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這一課共編排了兩首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一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這是詩人寫的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里的第六首,全組詩共七首,記錄了詩人在四川成都錦江邊獨自散步尋花的全過程。詩的題目是“尋花”,全詩圍繞著花景來寫。前兩句寫花,從滿蹊(分布)、干朵萬朵(數量)、壓枝低(繁茂)這不同角度寫,使人印象深刻,不覺得重復。后兩句寫花間的景象,由寫靜態轉為寫動態,細致刻畫了蝴蝶和黃鶯。全詩描寫動靜相應,有聲有色,意境十分優美,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菊花》一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這是一首詠菊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新詞。
2.能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請學生給大家背誦學過的古詩。
2.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人勝的景色,進而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只理解詩的字面意思還不夠,還要把詩中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深入到詩境中去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
3.板書課題:江畔獨步尋花。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請學生根據注釋解題。(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自幼好學,很有政治抱負。漫游各地,與李白相識。安史之亂前住在長安,生活貧困。
安史之亂后,棄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邊筑草堂。晚年離開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詩歌敢于大膽揭露社會矛盾,批判統治者的罪惡,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被稱為詩史。
三、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字眼)。
(“黃四娘”是誰?“自在”什么意思?“嬌鶯”什么意思等?)
2.分組互助學習,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黃四娘”,杜甫的鄰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嬌鶯”是指黃鶯嬌柔的歌喉。)
3.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兩句的意思是: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得枝條低垂下來。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兩句的意思是:戲鬧的蝴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黃鶯放開嬌柔的歌喉不斷地啼唱。
四、提問題,悟詩情。
1.“話”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詩中的意思變成頭腦中的畫面呢?我們不妨針對詩中詞語來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給前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鼓勵學生提問題,教師可做示范。
(“什么樣的小路上,開滿了什么樣的花?這些花壓得枝條都怎么樣了?”)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當時的情境怎么樣呢?也就是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3)出示一張場景圖畫投影片,啟發學生思維。
(黃四娘家門前有一條曲折的小路。小路旁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鮮花,成千上萬朵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地彎下了腰。)
3.給后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題。
(什么樣的蝴蝶怎么飛舞?黃鶯的叫聲怎么樣?它好像在說什么?)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留連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上下追逐著、戲鬧著。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宛轉動人,好像在說:這里多美呀!)
五;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看到、聽到后的反應。
(感嘆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2.指導朗讀。
(采取學生練讀、評讀的形式,要求讀出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悅心情。)
六、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1.學生自畫。
2.集體交流。七、作業 :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作者。
1.板書課題:菊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與白居易等酬唱頻繁。詩與白居易齊名,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元氏長慶集》。
二、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舍 斜 盡
2.再讀古詩,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
(“繞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組互助學習,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繞舍”是指環繞著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這兩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環繞著房屋開放,好像是到了隱士陶淵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覺得太陽已漸漸西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對菊花情有獨鐘,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可觀賞的花。
同桌互相說一說詩意,指名說。
三、提問題,悟情境。
1.學生分組針對詩中詞語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
(1)秋天的菊花叢開得怎么樣?
(2)誰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樣觀賞菊花?
(3)菊花開過后花壇什么樣?
3.針對這些問題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怎么樣?
