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精選12篇)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
這部分內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認識復式統計表,包括例1和練習二十;
第二段,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包括例2和練習二十一;
第三段,是本單元的整理與練習。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要讓學生感受復式統計表與復式條形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
和單式統計表和單式條形統計圖相比,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信息容量更大;二是不僅便于比較同一項目中的不同數量,而且便于在不同項目之間進行比較,從而能使學生對統計結果獲得更為充分的認識。教學時,首先要注意讓學生經歷把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可以利用例1提供的素材,先創設四個興趣小組活動的情境,并給出每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讓學生把數據分別填寫在四張單式統計表里。然后引導學生比較這四張統計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相同點,明確這幾張統計表都有性別和人數兩欄;通過比較不同點,明確每一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某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應該怎樣填?通過思考以及其后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這張統計表不僅要反映每個小組男、女生的人數,還要反映各小組的總人數以及這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人數。其次,要重視對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學生填寫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后,可以讓學生看表回答下列問題:從表中除了可以看出各小組的男、女生人數和總人數之外,還能看出哪些信息?把各小組的總人數進行比較,能看出哪個小組的人數最多,哪個小組的人數最少嗎?把四個小組的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進行比較,是男生人數多,還是女生人數多?教學例2時,除了讓學生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回答:北京市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高,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低?桂林市呢?從整體看,哪個城市的平均氣溫高一些?
2.恰當控制教學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制圖練習。
學生學習統計主要是為了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因此,不宜讓相對繁瑣的制表、繪圖的操作干擾學習重點。況且,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手工繪制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基于上述考慮,在教學復式統計表時,教材都提供了相應的表格,而側重于讓學生填表分析;在教學復式條形圖時,除了讓學生看圖分析、回答問題之外,只要求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并畫好格線的圖中涂上直條。教學時,一方面要把分析圖表以及根據圖表中的信息回答問題作為重點。另一方面要突出如下幾個環節的指導。第一,具體指導學生讀懂復式統計表的表頭。以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為例,表頭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它們分別表示橫欄類別(性別)、表中數據(人數)和豎欄類別(小組名稱)。第二,具體指導學生計算復式統計表中的“合計數”與“總計數”。仍以例1中的復式統計表為例,其中的“合計數”主要表示各小組男、女生人數的和,“總計數”主要表示四個小組的男生人數之和與女生人數之和。而四個小組的“總計數”,既可由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計數相加得到,也可由每個小組的合計人數相加得到。進一步,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利用這兩種方法分別計算能起到檢驗的作用。第三,要具體指導確定直條高度的方法。以例2后面的“試一試”為例,要幫助學生確定表示“8人”和“12人”的直條的高度。可以提醒學生先用“毫米”作單位量出縱軸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體均分成5份,并由此確定表示相應人數的直條的高度。
3.因地制宜,組織實際調查活動。
這部分教材結合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安排了較為豐富的實際調查活動。如,練習二十的第1題,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家庭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數量;第4題讓學生調查本小組同學體育達標的情況,并要求綜合各小組調查的數據完成復式統計表;第5題讓學生調查在最近一次的學校田徑運動會上有關班級各個比賽項目的得分情況;練習二十一的第2題,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在體育達標活動中,有關項目的合格情況;整理與練習的第4題,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情況;“了解周圍的家庭”,讓學生調查附近10個家庭最近一次水費、電費、電話費和燃氣費的繳費情況,或有關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及收成情況。教學時,一要根據本地、本班的實際選擇合適的項目組織相應的調查活動。可以從上述活動中選擇一些便于組織的活動,也可以自行設計一些其他項目的調查活動。二要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合理分工:要有人負責詢問、有人負責記錄、有人負責核實數據。三要提醒學生在調查中學會和他人交往,注意言行得體、大方、講禮貌。四要引導學生及時整理調查的數據,用合適的方式描述數據,并主動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4.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增強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體會相關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整理與練習”中的第5題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測量并記錄蒜葉在不同生長環境中生長的數據,并通過填表、分析,初步發現蒜葉在不同生長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教學時,要提醒學生:(1)應按題目要求的時間及時測量蒜葉的長度;(2)每個蒜頭長出的蒜葉可能不止一片,測量時應測量最長的那片;(3)以“厘米”作單位測量,測量結果應精確到十分位。
“整理與練習”中的第6題讓學生先分別按要求在一個正方體木塊的六個面上寫上1、2和3,再通過拋木塊的活動,收集并整理每人拋20次后數字1、2、3各自朝上的次數,完成相應的統計圖。這項活動既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性,又能使學生從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溝通了統計與概率的聯系。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按要求分組開展活動,并認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完成相應的統計圖,也要讓學生看圖說說每人拋正方體木塊的結果有什么共同特點,哪個數字朝上的次數最多,哪個數字朝上的次數最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2
第一學段在每一冊教材里都安排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
一年級(上冊)
用分、排、數等方法整理信息,獲得數據。簡單的表格。象形統計圖。
一年級(下冊)
用分類、符號記錄等方法收集、整理隨機事件中的信息。簡單的統計表。
二年級(下冊)
方塊統計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級(下冊)
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獲得不同的數據。
三年級(上冊)
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
三年級(下冊)
平均數的意義、計算方法和實際應用。
