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通用13篇)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培養和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識記生字,正確、規范書寫生字。
2、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并讀讀背背。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誰能來說一說寫思鄉之情或描寫秋天的古詩嗎?預設)
生1:靜夜思
……
(2)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葉紹翁吧.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預設)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南宋 葉紹翁)
生: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2、回憶方法,明確目標。(師生共同回憶以往古詩教學情境,明確學習古詩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古詩呢?(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然后說給同桌聽,看看能不能說明白。(師:對,利用注釋理解詩的大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的。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3、小結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
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們能做到嗎?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二)學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1:風吹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2: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風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動是引起、牽動,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籬落是籬笆。
生8: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不夠通順,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話才能讓它通順。詩句的意思應當是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預設)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
2、學生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他動了什么情呢?(預設)
生:最想自己的家鄉。
生:是思鄉之情。
……
(2)詩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難,師可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從生機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黃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感情。)(預設)
生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秋風落葉之時,寒意陣陣,
生2:客游在外的詩人見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獨郁悶。
生3:后兩句寫了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詩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種溫馨親切之感,感情略顯舒緩。
……
3、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1)、朗讀展示。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2)背誦展示。
師:這么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
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
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你們對 “思鄉”二字有什么體會呢?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的展示最獨特、最有感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這首詩好在哪?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預設)
生: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生: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
生: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生: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生: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生: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生: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生: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生: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生: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關描寫秋景或思念家鄉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試著將本首詩改寫成一段話或一篇習作。3、自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對王維多一些了解。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孤單
動客情
快樂
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教學目標 :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師:誰知道王維?誰會背王維的詩。(學生交流上網查找的資料、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并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師小結: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初讀全詩整體感知)(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1、學生自讀。(讀準通,說意思,想感情,感情讀,能背誦。)
2、小組內展示。(預設)
生1:“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生2: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習慣。
生3:“山東”并不是現在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
生:憶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生:不對,應當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親人,而不單單是思念兄弟。
生:“為”詩應讀“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品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情感)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獨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生:異鄉的意思是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生:為異客的意思是作他鄉的客人,就是在他鄉做客。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當。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節的意思美好的節日,詩中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
生:詩句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生:遙知的意思是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zhū yú),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生: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個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維。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預設)
生: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4、再讀悟情。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生: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
5、學生展示朗讀能力。(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配樂朗讀。師:先自讀體味,再朗讀交流。
(3)背誦展示。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3:每逢佳節倍思親。
3、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
4、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位同學了解的思鄉詩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歡的思鄉詩、歌曲等。
3、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2
一、導入
匯報學生查找的資料,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
二、朗讀感悟
1、學生自讀古詩,借助插圖感知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和朗讀的節奏感: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相互解決問題,如,結合“歲月、歲歲平安、辭舊歲”等詞語理解詩中的“歲”(“年”的意思),結合“奔走相告”、“走馬看花”等詞語理解詩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師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⑴ 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兩行是幾筆淡淡的素描,朗讀時語調可平穩柔和,快慢有致,渲染農村寧靜、柔美的環境氣氛;第三行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奔跑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行“無處尋”讀得慢而穩,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朗讀,體會詩人情感,培養想象力:
⑴ 朗讀《草》時,腦子里要浮現出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
⑵ 朗讀《宿新市徐公店》時,想象:金黃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撲蝶的兒童在菜花叢中東找西尋,分不清哪是黃花,哪是黃蝶。
4、朗讀兩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5、利用學習伙伴的話,引導學生給第二首詩編個故事。
三、積累運用
1、練習背誦兩首詩。
2、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3、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四、實踐活動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動: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
2、背誦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他們的故事。
3、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評】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本案例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案例中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三、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3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四
佚名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看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3.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讀文、看注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能正確、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生字新詞。
(二)了解詩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引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不勝數,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后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于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三)學生自己讀詩,并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薊北(j@) 襄陽(xi1ng)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查字典,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余筆,再看注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么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并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查字典,聯系詩句內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在的“原”,又通過查字典,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隊。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讀了解詩的內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
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了解詩的內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六)作業 。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通過理解詩句,了解內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四)能有感情地朗誦這兩首詩,并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體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說。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于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并說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詩的內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讓學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聯系上下詞句,試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書下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④教師接著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一。可見詩人具有多么強烈的愛國之情啊!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看注釋,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隊。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說一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④體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九州同無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征是感情豐富,節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奏和韻腳讀出來,并通過反復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一說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句體現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后,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通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后,連起來說題意。
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收:收復。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河南河北。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注釋、查字典或聯系上下詩句的內容,試著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③引導學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通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出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①學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②學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卷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③引導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①指名讀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④體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通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癡如狂的情態。
(4)引導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①教師讓學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④體會詩人此時情感。
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失地后急切返鄉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通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后,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可以從詩中的“涕淚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內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后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可以這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表達的?
