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說課稿(精選12篇)
《觀潮》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宋代周密的《觀潮》
我按以下五個程序說課,主要說每個程序的要點:
首先,我說教學分析。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觀潮》是山水游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這篇文章通過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與細描相結合,寫景與記事相結合,成功地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偉壯麗,又展現了南宋都城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后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之情。
2、學生分析
初二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學習基礎,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詞匯,了解了一些常見的基本句式,能運用已學知識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根據以上兩個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②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③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多角度、多修辭、多側面摹狀的寫景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反復誦讀,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提供句式,教給學生賞析優美詞句的方法。學習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感知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理解并運用本文形象逼真的描寫方法。
《觀潮》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和學情
《觀潮》是山水游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選自《武林舊事》,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古代詩文,單元要求“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的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在四年級里,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閱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以上內容,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了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導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里,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導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里,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借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說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很難一目了然,中學生養成閱讀注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復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復誦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閱讀課文
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解、自我圈點、自我評注,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四、說教學程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
(二)朗讀課文,了解大意
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范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后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復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著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于文章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
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
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
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里得到解決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系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群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并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說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
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后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并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說,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最后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獲了知識,那么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里,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復習鞏固、布置作業
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后布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學習其寫作技巧由于時間的關系,這道題可以在課后完成。
《觀潮》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觀潮》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組課文是圍繞“自然奇觀”的專題來寫,《觀潮》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本文通過作者對潮的生動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更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的魅力,體會大自然那種魔術般的神奇。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為了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錢塘潮之“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為了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并通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按照農村中年級學生的特點:知識內容廣泛了,很多事情都處于好奇,似懂非懂,開始有獨立性,自尊心逐漸增強,思想從單純走向復雜,開始有自己意向。
按照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我認為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應該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地3、4自然段。
4、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
為了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要突出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這個重點,突破體會課文中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這個難點。
二、說教法。
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文字描寫的景象難以形成深切體會,所以,我采用創設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因為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所以,我還將采用朗讀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是知識,更主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所以,我將讓學生采用自主探究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按照我對農村學生的了解,我認為本課可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體講了什么,引導學習生字,并且學習第3、4自然段。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讀懂重點詞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受到美的熏陶,同時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由于時間關系,我著重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意圖。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潮嗎?因為我們這里遠離大海,可能大部分學生沒有見過,所以我就以課件的方式播放錢塘江大潮的畫面,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教師解說:我們剛才看到的就是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想知道為什么嗎?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觀潮》這篇課文,找出答案。
板書:觀潮(齊讀課題)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懸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問、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是啟發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有效途徑,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
中年級的課文篇幅比較長,如果讓學生按照教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進行課前預習,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前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預習的基本內容是這樣的:
1、大聲朗讀課文,邊讀課文邊畫出本課的生字,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
2、遇到不認識或不懂的詞語,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還不能解決的做個記號請教老師或同學。
3、思考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過渡語:昨天老師已經布置預習了,預習得怎么樣?老師來檢查檢查。
1、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出現本課的生字詞,以檢查的形式,指名學生讀一讀,當讀到“罩”時教師強調翹舌音讀到位,讀到“鼎、崩”時強調后鼻音讀到位。接著,讓學生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說說那個生字記起來有困難,如“鼎”字,筆畫復雜,字不常見,我用字理來講,“鼎”是古代煮東西的鍋,上部裝東西的部分演變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變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來講的話學生很難理解。
3、讓學生通過開火車讀、賽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進行鞏固生字詞。這樣,多種形式的讀,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師真高興!接著讓老師看看你們更棒的表現,好嗎?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因為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
2、學生模仿老師朗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要求讀出正確的節奏、停頓和速度。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然后評一評同學讀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這評價的過程中,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為了評價別人而主動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習的能力。
4、教師及時肯定:“同學們讀得真不錯,接下來讓我們找找文中描寫得具體形象的句子,再來讀讀好不好?”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自己贊美,賞識的語言,多給學生表揚,激勵。因為教師正確使用激勵語言,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如“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的飛奔而來。”這些句子讓學生展示讀,教師再指導讀。
5、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
(教師隨機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
這樣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理清課文的脈絡,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中、潮來后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我們知道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匯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課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模仿讀、指名讀、自由讀、展示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品讀重點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一說這一自然段講的是什么?