(開得正艷的菊花這一叢、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圍競相開放。我繞著籬笆看看這叢,又看看那簇,有時還蹲下來認真觀賞。菊花開過后,這房屋的周圍也就再沒有可觀賞的花了。)
四、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2.詠詩句、指導讀出贊美的語氣。
采取分組練讀,評讀的形式。
3.試背這首詩。。
五、選做作業 :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筆,第四筆是——。
2.“陶”共——筆,第九筆是——。
3.“此’’共——筆,第五筆是——。
(三)、多音字組詞。
卸 別
叫 更
(四)、解釋下面字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江畔獨步尋花》:
江畔:
蹊:
留連:
自在:
恰恰:
獨步尋花:
《菊花》:
秋叢:
繞舍:
籬:
盡:
更:
(五)、無把詩句補充完整,再解釋詩句的意思。
1.——自在嬌鶯恰恰啼。
2.——似陶家,遍繞籬邊。
(六)、知識積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詩人還有
2.你還知道杜甫寫的什么詩?能寫下來嗎?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閱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后)。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的意思,為什么這里不用“像”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并不急于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 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于《飲湖上初晴后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系詩句說準觀察點后,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中國是詩的國度,優秀的古代詩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奪目。學習古代詩歌,既能豐富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給人以啟迪,又能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激發愛國主義熱情。面對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如何將它利用好,并使之代代相傳,是當今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詩歌講授課呢?我認為誦讀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近日,范麗萍老師所上的一堂課──《古詩兩首》,正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初讀古詩,感受詩韻
〖片段一〗
(課件出示第一首古詩《詠柳》,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指名讀詩。
生1站起來清脆響亮地讀了一遍。
師:你第一遍就讀得這么口齒清楚,真不簡單。(學生們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看來大家都非常認同老師的評價。)
生2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讀了一遍。
師:你也讀得很美,老師愛聽。
〖評析〗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蘊。
在初步感知詩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把握詩中的“意”。要讀得字正腔圓,要掌握好詩的節奏韻調。在讀中初步感悟詩的意蘊,體味詩的意境。在讓學生們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以后,范老師又分別指名兩位學生站起來讀,通過恰當、精要的點評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感受古詩的節奏韻律,激起學生美美地誦讀古詩的興趣。
二、品讀古詩,體味詩意
〖片段二〗
師:昨天,范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越讀越覺得美。你們是不是也這么認為呢?請大家自己試著讀讀看,把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也可以寫寫批語。
生各自讀、圈、劃。
師:來,誰愿意讀給我們大家聽?一位學生站起來,正欲讀時,
師:等等──吸口氣──醞釀感情──把你的感覺美美地讀出來。
這位學生美美地讀起了《詠柳》,讀后其余學生的掌聲熱烈地響了起來。
師:你覺得哪里讀得美?
生1:我覺得她把“妝”字讀得很美。
師:為什么?
生1:“妝”就是梳妝、打扮的意思,一打扮后,柳樹就更美了。
再請一位學生朗讀《詠柳》。
師:她強調了什么,把什么讀出來了?
生2:她把“綠絲絳”讀得很美。像絲帶一樣,寫出了柳條非常柔嫩。
師:自己再讀讀看,除了他說的美,還美在哪里?(課件出示柳樹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美在哪里。)
生3:柳條在隨風飄動,很美。
生4:柳樹嫩綠一片,讓人感覺清涼,舒服。
生5:在陽光下,柳葉亮亮的,像綠寶石一般。
生6:柳絲像綠色的絲帶一樣,細長柔嫩,很美。
師:這張照片就是在小公園拍的,范老師越看越覺得美。你們體會得真好,能不能讀得好呀?
