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通用16篇)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XX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7課《安塞腰鼓》。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單元選編的幾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向學生展示了多種藝術形式,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引領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劉成章撰寫的一篇富有詩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練、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黃土高原慷慨激蕩、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展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對中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
結合文章特點,依照《課標》要求,針對我任教的學生基礎較差,欣賞、品味語言能力較低的實際,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聽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積累字詞。
2.品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復等修辭在文中的作用。
4.體會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所歌頌的生命力量,并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互動的一體化過程,基于以上教材、課標、學情分析,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朗讀法貫穿始終,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讀、品、評、思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來完成教學。
三、說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輔助手段,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既可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又可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圖片并提問:這是什幺表演?
學生答后追問:你知道中國的“腰鼓之鄉”在哪里嗎?
明確后導入:“今天我們將隨本土作家劉成章一同走進腰鼓之鄉,去領略那動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書課題和作者)
(這樣導入自然、貼近生活,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順利進入學習新課環節)
(二)學習新課
我設計四個版塊:將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層層解讀。
第一板塊: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確學習目標。
1.出示黃土高原地圖,指出安塞縣位置。
(使學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為理解文意做鋪墊)
2.接下來出示安塞腰鼓簡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藝術形式及社會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可見其藝術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讓我們共同欣賞一段原生態的安塞腰鼓表演。(觀表演視頻)
看后問:你有什幺感受?(學生會說: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等)(讓學生觀其形,聽其聲,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為進一步探究課文鋪平了道路)
3.接下來出示作者簡介,及本節課學習目標。
第二板塊: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板塊從“知內容、明結構、指導朗讀”入手,多角度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解讀。
我安排“視頻聽讀”,并設計問題引領學生展開與文本對話:
1.請用“……的安塞腰鼓”對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用文中內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語調來讀?全文都這幺讀嗎?(顯然不)哪部分比較明顯?請選讀一句或一段來讀。(目的是指導朗讀,把握文章結構)
第三板塊:瀏覽課文,品讀主體,領會主旨。
這一板塊通過朗讀指導,品味句段以及仿寫訓練,側重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實現。
1.出示易錯字詞,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
2.品讀主體句段,提高審美體驗。
屏幕出示:請用“我喜歡……,因為……”這一句式點評文章。(可從多角度進行評價)小組共享,代表發言。
在探討交流期間,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促進者,要適時引導學生完成重點句段的解讀,領會主旨,體會民族文化內涵。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句:排比、比喻修辭的運用,更加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歡快,火爆、熱烈的特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目的一是教會學生看書,讀書,一是把所想的用筆用嘴表達出來,可見,讀與寫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我以此為契機,進行仿寫訓練:出示一組東北民間藝術——大秧歌表演圖片,要求學生模仿此段句式進行描述,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來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與知識遷移。
我及時強化成功意識,鼓勵創新,并在欣賞老師范文后強調:有了好的內容,必須要用恰當的表現形式,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2)在品讀中我適時引出“擊鼓的后生”:重點體會“搏擊”的后面還有什幺內涵?進而引出中心句,并緊緊追問:他們到底想掙脫什幺?沖破什幺?撞開什幺?
使學生自然聯系到陜北人們的生存環境,生發出作者對黃土地到底是怎樣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確: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后生們是黃土高原人的代表。他們搏擊的不僅僅是鼓,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窮落后的生活,與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運進行搏擊。只要生命不息,搏擊就不會停止!
(3)在品讀中,我適時提出在文中反復出現,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明確:好一個
安塞腰鼓!此句貫穿全文,強烈地抒發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激蕩生命的贊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學習不能滿足于課本知識,我適時引入課外資源,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響,黃河古道顯輝煌”,如今的黃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貧窮的樊籬,西部大開發的進行,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的運行,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政策的實施給西北人民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他們將用生命和力量搏擊出更輝煌燦爛的生活!
(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鼓勵,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板塊: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出示課文總結:提煉主旨,加深感悟。
(2)作業:使用排比、反復等修辭,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描寫一個令你難忘的場面!(進一步體會修辭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審美情趣)
(3)最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通過《安塞腰鼓》的學習,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勁!這股勁是上進心,是堅強的意志,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習上,要有一股猛勁!毅力上要有一股韌勁!行動上要有一股沖勁!有勁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股勁,去敲響自己未來燦爛美好的生命之鼓!”