②指導學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采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三)引導學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2.不同點:《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九州同”。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四)教師可檢查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的情況。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莫、臘、渾、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體會詩人的心境。
2、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語言的節奏和音韻美。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語言的節奏和音韻美。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題西林壁》)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一年級時,我們已經學了《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板書課題,讀詩題。
2、理解詩題。
自讀課文中1、2兩條注解,讀讀詩題的意思(蘇軾游廬山時在西林寺墻壁上寫的一首詩)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教師范讀,讓學生聽清吟詩的節奏,初步感知詩人的心情。
2、自由吟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奏。
3、學生試說自己已經讀懂的詩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兩句。
找出詩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詞(“橫”、“側”、“遠”、“近”、“高”、“低”)。再出示“嶺”和“峰”。給它們組成不同的詞語:山嶺、峻嶺、高峰、奇峰、山峰……讀讀前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試看說一說。
讀后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試著說一說。
師歸納: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廬山是那么雄奇壯觀,千姿百態,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卻不一樣;橫著看,連綿不斷的峻嶺;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近處看,從高處看、低處看……看到山的形狀、姿態卻不一樣。
有感情地齊讀前兩句。
5、理解后兩句。
讀一讀,比一比,前兩句與后兩句內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象,后兩句寫自己的感受)
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詩人這樣多次、多角度地看廬山卻為什么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教師小結: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覺得沒有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三、熟讀背誦
請你把自己當作詩人,有感情地讀一讀。
練習背誦,同桌之間互背。
四、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游山西村》)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讀讀詩題,參看注解,說說詩題的大概意思。教師補充小結。
2、自由吟讀。
3、指名試讀。教師點評并范讀,體會詩句的節奏。
二、試講詩意
1、邊讀邊參閱課文中的注解,試著串講。教師巡回傾聽,發現難點。
2、指名試講。(要求把每句詩的大致意思說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體會
1、讀前兩句,想象意境。詩人會在什么地方?他當時有什么感受?(想象詩人在農家做客,受到農家熱情款待)
2、讀后兩句,體會意境。
這時詩人是在哪里?他當時遇到了什么景象?
詩人可能正走在山間小道上,眼見前面被大山擋住了,懷疑無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見柳蔭深深,鮮花簇簇,驚喜地發現又是一個村莊。
四、品味對偶的表現手法
1、有節奏地朗讀后兩個詩句。
2、引導發現兩行詩句中相對應的詞,說說它們有什么特點。
3、美讀,讀出節奏、音律美。
五、體會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學生閱讀。
1、我們走到山前,頓覺山路已盡。忽然間,山路一轉,前面又出現了一個鮮花盛開的村莊。這時,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實驗,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實驗進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來在一位教授的幫助下,他豁然開朗,很快攻克了難關,實驗獲得了成功。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師在指導我們作文時,常常用宋朝詩人蘇軾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教我們寫作時不要說人家常說的話,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寫出自己的個性。
讀后教育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能恰當地引用這些語句,使自己的作文變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業
1、抄第5課生字組三詞
2、背誦第5課
【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游
山西村 廬山
…………
山重水復疑無路,不識廬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緣身在此山中。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教材簡說:
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的極品。它們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都難以估量。
也許,孩子們會對“鄉音無改鬢毛衰”覺得難以捉摸,卻對“笑問客從何處來”產生出會心的微笑;也許,孩子們會對“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滿神往,卻對“不及汪倫送我情”感到難以置信。
《回鄉偶書》里那個老人家,面對故鄉的小頑童,在感嘆時移世易之余,涌現在心頭的或許是那鞍馬困頓的人生旅途,是那故鄉的清風明月,是那童年時聽到的兒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時急切的足音……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年逾八十告老還鄉時,玄宗皇帝親自作詩送別,還將鏡湖賜給他,太子和百官為他餞別,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劃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這一點與史籍記載賀知章一生臨達豪邁、不慕榮利是一致的。
《贈汪倫》里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這是多么真摯而動人的送別!
