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山行》(通用15篇)
我教《山行》 篇1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看著這樣的景致,學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云生處”(體會與“白云深處”的不同之處。“白云生處”更有動感!)幫助學生理解。
三、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教《山行》 篇2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看著這樣的景致,學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云生處”(體會與“白云深處”的不同之處。“白云生處”更有動感!)幫助學生理解。
三、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教《山行》 篇3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我教《山行》 篇4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的景色,體會楓葉傳達的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感受詩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4、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中國詩文化的經典
學習過程:
一、引入
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筆下是“枯藤老樹昏鴉”的凄涼;在清代女詩人秋瑾的筆下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詩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書寫課題,齊讀《山行》。
二、初讀感悟
a)自由讀詩,把詩讀正確,達到流利。
b)指名讀。
c)師生合作讀學生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三個字
老師讀前四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
老師讀題目和作者,學生讀詩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感覺來,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詩的感覺
生:美
生:快樂
師: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霜葉紅于二月花)誰能用自己的理解來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生:經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
師:那個字是比的意思?
生:于
師: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
生:從課后的注釋里。
師:根據詩后的注釋來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三、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師:那是怎樣的楓葉?
生:紅艷艷的楓葉
生:象火一樣的紅的楓葉
師:詩人是在什么季節什么時候看到這如火的楓葉的?
生:秋天
生:傍晚
師:你從哪里知道是傍晚?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師: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師:閉上你的眼睛,(師配樂朗誦)
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樣的山?怎樣的路?
生:高高的山
生:彎彎的小路
師:這是一個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條由小石子鋪成的小路上,小路彎彎曲曲一直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小路的盡頭是連著天的白云,此時,這樣的景讓我們感到了什么?
生:像仙境,很美
生:靜
師:在這寂靜的山林中,我抬頭看見了白云深處的
生:人家
師:有人家就有
生:炊煙
生:犬吠
生:小孩的嬉戲……
〔板書:白云深處有人家〕在你們的《必背古詩》中“白云生處的”“生”就是“深”,請想一想,這兩個sheng有什么區別?在這里用哪能個好呢?深與淺相對,生與死相對
生:從“生”我們看到了活力與生機(掌聲)
師:這一靜一動,讓你感到了什么?
生:就像一池靜靜的湖水起了漣漪,美極了!
師:當“我”的目光由遠及近時,“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馬車,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
生:楓林
師:這里的坐怎樣解釋?
生:因為
師:我驚奇地發現在夕陽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我看到這里,不禁念到:停車坐愛楓林晚,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我看到這滿山云錦,如爍彩霞,不禁念到:停車坐愛楓林晚,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我看到這比二月的花還紅還艷麗的紅葉,不禁念到:停車坐愛楓林晚,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我”看到的僅僅是如火的紅葉嗎?在秋風瑟瑟中,“我”看到的是滿目凄涼嗎?
生:不是
師:聽到的是秋的嘆息嗎?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呢?
生:那紅紅的楓葉,是生機與希望
(秋日私語緩緩響起)師:是呀,那紅紅的楓葉,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楓林中燃燒,它傳遞著秋的聲音,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高亢,那是勃勃的生機,是如春的希望呀!詩人杜牧一生不得志,滿腹經綸無用武之地,但他唉嘆了嗎?這傲霜的楓葉、這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楓葉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板書:不屈不撓、頑強抗爭)
夕陽西下了,詩人還看得見寒山嗎?還看得見彎彎曲曲的小徑嗎?還看得見白云嗎?還看得見料裊裊炊煙嗎?還看得清如血的紅葉嗎?(一一擦去)但(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楓葉)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里。
當我們漫步楓林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當我們看到這如火的楓葉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讓我們一起來吟誦這秋天的贊歌吧:(全詩)
師:當我們看到如火的楓葉時,我們就會想起一個人——杜牧,從此,你對杜牧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杜牧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葉不再陌生,因為它穿越時空,來到了這里,我們與杜牧一起散步,一起仰望白云深處那裊裊炊煙,一起去想像那人家的歡愉,不僅與杜牧一起驚嘆那片層林盡染的楓林,更為在寒霜中傲立的紅葉精神而驚嘆!