(4)為了表現教學流程,激活創新思維,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左側是學生品讀文章時的獨特感受,與右側文中兩個重要意象及一個動詞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這古樸厚重的黃土地上,養育了這樣一群粗獷豪,頑強不屈的陜北人,也正是這樣一群人才搏擊出了這樣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這樣的板書簡潔、直觀,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升華了主題。
好的板書是師生共同智慧的結晶,是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完美結合。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 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 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初中語文教材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第二學期,要求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義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中。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整體領悟,發表見解。
文章內容:本單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蕩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港臺流行歌曲充斥校園,學生們追星火熱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是巨大的。
目標制定: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大綱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布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可以是錄相、音樂、文本等等)
2:仔細聆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寫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1: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創造性作業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三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具體課時劃分將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
(一): 導入新課
傳統的新課導入幾乎都是老師的表演或導演開始,學生處于一種觀看者、參予者的地位,師生位置區分明顯,而本課導入,我則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則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議論學生作文,打破了傳統導入的局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
學生在欣賞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作家劉成章又是怎樣寫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達些什么呢?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件1,創設文章情境。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后的學習中處理。利用課件的情境,讓學生反復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練習,提倡合作交流,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學生將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覺實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鉆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后,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感悟探究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教師點撥:對于這篇文章,你們想對哪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確定并板書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允許學生有別的小課題)
1:對安塞腰鼓的研究
2:對本文語言的研究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研究
………………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確定研究題目,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小研究題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結合全文,參照課后練習,集小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肯定。同時,用掃描儀代替板書,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鉆研的熱情,培養合作與深入鉆研的精神。在這幾個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經明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對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銘心的感受,而且,能夠結合文章體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將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現在,同學們最想的,就是將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對老師、對同學,說出來,水到渠成的開始了品讀、表達。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賞析表達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
1:展示課件2,對于學生們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補充完善。使大家對安塞腰鼓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展示課件1,播放課文的朗讀伴音。
聽了課文的朗讀錄音之后,借鑒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然后,可配合畫面表演讀。同學們給以評價。
3: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鉆研后,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并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最后,進入第四板塊:熟讀課文,整體深化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將課內課外結合,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1:教師點撥:結合自己的作文談談學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們將暢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將明白自己的得與失,提高寫作的素養,同時又對本文的學習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遠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2:欣賞、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掃描儀將學生收集的文本材料進行掃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學生的音樂、錄相材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
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著自己的收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地理課、社會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的拓寬了、延伸了。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熱情是高漲的。
可是,假如我們滿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創新教育思想,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造性作業設計
結合學生的精神生活與接觸的社會生活,緊承本文文化內涵,我設計了以下富有創新精神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一個,允許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作業題目。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1:論文題目: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
2:寫作提高:選一篇同樣寫音樂,生命或是黃土高原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分析,寫出它們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資料學習寫法。)
3:反思:當代中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舉行辯論會,深入討論。)
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之后,在班上舉行作品發布會,可邀請老師、學校領導參加,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磅礴雄渾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們的暢談中結束。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選編了《社戲》《安塞腰鼓》《觀舞記》《竹影》《口技》等幾篇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向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文藝形式,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本文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揚的活力。
這樣的文字對于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是極有幫助的,因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新課程標準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 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通過本文的學習,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難點: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另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融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從而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發現真理。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老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文作為一篇詩化的散文,將指導學生以"朗讀法"學習課文,即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以"討論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1、布置預習:落實字詞,會讀會寫;多讀課文,試圖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程序
(一) 導入新課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不知大家有沒有體會其中的氣勢,讓我們觀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一齊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入的設計貼近課文內容,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主動、自覺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板塊從下幾個方面入手,"知內容"--里;"明結構"--表;"尋美點"--里。這樣的設計主要想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整體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
