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中求平均數例1。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 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 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后男生和女生舉行了一場趣味投籃比賽,想知道他們的得分情況嗎?
課件出示統計圖。
(1)看到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每組每人得分)
(2)金燦燦的獎杯在那兒等著呢,請你來當裁判,這金燦燦的獎杯該被哪組捧走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學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反駁他人的觀點。
當學生討論、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時,師板書出“平均”。
(3)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認為用平均數來比較那個對的實力強一些比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數呢?(指名學生回答)
師:那么什么是平均數呢?下面老師給大家做個小實驗。
二、在操作中體驗平均數的涵義。
1.課件演示:出示一個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塊擋水板平均分成四個部分,形成四個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師: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樣嗎?(指名回答)
2.師繼續演示:如果拿開擋水板,會發生什么?(課件演示)
師:現在高度一樣了嗎?(指名回答)
師:這個一樣的高度就是原來四個高度的什么數?(指名回答)
師:剛才老師是怎樣使他們變得一樣高的呢?(拿開擋水板,水會從高處流向低處)(指名回答)
師: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給少的,使大家變得一樣多。這種方法我們把它們叫做“移多補少”(板書)
師:在移多補少的過程中,水的總量有沒有變?(指名回答)
師:下面我們就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來求出男女隊投籃比賽中各自的平均數。
3.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投中的個數在小組內進行移多補少的操作。
(1)。第一組和第二組操作男生隊,第三組和第四組操作女生隊,擺完后在小組內交流操作過程。
(2)指名匯報交流。
4.教師用課件演示投籃的移多補少過程。
5.課件出示小練習。
5.演示后小結:(課件出示)像這樣,幾個不相同的數,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是他們變得相等,這個相等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學生齊讀)
師: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那么平均數有什么特征呢?同學們想不想做個小游戲?
三、游戲中感悟平均數的特征。
1、出示:各裝有3根小棒的紅藍兩個紙袋(紅帶內平均每根長14厘米,藍袋內平均每根長10厘米)課件出示兩個紙袋。
2、師:猜一猜,如果從兩個紙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個紙袋拿出的小棒長些?為什么?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幾位同學上來,每位同學從兩代中各抽出一根來比一比。(請三位同學上講臺操作)
3、師:從剛才抽的小棒中,我們發現藍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紅袋中的小棒短,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數大一些,并不是說每一根都長一些。平均長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長的。平均長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還有可能比10厘米長。)
4、師:(課件演示)平均數和原來那些數相比,處在什么位置?(處在中間的位置,比最大的數要小,比最小的數要大。)(課件出示平均數的特點)
師:我們感悟了平均數的特點,敢不敢挑戰一下?
5、挑戰練習——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構平均數的算法。
1、師:前面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隊各自的平均數,知道了女隊的實力強一些。如果現在要進行班與班之間的對抗賽,那么要計算什么的平均數呢?(要計算班級的平均數)
2、師:一個班有六十來名學生,如果還用移多補少的辦法來獲得平均數,你感覺怎么樣?(指名交流)
3、師:是啊,移多補少的方法對數據較小或數據個數比較少時,還是挺管用的。但是當一組數據比較大,數據的個數有比較多的時候,這種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來,我們需要探索一種更加通用的計算方法。
4、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討論計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樣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師舉例:有12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2)哪個條件已經知道了?哪個條件還沒知道?
(3)怎樣求平均數?(師舉例,3個小朋友一共有12塊糖,平均每個孩子分幾塊?
(4))推出求平均數的公式。
(5)師:看來求平均數可以用公式來計算,計算時必須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先要求出什么?
五、學習例1,鞏固公式計算法。
1、出示主題圖,先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獲得平均數。(課件演示)
2、讓學生試著用公式計算例題中的平均數。
3、集體訂正講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數。(課件出示)
七、鞏固練習。
1、算出三條彩帶的平均長度。
2、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體重。
七、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第90—91頁例1、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具準備:課件、題卡、磁扣等。
一、 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吧?我們班級的同學也特別喜歡搬運玻璃球的游戲。今天老師帶你們看一場30秒的運球比賽,不過看比賽有個任務,請第一、二、三組的同學分別為女1、2、3號選手計數,第四、五、六組同學分別為男1、2、3號選手計數。聽清楚了嗎?請看大屏幕。
二、 講授新知
1、探究平均數的方法
師:緊張的比賽結束了,請小組長統計一下選手的成績。我們用1個磁扣表示運了1個球,請組長們匯報運球數,把運球的個數貼到黑板上。(說一個貼一個)
師:大家看,他們每人各運了幾個球?