我教《山行》 篇5
今天上了《古詩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認,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不少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古詩意思的理解上。就我個人的淺顯認識而言,我認為古詩的意思一定要準確地理解,不能出現偏差和錯誤,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文字離我們同學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加之時間的久遠,使得古詩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錯一兩個字,就變成另外一個詞語了。但新課標的理念下又要求我們教師不要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學生先說,鼓勵說,管他說什么,管他錯到哪兒去,先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都說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詞語的正確解釋。這么做的目的首先應該是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然后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修正錯誤,以把灌輸的負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詩而言,學生在理解“楓林晚”時基本是正確的,“停車”“人家”是完全正確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確,而其他的重點字詞則基本不著邊。我只能一個一個的去引導理解其中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發現自己錯了之后,也沒什么特別反應,只有“坐”的意思出現了“啊……”。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這首詩是表達詩人對秋天美景的喜愛贊美還是對秋天草木枯黃的惋惜時,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到依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感受到詩人是對秋天景色的贊美,我覺得學生基本上是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一節就這樣很快的結束了………意猶回味!
我教《山行》 篇6
第一部分 教學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著意描繪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過對幾個關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的點染,抒發了詩人的熱愛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復雜最豐富的一個,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季節,因此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發對秋天的聯想。歷代關于秋的詩文也為數不少,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導,容易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課堂上,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強調學生的整合創造。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以“秋”為主題,回顧有關詩文,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秋的意境。
3、能夠獨立完成一篇關于“秋”的寫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是一個愛做夢的季節,因此教師比較容易調動他們關于生活的聯想和想象,但教師應多作引導;我校的學生閱讀面相對狹窄,閱讀量不多,聯想和想象能力相對一般,教師在課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設計思路
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注重實踐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從中協調,適時點撥。可以在課前先請同學觀察身邊的“秋”,并搜集有關“秋”的詩文。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
師: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人稱“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師將詩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認真讀這首詩。(學生自讀)
師:好,現在請一些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哪位同學來?
(三位學生一一朗誦了這首詩)
師:哪位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較一致地)黃敏
師:為什么大家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1:因為她讀得抑揚頓挫。
生2:因為她讀得比較自然。
生3:因為她讀得有感情。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我們為什么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主要是因為她確實是讀出了詩中的韻味和感情,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自讀一下這首詩,最好是閉上眼睛,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感情,讀的時候盡量要表現出詩的韻味和感情。讀到自己認為已經體會了詩的韻味和感情的時候,再動手將它默寫下來。
(學生有感情自讀,默寫)
師:好,現在大家都會默寫了。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說,秋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身邊的景物有什么變化?在我們學過的詩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寫秋的?
生1:秋風蕭瑟,還有大雁南飛。學過的詩有“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生2:草木凋零,天變涼了。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生3:晴空萬里。劉禹錫的《秋辭》中寫道:“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到處果實飄香,也是農民最忙的時節和最開心的時候。
生5:八月桂花香,還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師:好。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體現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學過的有關詩文,甚至有一些還是課外的,說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現在請同學們再將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圖來。想出來后,拿起你手中的筆,將它記下來好嗎?
生:好。
(學生思考,寫作)
(教師巡視課堂)
(學生基本完成)(教師發現其中兩位學生寫的文章較有特色)
師:同學們,我現在想請兩位同學把他們心中的“秋景”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表現出期待的神情)
師:好,現在請溫文富同學給我們描繪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讀)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邊的楓林,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師生鼓掌)
師:文富同學不但寫得好,而且讀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蘇俐俐同學來朗讀她的作品。
生:(讀)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
(師生鼓掌)
師:比喻生動恰當,更是一段讓人奮發的好文章。相信同學們能夠從這兩篇文章里得到許多啟發。其實還有很多同學的作品寫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朗讀。今天這節課同學們發揮了集體的力量,通過聯想和想象,合作創新,寫出了一段段富有詩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揚。同學們回去之后,把你寫的這篇文章再修改、補充,要寫出你們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給老師好嗎?