1、知內容。
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內容。力求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整體感知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
2、明結構
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個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且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好一個安塞腰鼓)
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目的是培養學生在讀書中理層次,明條理,學會在讀中把握文章的"脈"。
3、尋美點。
布置分組朗讀,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此環節旨在陶冶學生情操,教給他們"生活中不是沒有美,關鍵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的真諦。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品味語言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朗讀"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1、指導學生采取"替換式品讀",目的是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所謂替換式品讀,就是將文章形式變為別的形式再讀,比較、品味其中的美。)
出示幻燈,教師示范。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復朗讀。
2、指導學生采取"評點式品讀",目的是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
學生可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3遍,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
出示幻燈,稍作總結。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學用語言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品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在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的同時,學用課文句式,段式。并試圖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起來,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與遷移。
學生寫好后,小組互評,選出好的作品,課堂展示,師生共議,評出好作品若干,并給予獎勵。
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段落,并熟讀成誦。目的是進一步理會并學習本文的語言樣式。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優美的句式段點,在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的同時,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線。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知性。要求教師參與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指導者。我的板書主要以展示教學程度為主,學生學習成果為輔。使板書同時具有了強大的教學功能和評價功能。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課標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啟發對生命的體悟和思考。
由于本文是西北漢子忘情地、狂野地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帶給人們力量的奔騰和生命的升華,適合在大聲地朗讀中,體會它恢宏的氣勢和鏗鏘的節奏,所以,設置了在朗讀中,體會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滲透朗讀方法的指導與實踐,因此,也把學會朗讀的.方法和技巧作為又一個教學目標。
根據設置的教學目標,確立了在朗讀中,體會安塞腰鼓的氣勢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意圖是:在朗讀中,習得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師先示范,再讓學生學讀,通過反復實踐,掌握朗讀方法,在朗讀中,體會安塞腰鼓的氣勢。
根據目標的設定,重難點的確定,我主要依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短板,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的要求,確立了朗讀法。朗讀的過程也是品析的過程,在朗讀中,適時地帶動語言的品析,因此,又采用了品析法。
為幫助教學目標的達成,重難點的突破,將課堂教學的線索,用ppt展示出來,清晰而直觀。
基于教法,學生學法的構思是:學生先朗讀,初步體會和感受,然后由教師示范、引導,完成朗讀品析。這樣做的意圖是:學生先朗讀,形成朗讀初體驗,這種體驗或是美好的,或是遺憾的,都會在教師的示范和不斷地實踐下,得到優化。這樣選擇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短板,確立了朗讀法。學生只有與他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分享,才能取長補短,最終得到進步,因此,采用了合作學習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法、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導入環節:從特點、成就、影響出發,迅速引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下面兩個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說初讀感受環節:此環節的意圖是:關注學生閱讀文本后的最初感覺,也是對的整體感受。主要構思是:先做示范,然后讓學生表達。為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一方面對活動進行示范,另一方面,從課文中找詞語、短語和句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話可說,從而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得到發展。
說朗讀感受環節:此環節的意圖是:教師先對的脈絡進行闡釋,主要是明確5—27段的重點,只有朗讀好這一部分,才能真正體會安塞腰鼓的氣勢。然后在示范與實踐中,習得朗讀方法,最后,對課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進行擴展,表達朗讀后的體悟。主要構思是:先闡釋思路,明確方向;然后朗讀實踐,體會特點;最后句式說話,表達感受。為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示范、引導,反復實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得到發展。
在學生的朗讀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初中語文教材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第二學期,要求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義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中。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整體領悟,發表見解。
文章內容:本單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蕩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港臺流行歌曲充斥校園,學生們追星火熱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是巨大的。
目標制定: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大綱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 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布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可以是錄相、音樂、文本等等)
2:仔細聆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寫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1: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 由導入 新課、學習新課、創造性作業 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三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具體課時劃分將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
(一): 導入 新課
傳統的新課導入 幾乎都是老師的表演或導演開始,學生處于一種觀看者、參予者的地位,師生位置區分明顯,而本課導入 ,我則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則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議論學生作文,打破了傳統導入 的局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
學生在欣賞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作家劉成章又是怎樣寫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達些什么呢?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件1,創設文章情境。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后的學習中處理。利用課件的情境,讓學生反復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練習,提倡合作交流,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學生將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覺實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鉆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后,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感悟探究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教師點撥:對于這篇文章,你們想對哪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確定并板書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允許學生有別的小課題)
1:對安塞腰鼓的研究
2:對本文語言的研究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研究
………………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確定研究題目,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小研究題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結合全文,參照課后練習,集小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肯定。同時,用掃描儀代替板書,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鉆研的熱情,培養合作與深入鉆研的精神。在這幾個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經明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對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銘心的感受,而且,能夠結合文章體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將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現在,同學們最想的,就是將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對老師、對同學,說出來,水到渠成的開始了品讀、表達。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賞析表達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
