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兒》說課稿(精選11篇)
《雨點兒》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它花更紅,草更綠。是雨水滋潤了萬物,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雨水。本文結構層次分明,情節性強,語言淺顯易懂,適于學生閱讀。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方、半、巴”3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4、教學重點:識字,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了解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四、說教學設計
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識字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識字教學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看,去發現字音,字形特點,在小組學習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體驗發現之美,感受合作樂趣。真正做到新課程所提出的:反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與協作主動地獲得知識的理念。
2、指導學生在境中讀,讀中悟。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暢想,在要求自主感受,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暢想的空間。教學中,我將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音畫結合的效果,積極地給學生創設美好的意境,讓他們在境中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個性,讀出體驗,在讀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由讀到悟,理解課文,升華感情。
3、引導角色轉換,發揮想像,體驗情感。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潑可愛的大小雨點兒。因此,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就以童話為平臺,以我們和大小雨點兒一起旅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來,與故事中的主角建立起情感的結合點,想他們所想,言他們所言,摒棄傳統的為文學文的形式,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世界,卸去學語文的負擔,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愛學”,使整個教學變得輕松且愉悅。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來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上課一開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藍藍的天上住著云媽媽,她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雨點娃娃,這些雨點娃娃啊可喜歡旅行了。今天,就讓我們背著降落傘和雨點兒進行一次快樂之旅吧!”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產生迫不及待想學習的興趣。課題“雨點兒”是一個兒化音,對于我們南方人來說,是一個較難讀的音節。因此,我將采取范讀及手勢形式來突破這個難點,并指導學生呼叫“大雨點兒、小雨點兒”的名字來多次練習,達到讀準、讀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年級正是進行養成教育的良好時期。在閱讀之前給他們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讓他們能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效率,而且有利于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承接上面的情境,以“云媽媽”的形式給學生送出旅行前的溫馨提示:要求學會三讀。
1、一讀:讀通順,句子較長的多讀幾遍。
2、二讀: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3、三讀:知道大小雨點兒分別去哪里?
三個環節,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后面的讀中悟鋪設基礎。
(三)自主識字,學會合作
識字教學是低段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寫字”方面提出,要使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本課共有11個生字需要識記,相對來說識字量較大。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我設計了雨點兒闖關的游戲環節,即以大小雨點兒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難關為點,出示生字。要求學習運用以往的拼音知識,分辨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同時,啟發學生用上部件、熟字和偏旁來識記字形,在舊知的基礎上建立新知,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詞句結合,讀中理解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個不恰當的套用,把它套用到語文上,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生字詞放入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學生更易于掌握。因此,緊接著“生字關”,引導學生闖“詞語關”。把“數不清、飄落、回答”以生字手拉手的詞語形式出現,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數不清的?哪些東西是飄落下來的?通過他們的生活體驗明白“數不清”是指多,“飄落”是指輕柔,在生活與學語文間構架起橋梁。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通過重音、停頓的指導,采用同桌聽讀、個別讀、小組讀的形式。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同時,低年級的兒童有著極強的表現欲,喜愛表演,由“回答”一詞拓展開去,讓學生想想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回答,再用不同符號劃出大小雨點兒問與答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我設置分角色朗讀,找朋友賽讀,為動畫配音讀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情境,興趣盎然地讀,讀出童真童趣。
(五)讀中理解,讀中升華
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為學貴有疑”。能針對課文質疑是開啟理解大門的鑰匙。經過上面的練讀,學生對大小雨點兒的行蹤已了解,借此我創設小記者訪問記的形式,啟發學生根據大小雨點兒的對話用“為什么”提幾個問題,如“為什么你們倆去的地方不一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交流,明白:小雨點兒可以滋潤花草,大雨點兒則可以幫助干旱地方的花草生長,理解了大小雨點兒的不同作用。接著,我用語言銜接情境:說著說著,大小雨點兒就到達了旅行的目的地,解下降落傘,讓我們看看有什么變化。在此,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顯示雨后美景,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表達內心的感受,如: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想說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這里的一朵花,或一株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些什么?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欽佩、或歡迎之情。同時,啟發學生想像:雨點兒還會飄落在哪里?那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森林里的樹啊、小動物們會怎樣想?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它概括了世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激發想像、發展創新,讓學生的思維因想像而開闊,越是聯想得豐富,對課文中雨水與植物生長關系的理解就越透徹,回到對課文的朗讀上就更能入情入境。
五、書寫訓練
1、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間架結構及筆順。
3、師范寫、生書空。
4、生描紅、臨寫,師巡視指導。
這三個字都是獨體字,重點是指導學生注意起筆及筆順規則,寫的端正、勻稱。
六、趣味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要構建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的大語文觀。因此,在課文結束后,我給學生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設置了兩道課外延伸題:
1、今天的旅行可真快樂!不過,我要請你們幫我查一查:我是怎樣變成天上的`雨點兒的?
