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詩兩首(通用17篇)
4、古詩兩首 篇1
12月5日上午,南京市鼓樓、玄武、下關、棲霞四城區小學語文聯片教研活動在下關區天妃宮小學舉行。
本次活動,四個城區共有4位教師進行語文同題異構課堂教學展示和研討活動。四節語文課雖然授課內容相同,但授課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詮釋了對教材及新課程的理解,呈現了各具特色、別具風格的課堂教學。陶靜老師代表鼓樓區參加了這次四城區聯片教研活動,受到市區教研員和聽課老師們的高度贊譽。
24、古詩兩首
(指導:朱廷梅 芳草園小學 執教:陶靜)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2、學會4個生字。理解詩中重點的詞義,了解詩句主要意思。
3、想象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感悟“詩言志”的表達方法,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設計:
一、總體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學過很多古詩,這些千古絕句讓我們動情,令我們落淚,催我們奮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24課,品讀兩首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元日》。
(一)談話導入,讀通詩歌。
1、孩子們,當這些詞語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恭賀新禧、鞭炮連天、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 ——過春節
你們是怎么過春節的呀?
2、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春節的嗎?宋代詩人王安石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元日》。(板書)讀題。古人用“元”表示頭、開始的意思(記下來)“元日”就是?古人認為它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再讀課題。
3、課前請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誰愿意給我們讀讀這首詩?(相機解決字音、字形和部分字義的問題。)齊讀。
(二)品詞析句,體悟詩情。
1、古人到底是怎樣過春節的呢?反復吟誦詩句
(1)放爆竹: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
(引)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時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時刻,新舊更替,這個“除”的意思就是更換(板書)。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讀。
(2)飲屠蘇:你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補)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唷,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第一口酒!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誰想來吟一吟這句詩?
古代人在禮儀上一般講究先長后幼,可是只有飲這屠蘇酒時是先幼后長!有詩為證:“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這正是因為新春開元,年輕人又長了一歲,充滿著朝氣和活力。長輩們希望他們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為!念一念。
(3)換桃符:看過嗎?你們看:這就是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一種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寫上字或像這樣畫上畫,就可以避邪祈福。后來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們今天的春聯。
我們書上的彩圖中就有一幅春聯。老師用簡體字把它寫出來了,你會讀嗎?這可是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它以工整的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愿望。 讓我們再讀一遍。
后來人們用紙代替了桃板,就形成了像這樣的春聯,流傳至今(出示)誰來給咱們誦春聯?
古人在春節時“總把——”, “桃”和 “符”指的都是?壓縮省略,交替使用,古詩的語言多么凝練!讓我們誦一誦三四兩句詩。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嗎?這個詞值得我們好好研究:(板書:曈)看偏旁,跟什么有關? “曈”(由暗漸明)——曈曈:古詩的語言追求精練,這里卻舍得用兩個字。為什么呢?重疊使用,就是為了強調太陽剛升起時明亮的樣子。多么溫暖,充滿了希望!誰能把后兩句連起來吟誦?
2、小結: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幾個典型畫面,寥寥數語,就給我們勾畫出歡度新年的喜慶景象。時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誦。
3、孩子們,王安石筆下僅僅是一幅節日風俗圖嗎?此時他已度過了人生中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為什么偏偏在這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出示背景,生瀏覽)看出什么來了嗎? 是啊,他堅信自己改革的春天必將來臨,到時定會辭舊迎新,萬象更新!這就是所謂的“詩言志”(板書)啊!詩是表達作者情感的。現在的你,對這首詩一定深有感觸,融入朗讀吧!
4、背。
二、學習《江雪》。
1、真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關情”啊!24課中還有一首詩,柳宗元的《江雪》,詩人寫了怎樣的景,又想言什么志?抒怎樣的情呢?自讀,請生讀。
2、一首凝煉的詩就是一幅精致的畫。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呢?再讀讀,交流。
a畫面內容:一二兩句字中無“雪”,其實處處有雪!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孩子們,讓我們走近這幅畫,看得清楚再清楚些,讀。
b感覺:寒冷、孤獨、凄清……
絕、滅——都是“沒有”的意思。沒有飛鳥,沒有行人,也沒有聲音,仿佛所有的生命都被這大雪深深掩埋!帶著這十分的凄涼,百分的寒楚,吟!