平均數是常用的統計量,本單元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算法。教學平均數的目的不限于怎樣求平均數,更在于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用平均數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征。全單元編寫了一道例題、一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編寫了兩篇“你知道嗎”,分別是: 聯系平均數的實際應用介紹了演唱比賽時是怎樣計算平均分的,結合實踐活動講述了心臟跳動和血液流動的知識。
為什么求平均數?平均數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求出的平均數說明了什么?這些都是例題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例題的編寫線索。
例題首先創設一個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中的個數表示在條形統計圖上,要比較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由于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顯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績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難對應著進行比較。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時候,教材提示學生: 分別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雖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學生有“平均分”為基礎,又在現實情境之中,他們大都能夠接受。怎樣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教材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可以在條形統計圖上移多補少,使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樣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個數合起來平均分。無論哪種方法,都能清楚地體現了平均數的意義——4名男生套中的總數不變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讓各人套中的個數都相同。學生在探索計算平均數的方法的過程中,領會了平均數的意義。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后,繼續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這時男生套得準一些就很清楚了。在這道例題里,學生學到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到平均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狀況,體會到平均數作為一種統計量的作用。
教學這道例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問題情境要濃,認知沖突要強烈。充分利用“套圈”這個學生喜歡的游戲和比較男、女生誰套得準這個學生喜歡的問題,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罷不甘的矛盾狀態,在原有的方法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心理氛圍中進入“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這個新課題的學習中去。第二,讓學生在求平均數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當提出分別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后,不要急于討論或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因為還不具備理解平均數意義的條件。要先讓他們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無論他們采用哪種方法(在圖上移多補少或先加后除計算),都能體會到是原來各人套中個數不同變成各人套中個數相同,而且幾個人套中的總個數沒有變,這就是平均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是講給學生聽的,是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的。所以,教學平均數意義的理想時機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以后,教學的方法是學生講方法、悟體會。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并比較了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以后,要組織學生說說平均數有什么用,既鞏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又體會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題先移動筆筒里的鉛筆,看看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鉛筆,是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平均數的意義,“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來嗎?”是讓學生鞏固計算平均數的方法。第3題是判斷題。160厘米是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隊員的身高,籃球隊里會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隊員,也肯定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在教學第4題時,要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 哪幾天賣出蘋果的數量低于(高于)平均數?哪幾天賣出橘子的數量低于(高于)平均數?這些問題能引導學生利用平均數分析各個數據在整體里的位置。
練習九不以計算平均數為重點,而是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引導學生用求得的平均數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描述,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應用。第3題先找到哪位同學捐的本數最多,再計算平均每位同學捐的本數。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就能知道平均數一定比最大的那個數小,比最小的那個數大。這就是平均數的范圍,也是估計平均數的常用方法。第4題也有這樣的設計意圖,能為第6題的估計作鋪墊。
《運動與身體變化》是專題型實踐活動。在“提出問題”欄目里,從運動會使身上出汗、脈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選擇脈搏加快作為研究的專題。“實驗討論”欄目引導學生應用統計的方法進行研究。教材幫助學生設計了研究方案,讓學生調查、處理數據,并利用統計量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結論,回答專題里的問題。“引申反思”欄目除了走訪體育老師,還要學生自行設計研究運動引起呼吸變化這個問題。這次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學生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和與人合作的交際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的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矛盾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大象爺爺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領著全家、帶著禮物來到大象家給他過生日。你聽,他們一起為大象爺爺唱起了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播放音樂)大家跟著一起唱吧!(學生歡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師:看了這張圖,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小動物?
生2:我想知道小猴家來了幾只?
生3:我想知道小狗家來了幾只?
生4:我想知道小豬家來了幾只?
師:這張圖上,來大象家的客人排列得比較亂,你能想一個什么好辦法,讓別人一下子就知道剛才提的問題呢?
生:可以把它們一樣的小動物放在一起。
師:對,也就是可以把它們分類理一理。
評: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學習的前提。“大象爺爺過生日”這一兒童熟悉的社會畫面,具有鮮明的色彩,精美的動畫,悅耳的音樂,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教師適時地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解決生活問題的數學策略,有意識地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鼓勵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簡單的統計圖
師:咱們可以請積木來幫忙整理,一塊積木表示一只小動物(每塊積木側面貼有動物圖案)。每一只小動物用哪種積木表示?
