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
課題
有余數的除法
課型:新授課
修改
本課題教時數: 1
教學目標 :
1、通過實際擺放學具,使學生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理解有余數除法中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能清楚地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重點難點:
1、學生通過操作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理解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準備:
小棍10根一捆若干捆。有余數除法的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啟發談話,復習平均分。
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學校要舉行四輪驅動車比賽,每輛四輪驅動車需用3節電池才能讓它跑起來。現在老師這里有6節電池可以使幾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有9節電池可以使幾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有28節電池又可以使幾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呢?通過今天的數學學習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這個實際問題呢?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為引探新知鋪墊。
(二)新授。
認識余數
1、提出問題。
老師想把10枝分給幾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樣分?說一說。
2、每人分2枝,可以分給( )個人。
(學生動手實際分一分后,用語言把分得的結果匯報給大家,用算式表示出來。)板書:
10÷2=5
3、每人分3枝,會怎么樣?每人分4枝、5枝、6枝呢?
。
(課件顯示教材P1的表格)請同學們把分的不同情況記錄下來。
4、動手實踐。
(1)分小組動手操作學具,把10枝鉛筆按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的情況分一分。
(2)匯報分得的結果。隨著學生匯報用電腦顯示分的過程并填表。
(3)啟發學生把分的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
10÷3=3(人)……還剩1枝
………………………………
3、建立余數概念。
(1)分小組觀察上面的除法算式。根據分的結果的情況觀察上面的算式可以分為幾類?
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分組討論后匯報。
我們把上面的算式分為兩類:
正好分完沒有剩余 分完后有剩余
10÷2=5(人)10÷3=3(人)還剩1枝
10÷5=2(人)10÷4=2(人)還剩2枝
10÷6=1(人)還剩4枝
小結:把上面的算式按正好分完,還有剩余分完兩類,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還有剩余枝數這樣的問題,我們把剩余的枝數叫做余數。今天我們主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去掉“還剩”兩個字用6個圓點表示。1枝、2枝、4枝叫余數。
例:10÷3=3(人)……1枝 讀作10除以3等于3余1
10÷4=2(人)……2枝 讀作:……
10÷6=1(人)……4枝 讀作:……
指出1枝、2枝、3枝都是余數。示范讀的方法。
(2)觀察比較。
同學們,在除法算式里我們把要分的10枝鉛筆叫做被除數,每人分的枝數叫除數,分給的人數叫做商,剩余的枝數叫做余數。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上面3個余數的除法算式,這些算式的余數和除數比較后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匯報:在上面算式里通過觀察我發現余數比除數小。
創設小組分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完全平均分,并復習除法算式。在此基礎上拓展內容,讓學生進一步通過動手操作,多次經歷平均分,體會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時有時還有剩余。
結合具體的實例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的過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加深除法意義的理解,體會余數產生的原因及其實際意義。從而較好地使學生建立余數的概念。
(三)信息反饋,質疑。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試一試,你能把分鉛筆有剩余的其他情況,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10÷4=□(人)……□(枝)
10÷6=□ (人)……□(枝)
2、說出每道算式中的商和余數是多少,再讀一讀。
17÷3=5……2 25÷7=3……4
3、每輛四輪驅動車需裝3節電池,28節電池可以使( )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還剩( )節電池。28÷3=□……□
通過試一試讓學生反思知識,體會余數的意義。
加深除法算式結構的掌握。
前呼后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興趣。
(四)數學超市。
1、二選一。
2、選做3題
3、選做一題
1、想想做做P1-P2。
2、先用小棍擺一擺,再填空。
8÷2=□ 8÷3=□……□
9÷2=□……□ 9÷3=□ 10÷2=□
8÷5=□……□ 10÷3=□……□
3、想一想余數最大可填幾?
( )÷7=6……( ) ( )÷5=7……( )
加深余數比除數要小。體會有時平均分后有剩余。
開發思維,拓展知識。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板書設計
有余數的除法
正好分完沒有剩余 分完后有剩余
10÷2=5(人) 10÷3=3(人)…… 1(枝)
10÷5=2(人) 10÷4=2(人)…… 2(枝)
10÷6=1(人)…… 4(枝)
余數
余數都比除數小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 “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 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 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一)明確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主題圖:通過創設校園里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奠定基礎。]
(二)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余數: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7)學生匯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評析:本環節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臺,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 探究關系: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余數與除數,你們發現了什么?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余數;(2)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評析:本環節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 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
2. 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么數?
3. 游戲題:“猜猜看”。
(課件呈現: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 拓展題: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評析: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啟發性和挑戰性。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整節課前后呼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課標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p5 2(例3)~~p53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 過探究過程,使 學 生 感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探究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準備:課件、多媒體設備
學具準備: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鮮花卡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請同學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
2、學生擺、問老師、老師答。
二、探究新知
1、觀察圖意,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的校園情景,認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來解決問題的?(課件展示)
學生提出問題
2、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學例題1。
a.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
b.動手操作:
c.提問思考:
d.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e.你能說說列豎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嗎?
(2).教學例題2。
a.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b.仿照例一的方法進行探究,發現有什么不同?
c.認識余數: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
d.嘗試列式:23÷5=4(組)……3(盆)
e.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f.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g.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三、觀察比較
觀察一組列式,你能發現什么?
a.課件展示
b.小組討論
c.全班交流
d.小結: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叫余數;
2、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四、鞏固拓展
1、猜猜看 : 課件展示,學生猜
2、拓展題:
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
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4
有余數的除法
總第23課時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讓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實際背景。
教學重點:
知道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來自生活中。
教學過程:
一、復習乘法口訣。
二、結合生活情況讓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實際背景。
1、教學p49的主題圖。
(1)讓學生獨立觀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圖。思考問題:
a、這幅畫面是什么地方?
b、你發現了畫面中有什么活動內容?(按順序)
(2)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自己觀察到了什么內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組代表匯報,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數據。
a、這是某個校園里的活動情景圖。從圖中發現了教學大樓前面的兩樹之間都插著4面不同顏色的旗子,升旗臺上也飄著一面國旗。
b、運動場上每4人一組小朋友在跳繩。
c、籃球場上每5人一組準備打籃球比賽。
d、板報下面擺的花是每3盆擺一組,旁邊還有很多盆花。
(4)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分小組討論。
(5)學生匯報交流。
2、感知生活中處處有除法。
(1)師:以上這些活動,你們在哪里見過或自己親身參加過呢?