學生們一起美美地讀起了一、二兩句。
〖評析〗
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例如《詠柳》前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范老師用自己美的感受激發學生美美地品讀詩句的強烈愿望。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寫得美的詞語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或者寫寫批語。學生在讀后抓住“妝、綠絲絳”等詞來體味古詩中的美,在讀文的同時,又通過欣賞綠得鮮亮、綠得鮮活的柳樹的圖片,進一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在學生交流體會之后,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讀一、二兩句,即能讀得入情入境。因而對于詞語的理解,我們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三、誦讀古詩,感悟詩情
〖片段三〗
在品讀第一首古詩《詠柳》后,師滿懷激qing地敘說: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里,我們來到小公園,看到了眼前婀娜多姿的柳樹,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這首古詩吧!(播放課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同時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
學生們在音樂聲中,欣賞著優美的畫面,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了《詠柳》。
〖評析〗
我國古典詩歌語言精煉,激qing洋溢,音韻諧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只有采用吟誦的手段,才能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來領略古典詩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郭沫若說:“宇宙里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死的,就因為都有一種節奏(可以說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詩歌的節奏是詩人的心跳,要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脈搏一起去感受跳動。誦讀是一個進一步理解詩歌的過程,更是一個積累資料的過程。誦讀時要指導學生誦讀的節奏。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柳樹的美,感悟春風的美,繼而領悟對春天的贊美。通過播放課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在學生的頭腦中強化了古詩的意境美。學生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跟著一起吟誦,這也是學生自我揣摩、自我訓練的過程。抓好了詩的節奏,詩的感情也就出來了,使他們真正體味出詩歌的巨大魅力和燦爛多姿,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方能識器”。古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誦讀是學好古代詩歌的有效途徑。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小學語文 點擊數:57
《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絕句)教學設計三
文章出處:小學語文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系課后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后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范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查字典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第13課《古詩兩首》作業設計目標1、正確書寫本課4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詞語。2、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其中一首詩描述的景象。3、通過誦讀《古詩兩首》,感受廬山瀑布的壯觀和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受到美的熏陶。經典作業設計案例作業設計設計意圖難易程度填字游戲。 向遠處看——( )望向四周看——( )望往將來看——( )望希望落空——( )望抬頭向上看——( )望目不轉睛地看——( )望從高處向遠處看——( )望到長輩或親友處問候——( )望幫助學生積累帶有“望”字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不同含義。(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有感情地朗讀《望廬山瀑布》,想一想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廬山瀑布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所看到的景象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誦讀古詩來感受廬山瀑布的壯觀,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參照畫出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絕句》,然后再回答問題。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詩中描寫色彩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描寫動作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詩中表示數量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色?表達詩人什么感情?引導學生感受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幫助學生在體會感悟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華,受到美的熏陶。(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在本次重慶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浙江的《古詩兩首》猶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無論是評委還是聽課教師,對整個課堂設計和課堂效果都贊譽有加。本課獲得了一等獎的第一名。特擷取出來供大家細細學習揣摩。
古詩二首
執教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國語學校 王自文
課前談話:還記得王老師嗎?給王老師打打招呼(學生有叫親愛的王老師,尊敬的王老師等)
師: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課。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請同學們拿出課文,讀讀這兩首詩,結合注釋試著說說這兩首詩的主要意思。
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兩首古詩的詩題——《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師:誰來朗誦這兩首古詩。(大屏幕同時呈現兩首古詩)
一生讀第一首,老師指導朗讀“熏”;另一名同學讀另一首。
師:咱們一起來讀一讀,思考兩首古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齊讀古詩。
生:這兩首詩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
師: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簡單地說。
生:(介紹南宋的歷史)南宋王朝并沒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訓。
生:(介紹搜集的資料)
師: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老師介紹歷史背景)。
師:誰來說說第二首詩題目的意思?
生: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意思是……
生:……
師:對這首詩的大意你能說說嗎?
生:(有點緊張)
師:別緊張,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說……
生:(用自己的話,基本講清楚了)
師:淪陷區的百姓被稱為——
生:遺民(老師板書)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
生答:是遺棄的人民)
師:詩句中的“胡塵”僅僅是灰塵嗎?
(播放音樂,展示詩句引導學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婦女
生:孩子
師:他們留的是怎樣的淚啊?
生:流淚
師:那滴滴的淚是什么淚?
生答。(痛苦,憤怒,絕望,期盼……)(師板書:清涼)
師: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讀了這首詩,你現在有什么樣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時感覺宋朝政府真是腐敗無能。(師板書:凄涼)
師:是啊,他們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卻是他們的盼啊,盼啊!讀——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吶,……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6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課件出示《示兒》,教師引讀,學生再讀。
師:詩人到死都沒有看到中原的統一,他的心情怎樣?
生:我感到詩人非常失望。
師:內心的心涼之感是一種悲涼之感。(板書悲涼)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讀林升寫的《題臨安邸》
生:山外青山樓外樓……
師: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讀。
師:那讓人悲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讀。
師:對這首詩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生:為什么說杭州把比作汴州?
師:對于汴州,你們想了解嗎?
