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精選17篇)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6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李白以后,唐代文人填詞的漸漸多起來。僅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兼詞人就有張志和、韋應物、戴叔倫、白居易、劉禹錫等人。
張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漁歌子》五首。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這幾首詞,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說它極能道漁家之事,我以為不確。因為張志和在詞中表達的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隱逸情趣,并非當真描寫漁民的生活。張志和之所以把當時的漁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與惡濁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像這樣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詞里已習見不鮮,無須贅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詞人兼畫家的張志和,肯用民間詞抒寫自身的審美感受,并努力把詩意與畫面結合起來,從而為提高詞的藝術水平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今天我們讀這首詞,仍覺得它清新可愛,活似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卷詩情濃郁的山水畫幅。我們從中除了能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外,還可以借鑒到許多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把春天的江南水鄉描繪得既色彩斑斕,又生機勃勃。開頭兩句寫景:首句寫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見,次句寫苕溪水和水中所有。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前句以青、碧顯白;后句以桃紅襯綠。山水相映,上下交輝,畫面呈立體感。它雖然只是淡淡的幾筆,既沒有用秾艷的詞藻,也沒有作過度的夸飾,而色彩卻無比絢麗,且透露出鳥飛魚躍的一派生機。末三句寫漁翁,實即寫詞人自己。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依稀見于言外。
在一首統共才二十七字的詞
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風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顯示在畫里,其藝術功力之高確不由人不嘆服!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把天工(即自然)和清新作為詩、畫審美的最高要求,這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識。他們總力求把詩意和畫意結合在起來,做到如蘇軾所推崇的王維那樣詩中有畫或畫中有詩。這也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同風格,因為讀者們總是更喜歡通過畫面領略詩意的。相反地,一味在詩詞作品中抽象地發議論,終歸容易使讀者們生厭。張志和《漁歌子》五首以第一首最受讀者們歡迎,其緣故也就在這里。
這首詞,蘇軾、黃庭堅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詞調。據唐圭璋先生《全宋詞》所考定,蘇軾用的是《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鷺飛,楊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庭堅用的是《鷓鴣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盡管蘇、黃都是大家,他們所足成之句也不失為佳句;但終嫌湊合,有生搬硬套的味道。誠如劉熙載《藝概》卷四所說: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藝事貴在創新,畫蛇添足,狗尾續貂,都是多余。張志和這首詞之所以能傳誦千古,其重要原因就是它生動自然和不假雕琢,并能融情入景,寓濃于淡,在詩意和畫面的結合方面有著獨特的創造。
張志和所作《漁歌子》五首很快就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內親王和滋野貞主均有和作,成為日本詞學的開山。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2
教學目標:
1. 熟讀并背誦這首詞。
2.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3.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讓學生反復看和聽。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漁歌子》
1.同學們剛才聽了一首很優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畫面,交流交流: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讓你用詞語或者是句子來形容這些畫面,你怎么說呢?
2.剛才的歌好聽么?我聽到有的同學還跟著音樂唱呢。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詞中含蘊著一首千古流傳的經典詩詞,你知道是哪幾句么?找學生念。
3.還有誰知道?也來念念。
4.真好,你們剛才念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漁歌子》(板書
二、讀,讀出詞的味道
(一)讀出節奏
1.(出示整首詞)誰來讀給大家聽?
2.指導。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所以,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再來試試。
3.指名讀。
(二)讀出味道
1.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一幅美麗如畫的景:
(讀出了美麗)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呢?(景色很美)我們來看看畫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鱖魚( ) 白鷺( )
( )斜風 ( )細雨
3.把這首詞中省略的詞句補充出來,連起來說一說。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這里的景色?(美麗)
5. 很恰當,但是少了點特色。北國的大雪紛飛是美麗,中原一望無際的麥田是美麗,南國的滿目的翠綠也是美麗。春天有春天的美麗、夏天有夏天的美麗。所以,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們抓住這里景色的特點來說: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們說,這真是美麗的江南!這青的山,白的鳥,粉紅的桃花,青綠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風,細如牛毛的細雨,真是讓人感覺“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5.誰再來讀?讓我們感受到著美麗的景色。
6.還讀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時候一般用什么來形容呢?
9.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么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個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你聽,作者一邊垂釣一邊還吟唱著歌呢——(吟唱漁歌子)
11.這是在唱歌么?這是在朗誦么?
這是一種怎樣的讀法呢?(吟誦)
12.古人寫好詩詞以后就喜歡吟誦。吟誦很好玩,也很簡單,他有一定的規則,每一個字的長短都有講究,一般是12聲的字讀長一點,3、4聲的讀短一點。至于每一個詞語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學生練習。
15.真是一個悠閑自在的人啊!這份悠閑從詞中的一句話可以直接看出來。
一個悠閑自在的人:
16.能在這樣美麗的景色中垂釣,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里的“歸”是什么意思呢?
17.在這如畫的世界里,一個人在斜風細雨中的垂釣,沒有人打擾,可真是悠閑自在啊!
同學們,讀到這里,你的心中還有什么疑問么?
三、探作者,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1.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
2.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
這個作者張志和是個怎樣的人呢?
3.猜一猜,張志和是個怎樣的人。4.出示張志和的介紹。
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5.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再來看這首詩,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麗的景色,所以,整首詞明麗俊美,深得人們的喜愛。齊讀。
7.甚至,這首詞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著填詞。可以說,這首詩宛如架在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誦:漁歌子
四、深思,探究詞作的別樣美妙
1.這首詞之所以經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麗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首詞語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為千古絕唱。猜猜是哪個句子?小組交流,說出理由。
其實,那一句是千古絕句已經不重要了,到今天為止,這首詞已經整整流傳了壹千多年,整首詩都已經是千古絕唱了。讓我們背一遍吧。
下課!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詞內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4、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
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 、詩詞比較,引進課題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與白居易的《憶江南》請同學比較二者的區別,引入詞的概念,初步了解詞的特點。
2、板書課題,讀課題《漁歌子》,注意“子”的讀音,因為這是詞牌名,應讀第三聲。
二、 初讀課文,字字落實
1、請學生自由朗讀本首詞三遍,要求:讀第一遍時,把字音讀準;讀第二遍時,做到字字落實;讀第三遍時,能把詞的韻味讀出來就更好了。
2、指導讀好“塞,鱖魚,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與學生識字辨義的方法。
4、反饋讀況。請幾名同學讀文,其他同學聽聽是否字字落實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圓的齊讀本詞。
6、在生讀的基礎上,師范讀,指導學生讀出《漁歌子》的節奏。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
師:有人說詩詞能夠傳遞一個人的情感,能夠表達一個人的思想,其實,詩詞在很多時候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幅畫面。那么張志和的這首詞中呈現給我們的是怎樣的畫面呢?也就是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邊讀邊找出來。
1、學生邊讀邊找景物。
2、交流匯報。
3、伴隨著音樂師讀詞,學生想象畫面: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嗅到什么還想到了什么,這些景物的顏色、姿態是怎樣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畫面,再讓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具體生動地說一說,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四、深入文本,體會寫法
師:剛才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老師相信你們透過這個背影能想象出漁夫的神情。
1、學生想象漁夫的神情。(悠然自樂)
2、體會漁夫的心情。(愉快、興奮)
3、與《江雪》比較,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4、學生交流為什么漁夫“斜風細雨不須歸”
5、引入張志和的生平,進一步理解“不須歸”含義。
五、課堂小結,升華情感。
1、回顧本節課所學,總結學習方法。
2、在配樂中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誦讀。
3、在輕松歡快的《漁歌子》的歌曲中結束新課。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詩,走進詞的美
我們隨著詩人那優美而凝練的詩句一路從“接天連夜無窮碧”的夏,“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走進了銀裝素裹的冬,細雨霏霏的春。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流連于江南美麗的春景,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觀景、悟情。
二、讀詞,讀出詞的韻
1、板書:張志和。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16歲就因才華出眾而深得皇帝的賞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他寫的一首詞。板書:漁歌子。指名讀。漁歌子和如夢令一樣,都是詞牌名,是古人用來表示音樂的節拍和旋律,有一定的節奏和韻腳。所以這里的“子”不能讀輕聲。再讀“漁歌子”。
3、同學們,請你拿好的書本,認認真真地讀讀這首詞。老師要求每個同學最少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韻味來,那你很了不起。
4、檢查初讀效果。 (指名讀詞,齊讀。)
a“鱖”注意讀法和寫法。
b箬笠、蓑衣見過嗎?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蓑衣”是用草編的,所以是(草字頭),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圖片)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張志和不僅詞寫的美,畫也畫得好。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這樣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你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這詞中畫。
2、交流畫面。你聽出來了嗎?這首詞中還藏了一幅美麗的畫呢。你在這畫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白鷺飛:快讀,帶勁地飛,慢讀,悠閑地飛,快活地飛。快活的白鷺成群地起飛了,咱們一起讀……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
鱖魚肥:一個“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釣好時光。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斜風細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風細雨”,它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
如果說,這就是張志和筆下的那一幅畫卷,我們應該怎樣把這些景物添在這幅畫卷中呢?