(2)生自由回答。
3、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1)師:除了以上這些數學問題,你們誰還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且使用除法計算的?
(2)生匯報交流。
三、實踐應用。
1、大家來圈△,一共有15個△。
(1)每份3個,共幾份?
(2)每份4個,共幾份?還多幾個?
(3)每根5個,共幾份?
(4)每份6個,共幾份?還多幾個?
2、擺一擺,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 】
7 ÷ 3 = □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有余數的除法
總第24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試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數的實際含義。
3、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在( )里最大能填幾?
5×( )< 16 ( )× 6 < 25 4 ×( )< 23
13< 3 ×( ) 47 > ( )× 6 ( ) × 8 < 26
二、探究體驗。
1、教學教材p50例1。(出示掛圖)
(1)利用情境引出計算問題:15 ÷ 5 = [ ] (組)
(2)利用學過的表內除法教學豎式,通過在豎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稱,幫助學生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3 …………………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除數……5/ˉˉ1ˉ 5ˉˉ…………………被除數
1 5 …………………5和3的乘積
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匯報結果。(結合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討論交流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和豎式的寫法。)
2、學習p51例2。(有余數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續。
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
23 ÷ 5 = 4 (組)………… 3 (盆)
(2)橫式與豎式對比,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3)注意:a、商和余數的實際含義。
b、商和余數的不同單位名稱。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3)訂正錯誤。
2、完成教材p53第1題。
3、小組批改作業。(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錯題)
四、全課小結
1、師:從這節課中你們又學會了那些本領?
2、在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中應注意什么?你們還有什么問題要問的?
有余數的除法
總第25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改變被除數的數量,使學生自行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使學生初步感受有余數除法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卡片上最大能填幾?
□×6<57 □×7<43 □×5<38
□×4<31 □×8<26 □×9<60
2、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教學p52例3。
1、現在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可以擺幾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
如果是17盆呢?如果是18盆呢?
……
如果是24盆呢?如果是25盆呢?
3、生列出算式,分小組列豎式計算。
4、指名板演,匯報交流。
5、小組討論:觀察以上的余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么?從整體上看你又發現了什么?
6、組織學生匯報交流:余數 < 除數。
被除數增加,除數不變,商不變,余數隨著被除數增加而增加。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斷對錯)
2、完成課本p53第2題。(被除數不變,改變除數的大小,仍可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3、獨立完成課本p53第4題。
四、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會了那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
2、師總結。
有余數的除法 練習設計
共6課時 總第26課時
練習目的:
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提高口算和筆算有余數除法的能力。
練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1、4×7-28= 34-5×6= 4×8-24=
2、根據題意寫出橫式。
(1)有8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2個。列式:(略)
(2)有8個蘋果,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幾個?還余幾個蘋果?
(3)有8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里,每盤放幾個?還余幾個蘋果?
3、計算:(用豎式計算)
37÷4 49÷6 32÷5 25÷7
4、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二、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p54第5題。下面的計算對嗎?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2、當師傅:完成教材p54第6題。(有29片扇葉,每臺電扇裝3片,這些扇葉可裝多少臺呢?)
7、把計算卡片分一分。(p54第7題)
8、求彩帶的長度。
一個8邊行,每邊長3厘米,一條彩帶圍一周后還剩下2厘米,求這條彩帶長多少厘米?
三、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師總結。
四、補充思考。(與家長同學習)
1、把10枝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得幾枝?還剩幾只?
2、有羽毛球23個,如果每盒里裝5個,可以裝幾盒,還剩幾盒?
3、有42個蘿卜,每袋裝8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教材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教學,包括主題圖,共三個例題;另一部分是解決問題,即例4.教材首先通過主題圖中課外活動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用除法計算的素材,加強整除和有余數除法的對比,溝通知識間的前后聯系.例1是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擺花盆活動入手,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及每一步的實際含義,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例2是在學生已經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分完后還有剩余的情況,并類推出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寫法;例3是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自己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例4是借助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運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例2和例3,其重點是在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表示方法.難點是理解和掌握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并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
這節課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一個典型課例,其編排模式是"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要求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并進而增強應用意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為了更好地落實編者的意圖和課標的理念,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對本課作了精心的設計.
首先,情境的創設是為教學服務的.什么樣的情境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而且不會繁雜混亂,喧賓奪主,沖淡課的數學味 我們聯想到學生剛剛參加的旅游活動中,就有許多富有針對性的有余數問題,既貼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于是選擇了旅游這一情境,并以其為主線,貫穿到整堂課的始終.
其次,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并不是一張白紙,獨特的想法可以張揚學生個性,多樣化的思路可以拓寬學生思維,這是新課程理念大力倡導的多樣化思想.但是,我們不應只停留于對不同方法的片面追求,而應在拓寬學生思維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要求,選擇恰當的表示方法.因此,我們在讓學生表達有余數的現象時設計了一個極具開放性的問題: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著把結果表示出來(實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圓片來代替),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有余數除法在數學中的一般表達形式.
