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想】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本詩共兩句,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贊美之情;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
《飲湖上初晴后雨》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默寫《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重點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策略和手段】
利用學習方法自主探究詩句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師準備教學課件;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鄉鎮意見 個人意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與詩意反差較大的一幅畫。
2、 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1)解古詩的作者
(2)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3)體會作者的感情;
(4)感情誦讀。
二、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2、詩的大意同學們都已經明確了,請同學們一齊來把《望天門山》朗讀一遍。
3、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想象一下詩中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4、老師也帶來了一幅畫[與詩意反差較大],你看看跟你腦海中的畫面相同嗎?如果不一樣,請說說看,有哪些不同?怎樣畫更合適?
四、質疑感悟:
1、太陽---------太大
體會"孤帆一片日邊來"應從遙遠處緩緩駛來
2、山-----------不夠高
體會"青山相對出"這"出"是"聳出來"的意思,
3、水---- -------不夠急
體會江水的氣勢。"流"和"回"是說明江流湍急,以至在拐彎處形成巨大的旋渦,然后才滾滾東流的,很有氣勢。
還有一字更能表達出這種磅礴澎湃的氣勢。(斷)為什么?體會天門山"斷"而江開。
5、"斷"讓人聯想到上流之水高處洶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龍,氣勢雄偉壯觀。此句明寫"山",而實際上寫的是水。只是詩中結尾句老師有些不明白"孤帆"為何不寫"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提示: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遠遠看不到船,只見到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6、這幅畫中由哪些帶有鮮明色彩的事物組成?(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7、看來同學們都不缺少美的眼光,作者用如此精辟的詞匯描繪了天門山的雄奇美麗,主要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好!讓我們一齊用激情的朗誦,來表達我們這一共同的情感吧!
五、誦吟古詩,拓展積累
1、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現存詩歌將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
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也可出示幾首)
3、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利用學習方法自主探究詩句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準備:
師準備教學課件;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師:這個單元的學習中老師將帶你們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國的美麗和富饒。昨天我們已經去了第一站天門山,今天我們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西湖的風光,開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創設情境,引出新詩,介紹作者
1、師:首先讓我們走進西湖,一飽眼福吧!(播放西湖風光課件、教師簡單介紹。)
2、師:西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確很美,在詩人蘇軾的筆下更是美得獨特。板書"蘇軾")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蘇軾?(板書:宋)
3、師:蘇軾曾在杭州做官,他寫了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詩,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生齊說,師板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4、解題:從題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過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古詩,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1、學生自由讀詩。
2、師:同學們在讀時有沒有發現較難讀的字詞想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課件勾畫重點指導讀準字音)其中"亦"和"妝"(師板書)是這課要求大家會認的字,誰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
3、師:掃清了字詞的障礙,是不是能讀得更通順了?齊讀。
4、師:你們讀得真好,如果能夠好好停頓,讀出節奏就更好了。老師也想讀一讀,歡迎嗎?
5、師:這樣讀會不會好些?詩之美,美在語言優美,美在音律動聽,這首詩在哪里停頓是合適的?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用小斜杠畫一畫。
6、學生匯報,師課件演示。
7、齊讀。
四、 滲透方法,理解詩句,加深感悟
1、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能將古詩讀得流利而富于節奏,可是要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們還必須理解詩句的意思,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接下來我們一齊學習理解詩句,看看蘇軾如何用這短短28個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學習第一句"水光瀲滟晴方好",課件出示。
① 先齊讀。
② 提出疑問。(你有什么讀不懂的地方?)
③幫助解疑。(重點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瀲滟"可結合注釋、圖畫,發揮想象理解: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水光瀲滟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讀出晴天陽光明媚、波光閃動的感覺。課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經驗理解"晴"。并板書"晴";詩人如何評價晴天的景色?板書"方好"。
④再讀。
⑤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3、引導學生總結剛才理解詩句的方法,教師課件出示。(先讀--提出疑問--借助方法解疑--再讀--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知識遷移,利用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5、師:你讀懂了哪一句?
生匯報,師隨機問題點撥,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點指導:這一句寫什么氣候下的景色?詩人如何評價?(板書:雨亦奇)奇在何處?(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霧迷茫的樣子你見過嗎?這個時候去看山是什么樣的?讀出煙雨迷茫的朦朧美感。
②結合第一句: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導朗讀。
前兩句詩人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象?