孤、獨——與“千”“萬”的鮮明對比;孤看似寫舟,實則寫人;“孤”也是單獨,
“獨”也是單獨,強調——千萬孤獨。誦。
3、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說人們的眼中之景總是和心情息息相關。那么,詩人心中的寒冷、孤獨僅僅是自然界的暴風雪帶給他的嗎?還有什么別的原因嗎?師介紹:柳宗元做官為民,進行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敗了。他被一貶再貶,貶到了永州。那是個人煙稀少、荒僻可怕的地方,流放中67歲的老母去世了,女兒夭折了,朋友們也杳無音訊,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甚至百病纏身。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江雪》這首詩。 現在你探尋到詩人寒冷、孤獨的真正原因了吧?吟。
4、蓑笠翁就是柳宗元的影子啊——孤獨的柳宗元。我們再去讀一讀,再去看看那幅畫,你從這獨釣寒江的蓑笠翁身上,又看到了怎樣的柳宗元?師補充:柳宗元被貶后,謠言四起,政敵把他丑化成“怪民”。面對罵聲,他沒有妥協;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其間,面對每天都有可能遭遇的殘酷的迫害,柳宗元沒有畏懼;艱苦的生活環境,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使得他“行則膝顫、坐則髀痹”,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但他始終沒有屈服。這一切的一切,絲毫沒能動搖柳宗元的理想!(堅守、不屈、高潔、傲骨) 這也是“詩言志”啊!
柳宗元無言的獨釣,哪里是在釣魚啊,其間包含了千言萬語。感情朗讀。
4、寄興高潔,寓意豐富,難怪這首詩被后人尊崇為“五言之冠”!讓我們把它銘刻在心。
三、對比賞析。
1、王安石、柳宗元同屬“唐宋八大家”,寫下的這兩首詩都與冬天有關的,卻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達,詩人是在寄情于景,寄情于詩啊!“詩言志”
2、兩首詩,兩段人生,兩顆赤誠之心!詩人已經逝去,但聲音猶在;詩人已經遠去,但浩氣長存。朗朗乾坤,悠悠詩韻。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吟誦——
板書設計: 24、古詩兩首
元日 江雪
喜慶 詩言志 孤獨
4、古詩兩首 篇2
課時:2課時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通過頌讀古詩學生能理解詩句意思并背誦古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兩首古詩的有關材料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 時間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還記得古詩《山行》嗎?古往今來贊美春天的詩也不少。今天我們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熹一起走進迷人的春天,看看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齊背《山行》 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自讀兩首古詩,完成以下要求
1、把兩首古詩讀正確、流利,認識生字
2、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根據要求,自學古詩。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指名讀詩,注意“絳、濱”的字音要讀準 相機點撥:
1、“綠絲絳”指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柳枝是“綠絲絳”?
2、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 3、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
4、“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談談“萬紫千紅”嗎?
讀詩
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全班交流:從中想象體會六指的綿長和柔軟從中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會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讓學生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的朗讀以讀代講,師生合作 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像
指名讀,師生評議
四、練習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 時間
一、指名背誦兩首古詩 檢查背誦
二、識字寫字
出示卡片 認讀生字
自主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認真抄寫生字 提高識字能力。
三、拓展閱讀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相互交流
課外積累
四、課外活動
請你用語言、用圖畫記錄下你眼中的春天,辦一期關于春天的壁報。
找春天,
寫春天,
畫春天。
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積累描寫春天的古詩
請你用語言、用圖畫記錄下你眼中的春天,辦一期關于春天的壁報。
板書:
2、古詩兩首
《詠柳》 《春日》贊美春天
小記:
4、古詩兩首 篇3
3、古詩兩首
第一課時《望洞庭》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洞庭湖風光的多媒體課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讀磁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理解這句詩意: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 光 / 秋 月 / 兩 相 和 ,潭 面 / 無 風 / 鏡 未 磨 。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 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銀 / 盤 里 / 一 青 螺 。
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說一說。
學生發揮想象,自由描述。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指導寫字
1、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2、 范寫“潭、螺”,指出書寫要點。
3、 學生完成習字冊。
五、作業。
1、 用鋼筆完成習字冊。
2、 抄寫書后第三項詞語兩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峨眉山月歌》
教學要求: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 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 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 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 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 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4、古詩兩首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經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錄音。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e評價e再讀。
(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并抄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4、古詩兩首 篇5
一、教材分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
3、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陸游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始終沒有實現。他只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創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詩。在我國歷代詩人中,他的創作是最豐富的。
公元1210年,這位八十六歲的愛國詩人病重。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
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老師范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后評價,再練讀。(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并默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查找并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陸游寫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
2.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提綱:
a.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c.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而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后練習背誦。
(4)積累憶誦:勸學的詞語或名言其他古詩句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2.練習正確書寫。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3.收集的成語、名言、古詩。準備張貼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板書設計1: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學問
板書設計2:
觀書有感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池水清澈 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 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4、古詩兩首 篇6
教學目標 :
1、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中描繪的風光、景色。
2、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加深對兩首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用具:錄音機、磁帶
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揭示課題,并介紹作者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園詩人。
杜甫:唐朝著名愛國詩人。
2、自學課文。
(1)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詞,同座討論,教師指導。
(3)練習說說詩的意思。
3、交流自學情況,教師點拔
4、再讀兩首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四時田園雜興》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發生的事?你從哪里理解的。
(2)人們為什么如此辛榮?你體會到什么?
