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本教學設計的內容是《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法》中的第一小節《分桃子》(教材第54~56頁)。
本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基礎上,學習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方法,并為計算多位數除法打基礎。教材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尋找數學信息,根據實際問題中蘊涵的數量關系,在操作中理解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計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計算方法。練習中“先估計、再計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為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創造空間。
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結合學習目標,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我不僅充分利用教材創設的“分桃子”的生動情境,還設計了“果園”“小動物們聚會”等情境,旨在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獨立思考、交流對話、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我還注重數學教學與現實的聯系,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 學生分析
學習本內容之前,三年級的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除法豎式的書寫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利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且樂于合作,并懂得通過“自主合作”來獲取新知。
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能夠較完整地口述把48個桃子平均分的過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敘述出它的筆算過程,這緣于學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且,學生在自主探究環節中,計算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不能正好整除時),可能出現余下的數不和被除數的下一位數合并起來再計算的問題,這是因為剛剛進入到三年級的學生,在邏輯思維的縝密性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將通過呈現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認知需求,訓練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思考過程,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并且,我還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操作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理解豎式每步的含義,從而提高邏輯思維的縝密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 學習目標
1. 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從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3.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2
一、吃透教材
今天我講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32-33頁第一課時的“分桃子”,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學會了 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初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來感受平均分與生活的聯系。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認識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續學習、體會除法意義的重要基礎。
二、了解學生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本課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能力目標: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對學生進行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關鍵:讓學生充分參與分的過程。
三、精選教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為主。馬力斯也說過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是幫助學生學。因此選擇的教法應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服務,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目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方向。因此在本課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2、音樂激qing法;3、電腦輔助法;4、開放式教學法;
四、巧施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可見教學貴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學中讓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探究,動手實踐,討論交流,獲取新知,領悟方法,形成能力。
五、妙設過程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以“猴兄弟的生日宴會”這個故事情境貫穿課的始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一個大森林里住著猴子一家,今天是兩只小猴的生日,猴媽媽要給兄弟倆做生日,一大早采了許多桃子回家,便取出8個桃子給兄弟倆,作為生日禮物,猴哥哥和猴弟弟高興極了,兩人馬上起桃子來。同學們,請你們猜一猜他們是怎么分的?現在就請你們用手中的8個圓片代表桃子,動手分一分,看一看這8個桃子你怎么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桃子。(板書:分桃子)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就高;沒有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就不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新授部分時,為學生創設了四次動手分一分的實踐活動:
活動一:分桃子,感知“分”的含義,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獨立思考:兩只猴子可能會吃到幾桃子?如果讓你給它們分桃子,你想怎樣分?然后讓學生用桃子圖片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有的學生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了兩只猴子,有的學生把8個桃子分成1和7時,我抓住這個契機問:這樣分兩只猴子會有什么反應呢?(學生可能會說拿到7個桃子的猴子高興得跳起來,另一只猴子肯定會愁眉苦臉的。這時我展示課件)、同樣2和6、3和5這樣的分法得到多的猴子都很高興,得到少的猴子一定都不開心。這時我再追問:怎樣分才能讓他們都滿意呢?學生通過課件演示對比發現4和4這種分法才分平,像這樣分得的桃子個數是同樣多的或一樣多的,我們在數學中就把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展示課件)這樣在動手操作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學生感知到了“分”含義,初步體會了“平均分”的意義。
活動二:通過分小棒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在開展這個活動時,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然后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接著用課件出示判斷隨意分和平均分的練習。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活動三:分小魚,引導學生體會“多種分”的過程
猴兄弟為了慶祝生日,請來隔壁鄰居四只小貓,用12條魚來款待它們。在這個環節中,我不僅重視平均分的結果,更重視讓學生去感悟同一結果的不同分法。我先引導學生觀察理解教材情境圖的內容,然后讓學生用木棒代替小魚自己分一分。這樣全班學生在操作中都經歷了“多種分”的過程,體會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動四:分骨頭,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多種方式分的過程。
猴兄弟還請了好朋友3只小狗,并拿出它們最愛吃的骨頭招待它們。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變換角色分骨頭。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動手操作,積極實踐、進一步體會“多種方式分”的過程。
這些操作以動促思,學生在操作探索知識中,親身經歷新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學生的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利于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抽象思維得到了發展,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在此教學活動中,我注重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我還是以生日宴會這個情節,讓學生在這個愉快的氛圍中饒有興趣的進行操作練習。宴會開始了,猴兄弟拿來了12只筷子給客人,夠分嗎?接著在宴會桌上,小貓拿出生日禮物鉛筆和筆盒送給猴兄弟,那每只小猴能分到幾個文具盒?平均每盒能放幾枝鉛筆?這時好朋友小狗說話了:我們也有禮物,帶來一個智力題考考你們,那就是用20個圓能拼成幾個奧動五環?猴兄弟為了感謝它們回贈禮物,拿了9個氣球送給小貓們,平均每只貓能分到幾個,還剩幾個?也給小狗們出了道智力題,18只蜜蜂飛走了一半后還剩幾只?把這些問題融合在故事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際中去發現、認知、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連氣球活動的開展,學生都感知到了平均分的兩種可能。
4、歸納總結,促進內化
這節課,你們和猴兄弟一同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生日,在這次生日宴會中,你有些什么收獲?你覺得自己學得怎么樣?