生:用長方體表示小狗,用正方體表示小猴,用圓柱體表示小豬。
(學生獨立操作:在桌面上自下往上搭,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一只只小動物依次來大象家的過程,屏幕上出現一個小動物,學生就搭一個,一人板演。)
評:學習數學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自己動腦動手作數學收集整理材料,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讓每個學生手腦并用都參與搭積木的活動過程親自感受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并培養了學生應用多種感官參與思維活動的能力。用積木表示小動物,滲透了替代思想,搭好的積木就是立體的統計圖;要求放在桌面上搭,體現了統計必須在同一平面上進行的思想;要求學生自下而上搭,暗示了制作統計圖必須自下而上的方法,為以后的統計教學埋下了伏筆。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來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豬家來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來了5只。(教師根據口答板書。)
師:像這樣,把來大象家做客的客人分類理一理的過程就是統計。
三、簡單的統計表
師:從這幅圖中,還能統計什么?
生:還能統計花。
師:可以把這些花按什么來分類理一理?
生:按顏色來理一理。
師:有哪幾種顏色的花?
(學生獨立操作:把花分顏色整理在線框內,一個框里擺一種花,一人板演。)
師:剛才小朋友把花按顏色理一理的過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統計。
師:看了這張圖,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紅花有5朵。
生2:我發現了黃花有4朵。
生3:我發現了綠花有3朵。
生4:我發現了紫花有2朵。
生5:我發現了這些花是按從多到少的規律排列的。
生6:我發現了這張圖排列的像樓梯。
師:你真聰明!這正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生7:……
師:老師根據這張統計圖,畫了一張表,你能填嗎?
(學生自己填表后集體交流,教師板書如下:) 紅花 黃花 綠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師:看了這張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我想問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多?
生2:紅花和黃花一共有9朵。
生3:我想問綠花比紫花多幾朵?
生4:綠花比紫花多1朵。
生5:我想問四種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6:四種花一共有14朵。
生7:我想問為什么紅花有5朵,黃花有4朵,綠花有3多,紫花有2朵?
生8:因為圖上就畫了這么多嗎!
生9:我想問什么花最多?什么花最少?
生10:……
評:章志光教授這樣說:“從可能性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創造力,即潛在的創造力。”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個性、極具潛力的思維主體,關鍵是我們的教學有否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開放性的問題——“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暢所欲言,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一次又一次引領著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海闊天空。
四、鞏固應用
師:大象爺爺為了感謝大家幫了它統計的大忙,想請客,請大家吃水果呢!它來到水果店一看,呀,這里的水果又多又新鮮,有蘋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可是呀,它不知道小朋友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哪些要多買一些點,哪些要少買一點,該怎么辦呢?
生:可以先進行統計。
師:大象爺爺該怎樣統計呢?大家愿意幫忙嗎?
(小組活動:將每人最喜歡吃的水果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在虛線框里,再將小組的統計結果填在書上色統計表里,同時播放優美抒情的音樂。)
師:請各組長匯報并展示統計表。
組長1:我們組最喜歡吃蘋果的有2人,沒有人喜歡吃梨,最喜歡吃西瓜的有1人,最喜歡吃桃子的有1人,最喜歡吃草莓的有3人。 蘋果
梨 西瓜 桃子 草莓
2人 0人 1人 1人 3人
組長2:……
師:猜一猜,我們全班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少?
生:我猜最喜歡吃梨的人最少,最喜歡吃草莓的人最多。
評:讓學生猜一猜,一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二者又重視了學生估算能力、數感的培養,可謂一石雙鳥。
師:小朋友到底猜的對不對呢?讓我們來算一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各組統計表匯總全班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少。)
生:我們算下來全班最喜歡吃蘋果的有7人,最喜歡吃梨的有3人,最喜歡吃西瓜的有8人,最喜歡吃桃子的有6人,最喜歡吃草莓的有16人。
師:每一種水果都有很豐富的營養,小朋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所以每一種水果都得吃,不能偏食。
評:新的數學教育觀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嘗試采用了分組實踐操作的方法,發揮動態的集體力量,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享受到合作的歡樂和成功的愉悅。
五、反思延伸
師: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我學會了怎樣統計。
師:你還想統計什么?
生:我想統計全班小朋友。
師:可以按什么統計?
生1:可以分成男同學和女同學。
生2:可以分成高的和矮的。
生3:可以分成胖的和瘦的。
生4:“可以分成長頭發的和短頭發的。
生5:可以分成扎辮子的和沒扎辮子的。
生6:可以分成姓張的和不姓張的。
生7:可以分成有牌子的和沒有牌子的。
生8:可以把雙胞胎分出來。
生9:可以分成有紅領巾和沒有紅領巾的。
生10:可以按衣服的顏色分。
師:小朋友真聰明,想到那么多呢!還可以統計什么?
生:還可以統計來聽課的老師。
師:可以按什么統計?