再次,例3的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是這節課的難點,單純靠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也很簡單,但大量的實踐與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產生背景和形成過程缺乏足夠的認識,僅僅停留于機械記憶層面,有時不但會使學生在用規律過程中創造性不夠,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對規律的記憶和應用水平.而如果學生在學習數學規律的過程中,能夠親身經歷規律的發現與抽象過程,親身體驗規律的論證與概括過程,學生不僅對數學規律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還會促進其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實踐,把突出數學規律的探究過程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過程性知識"的特點.因此,這一環節我們為學生設置了認知沖突,并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獨立觀察,小組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發現,自己歸納,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點問題.
教學流程:
解讀問題
談話導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上次三四年級的同學去旅游,當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下面是一位同學寫的旅游日記,大家請看:
11月18日 晴
今天,我們去旅游,老師規定5人分為一個小組,并做好出發準備.我們班這次參加旅游的女同學共有15人……
想想看,這些女同學可以分為幾組
反饋,小結
【數學學習中的背景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背景,主要是通過一定的現實生活材料,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感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背景中挖掘數學問題,并進行探索與研究.一種是知識背景,主要是通過溝通前后知識的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新的知識.事實上,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背景是知識產生的現實基礎,是知識得以存在的基點,知識背景則是學生研究學習新知的起點.兩者如能協調,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既具感性又具豐富的數學價值.旅游是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更不用說是他們剛剛親身參與的活動了,而當中學生所可能接觸的數學問題正好又能為本節課提供知識背景.因此,我們選擇這一主題來創設課堂情境,主要就是考慮這一主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利于設計知識背景】
探究意義
1,如果這次參加的女同學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組的結果又會怎樣呢 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著把結果表示出來.(提示:實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圓片來代替)
2,生獨立思考或合作解決
3,全班反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重點理解橫豎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義.
4,起名:你能給多出來的數給起個名嗎
5,板題:有余數的除法
【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并不是一張白紙,獨特的想法可以張揚學生個性,多樣化的思路可以拓寬學生思維,這是新課程理念大力倡導的多樣化思想.但是,我們不應只停留于對不同方法的片面追求,而應在拓寬學生思維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要求,選擇恰當的表示方法.因此,我們在讓學生表達有余數的現象時設計了上面這個極具開放性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有余數除法在數學中的一般表達形式以及給這種現象取名.】
探索規律
設置沖突:如果參加的女同學是17,18,19人呢,分組的結果又會怎樣 (每增加1人,余數就會增加1)
2,觀察質疑:那么,(師板,連貫成一串對比算式):
16÷5=3(個)……1(個)
17÷5=3(個)……2(個)
18÷5=3(個)……3(個)
19÷5=3(個)……4(個) (設置沖突讓生自己發現)
20÷5=3(個)……5(個)
21÷5=3(個)……6(個)
22÷5=3(個)……7(個) ……
學生:(當20÷5時,商是4……)
3,發現規律:小組交流有什么發現 (生觀察,交流)
4,全班反饋,得出規律:余數<除數
5,即時練習:(1)如果除數不是5,而是……余數會是幾
(2)51頁及52頁做一做
【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是這節課的難點,單純靠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也很簡單,但大量的實踐與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產生背景和形成過程缺乏足夠的認識,僅僅停留于機械記憶層面,有時不但會使學生在用規律過程中創造性不夠,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對規律的記憶和應用水平.而如果學生在學習數學規律的過程中,能夠親身經歷規律的發現與抽象過程,親身體驗規律的論證與概括過程,學生不僅對數學規律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還會促進其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實踐,把突出數學規律的探究過程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過程性知識"的特點.我們在這一環節為學生設置了認知沖突,并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獨立觀察,小組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發現,自己歸納,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點問題.】
四,看書質疑
【雖然這節課我們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了另外的教學情境,但課本資源的有效利用仍然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它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有著重要作用."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對學生而言提一個問題比解決幾個問題還更為有效.所以在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后,我們仍然將本環節作為一個重點進行了安排.】
五,解決問題
我們繼續來看剛才的日記:車行駛在路上,導游姐姐還出了一系列的數學問題來考我們大家,答對的還有獎品.(模擬出題并兌現小獎品)
問題是這樣的:
有12個羽毛球,平均分給5人,結果怎樣
黃河百貨為了"慶元旦,迎新年",規定各種公仔一律5元一個,小華帶了23元,可以買……小明帶了20元,可以買……
三(2)班布置聯歡會用了許多氣球,都是按紅,黃,綠的順序擺的,你能很快說出第17只氣球是什么顏色嗎
4,導游姐姐還跟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智摘超級大蘋果:(略)
【鞏固練習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武器,在本課的鞏固練習當中,我們遵循精煉,高效,有趣,梯度原則設計了以上練習.特別是智摘超級大蘋果的游戲,在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中架起了橋梁,溝通了彼此之間的聯系,且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六,全課小結
七,課后拓展:有34個士兵要上訓練場,每輛吉普車可載4個士兵,要調幾輛車才能把他們一次運走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教師(出示下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教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并在小組內說一說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師:請同學們邊說邊擺一擺。
學生: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
教師: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教師隨學生匯報板書:6÷2=3。
教師:6÷2=3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這個算式表示“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
(設計意圖:溝通操作過程、語言表達、算式之間的轉換,使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
教師(出示下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教師:請大家用手中的學具邊說邊擺一擺。
教師:在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
學生:剩下一個草莓沒地方擺了。
教師:這一個草莓沒地方擺了,也就是剩下了1個,多了1個。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教師:請你們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
學生寫算式,教師巡察,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基本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教師(出示學生資源):這是咱們班同學的想法(呈現下面3種方式)。請大家仔細看看,你同意用哪一個表示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教師(針對①):剩下的1個草莓不表示出來行嗎?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針對②和③):后面的兩種表示方法能清楚地表示出剛才分的過程嗎?7、2、3、1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看來大家都認為需要把剩下的1個草莓表示出來,后面兩種表示方法都對,只不過在數學上規定這樣表示(板書如下)。
7÷2=3(盤)……1(個)
教師: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了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
教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7、3、2表示什么,余數表示什么?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師: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師隨學生回答呈現并完善下表。
分的物品 幾個一份 分的結果 算式表達 6個 每2個一盤 分了3盤,恰好分完 6÷2=3(盤)
7個 每2個一盤 分了3盤,還剩一個 7÷2=3(盤)……1(個)
教師(揭示課題):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新知識就是“有余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調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在對比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為繼續探究奠定基礎。)
二、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1.按要求操作并記錄
教師(出示下圖):用4根小棒可以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嗎?