1:展示課件2,對于學生們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補充完善。使大家對安塞腰鼓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展示課件1,播放課文的朗讀伴音。
聽了課文的朗讀錄音之后,借鑒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然后,可配合畫面表演讀。同學們給以評價。
3: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鉆研后,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并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最后,進入第四板塊:熟讀課文,整體深化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將課內課外結合,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1:教師點撥:結合自己的作文談談學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們將暢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將明白自己的得與失,提高寫作的素養,同時又對本文的學習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遠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2:欣賞、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掃描儀將學生收集的文本材料進行掃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學生的音樂、錄相材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
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著自己的收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地理課、社會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的拓寬了、延伸了。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熱情是高漲的。
可是,假如我們滿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創新教育思想,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造性作業 設計
結合學生的精神生活與接觸的社會生活,緊承本文文化內涵,我設計了以下富有創新精神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一個,允許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作業 題目。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1:論文題目: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
2:寫作提高:選一篇同樣寫音樂,生命或是黃土高原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分析,寫出它們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資料學習寫法。)
3:反思:當代中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舉行辯論會,深入討論。)
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 之后,在班上舉行作品發布會,可邀請老師、學校領導參加,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磅礴雄渾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們的暢談中結束。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初中語文教材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第二學期,要求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義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中。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整體領悟,發表見解。
文章內容:本單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蕩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港臺流行歌曲充斥校園,學生們追星火熱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是巨大的。
目標制定: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大綱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 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布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可以是錄相、音樂、文本等等)
2:仔細聆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寫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1: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 由導入 新課、學習新課、創造性作業 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三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具體課時劃分將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
(一): 導入 新課
傳統的新課導入 幾乎都是老師的表演或導演開始,學生處于一種觀看者、參予者的地位,師生位置區分明顯,而本課導入 ,我則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則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議論學生作文,打破了傳統導入 的局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
學生在欣賞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作家劉成章又是怎樣寫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達些什么呢?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件1,創設文章情境。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后的學習中處理。利用課件的情境,讓學生反復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練習,提倡合作交流,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學生將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覺實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鉆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后,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感悟探究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教師點撥:對于這篇文章,你們想對哪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確定并板書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允許學生有別的小課題)
1:對安塞腰鼓的研究
2:對本文語言的研究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研究
………………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確定研究題目,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小研究題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結合全文,參照課后練習,集小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肯定。同時,用掃描儀代替板書,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鉆研的熱情,培養合作與深入鉆研的精神。在這幾個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經明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對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銘心的感受,而且,能夠結合文章體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將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現在,同學們最想的,就是將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對老師、對同學,說出來,水到渠成的開始了品讀、表達。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賞析表達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
1:展示課件2,對于學生們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補充完善。使大家對安塞腰鼓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展示課件1,播放課文的朗讀伴音。
聽了課文的朗讀錄音之后,借鑒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然后,可配合畫面表演讀。同學們給以評價。
3: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鉆研后,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并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最后,進入第四板塊:熟讀課文,整體深化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將課內課外結合,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1:教師點撥:結合自己的作文談談學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們將暢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將明白自己的得與失,提高寫作的素養,同時又對本文的學習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遠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2:欣賞、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掃描儀將學生收集的文本材料進行掃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學生的音樂、錄相材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
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著自己的收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地理課、社會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的拓寬了、延伸了。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熱情是高漲的。
可是,假如我們滿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創新教育思想,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造性作業 設計
結合學生的精神生活與接觸的社會生活,緊承本文文化內涵,我設計了以下富有創新精神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一個,允許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作業 題目。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1:論文題目: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
2:寫作提高:選一篇同樣寫音樂,生命或是黃土高原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分析,寫出它們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資料學習寫法。)
3:反思:當代中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舉行辯論會,深入討論。)