詩人獨獨寫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詩人就沒看見別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現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詩人蘇軾,你還能看見什么畫面呢?相信不少同學曾游過甘棠湖,那時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過來,蘇軾也是如此呀,大膽想象一下,他還能看見什么呢?
當詩人看見這豐富而美好的畫面,會是什么心情呢?帶著愉悅的心情讀。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們想象的那樣美麗呢?一齊來欣賞--〈晴雨西湖〉。
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歡晴西湖還是雨西湖?為什么?帶著你的感受讀,讀出你的喜愛。(強調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讀'晴'、'雨')
合作讀。(喜歡晴西湖的讀第一句,喜歡雨西湖的讀第二句)
那么,詩人喜愛的是晴天的西湖還是那雨天的西湖?為什么?(正是因為喜愛才能發出這樣由衷的贊美!讀!課件出示前兩句)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贊美這晴雨天的西湖,你會怎么說?讓我們也吟詠出對西湖的贊美吧,讀!
過渡: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這不禁讓詩人聯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 第三句,重點:出示西施圖片,師:西施美不美?詩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 第四句,重點:詩人怎樣評價西施的美?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還美嗎?為什么?(大自然所賦予的天生的美)
詩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出她不論什么時候都美的特質?怎樣讀出這種美?(重讀:總)
③ 詩人為什么要將西湖比作西子?她們有什么相通之處?
(引導理解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因為都有一個"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都具有不需外物襯托,不需人為修飾的獨特的天然的美!)
哪個字最能體現西湖的這種美?還是一個總字,看起來是在寫西施的美,實際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 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總是那么美,一個"總"字將西湖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要這樣讀--
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所以當他想到將西湖比作西子這一奇妙而貼切的比喻時,他是那么得驚喜、得意,我們要這樣讀--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我們也醉了,讀--
6、整體感知
師:孩子們,你們想親自去領略西湖的美嗎?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去到那美麗的西子湖畔,但是詩的美還在于奇妙的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隨著蘇軾再次暢游西湖吧!
師配樂朗讀,生閉目想象:(如時間不允許,則教師配樂讀古詩)
這一天,陽光明媚,蘇軾與幾位好友相約暢游西湖,他們泛舟湖上,飲酒賞景,西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蕩漾,閃爍耀眼,向人們展示著它美麗的風貌。詩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當詩人正沉醉于這山水美景,忽見幾條細線般的雨絲斜斜地飄進湖中,飄在臉上,原來下雨了,你再看這雨天的西湖吧,云霧迷茫, 縹縹渺渺,又顯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詩人不禁詠出這樣的詩句,讀--師生齊讀。
就讓這美景留在我們的腦海里吧,再讀一讀!
能背一背嗎?
7、小結
利用板書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詩人蘇軾帶我們領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同時又用一個奇妙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韻。
五、 拓展學習,活化文本,綜合發展
1、過渡:其實不僅西湖美,我們的祖國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課外作業。
2、課后作業:選擇一首描寫祖國某處風光的古詩,用今天學的方法弄懂詩句的意思,搜集相關風光圖片和文字介紹做成圖片集或手抄報。
六、 結束全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晴方好
西湖 天然美 西子
雨亦奇
(注:《飲湖上初晴后雨》摘自教學刊物上的一篇課堂實錄,我覺得整個設計比較好,摘來與大家共分享。下一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本鎮一位年輕教師設計并進行實踐的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1課 《古詩兩首》--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西湖美,體驗詩人的感情。
3. 積累學習其他關于西湖的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西湖美,體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驗詩人的感情,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美。
教學過程:
一. 歌曲導入
1. 播放《夢想天堂》這首歌,讓學生們從歌中體會描寫的是個什么地方?
2. 師:這就是我們美麗的人間天堂--杭州,一提到它,就讓我們想到了杭州的一個風景名勝地,那就是--西湖。
3. 師:同學們去過西湖嗎?請去過的同學說一說西湖帶給你的感受。
師:西湖很美,不過孫老師挺遺憾的,至今都未去過西湖。但是,今天呢,我卻要帶著我們可愛的同學們一起去西湖走走,說不定還會有不小的收獲呢!
