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教案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課文分析:《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一方面是要把古詩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另一方面是要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理解詩意也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不要求學生一一對譯,使學生產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要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
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法分析:
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根據《夜書所見》一文的詩歌題裁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的方法進行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相同的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感受,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引進資源、練習說話、啟發想像、改編古詩等環節,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自主狀態。整個教學設計,突出表現以讀為本,說、寫結合,突出能力訓練。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的感染。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 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