生:想。
(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伴隨音樂介紹汴州: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師: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生:……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醉字?透過這個“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們花天酒地,一個個大腹便便的……
師:通過這個醉字,你還能聽到什么?
生:……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覺總有一天……
師:請你朗讀一下。
生朗誦。(掌聲)
師:當這兩首詩同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敗無能。
生:我感到了一種鮮明的對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權貴們吃喝玩樂,……我覺得他們太對不起為他們流干眼淚的百姓了。(掌聲)
生:……
師:而西湖旁邊的這些權貴們卻還在花天酒地之中。讀——
生讀:
師范讀,一生再讀。
有沒有注意第二個句子——“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個什么句子?
生:問句。
師:誰問誰?
師:是作者在問南宋統治者。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問他們?
生:(有些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請你指著那些統治者的鼻子,你怎么問他們?
生:(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就請你指著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問?
生:(越來越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臺下掌聲)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讀了這兩首詩,你有沒有發現,詩人有一顆怎樣的心?
生:憂國憂民之心。
師: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生練筆。
請五名學生學生上臺。
生:……你們對得住哪些老百姓嗎?
生:……
(學生寫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師: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滿江紅》)
師:讓我們在激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的這一課吧!
【板書設計 】
題臨安邸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清涼 凄涼 悲涼)
南 杭州 北 汴州
秀麗 壯美
醉 淚
權貴尋歡 金兵橫行
└ ┘
憂國憂民
評價:
1、課程資源的整合。把同一個時代的,情感有密切聯系的兩首詩同時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處理,并補充另外的詩詞。這在古詩教學中,有別于主題拓展式的處理,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2、教學流程的設計。整體的大氣和局部的精致的巧妙結合。
3、詩歌特色的把握。詩歌意義的理解與重點詞句意蘊的開掘和諧統一。
附:教學設計
《古詩二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國語學校 王自文
【教學內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古詩二首《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教學理念】
1、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最大程度的提升。
2、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最高程度的統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
3、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臺。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文本解讀】
這兩首古詩都是南宋詩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情況。但是兩首詩所反映的社會角度又是不一樣的。《題臨安邸》表現了南宋的統治者們在南逃至臨安后,依然窮奢極欲、置國恥家難于不顧而終日沉湎于酒色香風中的種種丑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淪陷的原因及江南面臨的命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現了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苦苦掙扎、空盼王師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一腔憂憤與同情。若再聯想到南宋統治者的種種所作所為,則更令人憂其所憂、憤其所憤。這兩首詩正好是從一正一反兩個角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種種特征。因此,如果將這兩首詩整合起來,互為表里,互相映襯,則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獨立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意思。
2、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3、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教學策略】
對課文中的兩首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詩歌教學框架。即以對南宋這一時代的整體觀照為核心,將文中的兩首詩組織納入這一個主題。再適量補充同時期的相關詩詞。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映襯、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教學過程 】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他們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正是從不同側面反映那個時代的。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會對歷史上曾經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二、自學詩意,感受詩境。
1、了解詩題。
2、根據注釋,利用收集的資料,自學理解詩意。
四人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1)質疑,提出解釋不清或不順的詞、句。
(2)交流,說說這兩首詩的詩意。
(3)隨機引入,展開想象。
關于《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嗎?
2、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
師: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讀《題臨安邸》
4、“暖風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嗎?你能看到他們在干些什么嗎?
學生想象說話。(游人——掌握國家命運的統治者們。想象他們窮奢極欲、沉迷酒色的無恥丑態)
5、自由練讀。指名讀。
關于《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抓住“遺民淚盡胡塵里”
1、什么是“胡塵”?
