起來,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一個方法。
5、質疑:神醫扁鵲是怎么勸告蔡恒公的?蔡恒公為什么就是不相信扁鵲?
三、感情朗讀,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2、3兩段,用“——”劃出扁鵲勸告蔡恒公的句子,用“~~~~~”劃出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的句子,并想想怎樣讀好這些語句。
2、交流反饋。
3、指導朗讀句子,體會扁鵲與蔡桓公不同人物特點。
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而又擔心,蔡桓公的態度要有變化)
如: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4、創設情景,模擬對話
分別讓學生扮演扁鵲、蔡桓公及其大臣,進行直接對話。
5、采訪扁鵲、蔡桓公
蔡桓公,扁鵲一次次來給你治病,為什么你會不相信他呢?
扁鵲,蔡桓公不相信你,不理睬你,你為什么還會三番五次地勸他,為他治病呢?
6、說一說,你怎樣看待蔡恒公和扁鵲這兩個人呢?
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蔡桓公:不聽勸告 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扁鵲:醫術高明 醫德高尚 令人尊重……
7、過渡:又過了十幾天,扁鵲看到了蔡恒公,他為什么就跑了呢?
出示句子:
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里,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了。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指導讀這一段話。
派去的人聽了回去向蔡桓公匯報了扁鵲掉頭就跑的原因,當蔡桓公聽了后又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8、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渾身疼痛,此時的他又會想些什么呢?
四、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尊重醫生,有病及早醫治。諱疾忌醫才讓蔡桓公喪失了生命)
2、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教師可適時點撥,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等道理。
五、布置作業
1、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重點指導: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筆是,第六筆是捺。
2、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和扁鵲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扁鵲、蔡桓公,我想對你們說》。
3、推薦幾本適合學生看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扁鵲(請治)蔡桓公(諱疾忌醫)
皮膚小病不信
皮肉之間不高興不理睬
腸胃非常不高興
病入膏肓渾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
24 寓言兩則 篇8
教學目標:
1、會以10個生字,寫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后讓學生查字典來理解“寓”字。認識新詞“寓言”。
2、導入:本課共有兩則寓言,這節我們來學習《揠苗助長》這則寓言。
二、初讀感知
1、理解“揠”和“株”的意思,并解題。
2、自由讀,要求:畫出文中的生詞,讀通寓言。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語的認讀情況:
寓言 焦急 喘氣 一大截
4、說說寓言寫了一件什么事?
①學生讀課文,自己先說說
②小組內說說,班內匯報
三、研讀感悟
1、反復讀,多種形式讀。
2、小組思考、討論:
這個人為什么要揠苗助長?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3、為什么那個人費了那么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4、聯系課文談體會,聯系生活撲鼻談體會。
四、寫字指導。
1、學生讀生字表中前5個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2、小組互相交流記字的方法。
3、學生提出難寫的字,教師范寫。
4、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5、作業展示。
五、鞏固識字
1、讀一讀
焦點 喘息 看守 守則 守紀律 守時
逃竄 抱頭鼠竄 相撞 撞鐘 此地 在此 鋤草
2、做“讀讀想想”中的前兩句
六、說說自己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聽寫生詞
2、讀《揠苗助長》,簡單說說意思。
3、導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
二、自讀感悟
1、讀讀寓言,想想寓言寫了什么故事。
2、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①看小黑板讀 ②同桌指讀 ③放到文中去讀
3、檢查讀寓言,說說寓言寫了什么故事。
三、研讀感悟
1、這個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你想對這個人說點什么?
3、結合課文說說你懂得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四、指導寫字
1、讀田字格中后4個字
2、學生自主觀察生字結構及書寫特點,小組交流
3、大組匯報,互相補充。
4、指導書寫
5、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五、鞏固練習
1、比一比組詞
守( ) 丟( ) 肥( )
村( ) 曲( ) 吧( )
2、一字組多詞
費( )( )( )
算( )( )( )
3、記下你今天積累的詞語。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六、課堂總結:說說你的收獲吧!