3、描繪畫面。
這山、這水、還有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構成了一幅蒙蒙煙雨中的山水畫。同學們,當我們揮舞畫筆,你準備給這些畫面圖上怎樣的色彩?
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箬笠,綠蓑衣:我們生活中所見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為什么在張志和的筆下卻是青色的、綠色的?難道是他錯了嗎?
這青山、綠水,這一篇綠意盎然,讓我們想起了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4、想象寫話。
張志和的《漁歌子》給我們呈現出來的這幅畫面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你聽——(流水、鳥鳴)
甚至我們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能聞到嗎?(春天泥土的氣息,雨絲拂過臉頰的氣息。)
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漁歌子》里的春天,到詞中去聞一聞,用心去讀一讀吧——配樂
5、拓展積累。
(1)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師生、男女對讀)
(2)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不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嘛!
(3)這細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4)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漁歌子》,學生讀詞。
6、走進獨釣者。
這情、這景,讓我們沉醉其中。我們似乎還忘了什么呢?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悠閑、從容、自在、快樂)
是啊,青箬笠,綠蓑衣,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岸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起這一首《漁歌子》——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走進詞人。
就是這樣一首《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含情。張志和自稱是“煙波釣徒”。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寫下《漁歌子》,讀——
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忘返,隱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你知道哥哥在勸弟弟什么?(這是在勸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詞悟情。
現在,老師來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用哥哥的詞來勸,你們就用弟弟的詞來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二和:狂風浪起且須還。
三和:且須還哪。
一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
二問:據說張志和在垂釣時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美麗的風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一讀: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二讀:他是多么希望人們都能以自己的勤勞,換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三讀: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的垂釣,釣來清閑,出世。也只有這樣清閑出世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五、延伸,研究“釣”之蘊。
垂釣,正因為具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歷代古詩就有很多是寫垂釣、漁翁的生活。
出示幾首古詩,學生齊讀。
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張志和。記住這首千古絕句——《漁歌子》。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5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江南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贊美了田園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中,我緊抓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詞的意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發現美景,體會詞中美景
詞中所描繪的江上漁舟,兩岸紅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鷺,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圖片、音樂充分地讓學生進入到景美人愛的意境,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氣氛
課堂是師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個領域,而學生學習的精神面貌又取決于課堂的氣氛,因此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學生也在笑聲中、沉思中、感動中一起領悟。
三、談話交流,拓展加深體會
以往教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通過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這樣顯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讓學生讀詞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再通過想象畫面對詞入座,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再讓學生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內容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而結尾的拓展,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地抓住重點的字詞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比也更加深對該詞的理解。
四、悟寫結合,拓寬想象空間
一篇教材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而該詞就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從單調的字面表達到色彩明麗的直觀畫面,從枯燥的文獻資料到詞中對話的深刻體會,這都是學生發揮想象,讓思想深入其中的過程。為此,我在課上積極讓學生圖文結合,充分展開想象,使每幅生動的畫面內化為語言,很好的鞏固了內化語言的功效。
然而,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我的遺憾甚多:
一、作為公開課,我準備得較為充分,但那天早上,臨陣出了點狀況,我沒有時間調試好課件,導致該渲染氣氛時的音樂,沒能及時呈現,冷場尷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個弊端,上課老是前松后緊,喜歡自由,未秉承章法。沒有做到教而有法,導致延時。加之課間音樂的打擾,讓人不堪其擾,學生也無心聽課,教學效果欠佳。
總之,詩歌教學為古之經典傳承,用哪種方式能將其發揮到極致,還是我要挖掘和進攻的方向。教學有法,無法而至極致。亟待與各位同仁互通有無,共同進步。請大家對我的這節課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懇請各位不吝賜教,我將不勝感激!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6
《漁歌子》教學反思
我的《漁歌子》教學:第一,力圖體現詩詞教學的厚度。《漁歌子》這首詞只有短短的27個字,備課時,應該把它先讀厚。一個詞人張志和,一首《漁歌子》,就這樣流傳了千年,我開始查閱一些資料,張志和這個人形象逐漸立體飽滿起來:他是詩人,他是詞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哲學家……我根據《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寄情這兩個特點,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以及顏真卿對他的評價,豐厚學生對張志和的了解。
第二,豐盈畫面, 在音樂伴奏下,通過教師范讀,繼于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下想象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美景?你好像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讓他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動感。
第三,品味“釣中情”,張志和筆下的漁翁為何不歸,應該不難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并想在孩子們心頭留下一種情懷,是需要好好設計的,于是我引用顏真卿的話,切中要害,又饒有趣味,學生在會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漁翁的悠閑,豁達。
第四,研究“釣”之蘊,從古至今描寫垂釣的詩詞很多,該選哪些讓孩子去品味,我仔細琢磨,最后選種了〈江雪〉和〈題秋江獨釣圖〉,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獨的垂釣,〈漁歌子〉中悠閑的垂釣和〈題秋江獨釣圖〉中豪放的垂釣。三篇詩詞,三種情感,三個境界,期望著能留給孩子們對詩歌執著地追求的熱情。
《漁歌子》教學反思《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并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一、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啟發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豐富的畫面是學好《漁歌子》的關鍵。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時先拋出一個概括性的問題“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麗景色描繪出來嗎?”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問題細化:“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腦筋去想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恍然大悟:原來想象不僅要用腦,而且要將視覺、聽覺、嗅覺等融為一體,發揮各個感官的作用。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說:“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間,在枝頭悄然開放”有的說:“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么肥嫩鮮美的魚啊!”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漸走入意境,這也為朗讀打下了良好基礎。教師不必刻意講解,學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間中品味詞中精華,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學生對于詞中每一句畫面的描述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但作為老師,我沒能引導學生將這首詞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學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重溫瀏覽過的美景,將 “身臨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相信學生會更容易把握全詞的精華。
二、反復朗讀,品賞佳句
“讀”的活動始終貫穿于此次教學中,初讀全詞時,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將這首詞至少讀3遍,第一遍要讀準字音,把詞讀流利;。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第三遍,要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在此基礎上,以情為主線,引導學生領略詩情畫意,讀出韻律美和畫面美。當學生遇到朗讀中的瓶頸時,我總會根據詞中的意境來提示,如:“白鷺如此的悠閑,咱們把語速就得放慢些,聲音讀輕點。”“多么清澈的流水,請你不要驚擾它,讀流水時再輕些。請你帶著全班同學靜看流水,齊讀這一句。”“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游動于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反復朗讀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輕重緩急,把握了詞的節奏。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我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品味釣中情,歸向何處?為何不歸?相機出示張志和的生平,學生通過分析感悟不須歸的原因,為強化這一感悟,我將《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于本詞進行對讀,體會詞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詩詞解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詞的藝術形象。也把讀與品,讀與悟融為一體。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想象畫面,在對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小課堂:《漁歌子》教學反思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并和學生一起進入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
1、 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還精通音律,都說他“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么,你從他的《漁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僅僅是景物,還有豐富的色彩,你都看見了哪些顏色呢?
3、 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在引導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 張志和為什么會在這“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來體會。)
2、 將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閑自在。
3、 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說他釣的是什么呢?