(學生回頭仔細觀察。)
生1:可以分為男老師和女老師。
生2:可以分為長頭發的和短頭發的。
生3:可以分為我們學校的和不是我們學校的。
生4:可以分為戴眼鏡的和不戴眼鏡的。
生5:可以分為帶皮包的和不帶皮包的。
(在場的老師不由自主地笑出了聲)
評:在這一刻,學生的思維閘門完全打開了,他們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自由聯想,暢所欲言。面對問題,能主動尋找其知識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正是應用意識的具體體現。在這一刻,學生深深地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對學習的好奇心,引發更強烈的求知欲望。
總評:
執教者注重轉變角色,把充分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高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采用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學生動口動腦的實踐精神、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全體學生不斷萌發創新思維的火花。
教師的評價觀徹底改變,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語言,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密切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想,突破了學科本位,將美術音樂引入課堂,營造了愉悅的情境,學生學習熱情高,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體現了學生較高參與率,體現了學生能學習、會學習,體現了探索創新,是體現課改新理念的一堂好課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4
四年級(下冊)教材教學了折線統計圖,本單元繼續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提高統計能力,發展統計意識。
復式統計圖里一般同時表達兩組數據,它們有共同的主題,各反映一個內容,分別畫成兩條折線,便于人們根據折線的形態以及兩條折線的位置關系,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獲得需要的信息。例題和習題選擇寬廣的題材,讓學生充分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它的應用價值。
1 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例題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青島、昆明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折線統計圖的回憶。提出的問題是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教材把兩幅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通過三個問題,逐步教學復式統計圖的知識。
第一個問題是識別復式統計圖中表示兩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線,引導學生看懂復式統計圖里的內容。在一幅統計圖里,用兩條折線表示兩組數據,為了便于區分,例題把一條折線畫成實線,另一條折線畫成虛線,用圖例說明兩條折線各表示哪組數據。教材沒有把這些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讓他們帶著“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這個問題看統計圖,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這些知識,理解把兩條折線畫成不同形式的線的原因以及圖例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兩個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與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復式統計圖上比較這些內容,不需要計算,只要觀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距離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離最遠,降水量相差最大。顯然,在復式統計圖上進行比較比在兩幅單式圖上比較方便得多。這是復式統計圖的優點,也是例題的教學重點。教材讓學生在活動和思考中獲得這些體驗,明白人們為什么制作復式統計圖的道理,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第三個問題是開放的,繼續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描述現象,提出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重視發展統計觀念。
練習十三配合例題,看重進行三個方面的練習。
(1) 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第1題和第6題都是畫圖練習,要根據統計表里的數據,在圖上描點、連線。在教學單式折線統計圖時,已經進行過這樣的練習。制作復式統計圖要注意兩點: 一是兩組數據要一組一組地在圖上畫出來。如第1題,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氣溫的點,并連成折線,再畫出表示最低氣溫的折線。如果兩組數據同時畫,容易發生錯誤。二是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要嚴格遵照圖例的規定畫,不能弄錯,更不允許別出心裁。如果第1題把表示最高氣溫的折線畫成虛線,最低氣溫的折線畫成實線,對照圖例,就鬧出一天里的最高氣溫低于最低氣溫的笑話。如果隨心所欲,把一條折線畫成紅色,另一條折線描成藍色,那么別人對照圖例,就無法分辨兩條折線各表示的數據。
(2) 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統計活動不能停留在數據的獲得和呈現上,其價值更體現在對數據的利用上。關于這一點,在前幾冊教材中已經相當重視。本單元一如既往,第2、3題都是看圖回答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在統計圖里收集信息,比較數據,分析狀態,作出判斷。這兩道題緊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一是比較同一時間的兩個數據的大小,如1999年我國固定電話的用戶比移動電話的用戶多,2003年移動電話的用戶比固定電話的用戶多;二是從兩條折線的形態分析兩個事件在發展態勢上的差異。如表示移動電話用戶的折線明顯比固定電話用戶的折線陡,反映出1999年到2003年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比固定電話快。明園小學五年級一班學生家庭擁有電話機和計算機情況統計圖里,表示電話機數量的折線從2001年起保持水平狀態,反映出從這一年起各個家庭里都有電話機;表示計算機數量的折線從2001年起逐漸變陡,反映從這一年起擁有計算機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聯系課外活動應用統計知識,培養統計觀念。
小學生的統計觀念是初步的,表現為對統計活動有興趣,能應用習得的統計知識開展統計活動,能通過收集、分析數據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簡單現象。第4、5題為此而設計。第4題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記錄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長變化情況。不僅讓學生看圖回答問題,還鼓勵學生做一做這樣的實驗。綜合數學和自然兩門學科里的知識與活動,感受數學是人類活動的工具,是人們進行表達與交流的一種語言。第5題是復式折線統計圖記錄的兩架模型飛機在空中的飛行情況,其中有每架飛機的飛行高度從逐漸上升到保持平穩,再到逐漸下降的過程信息,可以對這兩架模型飛機在空中的飛行時間、各個時刻的飛行高度進行比較,從而對它們的飛行情況進行評價。讓學生又一次感受統計能描述客觀世界里的一些現象。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5
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理解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意義,能利用周長和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并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3、能利用年、月、日和統計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合作和創新意識,體驗成功的樂趣。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逛商場嗎?今天我們一塊到商場去看看。
二、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92頁第一題:列綜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題。
這是一個關于購物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的各種信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理解“相當于”的含義,弄清數量關系,然后獨立解答。組織學生交流時,要注重讓學生說清解題思路。
除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外,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出“5個學生包比1個女士包貴多少錢”等兩步計算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進行解答。
此題結束后,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己編一道類似的題目,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并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大膽的說己的想法,說清解題思路,使學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自己編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把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培養了數學應用意識。
2、解決課本92頁第二題
此題主要檢測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的概念及計算方法的掌握情況。練習時,可讓學生親自動手拼一拼,根據自己所拼長方形的長與寬,計算出周長和面積,要注意拼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交流時,讓學生邊指自己所拼圖形邊說計算的周長和面積,把表格填完整。最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從表格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通過圖形的長和寬的變化,周長和面積有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從中發現各種不同的拼法,再發現規律,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3、解決課本92頁第三題
此題主要檢測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找到數學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提出的問題,進一步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4、解決課本93頁第四題
這道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年、月、日知識的掌握情況,可放手由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情境圖,了解信息,獨立解決。交流時,重點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最后一幅圖,通過:為什么只過了3個生日?啟發學生自然的想到:每4年過一個生日,肯定是在閏年,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拓展延伸
1、一共有476名同學參觀恐龍館,平均分成4批參觀。先估一估,再算一算,每批有多少人?