孩子們在讀這兩首詩的時候,一定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一定會與賀知章、李白一路同行……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6
教學目標:
★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教學重難點:
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發揮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識字寫字
1.自由讀古詩
2.從生活實際中識字
(1)認讀生字
(2)創設生活情景,利用課文的語境,綜合運用生字。
(3)寫字指導
三、學習古詩《回香偶書》
1.自由讀古詩:說說古詩的意思。
2.教師范讀
3.學生讀古詩
4.創設情境
5.有朗讀全詩
四、實踐活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學習《增汪倫》,體會詩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古詩: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小組討論:怎樣讀出感情?
3.班上匯報。
4.創設情境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三、實踐活動
四、指名讀古詩兩首。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重點與難點】
1、重點:認識字詞、背誦古詩。
2、難點:理解意境。
【課前準備】有關春天的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1、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知識。誰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對春天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春天作鋪墊 。
2、師: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不僅我們喜歡,許多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他們還寫下一首首詩贊美春天美麗的景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課題,齊讀。
學習“古、詩、首”三個字。
二、學習《春曉》
出示整首詩。
1、讀通:
⑴ 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
(齊讀詩題)
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自主性。
⑵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⑶ 指名背誦。
⑷ 認記漢字:
(指名讀準詞──交流識記加橫線字的方法──組詞,猜字義)
春眠 春曉 處處 聞啼鳥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⑵ 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討論學習:
① 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鳥、風雨、花)
② 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
(理解“處處”“聞”“啼”)
播放一段鳥兒鳴叫的錄音。耳聽鳴叫聲,想象鳥兒飛翔的畫面,讀好第二句。
(體會春天所帶給人的美好、愉悅)
③ 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
(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吟誦: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背誦《春曉》。
3、出示新課課題《村居》,讀題:
學習“村、居”兩字,解題。
二、學習《村居》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識記生字:
醉 春 煙 散 學 忙 兒 童
(讀準音──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隨機理解詞義,用“醉、忙”各說一句話)
3、指名讀全詩。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先認真地讀古詩,看看圖,想想這首詩中又寫了哪些景物?用“──“劃出來。哪些地方讀不懂的用“?”標出。
兩分鐘后(小組長記時)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解決。
5、全班匯報交流:
⑴ 學習第一、二句:
通過“長、拂堤、醉、春煙”的理解,感悟草、鶯、楊柳的形象。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來說一說。
指導朗讀:
用輕緩的語氣讀,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學習第三、四句:
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風箏是怎樣放的?
喚起放風箏的記憶,體味其中的樂趣。
指導朗讀:
讀出放風箏的快樂之情。
6、吟誦全詩。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知、忙”
四、拓展閱讀有關春天的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送別的情景,體會詩人對朋友的真切情意。
2、指導有感情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3、體會詩歌語言表達的特點,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引入詩歌,理解題目,朗讀題目
1、欣賞歌曲《送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學生板書課題并找出兩首古詩題目的共同點。
二、自讀兩首古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讀準詩中多音字及難讀生字。
2、反復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借助文中注釋試著解讀詩句的意思。
三、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重點學習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 從相送時間之久體會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厚意。
⑵ 抓住關鍵詞“孤帆”、“遠影”、“碧空”,體會詩歌語言特點。
⑶ 小結古詩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⑷ 指導有感情朗讀,感受古詩意境。
四、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教師有感情誦讀,學生誦讀。
2、體會詩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驗證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想象送別情景,體會送別之情,指導有感情朗讀。
五、升華主題,讀寫結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欣賞秋景
1、課件展示:秋末初冬圖。
2、仔細觀察畫面,感知秋末初冬的,指導看圖:
⑴ 這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⑵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荷盡、菊殘、橙黃、橘綠。)
二、初讀感知
1、揭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詩《贈劉景文》。
2、介紹劉景文:
名季孫,是蘇軾的好朋友,指導學習生字“劉”。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要求能讀正確。
4、指名讀,正音。
5、要求人人都讀正確,要求同桌互讀。
三、細讀品味
1、讀了好幾遍,這首詩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嗎?把你讀懂的地方跟同學們交流交流。談自己的初步感知。
2、讀文質疑:
哪些詞、句你讀不懂,畫出來打個問號。
3、請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質疑估計:
擎雨蓋 傲霜枝 殘
4、我們想辦法一起來解決。結合圖片,引導理解。
5、講詩意,誰能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講一講?