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 之后,在班上舉行作品發布會,可邀請老師、學校領導參加,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磅礴雄渾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們的暢談中結束。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初中語文教材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第二學期,要求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義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中。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整體領悟,發表見解。
文章內容:本單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蕩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港臺流行歌曲充斥校園,學生們追星火熱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是巨大的。
目標制定: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大綱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布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可以是錄相、音樂、文本等等)
2:仔細聆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寫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1: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我的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創造性作業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三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具體課時劃分將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
(一): 導入新課
傳統的新課導入幾乎都是老師的表演或導演開始,學生處于一種觀看者、參予者的地位,師生位置區分明顯,而本課導入,我則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則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議論學生作文,打破了傳統導入的局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
學生在欣賞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作家劉成章又是怎樣寫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達些什么呢?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件1,創設文章情境。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后的學習中處理。利用課件的情境,讓學生反復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練習,提倡合作交流,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學生將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覺實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鉆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后,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感悟探究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教師點撥:對于這篇文章,你們想對哪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確定并板書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允許學生有別的小課題)
1:對安塞腰鼓的研究
2:對本文語言的研究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研究
………………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確定研究題目,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小研究題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結合全文,參照課后練習,集小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肯定。同時,用掃描儀代替板書,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鉆研的熱情,培養合作與深入鉆研的精神。在這幾個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經明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對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銘心的感受,而且,能夠結合文章體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將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現在,同學們最想的,就是將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對老師、對同學,說出來,水到渠成的開始了品讀、表達。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賞析表達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
1:展示課件2,對于學生們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補充完善。使大家對安塞腰鼓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展示課件1,播放課文的朗讀伴音。
聽了課文的朗讀錄音之后,借鑒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然后,可配合畫面表演讀。同學們給以評價。
3: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鉆研后,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并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最后,進入第四板塊:熟讀課文,整體深化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將課內課外結合,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1:教師點撥:結合自己的作文談談學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們將暢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將明白自己的得與失,提高寫作的素養,同時又對本文的學習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遠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2:欣賞、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掃描儀將學生收集的文本材料進行掃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學生的音樂、錄相材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
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著自己的收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地理課、社會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的拓寬了、延伸了。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熱情是高漲的。
可是,假如我們滿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創新教育思想,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造性作業設計
結合學生的精神生活與接觸的社會生活,緊承本文文化內涵,我設計了以下富有創新精神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一個,允許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作業題目。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1:論文題目: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
2:寫作提高:選一篇同樣寫音樂,生命或是黃土高原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分析,寫出它們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資料學習寫法。)
3:反思:當代中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舉行辯論會,深入討論。)
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之后,在班上舉行作品發布會,可邀請老師、學校領導參加,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磅礴雄渾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們的暢談中結束。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0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選編的幾篇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向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文藝形式,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本文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揚的活力。
這樣的文字對于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是極有幫助的,因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標準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3、掌握“三讀”式散文閱讀賞析方法。
重點,難點: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運用,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二、說教法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由“課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動建構型”模式轉變,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由“問題式”(設計瑣碎問題若干,組織逐個擊破,目的是讓學生明確知道答案)向“話題式”(提煉少量話題,組織討論交流,目的是通過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建構生成)轉變。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說學法
老師不僅要奉獻,更要教給學生發現真理。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文作為一篇詩化的散文,將指導學生以"朗讀法"學習課文,即以"朗讀"一線貫穿,由初讀感知,到品讀美句,再到解讀難句, “三讀”之后的“一寫”,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以"討論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個人對新課標的理解為指導思想。新課標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五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設,為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為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為對話豐富內涵;注重個性化閱讀體驗,這是對話能否有效高質的重要條件;重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這是對話活動的重要目的。為了能很好地體現對話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由“課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動建構型”模式轉變,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由“問題式”(設計瑣碎問題若干,組織逐個擊破,目的是讓學生明確知道答案)向“話題式”(提煉少量話題,組織討論交流,目的是通過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建構生成)轉變。