2、學校計劃買18個排球,每個9元。如果從買排球的錢中拿出45元買跳繩,剩下的錢還可以買幾個排球?
此題要注重讓學生理清解題思路。
3、一頭奶牛的體重是540千克,它相當于3匹馬的體重,一匹馬的體重是一只小侯的4倍。
(1)一只小猴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2)一匹馬和2只小侯一共多少千克?
(3)6只小猴比一匹馬重多少千克?
(4)你能自己提個問題并解答嗎?
4、用24米長的籬笆在一堵墻邊圍起一塊長方形菜地,這塊菜地的面積最大可以是多少平方米?
5、用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折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框架。框架所圍的面積分別是24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求這根鐵絲的長和折成的長方形、正方形框架各邊的長。
6、在一次語文考試中,王明考了88分,李麗考了94分,張林考了86分,而王明、李麗、張林、劉紅4人的平均成績是90分。劉紅的成績在平均分之上還是在平均分之下?
四、全課
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6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統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我們在幼兒園的時候都唱過一首兒歌《小白兔》,今天咱們再唱一次怎么樣?(師生拍手齊唱兒歌)今天,不但可愛的小白兔要來到我們的課堂上,可愛的小灰兔也要來呢!大家高興嗎?
一、認識簡單的復合統計表。
(一)創設情境,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和復合統計表的形成過程。
1.師:這一天,小白兔們和小灰兔們要進行一場勞動大比武,比比看在相同的時間內哪一隊拔的蘿卜、采得蘑菇多。他們正為找裁判發愁呢,我們給他們當一回裁判怎么樣?要當好裁判必須注意力集中,把他們每一隊拔了幾個蘿卜、采了幾個蘑菇數準確,你能做到嗎?
2.播放動畫。(動畫中,一只小白兔抱著一個大筐、一只小灰兔抱著一個大筐各自收集本隊的勞動成果,一會兒一個蘿卜“飛”到白兔隊的筐里,一會兒一個蘿卜一個蘑菇一塊“飛”到灰兔隊的筐里,接著又兩個蘑菇一起“飛”到白兔隊的筐里… … 真是令人眼花繚亂,想數出它們的個數根本不可能。)
3.師:哪位小裁判說說你數的結果?(此時的學生肯定是一肚子苦水)
4.師:我們這個裁判怎么當?誰出個主意?
5.學生自由發言。
6.再次播放動畫,學生用自己的辦法嘗試統計。
7.學生交流哪種辦法合適。(一般統一在小組分工合作數上。)
8.再次播放動畫,學生用可行辦法進行統計。
9.交流統計結果,發放如下統計表,填寫后各小組商議哪個隊獲勝。
小白兔隊: 菜名蘿卜蘑菇數量 小灰兔隊:菜名蘿卜蘑菇數量 10.小組間交流比賽結果。
11.師:比賽結果已經出來了,你對這兩個統計表有什么看法嗎?(引導使學生看到兩個表格有重復之處,可以合并成一個。)
12.指名說自己的合并方法。
13.微機演示合并的方法。
(二)創設情境,學生鞏固對簡單復合統計表的認識。
1.出示以下統計表。
請你統計一下本班男、女同學喜歡看的動畫片情況。
片 人 名 數性別《機器貓》《貓和老鼠》《海爾兄弟》《哪吒傳奇》男 女 2.師:誰說一說要求統計什么?統計表的內容都有哪些?