讓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人物的詞語。
2、引導學生結合第一幅插圖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說說“人山人海”說明了什么?
3、再讀:體會江面的特點和人們此時的心情。
(五)感情升華,拓展訓練。
想想假如你在場會是什么心情?
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六)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獨立識寫課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過老師指導,能夠掌握難寫、易錯的字。
所以,在這一課我就重點指導“蒙、薄、昂”這三個字,“蒙”中間的短橫不能丟,“薄”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昂”下半部分的左邊不能加點。
五、板書設計。
潮來之狀
觀潮演兵之形正面描寫
弄潮之勢
觀潮之盛——側面烘托
《觀潮》說課稿 篇4
老師們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內容是《觀潮》的第二課時。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下面,我僅就自己閱讀、理解《觀潮》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設想,與大家做以交流。說課的內容大致分為這樣幾個方面:說教材、說學生、說目標、說思路。
一、說教材——解讀文本,感知“天下奇觀”:
《觀潮》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生動的語言展現了被人們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雄偉壯觀的景象。這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是先總的介紹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然后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之后”的時間順序,描寫看到、聽到和感到的壯觀景象。在重點部分“潮來之時”又按從遠到近的順序,抓住潮聲、潮形寫出了潮來時的驚心動魄。作者這樣清晰的行文順序,既向學生們揭示了怎樣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也提供給學生讀文,理清文章脈絡的一個扶手。這一點將成為我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明代詩人王在晉曾經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 其中,“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具體來說:潮來之前,作者通過觀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寫,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起描寫,再現了大潮的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潮頭過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以上就是對自己對教材的一個整體把握和分析。
二、說學生——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期,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讀自悟能力,如:他們在初讀課文中,會比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順序,也會在自由讀中相繼找出直接描寫潮水的語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變化,因此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可以自悟到的,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悟。但透過那一系列“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風號浪吼”等的精妙、生動的描寫,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觀”,那雄偉壯觀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學生的頭腦中,這是四年級學生難以自讀自悟到的。雖然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透過一系列精妙、生動的文字去想象的能力還有待于培養和提升。讀懂了學生的“懂”與“不懂”,由此我開始制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三、說目標——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我制定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邊讀書,邊抓住有關描寫潮水的詞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想象畫面,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3、4 自然段,即引導學生抓住潮來時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本課時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生動而有層次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雄奇的,從而深切體會到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四、說思路——建構過程,感悟“天下奇觀”:
“為學生營造充滿真情、詩意的課堂”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面對《觀潮》這樣一篇大氣磅礴,詩意十足的寫景散文,我們更應該以強烈的人文意識、多樣的學習方式、豐富的讀書實踐促發孩子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與文本實現心靈的對晤,享受閱讀的快樂!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語氣和學生們在輕松的談話中漸漸走近文本。試想可以這樣展開一番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觀潮》這篇課文,還學習了生字新詞,那我們就比比誰的記憶力最強,好嗎?于是,我會分別出示四組詞語:
平靜
悶雷滾動 一條白線
白浪翻滾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風號浪吼
在學生讀過這些生字新詞后,我相機問道:這四組詞語,都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這四組詞語分別描寫了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潮水的樣子和聲音的。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二:一是引導學生們復習重點的詞語;二是引導學生們快速理清課文大的脈絡。緊接著,我故作玄虛,設計一個更加有趣的記憶力比賽的內容,我會快速提問道:課文描寫的是哪兒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是什么時候?目的是重溫第一課時已經讀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關內容。而后,我繼續提問: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錢塘江觀潮。是啊,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這人群中的一員,你會等著什么、盼著什么?心情又是怎樣的呢?就在師生們輕松的一問一答中,把學生們已經讀懂的重新建構起來,也可以漸漸地讓學生們由讀者轉向一個觀潮者,勾起學生們觀潮的強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文本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1、自由讀,總體感受潮來之時的景象。
我是這樣設計自由讀導語的:自由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用直線畫出描寫潮來時聲音的語句,用曲線畫出描寫潮來時樣子的語句。
2、指名讀、聽讀,感受潮來之時的巨大變化。
學生自由讀后,我想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地對學生們所畫的聽到的和看到的語句進行及時的反饋,這是學生們繼續理解其巨大變化和雄偉氣勢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們在反饋中,可能會打亂順序,或者遺漏其中的一些語句,這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學生自由分散反饋后,我們可試著用這樣的一個小設計進行糾正與整合。具體來說:認真聽老師讀3、4自然段中你們所畫的語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幾處描寫連接起來的。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在書中圈出來。隨后師讀生聽: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其中,把表示作者觀察、寫作順序的四個詞語讀得重一些,我想此時在學生頭腦中所呈現的決不只是支離破碎的語句,而是感受到潮來之時,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形態的變化以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變化的敘述方法。
3、細致默讀,深入體會潮來之時的雄偉氣勢。
設計的默讀思考題是這樣的:請你再細致地讀讀你剛才所畫的語句,邊讀邊想象,看看從哪兒感受到潮來時那壯觀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書旁。在此基礎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會兒,你可以借助批注,用語言來描繪你所想象到的,也可以通過朗讀,再現出你所想象到的。這樣一個問題的設計,我想是基于這樣幾點思考:一是保證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開度,也就是說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顧到了學生的差異,有的學生善說、有的學生善讀,讓他們有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盡顯他們的才華,帶給他們學習語文的快樂;三是這其中關鍵性的語句非常多,但難易程度卻不一樣,為了防止少慢差費現象的發生,以這樣不同的交流方式可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4、品讀,深入體會潮的聲音和形態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們可以出示剛才學生在聽讀中圈出的表示順序的那四個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再近些……”、“越來越近……”,引導學生按照記敘順序,來邊讀邊談談自己想象到的。
(1)“遠處……”
學生們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們可以借助學生的朗讀,引起大家的發散思考。具體操作是:我剛才聽到你在讀這句話中,特別突出了“好像悶雷滾動”,你能說說此時聽著這滾滾而來的聲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嗎?此時,孩子們可能會結合生活實際,說道:平時我聽到過大雨來臨之前,那由遠而近的滾滾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傾盆大雨即將來臨,那么此時聽到潮水發出的隆隆的聲音,雖然比較沉悶,但持續不斷,我想潮水的來勢也一定很猛、很大。此時,老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小結:是啊,就像他剛才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的那樣,未見其形,但聞其聲,雖然潮水還距離我們很遠,但卻能聽到它滾動不止的聲音。而后,再請幾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這一句。隨之,老師以學生剛才的發言進行過渡:是不是真像你們所說的這潮水來勢洶涌呢?過了一會兒,潮水又有什么變化呢?
(2)“過了一會兒……”
此時,學生們會抓住“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來加以回答:那條白線就是大潮的潮頭,說明潮真的來了。隨之,老師追問道: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點左右,這時終于看到了一條白線,如果你們是觀潮的人,你們會怎么樣呢?這樣一個追問,目的是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空間,把自己當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聽潮。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我們一直倡導的,那么我想為了不讓學生由老師牽著走,不讓學生成為旁觀者,因此抓住學生與教材的契合點,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走進文本,促其體驗,和作者產生共鳴,這可能是比較實用的一個方法。剛才的一個追問,學生們勢必會七嘴八舌地說道:人們會叫喊起來!跳起來!歡呼起來!隨即我會問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這樣的場面,能用書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嗎?顯而易見,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找到“沸騰”一詞。此時讓學生想象著沸騰的場面,懷著激動、高興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想必會讀得有滋有味。在這種情形下,老師可以準備一小段過渡語,調整一下課堂的節奏,也對作者這樣精妙的寫法進行闡明,老師可以這樣小結: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子,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作者觀察得多么仔細啊!你們也很會觀潮,不僅聽到了大潮在遠方的聲音,看到了大潮在遠處的樣子,更難得的是你們還想象到了觀潮人的心情,真是不簡單。還有的學生會緊接著抓住“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一句來加以體會。為了避免學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談,需要在此提示學生通過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語來加以體會。這樣,學生會相繼抓住“很快移來”、“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幾個詞語,加以具體的想象和描繪:潮水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不只能看到潮水的頭,還能看到整個江面都是飛奔而來的潮水,這就是“橫貫江面”。如果,在學生的發言中,能抓住“橫貫江面”一詞來理解,一定要對他及時地給予肯定,并請他通過朗讀再現這壯觀的景象。隨后,老師在這里播放大潮由遠及近的視頻畫面,讓學生們更加如臨其境,最后讓他們齊聲朗讀這兩句話。借著孩子們興趣盎然的時候,老師可相機導讀到浪頭越來越近的時候,大潮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這一句話比較好理解,我想可以提示學生們借助數學常識“兩丈相當于6米多”來深刻感受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多么的壯觀啊!如果可以,我們在這里可以順勢追問:此時,我們看見的是什么?而看不見什么呢?看似一個不相關的問題,實則引導學生聯系著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體會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如此的壯觀。此時,從學生們的口中可能會描繪出不同的畫面,有的說:“我們眼中只見洶涌的潮水形成無數的巨浪翻滾著,一浪高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 有的說:“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錯、撞擊,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墻,而看不到那條白線了。”還有的說:“江邊的、遠處一切景物都已被這如同水墻一般的、不斷翻滾、奔涌的潮水擋住了,看不到了。”這樣一個追問一定會撩起學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轉向高潮部分的學習。