四、感受意境
1、通過詩中哪些詞句可知這首詩寫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色?體會秋天特點。
2、這樣的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交流感受:
收獲的季節,富有生機的季節。
3、誰能讀出這種情感?自由練讀,等會兒展示。有感情地朗讀:
自由──個別──齊讀。
五、背誦積累
看誰能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生字
1、課件出示:認讀字,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⑴ 人人會認。
⑵ 交流記憶方法。
2、課件出示要書寫的生字:
劉 記 枝
指導讀、記、寫。
【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贈劉景文
蘇 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記,
正是橙黃/桔綠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背誦《贈劉景文》。
2、引導學生回憶怎樣學懂這首詩,回憶學法:
讀詩句,知大意,細品讀,悟情感。
二、小組合作,讀詩明意
1、提出合作學習目標:
⑴ 人人會正確朗讀。
⑵ 想辦法記住生字。
⑶ 理解詩句的意思。
⑷ 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組合作,嘗試學習:
目標⑴:人人達到。
目標⑵:相互交流,共同理解。
目標⑶:記下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
三、交流反饋,解決疑難
1、組織交流反饋:
⑴ 組織小組與小組賽讀。
⑵ 指名小組學習組長,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
⑶ 難理解的詞句:
寒 斜 生 坐 遠山寒石徑斜 停車坐愛楓林晚
2、引導學生解疑,結合指導看插圖,借助插圖理解難句。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引導體會:
讀了這首詩,在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怎么樣的畫面?感悟詩的意境美。
2、引導學生讀出秋天這么美好的意境。
(自由讀,找伙伴讀,個別讀。)
3、指名背誦。
五、總結展示,課外拓展
1、總結:
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在詩人眼中,秋天是個怎么樣的季節?齊背兩首詩。
2、拓展:
誰還能背誦有關秋天的詩?
六、指導寫字,完成作業
1、課件出示:
于 楓 首
認讀生字。
2、指名讀,并說說難寫的字。
3、范寫生字:
首:第三筆一橫要長一點。
4、布置作業:
“我會填”。
【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山 行
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學反思】
第一、二冊教材,以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共有5首。雖然數量不多,但全是名片佳作。古詩節奏鮮明,意境優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喜歡誦讀。古詩語言精練,對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抓住重點詞的理解,明白寫的景物,初步懂得相對的詞。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大意,明白“尋、聞、畏、緣、橫、側”的意思。
2、通過想象和對比,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并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3、滲透學古詩的方法,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古詩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利用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清楚古詩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2、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情景,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道理,并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學前準備:
1、老師自制教學課件。
2、學生課前預習,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登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2、揭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感想嗎?
二、通讀古詩 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指導字正腔圓地讀正確。(板書:知音)
3、讀后交流: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預計:
(1) 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
(2) 都有景物描寫。
(3) 都借寫景說明道理。
過渡: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三、 明白詩意 感悟哲理
學習《登飛來峰》
1、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2、在自學的過程中,哪些字詞的意思較難需要提醒大家的?