24 寓言兩則 篇9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成語故事。理解寓言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過看書,查資料,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掌握兩個成語。
教學難點: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濫竽充數》。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注釋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內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過程:
一、 檢查預習:學習生字、練習朗讀
二、 學習《濫竽充數》
1、 默讀根據注釋理解古文。
2、 小組交流。
3、 指名試說意思。
4、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則語言講給大家聽嗎?
5、 從這則語言中你體會帶了什么?
6、 生活中你看過濫竽充數的事例嗎?
7、 試背寓言。
質疑。
作業:背誦《濫竽充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注釋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內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過程:
讀《狐假虎威》。
1、 默讀根據注釋理解古文。
2、 小組交流。提出不懂問題
3、 看課件幫助理解內容
4、 指名試說意思。同桌互相說一說
5、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則寓言講給大家聽嗎?
6、 從這則語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7、 生活中你看過狐假虎威的事例嗎?
8、 試背寓言
9、 想象故事的發展情況,續寫
作業:背誦《狐假虎威》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冒充) (借著)
24 寓言兩則 篇10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繼續訓練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 ──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寄托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呢,我們叫它──(出示詞卡:寓言)
1.學習“寓言”
(出示詞卡:寓言)
正音。
寫“寓”字時注意最后三筆。
(多媒體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學習“則”
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就叫它──(出示詞卡:寓言兩則)
正音。
理解:“則”在這里作量詞,相當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我們先學習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出示詞卡:揠苗助長)
正音。
2.范背。
邊聽邊想: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題,揭示本課目標。
1.解題。
2.質疑。
⑴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關鍵?
⑵圍繞“助”字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研究?
⑶交流板書:原因做法結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課目標。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輕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
⑵交流板書: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讀,圈詞。
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那個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⑷交流。
※動作:“天天……看”“轉來轉去”
※神態:“焦急”
(出示詞卡:焦急)正音、理解。
※語言:“自言自語地說……”
(出示詞卡:自言自語)理解、積累。
(出示詞卡:自( )自( )語)
※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理解:兩句話意思相同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
⑸小結,齊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⑴師生接讀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終于”這個詞兒說明什么?
⑵指名讀。
思考:他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
交流板書:拔高
弄得他──(出示詞卡:筋疲力盡)
⑶學習“筋疲力盡”
正音:“筋”讀準什么音?
理解:“筋”這里指身體。“疲”什么意思?“力”呢?
“盡”這兒有四種解釋,選哪一種?
(映示投影片:“盡”四種解釋)
⑷比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這樣寫可以嗎?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盡。)
與書上的相比,哪句更好?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學讀。
他有沒有為自己花費的力氣后悔呢?
⑵交流,學詞。
※白費
(出示詞卡:白費)理解
※一大截
(出示詞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體演示:“截”的筆面順)
⑶練習朗讀。
(出示詞卡:喘氣)
4.學習第4自然段。
幫助的結果呢?
交流板書: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個人原來巴望禾苗長得快些,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書:→→
他錯在中哪里呢?
板書:錯
交流板書: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2.揭示寓意。
小朋友,從這個人的錯誤中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書:↓
交流板書:按事物規律辦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斷下列想法、做法是否違背事物的規律)
六.背誦。
1.讀讀課文,看看板書,輕聲背背。
2.引背。
七.鞏固字詞,布置作業 。
1.認讀詞卡。
2.抄寫生字。
附板書:
揠苗助長
原 因 做 法 結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畫) (板畫) (板畫)
\ │ /
\ │ /
\ 錯 /
\ │ /
\ │ /
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道理:
按事物規律辦事
24 寓言兩則 篇11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二、教學重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揭示課題
1、 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 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 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 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 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 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2)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3)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二) 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5 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 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 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7、 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 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 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 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 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 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作業設計:
1.比一比 再組詞
悔( ) 叼 屈 隆
梅( ) 叨 窟 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 激發興趣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 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24 寓言兩則 篇12
9 寓言兩則
重慶市九龍坡區鐵馬小學 瞿澤君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課前準備
教師:掛圖,生字詞卡片。
學生:收集寓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東西丟了你會怎么辦?(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寓言《亡羊補牢》,看它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齊讀課題。解題(結合預習):“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理解課文
1.第一自然段。
(1)過渡:羊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樣丟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詞雖簡單,但學生的經驗積累和生活狀況讓他們還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故需引導孩子觀察、感受。)
(3)想一想,說一說養羊人此時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個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2)你認為這個人的做法對不對?你打算怎樣勸他?
