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姜梅:
崔老師的課堂教學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頗有體會地談道,備課時教師要常常做到換位思考:有時要像一個音樂教師一樣在文中找找音樂元素,有時也要像美術教師一樣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時還要像一個數學教師一樣去假設、求證、推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跨學科學習,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從教材來看,“大自然的語言”本來就是豐富多樣:草長鶯飛,落葉飄舞,蝌蚪游戈群星閃爍……都是音樂、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樣,大自然的語言更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崔老師的教學設計以語文學習為主軸,整合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學方法,使靜止的語言符號流淌出音樂的旋律,圖畫的意境;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用音樂、美術、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體化的語言去撞擊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審美化的語言環境中感悟、積累、應用語言,獲得讀文后的愉悅感收獲感,提高情感的價值和審美的價值。
杜薇: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教學方法呈現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問到底,甚至于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教師成為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缺乏靈活與生動,崔老師在這節課中能夠更新觀念,依據新的語文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原則,選取了“平等對話”這一鮮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蹲下身子和學生共同尋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告訴著人們哪些新奇的知識,并以此為立足點,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領會,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觀察自然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并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在這節課上,對于學生崔老師做得最多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更多的是平等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由于教法得當,學生自始至終一直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進行著學習活動,我想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更加心智靈慧。
程曉琳: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在這一節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上課伊始,崔老師通過播放課件中的配樂閱讀詩歌,讓學生聆聽使他們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及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山泉般優美的音樂、天籟般甜美的嗓音,聲情并茂的朗讀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們的心,把他們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
丁素紅:
我認為本節課中合作學習這個環節也是一個亮點。接下來,我就這方面談幾點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師生、生生及組際之間的多邊活動為載體,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提高學習效率的立體化的多層次的學習方法,本課教學中,崔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然后以學定教、因勢利導,采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學習方式分三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步,同桌討論選讀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據文字提示,“我們小組讀了第____自然段,這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訴我們_________。”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第三步,讓學生分組匯報所得,充分體現了“合作法”的以下幾點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