生:(齊聲)好。
師:下課。
第三部分 學生習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溫文富
“呼……”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成了個“人”字隊;一會兒成了個“一”字隊。仿佛舞臺上裊娜的舞姿,富于變化,在天空這個深藍色的布幕的襯托下,顯得風致極了。鴨子在水中嬉戲,不時用翅膀拍打著本來就很平靜的水面,發出“啪啪……”的水聲。泉水也不甘服輸地唱起“叮咚……”的歌。這舞,這聲,這歌組成了美麗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寧靜。
雖有落葉的悲劇,但也有收獲的喜事。瞧,山那邊的楓林,不,應該說是紅霞,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夕陽下的楓林
高一11蘇俐俐
夕陽尚未完全消逝,滿天揮著的是一片淡彩,酥黃的色調漸染成血紅色。這樣的好時光,是秋天傍晚時分獨有的美景。
此時,恰逢深秋,在這血紅夕陽的籠罩之下,有一座高聳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條盤旋而上的石頭小徑。滿山是血紅的夕陽,浸赤了叢林的樹梢,也染紅了路邊的小草,這時隱隱約約地聽見在白云深處傳來的飄渺的聲音,而大自然這位天生的藝術家,妙筆生花,使眼前的畫境富于層次感。畫的底色是澄藍——黃昏時分山間空氣的顏色;夕陽余暉幻成滿天火紅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盡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間最自然最動感的曲線。這幅畫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紅色躍入視野。噢,原來是一片楓樹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熱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燒;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永遠的理想像小溪般歡快的流淌……眼前的紅色,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楓葉盡染,在夕陽的點綴之下,那遍野的楓林,如火的暮靄,燒紅了半天的山崗。
我教《山行》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的8個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借助課文注釋和課外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優勢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
2、豐富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燦爛。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突破方法:通過反復朗讀,借助課文注釋自讀自悟,理解詩意,然后充分發揮想象。
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語句進行體會;借助教師的點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優勢進行突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弄懂關鍵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悟古詩內容。
一、激情導入
二、資料交流
1、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教師簡介古詩作者。
三、自讀自悟
1、教師放錄音,學生聽,注意詩的節奏。
2、學生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3、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4、學生初步感知古詩所描寫的內容。
四、檢查效果
五、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
2、想象詩中所描繪的圖畫。
一、復習導入
指名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二、精讀賞析
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2、學生質疑,討論問題。
三、想象詩境
四、遷移拓展
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5 古詩兩首
《山行》 《楓橋夜泊》
寒山 石徑斜 月、烏、霜
白云 人 家 楓、火 愁
愛 楓 林 城、寺
霜葉 紅于 二月花 鐘、船
教學反思:
我教《山行》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詩句的內容。
2、感受詩中表現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3、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領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么時節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
2、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小結古詩學法:
⑴ 讀一讀:
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 動一動:
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 想一想:
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
3、自學古詩:
⑴ 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了解。
⑵ 合作學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⑶ 我會讀──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1、精講第一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⑴ 寒山:
深秋時節的山,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轉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 徑:小路。
⑶ 斜:彎彎曲曲。
⑷ 前半句句意:
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 后半句:
白云深處指的是云霧繚繞的地方。
⑹ 句意:
云霧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 指導朗讀:
讀準字詞,讀出節奏。
2、小結學法:
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3、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⑴ 做:因為,古今異議字。
⑵ 愛:留戀,眷戀。
⑶ 晚:傍晚。
⑷ 紅于:比……更紅。
⑸ 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
⑹ 句意:
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艷。
4、讀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⑴ 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
⑵ 配樂朗讀。(創設詩情畫意)
2、理解并領悟古詩:
⑴ 這首詩主要講什么?