讀到這里,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么“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閑自在……”
是啊,我們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復誦讀;第二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課題
1、同學們,你們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義,能告訴老師你的名字是誰給你取得?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大詩人,他的名字叫張志和。你們猜猜他的名字是誰取的? 我告訴大家,這個名字是皇帝給他取的,因為他16歲的時候,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張龜齡,猜猜他爸爸為什么給他取張龜齡?是希望他能象烏龜一樣長生不老。多好的一個名字。
2、通過預習,你能說說張志和是哪個朝代的人嗎 ?(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的他的一首詞——(教師板書課題:漁歌子)
3、什么叫詞?以前我們學過哪首詞?(《憶江南》)一起來背誦。
其實古代的詞和我們現在的歌詞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寫的曲子,文人填入詞,是最早的詞的形成。為了記住每一首詞,給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詞牌。當我讀漁歌子的時候不能讀輕聲,因為它是詞牌,其讀文題。
二、理解詞意,感悟意境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直讀到你認為字正腔圓為止。
2、讀到現在,你發現詩和現在學的詞有什么不同了嗎?詩每句都是比較工整,字數基本是相同的,而詞呢,句子有長有短,所以詞也叫叫長短句
3、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張志和這個詞人非常了不起,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是什么,打上圓圈,他畫的什么景物啊,用筆圈出來。
一共有九種,你們都找到了嗎?把9種景物,按照順序來數一數,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4、老師在黑板上畫了框,如果這是一幅畫時,請你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在這個框里,盡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畫。師畫出版畫。
5、看著你們讀景物,你能猜得到寫的是什么季節?
6、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我甚至于聞到春的氣息,你們能聞到嗎?到詞中去聞一聞,你都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聞到了什么?自己讀一讀。
7、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不想)
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張志和自封為煙波釣徒,他最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寫下了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很擔心他在外留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賦歌》(課件出示),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個留連忘返,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斗,留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這就是張志和畢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1、關注和挖掘詞中蘊涵的美好感情。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厭倦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愛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他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是哲學家,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從張志和的“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引入,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2、運用版畫,發揮想象
通過此中所描述的九種景物,我把它們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說說它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孩子們各個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經驗,津津有味地描述,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學習的快樂。
3、以讀為主,讀有層次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我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找出詞中蘊涵的景物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師生對讀。學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4、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自己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今后我將注重積累,以使自己能將評價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8
初夏時節的清風,所過之處青梨小果,浸潤虞南平原。果林繞環之中,一曲《漁歌子》在上虞市謝塘鎮小唱響。聽著由樂清市樂成七小趙惠文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頗有一翻歸隱田園,與世無爭的鄉間風情。新語文的課堂呈現著:趙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學生靈動的想象,師生暢游詞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一、簡練而富實效
由一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趙老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齊讀題后,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漁歌子’,知道這是一首詞的什么?”
當學生說這是一首詞的“詞牌”后,趙老師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詞牌”的意義,使學生明確了詞牌的用意。課至此,對“詞牌”的理解教學老師還是沒有放棄,緊接著趙老師又讓學生說說“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
生:憶江南
生:滿江紅
師:讀一讀這首詞。讀三遍:一遍讀準字音,二遍讀通順,三遍讀出點詞的味。大家聽明白了嗎?
生盡情地誦讀詞句,美美地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時空。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西塞山白鷺鱖魚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先由個別學生讀,再由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師:讀會了這些詞語,再來讀這首詞,就容易多了。請同學來展示一下。
(樸實無華的課堂教學語言,清新自然的課堂引入,折射出趙老師清淳和諧的語文教學風格。沒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擲地有聲的課堂提問,扎實有效的引導訓練,讓學生在輕輕松松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對“詞牌”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詞中的意義,更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也在課堂上作了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了;三遍詩詞的朗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不盡相同的訓練要求,大家可以擇其所需而做到。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屬于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事物所組構而成。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事物,為接下來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趙老師簡練而富實效的課堂預設,開篇之時便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濃濃的語文味,簡簡單單教語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
師:剛才,我們已經讀了這些詞語了,請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詞。
站起來一位學生,他讀得很快,根本就沒有任何讀詩詞的感覺。趙老師沒有急著讓他坐下,而是面帶笑容地走到這位學生的跟前,輕聲地對他說:“請你讀得慢一點,如果能讀得再響亮點那當然是最好。”
學生再一次朗讀了這首詞,聽著顯然比第一次的朗讀有了明顯的提高。
(班級里,每一個學生的朗讀的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對待他們,我們更需要有一位語文老師所特有的細心與忍耐。趙老師的輕聲細語,呵護著這位學生。從趙老師的言行舉止中,這位學生感受到的是鼓勵與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實也便是如此。這便是趙老師的語文課堂。)
三、盡展想象的臂膀
師: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們要在讀一首詞中,想象詞中的畫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首詞,想象詞中的畫面。
趙老師范讀《漁歌子》,生閉眼,聆聽,想象。
(趙老師入情入境的范讀,感染著課堂里的每一個人,大家都靜靜地聽著,盡情地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恬淡的鄉間風情之中。)
師:你覺得哪個畫面最美?
生:我覺得溪水叮咚,桃花夾岸,鱖魚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麗。
生:我覺得西賽山前白鷺高飛的情景最美。
生:我覺得作者在斜風細雨中垂釣,肯定很自在。
師:你有沒有看到這畫面里的人?畫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時他會是怎樣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生:應該是很開心的。
生:他看著周圍如此優美的風景,又自在地垂釣,肯定很愉快。
師:還有誰能發現這首詞中優美的東西?
生:詩詞中將事物的各種顏色都寫出來了。有青色的、綠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
師:是呀,作者所給我們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閑的畫面呀!
師:一首詞走進去,你不僅會看到什么,還會聽到什么,聞到什么?用心去聞一聞,還能聞到什么?
生:能聽到白鷺的叫聲。
生:能聞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兒童生活豐富,情感深化,它是兒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小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中,一旦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參與其中,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一首詞所展現的畫面是無盡的,趙老師引導學生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不僅展現的是一幅靜止的畫面,更可貴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動態的鏡頭。清幽的遠山,流動的溪水,高飛低鳴的白鷺,悠閑垂釣的老翁,在趙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盡情想象,直至聽到了鳥兒的鳴叫,聞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靈動的課堂練筆
當同學們盡情地想象著詩詞所帶來無窮魅力,看著、聽著、聞著一切的一切,趙老師適時地提出了練筆寫作的要求:“書上寫下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一切。” (此時學生經過想象交流后,頭腦中已經呈現了清晰的畫面,適時地提出練筆的要求,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既練習了寫作,又將詩詞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語文,深度的語文
在聽取了趙老師的《漁歌子》一課后,我對“新語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種有“深度的語文”。它是我們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開拓其創新思維,發展其創新能力,并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和積累語言等的同時,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語文素養。
生讀,“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想到的是哪句詞?
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生讀,“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是怎樣的細雨呢?“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師:不須歸,輕輕地讀,慢慢地念──不須歸
師:要學好一首詞,不光要理解詞的意思,還要了解詩詞作者寫這一首詞時的背景,那有助我們正確地理解詩詞的情感。
師:和張志和的《漁歌子》相對,他的哥哥也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為什么不歸呀?
生:作者厭惡官場
生:作者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師:作者在那里悠閑垂釣,又釣到了什么?
生: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游與山間的田園生活
(深度的語文,并不是單單指挖掘深層的人文內涵,還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感悟人物深層的情感等等。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為什么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一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一番感慨?新語文的課堂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趙老師旁征博引,對同一景色的描寫用不同的詞句進行對比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詞匯。這些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深刻了)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9
《漁歌子》教學設計二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8
《漁歌子》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0
一、帶著問題來讀書。
1《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兩首詩的作者都是_______代詩人,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描寫了_______季的景色。
2《鄉村四月》中的“四”指_______,而“四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漁歌子”是_______名,《漁歌子》是_______詩人_______的作品,描寫的是_______時節的景色。
二、讀課文,回答問題。
1《漁歌子》中描寫老翁悠閑垂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漁歌子》描寫了秀麗水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時間是_______季,地點是______________。
三、課內語段閱讀。
鄉村四月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寫古詩。
2詩中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_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____________之情。
3詩中_______、_______兩個字表現了農民繁忙緊張的生活。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師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圍繞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義?誰取的名?(老師名——學生名——詩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課題
1、板書:張志和 猜猜誰給他取得?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賜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簡單介紹張志和
2、出示詩題:讀題;認識它既是詞牌名,又是詞名;正音,子讀第三聲
二、誦讀詞文,初感詞義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到字正腔圓”
2、指名誦讀:能讀得字正腔圓的請舉手,自信的小手舉起來;
讀后點評(清清楚楚,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發現詩與詞的區別了嗎?(長短句)
三、詞中賞畫
張志和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畫家,他的詞就是一幅畫,這幅畫中有什么?