2、了解我,請做一做:種一盆花或觀察種子的成長過程。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文內容的一個縮影。此課板書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對課文進行一次提煉。同時,我將把黑板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臺動手畫出雨后其它動植物的變化,把板書進行豐富,讓他們在畫中領悟有了雨水,世界變得更美的道理。
《雨點兒》說課稿 篇2
教學工作中,教者設計一個怎樣教的最佳方案確實不容易,而要揭示出為什么要這樣教的理論依據那就更難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雨點兒》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材
1、《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它花更紅,草更綠。是雨水滋潤了萬物,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雨水。本文結構層次分明,情節性強,語言淺顯易懂,適于學生閱讀。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方、半、巴”3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4、教學重點:識字,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了解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四、說教學設計
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識字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識字教學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看,去發現字音,字形特點,在小組學習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體驗發現之美,感受合作樂趣。真正做到新課程所提出的:反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與協作主動地獲得知識的理念。2、指導學生在境中讀,讀中悟。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暢想,在要求自主感受,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暢想的空間。教學中,我將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音畫結合的效果,積極地給學生創設美好的意境,讓他們在境中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個性,讀出體驗,在讀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由讀到悟,理解課文,升華感情。3、引導角色轉換,發揮想像,體驗情感。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潑可愛的大小雨點兒。因此,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就以童話為平臺,以我們和大小雨點兒一起旅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來,與故事中的主角建立起情感的結合點,想他們所想,言他們所言,摒棄傳統的為文學文的形式,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世界,卸去學語文的負擔,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愛學”,使整個教學變得輕松且愉悅。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來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上課一開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藍藍的天上住著云媽媽,她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雨點娃娃,這些雨點娃娃啊可喜歡旅行了。今天,就讓我們背著降落傘和雨點兒進行一次快樂之旅吧!”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產生迫不及待想學習的興趣。課題“雨點兒”是一個兒化音,對于我們南方人來說,是一個較難讀的音節。因此,我將采取范讀及手勢形式來突破這個難點,并指導學生呼叫“大雨點兒、小雨點兒”的名字來多次練習,達到讀準、讀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年級正是進行養成教育的良好時期。在閱讀之前給他們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讓他們能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效率,而且有利于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承接上面的情境,以“云媽媽”的形式給學生送出旅行前的溫馨提示:要求學會三讀。
1、一讀:讀通順,句子較長的多讀幾遍。
2、二讀: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3、三讀:知道大小雨點兒分別去哪里?
三個環節,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后面的讀中悟鋪設基礎。
(三)、自主識字,學會合作
識字教學是低段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寫字”方面提出,要使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本課共有11個生字需要識記,相對來說識字量較大。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我設計了雨點兒闖關的游戲環節,即以大小雨點兒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難關為點,出示生字。要求學習運用以往的拼音知識,分辨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同時,啟發學生用上部件、熟字和偏旁來識記字形,在舊知的基礎上建立新知,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詞句結合,讀中理解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個不恰當的套用,把它套用到語文上,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生字詞放入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學生更易于掌握。因此,緊接著“生字關”,引導學生闖“詞語關”。把“數不清、飄落、回答”以生字手拉手的詞語形式出現,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數不清的?哪些東西是飄落下來的?通過他們的生活體驗明白“數不清”是指多,“飄落”是指輕柔,在生活與學語文間構架起橋梁。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通過重音、停頓的指導,采用同桌聽讀、個別讀、小組讀的形式。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同時,低年級的兒童有著極強的表現欲,喜愛表演,由“回答”一詞拓展開去,讓學生想想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回答,再用不同符號劃出大小雨點兒問與答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我設置分角色朗讀,找朋友賽讀,為動畫配音讀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情境,興趣盎然地讀,讀出童真童趣。
(五)讀中理解,讀中升華
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為學貴有疑”。能針對課文質疑是開啟理解大門的鑰匙。經過上面的練讀,學生對大小雨點兒的行蹤已了解,借此我創設小記者訪問記的形式,啟發學生根據大小雨點兒的對話用“為什么”提幾個問題,如“為什么你們倆去的地方不一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交流,明白:小雨點兒可以滋潤花草,大雨點兒則可以幫助干旱地方的花草生長,理解了大小雨點兒的不同作用。接著,我用語言銜接情境:說著說著,大小雨點兒就到達了旅行的目的地,解下降落傘,讓我們看看有什么變化。在此,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顯示雨后美景,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表達內心的感受,如: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想說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這里的一朵花,或一株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些什么?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欽佩、或歡迎之情。同時,啟發學生想像:雨點兒還會飄落在哪里?那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森林里的樹啊、小動物們會怎樣想?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它概括了世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激發想像、發展創新,讓學生的思維因想像而開闊,越是聯想得豐富,對課文中雨水與植物生長關系的理解就越透徹,回到對課文的朗讀上就更能入情入境。
五、書寫訓練
1、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間架結構及筆順。
3、師范寫、生書空。
4、生描紅、臨寫,師巡視指導。
這三個字都是獨體字,重點是指導學生注意起筆及筆順規則,寫的端正、勻稱。
六、趣味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要構建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的大語文觀。因此,在課文結束后,我給學生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設置了兩道課外延伸題:
1、今天的旅行可真快樂!不過,我要請你們幫我查一查:我是怎樣變成天上的雨點兒的?