⑵ 再次欣賞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⑶ 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讀一讀。
七、小結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學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 行
【唐】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獲是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打開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 》、《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景,引學生“上路”:
在導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游的黃金季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2、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
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以往學習古詩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⑴ 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 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 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3、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
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于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后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奏美、意境美領悟不深客。
我教《山行》 篇9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我教《山行》 篇10
教學目標。
(一)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雨字頭” 。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學習本課要求會寫的字和要求會認的字。
(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和生活的情感,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一)注意指導“車”、“霜”的發音。
(二)指導“亭”、“停”、“車”、“霜”這四個字的書寫,注意前一組字在字形及讀音上的聯系和變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講故事,讓學生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感受詩人作詩時的情景。
(二)介紹詩人。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一)配樂范讀古詩,讓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味。
(二)學生自由讀詩。
(三)學生匯報讀詩成果,指名朗讀。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一)欣賞圖片,學習“遠上寒山石徑斜”。
這是石頭鋪成的小路,圖上畫的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么樣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有紅色的,是五彩斑斕的,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著。
學習“遠”。在哪見過?(〈畫〉)在這里也是遠近的意思,“遠”在書寫時要先“元”,再寫走之旁。擴散走之旁的字。
學習徑。在詩中是小路的意思。
學習斜。在詩中指小路彎彎曲曲。
再讀詩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著幾戶人家。(白云生處有人家)
借助想像讀詩句。
(三)看書中插圖,學習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學習亭。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樣子,就把它畫了下來,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就成了現在的這個亭字。指導書寫。
學習停。通過亭來學習這個字。
學習車。注意這個生字的筆順。組詞,指導書寫。
學習霜。溫度在0攝氏度一下時地面形成的一層白色晶體,霜葉就是經過霜打的紅葉。“雨字頭”與單獨書寫時發生什么變化?雨字頭的字:雪、雷。
(四)看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像,練習說話。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嘆中,能看出你們很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假如我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我會忍不住吟誦起這首詩的后兩句——
(五)整體感受,背誦古詩。
我教《山行》 篇11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涂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里。
板書:
21.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云(生處)人家
我教《山行》 篇12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 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我們應以文本中的古詩為點,讓學生在古詩海的暢游中,不但領略到各具形態的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引起的審美情趣,以此來凈化學生的思想靈魂,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好亮麗的底色。
我教《山行》 篇13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8
古詩《山行》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
我教《山行》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學反思】:
我教《山行》 篇15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一、揭題,激疑導入: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三、精讀詩歌。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角色轉換——孩子成為詩人,完成情感體驗。
(一)以詩人的視角看世界
1、創設情境: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那是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此時此刻,詩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圖,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結合觀察,引導認識景物,并感受景物特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
(一個“遠上”再現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傳神地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讓人產生一種悲秋之情。)
(1)引導觀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是一座嗎?感情誦讀“遠上寒山”,體會“山”之連綿起伏。
(2)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黃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詩人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感情誦讀“遠上寒山”之“寒”。
“石徑斜”
(一個“斜”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飄逸的遠山之中。)
(1)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簡筆畫理解“斜”字。
感情誦讀“石徑斜”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
“白云生處有人家”
(1)看圖體會: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感情誦讀體會“白云生處”的虛無飄渺。
(2)看圖體會: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誦讀“白云生處有人家”,感受虛實結合的詩意畫面。
(3)感情誦讀一句,加深體會。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過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讀2句說說原因。結合孩子的說,引導感悟:
“楓林晚”
(1)看圖想象:夕陽照耀在楓林上,是怎樣的景象?感情誦讀體會。
(2)理解“坐”字,想象此時詩人看到此景會怎樣說?
“霜葉紅于二月花”
(1)生看圖說說楓葉是什么樣子的,想象二月開的紅花是什么樣子的?
(2)感情誦讀體會霜葉之紅。
(二)以詩人的情感誦詩歌。
同學們,你覺得眼前這情景怎樣?詩人看著看著,竟不禁高聲吟誦起來,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