這節課,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好一個安塞腰鼓!”設定話題。師生圍繞一個“好”字,生發出三個子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好鼓”,側重于對安塞腰鼓藝術形象的感知;“好文”,側重于對課文優美語言的品味;“好創意”,側重于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話交流的目的在于達成新課標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
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勁”,體驗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潛移默化之間養成積極面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生命在于奮力搏擊的價值觀念。識別排比句,為其劃分類型,品讀排比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同時,語文知識得以落實,閱讀技能得以培養。由初讀, 整體感知安塞腰鼓藝術形象,到品讀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氣勢、節奏與激情,再到解讀難句,合作探究,領悟文中寫意語句的內涵,逐步深入的“三讀”,既是教學內容呈現的過程,也教給了學生品讀賞析美文的基本步驟及方法。“三讀”之后的“一寫”(廣告創意),適當讓學生參與評價,進行生間互評,這樣會更加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既體現了讀寫結合、學用結合、課堂與生活結合的教學原則,又由于創設了貼近學生實際、富有時代氣息的寫作情境,給了學生馳騁想像力的較大空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創造的欲望。不少學生作品宣傳意象準確,語言簡潔明快,構思富有創意,使本節課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學資源而顯得較為豐實。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選編了《社戲》《安塞腰鼓》《觀舞記》《竹影》《口技》等幾篇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向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文藝形式,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本文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揚的活力。
這樣的文字對于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是極有幫助的,因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新課程標準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 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 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通過本文的學習,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難點: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另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融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從而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發現真理。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老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文作為一篇詩化的散文,將指導學生以"朗讀法"學習課文,即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以"討論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1、布置預習:落實字詞,會讀會寫;多讀課文,試圖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程序
(一) 導入 新課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不知大家有沒有體會其中的氣勢,讓我們觀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一齊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好的導入 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入 的設計貼近課文內容,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主動、自覺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板塊從下幾個方面入手,"知內容"--里;"明結構"--表;"尋美點"--里。這樣的設計主要想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整體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
1、知內容。
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內容。力求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整體感知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
2、明結構
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個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且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好一個安塞腰鼓)
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目的是培養學生在讀書中理層次,明條理,學會在讀中把握文章的"脈"。
3、尋美點。
布置分組朗讀,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此環節旨在陶冶學生情操,教給他們"生活中不是沒有美,關鍵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的真諦。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品味語言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朗讀"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1、指導學生采取"替換式品讀",目的是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所謂替換式品讀,就是將文章形式變為別的形式再讀,比較、品味其中的美。)
出示幻燈,教師示范。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復朗讀。
2、指導學生采取"評點式品讀",目的是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
學生可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3遍,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
出示幻燈,稍作總結。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學用語言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品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在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的同時,學用課文句式,段式。并試圖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起來,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與遷移。
學生寫好后,小組互評,選出好的作品,課堂展示,師生共議,評出好作品若干,并給予獎勵。
最后,布置作業 ,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段落,并熟讀成誦。目的是進一步理會并學習本文的語言樣式。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優美的句式段點,在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的同時,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線。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知性。要求教師參與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指導者。我的板書主要以展示教學程度為主,學生學習成果為輔。使板書同時具有了強大的教學功能和評價功能。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 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 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1、 導語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來自廣安實驗中學,我叫周璐。我的說課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7課——《安塞腰鼓》。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課時安排——教學程序”等多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是舞蹈藝術,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本課作者劉成章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腰鼓這門獨特的民族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對安塞腰鼓的熱切的贊美,更是對陜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贊美。學習本課要積極投入的放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有張力的語言,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復修辭等,感受充沛的語言氣勢,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安塞腰鼓的恢弘氣勢,感受西北漢子的奔騰力量,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1、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充沛的語言氣勢。
2、難點: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氣。
四、教法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對學生的熏陶感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蘊藏著的感情,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讀鑒賞法、美文點撥法、合作探究法。將感受體驗與合作交流結合起來,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法:誦讀賞析法、合作探究法,讓學生自主進入文本,讀出感受,發表見解,全情投入。對于發現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解決問題。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
1、初讀課文,梳理字詞
2、收集作家以及課文資料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播放多媒體課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讓學生)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今天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二、預習檢查,夯實基礎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內容:首先請大家欣賞全文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同時,根據板書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斷,聽全文朗讀。
(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過渡: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過渡: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2、引導學生劃分結構層次。
過渡: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過渡:文中主要描寫的內容有哪些方面?從哪些方面在寫作?
