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習慣 學會積累──《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設計
教材文本解讀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第五課第一組教材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課文層次清楚,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和課下,最后以自豪贊美的感情點題: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中詞句的理解,以學習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導學生讀到這里對所提示的內容要進行思考。
除對學校美麗與團結的描寫是本文的特點外,在語言表達上也很有特色。作者把狀語前置,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呈現畫面的能力也更強。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以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贊美之情。難點是體會描寫窗外的安靜和小動物湊熱鬧的句子的表達效果。
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第二學段的起始段,本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一篇,學生處于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學習的接口處,要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的學習過渡,讓學生初步養成較為穩定的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語文積累,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如何給第二學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則是我們作為教師應著力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除了注重學生個性成長,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外,還應重視學生在寫字姿勢、讀書習慣、發言的積極響亮等學習習慣方面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將字詞教學的重心向詞語過渡,將字典引入日常教學,重視對詞語的理解,將段的教學不斷加強,學會略讀、默讀等讀書方法,引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對讀書進行積累,特別應以課內帶動課外閱讀的積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際!”為此,我們要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化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信心,增加積累,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同學們,經過兩個月短暫而又漫長的暑假生活,你們又長高了,更懂事了。今天來學校時,你們細心觀察過我們熟悉的校園了嗎?
2.請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久別的校園如今給你的感受怎樣?誰來夸一夸我們的校園?
3.總結:是啊,我們的校園處處充滿了生機,明亮的窗戶,寬敞的教室,美麗的校園花壇,還有我們在操場上留下的歡聲笑語……無不勾起我們對學校喜愛之情,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聯系生活談對學校的印象及情感,無疑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說一說,夸一夸,主動參與,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學生進入閱讀課文的興趣起點之所在。]
二、初讀課文,隨文識字
1.學生自由讀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立起課本,擺好讀書姿勢,自由大聲地把課文讀兩遍,爭取把每個字音讀準確,每個句子讀通順。讀書過程中,我就在你們身邊,有困難,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隨時和我打招呼,我愿意為你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