4. 課件展示杭州西湖圖片。
師:西湖美嗎?有一位詩人也對杭州西湖情有獨衷的呢,常常會和朋友們一起去那兒飲酒作詩。想知道他是誰嗎?就是蘇軾。他呀,還有另一個名字呢,--蘇東坡。一次,他照樣在西湖邊飲酒,起初陽光明媚,他飲酒正興,可這天呀,說變臉就變臉,馬上下起了雨。這雨呀,并沒掃蘇軾的心情,反而讓他更盡興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師:今天我們就要當一回偵探了,孫老師找到了蘇軾當時留下的線索--一首詩,看看我們能從詩中發現什么吧!
二. 教授新課
1. 課件出示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2. 師:要當好一名偵探,首先要仔細閱讀我們手中的這首詩。
(讓學生自行認讀這首古詩,在讀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 師:"詩"讀百遍,其意自現,各位小偵探們,在湖邊飲酒的蘇軾到底看到了西湖的什么景象呢?
西湖的晴天________________;
西湖的雨天________________。
原來,不僅僅只有晴天的西湖美,雨天的西湖更有一番韻味呢,它帶給了詩人許多驚喜,就讓我們把喜悅的心情送給晴天,把驚喜的心情送給雨天吧!都一起來體驗一下我們的蘇軾先生當時那種美妙的心情吧!
4. i:師:西湖太美了,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它帶給詩人的是說不盡的美,到底美到何種程度呢?各位小偵探們,你們能告訴我答案嗎?
西湖和西子有何關系呢,為什么要把她們兩者寫在一起呢?(要想做好一名優秀的偵探啊,就應該有積極開動腦筋的好習慣。)
西湖,西子:美
ii:他們之間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都很美, 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還美嗎?這是一種天生的自然的美。你們覺得誰給西湖化妝了呢? 誰給西湖化上淡妝,又是誰給西湖化上濃妝的呢?
化上淡妝后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化上濃妝后的西湖,是------水光瀲滟晴方好。
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呢!
5.i:誰想來當當雨婆婆和太陽公公呢,給我們的西湖來點裝扮吧!(有感情朗讀)
ii:西湖那么美,你們覺得如果西施姐姐知道我們的蘇軾先生把西湖比作她的話,她會生氣嗎?說說你們的理由吧!
iii:出示課件:西施姐姐你知道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師:怪不得詩人寫這個題目呢,他是說:( )
ii:讓我們懷著最美的心情一起與詩人再去走一遭吧,在心中去體驗西湖的美吧!(配樂朗讀)
三.出示蘇軾的關于西湖的另一首古詩
四.在音樂聲中結束,并布置作業
i:重放《夢想天堂》這首歌,把古詩帶到歌聲中。
ii:搜集有關描寫西湖的其他古詩
【問題探討】
1、古詩語句含蓄凝練,教學中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沖談了詩句的靈性,失去了詩的神韻,怎樣才能在解讀詩句的同時,保留古詩的獨特韻味呢?
【參考資料】
1、 語文起點網
2、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2
作者:周玉妹
課題 4《古詩二首》教時2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字詞、背誦古詩
難點:理解意境
課前準備
有關春天的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揭題。
1、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知識。誰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對春天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春天作鋪墊。)
2、師: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不僅我們喜歡,許多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他們還寫下一首首詩贊美春天美麗的景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學習“古、詩、首”兩個字。
二、學習《春曉》。
出示整首詩。
(一)、讀通。
1、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齊讀詩題)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自主性。)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3、指名背誦。
4、認記漢字。(指名讀準詞——交流識記加橫線字的方法——組詞,猜字義)
春眠春曉處處聞啼鳥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2、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討論學習。
(1)、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鳥、風雨、花)
(2)、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理解“處處”“聞”“啼”)
播放一段鳥兒鳴叫的錄音。耳聽鳴叫聲,想象鳥兒飛翔的畫面,讀好第二句。(體會春天所帶給人的美好、愉悅)
(3)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吟誦。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背誦《春曉》。
3、出示新課課題《村居》,讀題,學習“村、居”兩字,解題。
二、學習《村居》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識記生字。
醉春煙散學忙兒童
(讀準音——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隨機理解詞義,用“醉、忙”各說一句話。)
3、指名讀全詩。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先認真地讀古詩,看看圖,想想這首詩中又寫了哪些景物?用“——“劃出來。哪些地方讀不懂的用“?”標出。兩分鐘后(小組長記時)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解決。
5、全班匯報交流。
(1)、學習第一、二句。
通過“長、拂堤、醉、春煙”的理解,感悟草、鶯、楊柳的形象。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來說一說。
指導朗讀。用輕緩的語氣讀,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學習第三、四句。
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風箏是怎樣放的?(喚起放風箏的記憶,體味其中的樂趣。)
指導朗讀,讀出放風箏的快樂之情。
6、吟誦全詩。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知、忙”。
四、拓展閱讀有關春天的詩。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3
本課是兩首描寫秋夜景色的古詩。第一首《望洞庭》選擇的是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第二首《峨眉山月歌》描寫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
學新詩前我充分利用插圖這個教學資源,讓學生仔細觀察,進行聯想,并談自己的感受。再反復讀詩句,體味優美意境,理解詩意。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比喻寫法。一學生讀完詩后對詩中的“鏡未磨”產生疑問,在他們的印象中,湖面多用銀鏡比喻,為什么用“鏡未磨”?我首先表揚他肯動腦,再簡單介紹古人用的銅鏡,接著讓孩子們看看詩中描寫的是何時的湖面,跟前學過描寫湖面的進行對比,學生明白了。我告訴孩子們,詩人用“鏡未磨”既形象地描述了洞庭湖風平浪靜的景象,又抓住了特點——是在月光下,讓人感受到當時那種朦朦朧朧的美。學生體會到了洞庭湖月光下的別具一格的美,也學習了準確用詞的妙處。