2、了解我,請做一做:種一盆花或觀察種子的成長過程。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文內容的一個縮影。此課板書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對課文進行一次提煉。同時,我將把黑板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臺動手畫出雨后其它動植物的變化,把板書進行豐富,讓他們在畫中領悟有了雨水,世界變得更美的道理。
12、雨點兒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牢牢把握住教師創設的情境僅僅是一個場,學生才是場上的主角。讓他們自由想像,揮灑個性,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下識字,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我想只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我們的課堂才能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
《雨點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雨點兒》是人教版第一冊中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對于進入小學學習才三個月的孩子來說,如何引導他們盡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給他們打開一個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雨點兒》正是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閱讀很好的教材。
二、學情分析
總的來看,這篇課文生字量挺大,但絕大部分都是常見字,認讀的問題應該不大。在朗讀方面,因為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詩歌、韻文,這樣的童話還是第一次涉及,朗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用較充裕的時間,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心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針對以上情況,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認識11個生字。理解“數不清”,“飄落”,讀準“雨點兒、地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中認寫生字、讀懂課文是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大小雨點兒的對話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語導入新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寓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智力發展”。于是在上課伊始我采用了猜謎語導入法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小朋友,老師說一個謎語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生:雨。師板書:雨 邊寫邊說:你們瞧——這多像兩扇窗戶呀,下雨啦,雨點打在玻璃上,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緊接著,我告訴學生:雨滋潤著花、滋潤著草、滋潤著莊稼,人們都很喜歡它。于是,大家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雨點兒。這個過渡語讓學生初步了解雨水對植物的作用。因為“雨點兒”這個兒化音是一個朗讀難點,我通過范讀、創設情景和雨點兒打招呼等來降低和突破這個難點。同時,我運用簡筆畫,使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加強朗讀訓練,我遵循“讀通、讀熟、讀懂、會讀”的教學思路,以讀代教、以讀促教,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加深理解。我準備分三個階段進行教學:
1、初讀階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這篇課文是他們遇到的第一篇較長的課文,朗讀有一定的難度。我讓學生課前預習,圈字標段,鼓勵學生自己試著初讀課文。初讀課文是識字的.第一步,首先我讓學生借助拼音嘗試出聲自由地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同時滲透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圈出來的字看著拼音多讀幾遍,也可以請教老師、同桌。這樣一來,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也成了復習拼音、自主識字的過程。
根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我把識字、認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學習生字 “數”、“清”、“彩”“飄”、“落”,到認讀詞語“數不清”“云彩”“飄落”,繼而整合成一整句話“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層層遞進,降低了朗讀的難度。
2、細讀階段:我準備采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突出重點;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理解“數不清、飄落”等詞語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那么,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 “呀,這么多可愛的雨點兒,我真想一個一個地認識它們,快幫老師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個雨點兒?”教室里,孩子們歡呼著:“一、二、三……”不一會兒,學生們嚷開了,“老師,我看得眼睛都花了,數不過來。”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們:“看來,雨點兒太多太多了,多得——數不清。”到此,我認為學生對“數不清”這個詞的理解是深刻的、立體的。緊接著,我又把語文學習和孩子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你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數不清嗎?”一下子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試著用“什么東西數不清。”的句式練習說話,并且要求學生盡量說完整的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以達到學語言、用語言的目的。這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謂水到渠成了。在理解“飄落”這個詞時,我沒有直白的告訴學生:飄落是輕輕的、慢慢地落下的意思。而是采取直觀地演示,幫助學生感悟和理解。緊接著我問:“孩子們,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東西也會這樣飄落下來?”有人說,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你給他們多大的空間,他們就能帶給你多大的驚喜。當學生自己領悟了“數不清”、“飄落”等詞語的意思時,他們的朗讀一定是到位的,也會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不自覺地運用。
3、品讀階段:
低年級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規范的語言文字,對于他們來講,正確的朗讀是理解課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我選擇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采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此,我積極挖掘教材,確立第五自然段為發展學生想象力的重點段。
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變化?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圖畫。教師范讀,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課文,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使凝固的語言文字變成了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沙沙沙,沙沙沙,雨點兒就要出發了,孩子們,現在就讓我們趕快變成小花、小草,共同感受雨點兒帶給我們的快樂吧!”“小花、小草們,雨點兒輕輕地落在你們的臉上、身上,你們感覺怎么樣呢?”“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呢?”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濃厚,思維那么活躍,朗讀那么到位,想想那么豐富,表演那么逼真,朗讀訓練也就會扎實有效。而“讓學生懂得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了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水,才會更加美好。”這一教學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突破。
4、指導生字書寫:先讓學生觀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觀察所得,然后觀察教師范寫再學生臨寫,最后進行反饋,再次練寫。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板書時教師規范的書寫,認真的態度,良好的人文素養等將對學生將起到無聲的熏陶作用。
(三)、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6
教學目標:
認識12個生字,會寫“方、巴、把”3個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動植物的生長與雨水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披文入境。
1、出示課件:雨點兒調皮地從天空降落,伴隨著沙沙的雨聲。
2、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看到這樣可愛的小雨點兒,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它?
4、揭示課題,指導讀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看課文,聽課文配樂朗讀。
2、這么美的課文,想自己讀讀嗎?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
3、生自讀課文,在課文里圈出生字,不認識的字讀拼音或問同桌。
4、CAI課件出示生字,老師已經把生字都找到了,黑字是我們要認識的繩子,紅色的是老師給它找的朋友組成的詞語,你會讀哪個就讀哪個。
5、去拼音,打亂順序讀。
6、去朋友,你還認識它嗎?
三、細讀課文。雨點兒說課稿_雨點兒評課稿
1、生字學得好,課文一定會學得更棒。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2、同桌互讀,一人讀,一人聽,你認為他讀得好就拍拍手表揚他。
3、你覺得自己哪一句讀得好,讀給大家聽。
誰認為自己讀得更好,向他挑戰吧。
喜歡這一段的小朋友起立一起讀一讀。
(知道讀好問句,并相機理解“數不清、飄落”)
4、和自己的小伙伴分角色朗讀雨點兒的對話。
5、CAI課件演示雨后萬物生機勃勃的動畫,看吧,雨停了,大地發生了什么變化?