3、品讀“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體會山高塔高,指導朗讀)
4、品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悟出哲理: 站得高看得遠 )
5、補充閱讀《登鸛雀樓》、《望岳》深化感悟。
學習《題西林壁》
1、出示詩:指名讀。
2、欣賞廬山風光,品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理解詩句意思。
(2)補白練習,體會:觀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從遠處望,廬山( 高大巍峨 )。
從近處看,廬山( 青蔥翠綠 )
從高處俯視,廬山( 云霧繚繞 )。
從低處仰望,廬山( 飛流直下 )。
3、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悟出哲理: 看事情不能片面)
四、對比閱讀 深入體會
1、學完了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2、出示小資料,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再次感悟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和人生感悟的不同。
五、拓展閱讀 學以致用
六、總結
板書:
古 詩 二 首
最高層 (站得高,看得遠)
活用
明理 此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曉意
知音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11
王安石(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家,撫川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今浙江鄞縣,鄞音yìn)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里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 宋神宗熙寧二年積極推行變法,以舒民困,元豐八年,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次年病卒。
王安石的一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斗爭,把文學創作和*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由于他持有"適用"的文學創作觀念,他的詩文都具有濃厚的色彩,是直接為他的斗爭服務的。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論性的為多。這些作品針對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量。如〈答司馬諫議書〉,分析司馬光對新法的指責,言簡意賅,措辭委婉而堅決,表現了他堅持原則的態度。王安石的散文比較重視理論的說服力,較少注意醞釀氣氛,描摹物象,從感情上來打動讀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概括力,語言簡練樸素。這也是他文學主張的結果。
王安石的詩和散文一樣,具有充實的內容,傾向性十分明顯,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對社會前途的憂郁。以及對傳統思想的反抗,充分抒發了他遠大的抱負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的不少詠物懷古的詩篇,也大都寄托了他遠大的抱負和批判精神。
晚年罷相隱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變化,引起了詩風的變化,創作了教多的描寫湖光山色的小詩,也岡多地注意對詩歌藝術的錘煉。名作很多,如〈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些小詩,新穎別致,煉字煉句妥貼自然,藝術上確實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詩中洋溢的那種熱情,這時是大大減退了。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政績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貶期間,南方人士頗有向他求學問業者。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于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古文大致為五類。
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繼承并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夸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
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于被貶后,以永州之作更勝。典范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騷賦:獨具特色。《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臺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后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于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于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另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他還寫出了《三戒》、《捕蛇者說》、《童區寄傳》等寓言、散文和史傳文學作品,揭露社會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寫“清瑩秀澈,鏘鳴金石”的《永州八記》。
這八記有《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母潭記》、《鈷母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他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此外,他在愚溪時還寫有《游黃溪記》。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來無數墨客游人去尋訪永州城內外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過,如今除了縣西2公里處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筆下的遺跡都難以尋識。唯有懸溪之畔的柳子廟,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早在唐朝元和九年十二月,柳宗元將要離開永州時,當地百姓就籌建柳子祠。現柳子廟為清光緒三年重建。
柳子廟坐落在瀟水西岸柳子街中心,面對愚溪,背負西山。廟系磚木結構,簡潔樸素,石腳、梯階、臺跺,三進三開間,正殿寬宏,高聳巍峨,當年殿內供奉柳宗元塑像,掛有“文貫八家”、“都是文章”、“福我壽民”等橫匾。春秋社日,四方百姓都虔誠膜拜。每逢農歷七月十三日柳宗元生日這一天,則殺豬宰羊、演戲、趕廟會,以示紀念。
柳子廟中有《羅池廟享神詩碑》,因碑文首句為“荔子丹兮蕉黃”故稱荔子碑。碑文為韓愈作,蘇軾書,加之文內所頌柳宗元之德政,故世稱“三絕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兩代八位散文大家的并稱。即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元日示師文
(元·王冕)
骨格今年異,衣裳舊日殊。
讀書當努力,寫字莫糊涂。
白水翻三峽,青山出兩都。
老吾何所以?賴爾得相須。
初春
南宋·陸游
裝罷桃符又剪燈,新年光景捷飛騰。
老翁掃盡兒童事,卻學禪床入定僧。
除夜雪
南宋·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大意:
(一)自“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參差披拂”記敘小石潭景(水清石底,青樹翠蔓)。
(二)自“潭中魚可百許頭”至“似與游者相樂”描寫潭中魚似與游者相樂。
(三)自“潭西南而望”至“不可知其源”描寫潭上小溪岸勢。
(四)自“坐潭上”至“乃記之而去”抒寫潭上四面寂寥凄寒之感。
(五)自“同游者”至“曰奉壹”補記同游者姓名。
主旨:
(藉小石潭四面寂寥凄寒之景)抒寫自己懷才不遇,遭受貶謫的感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12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郁悶孤獨,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兒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代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求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名句。
編選本課的意圖是,增加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篇13
一、教學內容: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其中一首。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3、解古詩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感情;
(3)感情誦讀。
二、學習古詩。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里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直解決。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三、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意圖:將課前的搜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誦給大家聽。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搜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學古詩,明白大意。
1、自由朗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作者蘇軾的了解:
(2)對題目的理解;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于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3、討論,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四、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教學小結: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后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