(一)讀出詞中的景物
1、默讀,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來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種)
學生一一說出來;一起讀一遍
把這九種景物填寫在這張畫(指黑板)上,讓它看起來像一幅畫。
指導填寫:該怎么寫呢,比如這“鱖魚”、“蓑衣”該填寫在哪兒?學生說師填,(目的:把詞填在合適的地方,使得板書像一幅畫)
請兩位學生合作,把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寫到黑板上,其余同學寫在白紙上。
反饋,表揚(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該得到肯定)
看畫面,多種形式讀
(二)讀出詞中的聲色
春天是萬紫千紅,桃紅柳綠,張志和的詞不僅描寫了美麗的景色,它還是有聲有色的,你看見了嗎?聽到了嗎?聞到了嗎?走進這幅畫,細細品讀。
學生自由讀,說
學生舉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一群白鷺在天上飛;還聽見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鱖魚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聽到下雨的聲音是沙、沙、沙的。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老師趁勢說,是啊,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有綠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聽到的通過朗誦表現出來
………
現在這幅畫有聲有色,大家一定能誦的更好了。
(學生讀得不夠味)老師說到:你們的朗讀是早春,草色遙看近卻無,該怎么讀
老師示范配樂朗讀。
把自己當成張志和,把心貼近春天,讓白鷺飛得更歡,桃花開得更艷。
學生再讀,讀得很好
師評:你把我們帶進了這個春天。
四、走近山水,貼近山水。
1、引讀《漁歌子》后,張志和他留戀青山和綠水,他稱自己是江波釣徒。他的哥哥為詞
給他寫了一首詞《和答弟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生合作,采取三環疊唱的方式對讀兄弟倆的詞,
第一環,師引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生對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師引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二環,師引讀“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三環,師引讀“且須還”,生對讀“不須歸。”
對答完畢,師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你喜釣魚卻每每不放釣餌”你釣著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張志和向往淡泊、與世無爭的心境。
2、 再次引誦《漁歌子》后,他的二哥還因此特地為他在水邊蓋茅屋一間,從此每天一開窗就能欣賞到---生接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從此過上了這樣的生活---生接讀后兩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五、結語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鱖”、“箬笠”、“蓑衣”的音、形、義。
2、理解《漁歌子》的詞意,試著邊讀邊想象,感受畫面美,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3、培養閱讀,朗誦詩詞的興趣,養成課外主動欣賞、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
理解《漁歌子》的詞意,感受畫面美。
難點:
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學會欣賞,誦讀,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音樂)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風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鐘愛,許多詩詞佳作流傳至今。還記得嗎?白居易曾在《憶江南》中寫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朝陽映照下的江景令詩人如此魂牽夢繞,那么煙雨蒙蒙的江南水鄉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聽————(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漁歌子》。
2、《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有些詞牌還能表示詞的內容,比如,漁歌子,看到這個詞牌,你會想到什么?是啊,漁歌子作為詞牌們,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
3、有誰知道這首詞是誰寫的?(板書張志和)(原名張龜齡,后賜名張志和,后因事被貶,隱居江湖間,自號“煙波釣徒”,能書善畫,長于音樂。
二、整體把握古詩:
1、首先請聽張老師把這首詞讀一遍。注意難讀字的讀音。
抽讀:鱖魚青箬笠(竹子編成的像草帽一樣的斗笠,所以是竹子頭)綠蓑衣(草字頭)
2、請同學們自由讀詞,邊讀邊在書上劃出詞的節奏。指名上臺劃節奏。請你讀給大家聽好嗎?齊讀。
3、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張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著這首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者)(評價語:你關注到了這畫里的人。 樂而忘歸,樂不思蜀,你關注到了畫里的顏色,如夢如幻)
大家都關注到了畫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紅。色澤鮮明但有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讓我們看著這幅畫面,一起誦讀這首詞。齊誦。
5、這畫面不僅有動人的顏色,還有動聽的聲音。(播放聲音)還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圖)你聽到了嗎?聞到了嗎?請把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用流暢優美的句子寫下來,要寫出畫面的色、聲、味。(出示無字圖片)
6、學生寫話。5分鐘。
7、指名朗讀學生所寫的話。
8、這樣聲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濃縮在張志和27個字里。讓我們一起有感情誦讀。
三、體會中心
1、你對張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張龜齡,后賜名張志和,后因事被貶,隱居江湖間,自號“煙波釣徒”,能書善畫,長于音樂。)
2、也有一位被貶的詩人寫了一首詩。出示《江雪》指名朗讀。這兩位被貶詩人在詩詞中抒發的情懷一樣嗎?
《江雪》這首詩中你讀到的是什么?(孤獨、寂寞)詩人將冰冷的心融入了這一片冰冷蒼茫的天地間,多凄涼啊!
《漁歌子》里你讀到的是什么?(恬靜、悠閑、閑適、淡泊、自由、對自然的熱愛)
3、你從這首詞中的哪里讀出了悠閑、恬靜?
(1)不須歸:想象自己就是張志和,一行白鷺飛上天空,空氣里彌漫著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鳥鳴,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籟之音。風來了,雨來了,你回去嗎?(連指數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場里)遠離世俗,寄情于山水間。
(2)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在這里,張志和釣到了什么?(快樂、悠閑、自由、風光、愉快?)
是啊,現在我們知道張志和志不在魚,而在于山水也。
預設:肥?(壯、大、胖)有什么感覺?(鮮、嫩、好吃)
美景襯托美好的心情。
這才有了千古名篇《漁歌子》讓我們再次朗讀,要讀出味兒來。
4、剛才我們了解到張志和本不叫張志和,而叫張龜齡,龜的壽命是很長的,張志和的父親是希望他健康長壽。但我們從他后來的名字看,張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這兩個字就是“心志平和”。這就是張志和畢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張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漁歌子。
老師帶讀:全詩。
5、小結:這是一首清麗婉轉的詞,更是一幅意境淡遠的山水畫!
6、此詞吟成后,便在民間傳唱開來,而且還流傳海外。就讓我們再次聆聽著千古絕唱。(播放歌曲)
學生學唱
四、拓展
1、讓我們帶著對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張志和的這份淡薄寧靜,一起來欣賞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出示:《錢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讀一讀,指名讀一讀。
課后,我們可以像今天一樣對這兩首詩進行深入的理解。還可以收集更多描寫春天的詩歌。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3
一、課前談話:
師:紅紅火火,真好的名字,還有誰的名字,介紹一下,好,你來。
生:我的名字叫(學生的發言聽不清)
師:對呀,如果這節課積極發言的話,我想不只你的爸爸媽媽為你自豪,連你的老師和同學也會為你感到自豪的,還有誰?來,小男生。
生:我叫吳慧凱,我爸爸給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凱,是表示不要被別人欺負。
師:“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會很聰明,為什么“凱”是告訴你不要讓別人欺負呢?怎么會這么想呢?我覺得這個“凱”呀,有很好的解釋,凱旋的“凱”,我想,如果我是老師,看到這個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認真地去做,你一定會凱旋而歸的,好不好?
生:好。
師:還有誰的名字想跟大家介紹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萬里,我爸爸希望我鵬程萬里。
師:再把你的話說一遍好嗎?說清楚
生:我爸爸希望我鵬程萬里。
師:所以你應該很自豪地告訴大家,你叫——
生:程萬里
師:再自豪些。
生:程萬里
師:多好的名字
生:我叫潘常勝,那個,常勝代表常常勝利
師:所以,你每一節課都應該怎么做?
生:應該認真。
師:還要舉手發言,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勝將軍對不對?好的,請坐。還有想說的,那我們換一個方式吧?你有沒有小名?