6、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樣?帶著高興、喜愛、贊美的語氣讀讀第五自然段。
7、老師也找來了一張圖畫,仔細看看,還有什么也發生了變化?
美麗的露珠 從 樹葉上 從
8、假如老師是雨點兒,你們是小草、小花、小鳥、魚兒……你會對老師說什么?
創設情境,師生對演。感受動植物對雨點兒的感謝,并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9、把自己想象成雨點兒,自由地配上動作,把課文讀給小伙伴聽。
四、指導書寫生字。雨點兒說課稿_雨點兒評課稿
五、作業:仔細觀察雨后大地的變化,把它畫下來,并在旁邊寫上你最想說的話,好嗎?
《雨點兒》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郭,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雨點兒》。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雨點兒》一文是人教版實驗版教材第五單元的一騙錢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本課內容淺顯,情節性強。文中第五小題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空間,有利于學生在閱讀時根據自己的審美體驗加以探究。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通過兩個多月的拼音、識字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大多數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又喜歡朗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是受他們的歡迎。所以我把識字教學滲透在課文朗讀理解中。避免了因識字而識字。鞏固生字我采用多媒體《送雨點兒回家》這種游戲。但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好動、好玩。因此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讓看聽說想有機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說目標
(1)理解“數不清、飄落等詞語。正確的讀準”雨點兒、地方“。
(2)初步了解雨點兒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本課中的11個生字。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11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關系。
五、說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引導性。而要一年級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如:在整體感知這一環節:我在讓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出示卡片“數不清”時,讓學生結合生活說“數不清的東西”等
(2)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自讀自悟中主動探究中識字。讀懂故事,初步了(9解雨點兒的作用。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秘產生興趣。
(3)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個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美麗暢想的情感空間。培養語感提高學習興趣。在課文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等為學生學習創設好的想象空間。
(4)力求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一。語文學科有其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在體現人文性的同時,關注人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同時注重朗讀感悟。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我也力求在教學設計中落實語言訓練點。
六、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即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雨點與植物生長有密切的關系。
3、會寫“半、巴”。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雨點與植物生長有密切的關系。
〖反思〗
教學目標是否能體現三個維度之間的和諧。
三條都是關于知識技能的目標沒有涉及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所以教學目標沒有體現新課程對于教學目標三維融合的要求。
對學生的培養不是孤立地從每一個方面進行,而是在一個環節中體現三個維度的融合。良好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生字詞語卡片,開火車讀,評議、正音。
〖反思〗
識字和閱讀應該是相互統一,互相補充的。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同時,閱讀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字意。
在這個復習活動中,識字復習強調了詞語的再現,但趣味性不強,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且與文分離,不利于學生進入文本。
是否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
二、學習課文2~4自然段
1、提出讀書要求:邊讀邊想,你從他倆的對話中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2、學生自由讀。
3、檢查識字情況:逐個出示“空、問、答、地、方”,分別指名讀字音,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
4、指導讀問句。
⑴誰能把大雨點兒問小雨點兒的話讀一下?
指名讀,生評議(他讀得像在問人家嗎?);再指名讀,學生再評議,;教師范讀,;全班朗讀此問句。
⑵小雨點兒是怎么問大雨點兒的?
指名讀。(注意問的語調)你聽明白小雨點兒到底想問什么了嗎?
5、指導朗讀。
⑴借助書中插圖體會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心情。
⑵學生看書,聽老師范讀。(讓學生比較哪句是高興時說的話)
⑶學生練讀小雨點兒的話。
⑷學生自己試讀大雨點兒的話。指名讀,學生評議。
⑸齊讀2、3、4自然段,體會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感情。
⑹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
⑺(出示課件)以小組為單位給動畫中的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配音。
6、質疑:聽完他們的對話,你有什么不明白的要問他倆嗎?
7、課間操:《小雨沙沙》。(配種子發芽的動畫)
〖反思〗
這是整篇課文的中心部分。在這部分設計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設計主導線索有些混亂。閱讀──識字──閱讀。識字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課時。如果以教學“問”作為主線,會更好。可以先學什么是問句,雨點問了什么?怎么讀出問的語氣?
2、沒有體現“學生學”為主。在這個預設中學生只是學習的隨從,跟著老師一步步走。如果讓學生把自己就當作雨點,問“你們說了什么?”然后通過大量朗讀訓練,情境朗讀可能會更好。
3、在朗讀練習中,是否可以更多地給學生生活化的情境:教師讓學生分角色給動畫片配音,這個活動學生很喜歡,但是學生在活動中還是在“演”而不是真正把自己當作雨點,所以,我覺得在朗讀中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大雨點小雨點遇到了,你們先打個招呼(這樣讓學生充分進入情境),你們離得很遠,該怎么說呢?(要大聲)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把課堂對話和生活中的口語交際相結合,擴大了語文學習的外延。
三、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
1、提出學習要求:
自己邊讀邊想:你能想出哪個問題的答案?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讀完后跟學習小組的同學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4、全班交流,解答疑問,并提出新的問題。(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并板書)
5、指導朗讀。出示課件(課文插),讓學生看圖感受雨后田野的美景,以及雨點兒給植物帶來的變化。
〖反思〗
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很好,讓學生質疑再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有一點點可以改進之處:把學生的體驗成果上升成為理性認識。在學生看到雨后美景,體會到雨的作用時,是不是可以問問學生,“你覺得大雨點、小雨點怎么樣啊?”這樣學生說:“它們是勤勞的雨點、助人為樂的雨點”……就把學生的體驗上升了一個層次。
四、擴展練習
1、出示例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指名讀。
結合動畫情景,展開想象,模仿句子說說雨過后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2、練習說話。
小雨點兒給大家帶來了歡樂,我們該對小雨點兒說些什么呢?