師:請同學們觀察,如果比較兩組同學的成績,你認為哪組成績好?為什么?
生:男生成績好。女生總數12,男生總數15。
師:對,我們比較總數,可以看出男生隊成績更好。
師:大家能不能再分別找出一個數能代表每一組的平均水平,讓他們比一比,還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師要抓住問其他同學,用3代表這一組每個人的成績可不可以。(2號7個,用3不合適)
生:4.
師:用4表示可以嗎?
生:可以。
師:男生隊用幾表示呢?
生:5.
師:那么請大家借助手中題卡,小組合作,畫一畫,寫一寫。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想一想,為什么用這個4或5可以代表每組的水平?
生:小組合作。
師:哪個小組愿意派代表匯報一下?(只出示女生的)
生:女生隊2號最多,給1號2個,給3號1個。
師:結果怎樣呢?
生:讓他們變得同樣多。
師:誰還想說說你們的方法。(兩種移多補少畫法),把兩種畫法放在一起,他們都是把多的補給少的,然后使他們變得同樣多。畫一條虛線。想法都一樣,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師:大家聽清楚了嗎?誰愿意到黑板上擺一擺?
生:移多補少演示。
師:大家同意嗎?
師小結: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我們把多的勻給少的,最終讓它們變得同樣多,(手筆畫這黑板磁扣這)數學上把這叫做移多補少(板書)。通過移多補少得到的(箭頭)同樣多的數(板書同樣多)(向上箭頭),就是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均數的知識。那么2、7、3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4。
師:你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表示出男生隊的平均成績嗎?
生:到前面來演示。
師:同意嗎?(再移回來)同學們,除了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數,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列算式。學生到黑板上演示。
(4+5+6)÷3
=15÷3
=5(個)
師:你是怎么想的?(寫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用男生隊運球的總數除以3,就是每人平均運5個球。
師:聽明白了嗎?括號里的式子表示?除以三呢?結果5是?
師小結:我們先求總數,再除以三個人,也可以使這組數據變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就是合并平分。得到同樣多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它也是求平均數的一種方法。
師:你能用合并平分的方法,求出女生隊的平均數嗎?
生:匯報
師:現在我們來說一說哪一個隊成績更好呢?
生:男生隊
師小結:比總數女生12,男生15。比平均數女生4,男生5。比總數和平均數都是男生勝,看來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比總數比平均數都很公平。
2、平均數的作用
師:馬老師看同學們玩得特別開心,也想玩一玩,我運了4個球,我看女生成績少,就把這4個球加給女生了(操作,老師 4個)這回女生總數由12變成了15,反超了男生,我宣布了此次比賽女生獲勝?我這個裁判公平吧。
生:公平,再觀察一下,他們為什么不同意。
不公平,人數不同。
師:大家同意嗎?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不合理,那我們就比平均數吧!你們比一比,誰的平均數多呢?
生:4.
師: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呢?
師:比較平均數哪一個對成績更好呢?還是男生隊。小結: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比較總數和平均數。人數不相同,我們比較總數就不夠公平了,比較平均數比較公平。
師:看來老師加入也沒改變女生隊輸了這個結果,假如老師運了8個球(貼),這回女生隊的平均數是幾了呢?(5)
師:打平了。假如想讓女生隊的平均成績是6,老師至少需要運幾個玻璃球呢?
生:12個。
師小結:女生隊其他人運球沒變,隨著老師運球數的增加,這組的平均數變大,所以說平均數隨整組數據每一個數變化而變化。
3、平均數的性質
師:請大家觀察女生隊的成績
我們得出來的平均數4是1號的實際運球數嗎?是2、3號?(不是)
平均數4和這組數據的每一個數比較一下。(具體點)你發現了什么?
生:4比7少3個,比2多2個,比3多1個。
師:所以平均數4在7和2之間,也就是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師:我們再來看看男生隊平均成績,是不是也有這個規律?平均數5是每位選手實際運球的數量嗎?