教學這兩首詩,我一改過去抄抄寫寫的陋習,引導學生讀,品,思,背。大部分學生當堂完成背書的任務。多出來的時間把學生收集到的相關詩文進行整理進行課外閱讀延伸,并以此為契機,決定再次組織詩歌大擂臺。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2、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學習《望天門山》〗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2、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⑴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 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⑵ 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⑴ 學生個人讀悟。
⑵ 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⑶ 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⑷ 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自由練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四、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1、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望天門山》。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瀲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妝濃抹dàn zhuān gnón gmǒ 相宜xiāng yí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4、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1、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2、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3、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4、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2、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5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可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因為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閱歷背景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再加上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所以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云煙,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可近期,我參加了南昌市古詩文教學培訓活動,有幸聆聽了師大附小熊海斌老師的《古詩兩首》——《乞巧》、《嫦娥》教學后,收獲良多,對古詩教學有了許多新的啟示,不由發出感嘆:好課妙不可言。
一、魅力語言,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作為語文教師,只有盡力錘煉好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體現語言“化深奧為淺顯,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而熊老師教學時那詩意而充滿感情的范讀及抑揚頓挫,韻味無窮的過渡語,深深吸引了學生,將他們引入了古詩的意境之中,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詩歌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如:教學《乞巧》時的“織女織出的五彩綿緞,美不勝收,她織出的花紅似火、美如畫,引得蝴蝶也要停留片刻”;“當牛郎披著牛皮,帶著一雙兒女,盼了一年,終于相見了,那是何等的激動、何等的喜悅呀!”熊老師的教學語言還充滿了愛心、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尊重、充滿著幽默與風趣,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在課堂上,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學生的個性飛揚。
二、淡化詩意,注重品析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而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熊老師在教學詩意理解時,并沒有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在詩意理解上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堅持以導引讀、以讀促思,再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體會出詩的真味。如:“在這浩瀚的月夜,姑娘你在乞求什么呢?把你們的美好心愿,送進這兩行詩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嫦娥?寂寞的僅僅是嫦娥一個人嗎?這樣一個孤寂的女子此時心情怎樣?把這種感情也送入到這兩句詩當中。”
三、拓展閱讀,積淀文化底蘊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熊老師在教學時,不是就詩教詩,而是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由于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乞巧》、《嫦娥》都是有特定歷史背景的民間故事,所以熊老師課前布置了學生搜集有關民間乞巧的風俗習慣、乞巧的常用方式以及《嫦娥》這個民間故事,既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效地幫助了學生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詩。在教《嫦娥》時,熊老師還展示了許多歷史上有關描寫嫦娥的詩句如:毛澤東的“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白居易的“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辛棄疾的“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漸漸地厚重起來。
就是這樣一堂好課,妙不可言,讓學生回味無窮、經久不忘,讓教師嘖嘖稱贊、受益匪淺。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體會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題西林壁》。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古詩語言精煉,蘊義深刻,是悠久中華之瑰寶。那今天我們就從展示你們所會的古詩開始,一起走進這美妙的古詩世界。誰愿意把自己會的古詩與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課件1: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會的古詩可真多呀!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首古詩?