生:沒有。
師:小名,你有嗎?
生:小名是什么?
師:就爸爸媽媽親熱的時候會怎么叫你呀?
師:對呀,我爸爸叫我的時候可不是叫我官正華,他是說小華子呀。多親熱呀!你爸爸叫你的時候怎么叫呀?來
生:我叫袁佳佳,我爸爸叫我小名的時候叫我袁嘎嘎。(眾生笑)
師:嘎嘎,是不是溫州話啊?
生:不是。
師:不是。嘎嘎,挺好聽的,是不是?還有嗎?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陳慧敏,我媽媽經常叫我阿敏。
師:加上一個“阿”,加上最后一個字,都會覺得很親切,阿敏同學。還有誰想說?好,最后一位。
生:我總共有兩個名字,一個叫阿國,第二個叫小國。
師:那你喜歡別人叫你哪個?
生:小國。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小國,像小孩子一樣的可愛。
二、導入詩詞教學
師:老師覺得你很可愛,特別是你剛才發言的樣子讓大家覺得更加可愛。好的,同學們,剛才我們聊了一個和名字有關系的話題,下面老師寫一個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嗎?(老師板書:張志和)來,叫一叫。
生:張志和
師:熱情一些
生:張志和
[老師的課前談話,在消除學生緊張感的同時,實質上也在為課的導入作鋪墊。導入自然,由學生的名字帶到詩人張志和。]
師:好的,誰有聽說過他?
生:沒有
師:好,你說
生:他寫過一首古詩。
師:你知道哪一首嗎?不能偷看,同學們,不了解他沒關系,我們來做一個很有意思的游戲,猜一猜這個名字是誰幫他起的。
生:(紛紛猜)
師:沒關系,盡管猜。
生: 我覺得可能是他的爸爸。
師:他說話說得很好,我覺得是他爸爸。可惜錯了。你說
生:我覺得是他自己。
師:自己取的,很有創意,可是還是錯了。你說
生:是他叔叔取的。
師:完全錯了。我告訴大家,你說這個名字是皇帝取的,想知道皇帝為什么給他取名字嗎?
生:想。
師:他十六歲時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上面列了許許多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張龜齡。有人在笑,猜一猜他的爸爸為什么給他取張龜齡。你說,
生:就是說,他像烏龜那樣的,生活的
師:生活的怎樣?
生:好
師:好,這“好”字正確嗎?應該——
生:像烏龜那樣的長壽不死。
師:對呀,多好的一個名字呀,大家不應該笑。同學們,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叫——(老師板書課題)
生:(讀)漁歌子
[讓學生猜測所用時間比較長。重點要突出皇帝賜名希望心志平和,而張龜齡可以簡單的帶過。通過這個名詞猜想環節,學生對古詩的詩人印象深刻,也就不會產生我們現在教古詩學生記住詩歌內容卻不記得詩人的現象了。值得我學習。]
師:要讀好題目可不容易,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詞,以前接觸過嗎?
生:有,我們以前接觸過宋詞。
師:你對宋詞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覺得宋詞在宋朝的時候十分流行的,不僅用讀的,還用唱的。
師:就像我們現在的歌詞比較接近,對嗎?那現在能請你讀這個題目嗎?
(生讀題目)
師:他讀得不對。所以讀題目是有學問的,詞在古代是懂音律的人寫了曲子,再請文人填入詞,這是最早的詞的形式,那么,為了記住每一首詞,于是就給這些固定的詞起個固定的題目叫作詞牌,當我們讀“漁歌子”的時候要注意它不能讀輕聲,因為它是詞牌。誰會讀了?真好。
生:漁歌子
師:真好聽。
生:漁歌子
生:漁歌子
生:漁歌子
師:來,我們一起來。
生:漁歌子。(齊讀)
[老師的引導細致,特別是對題目讀音的糾正上,落實得很好,很扎實。]
三、初讀正音,整體感知
師:好的。從抽屜拿出我們課文,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直讀到你認為字正腔圓為止,開始
(生讀課文)
師:好的,同學們,剛才啊,有幾個同學很好,他邊讀邊思考。字怎么讀?這個跟我們以前學的知識有什么不一樣?待會兒我們來交流。首先,字正腔圓的朗讀,誰能夠做到?
生:漁歌子,唐,張志和
師:待會兒,題目想清楚再讀。
生讀整首詞
師:真的讀得很標準,還有誰想讀?你來
生讀
師:最后三個字再讀。
生:不須歸。
師:恩,有點緊張,是不是?沒關系,你讀得很好。好,最后請一位。你來。
生讀
師:剛才很多同學在底下跟著他小聲地念。讀了幾遍下來,你發現詩和現在學的詞,有什么不同了嗎?
生在底下小聲討論
師:哦,舉手說。你來。
生:詩,如果是詩的話,每行,前面有幾個字,后面也都會一樣有幾個字的,而詞的話,當中有幾行的字數會不一樣的。
師:也就是說,詩每一句都是比較工整的,字數基本是相同的,而詞呢,句子有長——
生:有短。
師:人們根據詞的這個特點,給詞起了一個小名叫——長短句。那么我們一起來把這首長短句來一遍。
師領讀:漁歌子,預備起——
生齊誦
[在解釋詩歌和詞的不同時,老師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用具體的例子做說明,讓學生對詞又叫長短句這個文學常識印象深刻。]
師:張志和這個詞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所以呢,他把畫畫的這種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么我們趕快去詞中看一看,張志和給我們畫了什么,把它找出來,打上圓圈,看看他畫的什么景物啊!
生自由讀,邊讀邊找。
師提示:用筆把它圈出來。
師:好的,請你來說,你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有白鷺
師:他說的同時,我們看一看,他找到的,你發現了嗎?
生齊答:發現了。
生繼續:還有桃花和鱖魚,還有蓑衣。
師:他找到了四種,還要補充嗎?
生:西塞山,還有水,還有箬笠,還有風和雨。
師:找到了九種,你們都找到了嗎?
生齊答:找到了。
師:好,我們把九種景物按照順序來數一數。
師:西塞山,接著——
生:白鷺(飛),桃花,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好的,九種對嗎?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如果這就是一張畫紙,請你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到這個框里,盡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
師板書示范
師:如果我在這個位置寫上蓑衣的話,你覺得箬笠該寫在哪邊?
生齊答:上面
師:為什么?
生:因為那個箬笠應該在頭上
師:蓑衣穿在身上,那么箬笠就一定帶在
生:“頭上”
師:頭上,笠,笠字是一個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寫,把它記下來,
生:竹子頭
師:誰到黑板上來寫,把這九種景物補充完整,我請兩位同學合作,你們倆個一起來好嗎,其他同學寫在課文的最后
生:學生寫畫中……
師:他很聰明,他在問自己,斜風細雨要寫在哪才像副畫呢,該寫成什么樣呢,注意寫字的姿勢,有的同學背停的很直,看過去很精神
生:學生繼續奮斗中
師:他有畫錯嗎,大家隨便提
師:誰的
生:張宇
師:張宇,我再給你十秒鐘時間你能把他改過來嗎,你先看下,自己的也要記下, 其他同學再看一看,看自己寫的對不對
生:學生修改
師:好,同學們, 現在看看,寫對了嗎
生:寫對了
師:張宇同學,對嗎, 來,我們看看這個斜風細雨,你覺得寫的怎么樣
生:很好
師:一看到這個你馬上想到什么
生:這個雨是斜的,
師:為什么,
生:風吹過來的,斜風吹過來過來,吹歪了,
師:看他寫的就感覺寫的很好,所以老師要再旁邊打上這樣一個星星,太棒了,但是這個字也是一個生字,寫對了,但是不夠好看,鷺字 怎么寫,才能讓他寫的很漂亮, 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小寫寬一些,
生:下面窄一些,
師:下面,對,窄些,長一些,來,同桌相互交換一下,哪里寫的好這樣打一個五角星,哪里寫的不好也想斜風細雨也打一個五角星,
生:交換打分中……
[這個環節的設計很值得我們學習,讓學生讀詩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意想,再寫到黑板上的畫卷里,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
四、深入體會,感受意境
師:好,同學們,來,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一下
生:……學生念畫中……
師:老師比較粗心,和這個同學一樣,漏了一種,水,漏了, 流水,剛才大家讀的拖腔拉調,一點都不美,再來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師:來,西塞山前白鷺飛,起
生:學生看著畫,讀詩
師:看著這九種景物,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寫的是景物是哪個季節,看這九種景物找到依據,你說
生:秋天
師:為什么是秋天,(稍停)哪一種景物告訴你是什么季節
生:因為桃花開在秋天
師:對嗎?