生:不是
師:平均數5和男生隊每個人實際運球數比較一下。
生:平均數5和2號選手實際運球數一樣多。
師:那么這個5和2號的成績5表示的`意義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2號的成績,表示他在比賽中運了5個,代表自己,一個是一組的平均水平。
師小結:我們用平均數和每個數據進行比較,在數據不等的前提下,發現平均數介于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也可能在數值上和某個數相等。例用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在計算平均數時,先估計平均數的大小范圍,或者檢驗平均數是否合理。
習題:小強在20秒時間內拍球4次,分別是24下、27下、28下、29下。1、請你估一估小強拍球的平均成績,可能是多少下?2、動筆算一下,平均成績是多少下(27下)兩張幻燈片。
師:同學們都是用哪種方法算平均成績的?(合并平分)一般情況下,我們計算平均數時經常用合并平分的方法。
師:其實平均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你知道哪些平均數呢?
生匯報:
師:對,我們經常接觸的有平均身高,平均成績,平均時間,平均氣溫等。早在三千年前,我國《周易》已產生了平均數的思想:
1:統計平均數就是對研究對象的某數量標志的變量,減有余而補不足所求得的一般水平。
2:計算統計平均數的作用,在于衡量事物要均等。
所以說平均數很重要,我們可以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三、習題
1、課件出示“小小”冷飲店習題。
2、水深。
四、全課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平均數,學習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那么,讓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細細去體會吧。
板書設計
平均數
合并平分 移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通過活動,初步感知“平均數”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能運用生活經驗對“平均數”做出解釋。
3. 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強化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準備:
教具:十個小皮球、兩個小筐、多媒體課件
學具:五個筆筒、十五根鉛筆、統計表三張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曾經玩過投球游戲,今天咱們再來一場比賽,好嗎?男隊、女隊各出三人,看哪隊能贏。請兩隊各派一名記錄員做好統計。其他同學做裁判。學生進行比賽。賽完后展示統計表進行比較。(游戲開始,老師事前制好統計表,分發給兩個統計員,進行記錄。比賽兩次)
二、巧設沖突,理解意義
師:聽說亮亮他們也在舉行投球比賽呢,咱們一起去看看吧。(多媒體展示書上的兩個統計表。)
咦,怎么吵起來了?喔,原來他們在爭執哪組投的成績好呢。引導學生看課件中的兩個統計表,從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數不等及每人投中的個數)請大家幫著兔博士一起給評判一下吧。(最后定為比較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公平,多者為勝。)
師:怎樣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呢?(幻燈單獨出示第一組的統計表。)
師:那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數7個,就是這組同學投球的“平均數” 。(板書)
師:誰能求一下第二組投中球的平均數?
師:為什么第一組是除以4,而第二組卻除以5呢?
師:現在比較一下,哪組獲勝?
生:第一組獲勝。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師:剛才我們用的是求平均數的方法裁決出第一組獲勝。看來平均數用處不小啊,這不,亮亮看到媽媽經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買菜,就暗暗做了統計,想用真實的數據來說服媽媽保護環境呢。出示統計表。
師:請大家幫亮亮算一算,媽媽平均每天丟棄幾個塑料袋?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上邊三道題的解答過程,你知道怎樣求平均數了嗎?(出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式: 用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不過兔博士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問大家呢。出示“議一議”1.求出的“3個”是每天實際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嗎?
生:不是每天丟棄的塑料袋的個數,而是算出的一個平均數。
師:出示2.求出的 “3個”與星期四媽媽丟的塑料袋3個一樣嗎?
不一樣,求出的“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星期四媽媽丟的塑料袋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丟了3個。
四、動手操作,鞏固驗證
師:看學得這么認真,兔博士決定來個小測驗,記住,既要動手又要動腦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筆筒中放有根數不同的鉛筆,如果要使每個筆筒中放的.鉛筆根數不同,每個筆筒放幾根?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師:大家輕松一下,來一個拍球比賽怎么樣?每組為一個隊,由組長做好記錄,發統計表。最后看哪組平均成績好,哪組就獲勝。比賽。最后表揚優勝小隊。
師:大頭蛙有幾個問題實在是弄不明白,誰能幫幫它?(判斷題)
1.河北省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剛是這個籃球隊的隊員,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嗎?b這個球隊有沒有身高超過厘米的隊員?