〖反思〗
這個擴展練習沒有遵循三個原則:
1、信息量少,情境不夠豐富。
2、學生的感性體驗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
3、不夠經濟有效。
本來學生已經覺得自己是雨點了,而在這個訓練中又把它們拉到現實世界,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說雨后的景象,而且為學生提供的信息太少。
如果改成大雨點、小雨點們,你們要到哪里去?讓學生先看課件,給他們看各地的風景并配上詞語,然后讓學生邊看邊做動作,想想你要去干什么?看完了讓學生來說。這樣學生既積累了詞語,又可以把之前的體驗都升華到說話練習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也使這個環節能更經濟有效。
五、寫字指導
1、觀察兩個字“半、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豎、豎彎鉤的位置及寫法。
2、學生自己看書,認識生字的筆順。
3、指名書空。(課件演示筆畫筆順)。
4、教師范寫。(注意將“半”與“羊”對比)
5、學生練寫,教師巡視,糾正寫字姿勢。
6、反饋書寫情況,學生再次練寫。
〖反思〗
寫字指導很細致,但是放在這節課中是否會破壞整節課的情感。是不是應該放在第一節課,或者是否可以改成其他形式的書寫訓練。
【板書】
沒有花沒有草大雨點紅的花綠的草
有花有草小雨點花更紅草更綠
《雨點兒》說課稿 篇6
《雨點兒》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點,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教學本課的重難點是識字、寫字,通過朗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在教學時我合理利用農遠資源,通過有計劃地播放教學光盤,與電視老師互相合作,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隨著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講授,學生聽的接受式、填鴨式教學的缺陷。特別是課改后的語文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圖文并茂,遠程教育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一、激發興趣,增強主動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開始,我先播放光盤,出示謎語,學生立即就會融入電視情境之中,激發學習動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繼續播放光盤,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如做游戲、跟學習伙伴比賽學習等,學生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運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能夠使聲畫并存,生動直觀地將教學信息再現于學生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的協調作用,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也使語文課充滿了情趣。
二、讀想說寫,實現自主學習
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在教學光盤的作用下,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教師適時引導,鍛煉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實現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讀”始終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而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效率,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于是,在觀看光盤聽電視老師提出初讀要求后,我馬上讓學生交流重復電視老師提出的要求。這樣做既能養成學生愛傾聽的習慣,又避免了學生出現盲目讀書的現象。
讀通全文后,我以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讀詞語,包括和電視上的學習伙伴認讀,出示卡片領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反饋檢查時,讓學生做“戴帽子”游戲。在引導學生理解“飄落”一詞時,我讓學生和電視上的學習伙伴比一比,去發現句子,理解詞義。這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此,我在指導學生研讀課文當中,安排了學生挑選喜歡的自然段輪讀課文以及和學習伙伴賽讀、分角色朗讀等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悟景,讀中悟情,產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想象,抒發感受。教學時,我讓學生說說你喜歡雨點兒嗎?雨點兒讓大地變得如此美麗,你想對它說什么?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播放光盤再現美景。
媒體創設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悟。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教學重難點也迎刃而解。同時我還重視語言文字的練習,引導學生用“……從……”的句式說話。此時,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識字要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和寫字相結合,所以在最后環節,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本課的生字都是獨體字。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看光盤領悟寫法,然后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高低長短,把字寫勻稱。
三、轉變觀念,凸現教師角色
在教學《雨點兒》時,我播放光盤十三分鐘,在不同環節有選擇地進行了暫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播放謎語先請學生猜,繼續播放聽電視老師明確讀書寫字的要求,看電視老師演示領悟“飄落”,觀察電視屏幕的圖畫理解文意,跟學習伙伴同步學習、比賽學習等,這一系列操作步驟都是教師對教學光盤這一載體的科學利用,是教師用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途徑。可見,利用光盤教學,并不等于說教師只是一個簡單的光盤播放員,帶著光盤直接去上課就可以了。與傳統教學相比,它需要教師做好更為細致的準備工作。
播放光盤不是盲目的,教師要選擇看的方式、看的時機和看的次數。光盤中的哪些地方應該以看為主,哪些內容應與電視里的師生互動,哪些內容需要粗看或細看等,都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考慮清楚,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從而形成光盤、學生、老師三方互動的新課型。毋庸置疑,教師仍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與傳統教師角色所不同的是,現場教師與電視老師共同執教,融合教學。
由于本人的經驗和水平有限,對課堂上利用光盤教學也是初次嘗試,在教學當中一定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同時也在此向給我這次鍛煉機會的宋校長和各位領導表示感謝,向對我這節課進行精心指導的凌主任和各位老師表示感謝,謝謝大家﹗
《雨點兒》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雨水。雨水和植物生長有密切的關系。
二、學習目標:
1、認識“點、數、清”等11個生字,會寫“方”字。
2、理解“數不清、飄落”等詞語,準確地讀準“雨點兒、地方”。
3、有感情地朗讀1、2、3、4自然段。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數不清、飄落”等詞語;準確地讀準“雨點兒、地方”;有感情地朗讀大小雨點兒的對話。
三、設計理念:
1、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采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3、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一個美好的學習語言的環境,讓他們在美好的環境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張揚個性,陶冶行情,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
四、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是歌曲導入,認讀課題:《小雨沙沙》是一首節奏明快的兒童歌曲,放在開始,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由此引出課題,也比較自然。而課題“雨點兒”這個兒化音是一個朗讀難點,我試圖通過反復范讀來降低和突破這個難點。
第二部分是初讀課文,認讀生字:前面接觸的大多是詩歌,韻文,這樣的童話還是第一次涉及,朗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這部分里我先范讀了課文,然后再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接著便是分段朗讀,同時學習生字。如:第一自然段,先學習五個生字,每個生字學習都有側重點,“數”、“清”、“彩”重點正音,并了解多音字“數”,“飄”、“落”重點記憶字形。然后再認讀詞語“數不清”“云彩”“飄落”,繼而整合成一整句話,有了前面的制、詞遞進教學,讀好整句話的難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最后在學完生字之后,讓學生再一次朗讀全文。
第三部分是學習課文,朗讀感悟:第1自然段重點理解“數不清”和“飄落”這兩個詞語,并進行語言訓練:數不清;從飄落下來。而第2、3、4自然段,則是要讓學生學會“問”練習“答”和“說”,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問的語氣。采用多種形式的分角色朗讀讀好大小雨點兒的對話。
第四部分是指導生字書寫:先讓學生觀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觀察所得,然后通過教師一筆一畫的范寫到學生臨寫,最后是反饋書寫情況,學生再次練寫。