生:錯
師:桃花開在——
生:春天
師:對阿, 春天開桃花,別人一夜知秋,我們可以通過一花知春。 好,你說
生:白鷺,白鷺可以看出春天,但是,那個秋天的話,小鳥的話就會往南方飛了
師;哪這個我還得查嚇,老師還不知道,你還想說,是嗎,最后一位
生:細雨,春天的時候才下細雨,
師:對啊,是的, 茫茫細雨春天才有。
師:同學們,張志和的《漁歌子》為我們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色。它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呢,我現在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們能聞得到嗎?
生齊答能
師: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學生讀書聲較小。
師:自己讀一讀。
(學生自由讀)
師:好,同學們,不忙的舉手。請大家閉上眼睛,你現在就是悠然自得的張志和。在你眼前將展現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啊!(配樂,師范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同學們,有感覺了嗎?
生齊答有。
師:誰想說?剛才你閉著眼睛和老師一起陶醉的樣子老師可喜歡了。來,你說。
生1:我聞到桃花的香氣,看到了西塞山,還有白鷺,還有那個在河里游的鱖魚。
師:好的,他看到的是詞中作者描繪的景象,還有人能看到更多嗎?你來說。
生2: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在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了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了一群白鷺在天上飛。我聽到了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了鱖魚在那里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我聽到了下雨的時候,聲音是“沙沙沙沙”的。
師:她的耳朵特別特別的靈,給我們展現了流水的聲音,斜風細雨的聲音,還聽到了鳥叫的聲音。還有看到不同的景象的嗎?
生3: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師:是啊。這位釣魚的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爺爺被她看到了,這就是作者不能描繪的漁歌子。還有很多同學看到了更多的景物,沒關系,把你看到的通過朗讀讀出來。讓白鷺飛得更高,讓魚更加歡騰,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先練習一會兒。
(學生自由練習)
師:好,同學們。他第一個舉手,來,讓這只白鷺飛得更高,讓我們聞到春天的花香。
生1: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我看到了一條歡騰的自由自在的鱖魚,可是就她讀的這個老人還是想回家的,不想回家的感覺,不——須——歸。
生2: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的老人啊!來,你再來。
生3: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重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還是太快了一些是不是?再留戀一些,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的,我們一起來好嗎?漁歌子,起。
生齊讀: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有一個小小的技巧,全班齊讀的時候聲音小一些。太大聲可會把白鷺給嚇走的哦。“西塞山前白鷺飛”起。
生再次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意向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春天的每一種景象說開來比詞中簡明扼要地表述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只有詞里所說的這些景物帶有春天的特征,因此,要讓學生有更開闊的思維空間,老師的提問也該留有更多的余地。所以,我想可以把“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換一下,就順著原來官老師的話,“它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呢,我現在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緊接著問,春天的氣息,你感受到了嗎?]
五、補充拓展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生:不想!
師:想不想?
生:不想。
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張志和被稱為煙波釣徒,他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于是他就這樣有感情地寫下《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板書:張松齡) ,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來寫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整首詞。
生紛紛自由吟誦。
師:好吧,原來我想讀,你替老師讀吧。
生: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讀得入情入境)
師生不禁鼓起掌來。
師: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好,真好,會讀表示本事,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嗎?
生:回來,回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低聲議論:看,他寫了“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大聲叫道:還。
師:對了,哥哥在勸弟弟快些回來,那我也來勸勸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賢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幾位學生遲疑地輕聲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怎么回答?預備,齊。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激昂):且須還。
生(高聲):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呢?
生:風景太美了。
師: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
師又指名一舉手的學生。
生:也是風景太美了。
師:也是風景太美了,讓你不想回家,還有嗎?
生:我覺得是那邊風景太美了,讓張志和感到流連忘返!
師:好一個流連忘返啊,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
生:啊?
師:就是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
生:不能,不能。
師:會有魚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
生:啊?啊?
師:他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美麗的風景。
師:好一個美麗的風景啊,被你釣著了,還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那些很美很美的地方的景象,他喜歡這些景象,不喜歡跟別的國家戰爭。
師:不是跟別的國家戰爭,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歡現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說,他釣著了什么?
生:美麗的風景。
師:還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的手舉得那么高,最后一個發言的機會給你。
生:他釣著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讓他芬芳撲鼻。
師:讓他的生活
生:芬芳撲鼻。
師: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書: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詞。讓我們記住這個了不起的詞人——
生:張志和。
師:讓我們記住這首千古名詞——
生:《漁歌子》。
[官老師為一節課精心準備,多方了解,查找資料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一首漁歌子可以聯系到張志和哥哥的和詞,再聯系到顏真卿書中的記載,對張志和這個詞人的精神風貌作了多方了解,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僅僅是他的一首詞,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立體的人,有思想,有語言。人物在學生腦子中刻畫得很深刻。通過沈大安老師的點撥,我也知道,一篇教材在不同的位置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在這個單元中,我也認為,讓學生體會春天的景象,體會自然的美應該是主要的,而對詞人的了解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重點。]
課堂評析:
官正華老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老師,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對新課標的體認和感悟,在他和學生共同建構的語文課堂中科學而藝術的詮釋和演繹著他心中的語文。官正華老師的課堂語言舒緩、準確、詩意、深情,聽他說話,你會自然地平和起來,優雅起來,高貴起來。官正華老師的底蘊深厚,課堂上旁征博引,縱橫捭闔,課堂語言精確而傳神。在這節課中,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處閃光點:
1、關注和挖掘詞中蘊涵的美好感情。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是哲學家,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官老師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的“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一堂課下來,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27個字,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奐美侖的詩詞意象。
2、調動互動和交融。
特級教師袁瑢說,課堂上盡量少說老師跟你們一起干什么,多說讓我們一起干什么,因為師生之間進行情感﹑思維﹑個性等交流互動時,教師就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在《漁歌子》的課堂對話當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啟迪者,又是組織者、聆聽者,官老師時而與學生一起沉思、時而與學生一起感動、時而在學生疑惑處輕輕一撥、時而對學生的真切感悟會心一笑。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早已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請看下面的片段:
3以讀為主,讀有層次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官老師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找出次中蘊涵的景物和顏色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師生對讀。教師講述哥哥為弟弟蓋茅草屋后,感情引讀;學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但是,為什么一堂課下來,總覺得欠缺點什么?是學生的感情沒有淋漓盡致地表達?還是老師為了完成這深刻又冗長的腳步走得過于匆忙?亦或是學生真實的稍顯水準的水平離老師的預設還有離?
(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4
一、揭示課題,了解詞牌名。
師:同學們,請看題目:漁歌子,讓我們齊讀課題
生:(叫)漁歌子
師:讀得好,好在“子”的讀音非常正確,因為“漁歌子”是詞牌名,所以讀三聲,千萬不要讀輕聲。再讀!
師:同學們,詞牌一般來說它規定了詞的形式,與詞的內容關系不大,但本首詞正好是詞的內容的體現,那就請同學們猜猜“漁歌子”的含義吧。
(“漁歌子”顧名思義,就是漁夫打魚時唱的歌)
師:唱歌,心情一定是高興的,讓我們美美的再讀課題。
齊讀:漁歌子。
師:漁夫打魚,究竟唱了什么呢?在進入正式學習這首詞之前,請先看我們的學習目標,請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讀詞,并能達到背誦。
2、 我能簡單的說出整首詞的含義,感悟詩詞語言的豐富意蘊,體會漁夫悠
閑自得的生活情趣。
師:齊讀一遍好嗎?學習目標,預備起!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了,那,你能達到這些目標嗎?(能)聲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師相信你們!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自學指導,我們一步一步達到這些目標,好不好?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一):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出示課件: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認真聽錄音,要認真聽清每個字的讀音并思考:讀者用什么樣的心情在讀?并試著模仿一下,聽后要比賽誰模仿的最像,誰讀得最有感情。
師:再來聽一遍,注意每個字的讀音和老師的問題。
預設:
老師征求一下同學們的意見,你們是愿意馬上就展示一下還是自己先試著讀一會兒?