學生的自我歸納與整理,梳理新知。同時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豐富了對平均分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圖文并茂,簡潔明了,突出教學的難點、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我的設計理念是“愉悅、開放、主動、發展”,以“猴子的生日宴會”這一富有童話色彩的教學情境,即“故事一線牽,知識寓其間”。以成功教育的思想為指導,面向全體,采用故事情境法,音樂激qing法,評價激勵法,使學生愉快學習,主動探究,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放時空,開放思維,著眼學生的能力培養,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語,創設故事情境.【演示課件“分桃子”】
同學們,你們瞧,小豬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小豬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豬非常熱情,拿出了伙伴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可是你們瞧,小豬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豬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豬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豬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給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那么小猴、小貓、小狗之間又應該怎么分配呢?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豬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
(1)出示分得的結果:
(2)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2、現在,小豬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同桌合作、全班反饋交流、由學生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3、師生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
4、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豬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豬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組用擺小棒擺一擺)(投影出示學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
2、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請擺一擺
3、有12根筷子,有( )雙.用小棒擺一擺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
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爺爺、小淘氣和機靈狗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很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不過他們要同學闖過其中的一關,請看題目:
1、小豬家來了這么多客人,請問16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為什么?你能幫小豬的忙嗎?請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學們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要租幾條船?請用小圓片擺一擺.
3、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五、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板書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4
課題說明:
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已經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然后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課時說明:1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本案例適合于二年級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經歷與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 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熊家打扮的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熊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伙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y。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可是你們瞧,小熊正皺著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么回事?哦,原來小熊正在為該怎么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熊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么,我們一起幫助小熊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說說,你覺得應該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給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那么小猴、小貓、小狗之間又應該怎么分配呢?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奇、好新、好動的思維特點,創設故事性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讓生動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學生,喚起學習興趣。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熊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組討論分法并在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結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答體會“同樣多”、“一樣多”。同時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應該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進行人文教育。
2、現在,小熊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 )條。
(同桌合作、全班反饋交流、由學生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4、師生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
5、判斷:是否平均分,錯得在〇打“╳”,并說說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熊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組用擺小棒擺一擺)
(投影出示學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課堂中創設操作性情境,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練習,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獲得學習成效。(我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師小結,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學生判斷是否“平均分” 進行練習反饋。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動手操作“平均分”活動的設計,即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后,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
2、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請擺一擺
3、有12根筷子,有( )雙。用小棒擺一擺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內容作為練習題目,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連一連、圈一圈、擺一擺、說一說等形式,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性的問題,培養數學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爺爺、小淘氣和機靈狗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很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不過他們要同學闖過其中的一關,請看題目
1、小熊家來了這么多客人,請問16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為什么?你能幫小熊的忙嗎?請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學們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要租幾條船?請用小圓片擺一擺
3、16只蜜蜂在采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設計意圖:跳一跳,摘果子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向難題挑戰的信心。
五、總結:
1、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學習過程中,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不僅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的整理,還應該是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明白學到了什么知識,明確自己表現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板書: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學反思: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根據這一理論,我這堂課的設計理念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聯系生活,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整堂課,學生在小熊過生日的故事情節中進行學習,把新知識的探索融入于游戲當中。整堂課的數學活動,都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練習題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整堂課的亮點是: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過程,讓學生知道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在課堂中,不僅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還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處:在整堂課中學生動手操作多,比較費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易興奮,課堂紀律不易組織。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5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5以內的乘法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 這節課的教學在學生今后學習除法知識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上課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話故事里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后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在本節課中我創設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請小猴來分6個小木塊;分完小木塊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等。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整節課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隨著故事的展開教學目標也在得以一個一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愛心也得到發揮,他們是在幫助小猴、小貓、小狗這些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物解決問題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同時,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找出不足,探究不足產生的原因,促進今后的教學。通過失敗之后的反思,使我們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教學目的。