(小組表演,教師要借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那個人聽勸告了嗎?結果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兩個“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丟了,養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現在是怎樣做的?讀一讀,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維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么經驗?(引導學生說出寓意。)
2.你認為這個養羊人是個怎樣的人?說出理由?(可引導學生進行辯論。)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最后一筆是提。
六、作業
把《亡羊補牢》這個寓言講給父母聽。
附: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 勸 又丟 修 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從家里到學校,一般情況下,你愿意多走路還是少走路?是的!我們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費時間,但有一個人明明該往南走,他卻偏偏要往北走,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聰明了嗎?咱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讀《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看看自己能讀懂什么?還有哪些不懂?做上符號。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重點詞語:提醒、把式、盤纏。
三、熟讀自悟
1.采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拋棄教師煩瑣的講解。)
2.課文中主要講了幾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取個名字,并說明理由。
3.(學生說理由實際就是在評價此人)這給人真的很笨嗎?他是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解析課文)
朋友 楚國人(學生取的名字)
在南邊 馬跑得快
越遠 車夫是個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盤纏多
…………
(板書)
4.假如你是這個楚國人的朋友你會勸他嗎?怎樣勸?同桌、小組表演。
5.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國?說說自己的理由。(相機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6.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點什么呢?
四、總結寓意
討論:這個人的做法好不好?為什么?
五、學習生字
重點提示:“街”可同“銜”對比;“纏”字別忘一點。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24 寓言兩則 篇13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24 寓言兩則 篇14
【教學要求】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紀昌學射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二)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課文,注意隨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達標測評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字、寫字、寫詞
五、總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扁鵲治病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把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二)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2)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為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已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出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三)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配套練習。
2、預習《文成公主進藏》。
【板書設計】
29、寓言兩則
紀昌學射 扁鵲治病
躺、睜、注視 皮膚 沒病
綁、吊、站、盯 皮肉之苦 不理睬
腸胃里 非常不高興
百發百中 骨髓 請他治病
24 寓言兩則 篇15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并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伙伴的一句話:“通過查字典和聯系課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里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后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問話又怎么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復雜,教學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里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并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課后練習第二題,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后,有三個學習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后多讀寓言故事,并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布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于諸子和史書里,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著事件的先后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童話和寓言的區別 寓言和童話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相似之處是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象,都具有教育意義。不同的是,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設計動因:該拿出一節怎樣的語文課?這是每一位公開課執教者必須面對的第一問題。深邃的還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還是帶給他人思考的?思來想去,答案只有兩個字:真實。我以為:只有那種就連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真實的問題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只有那種徹頭徹尾一覽無余的教學設計,才是真實的教學設計;只有那種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課,才是真實的語文課。語文教育、語文課堂、語文訓練……正走在返樸歸真的路上。
課文選擇:為何選擇本課?不得不承認,選題對公開課尤為重要。通常名師們也深諳其道,常用“臨時選定某課……”這類說法來唬人。我如果這樣回答:想嘗試未曾執教過的三年級、教學進度就該這兒、想挑戰新的教學風格……那絕對是掩人耳目。真實的原因是:簡單。與同為第3單元首課的《自然之道》(四下)《楊氏之子》(五下)《古詩三首》(12冊)相比,本課實在是簡單多了:從篇幅上講,僅有167個字;從語言上講,明白曉暢;從內容上講,童叟皆知。