是啊,許多詩人都被廬山的美景所感動,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們也一起去爬廬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準備,我們出發了。(課件2:風光片)師配樂導語:隨著優美的音樂,我們來到了廬山,這里山高水長,云霧迷蒙,這里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如夢似幻,我們沿著山道拾級而上,來到了西林寺,走進寺內,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的一首詩。現在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課件3:課題)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1、請結合課文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介紹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本文是蘇軾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詩
出示(課件3:古詩)欣賞古詩,小聲跟讀兩遍。
二、自學古詩
拿到一首古詩,首先我們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學們平時都怎樣理解?
介紹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三、理解古詩
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誰能試著讀一讀?
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律朗讀一遍嗎?(師讀)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自由練讀。齊讀。
作者是按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哪些順序去看廬山呢?(按不同的時間順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課件4)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人僅用14個字,就從不同的方位順序寫出了廬山的美景,那我們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寫作的順序。可以運用空間順序,比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內等;還可以運用時間順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寫做順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條理性。
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的后兩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關系?(詩人不認識廬山的原因是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兩句的關系是因果關系。)
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澗,仰望重巒疊嶂。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呈現,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你們能不能把廬山的美用優美的嗓音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四、領悟詩情
關于這首詩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為什么詩人站在廬山之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是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部。)
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
(出示課件5:地球),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出示課件6: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
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出示課件7: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出示課件8:優缺點全面看。
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這樣評價一下自己?
剛剛幾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出示課件8: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五、古詩賞析
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今天就帶來了另外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登廬山五老峰》、《廬山詩》、《廬山獨夜》。請同學根據所學的朗讀方法和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三首古詩。
六、升華主題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在旅途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在大廬山之巔,看著眼前這變幻莫測的景象,共同吟詠這首千古名作。出示課件8.
七、快樂作業。
附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游山西村》。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5、學會一類生字豚.教學重難點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南宋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出示課件:課題。
2、提出學習目標(出示課件)
(1)把古詩讀通順,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畫出詩的節奏,并讀一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心境。
(3)能抓住重點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義。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會讀、寫生字詞。(出示課件)
莫、臘、渾
2、我會組詞并說一句話。如:臘、渾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古詩。(出示課件)
4、我會完成課后思考題。(出示課件)
(二)學文悟情展示
1、我會讀。
按節奏讀古詩。(出示課件)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讀。
2、我會悟
(1)悟文本
(出示課件)知道“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嗎?(出示課件:不要笑農家臘酒渾濁,豐收之年,他們全以豐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出示課件)知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嗎?(出示課件:走過一座座青山,經過一條條溪水,突然看見柳色蔥郁、鮮花明媚,又是一座村莊。)
(2)悟寫法
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是抑的寫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揚的寫法。
(三)創作性展示
1.展示個性感受
前兩句詩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后兩句詩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學了這首詩,我們從中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出示課件)只要不怕困難,勇于開拓進取,就一定會有希望的。
2、會讀詩人陸游寫的其它詩嗎?(出示課件)
3、展示心得體會。
三、知識拓展延伸(出示課件)
結合你的生活事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四、作業
創作一首贊美家鄉的詩。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敘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議論)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境、心情,并反復吟誦、回味,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細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理解詩句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借助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朗讀、背誦《尋隱者不遇》。
2、同學們,如果說中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詩就是其中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古詩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現出豐富的畫面,讓有多產生無盡的想象。今天,我們用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
3、解題。
“所見”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嗎?讀了這首詩就會明白了。
二、初讀感知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指名讀、齊讀。
3、讀了這首詩,你知道詩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嗎?
三、整體感悟
1、自由讀全詩,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詩句。
(1)出示課文插圖:這是怎樣的一幅情景?(牧童騎黃牛)
牧童高興的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呢?
(2)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這可真是個快樂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牧童此時的心情呢?