(分組交流、合作討論)
明確、板書:
第一部分:
(1——4)擊鼓前的預備階段,蓄勢待發。
(5——13)火烈的場面。
第二部分:
(5——27)表演安塞腰鼓。
(14——17)沉重的響聲。
(18——22)擊鼓的后生。
(23——27)夢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
(28——30)鼓聲戛然而止,以動襯靜,意境幽遠。
3、劃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話: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四、品味語言、重點突破。
1、過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與力量的禮贊,為了表現生命掙脫束縛、沖破羈絆、撞開閉塞的雄渾粗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和諧。我們重點品讀其中一個片斷,感受作者是怎樣造成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排山倒海的氣勢,來與所要歌頌的生命的力量相輔相承的。
2、精讀第二部分第一層次。
播放范讀片斷(配樂、配畫面),指導朗讀,結合具體語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辭的'表達效果。
(1)問: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排比。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節奏感強,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請同學朗讀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讀準重音,讀出節奏、氣勢。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增強氣勢)
(3)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節奏感強,渲染動感形象)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層層推進,一氣呵成)
(5)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小結:本文段使用排比,將安塞腰鼓的力與美推到極致。
過渡:安塞腰鼓不僅帶給我們視覺形象上的刺激,更帶來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來藝術欣賞不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們再來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將寫形與寫意結合起來,從不同角度、側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個人體會,暢所欲言)
如驟雨,如旋風,如亂蛙,如火花,如斗虎——這是安塞腰鼓的“形”;
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聯想和想象是聯結“形”與“意”的紐帶。
八、課堂小結: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再現“安塞腰鼓”的恢弘氣勢,又運用由寫實到寫意的藝術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現在請大家快讀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語句,說說自己對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書設計:(見教學步驟)
九、布置作業:
1、自由選擇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讀、背誦。
2、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教學回顧: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有將課堂還給學生,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主體性,只有注重個體的閱讀和心靈的感悟,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的要求。
本次說課到此結束,請評委老師予以批評指正。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初中語文教材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第二學期,要求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義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中。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整體領悟,發表見解。
文章內容:本單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蕩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港臺流行歌曲充斥校園,學生們追星火熱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是巨大的。
目標制定: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大綱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布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可以是錄相、音樂、文本等等)
2:仔細聆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寫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1: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創造性作業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三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具體課時劃分將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
(一): 導入新課
傳統的新課導入幾乎都是老師的表演或導演開始,學生處于一種觀看者、參予者的地位,師生位置區分明顯,而本課導入,我則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則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議論學生作文,打破了傳統導入的局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
學生在欣賞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作家劉成章又是怎樣寫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達些什么呢?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件1,創設文章情境。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后的學習中處理。利用課件的情境,讓學生反復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練習,提倡合作交流,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學生將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覺實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鉆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后,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感悟探究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教師點撥:對于這篇文章,你們想對哪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確定并板書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允許學生有別的小課題)
1:對安塞腰鼓的研究
2:對本文語言的研究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研究
………………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確定研究題目,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小研究題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結合全文,參照課后練習,集小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肯定。同時,用掃描儀代替板書,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鉆研的熱情,培養合作與深入鉆研的精神。在這幾個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經明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對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銘心的感受,而且,能夠結合文章體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將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現在,同學們最想的,就是將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對老師、對同學,說出來,水到渠成的開始了品讀、表達。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賞析表達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
1:展示課件2,對于學生們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補充完善。使大家對安塞腰鼓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展示課件1,播放課文的朗讀伴音。
聽了課文的朗讀錄音之后,借鑒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然后,可配合畫面表演讀。同學們給以評價。
3: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鉆研后,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并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最后,進入第四板塊:熟讀課文,整體深化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將課內課外結合,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1:教師點撥:結合自己的作文談談學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們將暢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將明白自己的得與失,提高寫作的素養,同時又對本文的學習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遠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2:欣賞、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掃描儀將學生收集的文本材料進行掃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學生的音樂、錄相材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
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著自己的收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地理課、社會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的拓寬了、延伸了。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熱情是高漲的。
可是,假如我們滿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創新教育思想,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造性作業設計
結合學生的精神生活與接觸的社會生活,緊承本文文化內涵,我設計了以下富有創新精神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一個,允許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作業題目。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1:論文題目: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
2:寫作提高:選一篇同樣寫音樂,生命或是黃土高原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分析,寫出它們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資料學習寫法。)
3:反思:當代中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舉行辯論會,深入討論。)
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之后,在班上舉行作品發布會,可邀請老師、學校領導參加,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磅礴雄渾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們的暢談中結束。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
《安塞腰鼓》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6
一:教材分析