師:同學們,課上最動聽的莫過于朗朗的讀書聲了,找同學讀讀這首詞? 師:都讀對了嗎?把你認為不好讀的字或詞帶領同學們讀一遍,好嗎? 西塞山 鱖魚 箬笠 蓑衣
(糾正)再找一位同學,正確的、字正腔圓的讀一讀。
師:恩,同學們,讀詩詞講究吟誦,因此,把語速放慢一些會更好,再試一試——
師:語速還要慢,聲音再響亮一些。 師:為了讓同學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能讀出自己的感情,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竅門:詞,古代是用來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寫好曲子,再填入詞,相當于現在的歌詞,既然是用來唱的,讀詞可就有講究了,古人吟誦有一定的規則:每個字的長短都有講究,一般一二聲的字讀長一點,,三四聲短促一些,來我們一起讀。我讀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注意與老師一樣的節奏,一樣的語速。(換位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讀出了自己的感覺,說明你們對這首詞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們了,請看自學指導(二)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看110頁書本注釋,看插圖,看看你能讀懂哪一句,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說出所有詩句的意思。
預設:(師照著名單,隨便叫人)
師:同學們大膽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你讀懂哪句就說哪句。
師鼓勵:同學們可真棒,不用老師講,自己就能說出詞的含義,真了不起,把掌聲送給自己吧!
三、細讀體悟。
師:同學們,一首好的詩詞,它不僅僅是詩詞,我們還可以把它當做一幅畫來欣賞。同學們,回顧一下,畫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還有一個人)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下面我們共同迎接更高難度的挑戰,請看老師給大家提供的自學指導(三)
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這幅畫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優美的音樂,聽老師讀這首詞,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物?你又聽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小提示:從景物的顏色、動物的情態、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發揮同學們獨特豐富的想象力,三分鐘后,看誰說得好)
生匯報
預設:
生1: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
師:“連綿起伏”這個詞用得很好。就這樣,還有誰來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幾行白鷺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魚簍里裝著自己親手釣到的魚兒,心中充滿喜悅
師: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生1:鱖魚在水中嘻戲
生2:鱖魚在水中說悄悄話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聲音
生4:聞見了桃花的清香
生5:聞見了岸邊青草的味道。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美的畫面。難怪張志和的好友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這樣稱贊他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同學們,把你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這些美妙的感覺融入到這首詞中,好嗎?找生讀
指導朗讀:
師:白鷺如此的純潔、悠閑、自由自在,語速再慢些,聲音再輕些。讀出那份悠閑、寧靜。
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看,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游動于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讀出鱖魚的歡快!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張志和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微微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多么逍遙自在,讀出那份無憂無慮。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風再輕些、雨再小些!。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的說:晨曦微露的早晨,張志和緩步來到西塞山下,獨坐于橋頭溪畔,眼前那高飛的白鷺啊,那漫山遍野粉紅的桃花,還有那淙淙的溪流聲,如何不讓他陶醉,如何不流連忘返呢?斜飛細雨中,他一遍遍淺吟低唱:(生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走近些,走進張志和,走進詞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前,白鷺在展翅飛翔,忽而低懸于水面,濺起層層漣漪,忽而又峭立于樹梢指頭,忽而又飛向高空展現優美的身姿;岸邊的桃花在萬綠叢中顯得格外嬌嫩,發出陣陣清香;水里的鱖魚正是最肥美的時候,漁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蕩舟江上,盡心垂釣;任微風拂面、任細雨飄飄灑灑,多么逍遙自在、從容快樂。同學們,把他的那種逍遙自在,從容快樂,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生讀
師問: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景畫?
預設:一幅美麗、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癡如醉、美妙絕倫的風景畫? 全班吟誦:
師:讓我們靜靜的站在橋頭,任清風拂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同學們,讀吧,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師:我們剛才反復吟誦,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讀出了詞中人,但還不夠,還要讀懂作者的內心,走進他的心靈深處。課前老師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張志和,皇上愛其才,封官又賜名,張志和心性耿直,后來他因得罪了權貴,被免去官職,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他討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出示古詩:全班讀)
2、師生和詩:
師:同學們,先自由的讀一讀,哥哥在勸弟弟干什么?(快點回家)這樣吧,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我來催催你們,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中的語句來回答。認真聽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由慢到快)
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正因為張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
3、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假如你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5
設計意圖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內容,以填詞和唱詞的形式,讓學生對詞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3、通過對詞的理解,能夠初步填詞。
情意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及《漁歌子》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3、《漁歌子》教學課件。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憶江南》(齊背、單獨背)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用自己的話描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景色。
二、學習《漁歌子》
1、解題:
①教師簡介:“漁歌子”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張志和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是專門用來寫漁父的。
②課件鏈接古詩詞比較,讓學生聽一聽,想一想:詞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別?(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③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漁歌子》就是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④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課件準備:一剪梅、虞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①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②鞏固字音,記憶字形,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③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④課件展示:《漁歌子》朗誦flash;《漁歌子》畫面flash;
⑤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⑥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⑦帶著課件中的3個問題讀文、全班交流:
a、詞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顏色?
b、“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不須歸”?
c、用自己的話說說“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①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②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③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④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⑤同桌互讀,相互欣賞,能夠背誦。
三、拓展性練習
1、填詞
①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漁歌子》就是寫漁父的,《憶江南》就是寫對江南的回憶。但是后人所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其內容就和漁父、憶江南無關了。后來,有人把各種詞牌的句式、平仄、韻律標出來,編成詞譜,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詞牌既和內容無關,有的作家就在詞牌之外另注明詞題,如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課件出示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采桑子(重陽)》)
②課件出示《漁歌子》、《憶江南》詞牌和字數要求。
③教師填詞《漁歌子(教學)》、《憶江南(家鄉美)》。
④學生討論,練習填詞。
⑤師點評,小結。
2、唱詞
①“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播放鄧麗君的《一剪梅》,引唱詞。
②詞是唱出來的,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詞牌名,我們知道詞牌與音樂曲譜有關,也就是曲譜的調子。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現代人是怎樣唱詞的。
③課件出示:鄧麗君《虞美人》音樂、歌詞。(課件準備:一剪梅、虞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mp3)
④讓學生以《讓我們蕩起雙漿》的曲調和唱《漁歌子》。
⑤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歌曲為《憶江南》配樂。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了《漁歌子》,通過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了詞的意思;填詞《憶江南》,對填詞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詞的音樂美;今后我們要多讀多背優美的古詩詞,感受古文化的美。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6
【學習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習“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漁歌子》。
能力訓練點
l、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通過描繪詞中的情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
德育滲透點
1、通過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詞的品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題:5
1、聯系舊知
a、同學們,還記得白居易的《憶江南》嗎?一起來回憶一下。
(學生齊背。)
b、誰來說說白居易《憶江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引導。
2、出示《漁歌子》
是的,同學們,白居易帶給我們的是“江花紅勝火”的江南,是“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是“風和日麗”下的江南。這江南不止是讓白居易忘不了,讓我們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詞人給我們帶來了“和風細雨”中的江南。所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這“斜風細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風味。
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走近作者:
同學們知道張志和嗎?
以師生談話的形式簡介作者。
(先讓學生自由說,教師作適當補充)
4、詩、詞的區別:
同學們,《漁歌子》它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首詞。你知道詩和詞的區別嗎?