(3)是啊,讓小牧童高興的事可多了,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邊讀邊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風景。
(4)多么美的田園風光啊,讓我們也騎上小黃牛,把前兩行美美地讀一讀。
3、理解三、四行詩句。
(1)詩人袁牧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背上,聽到那悅耳的歌聲,正欣賞著,突然,一個小插曲出現了:
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2)邊讀邊想象牧童尋蟬的樣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誰能用一兩句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4)誰能把這有趣的一幕讀出來呢?
4、指導朗讀。
四、總結
同學們,你們能從短短二十個字想象出色彩絢麗的風景,人物可愛的表情,有趣的動作,讓整首詩都活了起來。下面再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
五、作業
1、朗讀、背誦《所見》。
2、填空。
《所見》一詩是代詩人的作品,讀完詩后,在我們腦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組成的動靜結合、生動有趣的畫面。
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古詩兩首》教案 教學設計 來自第一范文網。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8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體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三)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送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②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二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板書設計 :
古詩兩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數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風 綠 密縫 恐遲
還 報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9
a級基礎訓練:課內鞏固與強化(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一、花落誰家(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10分)
zhāo cháo
朝霞( ) 朝回走( ) 朝鮮( ) 朝雨( )
shě shè
校舍( ) 客舍( ) 宿舍( ) 舍棄( )
二、火眼金睛,辨字組詞(16分)
塵( ) 孤( ) 杯( ) 灑( )
尖( ) 狐( ) 懷( ) 酒( )
三、我當小翻譯(解釋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14分)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_________ 煙花:___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_________ 浥:___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課文內容我熟悉(根據古詩內容填空)(10分)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 代詩人 送別他的好友 時所
作的一首詩。黃鶴樓在現在 省 市,廣陵又稱 。詩題中的“之”就
是 的意思。
2、《送元二使安西》是 代詩人 送別友人的一首詩,其中“使”是
的意思。
b級智能訓練:課外復習與拓展(30分鐘內完成,滿分50分)
五、積少成多(3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中的“ , 。”被傳為千古名句,意思是說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遠在天涯,也像近鄰一樣親近。
六、請你寫一首自己喜歡的送別詩(15分)
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兩首古詩均為描繪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別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絕句》為詩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這首詩的觀察順序是由近到遠,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學情分析】這兩首著名的唐詩,學生都會背誦。教學時,關鍵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求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促使學生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詩的情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小黑板、錄像。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望廬山瀑布》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過許多李白的詩,現在,咱們開一個李白詩會,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詩背給大家聽一聽,愿意嗎?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李白的詩。(板書:望廬山瀑布)齊讀。
2、解題:
誰能講一講課題的意思?
廬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見過瀑布嗎?(出示掛圖)
學習生字:瀑。
3、小結: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精讀《望廬山瀑布》
1、指名讀古詩。
2、小組討論,說說詩的意思,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
3、師生交流:(每句詩都先請學生來說,教師只做適當指導)
⑴ 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⑵ 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
遠。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
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掛”字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⑶ 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
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⑷ 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4、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 你認為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
5、練習朗讀、背誦。
6、品讀體會作者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總結(欣賞錄像)
四、作業
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幅廬山的瀑布圖。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絕句》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有誰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們知道他嗎?
2、解題:
這是作者對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麗景物的描寫。
二、精讀《絕句》
1、教師范讀。
2、這首古詩寫了什么?
3、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復習:
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4、小組學習,教師點撥:
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5、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
6、指導朗讀:
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
7、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三、總結
四、作業
你能用一幅圖描繪出《絕句》的意境嗎?
【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羅隱《蜂》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贊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造福的勞動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
1、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場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背誦導入,理解課題
1、從前面我和同學們的簡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條有價信息,那就是我們班的同學特別愛讀書。現在我要考考同學們,誰能背一首自己喜愛的古詩?