教師:很好,下面老師就請同學們用小棒來擺一擺這樣的正方形。大家看好,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不同數量的小棒,請你們用手中的小棒一個一個地擺出像這樣的獨立的正方形(出示下圖),并把擺的結果及所列算式寫在下面的記錄單上。
小棒根數 擺的結果 算式
(注意:教師課前為每組學生準備小棒,小棒的數量在8--16之間,且盡可能保證每組學生的小棒數量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巡察,了解學生情況。
2.組織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并隨著交流在黑板上完成如下板書
根數擺的結果算式
8根□□8÷4=2(個)
9根□□19÷4=2(個)……1(根)
10根□□1110÷4=2(個)……2(根)
11根□□11111÷4=2(個)……3(根)
12根□□□12÷4=3(個)
13根□□□113÷4=3(個)……1(根)
14根□□□1114÷4=3(個)……2(根)
15根□□□11115÷4=3(個)……3(根)
16根□□□□16÷4=4(個)
3.通過對比發現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教師:仔細觀察這些算式及算式中的余數,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余數可能是1、2、3,可能是4或者5嗎?為什么?說說你的想法。
(2)余數和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想的?
(3)你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教師小結并板書:余數<除數。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列舉出了這樣的有規律變化的許多算式。大家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了在除法算式中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規律,最后又舉了一些例子進行驗證。看來動手做一做、寫一寫,舉例說一說,這些都是我們研究數學、發現規律的好方法。
4.在游戲中進一步鞏固
教師:下面老師用一堆小棒擺下面的圖形(呈現下圖)。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誰來猜一猜?
教師就如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1)可能剩幾根小棒?有幾種情況?
(2)為什么只有這幾種可能性?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可能會剩幾根小棒?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過程:一方面鞏固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感知除數與余數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向學生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2.填一填
A÷6=5……□
教師:題目是什么意思?
教師:口里可以填幾,你能完整地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后交流,互相學習借鑒;進一步體會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以及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四、課堂總結,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
教師:看來,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用具:
小棒
教學過程:
一、先學探究:
談話:開學第一天,老師就準備了10枝新鉛筆來考考小朋友們,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提出問題:這10枝鉛筆我要分給大家。可是,怎樣分才合理呢?
(1)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引導學生統一認識:每人分得同樣多。
(2)談話: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給幾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
幾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給幾人呢?……我們來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鉛筆,小組合作)
每人分幾枝分給幾人還剩幾枝
指導操作。談話:10枝鉛筆每人分2枝,可以分給幾人呢?請一組上臺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問:10枝鉛筆每人分2枝后有沒有分完?在表格中板書結果。
自主活動。談話: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別分給幾個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況記錄下來嗎?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說一說:
①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填寫表格,確認結果。
②談話:觀察分法,把它們分類,并說說怎么想的?
③小結:10枝鉛筆平均分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后還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幾枝分給幾人還剩幾枝每人分幾枝分給幾人還剩幾枝
(3)寫算式:
①觀察表(1)
提問:10枝鉛筆每人分2枝,可以分給幾人?分完了嗎?怎樣列式計算?
板書:10÷2=5(人)
10枝鉛筆每人分5枝,可以分給幾人?分完了嗎?怎樣列式計算?
板書:10÷5=2(人)
提問:你能說出這兩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嗎?
②觀察表(2)
談話: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幾人?有什么方法計算?(板書:10÷3)可以分給幾個人?分完了嗎?還剩幾枝?這1枝還能分嗎?
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們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圓點,把它記錄下來!
③認識余數。在除法算式里,每個數都有自己的名稱,在10÷3=3……1中,10、3、3分別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書。
反饋交流,全班齊讀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觀察比較:
10÷5=2、10÷3=3……1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
(4) 談話: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獨立在書上填一填。
反饋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煉:想一想,什么情況下平均分的結果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規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擺1個正方形,8根小棒擺2個正方形。像這樣用12、13、14、15、16根小棒擺正方形,結果會怎樣?
先擺一擺,再填寫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談話:請同學們觀察13÷4、14÷4……的余數與除數,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
如果余數和除數相等,或者余數比除數大了,說明了什么?
小結:請記住,計算有余數除法,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6,余數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3,除數最小是幾?
三、反饋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題:讓學生各自用小棒擺一擺、填一填、算一算,再通過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有余數除法求商的思考過程。
2、第2題:先讓學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導學生比較兩道題目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3、第3題:先讓學生按照題目讀一讀,再說說每題的商和余數各是什么?
4、第4題:先把題目的要求讀一讀,然后同桌互說,再指名說一說。
四、全課總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2、生活中還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課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數的除法說一說,說父母聽。
五、課堂作業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59~60頁例1,以及練習十四第1題。
教學目標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能運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理解算理,掌握試商的過程,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知道余數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準備
幻燈片、學具和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擺一擺。用9根小棒擺三角形,可以擺幾個三角形?(3個小或者1個大)
2.說說你是怎樣擺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擺,可以擺3個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擺,可以擺1個大三角形。
3.列式計算
擺兩個小三角形:9÷3=3(個)9表示什么?3呢?