2.小明所在的三年級的平均體重是28千克,小明的體重一定是28千克嗎?
師:兔博士站又添新內容了,想去看看嗎?
出示:
我國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城鎮24平方米;農村28平方米。
我國平均每人年收入為8800元。
我國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為208升。
我國平均每人每年用電量為1081千瓦時。
我國男性平均身高為1.68米。
我國女性平均身高為1.54米。
看完這組數據你想說什么?
五、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 調查自己家水費、電費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 統計本小組成員假期讀書情況,并計算出小組平均每人讀書多少本。
課前讓學生親歷一個自己十分感興趣的游戲,在活動中復習統計的過程,讓學生感知到:“人數相等可以比總數”,為后面人數不等求“平均數”的情況埋下伏筆。
由于人數不同,(再用比較總數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較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一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和興趣,老師把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大膽拋向學生,在學生的認知思維沖突中,在解決問題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數,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了平均數產生的價值和必要。
通過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感悟,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建立了平臺,又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使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
求完平均數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總量與份數是要一一對應的,加深學生對平均數計算方法的印象。
在學生學習平均數的同時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充分印證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獨立概括出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式。訓練學生的觀察、概括的能力。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數的意義,知道“3個”不是媽媽某一天丟棄塑料袋的真實個數,而是一個平均數。
讓學生再次明確平均數的意義。與實際數據加以區別。
通過動手動腦再次驗證、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要給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根據認知規律,適當地加入學生熟悉的游戲作為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從熟悉的生活中學習平均數。
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意義,知道平均數介于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設置兔博士站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平均數”在現實問題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適時對學生進行節水節電、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魅力。 師:男生贏還是女生贏?你是怎么裁決的?
生:男生贏,因為男生一共投進去8個,女生一共投進去了6個,所以男生贏了。
師:女生服氣嗎?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兩隊各加2人參加比賽。)
師:這次是哪隊贏?你是怎么裁決的?
生:這次男生一共投進了11個球,女生一共投進了12個球,所以是女生贏。(也有可能出現相平的情況)
師:剛才你們是怎樣比較出輸贏的?
生:看哪隊一共投中了多少個球。看哪隊投中的多。
師:剛才兩個裁判都用比投球總數的方法裁決出了勝利者,這種方法公平嗎?
生:公平。
生1:第二組成績好,因為他們投進球的總數多。(受前面評判方法的影響)
生2:不公平,他們人還多呢。
生3:第二組成績好,因為他們組有投球冠軍,劉杰一個人就投中9個呢。
生4:一個人成績好不代表全組人都好。
生5:比較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就公平了。
(學生若實在說不出來老師可參與進來。老師:同學們,大家聽聽老師的方法行不行,我們比較這兩個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移多補少;2.計算
生:從8里面拿出1給6,那么這四個數都是7了,所以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
生:先求出投中的總數,再除以人數就求出來了:(8+7+6+7)÷4=7(個)
生:(9+8+5+3+5)÷5=6(個)第二組投中球的平均數是6。
生:第一組投進球的總數是4個人的總數,所以要除以4;第二組投進球的總數是5個人的總數,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個)
師:能說說你怎么想的嗎?
生:先算出一周丟棄塑料袋的總個數,再用總個數除以天數,就是平均每天丟棄的塑料袋數。
生:都是用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對,這就是我們求平均數的方法。板書。
學生可能會有兩種認識:1.認為就是每天丟棄塑料袋的個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觀察表格明確不是真實的數,從而認識平均數的特點。)2.認為不是每天實際的個數。
會出現三種方法:1.移多補少;2.求平均數;3.把所有鉛筆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筆筒里。
生:(邊演示邊敘述)從多的里面拿出來放到少的里面去。每個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剛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來做。(3+4+2+5+1)÷5=3(根)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訓練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一1、2、3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5
第一步:引入新課:
在某次數學測試后,你想了解自己與班級平均成績的比較,你先想了解該次數學成績什么量呢?(引入課題)
第二步:講授新課: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學一次數學測試的成績,各小組討論如何求出它們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組:X==91(分)
甲小組做得對嗎?有不同求法嗎?