(出示一詩二詞,讓學生比較發現。先讓學生自由說,教師作適當補充)
5、解題。
漁歌子,詞牌名。
出示兩首《漁歌子》讓學生觀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詞牌。
二、初讀感知3
1、初讀新“詞”:
好,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停頓節奏。讀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釋。
生自由讀,教師巡視。
2、反饋交流:
重點:“鱖、箬、笠、蓑”
3、指導朗讀:
同學們,讀準字音還不夠,還要讀出詞節奏、停頓。
三、細讀品詞:22
1、讀詞找景,想像畫面。3
a、同學們朗讀得非常好。在前面,我們提到過張志和不僅是個詞人,還是個書畫家。所以他寫的詞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請你重新讀這首詞,劃出詞中藏著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發現。
c、同學們,這詞中有這么多的景物,這么豐富的色彩,儼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畫。請你再次讀詞,讀到你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或聞到些什么的時候,再停下來。
(生自由讀,教師巡視。)
2、討論交流,描述畫面。7
a、誰來說說,你讀著讀著,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鷺、桃花、鱖魚、流水、斜風、細雨”等景物進行交流。
(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b、你們看到的畫面真美。讓我們帶著這“美”再把這首詞朗讀一次。
3、抓住詩眼,體會詩旨。4
張志和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同學們,這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為什么“不須歸”呢?
全班交流,教師引導。
交流總結:詞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無限的詩情畫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風細雨不須歸”。
4、借助課件,升華情感。2
a、播放課件,教師配樂講讀。
(張志和戴著青色的斗笠,披著綠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遙!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漁歌子》。
四、詩詞鏈接5
其實描寫江南的又豈止白居易、張志和,許多古代文人墨客寫下了各種各樣的江南,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詩篇。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們吧。
出示多個詩句
讀一讀,選擇其中一個,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五、揮筆習作10
1、學生習作
因為有白居易對江南的懷念,所以有了《憶江南》,因為有張志和對江南的喜愛,所以有了《漁歌子》。同學們你們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又隨著詩人詞人游賞過江南。請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習作
全班交流,教師評價指導。
六、拓展延伸
必做題:
背熟《漁歌子》,并默寫一次。
選做題:
1 、收集有關“江南美景”的詩。
2 、請你為這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
(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錄:
1、(春天的太陽剛剛升起,金色的陽光照射在江邊盛開的鮮花上,紅紅的花朵顯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顯得綠波粼粼,江花、江水兩相輝映,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
2、討論交流,描述畫面。誰來說說,你讀著讀著,看到了什么?橫看成嶺側成鋒(讀好讓你看到畫面的那句詩)用杜甫的話說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 (讀) 西塞山前春意濃,千朵萬朵壓枝低。(讀) 水中悶得很,它們要出來透透氣。(讀) 這細雨如絲如線,輕輕的,柔柔的。(讀) 真有意思,真悠閑。(讀) 你們看到的畫面真美。讓我們帶著這“美”把這首詞朗讀一次a我看到綠綠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鷺從空中飛過,還邊飛邊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開。在山前綻放笑臉。柳條在風中舞蹈。d我看到一條條肥肥的鱖魚不時的從水中躍起。 e我看到空中飄下了毛毛細雨。 f我看見一個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綠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釣魚。 3、抓住詩眼,體會詩旨。你對“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是啊,吹面不寒楊柳風。 僅僅是因為風小雨小,不用回去嗎?a這么一點風一點雨,不用回去。b、這點毛毛細雨根本沒什么關系。還穿著綠蓑衣呢。c這里的景色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4、借助課件,升華情感。是的,你們看。蒼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紅的桃花,雪白的鷗鷺,肥嫩的鱖魚,有山,有水,有花,有魚,有柔柔的風,有細細的雨,怎一個“美”字了得?這里沒塵世的煩惱,沒有世俗的喧囂。只有安靜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張志和戴著青色的斗笠,披著綠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遙!怎么舍得回去呢! 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漁歌子》 學生齊讀《漁歌子》。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篇17
教學目標:
1、能認識 “塞、鱖、箬、笠、蓑”等字,讀準字音,會寫“塞、鷺、笠”。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詞內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4、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結合課文拼音、注釋,想象畫面、聯系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課前談話: 復習學生學過的詞——《憶江南》。了解學生對詞的掌握情況,因學定教。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讀課題。了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初讀古詞,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讓學生先把整首詞讀通讀順,劃出不理解或難理解的詞句。
2、檢查六個詞的讀音。第一步讀準字音(西塞山、白鷺飛、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不須歸)
3、讓學生對詞語進行質疑,理解詞義——“箬笠、蓑衣、不須歸”等。再讀詞語,第二步讀出詞語的含義來。
1、教學本課生字,著重指導“塞”字書寫。
2、學生字正腔圓地讀讀整首詞。師范讀,學生試著再把詞讀得有板有眼。
3、讓學生暢所欲言,讀了這首詞有什么感覺。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
1、伴隨著音樂,想象畫面: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嗅到什么還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畫面。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畫。適時引入有關春天的其他詩詞,豐富畫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讓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2、配樂感情朗讀全詞。
四、揣摩語言,指導背誦。
1、第一次背誦,看著板畫,試著背誦整首詞。
2、第二次背誦,閉眼,邊想象邊背誦。
3、第三次背誦,邊背邊想:這首詞美在哪?
4、交流這首詞的美:色彩豐富、動靜結合。
五、對比拓展,升華情感。
1、學生交流為什么張志和要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a、這里如詩如畫,令人如癡如醉,女生讀前兩句詞。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連忘返,男生讀后兩句詞。
2、引入張志和的生平,進一步理解他的“不須歸”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漁歌子》,學生自學感悟。
4、交流讀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
5、全班身臨其境地朗讀《漁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業。
1、教師哼唱歌曲——《漁歌子》。
2、學生伴著樂曲,輕聲吟唱。
3、布置作業:繼續去了解張志和,找找其他幾首《漁歌子》讀讀。
七:板書設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畫。
附執教者簡介
曾惠娟,女,1980年11月出生,本科學歷,福建省農村骨干教師。從教十年來,一直默默耕耘的農村教學第一線,多次在區級教學比賽、演講比賽、書法比賽、讀書征文比賽等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現為廈門市海滄區錦里小學語文教師,海滄中心語文教研組長。
教材分析及設計說明: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向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美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么清新,這色彩是那么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習《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基于此,我在這節課也便有意識地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教師應通過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語言,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美好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詩詞的味道。
二、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
作為一節比賽課,我活用教材,將《漁歌子》作為第一課時來上,字詞教學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詞的教學上,我也是煞費苦心。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讀出詞語的含義;第三遍讀,記住難點的筆畫,正確書寫生字。三次的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在教學字詞的同時,滲透了讀詞的方法:讀詞要讀出語氣的變換,讀出詞語的含義,讓詞語“站起來,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聯系注釋,結合插圖,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等,都是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
三、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7個字,但這首詞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美,就是一幅畫。雖然大家常說“意境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教師也是可以讓這種詩情畫意變成學生生動的語言流淌出來的。我這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詞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園的如詩如畫又是這課的重中之重。于是讓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以及教師輔以板畫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意境空遠的笛聲中,教師配以古典吟誦,將學生帶入畫中,盡情想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于是學生思緒翩飛。繼于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讓他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味道。在這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滲透已學的有關春天的古詩詞,以詞解詞,把詩詞的教學推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也是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詩詞意境的美。
四、拓展延伸,走進詩人內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首詞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詩。既然是抒情詩,就要關注詩人內心的情感。所以,走進詩人的內心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我抓住了“白鷺飛、鱖魚肥、不須歸”三個關鍵詞教學,通過朗讀,通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和那種悠閑自得、淡泊不爭的生活情趣。同時,適時引入詩一堂課光教學一首詩詞,容量是很小的,也是非常單薄的。我除了教學這首《漁歌子》,還引入了其他有關春天的詩詞,并且后面還補充拓展了他的另一首《漁歌子》,這首《漁歌子》也是描寫鄉村田園生活的一首詞,與本單元的專題很符合,同時它里面表達的“醉宿漁舟不覺寒”和前首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有異曲同工之妙,能夠引領學生能夠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對于“一蓑煙雨任平生”、淡泊名利的張志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首詞的方法學習這首詞的同時,也解決了課文的第二個重點: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人張志和的生平,讓學生對詞中的難點“不須歸”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五、注重多種形式朗讀,引導讀中感悟
朗讀在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目的。我在這課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教師范讀后的有板有眼。從“白鷺飛”中的帶著自己的理解的讀,到“桃花流水鱖魚肥”中美美地讀,再到“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想象讀,從教師引讀,到男女生讀,再到全體師生的深情配樂朗讀,多種朗讀的形式把學生的讀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情感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