3.師: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統計呢?哪位同學愿意帶領大家統計一下?(學生邊統計邊記錄結果。)
4.指名展示統計表。
5.師:假如你是電視臺的節目編導的話,為了使看你們臺節目的人多,你選擇哪部動畫片播放?為什么?但我們不能總放一部片子,時間長了,大家也就不喜歡了,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大家為什么喜歡,咱們現在做一個現場采訪。
二、進一步認識統計圖。
(一)放手探索,讓學生認識一格代表五個單位的統計圖。
1.師:同學們有這么多的好動畫片可看,真讓老師羨慕。老師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條件不行,電視機很少,沒有動畫片看。剛剛一、二十年的時間,不但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而且電視機的檔次越來越高。從這里看,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得還是很快的。不僅如此,老師小時候家在農村,看到輛汽車都是件稀罕事,而現在滿大街什么車都有。(微機出示老師帶領同學統計汽車的情境圖)為了了解各類車的情況,老師帶領四位同學在公路邊對經過的車輛進行了20分鐘的統計,結果如下:
種類轎車面包車客車貨車輛數503025102.指名說出以上統計結果。3.師:這里有一張方格紙(沒有標出數據),老師打算讓大家用涂方格的形式記錄這個結果,仔細看有問題嗎?
4.學生發現沒有標出數據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一般會出現兩種可行方案:一格代表5輛;一格代表10輛。學生自由選擇其一進行記錄,然后各自展示,使學生看到,后者雖然比前者省勁一點,但不如前者美觀。
5.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學生觀察圖表進行回答。
①面包車比貨車多幾輛?你是怎樣知道的?
②哪種車最少?哪種車最多?它們相差幾輛?
③20分鐘后來的第一輛車是哪一種?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一種?
(二)聯系實際,讓學生利用統計圖觀察身邊的事情。
1.師:同學們有這么多好動畫片看著,有這么多種車坐著,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哪個同學想說說自己在學習上哪些方面表現得好,哪些方面表現得還不是特別好?
2.微機出示下圖。
師:這是三位同學四個學期的數學考試成績統計圖,我們分別看一下每位同學每個學期的成績是多少?能不能預測一下他們下一學期可能會得多少分?我們再試著分析一下,他們三人在學習上有什么特點,為使他們今后在學習上有更好的表現,送他們每人一句話。
三、課外延伸,應用統計。
學生課后,把自己各學期的考試成績做成一張統計圖,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考慮怎樣調整學習狀況。
【評析】
本課處處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具體分析如下:
1.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①在認識簡單的復式統計表時,創設了“勞動大比武”和“統計喜歡的動畫片”兩個情境,使學生通過動畫與實際組織經歷了收集、整理的過程。
②在認識條形統計圖時,創設了“數汽車”的情境,此時,學生已有了1格表示1個單位、1格表示2個單位的知識經驗,教師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沒有出現統計圖左側數據,不把一格表示5個單位直接轉達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裁決,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案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學生在爭辯中達成共識,從而在極短的時間內經歷了知識在否定與肯定中產生的過程。
2.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礎。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種體現個人品質與風采的素質。作為教師,就應通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形成良好品質,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課開始時設計的“勞動大比武”很巧妙,*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數出小兔子們的勞動成果的,這就逼著學生們進行合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3.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的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一個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情感和態度,才能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本節課在設計各環節時,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認識到了學習統計的必要性:為給小兔子們當裁判而統計、為了解各種車的數量結構而統計、統計同學們喜歡的動畫片可以給電視臺的節目編導出謀劃策、統計同學們的學習成績可以為今后的學習做出指導。每個情境決不是“信手拈來”,而是處處體現了培養學生的情感與態度。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7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分析尋找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作出進一步的判斷和決策。
教學重點: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第38頁例1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3.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統計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3~94頁。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水彩筆、水果圖片、統計表等。
一、導入
師: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里,美麗的大森林里可熱鬧了,小動物們正在進行春季投籃比賽,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播放比賽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師:比賽結束了,誰投進的球最多呢?
生:看不清楚。
師:大家來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誰投進的球最多?
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對于學生想的方法給予充分肯定。
師:就是要把小動物投進的球記錄下來。
師在黑板上貼出比賽的三種小動動物的圖片。
師生合作,當誰投進一球時,就在誰的上面貼一個籃球圖。(邊播放課件邊貼籃球,強調籃球最好對齊,這樣便于比較)師生之間創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的伙伴關系,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在收集、記錄數據的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師生共同統計出:
師: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1:可以知道小熊投進2個球,小猴投進3個球,小象投進4個球。
生2:可以知道小象投進的球最多,小熊投進的球最少。
生3:可以知道小象是投籃冠軍。……課件演示比賽結果。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真正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新的教學理念。
師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每種小動物進球的數量及勝負情況,像剛才這樣的記錄過程就叫做“統計”。(板書:統計)師:這節課我們就來比一比,看誰是最優秀的“小小統計員”。
二、教學例1師:小朋友們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鮮花)
師:為了把我們的校園打扮得更加美麗,同學們從家里帶來了各種顏色的鮮花。
(課件出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刺激學生的感官,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體現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有哪幾種顏色的花?