乙小組:
乙小組的做法可以嗎?還有不同求法嗎?
丙小組:先取一個數90做為基準a,則每個數分別與90的差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組數的平均數X’=1
所以原數組的平均數為X=X’+90=91
想一想,丙小組的計算對嗎?
2、議一議:問:求平均數有哪幾種方法?
①平均數: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x1,x2,……,xn,那么,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讀作“x拔”。
②加權平均數:如果n個數中,x1出現f1次,x2出現f2次,……,xk出現fk次,(這里f1+f2+……+fk=n),那么,根據平均數的定義,這n個數的平均數可以表示為 這樣求得的平均數叫做加權平均數,其中f1,f2,……,fk叫做權。
③利用基準求平均數X=X’+a
問:以上幾種求法各有什么特點呢?
公式(1)適用于數據較小,且較分散。
公式(2)適用于出現較多重復數據。
公式(3)適用于數據較為接近于某一數據。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6
導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90~91頁的例1、例2及相關內容。
導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數的范圍。
3.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導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導學難點: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學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導學過程:
一、預學--談話導入
師: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以后,要想比較藍鑫小組和長敏小組哪個小組的成績好一些,怎么比較呢?
生(預測):比較總分,看看哪個小組的總分高。
生(預測):這樣不公平,我們小組三個人,他們小組四個人。
生(預測):應該比較平均成績。
師:對,應該比較他們兩個小組的平均成績。在我們數學的統計中,平均成績也有一個名字,它叫做平均數。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衛生日,環境衛生對我們的身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學校的環保小隊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收集了很多的廢舊塑料瓶。出示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平均數教案
出示自學小貼士,學生獨立完成:
1、自己想辦法找出這幾位同學收集的廢舊飲料瓶的平均數,你有幾種方法來解決。
2、這個平均數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實際每個人收集廢舊飲料瓶的數量?
3、平均數與這組數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獨立完成后組內做好分工,在組內交流,看誰說得好,看誰聽得認真!
二、互學--小組交流,展示點撥
1、小組交流
師:已經計算出來的同學,小組可以在小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的又對又快!
生(預測):可以通過畫圖表來解決,每個人先都畫出11個,然后將剩下的8個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個了;
生(預測):把他們每個瓶子用一個圓圈表示,再進行移動,使每個人的瓶子一樣多為止,這樣把小紅的一個移給小蘭,小明移兩個給小亮,這樣每個人就一樣多了;
生(預測):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
2、展示點撥
匯報預測:
生1(預測):我們組認為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最后每個人都是一樣多;
此時可展示移動瓶子的過程;
生2(預測):我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
生3(預測):平均數就是把收集瓶子的總數平均分給4個人,每個人得到的數量。它不是實際每個人收集廢舊飲料瓶的數量;(二年級學習的平均分的`知識)
生4(預測):平均數與這組數據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隊干部收集廢舊瓶的實際數量,(它比最大的數字要小,比最小的數字要大,居于這兩個數中間)。
師通過超鏈接小明下水游泳的問題,學生通過題可知平均數非實際數量,它大于一組數最小的數,小于一組數中最大的數。
講解:想一想:為什么要把小紅的瓶子移給小蘭?(小紅的多,小蘭的少)這樣把多的移補給少的,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我們叫這種方法為“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法”)。我們還有一種方法,(14+12+11+15)÷4=52÷4=13(個),就是先求出這四個人收集的瓶子的總數量52(板書總數量),然后在除以總份數4人(板書總份數),13表示什么意思?他們每個人收集瓶子數量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那么這個式子應該怎么表示呢?(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歸納整理,總結方法: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數是13個。平均數的求法:(1)移多補少;(2)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特征:它比一組數據中大于最小的數,小于最大的數,它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評學
1、鞏固反饋
我們首先回到可得開始的時候這幾位同學的介紹他們的身高,現在我們能計算出他們的身高了嗎?(生齊做,選代表回答他的解答過程)
下面是5位同學為災區小朋友捐書的情況。
姓名
楊欣宇
王 波
劉真堯
馬 麗
唐小東
本數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幾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組的成績好?