第五部分是設置懸念,為下節課做鋪墊,并在《小雨沙沙》的音樂聲中結束教學。
五、教后反思:
縱觀本堂課,以下幾點是我力求體現的:
1、生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根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我把識字、認詞、讀句、學文有機的結合起來。如:在初讀第1自然段時,從學習生字“數”、“清”、“彩”“飄”、“落”著手到認讀詞語“數不清”“云彩”“飄落”,繼而整合成一整句話“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層層遞進。后來在具體學文感悟環節,通過調動學生日常生活感知理解“數不清”,又借助紙片演示理解“飄落”,進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這句話。這種教學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多層面的語言實踐,理解鞏固新學的詞、句,讀通課文,讀懂課文。
2、以讀為本,注重朗讀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低年級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規范的語言文字,處在語言文字訓練的起始階段。對于他們來講,正確的朗讀是理解課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這節課中,學習大小雨點兒對話這一環節,我正是從這一原則出發,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師生合作讀、同桌合作讀、齊讀……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3、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教學設計中落實語言訓練點,如: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義,訓練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東西)數不清;(什么東西)從(哪里)飄落下來。要求學生盡量說完整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以達到學好語言運用好語言的目的。
存在不足:
1、對課文第2~4自然段出示大小雨點兒的對話時,我扶得比較牢,問題比較多,感覺比較繁瑣。如果出示課文第2~4自然段后,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劃出描寫大雨點和小雨點對話的句子,劃好后交流校對,然后重點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中花費更多的時間,不單單是分角色朗讀,甚至可以是加上了動作,表情,把對話內容表演出來。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節課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朗讀課文,但是總覺得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讀得也不到位,問和答的語氣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朗讀沒有明顯的增量。
總之,一堂課下來,還存在很多的遺憾,有待我今后不斷改進。
《雨點兒》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科學童話。文本第一次出現了對話,語言生動優美、富有童趣,內容雖淺顯易懂,但內蘊豐富:雨點兒要去幫助花草體現了互助的精神,透視著萬事萬物離不開雨水滋潤的道理。由于童話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從兒童的情感世界出發,所以學生特別喜歡。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彩、半”等 10 個生字和三撇、穴寶蓋、立刀旁 3 個偏旁,讀準多音字“數”的字音;會寫“問、有”等 5 個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逗號和句號的停頓。在語言環境中恰當地運用生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美好變化,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1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把課文讀通讀順。
教學難點: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逗號和句號的停頓;在語言環境中恰當地運用生字。
四、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到雨點兒的可愛。
2、朗讀感悟法:采用齊讀、指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3、情景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學法:一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指導學生采取多讀多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及學生的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本課的教學: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三)、 聯系生活,巧妙識字
(四)、讀通句子,理解詞語
(五)、指導書寫,教師總結
(六)、布置作業
六、說板書設計
8.雨點兒
大雨點兒(圖片) 小雨點兒(圖片)
↓ ↓
無花無草 有花有草
【設計意圖: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用圖片與文字結合的方式,將本課的內容概括出來,讓學生一下子就能明白文章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雨點兒》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它花更紅,草更綠。是雨水滋潤了萬物,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雨水。本文結構層次分明,情節性強,語言淺顯易懂,適于學生閱讀。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方、半、巴”3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4、教學重點:識字,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了解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四、說教學設計
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識字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識字教學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看,去發現字音,字形特點,在小組學習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體驗發現之美,感受合作樂趣。真正做到新課程所提出的:反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與協作主動地獲得知識的理念。
2、指導學生在境中讀,讀中悟。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暢想,在要求自主感受,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暢想的空間。教學中,我將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音畫結合的效果,積極地給學生創設美好的意境,讓他們在境中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個性,讀出體驗,在讀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由讀到悟,理解課文,升華感情。
3、引導角色轉換,發揮想像,體驗情感。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潑可愛的大小雨點兒。因此,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就以童話為平臺,以我們和大小雨點兒一起旅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來,與故事中的主角建立起情感的結合點,想他們所想,言他們所言,摒棄傳統的為文學文的形式,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世界,卸去學語文的負擔,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愛學”,使整個教學變得輕松且愉悅。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來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上課一開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藍藍的天上住著云媽媽,她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雨點娃娃,這些雨點娃娃啊可喜歡旅行了。今天,就讓我們背著降落傘和雨點兒進行一次快樂之旅吧!”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產生迫不及待想學習的興趣。課題“雨點兒”是一個兒化音,對于我們南方人來說,是一個較難讀的音節。因此,我將采取范讀及手勢形式來突破這個難點,并指導學生呼叫“大雨點兒、小雨點兒”的名字來多次練習,達到讀準、讀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年級正是進行養成教育的良好時期。在閱讀之前給他們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讓他們能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效率,而且有利于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承接上面的情境,以“云媽媽”的形式給學生送出旅行前的溫馨提示:要求學會三讀。
1、一讀:讀通順,句子較長的多讀幾遍。
2、二讀: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3、三讀:知道大小雨點兒分別去哪里?