2、聽錄音,想象:金兵的鐵蹄踐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誦讀
三、誦讀想象,體悟詩情。
1、充分地、飽含深情地朗讀兩首詩,想象:你在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將兩首詩所勾勒的畫面相互交織起來,形成對比。教師隨機點撥,將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被南宋統治者們拋棄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當權貴族們在小小的臨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斷、歌舞不絕;淪陷區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鐵騎之下苦苦掙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幾乎將眼淚流干。他們還掙扎著,是因為他們的心底還有一絲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見南宋軍隊的旗幟在南邊遠遠的地平線上出現。
③補充陸游《示兒》。
過渡: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④有感情的朗誦兩首詩。
四、拓展學習,激情練筆。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2、練筆。
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①自由選擇,自由練筆。
②交流。
3、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滿江紅》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中啟發想象,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
1、 喜歡背誦古詩
2、 激發學生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讀、挑戰讀、齊讀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熟讀成誦。
難點: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與學法
師:創設情境、示范朗讀、參與討論。
生:自讀、討論、想象、誦讀相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 讀懂第一首詩,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畫面。
3、 朗讀背誦《贈劉景文》。
一、 導入第一首古詩
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又叫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奧,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么嗎?(板書試題:贈劉景文)
二、 師配樂泛讀古詩,生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三、 自學古詩
1、 自由讀,讀準每個字的音。
2、 指名朗讀。
3、 課件出示”我會認”中的生字,指名朗讀。
劉 菊 殘 君 橙 橘
4、 小組討論,理解詞義。
荷盡:荷花凋謝。 擎雨蓋:指荷葉。(課件展現畫面) 猶:還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風中。(課件展現畫面)
四、再讀感悟,啟發想象
1. 學生再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并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的菊花的花枝還傲霜斗寒冷。一年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深秋時節。
2、師再次配樂范讀,生閉眼想象畫面。
3、說說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CAI出示相關秋景圖,學生欣賞。
五、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這么美得景色,你能美美地讀出來嗎?
自由練讀 -- 挑戰讀 -- 齊讀
2、熟讀成誦。
六、學寫生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 劉 枝 記,學生邊認讀邊觀察。
2、說說識記方法。
3、重點指導書寫“首”字。
筆順:
4、學生書寫,師巡回指導。
七、課堂總結
1、指名背誦《贈劉景文》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嗎?
八、課時作業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讀懂《山行》這首古詩,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詩
1、指名背誦《贈劉景文》
2、齊背
3、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釋題并簡介作者。
二、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1、圖上畫了什么景物。
2、師范讀古詩,生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三、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1、小組合作學習,讀準讀通古詩,相互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得問題大家討論。
2、每組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
3、討論點撥。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白云深處:山中白云飄起的地方。
坐:因為 晚:指深秋 霜葉:指楓葉。
四、再讀感悟詩意
1、生邊看圖邊朗讀,從圖中感悟詩意。
2、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3、師描述詩意,生邊聽邊想象。
抬頭遠望,有一條石頭小路盤旋而上,順著這條路再一直向上看去,還能看見一縷縷白云后面隱隱約約住著幾戶人家。因為喜愛這深秋楓葉的黃昏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車來,仔細的欣賞。啊,經過霜打的楓葉樹葉,紅的比早春二月的花兒還要鮮艷呀。
4、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吟誦。
5、一齊背誦這首詩。
五、知道寫字
1、出示生字卡片:楓、于,讓學生認讀。
2、講講識記方法。
3、師范寫,生臨寫。
六、拓展活動
請分別背誦一首寫春、夏、秋、冬景物的詩。
板書設計(略)
七、課時作業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雨》。
2、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認識1個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詩意,感受作者對春雨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詩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預習要求:看拼音讀讀古詩。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春天到了,春風拂面,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古代詩人抒發自己對春天喜愛的古詩。
2、板書課題:1 古詩兩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2、簡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被后人稱為“詩史”。《春雨》原題《春夜喜雨》課文節選了前四句。
三、精讀《春雨》
1、 師范讀,領讀兩遍。
2、 指導看圖,說說春雨的特點。
3、理解第一句:
時節:時令,季節。當:正當,就在。
乃:就。
這一句詩的意思是:這真是一場“好雨”,像知道什么季節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
為什么說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潛:暗中,悄悄地。潤物:滋潤萬物。
這句詩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間,趁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輕輕地灑落,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5、指導朗讀、背誦。
教師范讀,強調節奏。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6、總結:這首詩贊美了春雨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反映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四、作業
課堂:背誦古詩。
課外:臨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有感情地背誦《春雨》。
2、用自己的話說說《春雨》的詩意。
二、揭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詩。板書課題:春曉。
2、解題。
曉:指早晨。春曉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4、簡介孟浩然。
三、精讀《春曉》
1、指導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練習朗讀古詩。
3、學習古詩。
學習第一句:
眠:睡覺。曉:天亮。
聞:聽到。啼鳥:鳥的鳴叫。
這句詩的意思是: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都有鳥的動聽的叫聲。
學習第二句:
這句寫得是什么時候的事?