課堂授課時,在學生幫助小貓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時,教師還是包辦的太多,不放心學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導學生直接把3條魚圈一圈。使學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沒有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分12條魚的具體過程。
另外,學生幫助小猴把9個氣球分給4個客人,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引導不夠及時,在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一個氣球沒有分出去。許多學生不能順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個班的學生說課本出錯了,為什么要剩下一個氣球。
上完課后靜下心來想一想,該放手時就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不要怕學生出錯,教學本身就是在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師引導及時到位。在學生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指導解決,積極參與到某個小組研究活動中,在參與中與學生平等交流,做學生的合作者。
總之,以上是我在教學本課過程中幾點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學之后,及時記下,不斷反思。在教學工作中,及時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進行反思,作為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對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3冊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系;2、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針對這樣的目標我在教學前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從兩個教學班的授課結果來看,本節課教學效果有憂有喜,現結合本課教學實錄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記錄如下:
一、成功之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所以,一上課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話故事里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后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在本節課中我創設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請小猴來分6個小木塊;分完小木塊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等。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整節課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隨著故事的展開教學目標也在得以一個一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愛心也得到發揮,他們是在幫助小猴、小貓、小狗這些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物解決問題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處: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找出不足,探究不足產生的原因,促進今后的教學。通過失敗之后的反思,使我們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教學目的。
回顧本課的教學,發現有以下幾點有待改進:
1、在學生幫助小貓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時,教師還是包辦的太多,不放心學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導學生直接把3條魚圈一圈。使學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沒有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分12條魚的具體過程。
2、學生幫助小猴把9個氣球分給4個客人,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引導不夠及時,在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一個氣球沒有分出去。許多學生不能順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個班的學生說課本出錯了,為什么要剩下一個氣球。
三、學生創新反饋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許多學生極具個性,在研究相同的問題時,往往會
產生自己的獨到見解。在研究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的問題中,二班有一名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種分魚的方法:魚缸里的小魚有紅、黃、灰3種顏色,每種顏色的魚有4條,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貓,而3種顏色代表每只貓分到的魚,這樣就會快把他們平均分開了。說實話,在學生說魚的顏色之前,我根本沒有注意12條魚的不同之處。是學生的細心和獨到的見解,讓我們的教學更充實,更使我感覺到,在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這節課的教學在學生今后學習除法知識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聽課老師的意見和自身的反思,針對教學中失敗之處作如下改進:
1、該放手時就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不要怕學生出錯,教學本身就是在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讓學生體驗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讓學生把分魚的不同過程呈現出來,讓學生充分的匯報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師引導及時到位。在學生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指導解決,積極參與到某個小組研究活動中,在參與中與學生平等交流,做學生的合作者。
總之,以上是我在教學本課過程中幾點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學之后,及時記下,不斷反思。在教學工作中,及時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進行反思,作為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對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感,激發學生自主求知的興趣。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百以內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和一步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兩步計算的除法豎式對學生而言很陌生,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學內容為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數能整除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這部分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明白兩步計算的除法豎式的算理。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采用動手操作與計算方法有機結合這一教學策略,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列出正確豎式。結合操作,學生對算理有了透徹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數不能整除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這部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可以很順利地解決問題。這樣,由扶到放,層層遞進,將教學的重難點一一突破。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口算除法,以及一步計算的除法豎式。學校位于農村,條件有限,教、學具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于是,我大膽將教材中“小猴子分桃子”改成“小猴子分甘蔗”。這樣,學生就可以用小棒代替甘蔗來操作,簡便易行,更有助于理解算理。
〖教學設計片段〗
(一)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1.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
師:智慧老公公看大家學得這么認真,他可高興了!他給大家帶來一幅畫。(出示情境圖)
師:小猴子們想吃甘蔗,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們碰到什么問題了?(學生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對圖意的理解,然后匯報。)
學生匯報。
生1:我發現有兩只調皮可愛的猴子,想分掉48根甘蔗。
生2:我認為為了公平,這2只猴子必須分得一樣多,也就是必須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48根甘蔗要平均分給2只小猴子,1只小猴子分到幾根呢?
根據學生的提問,師板書例1(有48根甘蔗,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師:該怎樣列式呢?
生:48÷2。
(師根據學生回答并板書)
3.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它。我們可以擺一擺,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學生有的擺小棒,有的在練習本上計算,有的……)
學生匯報各種算法。
生1:我把小棒當甘蔗,每只猴子先分2捆,再分4根,也就是24根。
生2:我是口算的,我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所以48÷2=24。
生3:我是列豎式計算的。
在黑板上列出 2 4
______
2) 4 8
4 8
____
0
師: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說說嗎?
生:因為40÷2=20 ,把2寫在十位上,8÷2=4,把4寫在個位上,2×24=48,所以48÷2=24。
師:老師很欣賞你,因為你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大膽嘗試,解決新問題。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反思在學生反饋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鼓勵,這樣就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有助于提高學生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和信心。)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1. 由情境提出問題。
師:這兩只小猴子對同學們想出的辦法非常滿意,正要按這個方法來分,這時又跑來一只猴子。(師在情境圖上再貼一只猴子)他想干什么呢?
生:(異口同聲)他也想來分甘蔗。
(師板書例2:有48根甘蔗,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生讀。
師:怎樣列式呢?
生:48÷3。
2.自主探究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邊分邊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應該先怎樣分,再怎樣分?根據分的過程,試著列出除法豎式。
(學生開始動手分,邊分邊想,并不時地在紙上寫著什么。)
師:大家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根據分的過程,你是怎樣列出豎式的,并選出小組發言人,代表你們組發言。
(學生在小組內七嘴八舌地分別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一組上前發表自己觀點。
生:我叫楊斯,我和劉珊一起來完成這道題,我來說過程,劉珊來分小棒。我先寫上了 3) 48 (板書),先分4捆,每人分一捆(劉珊演示),在豎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4,4除以3商1,把1寫在十位上。(板書)1×3=3,把 3寫在4的下面,表示已經分掉的數。4-3=1,把個位上的8落下來,(板書),再分剩下的1捆零8根,也就是18根(劉珊拆整捆,合并成18 根),18÷3=6,每人分6根,(劉珊演示),把6寫在個位上,(板書)3×6=18,18-18=0。
師:大家來評價一下,你覺得楊斯這位小老師當得怎么樣?
生1:我覺得楊斯講得特別清楚,我聽懂了。
生2:我想說,good, good, very good!