擺一個大三角形:9÷9=1(個)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習過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與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們身邊。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師:兒童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在班級聯歡會上擺一些果盤,他們買了一些草莓,準備每2顆草莓放一盤,現在有6顆草莓,請同學們拿出水果學具,用6個學具表示6顆草莓來擺一擺。(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師:這是平均分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計算,怎么列式呢?6÷2=3(盤)
(2)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看看能擺幾盤,有沒有剩余。(學生動手操作后,反饋結果:可以擺3盤,還剩1個)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師:平均分后還有剩余怎么辦?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嗎?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組內思考、討論)
O說明:7里面最多有3個2,這余下的1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在數學上叫做余數。
列式:7÷2=3(盤)……1(個)
O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的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3)觀察比較6÷2=3和7÷2=3……1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師:想一想,什么情況下平均分的結果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
三、練習鞏固
1.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這是一道開放題,三種裝法,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根據自己的選擇,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師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2題。
出示題目:17個紅果,平均分給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幾個?還剩幾個?
學生獨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紅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師:從這節課中你們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在擺一擺、圈一圈中認識了有余數的除法,當一些物品平均分時,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沒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種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余數。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9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有余數的除法》。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來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有余數的除法》屬于數與代數的范疇,從本單元與前后知識的聯系來看,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又是以后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從本單元內部的知識結構來看,第一部分是學習表內除法的豎式,第二部分是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第三部分是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本課時也就是本單元的第二部分重點學習余數的意義和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與豎式的寫法。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采用的是參考教材,但以自己創設的情境為主要資源,再增添一些拓展性練習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對于有余數的除法,不能直接由口訣得到結果,就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掌握這個知識是比較困難的,需要從直觀認識向抽象認識的.過渡。根據這一特點,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余數、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橫式與豎式的寫法,正確表達商和余數,并學會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感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從中體會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有余數除法豎式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學中,主要采用引導,探索,討論的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放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自主學習,從而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情境導入,復習舊知”、“探索交流,學習新知”、“鞏固練習,掌握新知”、“回顧新知,全課小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復習舊知
“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為了慶祝我們的節日,我們一起來裝扮我們的校園,讓我們的校園更美麗好嗎?”
在這一環節中我用課件出示情境圖,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讀題后獨立列式解決。然后我再復習講解豎式的寫法,讓學生明確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含義以及商的書寫位置。
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探索交流,學習新知。
1、問題引入,學習新知
如果現在我們只有17盆花,每4盆擺一個造型,一共可以擺幾組?
這部分分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拿出學具有17朵花的圖片,用這17朵花每4個擺一組,最多可以擺幾組?
(2)學生上臺展示:用事物投影儀請學生把她們的擺法展示出來。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的過程,明確余下的不夠一份,不能再擺成一組,也就明確了余數的產生。并且在此基礎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4)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寫法:
根據學生的擺法,讓學生列出算式:17÷4=4(組)… …1(盆)
重點指導學生去理解有余數除法的豎式。
并且初步引導學生感知余數比除數小。
2、判斷分析,總結規律
課件展示2道判斷題,讓學生分析判斷,并討論總結得出規律。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在交流中總結余數小于除數的規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知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鞏固練習,掌握新知
1、基本練習(此題考察學生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問題,既鞏固了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又檢測了本節課知識目標的達成情況)
2、提升練習(通過此練習在辨析中,加深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理解)。
3、拓展練習(這是一道開放的題,學生要根據除數判斷余數,答案不唯一,進一步加深對余數的理解;。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想法,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四)回顧新知,全課小結
全課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0
一、 說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多位數除法豎式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表內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有余數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互相練習。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
教學目標:
(一)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二)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發現并理解余數比除數小,培養學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究的樂趣。
二、說學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學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數的除法無論試商還是求余數學生都較難理解,十分抽象,學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盡最大限度分完,還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須小于除數,否則還可以再分,這些都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動手操作這個環節讓學生理解“從總數分走了一些,還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從而理解余數的產生和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三、 說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年齡小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借助擺正方形,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動手操作,建構知識”、“鞏固新知”、“課堂總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復習舊知
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先讓學生解決“用8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正方形”的問題,得出8÷4=2(個)這一答案,并追問學生為什么想到用除法計算,從中復習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橫式的寫法。同時為有余數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動手操作、建構知識
教學不是簡單給予,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所以我在課堂中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探索和體驗過程,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擺小棒來感知余數和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主要讓學生通過兩次擺小棒突破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1、第一次擺: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過學生獨立操作,體驗有剩余,剩下的1根還夠不夠擺一個正方形?
這個環節又分3個層次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擺出9根小棒能擺幾個正方形。
(2)學生展示:9根小棒能擺2個正方形,還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余的不能再擺一個正方形,也就明確了余數的產生的意義。再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這時候我會讓學生列橫式,得出9/4=2個。1根,然后結合小棒明確各部分的意義,我會告訴同學們,這個式子讀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這個一我們把它叫做余數。在此基礎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通過對小學生學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覺在教學余數與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扎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余數。
2、第二次擺:放手讓學生擺,目的是進一步體驗加深有余數的理解。
這一環節我又分了2個層次。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合作,繼續添加小棒的根數擺正方形,觀察還可能余下幾根小棒并記錄下來。大量的學習資源,充足的活動空間,充分的小組合作,讓有余數的除法認知在學生的思維中由淺入深。
雖然這個環節上時間用的比較長,但是我認為計算教學就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感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我將前面讓同學繼續添加小棒的根數來擺正方形所出現的所有算式排列起來,
9÷4=2(個) ……1(根)
10÷4=2(個)……2(根)
11÷4=2(個)……3(根)
13÷4=3(個)……1(根)
14÷4=3(個)……2(根)
15÷4=3(個)……3(根)
18÷4=4(個)……2(根)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學生會出現這些想法:“除數都是4”;“余數有1,2,3,等,這時,我接著問:余數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數?我這樣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先感知“余數比除數小”;再接著設問:假如給你更多的小棒,來擺正方形,余數又會是多少呢?讓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推測不同數量的小棒擺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況中,余數仍然師1、2、3,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 “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再去比較余數與除數的大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明白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三)鞏固新知
本課的練習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
1、這道題是基礎練習,用于檢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1)擺一擺,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數可能是幾?是對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再一次進行鞏固。
有15個☆,每4個一份,
能分成幾份,還剩幾個?