生:有紅花、藍花、黃花、粉色花。
師:你能很快看出每種顏色的花有幾盆嗎?(生:不能)
師:這就需要進行統計,我們先來統計紅花有幾盆。(學生點數出紅花有8盆)紅花的盆數可以用下面的小格來表示:每小格表示一盆花,8盆花就用8個小格來表示,在括號里寫出
(8)盆。(教師在電腦中演示統計紅花參數的過程:得出8盆,在方框里涂上8格)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對數據的收集、整理、記錄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讓學生初步感知不確定的現象。
師:小朋友們,這種統計方法你們學會了嗎?請打開書本第93頁,統計出每種顏色的花。每種顏色的花有幾盆,就在方格里涂上幾格。
集體評講,得出統計結果,再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出示)根據學生回答的結果,及時利用課件進行反饋,對學生進行鼓勵,樹立自信心。1.( )色的花最多,( )色的花最少。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9
光明小學數學課導學案
年級
六年級下冊
課題
《統計與概率》備課教師楊紅霞
執教
楊紅霞
備課
日期
3、11
學習目標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2、引導學生回顧統計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統計活動中我們一般經歷“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的過程。體現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重點難點重點:在分析統計圖時,能準確提取統計信息。難點:在分析統計圖時,避免信息產生誤導,能綜合運用統計知識認真分析數據。
主 要 導 學 過 程教 學 環 節時間分配活動內容導學策略與方法備注一、導入新課
5分
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準備怎樣向他們介紹我們班的情況呢?
(1)列出幾個你想調查的問題,全班交流后,選擇3個問題開展調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數據?與同伴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
(3)實際開展調查,把數據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數據,,你能夠得到到哪些信息?問題指向,預習先行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頁第4題圖,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怎樣整理六(1)班家庭成員人數的調查結果?
2、可以畫條形統計圖,并提出一些問題。
(1)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月平均氣溫變化有什么好處?
(2)假如小芳買課外書用了20元錢,那么小芳的零花錢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你還學了哪些統計圖?舉例說明集中統計圖各自的特點。
呈現目標,任務導學
三,當堂檢測
按照要求完成活動單問題檢測部分
15分1、結合實例,說說自己對平均數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應用平均數的例子。
2、看圖回答問題,p84 1題,某地區6-12歲兒童平均體重情況。看圖回答問題。學生自己完成活動單問題。3、問題生成單的第二題:某日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日報,通過看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得出那些結論?4、問題生成單第三題:學校氣象小組測得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室外氣溫,并求出平均氣溫。強化訓練,當堂達標四.小結與評價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五.布置作業完成鞏固與應用的5、6題板書設 計統計與概率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教學反思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0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先來說說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并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說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說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于黑板之上,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后匯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并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么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么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么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后,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于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并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后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并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么只涂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涂了4格,現在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著請學生看著統計圖,說說從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采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涂幾格,怎么涂?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后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范,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板,你會怎樣進貨?說說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說教強得多!并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樂于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說說缺了什么?然后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制成統計表,并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么收獲?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1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統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杠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 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 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并將結果登入表內。
(3) 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 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了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范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游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說一說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并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制統計圖。通過教師繪制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后每人在書上繪制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么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說課,謝謝大家的聽講!
第十單元《統計》教材分析 篇12
說課稿一
這次說課,選擇的內容是人教實驗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統計》。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教法及學法指導、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先說教材:
1、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冊教材的變化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加,條形統計圖的每格表示 2 個單位。這一部分內容,是一年級下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繼續, 同時又是為下學期學習復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每格表示 5 個單位)進行知識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過渡銜接的作用。
2、在內容的選擇上,教材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注意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
3、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制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2)讓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 個代表 2 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用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學生情況:
接下來,是對二年級學生情況的分析。 在學習使用本冊教材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早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 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初步具備了運用簡單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記錄方式,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 個表示 1 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這些必要的知識基礎以外,與一年級學生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識已經初步形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我將主要談一談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新授課階段,也就是在第一課時中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個教學環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課堂總結評價。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在第一課時中,我選中的切入點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就自然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要想知道我們班同學對每種小動物的喜歡程度,統計知識會幫助我們的。”