……
師:的確,楊斯這位小老師當得很棒,老師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楊斯一樣,勇敢地站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
(反思在這部分設計中,我遵循“學生能做到的,老師絕不代替”的思想,考慮到學生已有剛學到的豎式算理作基礎,便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十位不能直接整除的豎式除法。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達到了我的設計意圖。)
3.總結歸納計算方法。
師:觀察黑板上的豎式,都是先從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師:每次除的商寫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去除時,商要寫在被除數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數個位上的數去除,商要寫在被除數的個位上面。
師:你總結得真不錯。筆算時,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
(反思教師沒有直接總結,而是讓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便于學生更好地記憶。)
〖案例點評〗
1. 教師創設了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將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置于充滿童趣的“小猴分甘蔗”的故事情境中展開教學,最后又續編故事延伸到課外學習中,變無趣為有趣,體現了愉快教學的思想。
2.重視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學習策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體現了算法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扶放結合。恰當引導學生共同解決例1,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例2,難點處理得科學到位,既考慮到學生的現實能力基礎,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有助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深化。
4.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利用教師評、學生評等多元評價來激勵學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7
《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了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并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2)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3)豎式中的第二個3、18分別表示什么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運用已有知識(有余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3、18分別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
缺點: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節課有兩次比較。其一:本次教學是以有余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其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盡相同,找出他們的共同點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找出他們的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沒有讓學生進行及時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沒有突破豎式計算這個難點。在以后教學中要發揮扮演的作用,加強豎式寫法的指導。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1、對教材的認識: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桃子—平均分》是本單元的第一節。教材從“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個“分一分”即“平均分”的活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括思考對于認識除法意義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3、教學重點: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并能夠進行“平均分”的操作。
4、教學難點:體會理解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5、教學準備:教具:課件、猴子頭部圖片、糖果、大紅棗等。
學具:圓片、三角形等。
[學生分析]: 本節內容難度不大,在分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出現各種分法,通過比較,讓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從而初步體驗除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設想]:
針對學生喜歡小動物、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出示圖片、課件,同時創設一個故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探究活動中仍用同一個故事情境貫穿始終,整個活動中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來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實踐運用階段從分實物、分學具,到觀察課件思考,再到舉生活實例,最后體會“剩余”,體現循序漸進原則。課堂小結環節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同時啟發學生今后繼續留心身邊事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猴子嗎?你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么嗎?對了,喜歡吃桃子。有一天,有這么兩只小猴子(貼圖)它們倆下山去玩耍,路過一座桃園,看到桃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它們倆非常高興,就飛快的爬上樹,一會兒就摘了8個大桃子(板書:8),這時它們打算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打開課件),聰明的同學們,請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幾個桃子?把你的猜想用8個圓片學具擺出來吧。
二、探究活動:
(一)分8
1、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8個圓片代替桃子分成2份,看誰想出的分法最多。
2、 指名匯報分法。
(板書:
8
︷
1 7
2 6
3 5
4 4 )
3、師:現在請同學們看黑板,到小組里討論:這幾種分法中哪種分法能讓兩只猴子都滿意?為什么?
4、學生匯報:
(板書:一樣多)
(二)分9
師:這時猴爸爸從桃園里走了出來,它摘來了9個桃子(板書:9),想要分給自己的3個孩子(貼圖),快來告訴猴爸爸,怎么分才能讓3個孩子都滿意,為什么?
(板書: 9
︷
3 3 3
同樣多 )
(三)分12
1、 師:說來也巧,猴媽媽也在桃園里,它摘來了12個桃子,把它分給了自己的孩子,結果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同樣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媽媽分給了幾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到了幾個桃子呢?請你拿出12個圓片學具到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分。
2、小組活動。
3、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分法?
4、學生匯報。(板書:
12
︷
12
6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
(四)小結:
師:剛才我們幫助誰干什么了?(幫助小猴分桃子!)(板書課題:分桃子)像我們剛才這樣,分東西的時候,每份一樣多或者說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嗎?
指名說。
三、實踐運用:
(一)指名分糖果(實物投影)
1、 師:我們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幾塊糖果吧。(10塊)誰能把這些糖果平均分成2份?誰能把這些糖果分成5份,每份一樣多?
2、學生到前面來分。
3、師:他們分的對不對?
(二)全體分三角形學具:
1、師:請你拿出15個三角形學具,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分成5份,每份同樣多。
2、生分師巡視,隨時指導。
(三)出示課件:14只小手套
師:這里有許多只小手套,正等著你的巧手去整理呢。一副手套是什么意思呀?對了,一副手套就是兩只手套。誰能很快看出有幾副手套呢?
生:(齊說)7副!
(四)課件出示33頁第3題:
1、 師:同學們快看,這里的圓環比剛才的小手套還要多。這個畫面就是33頁的第3題。請你打開33頁找到第3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把答案填在書上。
2、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指導。
3、師:誰來說一說你拼成了幾個這樣的圖案?你是怎么做出來的?
4、生匯報分法和做法。
師:老師覺得這個圖案好面熟,你熟悉它嗎?你在哪兒見過它?(在奧運會上見過它。)雅典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金牌總數居世界第幾位?(第二!)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感到真驕傲!
(五)課件出示33頁第5題:
師:老師家有一個美麗的小花園,一天早晨,花園里飛來了一群勤勞的小蜜蜂,快來數一數,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來飛走了一半,一半是幾只?還剩幾只呢?(8只)飛走的和剩下的(師生齊)一樣多。
(六)出示課件:下列哪種情況是平均分,哪種情況不是,為什么?
(1)有兩棵水草,每棵水草下面有6只小蝌蚪在游動。
(2)一只小兔分到4個蘑菇,另一只分到5個蘑菇。
(3)有9只螞蟻,每3只劃一只小船。
(4)15枝花插在3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5枝。
每個花瓶上方飛著2只大蝴蝶。
(5)兩個盤子里各有3個蘋果,第三個盤子里有5個蘋果。
(七)師: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平均分的問題呢?誰來說一說?