2、有會背李白的嗎?學生背《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知道這首詩的文眼是哪個字?李白為什么會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亂、社會衰敗,受小人陷害,懷才不遇……)
3、激情談話,介紹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時,感覺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窮水盡,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勞作場面,讓他震撼。他從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諦,他的靈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他筆下的冶煉工人的勞動情景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4、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秋浦歌其十四》。(師板書課題)秋浦,在今天安徽貴池一帶,是唐朝銅、鐵的重要產地。李白在天寶年間流寓于此,寫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獨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準字形,讀準字音。要求把詩句讀通讀順。
2、檢查反饋: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學生聽后評價。
3、我們學習古詩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詩意)
4、請同學們自己默讀古詩,自己思考古詩的意思。要求先不著急,自己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
5、課件出示“赧郎”的注釋,讓學生再次獨立思考古詩的意思。
6、請同學逐行說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補充。再連起來完整地理解詩的大意。
(三)、精讀古詩,具象畫面
古詩一、二句,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讀一、二行,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現代煉鐵中鋼花四濺的畫面)
學生1: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學生2:遠遠望去,爐中的火燒得正旺,紫色的煙霧不斷地向空中升騰。半空中字眼裊裊。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歡快。
……
(2)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學生1:體會到了冶煉工人們非常辛苦,工作艱辛危險。
學生2:我體會到了工作雖然艱苦,但是這些工人工作熱情很高。
學生3:我體會到了火星飛舞,像夏夜的螢火蟲。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后通過品讀來回味。
古詩三、四句,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描寫,體現了工人們那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冶煉工人為什么臉紅?
學生1:因為熊熊燃燒的爐火烤紅了他們的臉。
學生2:因為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們各個使足氣力,臉掙的發紅。
學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凍得發紅,火光又映照更顯通紅。
學生4: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
……
(2)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么體會到的?
學生1: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
學生2: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3)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4)詩中“動”你認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們的勞動號子應該是怎樣的調子,該怎么讀三四行詩。
學生1: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驚動,因為詩中詩中說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靜,工人們的勞作驚動了寂靜的夜。我認為他們勞動號子是響亮的。(讀)
學生2: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動”,因為照亮天地的爐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們一起發出的號子必定是震動河川的。號子是激昂鏗鏘的(讀)
學生3:我認為“動”的意思是“感動”,工人們勞動中的錚錚號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顆失落的心,使他為之一振。號子是雄渾有力的。
學生4: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們還這樣揮汗如雨,那么他們的白天也一樣辛苦,勞動人民的艱辛震撼著李白的心。號子是振聾發聵的。
……
(5)還有什么震撼著此時的李白?“寒川”難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嗎?
學生: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無比艱辛;積極奉獻……
學生:“寒川”是李白那顆冰冷的心。
(6)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
(7)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試背。)
(8)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9)聽《秋浦歌》歌曲,練唱,注意詩句中每個字的寫法。
(10)默寫古詩,同坐互批。
(四)回顧學習經過,總結提煉學習古詩方法步驟。(課件出示)
(1)讀通古詩
(2)理解詩意
(3)體會詩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誦讀古詩
(五)根據方法,自學古詩《蜂》詩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們只學了其中的兩首。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們來個《秋浦歌》品頌會。
專家意見:
有幸聆聽到特級教師潘文彬校長和楊新富校長的熱心指導,他們在仔細聽完之后,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改進意見。這是我本次上課的一大收獲。
其一,他們指出,像這類同為勞動體裁的古詩兩首的教學,要對這兩首詩做一個整體的認讀感知。因為從編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從紛繁復雜的古詩將他們選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共同中心主題,那就是贊美勞動的。所以我們在授課中不能機械地一課時學習一首古詩,人為地將古詩內在的聯系割裂開。
其二、這首寫于唐天寶年間(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詩,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逐步衰敗的歷史,李白在目睹冶煉工人的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同時,他更感受到了他們無比的艱辛,從詩句中的“亂”、“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國家經歷戰亂,黎民百姓的勞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們都要揮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們白天呢?因此他們指出對古詩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緊密聯系歷史,把古詩教學放到那段歷史中去,這樣把握的方可更準、更深。課堂教學基調定的更為接近詩人創作初衷。
其三、高年級古詩教學要積極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積累。比如對古詩的初步理解的教學環節中,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學生仔細讀詩思考之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學生提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這樣的教學環節是非常簡約而富于實效。這樣在這堂課中,就有更多時間去個性化地誦讀古詩,具象古詩中的畫面。在具象個工人勞作畫面的教學中,還不夠細致到位。學生的想象,教師的課件提示,如果時間充裕,學生會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對兩位專家給與予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2