(4)“越來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非常值得品味,因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詞語和兩個形象逼真的比喻,不僅寫出了潮水的聲音特點,還寫出了潮水形態、顏色的特點,更寫出了潮水磅礴洶涌的氣勢。而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很好的把這幾個方面交織在一起,語言簡短、富有韻律,帶給人無限的遐想。因此,我打算用句子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去不斷深入體會這些詞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動的作用。接著,具體操作為:在學生整體感受的基礎,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逐步添上的詞語所發揮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b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c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學生們在a和b的比較中,可發現: 前文提到了潮水橫貫江面,此時潮水掀起的無數巨浪就像千萬匹戰馬一樣,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萬匹”這個詞語。在b和c的比較中,可發“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寫出了潮水鋪天蓋地般、如萬馬奔騰般地奔涌的具體樣子,其場面浩大、宏偉、壯觀。趁著學生們交流的高潮,請三個同學依次讀出這句話,要求一個比一個讀得更有氣勢。其他人閉眼欣賞,以強化這些關鍵詞語的作用。這樣形象直觀的詞句比較和誦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還抓住了本課時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趁著學生們意猶未盡之時,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抓住潮水的特點來體會:這磅礴的氣勢僅從形態可以看出來嗎,你還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這大潮勢不可擋?自然而然,孩子們會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來想象當時大潮咆哮、怒吼著,似乎吞沒了整個江邊上的一切聲響,耳朵也都要被震聾了。這無比巨大的聲響更能襯托場面的壯觀。這時,再讓學生帶著此時的感受完整地讀出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學生讀著文本上的文字,耳邊回響著山崩地裂的聲音,情寓其中,真正體會到了潮來時聲音之奇。這樣精妙、精彩的語言很值得讓學生積累,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抒發此時無限感慨的情懷,也為了讓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我想補充一個小設計,可供實際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具體操作是用教師激情引讀:浪潮越來越近,只見眼前無數巨浪鋪天蓋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時你們看到到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接讀這一句。再引讀:浪潮越來越近,只聽見耳畔回響著震耳欲聾、震天動地的巨大聲響,放眼望去,側耳聆聽,你們又仿佛看到到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接讀這一句。
5、有感情朗讀,領略大潮的變化奇觀。
學生的交流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老師要適時地收口,引導學生縱觀這個大潮的變化,讓學生把剛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實的感悟,讓學生一時的感慨化作對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贊嘆。教師可以這樣做以小結:作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按由遠及近的順序描寫了潮來時的景象,使我們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錢塘江畔,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大,看到的潮水越來越近,浪頭也越來越高。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隨之,讓學生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觀看完整的大潮變化的視頻。觀看完,找四個孩子按照作者描寫的順序,有感情朗讀大潮變化的這四個句段。
6、略讀潮后,感受大潮氣勢猶在。
最后一個自然段其實重點詞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學到這兒,我們都知道還要注意教學時間和重難點的分配,因此,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我想打算用漏讀法,讓學生找出我漏讀的“還在、依舊、才”這三個詞語,體會到大潮氣勢猶在。
三、積累運用,再現天下奇觀。
值得和大家探討的是,我們常說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所獲,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外,積累運用更會讓學生得其所。因此,在課終時,我們可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現場積累運用。這里我有兩個預設方案,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加以選擇或整合。預設一: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很注意詞語的體會、想象和積累,那么就讓我們用上這些生動的詞語,編寫一段完整的導游詞。緊接著出示這樣一段不完整的導游詞,讓學生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導游詞表達得清楚、通順、生動: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漸漸的,潮過去了,可是( )。(學生在各自的小練習紙上完成,指名回答,集體反饋)反饋的結果可以是: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漸漸的,潮過去了,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在師生共同評價中,允許有不同答案,如:可以填一一浪一浪(齊頭并進);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預設二,就是改編導游詞,如:教師出示這樣一段話,讓學生用上書中的好詞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點左右,會從遠處傳來響聲。過了一會兒,大潮就會出現。很快,離我們近了,浪頭寬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來越近,浪會更急,聲音會更響。這兩個思路設計的意圖皆是把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以及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力求形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為學生營造出充滿真情、詩意的課堂。
《觀潮》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解讀文本,感知“天下奇觀”:
《觀潮》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經過自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生動的語言展現了被人們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雄偉壯觀的景象。這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是先總的介紹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然后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之后”的時間順序,描述看到、聽到和感到的壯觀景象。在重點部分“潮來之時”又按從遠到近的順序,抓住潮聲、潮形寫出了潮來時的驚心動魄。作者這樣清晰的行文順序,既向學生們揭示了怎樣按照必須的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也供給給學生讀文,理清文章脈絡的一個扶手。這一點將成為我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明代詩人王在晉以往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其中,“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具體來說:潮來之前,作者經過觀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齊描述,再現了大潮的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潮頭過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以上就是對自我對教材的一個整體把握和分析。
二、說學生——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期,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必須的自讀自悟本事,如:他們在初讀課文中,會比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順序,也會在自由讀中相繼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語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變化,所以在教學中,針對學生能夠自悟到的,能夠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悟。但透過那一系列“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風號浪吼”等的精妙、生動的描述,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觀”,那雄偉壯觀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學生的頭腦中,這是四年級學生難以自讀自悟到的。雖然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透過一系列精妙、生動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還有待于培養和提升。讀懂了學生的“懂”與“不懂”,由此我開始制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三、說目標——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我制定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邊讀書,邊抓住有關描述潮水的詞句,經過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想象畫面,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并鼓勵學生把自我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3、4自然段,即引導學生抓住潮來時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本課時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生動而有層次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雄奇的,從而深切體會到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四、說思路——建構過程,感悟“天下奇觀”:
“為學生營造充滿真情、詩意的課堂”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應對《觀潮》這樣一篇大氣磅礴,詩意十足的寫景散文,我們更應當以強烈的人文意識、多樣的學習方式、豐富的讀書實踐促發孩子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與文本實現心靈的對晤,享受閱讀的歡樂!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語氣和學生們在簡便的談話中漸漸走近文本。試想能夠這樣展開一番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觀潮》這篇課文,還學習了生字新詞,那我們就比比誰的記憶力最強,好嗎于是,我會分別出示四組詞語:
平靜
悶雷滾動一條白線
白浪翻滾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在學生讀過這些生字新詞后,我相機問道:這四組詞語,都是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樣呢學生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這四組詞語分別描述了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潮水的樣貌和聲音的。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二:一是引導學生們復習重點的詞語;二是引導學生們快速理清課文大的脈絡。緊之后,我故作玄虛,設計一個更加趣味的記憶力比賽的資料,我會快速提問道:課文描述的是哪兒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是什么時候目的是重溫第一課時已經讀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關資料。而后,我繼續提問:這節課,教師就和大家一齊去錢塘江觀潮。是啊,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這人群中的一員,你會等著什么、盼著什么心境又是怎樣的呢就在師生們簡便的一問一答中,把學生們已經讀懂的重新建構起來,也能夠漸漸地讓學生們由讀者轉向一個觀潮者,勾起學生們觀潮的強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文本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1、自由讀,總體感受潮來之時的景象。
我是這樣設計自由讀導語的:自由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用直線畫出描述潮來時聲音的語句,用曲線畫出描述潮來時樣貌的語句。
2、指名讀、聽讀,感受潮來之時的巨大變化。
學生自由讀后,我想這時教師應當適時地對學生們所畫的聽到的和看到的語句進行及時的反饋,這是學生們繼續理解其巨大變化和雄偉氣勢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們在反饋中,可能會打亂順序,或者遺漏其中的一些語句,這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學生自由分散反饋后,我們可試著用這樣的一個小設計進行糾正與整合。具體來說:認真聽教師讀3、4自然段中你們所畫的語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幾處描述連接起來的。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在書中圈出來。隨后師讀生聽: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構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其中,把表示作者觀察、寫作順序的四個詞語讀得重一些,我想此時在學生頭腦中所呈現的決不只是支離破碎的語句,而是感受到潮來之時,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形態的變化以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述潮水變化的敘述方法。