昨天夜里,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讀《春曉》,注意讀好停頓。
四、總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一個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
課堂:背誦并默寫古詩。
課外:1、說說兩首詩的意思。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詩,請寫下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借助注釋理解生詞;
2、讀懂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詩中的哲理;
3、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
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第二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學會一類生字豚。
(設計理念:樹立問題的探究觀,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和啟發學生善于以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勤于分析問題,樂于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愛動是他們的天性,老師要允許學生動一動、說一說、想一想。學生才會從自己的實踐中學會知識,也會從實踐中得到創新。)
【教學重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準備】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二、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1、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后抽讀。
2、了解作者,理解讀題:
⑴ 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⑵ 結合注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⑴ 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系上下文,既要聯系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讀悟意境:
⑴ 啟發談話悟意境: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為什么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經過思考,作者發現其中的奧秘: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⑵ 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1、反復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后評價。
3、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第二教時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
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4、完成課后練習1: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1、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點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4、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見解。
3、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六、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第二教時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
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4、完成課后練習1: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1、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點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4、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
《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見解。
3、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六、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這兩首都是哲理詩。我決定教這兩首詩都采用“三讀”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1、會讀。 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后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一在班級里 交流。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三讀”的方法,由自由到統一,再到自由,最后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這種學習方式,即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會變為主動地會學,效果不錯。
下面,我摘錄課堂精彩片段。
一、《觀書有感》
師:我們理解了這首古詩的意思,你能說出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呢?
生:詩中描寫了一方有源源不斷活水注入的清澈見底的池塘的景象。
師:詩中描寫了一方有源源不斷活水注入的清澈見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課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是朱熹讀書的感受是什么?這樣看來古詩 寫的內容與題目不相符呀!其實不然,朱熹這樣的描寫就是他的讀書感受,只是借這樣的景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道理是什么呢?
生: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斷地讀書,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而更加的開豁,敏銳。(機械地搬借了學輔書上的內容。教師請這位同學說慢些,板書寫下這句話。)
師:你是否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呢?(學生一臉的茫然。)
師:聽清老師的問題,用古詩中語句回答。人的心智更加開豁,敏銳,就是詩中的哪句話呢?
生:(片刻才有學生舉手,但是不多。教師激勵學生,以數人數的方法。既而請一名中等的學生回答。)就是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
師:人的心智更加開豁,敏銳就是清澈的池塘。這個暗喻他找的很好。那么“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就是詩中的哪句話?
生:(一下子就有了許多的學生)為有源頭活水來。
師:這個暗喻也找到了。你能仿造書上古詩這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說古詩告訴我們的道理嗎?
生:人的心智怎樣才能更加的開豁,敏銳呢?就需要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呀!
師:朱熹不愧是理學家、教育家!讀書后產生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形象描述寫出來了。懂了這個道理你興奮嗎?我們來讀這個道理: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斷地讀書,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而更加的開豁,敏銳。
師:詩中的哪句話點明這個道理的?