(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平均分大紅棗。有的能平均分,有的有剩余,從而體會剩余是怎么回事。
四、課堂小結
師:請你仔細想一想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對了,同學們積極動腦動手,解決了生活中需要分一分的問題,重點學習了平均分,今后老師要和同學們一道繼續留心身邊事物,看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都來做生活的有心人,好不好?
板書設計
分桃子
8 912
︷ ︷︷
17 3 3 3 12
266 6
354 4 4
443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一樣多 同樣多 平均分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9
《分桃子》教學反思
一、分析教材
《分桃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分一分與除法”的起始課。“分一分與除法”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為今后繼續認識除法做了鋪墊。
二、分析學生
除法的意義是重要的基礎知識,而平均分又是學習除法必須掌握的知識,是學生必須切實學好的。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實際生活中,并通過分一分的活動,讓學生完成對平均分的初步認識,使概念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實際意義。
2.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本課重點:
通過分一分活動,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并能夠用圖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分一分有剩余情況的處理。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四、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準備運用情境法、啟發式、引導式、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在教學時特別注重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教學,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動有趣地呈現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節課的教學中,給學生充分探索的空間,多創設同學之間交流的機會;特別注重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學法上,我讓學生把手、口、眼、腦全部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輕松、愉快、充滿活力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助于學生正確、全面、深刻地認識內容。
五、教學流程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組織數學活動的過程,鑒于此,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準備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里,盡快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在森林里,住著猴子一家,在這個家庭里,有聰明可愛的猴哥哥和猴弟弟。有一天,他們兩個和媽媽一起上山摘桃子,不一會兒就摘了一籃又紅又大的桃子。猴媽媽非常高興,就挑了幾個最好的桃子,要分給他們。看一看,有幾個桃子?這節課,我們就來分桃子。
二、引入游戲,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低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特別喜歡參加各種類型的游戲,所以,我準備在各種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動手、動口、動腦,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1 、游戲一:分桃子(幫猴媽媽分桃子)
(1) 讓學生拿出8張桃子圖片,自己分分試試。
(2)匯報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分法。)
(3)你認為怎樣分最合適呢?
引出“平均分”,讓學生知道“平均分”的結果是每個人得到的一樣多,或者說是同樣多。
2、游戲二:小貓分魚
讓同學們小組合作,用學具小棒代替骨頭,在小組內親自動手分一分,讓每個孩子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注意分的具體方法:可以一次一條,也可以一次2條。體現分法策略的多樣性。
3、游戲三:分骨頭
剛才,我們用小棒代替小魚,那如果沒有其他東西代替,可以怎么辦呢?引導學生通過分一分、連一連的方法來進行平均分。
4、游戲四:小蜜蜂,飛呀飛
讓10個同學扮做作小蜜蜂,每次飛走一半,讓孩子們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一半”的具體含義。
三、課后延伸:
談話,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去體驗,學習更多的分一分的知識。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個分一分,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包括:1、分物體時出現不同情況;2、理解分得同樣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余。
新課程告訴我們,只有真正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自己動手動腦,通過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實實在在的,生動豐富的活動中感知,才能幫助他們體驗平均分,進而在腦海中建立起等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系,才能真正體會除法的意義。
一、故事吸引,在活潑氣氛中引發興趣
孩子是聽故事長大的。我根據主題圖從童話故事“猴寶寶分桃子”導入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中,提出問題“小猴吉吉和利利他們可能吃到幾個桃子呢?”激發學生思維。并以此為情節,對各環節進行串聯,適應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孩子們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為學生主動探索創設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展。本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體會了“一樣多”“平均分”的含義,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加深了對“平均分”的體驗和感悟,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新課程提倡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的必要性,進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和樂學、好學的動力。本課教學,把“分一分”的第2 題變一變,變成了一道開放題“猴寶寶家可能請來了幾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幾條?”為學生創設了充滿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思考、活動、合作的空間,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運用“平均分”的知識,分筷子、分鉛筆、分氣球,并要求學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 “平均分”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近感,促進自我發展,讓學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四、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注能力的形成
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為品質,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和孩子們完全是一種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關系,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松的。例如“咱們準備好上課了嗎?”“咱們就按志晟說的‘可能請來4 只小貓’,請你用小棒代替魚分一分。”……老師溫馨的話語、寬松的教學環境,保證了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狀態下暢所欲言,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才有 “如果請來24只貓,只有12條魚,我有辦法。把每條魚切成一半,每只貓都分得了半條。”、“請來48只貓,只有12條魚,每只貓分到四分之一條”的精彩話語。
“把12條魚。分給3只貓,每只分得一樣多。”有一個小女孩要求扮演小猴上臺分一分,結果分了好久也沒分出來,分來分去,總有一只小貓分的不一樣,原來小魚都粘到一塊去了。“如果不是磁鐵把小魚粘到了一塊,相信你也是聰明的小猴。”老師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給了孩子莫大的鼓勵。
本節課中,恰當地結合教學內容和每一項教學活動,抓住有利時機,滲透愛勞動、愛運動、敬老等品德教育,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既鼓勵了表現好的學生,又保護了表現差的學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的系統工程滲透到了教學的各個角落。
五、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
“預設”與“生成”,是教師行為生成轉變的結果。正確目標的預設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我抓住“被除數是12,除數和商不唯一”的特點,把書本第32頁“分一分”的第二小題變成了一道開放題:“猴爸爸它們釣了12條魚,要給每只小貓分得一樣多。可能請來幾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幾條?”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設兩種情況引導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請來幾只小貓”的話音未落,志晟就說:“可能請來4只。”這是意外的教學資源,我便放手交給孩子們,把學生的資源變成教學資源,較好地達到了預設目標。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內容
第六單元“除法”
二、學生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一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開始學習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學生沒有接觸過商的中間或末尾有0 的除法,教學時,如果直接給學生講解算理,可能會出現滿堂灌的情況。這樣,有的學生感覺枯燥無味,聽不進去;有的學生感覺簡單易學而忽視算理;還有的學生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精心制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并創設了學生最愛聽的童話故事,讓故事的情節貫穿始終,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經歷了由舊知引出新知,由一點引出幾點,由現象探究規律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1探索有關0的除法規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算理。
2理解與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并理解算理。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感受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愉悅。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五、課堂實錄
師: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可大家不能只帶著耳朵聽,必須睜大眼睛去觀察,開動腦筋分析,張開嘴巴表達,還得再動腦做題,和故事中的小主人來個比賽。大家愿意嗎?