課前透視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煉。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于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于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信息資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么?是什么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所見》
初讀(借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真實、扎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
細讀(抓住重點字詞,了解詩句大意。)
1、引導學生自讀質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學生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學生可能有出的問題,如:“樾、意欲”的含義等。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誦讀(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1、采用范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借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
寫字(自主寫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1、重點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學生參與指導范寫,為大家講解。如“木”字旁的寫法等。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本節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小池》
回顧(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1、指名背誦《所見》,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內容。
2、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激發學生,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自學(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能力。)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了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整教學。
(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教師則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匯報(各組匯報交流,發現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獲,可引導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如:字音“柔”應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畢竟”“惜”“無窮”等,采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實踐(創意表現,促進理解,發展個性。)
1、引導學生結合著自己的閱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寫字(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
重點指導“黃、立、閉”,教師大膽放手,相機示范,引導學生評價。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3
古詩兩首,一首《山行》是唐代文學家杜牧所作,另一首《楓橋夜泊》是唐代另一位詩人張繼的作品。《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有主有賓,烘托有力,構圖和諧,抒情自然。前兩句是鋪墊之筆,詩人言在前而意在后,“停車坐愛楓林晚》是詩意陡轉直下,恰如翻越了一座山,進入了另一番境界。
《楓橋夜泊》寫 是一個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產生的愁緒。詩的寫作特色是前疏而后密,前兩句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兩句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半鐘聲。密處意象迭出,可以不入畫,疏處點石成金,意趣盎然。讓學生看到了一幅《秋江夜泊圖》
教學的時候該如果讓孩子來領悟這兩首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和詩人的感受呢?
我想從課題入手。讓學生通過質疑后探究來完成教學任務。
板書《山行》。引導學生探究一些他們提出的問題。1、誰能說說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是誰在山上行走?(這樣也就認識了杜牧,然后學生交流課前預習中對詩人的了解)在什么季節在山上行走?(寒山,看出是深秋)這又是一座怎么樣的山?(遠寫出了山路的綿長)(石徑斜寫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這些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很快理解了文章所寫的時間、地點。
學生在理解了第一句話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沿著詩人走過的足跡,在崎嶇的山路上想想會看到些什么呢?于是,學生通過朗讀,很快就會找出了石徑、人家、白云是作者看到的遠景,而楓林是作者在近處看到的。通過看圖。朗讀,讓學生體會當詩人看到這些景色的時候,心情怎么樣呢?你能從詩歌中找個字來說說嗎?學生很快就會得出“愛”這個字,什么使得作者喜歡這里的景色呢?結果不言而語那就是“坐(因為)楓林。你能從詩人那句詩歌的描述中體會到呢?(霜葉紅于二月花)。二月的花是怎么樣的?(春日,桃紅柳綠,姹紫嫣紅,盎然的春意是多么的讓人神往),而此時的被霜打過的楓葉又是怎樣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此時的美景真是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這又怎能不讓詩人欣喜,流連呢?)通過圖文結合。通過朗讀體會,學生腦中也就浮現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山行》是詩人徜徉在秋意艷紅的楓林里是多么的愜意舒暢。而《楓橋夜泊》則體現的是另一種意境,另一種思緒。
《楓橋夜泊》體現的是詩人的愁緒。如何來展開教學,讓學生明白這“愁”呢?
在課前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方面的體會,比如:一個人在夜深人靜的夜晚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即使是白天,當你一個人你會想些什么呢?通過討論,學生大致體會到了“寂寞、孤寂”。
在學生談體驗的基礎上。引入課文。先讓學生明白“楓橋”指的是什么?“夜泊”由作何解?在明題意之后,讓學生先讀讀詩文,想想你能讀懂什么?我想學生不難理解所見的“江楓”、“漁火”、“姑蘇城外寒山寺”、“月落”客船等詞句的意思,也不難理解所聞的“烏啼”、“鐘聲”等詞句的意思。在這樣的夜晚,讓學生看圖想像詩人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學生也就理解了詩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愁,而轉轉反側,這不就是“對愁眠”最好的詮釋嗎?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通過朗讀、交流、感悟,我想文字的內容學生不僅能熟記于心,更重要的是詩意的理解也就順理成章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是美好的季節,同時也是蕭瑟的季節。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同一環境下不同的感受。讓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切,這也是我們老師需要和學生會共同探討的。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小學語文 點擊數:57
《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絕句)教學設計三
文章出處:小學語文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