三個環節,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后面的讀中悟鋪設基礎。
(三)、自主識字,學會合作
識字教學是低段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寫字”方面提出,要使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本課共有11個生字需要識記,相對來說識字量較大。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我設計了雨點兒闖
關的游戲環節,即以大小雨點兒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難關為點,出示生字。要求學習運用以往的拼音知識,分辨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同時,啟發學生用上部件、熟字和偏旁來識記字形,在舊知的基礎上建立新知,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詞句結合,讀中理解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個不恰當的套用,把它套用到語文上,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生字詞放入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學生更易于掌握。因此,緊接著“生字關”,引導學生闖“詞語關”。把“數不清、飄落、回答”以生字手拉手的詞語形式出現,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數不清的?哪些東西是飄落下來的?通過他們的生活體驗明白“數不清”是指多,“飄落”是指輕柔,在生活與學語文間構架起橋梁。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通過重音、停頓的指導,采用同桌聽讀、個別讀、小組讀的形式。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同時,低年級的兒童有著極強的表現欲,喜愛表演,由“回答”一詞拓展開去,讓學生想想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回答,再用不同符號劃出大小雨點兒問與答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我設置分角色朗讀,找朋友賽讀,為動畫配音讀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情境,興趣盎然地讀,讀出童真童趣。
(五)讀中理解,讀中升華
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為學貴有疑”。能針對課文質疑是開啟理解大門的鑰匙。經過上面的練讀,學生對大小雨點兒的行蹤已了解,借此我創設小記者訪問記的形式,啟發學生根據大小雨點兒的對話用“為什么”提幾個問題,如“為什么你們倆去的地方不一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交流,明白:小雨點兒可以滋潤花草,大雨點兒則可以幫助干旱地方的花草生長,理解了大小雨點兒的不同作用。
接著,我用語言銜接情境:說著說著,大小雨點兒就到達了旅行的目的地,解下降落傘,讓我們看看有什么變化。在此,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顯示雨后美景,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表達內心的感受,如: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想說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這里的一朵花,或一株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些什么?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欽佩、或歡迎之情。同時,啟發學生想像:雨點兒還會飄落在哪里?那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森林里的樹啊、小動物們會怎樣想?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它概括了世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激發想像、發展創新,讓學生的思維因想像而開闊,越是聯想得豐富,對課文中雨水與植物生長關系的理解就越透徹,回到對課文的朗讀上就更能入情入境。
五、書寫訓練
1、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間架結構及筆順。
3、師范寫、生書空。
4、生描紅、臨寫,師巡視指導。
這三個字都是獨體字,重點是指導學生注意起筆及筆順規則,寫的端正、勻稱。
六、趣味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要構建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的大語文觀。因此,在課文結束后,我給學生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設置了兩道課外延伸題:
1、今天的旅行可真快樂!不過,我要請你們幫我查一查:我是怎樣變成天上的雨點兒的?