□÷□=□(份)……□(個)
3、拓展應用
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見面了,有20名同學想去野營,每4人一組,能分成幾組?找同學來分一分。其他同學可以動手擺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組)
一切準備就緒他們出發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地面上擺放著各種食品,小朋友正在輕松地分配著各種食品,師問這里有9個面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組討論,自己動手擺小棒)
這是一道開放題,聯系生活,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不僅鞏固了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也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四) 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來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歷程,暢談自己的收獲。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 含義, 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 培養學生觀察、 分析、 比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擺圖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并通過觀察、 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 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用具:
草莓圖片、盤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故事引入,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可以吃到很多新鮮的水果了, 老師很喜歡吃草莓,你們呢?喜歡嗎?現在就和老師一起去摘草莓 吧。 請四名同學摘草莓(回答問題)。
二、新授課。
1、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師:老師也摘了一些草莓,我們一起來分分草莓吧! 出示題目:有 6 個草莓,每 2 個擺一盤,可以擺幾盤? 學生敘述,老師演示。 (板書:擺 3 盤,正好擺完)
師:擺的過程,你怎樣列式。 (板書:6÷2=3(盤) )
師:你為什么選擇用除法計算? 生:因為是平均分,也就是求 6 里面有幾個 2。
師:誰來結合這幅圖,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你們知道嗎?6 叫做……2 叫做……3 叫做……。
師:現在有 7 個草莓,每 2 個擺一盤,可以擺幾盤? 小組活動,按照這樣的要求擺一擺,請同學到講臺演示。 板書:擺 3 盤,還剩 1 個。 師:這一次擺的和上一次擺的有什么不同?
師:為什么剩下的 1 個沒有繼續擺呢?剩下的 1 個夠不夠擺 1 盤? 師:像這樣有剩余的情況,咱們就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解決,今天 咱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 (板書:有余數的除法) 師:像這樣擺,我們又可以怎樣寫算式呢? 生:7÷2=3(盤)……1(個)
師:這里的 3 表示什么意思?這里的 1 呢? 師:誰能結合這幅圖,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的含義? 剩下的 1 叫做余數, 讀一讀其他數的名稱。 7 叫做……2 叫做……3 叫做……
師:那么有更多的草莓你會分呢?請同學完成作業紙第 1、2 題。 學生認真的讀一讀題,獨立完成。
2、探索、發現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師: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有余數的除法,其實有余數的除法中蘊含了 許多的數學知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這些小朋友正用小棒擺 正方形,想一想,擺一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 (出示例 2)
師:8 根小棒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呢?怎樣列式? 生:8÷4=2(個)
師:那如果是 9 根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呢?學生說,老師演示。 師:怎樣列式呢?請同學把作業紙上的表格補充完整。
師:那么 10 根、11 根呢?請同學繼續用畫一畫的方法,并用算式表 示出來,寫在作業紙上。 8根 9根 10 根 11 根 師:那么 12 根小棒,可以擺幾個這樣的圖形呢? 生:3 個。
師:怎樣列式? 生:12÷4=3(個) 8÷4= 2 (個) 9÷4= (個)…… (根)
師:同學們,咱們不用擺的方法,能推算出 13 根、14 根、15 根、16 根的結果嗎? 學生口述,屏幕顯示結果。
師:仔細的觀察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生: (引導學生發現,除數的規律和余數的規律)
師:為什么余數都是 1,2,3,而不是其他的數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為什么余數不可能是 4 呢? 為什么余數不可能是 5 呢?誰來說說理由。 生:5 根小棒又可以擺 1 個正方形余下 1 根。
師:6 根呢?7 根呢? 發現余數總是 1,2,3,在不斷的重復出現。余數不能等于 4,也不能 比 4 大,只能比 4……
師小結: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總是要比除數小的。板書:余數 < 除數
三、鞏固練習。
1、那么擺五邊形需要多少跟小棒?可能會剩幾根呢? 生:需要 5 根,可能會剩 1—4 根。
師:咱們現在不擺小棒,看這道數學題,如果有余數,可能是哪些? 除數是 8,余數可能是哪些數呢?
2、 (1) 、 ÷8= ……( ) 余數可能是幾? 余數能填幾? (2) 、 ÷( a、3 )= b、4 ……5,除數可能是( c、5 d、8 )。 除數還可能是幾? 除數最小能填幾?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有哪些收獲呢?