生:愿意!
師:那你們有信心賽過故事里的小主人嗎?
生:(群情激昂地)有!
(一)創設情境
1.激qing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猴子最愛吃什么水果嗎?(學生各抒己見)
生1:香蕉!
生2:不對,是桃子。
師:對。桃子又大又紅,軟軟的,甜甜的,多好吃呀!其實不只是猴子愛吃桃子,許多小動物也很愛吃桃子。不信,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動物王國去看看。小動物們為了吃桃子,是怎樣找桃子、分桃子的,好嗎?
生:(興高采烈地)好!
2.引出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圖:大屏幕上,藍天與綠地之間出現了一棵大桃樹,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
師:看,誰來了!
(隨著老師的點擊,小松鼠、小兔子、小刺猬、小象4只動物由遠及近來到這棵桃樹下。)
師:同學們,老師講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大家眼、耳、手、腦并用,可得好好聽啦!
(生個個目不轉睛,全神貫注。)
師:同學們,這4只小動物來到桃樹下,誰也不去爭,誰也不去搶,卻一起去數樹上的桃子,共數出了48個。原來他們想把這些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分得一份,可真夠公平、友好的。同學們,咱們得幫他們分分,看看平均每只小動物能分得幾個桃子?該怎樣列式計算呢?
生:48÷4=12(個)。
( 評析 單純的計算,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通過創設情境,把計算與故事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復習了舊知,又為引出新知做好鋪墊。)
(二)探索新知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每只小動物分得12個大桃子,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可是最愛吃桃子的是猴子呀!(課件出示4只猴子也來到這棵桃樹下,找桃子吃的情境圖)它們抬頭一看“啊,樹上一個桃子也沒有了!”猴子們顯得很失望。大家想一想,樹上沒有桃子了,用數怎樣表示?
生:用0表示。
師:樹上的桃子數是0,那么這樹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能分得幾個桃子?該怎樣列式呢?
生:它們誰也分不到桃子。
師:請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好嗎?
生:因為樹上沒有桃子。
師:有道理。那么誰能把這個道理完整地講給大家聽?
生:樹上的桃子數是0,樹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0。
師:怎么用式子表示這個意思呢?
生:0÷4=0。
師:敘述得真清楚!(繼續點擊并講故事)就在這4只猴子犯愁的時候,又從后面追來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分到桃子。大家看一看,這時樹下共有幾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個桃子?用算式怎樣表示?
生:0÷5=0。
師:假如再來一只猴子或再來10只猴子呢?你還會列式計算嗎?
生:會。0÷6=0,0÷15=0。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上面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
生1:0除以任何數都等于0。
生2:不對! 0不能做除數。
師:對,0不能做除數。那應該怎么說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等于0。
師:大家同意嗎?
(學生異口同聲:同意。)
生:老師,為什么0不能做除數呢?
師:是呀,其他自然數都能做除數,為什么0不能做除數呢?太不公平了!那好,今天咱們就給0一次機會,讓它做一做除數,試試看行不行。
(教師板書以下算式,學生試做。)
0÷0= 5÷0=
(學生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個個皺起了眉頭。)
生1:我在算0÷0時,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幾都行。
生2:我在算5÷0時,找不到商,因為任何數與0相乘都不等于5。
師:同學們,通過這兩種情況我們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數的原因:
當0÷0時,商不確定;當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數)÷0時,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數。
(學生個個豁然開朗,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 評析 教師很注重課堂的生成,不放過學生每一個思維的火花。通過引導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發現。同時由舊知引出新問題,探究新問題,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體現了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基礎之上的輕松和愉悅。)
2.探究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我們接著聽故事。剛才從后面追來的小猴子跑累了,實在走不動了,可原來那4只猴子因沒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它們很有毅力,決定繼續找。于是它們走啊走,終于又找到了一棵大桃樹(課件出示)。桃樹更大了,桃子更多了。它們非常高興,數了好久才數清,“哇,共有408個桃子呢!”為了公平,它們決定平均分這408個桃子,于是就開始動腦筋做題了。同學們我們也和它們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好嗎?
(學生試算,然后在展示臺展示交流,教師引導歸納。)
生1:把408分成400與8,400除以4得100;8除以4得2;100加2得102。也就是400÷4=100, 8÷4=2,100+2=102。
生2:把408分成400與8,先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算100加2得102。
師:這兩位同學運用口算的方法,又快又準地幫猴子們算出了結果,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在展示臺上展示展示,將你的好方法告訴大家,好嗎?