2、了解我,請做一做:種一盆花或觀察種子的成長過程。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文內容的一個縮影。此課板書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對課文進行一次提煉。同時,我將把黑板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臺動手畫出雨后其它動植物的變化,把板書進行豐富,讓他們在畫中領悟有了雨水,世界變得更美的道理。
12、雨點兒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牢牢把握住教師創設的情境僅僅是一個場,學生才是場上的主角。讓他們自由想像,揮灑個性,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下識字,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我想只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我們的課堂才能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
《雨點兒》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雨點兒》是人教版第一冊中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對于進入小學學習才三個月的孩子來說,如何引導他們盡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給他們打開一個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雨點兒》正是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閱讀很好的教材。
二、學情分析
總的來看,這篇課文生字量挺大,但絕大部分都是常見字,認讀的問題應該不大。在朗讀方面,因為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詩歌、韻文,這樣的童話還是第一次涉及,朗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用較充裕的時間,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心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針對以上情況,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認識11個生字。理解“數不清”,“飄落”,讀準“雨點兒、地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中認寫生字、讀懂課文是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大小雨點兒的對話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語導入新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寓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智力發展”。于是在上課伊始我采用了猜謎語導入法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小朋友,老師說一個謎語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生:雨。師板書:雨邊寫邊說:你們瞧——這多像兩扇窗戶呀,下雨啦,雨點打在玻璃上,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緊接著,我告訴學生:雨滋潤著花、滋潤著草、滋潤著莊稼,人們都很喜歡它。于是,大家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雨點兒。這個過渡語讓學生初步了解雨水對植物的作用。因為“雨點兒”這個兒化音是一個朗讀難點,我通過范讀、創設情景和雨點兒打招呼等來降低和突破這個難點。同時,我運用簡筆畫,使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加強朗讀訓練,我遵循“讀通、讀熟、讀懂、會讀”的教學思路,以讀代教、以讀促教,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加深理解。我準備分三個階段進行教學:
1、初讀階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這篇課文是他們遇到的第一篇較長的課文,朗讀有一定的難度。我讓學生課前預習,圈字標段,鼓勵學生自己試著初讀課文。初讀課文是識字的第一步,首先我讓學生借助拼音嘗試出聲自由地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同時滲透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圈出來的字看著拼音多讀幾遍,也可以請教老師、同桌。這樣一來,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也成了復習拼音、自主識字的過程。
根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我把識字、認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學習生字“數”、“清”、“彩”“飄”、“落”,到認讀詞語“數不清”“云彩”“飄落”,繼而整合成一整句話“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層層遞進,降低了朗讀的難度。
2、細讀階段:我準備采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突出重點;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理解“數不清、飄落”等詞語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那么,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呀,這么多可愛的雨點兒,我真想一個一個地認識它們,快幫老師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個雨點兒?”教室里,孩子們歡呼著:“一、二、三……”不一會兒,學生們嚷開了,“老師,我看得眼睛都花了,數不過來。”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們:“看來,雨點兒太多太多了,多得——數不清。”到此,我認為學生對“數不清”這個詞的理解是深刻的、立體的。緊接著,我又把語文學習和孩子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你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數不清嗎?”一下子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試著用“什么東西數不清。”的句式練習說話,并且要求學生盡量說完整的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以達到學語言、用語言的目的。這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謂水到渠成了。在理解“飄落”這個詞時,我沒有直白的告訴學生:飄落是輕輕的、慢慢地落下的意思。而是采取直觀地演示,幫助學生感悟和理解。緊接著我問:“孩子們,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東西也會這樣飄落下來?”有人說,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你給他們多大的空間,他們就能帶給你多大的驚喜。當學生自己領悟了“數不清”、“飄落”等詞語的意思時,他們的朗讀一定是到位的,也會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不自覺地運用。
3、品讀階段:
低年級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規范的語言文字,對于他們來講,正確的朗讀是理解課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我選擇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采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此,我積極挖掘教材,確立第五自然段為發展學生想象力的重點段。
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變化?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圖畫。教師范讀,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課文,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使凝固的語言文字變成了一幅幅鮮活的畫面。
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沙沙沙,沙沙沙,雨點兒就要出發了,孩子們,現在就讓我們趕快變成小花、小草,共同感受雨點兒帶給我們的快樂吧!”“小花、小草們,雨點兒輕輕地落在你們的臉上、身上,你們感覺怎么樣呢?”“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呢?”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濃厚,思維那么活躍,朗讀那么到位,想想那么豐富,表演那么逼真,朗讀訓練也就會扎實有效。而“讓學生懂得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了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水,才會更加美好。”這一教學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突破。
4、指導生字書寫:先讓學生觀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觀察所得,然后觀察教師范寫再學生臨寫,最后進行反饋,再次練寫。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板書時教師規范的書寫,認真的態度,良好的人文素養等將對學生將起到無聲的熏陶作用。
(三)、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 篇11
教學目標:
認識12個生字,學寫“方”、“半”兩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雨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字,學寫“方”、“半”。
2、初步感知雨水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演示動畫《雨》
2、請學生看動畫簡單地說一說雨。
3、板書課題《雨點兒》。
二、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2、請學生說說讀了課文知道了些什么?
三、識字讀文
1、認讀理解“數不清、云彩、飄落。”
(1)、逐一出示生字,“數、清”,看拼音讀準字音。
(2)、出示詞語,“數不清”,讀一讀,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數不清。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數不清。
(4)、認讀“云彩、飄落”。
(5)、在文中找出帶有“數不清、云彩、飄落”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讀一讀。
2、認讀理解“問、回答”。
(1)、出示生字“問”,讀一讀,找一找,文中寫的是誰問誰?問什么?把有關句子畫出來。
(2)、交流,指導朗讀,問:你要到哪里去?
(3)、讀課文找一找,小雨點是怎樣回答的,出示新詞“回答”指導學生讀正確。
(4)、辨析:你呢?這句話是不是小雨點在回答大雨點兒。理解“回答”。
(5)、讀課文找出大雨點兒回答小雨點兒的句子,讀一讀。
3、認讀“方”
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中帶有“方”字的句子,讓學生明確“地方”這個詞中,“方”字讀輕聲。
四、讀文感悟
1、教師邊范讀第五自然段,演示雨過后草長花開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受雨點兒給植物帶來的變化。
2、出示句子。“雨點兒人云彩里飄落下來”。
結合動畫情景,展開想象,模仿句子說說雨過后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草從泥土里鉆出來。
小花從______________。
____從______________。
3、順承說話練習形成的語境氣氛,讓學生自由練讀的基礎上,齊讀第五自然段,討論交流:這都是誰的功勞?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