文本解讀:教師自身對文本能做出怎樣的解讀?寓言畢竟是故事,故事屬于口頭表達的范疇,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淺顯易懂,不必為了解讀而解讀,更不能隨意“創新”甚至“惡搞”;但對寓言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或者說這種文本,教師有必要積累相關的本體性知識。
《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這樣的參考:“寓”,寄托; “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陳伯吹在《漫談寓言》中是這樣寫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諷喻的意義蘊藏在故事之中,讓人們在故事的情節里記取它的涵義(主題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這樣的格式寫成的;而我國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寫在故事后面,但有確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補牢》的背景,就是《戰國策· 楚策四》一文;《南轅北轍》的背景,就是《戰國策·魏策四》一文。
當然,寓意也有創新的時候,最有代表的是錢鐘書的散文《讀伊索寓言》,選錄一個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注: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注:這是錢老爺子的創新)
……
小學階段明確標示為“寓言”的課文,還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紀昌學射》《扁鵲治病》,學習中會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語有: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東施效顰。初中階段還會學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現的《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目標設定:面對課文我們究竟應該教什么?語文教育的最大困擾,就在于我們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僅僅是一篇又一篇的選文,一本《語文》書與一本《讀者》的區別在哪里呢?同一個文本有時既可以編進語文課本,也可以編進歷史、地理……當它作為語文的教學內容時,我們又該做怎樣的價值取向呢?同一篇課文,你可以那樣上,我可以這樣講,但除了教學方法策略因人而異,是不是都應該朝著同一個目標,以期殊途同歸呢?目標不明,往往會亂耕別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標不明的情況下確立的目標,往往是“偽目標”,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偽目標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無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準還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離真正的目標越遠。”需要說明的是,造成語文教育這一嚴重問題的根源,不在教師個人,而在課程本身。數學老師從來就不會因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所有的課文都能像本文這樣,單從課題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學目標把握得八九不離十。所有關于“寓言”的課文教學,大都可以確立這樣的核心教學目標:
1.復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復述,基本屬于技能訓練,關鍵是要訓練得充分,時間給足、量要加夠,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聯系生活。所以,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教學策略也就應運而生。
考慮到《亡羊補牢》文本本身的淺顯,我想有意淡化對故事本身的教學,側重對寓言文體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標 3.認識“寓言”。
過程設計:如何達成教學目標?
一、檢查生字詞。
因為不聽(jiē)坊的(quàn)告,養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終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這,就是我國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補牢。
了解全班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的辨析易錯的生字詞。
二、認識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書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單單一則“故事”,能不能稱其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讀課文;復述故事;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3.能讓養羊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夠得著“寓意”!
(“亡”“亡羊” “牢”“補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補”還是不“補”,為什么?要“補”最好是什么時候?完整的講一講“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4.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帶給今天的我們什么啟示?
戰國時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幫*臣混在一起,整日尋歡作樂,不理國家政事。大臣莊辛跟他講,再這樣下去國家就就危險了。楚襄王不但不聽勸告,反倒把莊辛罵了一通。無奈之下,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
莊辛才走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占了楚國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這時候,楚襄王趕緊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楚襄王對他說:“都怪我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啊!可如今楚國大勢已去,我又能怎樣呢?”
莊辛回答說:“臣聽說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 (根據原文改編)
(請把這個故事接著講下去;此時的楚襄王恐怕已經沒有了聽故事的閑情逸趣,可莊辛為何還要講故事呢?委婉的講故事和直接講道理,聽后的效果有什么區別呢?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5.你對寓言有了怎樣的認識?作家嚴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樣的?
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的東西來;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三、鞏固拓展
沒有掌握生字詞的,亡羊補牢,及時彌補;掌握了的,抄寫嚴文井的話,送給真正亡羊補牢的同學或者自己。(或者補充一則現代寓言,讓其講給同學聽。)
附課文: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勸他說:“趕緊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