第一小組口算成績表
姓名
孫紅
丁曉
周玉
李丹
合計
正確題數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組口算成績表
姓名
張華
王明
趙雪
合計
正確題數
10
12
14
36
第一小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組平均每人做對11道題。
第二小組:(10+12+14)÷3 =12(道)答:第二組平均每人做對12道題。
3、評價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小結:平均數是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代表,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數是多少。
在我們生活中,平均數無處不在,請你讀一讀下面的話:
1.春節期間麗江旅游人數平均每天為3萬人。
2.麗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為500萬元。
3.麗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氣溫是15攝氏度。
4.我校三年級學生平均年齡是9歲。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師家20xx年平均每月用電85千瓦時。
7.西部最缺水的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書
平均數
移多補少法: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最后每個人都是13個。
平均分: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14+12+11+15)÷4 =52÷4=13(個)
5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的再認識》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后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復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求平均數說課稿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五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平均數的再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學生質疑,說一說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決疑惑。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著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么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數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兒歌手大獎賽的成績統計表。
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評委5 平均分
選手1 92 98 94 96 100
選手2 97 99 100 84 95
選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統計表填寫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采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后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題策略。
題中數據眾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選手1:(92+98+94+96+100)÷5=96(分)
選手2:(97+99+100+84+95)÷5=95(分)
選手3:(90+98+87+85+90)÷5=96(分)
4、計算完畢請補充統計表,并排出最終名次。
板書設計
平均數的再認識
平均數的意義。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8、5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豐富的實例,經歷進一步了解“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能夠根據具體情境,利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在電視里看過歌手大賽嗎?你知道比賽的評分規則嗎?
去年暑假,中中央電視臺舉辦了全國少兒藝術大賽,瞧,這是紅星小學的王璇參賽的照片,那她當時得了多少分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出示參賽照片
二、探究與體驗;
1.瞧,這是7個評委給她亮出的分數牌,(課件出示評分牌)
95分
95分
96分
85分
98分
93分
你能幫她算算她最后得了多少分嗎?在練習本上試試吧。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算完后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剛才,同學們計算得的很認真,討論的很熱烈,下面誰來告訴大家你的答案,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回答。
生評價誰算得對。
4.師小結過渡:
是的,在好多電視比寒中,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往往采用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的規則評分。但是在體育比賽中還能用這樣的評分規則嗎?
5.議一議: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立定跳遠比賽嗎?老師是怎么給你計分的?下面是王平同學五次試跳的成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那么裁判員最后給出的成績是多少呢?是怎么算的呢?告訴你吧,他的成績是169厘米,而不是他的平均成績: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全班交流。
6.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體育比賽中,為了給每個人更多的機會,鼓勵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往往用隊員的最好成績作為他的'最后成績,而不是用他幾次試跳的平均成績。
7.通過以上的學習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識?
三、實踐與應用;
師過渡: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求平均數的情況,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動你的小腦筋認真想一想,下面的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嗎?
1. 出示練一練第1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前兩步,然后集體訂正。
第(3)個問題請同學們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集體交流。
2.出示第2小題,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3.出示第三小題,生獨立完成第一步,然后集體訂正。
第二步,首先讓學生說說:第四組這幾個同學,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搞清什么是達標。那么50米的達標成績是10秒,比這個成績慢的同學就沒有達標。想一想是哪個同學呢?和同學說說你和想法。全班交流。
四、拓展與延伸:
出示“問題討論”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小明不會游泳,如果水深超過他的身高,就可能有危險,那么這個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米20厘米,說明了什么?小明會不會有危險?