生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點評:《觀書有感》通篇的暗喻,學生能夠從詩中描寫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確很難。學生的機械的回答不是教學活動的終點,而是學生思維的新起點。教者抓住這個起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文中尋找表象的依據,讓學生的理解有理有據,這樣就更有助于學生領悟古詩所傳達的道理。
附:閱讀材料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 《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 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 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宋高宗建 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縣。14歲時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歲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他一生為官九年,先后擔任同安縣主 簿、知江西南康軍、湖南潭州知州、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煥章閣待制、侍講(皇帝的老師和顧問)、知福建漳州等職。慶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 世于考亭,歸葬于建陽唐石里(今黃坑鎮)大林谷。他一生剛正不阿,無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是我國繼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師。如果 說孔子是中國早期儒學的權威代表者的話,那么朱熹則是中國后期儒學的集大成者。他著的書被元、明、清三朝代定為開科取士的必讀之收;他的哲學觀點影響我國 封建社會末期長達600多年時間;迄今仍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發展起到承先啟后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 學什么
學習生字新詞,理解古今異意的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怎樣學
三、 讀詩想象
朗讀詩文,想象詩句所描寫的場面,背誦古詩。
四、 相關鏈接
你能通過查閱資料,增進對詩人的了解,幫助自己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嗎?
★ 測一測
一、 語音世界(用“√”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遮(zhē zē)寺(sì shì)卷(juǎn juàn)散(sǎn sàn)
竟(jìn jìng)墨(mò mè)碧(bì pì)映(yìn yìng)
二、字字斟酌(先解釋帶點的字,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翻墨: 跳珠: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窮碧: 別樣紅:
三、先給多音字加拼音
( ) ( ) ( )
卷 散 中
( ) ( ) ( )
四、課文傳真
誦讀這兩首詩,任選一首,
把它所描繪的情景寫在下面。
★ 再提高
能力遷移(結合課文,回答問題)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是 代詩人 。你還能默寫出他的其他詩嗎?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代詩人 。你對他還有哪些了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字的間架結構。
教學重點︰會書寫11個生字。
教學難點︰雪、寒、覺、窗的間架結構。
教學過程︰
一、 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第20課的生字。
二、 認讀生字︰(課件出示要學習的生詞。)
三、 說說每個字的偏旁結構組成,怎樣記住它。
1.把所有學習的生字按結構分類。
2.學習上下結構的字。你想說說哪個字的寫法?
雪︰學習雨字頭的寫法。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雨字頭有什么變化?豎定位在豎中線上。四個點寫的對稱,倒山三橫的寫法。
板書示范,指導書寫。
寒︰寫這個字時應注意什么?上中下結構,三點在一條豎線上,三橫的長短寫法,下面兩點一小一大,一撇一捺要突出。
板書示范,指導書寫。
窗︰學習穴字頭。寫這個字應注意什么?里面是夕陽的夕出頭,整個下半部分都寫在穴字頭下面。
3、把學生寫的字進行實物投影展示。學生進行評價。
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學生評價:“雪”字四個點要寫得緊湊,左窄右寬,左面的“木”捺變點。)
4、學習左右結構的字
老師把左右結構的字又分成了兩類,你們觀察這兩類字有什么區別?“但”和“江”是一類,“獨、釣、驚”是一類。
5、學習獨體字“舟”。
橫定位在橫中線上。整體字寫的長一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5
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一、識字寫字
要求認的字可集中學習,為朗讀感悟打好基礎。可采取多種方式認字,如,小老師教認字:認識某個字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認字。比如,姓劉的同學,就可以教大家認識“劉”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寫給大家看。再如,小組合作識字:小組討論怎樣記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識記,做動作識記等。還可以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把認字與朗讀感悟結合起來,把認字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
另外,可用分析字形或用編順口溜的方式識記要求寫的字,如“風吹樹枝搖,折斷小枝條──楓”;“自言自語──記”。還可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檢查鞏固。“枝”“楓”兩個字都是木字旁,要重點指導寫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變成了點。
二、朗讀感悟
1、在朗讀感悟之前,可通過學生查找資料或教師介紹,了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
2、學生先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
3、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可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針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
4、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5、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完成“我會填”的練習。
三、實踐活動
課文后的小朋友說:“我還會背別的古詩,現在就背給大家聽。”學著這位小朋友的樣子,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四、資料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
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馬戴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