生1:我用豎式計算(口述計算方法)。
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最高位是百位,百位上是4,表示4個百,4個百除以4,商1個百,因此百位上商1;十位上是0,表示0個十,0個十除以4,商為0個十,因此十位上商0;個位上是8,表示8個一,除以4得2個一,因此,個位上商2。
生2:我用豎式計算(口述計算方法)。
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個位上8除以4得商2。
師:大家比較生1和生2的計算過程,談談你的看法。
(大家一致認為生2的方法簡單可取。)
生:當百位得商后,沒有余數,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字為0時,可以直接在十位上商0,因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講得非常好,我們今后遇到這種情況,采用生2的方法比較簡捷。同學們,現在看看大屏幕上小猴子們計算的結果,與咱們一樣嗎?(課件出示結果)噢!相同,都是102個,看來大家都很聰明。同學們,現在我們仔細觀察這個商,與以前做除法時得到的商有什么不同?
生:商中間有0。
師:對,你們的眼睛真亮,我們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板書課題)
( 評析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只有注重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師:同學們,我們做數學題做得不錯,小猴子做數學題做得也不錯吧!你們看,小猴子在分桃子的過程中對做數學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只愛動腦筋的猴子說:“我要是改一改被除數中的兩個數字,你們誰還會算?”于是它出題了:
416÷4=
師:同學們,咱們能被小猴子出的題難倒嗎?誰來算算?
(通過一位學生板演試算,講解算理,得出416÷4=104。)
師:大家看,這道題商的中間也是0。同學們,商中間有0的除法你會算了嗎?那請你想一想,就在以上這個算式中,如果除數不變,被除數的百位數字也不變的情況下,你怎樣改變十位、個位上的數字,商的中間還可以是0嗎?
(學生開始觀察思考,并在本子上列算式計算。)
404÷4=101
408÷4=102
412÷4=103
…
436÷4=109
(學生交流)
生1:只要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字比4小,商的中間就是0。
生2:我在找到404÷4=101后,依次給被除數加上4,就得到408÷4=102,412÷4=103,…,436÷4=109共9個算式。
師:很好!你們不但善于觀察發現,而且善于有序思維,這樣學習肯定會有收獲的。
( 評析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空間,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4.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師:小猴子都那么愛動腦筋,那么善于發現數學問題,我們能示弱嗎?老師現在也給大家出一道數學題,你們會做嗎?
840÷6=
(學生試算后交流方法)
(一個學生板書豎式,交流計算方法)
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8個百除以6得1個百,百位上商1,余2個百即200與十位上的4合起來是240,即24個十,24個十除以6得4個十,十位上商4,個位上0除以6得0,在個位上直接商0。師:大家仔細觀察,這個商與前面的商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稍作觀察)商的末尾有0。
師:對,我們今天的課題有兩個內容,那就是商中間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填充板書的課題)。
師:同學們,你能說說為什么下面這些題商的末尾有0嗎?
(大屏幕出示)
520÷4=130
560÷4=140
600÷4=150
(學生觀察思考、交流)
生:這些算式的被除數都是三位數,并且末尾都是0,當除到被除數的十位時,余數都是0,個位上0除以除數仍得0,所以商的末尾都有0。
師:你們觀察得很細致,敘述得很清楚。
( 評析 進一步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應用能力。)
(三)鞏固練習
師:你會計算商的中間有0、末尾有0的除法了嗎?
生:(充滿自信地)會啦!
師:好!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到動物王國的數學醫院去,看看誰會當數學醫生,會給這三道數學病題治病。
(課件出示練習題1)
(學生一一診斷出了病題的病,并治了病。)
師:咱們都會給數學題治病了,真夠聰明的。那老師就帶大家去聰明屋逛一逛吧,看誰能把聰明屋里的難題拿下。
(課件出示練習題2)
在□內填上所缺的數字。
( 評析 不同梯度的練習,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空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了這么長的一個故事,帶領大家參與了小動物們找桃子、分桃子以及做數學題的過程。那大家學到了什么知識呢?談談你的收獲。
( 評析 通過回顧小結,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再現了學習交流中的思維火花,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都升華到了更高境界。)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注意隨著故事情境的變化,創設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鋪墊出一條由舊到新、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數學知識探究之路。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他們體驗到生活中存在著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體驗到知識的產生和變化,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果,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這些學習過程的體驗正符合標準提出的“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理念。
七、案例點評
在“數與代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落實新課程的理念?這是每個數學教師極為關注而又深感困惑的問題,封老師的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嘗試,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激發興趣、引導探究、注重感悟,是這節課的主要特點。
計算課教學枯燥無味,學生興趣不大,這是不少教師的同感。封老師的這節課首先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一句親切的談話讓學生群情振奮,整節課都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進行,在這樣的氛圍中求知,學生會沒有興趣嗎?