請同學認真思考,然后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從學生生活入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
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計算、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及善于與同學交流的好習慣,從而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培養學生敢干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的好品質以及耐心聽取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在交流中培養表達能力,
對本節課新知識進行整合,使學生對新知識通過回顧能牢固地掌握。
在本環節中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
對學生普遍感到有困難的題,稍作點撥,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或前后桌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運用剛學過的平均數知識,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推理、判斷,從而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的重要性。
在本環節中如果有同學能完整說出比賽的評分規則,就應該給予鼓勵“,你懂得可真多。”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由老師向學生詳細說明比賽的評分規則:
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實際比賽中,選手的最后得分是這樣計算的;在所有評委所打的分數中,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1.(96+95+95+96+85
+98+93)÷7=94(分)
想:我先把7個評委所的評分加起來,然后再除以他們的人數,也就是求出平均分。就是她的最后得分。
(2)(96+95+95+96+93)÷5=95(分)
想:我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剩下5個評委的平均分。
還有可能出現計算錯誤的現象,讓學生找出錯誤原因。
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有;
1.王平最遠能跳169厘米,說明他有這樣的潛力,應該把這個成績算做他的最后成績。
2.因為如果最后算王平的平均成績的話,就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好水平,所以用平均成績做為他的最后成績不公平。
第三個問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準備28×7=196(箱),這樣可以保證貨源充足,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但這樣容易造成貨物積壓,過期飲料就賣不了了。
答案應該是下周應準備和本周售出總數同樣多的飲料最合適。
什么叫“達標”;國家頒布了少年兒童各年齡段的體育鍛煉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就叫達標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當然就沒有達標了。
“平均水深1米20厘米”,說明這個游泳池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淺的地方可能還不到1米20厘米,深的地方可能會超過1米40厘米,”所以小軍在這個池中是有危險的。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9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求平均數作為一種統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新課改強調:學習數學知識,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我選取了學生身邊和社會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Ø知識目標: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Ø情感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Ø價值目標: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個步驟鋪設教學過程:
一、課剛開始,通過“比比眼力”的活動從實際操作層面讓學生在移動筆筒里的鉛筆的過程中學會用“移多補少”、“先總后分”的方法使得三個筆筒里的鉛筆同樣多。
二、在新課部分,我安排了四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從學生感興趣的“套圈”游戲入手,提出“怎樣比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準一些?”使學生產生困惑,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高潮,通過激烈的討論,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
第二個活動“見多識廣”,圍繞熟悉而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對平均數的感受,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同時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三個活動“明辨是非”,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第四個活動“一鼓作氣”,學會準確估算平均數的范圍以及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并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了“節約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
三、最后總結全課,在“智力沖浪”中設計了一次有趣的射擊比賽,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變化,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讓這堂課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升華。
課堂上,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著眼于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充滿樂趣。但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和教學水平的有限,本節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懇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第1課時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材用象形統計圖呈現了每名同學收集到的礦泉水瓶的數量,通過“移多補少”的方式使學生知道求平均數的過程。整個探究過程,師生從具體直觀的實物礦泉水瓶過渡到抽象的數,學生的思維仍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折時期,仍需要依據實際經驗或借助具體形象,通過下定義的方式獲得概念。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例1時,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實踐操作以及多媒體動態演示,把概念的關鍵性和認知結構相聯系,使學生掌握概念。
2.針對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有求知欲望,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識的特點,在教學時,學生將通過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3.教師以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生活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嘗試獨立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講故事,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途中發生的故事。(課件出示)有一天,孫悟空摘了一些又大又紅的桃,豬八戒搶著分了起來,分給孫悟空2個,師傅3個,沙和尚3個,自己4個。同學們,你對豬八戒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這樣分不公平)
(1)提問:那么怎樣分才公平呢?(把這些桃合起來再平均分,每人3個)
(2)指名匯報分法。
生1:4比2多2,從4中拿出1給2,則每份都是3。
生2:把這些桃放在一起,再重新平均分。
師:大家看,現在就公平了,平均每人分得3個桃。這個“3”在數學上就叫2、3、3、4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在生活中經常要用到平均數,今天我們就來學會平均數。(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故事情境中引入學會內容,不僅激起了學生學會平均數的興趣,而且為一節課的順利進行創設了良好的開頭。
⊙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教學例1。(課件出示主題圖)
(1)提問:他們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一樣多嗎?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強調:假設每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
(2)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使他們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一樣多?
學生操作: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個礦泉水瓶,先按每個人收集的個數擺放,再動腦想、動手操作,使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
(3)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為什么要把小明的2個移給小亮,小紅的一個移給小蘭呢?(因為小明收集得最多,把多的移出來補給少的)
(4)老師邊演示邊小結。
我們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這種方法就是“移多補少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求出他們4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
2.提問:除了這種方法,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先把4個數合起來,再平均分)
小結:“合”就是求出4人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分”就是把收集的礦泉水瓶的總數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先求出礦泉水瓶的總個數,再除以4)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移一移、畫一畫、算一算,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3.總結算法。
(1)提問:同學們能根據這個想法寫出算式嗎?