3、細致默讀,深入體會潮來之時的雄偉氣勢。
設計的默讀思考題是這樣的:請你再細致地讀讀你剛才所畫的語句,邊讀邊想象,看看從哪兒感受到潮來時那壯觀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書旁。在此基礎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會兒,你能夠借助批注,用語言來描繪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夠經過朗讀,再現出你所想象到的。這樣一個問題的設計,我想是基于這樣幾點思考:一是保證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有必須的開度,也就是說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顧到了學生的差異,有的學生善說、有的學生善讀,讓他們有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盡顯他們的才華,帶給他們學習語文的歡樂;三是這其中關鍵性的語句十分多,但難易程度卻不一樣,為了防止少慢差費現象的發生,以這樣不一樣的交流方式可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4、品讀,深入體會潮的聲音和形態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們能夠出示剛才學生在聽讀中圈出的表示順序的那四個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再近些……”、“越來越近……”,引導學生按照記敘順序,來邊讀邊談談自我想象到的。
(1)“遠處……”
學生們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們能夠借助學生的朗讀,引起大家的發散思考。具體操作是:我剛才聽到你在讀這句話中,異常突出了“好像悶雷滾動”,你能說說此時聽著這滾滾而來的聲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嗎此時,孩子們可能會結合生活實際,說道:平時我聽到過大雨來臨之前,那由遠而近的滾滾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傾盆大雨即將來臨,那么此時聽到潮水發出的隆隆的聲音,雖然比較沉悶,但持續不斷,我想潮水的來勢也必須很猛、很大。此時,教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小結:是啊,就像他剛才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的那樣,未見其形,但聞其聲,雖然潮水還距離我們很遠,但卻能聽到它滾動不止的聲音。而后,再請幾個學生帶著自我的感受再來讀這一句。隨之,教師以學生剛才的發言進行過渡:是不是真像你們所說的這潮水來勢洶涌呢過了一會兒,潮水又有什么變化呢
(2)“過了一會兒……”
此時,學生們會抓住“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來加以回答:那條白線就是大潮的潮頭,說明潮真的來了。隨之,教師追問道: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點左右,這時最終看到了一條白線,如果你們是觀潮的人,你們會怎樣樣呢這樣一個追問,目的是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空間,把自我當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聽潮。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我們一向倡導的,那么我想為了不讓學生由教師牽著走,不讓學生成為旁觀者,所以抓住學生與教材的契合點,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走進文本,促其體驗,和作者產生共鳴,這可能是比較實用的一個方法。剛才的一個追問,學生們勢必會七嘴八舌地說道:人們會叫喊起來!跳起來!歡呼起來!隨即我會問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這樣的場面,能用書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嗎顯而易見,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找到“沸騰”一詞。此時讓學生想象著沸騰的場面,懷著激動、高興的心境再讀這一句,想必會讀得有滋有味。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能夠準備一小段過渡語,調整一下課堂的節奏,也對作者這樣精妙的寫法進行闡明,教師能夠這樣小結: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貌,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作者觀察得多么仔細啊!你們也很會觀潮,不僅僅聽到了大潮在遠方的聲音,看到了大潮在遠處的樣貌,更難得的是你們還想象到了觀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簡單。還有的學生會緊之后抓住“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一句來加以體會。為了避免學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談,需要在此提示學生經過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語來加以體會。這樣,學生會相繼抓住“很快移來”、“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幾個詞語,加以具體的想象和描繪:潮水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并且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不只能看到潮水的頭,還能看到整個江面都是飛奔而來的潮水,這就是“橫貫江面”。如果,在學生的發言中,能抓住“橫貫江面”一詞來理解,必須要對他及時地給予肯定,并請他經過朗讀再現這壯觀的景象。隨后,教師在那里播放大潮由遠及近的視頻畫面,讓學生們更加如臨其境,最終讓他們齊聲朗讀這兩句話。借著孩子們興趣盎然的時候,教師可相機導讀到浪頭越來越近的時候,大潮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見白浪翻滾,構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這一句話比較好理解,我想能夠提示學生們借助數學常識“兩丈相當于6米多”來深刻感受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多么的壯觀啊!如果能夠,我們在那里能夠順勢追問:此時,我們看見的是什么而看不見什么呢看似一個不相關的問題,實則引導學生聯系著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體會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如此的壯觀。此時,從學生們的口中可能會描繪出不一樣的畫面,有的說:“我們眼中只見洶涌的潮水構成無數的巨浪翻滾著,一浪高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有的說:“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錯、撞擊,構成一堵高大的水墻,而看不到那條白線了。”還有的說:“江邊的、遠處一切景物都已被這如同水墻一般的、不斷翻滾、奔涌的潮水擋住了,看不到了。”這樣一個追問必須會撩起學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轉向高潮部分的學習。
(4)“越來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終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詞語和兩個形象逼真的比喻,不僅僅寫出了潮水的聲音特點,還寫出了潮水形態、顏色的特點,更寫出了潮水磅礴洶涌的氣勢。而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很好的把這幾個方面交織在一齊,語言簡短、富有韻律,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去不斷深入體會這些詞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動的作用。之后,具體操作為:在學生整體感受的基礎,經過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逐步添上的詞語所發揮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B、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C、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學生們在A和B的比較中,可發現:前文提到了潮水橫貫江面,此時潮水掀起的無數巨浪就像千萬匹戰馬一樣,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萬匹”這個詞語。在B和C的比較中,可發“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寫出了潮水鋪天蓋地般、如萬馬奔騰般地奔涌的具體樣貌,其場面浩大、宏偉、壯觀。趁著學生們交流的高潮,請三個同學依次讀出這句話,要求一個比一個讀得更有氣勢。其他人閉眼欣賞,以強化這些關鍵詞語的作用。這樣形象直觀的詞句比較和誦讀,不僅僅幫忙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還抓住了本課時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趁著學生們意猶未盡之時,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抓住潮水的特點來體會:這磅礴的氣勢僅從形態能夠看出來嗎,你還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這大潮勢不可擋自然而然,孩子們會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來想象當時大潮咆哮、怒吼著,似乎吞沒了整個江邊上的一切聲響,耳朵也都要被震聾了。這無比巨大的聲響更能襯托場面的壯觀。這時,再讓學生帶著此時的感受完整地讀出四自然段的最終一句,學生讀著文本上的文字,耳邊回響著山崩地裂的聲音,情寓其中,真正體會到了潮來時聲音之奇。這樣精妙、精彩的語言很值得讓學生積累,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抒發此時無限感慨的情懷,也為了讓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我想補充一個小設計,可供實際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具體操作是用教師活力引讀:浪潮越來越近,只見眼前無數巨浪鋪天蓋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時你們看到到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接讀這一句。再引讀:浪潮越來越近,只聽見耳畔回響著震耳欲聾、震天動地的巨大聲響,放眼望去,側耳聆聽,你們又仿佛看到到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接讀這一句。
5、有感情朗讀,領略大潮的變化奇觀。
學生的交流到此能夠告一段落了,教師要適時地收口,引導學生縱觀這個大潮的變化,讓學生把剛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實的感悟,讓學生一時的感慨化作對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贊嘆。教師能夠這樣做以小結:作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按由遠及近的順序描述了潮來時的景象,使我們仿佛和作者一齊站在錢塘江畔,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大,看到的潮水越來越近,浪頭也越來越高。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隨之,讓學生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觀看完整的大潮變化的視頻。觀看完,找四個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順序,有感情朗讀大潮變化的這四個句段。
6、略讀潮后,感受大潮氣勢猶在。
最終一個自然段其實重點詞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學到這兒,我們都明白還要注意教學時間和重難點的分配,所以,在這樣的實際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讀法,讓學生找出我漏讀的“還在、依舊、才”這三個詞語,體會到大潮氣勢猶在。
五、積累運用,再現天下奇觀。
值得和大家探討的是,我們常說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所獲,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外,積累運用更會讓學生得其所。所以,在課終時,我們可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現場積累運用。那里我有兩個預設方案,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加以選擇或整合。預設一: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很注意詞語的體會、想象和積累,那么就讓我們用上這些生動的詞語,編寫一段完整的導游詞。緊之后出示這樣一段不完整的導游詞,讓學生在括號中用上今日學到的詞語,使這段導游詞表達得清楚、通順、生動:今日,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聲猶如。漸漸的,潮過去了,可是。(學生在各自的小練習紙上完成,指名回答,團體反饋)反饋的結果能夠是:今日,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漸漸的,潮過去了,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在師生共同評價中,允許有不一樣答案,如:能夠填一一浪一浪(齊頭并進);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預設二,就是改編導游詞,如:教師出示這樣一段話,讓學生用上書中的好詞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點左右,會從遠處傳來響聲。過了一會兒,大潮就會出現。很快,離我們近了,浪頭寬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來越近,浪會更急,聲音會更響。這兩個思路設計的意圖皆是把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以及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齊,力求構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為學生營造出充滿真情、詩意的課堂。