自主探究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封老師在這節課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且力求處理好兩個關系,即: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指導的關系;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的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學習真實、有效。
感悟和內化是數學教學的一種目標和追求,它既反映在學習的過程中,又體現在學習的結果上,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這是封老師這節課的一個重要特點。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種“精神”和“能力”則來自于對所學知識、方法的不斷感悟、內化和提升,只有在這樣有意識的日積月累中,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得以實現。
這節課確實是一節真實、有效的課,但還有一些地方需引起重視和進行改進。如:要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適當的時間和空間,評價手段要多樣化等。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上好每一節課是我們每個教師永遠的追求。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1
說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單元除法學習的第一課時,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為今后繼續認識除法做了鋪墊。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說設計理念:
1、把握恰當的教學起點。用怎么樣的方式和知識點來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是在設計時考慮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由于學生對童話故事感興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注重操作的層次性。整個新授都是在一個故事中進行。三個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不露痕跡地串成一個美妙的童話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中快樂中學習。
在具體展開新課的時候,我先創設了一個分桃子的情境,從而引出平均分。兩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達到結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樣多。先出示一個問題,熊大嬸該怎么分,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記學生體驗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區別,從而感覺平均分的特點: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嬸的分法,讓學生感覺平均分中一個一個分的分法,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積累經驗。整一個分桃子的過程,都在一個情境里完成,會激起學生一定的興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時,分完后我讓同桌的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分法,這一活動,主是要為合作學習作鋪塹的同時對學生巧妙地進行團結友愛、講謙讓的思想教育,體現教書育人。第二個活動主要體現合作學習,通過說一說,進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義及方法。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完成后通過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說一說來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
3、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理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系,能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過實物操作,再經歷圖畫表征,有利于把解決問題從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
4、通過變式練習夯實重點。在揭示平均分的意義后,安排了一個判斷的教學環節,下面幾種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來鞏固對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學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對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鴨,一邊是五只,一邊是三只,學生馬上就能判斷出來是不是平均分,接著通過想一想,怎么樣才能使它們變成平均分。學生在獨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來不是平均分的星星變成平均分,這一過程具有多種功效,讓學生在一個練習中,既訓練了平均分的分法,又體驗了平均分的意義,還能鞏固平均分與其他分法的區別。從而也能使本課堂的重點進一步落實。
北師大三年級上冊除法《分桃子》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鑒于學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勢影響會導致錯誤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學中大膽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況放在開始,先讓學生探究48÷3,在學生建立了正確的豎式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做48÷2,這樣學生的豎式書寫錯誤率會大大降低。并通過小組交流加深豎式書寫的算理,進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由于我校處于郊區,學生大部分來源于農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況且我們的班額大(60人),很難做到一節課照顧上每個孩子,如何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我們的教材畫面直觀、色彩斑斕,有許多課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才能創設出很好的教學情境,而我們學校的教學設備卻根本達不到。因此平時我們盡力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畫面,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環境中,積極地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活動等學習方式,以使學生能有更好地發展。
〖教學設計片段〗
(一)探究算法
1. 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猴,每只猴分多少個?學生獨立列式。
2.小組討論交流算法。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3.小組匯報(若有豎式上黑板板演)。
組1:我們組用的是口算。48除以3把48看成40和8,40除以3每份10個桃,最后還余一籃零8個,合起來是18,18除以3是6,10加6一共是16。
組2:我們也是口算。不過我們把48看成30和18,30除以3等于10,再用18除以3是6,10加6等于16。
組3:我們用的是分實物的方法。3個猴子每只先拿1籃,還剩1籃,剩下的1籃和8合起來一共是18個,再每只猴子分6個,因此一共是16個。
師:同學們,大家的想法可真不少,可老師想聽聽這個小組用豎式怎樣計算,誰愿意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講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匯報時,教師注意將具體分實物和算式結合起來。先分十位,再分個位,強調商書寫的位置。理解“48÷3,先將40÷3,每一份只能得1個10,余下的1個10要和8合起來再除”的算理。
4.三只小猴剛分完桃子,一只猴子突然想起他出門時忘了收衣服了,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走了。這時剩下了2只猴子,你們猜猜他倆在商量什么呢?
生:我想他們可能在想,如果48個桃子平均分給我們倆每只分幾個?
5.師板書:4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子,1只猴子分幾個?
6.探究算法,你喜歡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1) 學生獨立思考。
(2) 小組交流。
(3) 學生匯報。師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商“2”要寫在十位上,商“4”要寫在個位的算理,體會豎式的寫法。
7.比較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實踐應用
1. 這兩個小猴子做完客,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些問題,誰來幫幫他們?完成練一練1。
2.出示第55頁的情境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再與同伴交流。最后對學生進行要保護益蟲的思想教育。
〖教學反思〗
本課時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大多數學生對于實物會分,也會說,可是在用豎式計算時,雖然克服了預料中的錯誤,但是還有不少學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樣化,而忽視了豎式的書寫。這就導致了先把商寫完,再寫分的過程,還有的學生把商寫在了被除數的下面,豎式書寫錯誤率達80%。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學中,我用同樣的方法,只是在豎式書寫時,我擺正自己的位置,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具體分實物,和學生共同探究了豎式書寫過程及算理。學生的錯誤率大大降低,雖然沒有做到按時下課,但學生的豎式書寫正確率卻達80%。這使我認識到: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在教法上要做到揚棄,凡是該學生發現的知識,老師絕不包辦,但對于學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問題,教師的指導要適時適度,要看準時機,掌握技巧,控制分寸,點到為止,該給學生講清楚的要講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師的角色。
〖案例點評〗
1. 教學中,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盡量為學生創設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而且設想很大膽,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地使用教材,降低了學生受口算定勢的負面影響,降低了教學難度,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學過程中注重小組合作學習,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通過具體操作來理解算理,使枯燥的計算課充滿了活力。而且體現了團隊精神,同學發言代表的是小組的結論,而不是個人,充分地體現了合作,沒有使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處是課堂評價體現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