(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14+12+11+15)÷4
=52÷4
=13
(2)分析算式:我們把“14+12+11+15”的和稱為總數量,“4”稱為總份數,“13”就是平均數,也就是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關系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小結:我們可以利用“移多補少”的方式來求平均數,還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式來求平均數,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時,還要學會根據題目中數據的特點靈活選擇算法,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設計意圖:給學生營造一種自主探究的學會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倒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3、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
2、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然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
7、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實踐應用
1、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2、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5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2、師總結。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2
一、 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關小動物壽命的數據,并制作成了下面這張統計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出示動物壽命統計表:
小貓老鼠大象烏龜
壽命/年6251152 提問: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烏龜的壽命最長,老鼠的壽命最短。)
談話:借助統計,我們常常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板書:統計)
【說明:利用動物壽命統計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復習相關舊知,導入新課,自然貼切,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三年級第一小組的男、女生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這兩張統計圖分別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
2. 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①提問: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為比較總數預設)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誰來介紹女生沒人套中的個數。
②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準一些,因為套中的最多的是吳燕。
追問:那套中的個數最少是男生還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③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因為參與套圈的人數不相等,比較總數,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辦呢?
想法三: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哪個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多,哪個隊就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4. 理解平均數。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統計圖,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數。
⑤引入:男生中誰套中得最多?誰套中得最少?根據這個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
可以把張明套中的一個移給李小剛,另一個移給陳曉燕。——移多補少
反饋時,學生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
⑥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引導列式:6 + 9 + 7 + 6 = 28(個)⑦28表示什么?
28 ÷ 4 = 7(個)⑧7表示什么意思?(圖中的紅色線條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數)
⑨你能看出,7比誰套中的個數多?比誰套中的個數少?
小結: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于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⑩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么范圍之內?(在5~9之間)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
⑾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請你獨立完成在書上。10+4+7+5+4=30(個)
30÷5=6(個)
⑿說說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總數平均分成5份)
⒀現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個呢?為什么?
仔細觀察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得出結論:平均數代表的是一個整體水平。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⒁在解決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個圈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數的方法,得出數量關系。(板書:總數÷份數=平均數)
⑵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大。
⑶平均數都是代表了一個整體的水平。
不同:總數不同,人數不同,平均數也不同。
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說明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材統計了學生踢毽的個數并通過比較男、女兩隊哪個隊踢得多,提出數學問題。課堂再現踢毽比賽情境,學生統計比賽結果后,發現參賽男、女生人數不同,無法直接判斷哪隊勝,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本節課重點創設在課堂上現場進行踢毽比賽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解決問題中感受:在數據個數不等的情況下,每組數據的總和不能反映總體情況,而用平均數才能反映每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從而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含義的理解。
2.教師與學生只是角色上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健康的個性并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營造和諧平等、相互尊重、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下討論怎么比較哪隊勝合理時,才會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大膽回答。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調查表統計表
學生準備調查表統計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哪些體育運動呢?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就進行一場踢毽比賽,男生隊選出5名代表,女生隊選出4名代表,選兩名同學做監督員,兩名同學做成績記錄員。
2.開始比賽,記錄成績。
男生隊
姓名
踢毽個數
女生隊
姓名
踢毽個數
3.比賽結束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
⊙引導啟發,探究新知
1.××小學也舉行了踢毽比賽,看教材91頁中的數據,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呢?請同學們借助課堂活動卡,小組討論交流。(出示課堂活動卡)
2.小組匯報。
生1:我們小組通過討論、交流認為:要想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算一算每個隊踢毽的總數就可以了,總數多的就代表成績好。
生2:我們小組不同意這種做法,這樣不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一樣。
生3:我們小組認為用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是合理的。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是(19+15+16+20+15)÷5=17(個),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是(18+20+19+19)÷4=19(個)。通過比較平均數得出:女生隊的成績好。
師:現在同學們用上面求平均成績的方法來解決上課開始時提出的男生隊和女生隊哪個隊的踢毽子成績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