《觀潮》說課稿 篇6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觀潮》,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本次說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分別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方面展開。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心靈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本篇課文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錢塘江大潮的贊美之情。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們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上好一堂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要了解學生。我所教授的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本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還存在明顯不足,自主理解和歸納的能力有待提高,為此,我安排了他們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方法,比如多媒體播放視頻等吸引學生興趣,以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堤、逐等生字;會寫潮、堤等生字,正確讀寫重要詞語。2。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歸納總結出語文學習的一般方法和步驟;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作者借錢塘江大潮的景觀表達了對錢塘江大潮的贊美以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基于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把握文章整體脈絡,會認會寫重點字詞。教學難點賞析品讀文章重點詞句,體會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良好的教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措施,為了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充分利用講授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本節課,我將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更好的呈現課程,研究教法學法只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用海浪退潮的視頻進行導入。具體我是這樣實施的:“同學們請大家抬頭看多媒體上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退潮視頻,請同學們邊看視頻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出了哪些詞語來形容?有些同學說滂湃、洶涌。那老師今天就帶大家去看一看更加壯觀洶涌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觀潮》”(板書1)這樣的趣味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
接下來進入探求新知的教學環節。
第一步,夯實基礎。我會請學生們默讀課文圈畫生字,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在學生思考完畢后我會順勢講解“潮、堤”等生字(板書2)并強調“潮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堤的部首是土字旁,不要寫成提手旁。”緊接著我會請學生們梳理文章大意,學生們會說文章主要講述了錢塘潮的壯觀景象。通過這個問題培養他們提取重點內容的閱讀習慣。
第二步,品讀析悟,首先我會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熟讀課文,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大屏幕上所呈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走下臺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我會請學生來回答,文章主要分為哪幾部分,有的小組通過討論不難說出,文章主要分為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板書3)緊接著我會請學生們回答第二個問題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從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呢?學生會說潮來前人山人海;潮來時人聲鼎沸;(板書4)最后我會引導學生們一起發現:潮去后風號怒吼。(板書5)通過這些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發言,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第三步:感悟情感。我會請同學們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說一說文章主要表達了什么樣的中心思想。在反復誦讀課文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得出:文章表達了作者對錢塘江潮的喜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在課堂即將結束,步入鞏固練習時,我會讓學生跟著多媒體錄音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結束本節課。這樣的設計也符合新課改提出的發展性和鞏固性原則。當然,課堂的小結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更好的鍛煉學生的總結和概括能力,我會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再進行反饋梳理。最后在下課前,我會給學生們布置一個小任務,查閱有關海浪退潮的資料,以達到拓展學生視野的目的。
板書是教學最有利的證明,是教師和學生心靈溝通的視覺載體。我的板書中間正上方是本課的題目,左側是重點生字詞,中間下方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易懂,對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考官的聆聽。
《觀潮》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觀潮》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專題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學生在一邊讀文一邊想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方法。《觀潮》的寫作思路清晰,通過生動的語言以及富有層次的寫作順序,對“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進行細致地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和有條理的描述一處景物。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制定為以下幾條: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若隱若現”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邊讀書邊想像畫面,能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4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教學難點是體會課文中的有關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說教法與學法]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但生活經驗有限,對穩重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地感受,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表象,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描寫的內容。開始我采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通過圖片、音樂、影像等藝術手段,為學生創設觀潮情境,把學生帶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此基礎上,將閱讀時間交給學生,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感悟,通過朗讀感悟法,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積累、讀中評議,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探究,并愿意和同學交流讀后的感受。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在師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討中實現教學目標。
[說教學流程] 最后,我來談談我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 多媒體導入,揭示課題
1. 播放潮水漲潮的聲音:請同學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處江邊,感受潮水來時的景象,說一說你的體會。
2. 多媒體介紹錢塘江、錢塘江大潮:錢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絕,同學們想不想去領略一下?
3. 揭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觀潮》,跟著作者到錢塘江邊感受江潮的壯觀(板書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生互讀,教師指導,注意多音字“悶(men)雷、薄(bo)霧、風號(hao)浪吼(hou)、漲(zhang)
潮、顫(chan)動”
2. 整體感知
(1) 說一說觀潮的時間和地點:八月十八,海寧鹽官
(2) 錢江大潮——天下奇觀:這個“觀”和“觀潮”的“觀”有什么區別?天下奇觀 觀:景物,即天下罕見的雄偉壯麗的景象 觀潮 觀:
觀看
三、 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為什么說錢塘江是天下奇觀:讀2-5自然段,試著分段,說說你是怎么分的?2-潮來前,3-4潮來時,5潮頭過后
2. 讀第二自然段:請一位同學讀,其他同學來說說江面此時的特點和人們的心情,還有你是從那里看出來的(板書 江面:平靜;人們:等
著盼著)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聲音輕,語速慢)
3. 讀第三自然段:此時江面的特點和人們的心情(板書 遠處:江面 風平浪靜 人們 人名聲鼎沸 近處: 一條白線 沸騰起來)
5.讀第四自然段:此時江面的特點和人們的心情(板書 江面 白色戰馬 浩浩蕩蕩 )人們(同學自己想象,并說明理由)
6.小結,嘗試背誦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著人們的反映,由遠及近得描寫江面的變化。
7.讀第五自然段:說一說江面的特點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對課文的仔細品讀,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請帶著恰當的心情再讀一次課文
五、拓展活動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大自然中的壯麗景象?請在課后去搜集一些資料,跟其他同學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視覺盛宴吧!下節課交流。
《觀潮》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觀潮》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組課文是圍繞“自然奇觀”的專題來寫,《觀潮》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本文經過作者對潮的生動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更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的魅力,體會大自然那種魔術般的神奇。
二、說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富于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教師供給直觀的圖像幫忙。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經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難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五、說教法
在本課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經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并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六、說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七、說教學過程
(一)運用多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活力立刻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于學生理解詞句。
(二)檢查預習情景,學習生字。
中年級的課文篇幅比較長,如果讓學生按照教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進行課前預習,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前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按照什么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然后,讓學生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最終小組討論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
(四)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經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心境。所以,我設計這么幾個問題: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會怎樣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樣做的呢
(五)經過“讀、悟、議、賞、再讀”,重點體會潮來時壯觀景象。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并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六)結束
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我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七)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我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本事,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觀潮》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觀潮》是四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積累寫作資料》,它既是第二單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繼續,又是第四單元《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延續,同時還為完成第五單元《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篇講讀課文,按順序抓特點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中洋溢著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的階梯,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觀察事物,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根據大綱目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和《觀潮》這一課的特點,應達到以下4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同學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同學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同學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并運用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4.給課文分段,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同學觀察能力,養成積累資料的習慣。