五、作業
1、完成書 p61 做一做
2、完成書 p64 練習十四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2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有余數的除法》。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有余數的除法》是二年級第六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表內除法》,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二年級的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以后學習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理解有余數和除法的關系,懂得余數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通過動手、觀察、討論等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列除法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余數和除法的關系,懂得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二、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擺法得到不同的結果,然后進行比較進而發現余數,從而建立余數的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2、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索時適當采用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題,考察學生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出示課件例題,由學生擺小棒,列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用除法豎式計算。
(2)新課講解,形成性練習。首先,出示完整的豎式計算的過程,由學生討論匯報每個數的含義。其次,由老師強調計算的過程,通過一商、二乘、三減、四比的口訣來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豎式計算的過程。
最后,對于被除數較大的除法,采用試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數和商的乘積最接近被除數且小于被除數。
(3)鞏固新課。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是學生知道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讓學生體會有余數出發的實際背景。
教學重點:
知道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來自生活中。
教學過程:
復習乘法口訣。
一、結合生活情況讓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實際背景。
1、教學P49的主題圖。
(1)讓學生獨立觀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圖。
思考問題:
[1]這幅畫面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畫面中有什么活動內容?(按順序)
(2)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自己觀察到了什么內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組代表匯報。
(4)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數據。
[1]這是某個校園里的活動情景圖。從圖中發現了教學大樓前面的兩樹之間都插著4面不同顏色的旗子,升旗臺上也飄著一面國旗。
[2]運動場上每4人一組小朋友在跳繩。
[3]籃球場上每5人一組準備打籃球比賽。
[4]板報下面擺的.花是每3盆擺一組,旁邊還有很多盆花。
(5)根據上面的信息(條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大家在小組議一議。
2、感知生活中處處有除法。
(6)學生匯報。(略)
(7)師:以上這些活動,你們在那里見過或自己親身參加過呢?
生:(略)
3、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師:除了以上這些數學問題,你們誰還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且使用除法計算的?
(可根據全班的總人數,每人一組坐可以坐幾組)
二、練一練,圈一圈。
大家來圈△,一共有15個△。
1、每份3個,共幾份?
2、每份4個,共幾份?還多幾個?
3、每根5個,共幾份?
4、每份6個,共幾份?還多幾個?
三、擺一擺,填一填。
四、匯報自己這節課學會什么。
五、總結下課。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組分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時會有剩余,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中的一個實例,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并介紹余數的名稱和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讀法。接著讓學生“試一試”,把其余兩個平均分有剩余的實例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幾個一份來分有剩余”的情況引出“平均分成幾份有剩余”的情況,從而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教學重點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難點是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游戲導入,激發探索欲望。
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猜猜看”。
課件出示一組標有序號的,依次畫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教師背對屏幕,請學生說出序號,老師猜出是什么顏色。這個游戲的設計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且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第二環節: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分一分。
利用課件創設小朋友分鉛筆的情景,引導學生討論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導學生分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里把10枝鉛筆分別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給幾個小朋友,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這樣通過把10枝鉛筆平均分的操作活動,獲得了對“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并為后面抽象“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第二層次——觀察分類。
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匯報交流,通過交流確認每次分的結果。
接著組織學生觀察表格,引導學生把分鉛筆的情況進行分類,得到一類是正好分完,另一類是分后還有剩余,課件將這兩種情況分兩張表格出示。這樣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突出了“剩余”這個概念,讓學生對“余數”有初步的感知,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層次——寫算式。
首先組織學生觀察第一類分法的表格,讓學生說出算式,并說說算式中各部分名稱。接著組織學生繼續觀察第二類分法的表格,引導學生根據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過程和結果寫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數”這個概念,并結合板書,介紹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寫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再次組織學生觀察比較10÷5=2和10÷3=3……1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
由此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余數產生的原因及其實際意義。通過這一層次的教學,使學生把具體感知進行抽象,形成了“余數”的概念,同時發展了抽象思維,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
第四層次——試一試。
組織學生把其它幾種分得有剩余的情況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然后組織同桌互評,全班交流,并讀讀算式,說說各部分的名稱。這樣讓學生再次經歷從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有余數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鞏固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名稱。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結合書上習題,我分三個層次進行鞏固。
第一層次——操作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引導學生自己擺一擺、填一填,再組織交流每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
第二層次——對比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看圖根據不同的描述獨立完成兩道填空題,然后引導學生對平均分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使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第三層次——回到課始的游戲“猜猜看”,我利用學生這時候躍躍欲試的心理,激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你能想一想,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一試呢?然后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后,讓學生來猜一猜。
這個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會了用表內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以及有余數除法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同時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余數意義的理解,鞏固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也為后面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及相關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思考,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經歷應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與方法的多樣化,發展應用意識。
3、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與含義并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正逐漸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主要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學習中需要借助直觀的手段來解決學生認知上的困難。課堂上,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寫一寫等活動幫助他們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與含義并解決問題。
三、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以談話啟發、引導發現等方法為輔的教法,并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多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四、說學法:
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匯報展示,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主動獲取新知識。引導學生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與含義并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最大化的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課前交流
猜謎語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語的活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游戲導入
玩游戲“你說我找”。
設計意圖:在游戲中給學生留下懸念,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并順勢揭示課題。
(三)探究新知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找規律
(2)提出問題:第16面小旗是什么顏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規范語言的完整性、準確性。同時,也為解決問題掃清障礙。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擺
匯報:第16面是哪一面?用語言來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結合題意說說這道算式的含義嗎?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顏色?怎樣來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顏色?怎樣來列算式?
3、歸納:余數是幾,答案就是這一組中的第幾個;沒有余數說明正好分完,答案是這一組中的最后一個。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小組交流想法,然后個別匯報,符合數學新課標指出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鞏固練習
1、“我說你找”21會落在哪個手指上?30呢?
2、確定氣球的形狀。
3、按學號的順序讀“我愛漢濱小學”,你應該讀哪個字?
設計意圖:設計這幾道練習題,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對學生滲透心懷愛心的思想教育。總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五)、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六、反思
總體上看,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可是,我覺地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優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我的態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態度決定成敗”。
2、話太多。不放心學生,引導的內容太多,還有自己不該重復孩子說的話,應該找其他學生來說。
3、備學生不夠細致。最后一道練習題,我高估了學生口算有余數除法的水平,導致說錯的現象較多。要是讓他們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再來起來說估計效果會更好。
4、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不夠完整,也不夠簡潔。說明平時訓練得少,以后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教學是一們有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希望大家能暢所欲言,指出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幫助我不斷進步。謝謝大家。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16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復習鋪墊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出示手偶)“大家好!我是兔寶寶,我聽說咱們班的小朋友都非常聰明,想出幾道問題來考考大家(出示題卡),誰能說出小動物身上最大能填幾?”