2、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
揭示課題以后,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
具體來說,有 4 個小步驟
(1)個人選擇,收集數據。就是讓學生在調查表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組長對組內同學的調查表進行收集。在這個小環節中,要注意 2 個小問題。一是提醒學生只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 二是注意調查表的數量和實際人數是否相符。
(2)數據的整理和記錄。收集上來的調查表,自然要進行匯總。在小組學習中,每人選擇記錄其中的一種小動物,同時,為了能更好的反映問題,還要選擇一個小組到黑板前進行分別記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不過,為今后著想,應引導學生盡量選擇“正”字的記錄方法。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鑒于這種隨機調查中數據的不確定性,調查表中的數據由教師進行匯報,學生只是負責記錄即可。
(3)數據的描述。對數據的描述,一個是學生根據自己記錄的數據,小組內合作完成統計表, 另一個則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的認識。關于這一點,可分為三個層次,三個教學梯度。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可是,由于課前準備的條形統計圖格數有限,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格子不夠。這樣,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同學們,既然格子不夠,就請你動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學商量一下,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在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可能會想到許多中解決方法,比如說接著往上涂, 涂在另一邊等。當然,如果有學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方法,那么,在經過了展示、交流、匯報、比較以后,學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個單位將是解決方法;反之,如果沒有學生想到這種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了 “同學們,老師也想到了一種解決方法, 你想不想聽一聽?”最后,進入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本節課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當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統計圖。在這里,也有幾個問題要處理好:一是統計圖左側的頻數變化范圍要補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學生以一當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數據中若出現了單數,半格的處理或者涂法。
(4)數據的分析。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學生討論匯報的過程中,相機出示并解決教材中的練習題。
3、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
由于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費時會比較常,所以,本節課的鞏固拓展練習只安排一個內容即可:教材中練習第二題――某地區 11月份的天氣情況統計。
關于這一個練習內容,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了解并認識幾種氣象標記。
(2)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統計表,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并進行展示。
(3)是對統計圖表的分析,在這里,尤其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語言表述的清晰、準確性。
4、課堂總結評價。
最后,進入本節課的課堂總結評價階段。由于這一節課,教學內容完全放手給學生,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所以在評價時,可采用小組內自評和小組間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和表現。
教法及學法指導: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第四大部分內容――本節課的教法及學法指導。本節課需要做到的課前準備有:調查表、4 種動物卡片、統計表和空白統計圖、實物投影等。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調查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五、預期的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尤其是讓學生經歷了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數據的描述、分析的整個過程,學生將會初步認識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真正從實踐的層面上了解了統計的意義,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精神也將得到培養和鍛煉。
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并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本冊教材與上一冊教材比,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因為統計的數據比較大,如果還用一格表示1個單位,就不方便了,根據本節課收集的數據來進入學習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以后還會學習用一格表示5、10或更大的單位。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生在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三、是教法與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這節課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讓他們不由自主的進入學習的狀態,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在記一記,畫一畫,在與同學的交流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與課時安排
教學準備:統計表,統計圖、動物卡片和水果卡片等。
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定標。有什么辦法能知道呢?同學們討論,這就要統計知識來解決,引入課題。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使他們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狀態中,從而激活了思維,也為下步更好地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過程的體驗,統計意義的了解做好了鋪墊。
第二步,同學們經歷收集數據的過程,填寫統計表。先提出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記錄四種小動物的人數呢?同學們已在一年級學了一些簡單的記錄方法,有的會說畫圓,有的會說畫三角形,有的會說畫√畫×,還有的會說畫正字……接著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記錄完后,再向全班展示記錄結果,讓大家比一比,評一評哪種方法記錄比較簡便,如果同學們沒發現,老師就引導同學們觀察發現,因為一個正字是五畫,我們可以采用乘法口訣或乘法算出結果,即使數字再大一些,記錄起來也比其他的方法美觀、好計算。最后把記錄結果一起填寫在統計表里。初步體驗到用正字記錄方法的簡便,也為以后學習用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打下基礎。
第三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認識一個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首先讓同學們觀察發現統計圖上的信息,再根據發現的信息提出并解決問題。最后請同學們根據統計的結果。這樣同學們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深刻感受到統計的作用真大呀。
第四步,鞏固練習與延伸。新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此環節,我請同學們繼續用學到的統計知識,現在調查我們班上喜歡跑步、游泳和跳繩的人數情況,然后完成統計圖和問題。最后延伸兩個問題:1、如果人數是單數的話怎么畫統計圖?2、之前我們學過統計圖時可以用1格代表1,今天又學習了用1格代表2,現在你們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往后面所學的知識遷移。
第五步,全堂總結談收獲。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再次的認識,從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學設計
教材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準備:
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生談話(播放歌曲)
知道短片里的小羊出現了多少次嗎?該用什么方法統計呢?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最熟悉的動畫片,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經歷體驗
1、收集數據
(1)、學生收集數據
A、短片快速地播放一遍,學生開始統計。
B、再次播放短片放慢速度,學生記錄。
討論該通過什么方式把它記下來,最后發現可以小組合作記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源于現實情境需要,分工協作,體會合作魅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在統計時,單靠自己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小組的分工合作。
(2)、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法進行統計
(3)、師:現在我們來看看每種羊各出現了幾次?
師:我們一起來完成統計表。
2、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
3、制作統計圖
(1)、學生嘗試獨立制作統計圖
學生畫統計圖時,強調在涂格子時不要超出格子,要涂滿。
(2)、展示評價學生的統計圖
【設計意圖】在矛盾的數學情境中,使學生經歷從一格表示數量1至表示數量2乃至更多,真正體現具體至抽象的數學化過程。
4、解決問題
(1)、師:根據統計圖,你幫老師解決這些問題嗎?
(2)、師:你還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三、鞏固體驗
1、創設情境
2、獨立填寫統計表、給統計圖涂色,老師適時指導。
3、展示學生作品并進行評價。
4、請學生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并請同學回答。
四、總結延伸
你能看出今天所學的統計知識與一年級的統計知識的不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