教具:
錄相帶、投影片。
二、說教法
運用電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學法。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離不開愛,教學情為先。我充沛應用電教手段,把同學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使編者情、作者情、教師情、同學情融為一體,同學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認識是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是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統一。我抓住同學和教師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采用情境教學法,不只可以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激發同學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還能啟迪思維,發展想象,對開發同學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三、說學法
教學是同學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同學的“學堂”,必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同學,提高同學素質,遵循以同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同學采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我說的是《觀潮》一課的第二課時。
四、說教程
1.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同學答后教師板書,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掌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為學習下文奠定基礎。)
2.齊讀第一段,投影出示:
a.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b.這里是觀潮的好地方。
請大家讀后說說“觀”字各是什么意思。
(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同學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同學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讓同學自身走上講臺,當小老師,同學體驗到了勝利的喜悅,培養了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3.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輕聲讀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說。
(同學通過讀理解課文內容,因為每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實際上是教師導、同學演“戲”的演出效果如何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只在于老師的導,還在于同學的學。同學通過讀書,理解了潮來前江面的.平靜,體會到“人山人海”觀潮的熱鬧局面和人們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讓我們隨著錄像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組討論。
教師巧設疑問,引導同學進入角色,同學的情感一下子沉溺在錢塘江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學看得如夢似醉,這就是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同時圍繞單元重點訓練這一個面,巧設三個點即三個小問題,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強化課堂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注意訓練的坡度、難度。看完后,同學情緒激昂,興致勃勃展開討論,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同學有的說聽到潮來時的聲音從小變大;有的說先看見一條細白線,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滾,還有的說我真想大喊一聲“太美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同學眼睛看得細、耳朵聽得真、討論得熱火朝天。播放錄相掌握時機,將視覺手段和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同學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想象能力和動態形象的思維能力,同學見其形、聞其聲。這樣做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落實了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本節教學重點,為突破教學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教師趁熱打鐵,抓住機遇巧引導:
閱讀3、4自然段,考慮:
a.作者觀察順序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寫?c.用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同桌可以討論。
同學通過讀、劃、議,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墻”、“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中,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錄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細品評,同學陶醉在有聲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同學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使同學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實了大綱要求,對同學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課堂上給同學學習和考慮的時間,落實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
6.引導同學美讀3、4段。
讓同學自身在讀中學,學中讀,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墻、白色戰馬:浩浩蕩蕩”讀得頓挫有力,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通過教師導讀,同學試讀、領讀、自由朗讀、齊讀、對同學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養,同學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后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7.再次觀看潮來時的錄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說一說自身的感想。
把情境教學法和看、聽、讀、品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與同學的雙邊活動有機揉合在一起,把課文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和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
8.學習第五自然段,讀讀,想想,潮過后是怎樣的情形?
同學通過自身學習,明白潮過之后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這從水量之大講江潮的壯觀,培養了同學的自學能力。
9.師生一起總結全文。
把你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
同學想好后,自告奮勇說給大家聽。在總結全文時,教師有意識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引導同學,變教師“一言堂”小結為面向全體同學,尊重同學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這種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同學加以概括、歸納、總結,有利于提高同學閱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同學布局謀篇的能力。
總之,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應用了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注意積累寫作資料”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同學的主體作用,在對同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當前,教育正面臨著由“應試”轉向“素質”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著教育技術化的進程。全面提高同學素質必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加強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不時提高自身素質,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觀潮》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觀潮》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七冊第六組文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偉、壯觀的特點。我準備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今天,我說的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條理,并深入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繼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能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2、領會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三)教學難點:
領會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二、說教法。
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知識能力水平,我選擇以下幾種主要教學方法。
1、自學閱讀和教學結合法。引導學生參加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加以點撥、指導、總結;
2、演示教學法。讓學生觀看實景錄像,增強體驗;
3、注重語感訓練,以讀代講,讀中感悟,領會課文描繪的潮水壯觀景象。
三、說學法。
1、課前自學。學生根據課文“預習”要求自學,讀準字音,理清文章條理,提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把自學收獲或問題,在小組間交流、討論,在互幫互助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設計。
(一)匯報疏導,理清條理。
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在課前通過小組交流、全班匯報自學情況,能有效反饋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以學定教”,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教師加以點撥疏導,將零碎知識理出頭緒,理清文章條理,學會作者的觀察方法。
(二)觀看錄像,增強體驗。
實踐證明,課堂上如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是事半功倍。因為活潑生動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種感官,使人的思維進入興奮的最佳狀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條理之后,通過播放潮來時的實況錄像,學生身臨其境,增強感受。同時,教師加以點撥:讓學生把此時最想說的一句話說出來!學生有感而發,為深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體現自主,調動積極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只有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所以,在落實各個環節教學時,要體現自主,突出主體。如在學習“潮來時”這一段,安排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師生評價,并引導學生說說感受。這樣的教學,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較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訓練語感,體會感情。
朗讀具有移情作用,能激發讀者的審美欲望和美學感受。而《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尤其是潮來時,氣勢雄偉,景象壯觀,只有讓學生多讀,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落實單元訓練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感情。環節設計從課前整體感知的泛讀,到理解課文后的比賽讀、表演讀,到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師生評價讀出感情,增強了朗讀的層次性和目的性。通過朗讀,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既訓練了語感,又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五)質疑問難,拓展思維。
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標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學信息反饋和交流的重要環節。課堂上,教師應該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如課前安排課題質疑,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精講過程中安排質疑,有利于信息反饋,調整教學;學完課文后安排質疑,不僅能解惑,還能引導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生思維。
《觀潮》說課稿 篇11
教師們上午好!今日我向大家說課的資料是《觀潮》的第二課時。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下頭,我僅就自我閱讀、理解《觀潮》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設想,與大家做以交流。說課的資料大致分為這樣幾個方面:說教材、說學生、說目標、說思路。
一、說教材——解讀文本,感知“天下奇觀”:
