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教學案例
案例介紹: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云霧的贊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出來。
案例背景:
新課程改革實驗到今天,課堂上仍然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灌輸式”教學,管他課改轟轟烈烈,我猶自“滿堂灌”、“一言堂”,這樣的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極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種是“放羊式“教學,追求課堂表面的虛華和熱鬧,對學生“放任自流”,這種缺乏教師有效引導的教學,既耗時又無效。作為中心“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實效”課題組的一員,我常常在思索:應該如何才能杜絕這兩種極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復習舊知,質疑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廬山的云霧》(生齊讀課題)。了解了什么呢?
生1: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
生2: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
生3“云霧給廬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生4:廬山的云霧讓廬山的景色更加秀麗。
……
師:廬山的云霧為什么這么神奇呢?讓我們趕緊打開課文來看看吧!
[評析:“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既明確了閱讀的目的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以畫促悟,放飛想象。
1、讀中思。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一想:這段話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用“——”畫出來。
(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
2、說中明。
師:誰來?(生紛紛舉手)
生:這段話是圍繞“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這句話來寫的。
師:這一句也叫這一段的(生接:中心句)
師:讀一讀吧!
(生齊讀: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師:“千姿百態”是什么意思啊?(生爭先恐后舉手)
生1:“千姿百態”就是說有很多種姿態。
生2:“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很多,各種各樣。
師(故作思索狀):哦,那廬山云霧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來讀一讀,邊讀還要邊想像課文描寫的景象。
(生讀,師板畫4座山峰)
師:找到了嗎?(生齊:找到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有關語句)
3、畫中悟。
師:誰能把廬山云霧的姿態畫下來?
(生躍躍欲試,請四名同學上臺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呢?(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籠罩在山頭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2:我畫的是半山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像是一條條玉帶,系在了山腰上。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生4:我畫的是遮擋山峰的云霧,這云霧就像一塊巨大的幕布。
師:畫得怎么樣?(生搶說:很好)掌聲感謝他們。(生鼓掌)
生(迫不及待地):老師,我覺得遮擋山峰的云霧有些亂,畫得不太像,而且彌漫山谷的云霧像茫茫的大海,他們都沒有畫。(一些學生在旁附和:是啊,他們沒畫)
師:你看得清,讀得細,確實這兩種姿態比較難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點擊課件,師結合畫面作介紹)看,這就是云海,云霧彌漫山谷時,它就像(生接: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時,它又像(生接:巨大的天幕)。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