教材體系:初中語文教材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第二學期,要求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義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中。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整體領悟,發表見解。
文章內容:本單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蕩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港臺流行歌曲充斥校園,學生們追星火熱的時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渲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是深廣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對于習慣于學生腔的中學生來說,其沖擊是巨大的。
目標制定:上課前,我先請學生預習文章,提出本文他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并擬定出來,綜合學生意見,依據大綱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 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標(人文目標):通過對文章的綜合性學習,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3:能力目標:鞏固運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學習重難點是通過對文章的揣摩朗讀,感悟其中的深意與情感。
二:教法設計
由于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體,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文內容,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創新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讀感悟式,注重學生讀的優化訓練,以讀代講。課堂上提倡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能力,深化對學生心靈的影響。
三:學法設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自主探究學習理論也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創新學習的思想,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的。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首先布置兩項任務:
1: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可以是錄相、音樂、文本等等)
2:仔細聆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寫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準備:掃描儀、多媒體課件(1:蒼涼厚重的黃土高原上,后生們粗獷、動力十足的擊鼓場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 由導入 新課、學習新課、創造性作業 設計三個環節組成。我準備用大約三課時時間完成本文教學,具體課時劃分將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
(一): 導入 新課
傳統的新課導入 幾乎都是老師的表演或導演開始,學生處于一種觀看者、參予者的地位,師生位置區分明顯,而本課導入 ,我則從作品欣賞開始,學生一下子便進入了中心地位,我則和同學們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議論學生作文,打破了傳統導入 的局限,創設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本文的教學、學習思想符合。
學生在欣賞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作家劉成章又是怎樣寫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達些什么呢?這種求知的渴望與需要,產生了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生主動、自覺的進入下一環節------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新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予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我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及小組、班級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讀書、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件1,創設文章情境。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讀文章,解決生字詞,提出在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相互交流討論,實在不能解決的,再留到以后的學習中處理。利用課件的情境,讓學生反復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練習,提倡合作交流,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實現知識目標。學生將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覺實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對文章進行初步鉆研,有了整體的感知以后,學生們都想更深入的研究,這,就進入了精讀階段。
第二板塊:精讀文章,感悟探究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課題研究”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提出研究課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教師點撥:對于這篇文章,你們想對哪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確定并板書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允許學生有別的小課題)
1:對安塞腰鼓的研究
2:對本文語言的研究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研究
………………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確定研究題目,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小研究題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結合全文,參照課后練習,集小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肯定。同時,用掃描儀代替板書,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鉆研的熱情,培養合作與深入鉆研的精神。在這幾個課題的研究中,學生已經明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對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銘心的感受,而且,能夠結合文章體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將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現在,同學們最想的,就是將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對老師、對同學,說出來,水到渠成的開始了品讀、表達。
第三板塊:品讀文章,賞析表達
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學生再朗讀的優化訓練,從讀中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側重于實現情感目標。
1:展示課件2,對于學生們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補充完善。使大家對安塞腰鼓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展示課件1,播放課文的朗讀伴音。
聽了課文的朗讀錄音之后,借鑒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處理讀法。讀書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讀,可讀給別人聽,可與同學共同揣摩朗讀,可默讀等。然后,可配合畫面表演讀。同學們給以評價。
3:質疑:說說現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發現(問題)。
發現教育法認為:“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為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在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鉆研后,請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質疑問難。打破思維束縛,讓每一個學生自由、充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通過探究性、創造性、多角度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我將無比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并將給以高度的評價與鼓勵。
最后,進入第四板塊:熟讀課文,整體深化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將課內課外結合,將學生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1:教師點撥:結合自己的作文談談學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們將暢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將明白自己的得與失,提高寫作的素養,同時又對本文的學習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遠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2:欣賞、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掃描儀將學生收集的文本材料進行掃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學生的音樂、錄相材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
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著自己的收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地理課、社會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的拓寬了、延伸了。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熱情是高漲的。
可是,假如我們滿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遠遠不夠的,文章的人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同樣是意猶未盡,按照創新教育思想,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造性作業 設計
結合學生的精神生活與接觸的社會生活,緊承本文文化內涵,我設計了以下富有創新精神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一個,允許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學生也可以自行設計作業 題目。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1:論文題目: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
2:寫作提高:選一篇同樣寫音樂,生命或是黃土高原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分析,寫出它們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資料學習寫法。)
3:反思:當代中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舉行辯論會,深入討論。)
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 之后,在班上舉行作品發布會,可邀請老師、學校領導參加,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磅礴雄渾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們的暢談中結束。
現在我說說本文的教學構想與板書,本文我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于展現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以學生的思想為課堂主線,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因而,本文的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要求教師參預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與主體。因而,我的板書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利用多媒體手段代替了傳統板書,使傳統板書之不能成為了可能。板書同時也具有了強大的評價功能與教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