《觀潮》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經過自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生動的語言展現了被人們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雄偉壯觀的景象。這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是先總的介紹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然后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之后”的時間順序,描述看到、聽到和感到的壯觀景象。在重點部分“潮來之時”又按從遠到近的順序,抓住潮聲、潮形寫出了潮來時的驚心動魄。作者這樣清晰的行文順序,既向學生們揭示了怎樣按照必須的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也供給給學生讀文,理清文章脈絡的一個扶手。這一點將成為我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明代詩人王在晉以往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其中,“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具體來說:潮來之前,作者經過觀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齊描述,再現了大潮的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潮頭過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以上就是對自我對教材的一個整體把握和分析。
二、說學生——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期,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必須的自讀自悟本事,如:他們在初讀課文中,會比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順序,也會在自由讀中相繼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語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變化,所以在教學中,針對學生能夠自悟到的,能夠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悟。但透過那一系列“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風號浪吼”等的精妙、生動的描述,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觀”,那雄偉壯觀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學生的頭腦中,這是四年級學生難以自讀自悟到的。雖然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透過一系列精妙、生動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還有待于培養和提升。讀懂了學生的“懂”與“不懂”,由此我開始制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三、說目標——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我制定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邊讀書,邊抓住有關描述潮水的詞句,經過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想象畫面,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并鼓勵學生把自我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3、4自然段,即引導學生抓住潮來時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本課時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生動而有層次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雄奇的,從而深切體會到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四、說思路——建構過程,感悟“天下奇觀”:
“為學生營造充滿真情、詩意的課堂”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應對《觀潮》這樣一篇大氣磅礴,詩意十足的寫景散文,我們更應當以強烈的人文意識、多樣的學習方式、豐富的讀書實踐促發孩子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與文本實現心靈的對晤,享受閱讀的歡樂!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語氣和學生們在簡便的談話中漸漸走近文本。試想能夠這樣展開一番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觀潮》這篇課文,還學習了生字新詞,那我們就比比誰的記憶力最強,好嗎于是,我會分別出示四組詞語:
平靜
悶雷滾動一條白線
白浪翻滾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在學生讀過這些生字新詞后,我相機問道:這四組詞語,都是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樣呢學生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這四組詞語分別描述了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潮水的樣貌和聲音的。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二:一是引導學生們復習重點的詞語;二是引導學生們快速理清課文大的脈絡。緊之后,我故作玄虛,設計一個更加趣味的記憶力比賽的資料,我會快速提問道:課文描述的是哪兒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是什么時候目的是重溫第一課時已經讀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關資料。而后,我繼續提問:這節課,教師就和大家一齊去錢塘江觀潮。是啊,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這人群中的一員,你會等著什么、盼著什么心境又是怎樣的呢就在師生們簡便的一問一答中,把學生們已經讀懂的重新建構起來,也能夠漸漸地讓學生們由讀者轉向一個觀潮者,勾起學生們觀潮的強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文本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1、自由讀,總體感受潮來之時的景象。
我是這樣設計自由讀導語的:自由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用直線畫出描述潮來時聲音的語句,用曲線畫出描述潮來時樣貌的語句。
2、指名讀、聽讀,感受潮來之時的巨大變化。
學生自由讀后,我想這時教師應當適時地對學生們所畫的聽到的和看到的語句進行及時的反饋,這是學生們繼續理解其巨大變化和雄偉氣勢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們在反饋中,可能會打亂順序,或者遺漏其中的一些語句,這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學生自由分散反饋后,我們可試著用這樣的一個小設計進行糾正與整合。具體來說:認真聽教師讀3、4自然段中你們所畫的語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幾處描述連接起來的。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在書中圈出來。隨后師讀生聽: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構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其中,把表示作者觀察、寫作順序的四個詞語讀得重一些,我想此時在學生頭腦中所呈現的決不只是支離破碎的語句,而是感受到潮來之時,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形態的變化以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述潮水變化的敘述方法。
3、細致默讀,深入體會潮來之時的雄偉氣勢。
設計的默讀思考題是這樣的:請你再細致地讀讀你剛才所畫的語句,邊讀邊想象,看看從哪兒感受到潮來時那壯觀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書旁。在此基礎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會兒,你能夠借助批注,用語言來描繪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夠經過朗讀,再現出你所想象到的。這樣一個問題的設計,我想是基于這樣幾點思考:一是保證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有必須的開度,也就是說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顧到了學生的差異,有的學生善說、有的學生善讀,讓他們有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盡顯他們的才華,帶給他們學習語文的歡樂;三是這其中關鍵性的語句十分多,但難易程度卻不一樣,為了防止少慢差費現象的發生,以這樣不一樣的交流方式可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4、品讀,深入體會潮的聲音和形態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們能夠出示剛才學生在聽讀中圈出的表示順序的那四個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再近些……”、“越來越近……”,引導學生按照記敘順序,來邊讀邊談談自我想象到的。
(1)“遠處……”
學生們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們能夠借助學生的朗讀,引起大家的發散思考。具體操作是:我剛才聽到你在讀這句話中,異常突出了“好像悶雷滾動”,你能說說此時聽著這滾滾而來的聲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嗎此時,孩子們可能會結合生活實際,說道:平時我聽到過大雨來臨之前,那由遠而近的滾滾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傾盆大雨即將來臨,那么此時聽到潮水發出的隆隆的聲音,雖然比較沉悶,但持續不斷,我想潮水的來勢也必須很猛、很大。此時,教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小結:是啊,就像他剛才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的那樣,未見其形,但聞其聲,雖然潮水還距離我們很遠,但卻能聽到它滾動不止的聲音。而后,再請幾個學生帶著自我的感受再來讀這一句。隨之,教師以學生剛才的發言進行過渡:是不是真像你們所說的這潮水來勢洶涌呢過了一會兒,潮水又有什么變化呢
(2)“過了一會兒……”
此時,學生們會抓住“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來加以回答:那條白線就是大潮的'潮頭,說明潮真的來了。隨之,教師追問道: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點左右,這時最終看到了一條白線,如果你們是觀潮的人,你們會怎樣樣呢這樣一個追問,目的是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空間,把自我當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聽潮。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我們一向倡導的,那么我想為了不讓學生由教師牽著走,不讓學生成為旁觀者,所以抓住學生與教材的契合點,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走進文本,促其體驗,和作者產生共鳴,這可能是比較實用的一個方法。剛才的一個追問,學生們勢必會七嘴八舌地說道:人們會叫喊起來!跳起來!歡呼起來!隨即我會問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這樣的場面,能用書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嗎顯而易見,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找到“沸騰”一詞。此時讓學生想象著沸騰的場面,懷著激動、高興的心境再讀這一句,想必會讀得有滋有味。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能夠準備一小段過渡語,調整一下課堂的節奏,也對作者這樣精妙的寫法進行闡明,教師能夠這樣小結: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貌,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
,作者觀察得多么仔細啊!你們也很會觀潮,不僅僅聽到了大潮在遠方的聲音,看到了大潮在遠處的樣貌,更難得的是你們還想象到了觀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簡單。還有的學生會緊之后抓住“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一句來加以體會。為了避免學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談,需要在此提示學生經過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語來加以體會。這樣,學生會相繼抓住“很快移來”、“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幾個詞語,加以具體的想象和描繪:潮水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并且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不只能看到潮水的頭,還能看到整個江面都是飛奔而來的潮水,這就是“橫貫江面”。如果,在學生的發言中,能抓住“橫貫江面”一詞來理解,必須要對他及時地給予肯定,并請他經過朗讀再現這壯觀的景象。隨后,教師在那里播放大潮由遠及近的視頻畫面,讓學生們更加如臨其境,最終讓他們齊聲朗讀這兩句話。借著孩子們興趣盎然的時候,教師可相機導讀到浪頭越來越近的時候,大潮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見白浪翻滾,構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這一句話比較好理解,我想能夠提示學生們借助數學常識“兩丈相當于6米多”來深刻感受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多么的壯觀啊!如果能夠,我們在那里能夠順勢追問:此時,我們看見的是什么而看不見什么呢看似一個不相關的問題,實則引導學生聯系著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體會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如此的壯觀。此時,從學生們的口中可能會描繪出不一樣的畫面,有的說:“我們眼中只見洶涌的潮水構成無數的巨浪翻滾著,一浪高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有的說:“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錯、撞擊,構成一堵高大的水墻,而看不到那條白線了。”還有的說:“江邊的、遠處一切景物都已被這如同水墻一般的、不斷翻滾、奔涌的潮水擋住了,看不到了。”這樣一個追問必須會撩起學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轉向高潮部分的學習。