生:回答問題
2、 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師:兔寶寶它們班要召開聯歡會了,它負責布置教室,昨天它已經搬了15盆花了,大家看(多媒體展示例1中擺花的情景)它是怎么擺的?擺的結果怎樣?
生:每組擺5盆,擺了3組,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師:可是兔寶寶看了看覺得還不夠,又和小伙伴們搬來了8盆花(多媒體展示例2中搬花的情景),這回一共有多少盆花了?
生:一共有23盆花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幫兔寶寶布置教室,擺花盆,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23個圓片代表23盆花,動手分一分,擺一擺。兔寶寶給我們提供了4種擺法(板書)
第一種:每組擺3盆;
第二種:每組擺4盆;
第三種:每組擺5盆;
第四種:每組擺6盆。
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擺法,以小組為單位擺一擺、寫一寫,可以兩個同學擺,兩個同學列算式,邊擺邊思考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怎樣?
(生動手操作)
師:有哪些小組采用的是第一種擺法?請一名同學來匯報一下。
生1:我們組用的是第一種擺法,每組擺3盆,擺了7組,還剩2盆。(課件展示第一種擺法)
師:選擇第一種擺法的同學和他的結果一樣嗎?
生:一樣
師:有哪些小組采用的是第二種擺法?
生2:我們組用的是第二種擺法,每組擺4盆,擺了5組,還剩3盆(課件展示第二種擺法)
師:選擇第二種擺法的同學和他的結果一樣嗎?
生:一樣
師:有哪些小組采用的是第四種擺法?
生3:我們組用的是第四種擺法,每組擺6盆,擺了3組,還剩5盆(課件展示第四種擺法)
師:選擇第四種擺法的同學和他的結果一樣嗎?
生:一樣
師:有哪些小組采用的是第三種擺法?
生4:我們組用的是第三種擺法,每組擺5盆,擺了4組,還剩3盆(課件展示第三種擺法)
師:選擇第三種擺法的同學和他的結果一樣嗎?
生:一樣
師:剩下的這3盆花還能不能分成一組?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每組擺5盆花,現在只剩3盆了,就不夠一組了。
師:23盆花,每組擺5盆,擺了4組,還剩下3盆,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數。
師:這道題該怎樣列式呢?
生:23÷5
師:這道題的得數應該怎樣寫呢?誰能說一說?
生:先寫5,再寫幾個點,然后寫3
師:寫除法得數時,要先寫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六個小圓點,再寫余數3(邊說邊板書)
師:讀作23除以5等于4余3,跟老師讀一遍
生:23除以5等于4余3
師:這里商4表示什么?余數3表示什么?
生:商4表示4組,余數3表示3盆
(師板書單位名稱)
師:這道題的豎式又該怎樣列呢?余數應該寫在哪?請你們先在練習本上試著寫一寫,然后再和小組的伙伴研究研究
師:誰能說說23除以5商是幾?你是怎么想的?
生1:商是4,因為分了4組
生2:商是4,因為4乘以5等于20
師:那么這兩種方法哪個算起來更快一些呢?
生:第二種
師:23的下面該寫幾?
生:20
師:20表示什么?
生:表示分掉的20盆花
師:余數是幾?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
生:余數是3,是用被除數減去分掉的數得來的,表示多3盆
師: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一下:我們今天擺的結果和昨天兔寶寶擺的結果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擺的結果有剩余,而昨天兔寶寶擺的沒有剩余
師:昨天兔寶寶搬了15盆花,每組擺5盆,正好擺了3組,沒有剩余;而今天23盆花,每組擺5盆,擺了4組,還多3盆,這里剩下的不夠再分的這個數就是“余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 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師: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把其他三種擺法分別列出橫式和豎式,再說一說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是什么
(生計算,三名學生板演)
師:看見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兔寶寶的好朋友也趕來了,你們看它是誰?(課件出示)讓我們和啄木鳥一起來給大樹看看病吧!
(生給大樹上的豎式改錯)
師:兔寶寶還為聯歡會準備了好吃的,你們看是什么?(課件出示53頁第2題)
生:面包
師:有多少個面包?
生:21個
師:兔寶寶給大家提供了三種裝法,你選擇其中的一種,可以動手分一分,也可以動腦想一想,然后說出能裝幾袋,還剩幾個
(生匯報)
師:說一說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有余數的問題
(生匯報)
四、 總結
師:通過今天幫兔寶寶布置教室你有什么收獲?
(生匯報)
師:筆算除法應該注意什么?
(生匯報)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和理解數學,同時倡導學生學習數學應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這一“問題解決”的過程。上述新課程所體現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師要為學生學習數學創設“問題情境”。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時精心設計了以下情境:由一個可愛的小兔手偶將孩子們帶入到數學的王國,并創設了幫助小兔布置教室,擺花盆這一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走進了本課的學習,大大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索新知的欲望。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的動作性還占相當的比重,合理的操作性練習對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用23個圓片代表23盆花,來動手分一分,擺一擺,通過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余數產生的意義,理解了余數的含義和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含義。
為了使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數的問題。學生們暢所欲言,如一位同學說:“媽媽買了10個蘋果,三口人分,每人分得3個,還剩1個。”這時又有一 位同學站起來說:“我還有辦法把它分平均了,把這剩下的一個蘋果切成3份,每人就能吃同樣多的蘋果了,這樣還可以看出他們家很團結。”聽到他的回答,我想:這不正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機會嗎!于是我號召全班同學為這個懂事的孩子鼓起了掌。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臺,教師要積極探求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