(4)“越來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終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詞語和兩個形象逼真的比喻,不僅僅寫出了潮水的聲音特點,還寫出了潮水形態、顏色的特點,更寫出了潮水磅礴洶涌的氣勢。而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很好的把這幾個方面交織在一齊,語言簡短、富有韻律,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去不斷深入體會這些詞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動的作用。之后,具體操作為:在學生整體感受的基礎,經過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逐步添上的詞語所發揮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B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C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學生們在A和B的比較中,可發現:前文提到了潮水橫貫江面,此時潮水掀起的無數巨浪就像千萬匹戰馬一樣,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萬匹”這個詞語。在B和C的比較中,可發“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寫出了潮水鋪天蓋地般、如萬馬奔騰般地奔涌的具體樣貌,其場面浩大、宏偉、壯觀。趁著學生們交流的高潮,請三個同學依次讀出這句話,要求一個比一個讀得更有氣勢。其他人閉眼欣賞,以強化這些關鍵詞語的作用。這樣形象直觀的詞句比較和誦讀,不僅僅幫忙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還抓住了本課時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趁著學生們意猶未盡之時,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抓住潮水的特點來體會:這磅礴的氣勢僅從形態能夠看出來嗎,你還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這大潮勢不可擋自然而然,孩子們會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來想象當時大潮咆哮、怒吼著,似乎吞沒了整個江邊上的一切聲響,耳朵也都要被震聾了。這無比巨大的聲響更能襯托場面的壯觀。這時,再讓學生帶著此時的感受完整地讀出四自然段的最終一句,學生讀著文本上的文字,耳邊回響著山崩地裂的聲音,情寓其中,真正體會到了潮來時聲
音之奇。這樣精妙、精彩的語言很值得讓學生積累,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抒發此時無限感慨的情懷,也為了讓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我想補充一個小設計,可供實際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具體操作是用教師活力引讀:浪潮越來越近,只見眼前無數巨浪鋪天蓋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時你們看到到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接讀這一句。再引讀:浪潮越來越近,只聽見耳畔回響著震耳欲聾、震天動地的巨大聲響,放眼望去,側耳聆聽,你們又仿佛看到到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接讀這一句。
5、有感情朗讀,領略大潮的變化奇觀。
學生的交流到此能夠告一段落了,教師要適時地收口,引導學生縱觀這個大潮的變化,讓學生把剛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實的感悟,讓學生一時的感慨化作對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贊嘆。教師能夠這樣做以小結:作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按由遠及近的順序描述了潮來時的景象,使我們仿佛和作者一齊站在錢塘江畔,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大,看到的潮水越來越近,浪頭也越來越高。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隨之,讓學生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觀看完整的大潮變化的視頻。觀看完,找四個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順序,有感情朗讀大潮變化的這四個句段。
6、略讀潮后,感受大潮氣勢猶在。
最終一個自然段其實重點詞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學到這兒,我們都明白還要注意教學時間和重難點的分配,所以,在這樣的實際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讀法,讓學生找出我漏讀的“還在、依舊、才”這三個詞語,體會到大潮氣勢猶在。
五、積累運用,再現天下奇觀。
值得和大家探討的是,我們常說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所獲,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外,積累運用更會讓學生得其所。所以,在課終時,我們可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現場積累運用。那里我有兩個預設方案,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加以選擇或整合。預設一: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很注意詞語的體會、想象和積累,那么就讓我們用上這些生動的詞語,編寫一段完整的導游詞。緊之后出示這樣一段不完整的導游詞,讓學生在括號中用上今日學到的詞語,使這段導游詞表達得清楚、通順、生動:今日,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聲猶如。漸漸的,潮過去了,可是。(學生在各自的小練習紙上完成,指名回答,團體反饋)反饋的結果能夠是:今日,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漸漸的,潮過去了,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在師生共同評價中,允許有不一樣答案,如:能夠填一一浪一浪(齊頭并進);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預設二,就是改編導游詞,如:教師出示這樣一段話,讓學生用上
書中的好詞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點左右,會從遠處傳來響聲。過了一會兒,大潮就會出現。很快,離我們近了,浪頭寬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來越近,浪會更急,聲音會更響。這兩個思路設計的意圖皆是把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以及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齊,力求構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為學生營造出充滿真情、詩意的課堂。
《觀潮》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觀潮》是四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積累寫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單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繼續,又是第四單元《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延續,同時還為完成第五單元《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篇講讀課文,按順序抓特點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中洋溢著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的階梯,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觀察事物,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根據大綱目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及《觀潮》這一課的特點,應達到以下4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并運用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4.給課文分段,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教具:
錄相帶、投影片。
二、說教法
運用電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學法。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離不開愛,教學情為先。我充分應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使編者情、作者情、教師情、學生情融為一體,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認識是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是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統一。我抓住學生和教師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采用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還能啟迪思維,發展想象,對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三、說學法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素質,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學生采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我說的是《觀潮》一課的第二課時。
四、說教程
1.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學生答后教師板書,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為學習下文奠定基礎。)
2.齊讀第一段,投影出示:
a.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b.這里是觀潮的好地方。
請大家讀后說說“觀”字各是什么意思。
(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當小老師,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輕聲讀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說。
(學生通過讀理解課文內容,因為每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實際上是教師導、學生演“戲”的演出效果如何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在于老師的導,還在于學生的學。學生通過讀書,理解了潮來前江面的平靜,體會到“人山人海”觀潮的熱鬧場面和人們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讓我們隨著錄像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組討論。
教師巧設疑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錢塘江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學生看得如夢似醉,這就是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同時圍繞單元重點訓練這一個面,巧設三個點即三個小問題,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強化課堂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注意訓練的坡度、難度。看完后,學生情緒激昂,興致勃勃展開討論,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的說聽到潮來時的聲音從小變大;有的說先看見一條細白線,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滾,還有的說我真想大喊一聲“太美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眼睛看得細、耳朵聽得真、討論得熱火朝天。播放錄相把握時機,將視覺手段和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態形象的思維能力,學生見其形、聞其聲。這樣做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落實了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本節教學重點,為突破教學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教師趁熱打鐵,抓住機遇巧引導:
閱讀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觀察順序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寫?c.用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同桌可以討論。
學生通過讀、劃、議,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墻”、“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中,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錄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實了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課堂上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落實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
6.引導學生美讀3、4段。
讓學生自己在讀中學,學中讀,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墻、白色戰馬:浩浩蕩蕩”讀得頓挫有力,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通過教師導讀,學生試讀、領讀、自由朗讀、齊讀、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后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7.再次觀看潮來時的錄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說一說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學法和看、聽、讀、品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機揉合在一起,把課文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和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
8.學習第五自然段,讀讀,想想,潮過后是怎樣的情形?
學生通過自己學習,明白潮過之后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這從水量之大講江潮的壯觀,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9.師生共同總結全文。
把你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
學生想好后,自告奮勇說給大家聽。在總結全文時,教師有意識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引導學生,變教師“一言堂”小結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這種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總結,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
總之,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應用了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注意積累寫作材料”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當前,教育正面臨著由“應試”轉向“素質”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著教育技術化的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加強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