(3)朗讀全詩。
(4)《望岳》這首詩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感受?
(6)齊讀《望岳》。
5、練習背誦兩首詩。
4、古詩兩首 篇7
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集體備課組
教學目標
知識: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
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情感: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回憶你記憶中的春天是怎樣的,給大家說一說。
二、檢查預習
1.自讀生字,在文中為生字注音。
2.抽讀。
3.小老師教寫生字。
易錯音:妝、濱、裁
易混淆:詠泳、濱賓、載裁、紫緊
4.抽讀、齊聲讀
三、學習《詠柳》
1.簡介賀知章:唐朝詩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鄉偶書》《采蓮》
2.解題:春天里的柳樹是怎樣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樣的?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自由說)看看古代的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齊讀課題:
詠柳:詠即贊美
3.詩人是怎樣贊美柳樹的呢?大家自讀古詩,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結合注釋讀),不懂的作上記號。
4.交流匯報1.2句
(1)碧玉:綠色的玉
妝:打扮
一樹:滿樹
萬條:枝條多
絳:一種絲帶
前兩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打扮的一樣。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的比喻好嗎?(引導學生想象,春天萬物復蘇,柳樹也會發出新葉,新葉剛長出來的顏色,光澤接近碧玉)
(3)朗讀
5.交流匯報3.4句:
(1)細葉:細細的嫩葉
似:好像
裁:裁剪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呀!
(2)思考:這兩句采用了什么樣的形式?(自問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從這個比喻中體會到什么?
(3)指導朗讀
6.朗讀全詩,感悟詩境
前兩句寫柳,后兩句由寫柳過渡到寫春,從整首詩的描寫中,你休會到詩人對柳,對春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反復朗誦,體會詩人贊美柳樹,歌頌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讀
語速適中,情感飽滿,基調高昂,注意停頓。
五、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習《詠柳》,并集體背誦,引入《春日》
二、解題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讀,初通詩意
1.自讀全詩,再抽讀。
2.分小組討論學習;讀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記號,勾出不理解的詞。
3.交流:提出不懂的詞,板書,查閱字典理解
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泗水:水名
濱:水邊
光景:風光景色
一時:形容時間很短
新:新鮮、奇麗
4.由詞意思考:詩人在什么樣的天氣,到什么地方去游覽,他的心情怎樣?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5.整理出前兩句的意思:在天氣睛朗的日子里,詩人到泗水邊上死對頭觀賞風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6.說說你從一二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再指導朗讀。
7.運用同樣的方法學習3.4句。
自讀、勾出不懂的詞,討論,交流解詞,再解意。
等閑:平常、隨便
識得:認識
東風:春風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艷的景色。
總是:都是
詩意: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可春風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只有在見到了萬紫千紅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風帶來了這無邊的景色。
指導朗讀3.4句,說說體會,引導學生理解包含在詩歌中的哲理。
四、再讀,感悟詩境
聯系詩意,說說自已的理解,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五、指導朗讀、背誦
4、古詩兩首 篇8
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 學會生字,理解古詩意思。
2、 通過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春入秋,引出《山行》
1、 你們還記得哪些寫“春”的古詩?作者是誰 ?
(1)《春夜喜雨》——杜甫
(2)《春曉》——孟浩然
2、 現在是秋天了,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人寫秋天的詩《山行》
投影揭示: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3、 板題。釋題。“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簡介作者杜牧。
二、初讀指導
1、 快讀全詩,畫出生字詞,查字典。
2、 徑:小路
楓林:楓樹林。
楓樹:圖。
霜:冰粒。
3、 質疑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白云深處”?“坐”怎么講?“于”怎么理解?
*第一句理解時要調整一些詞序:深秋時節充滿涼意的山林里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白云深處“是白云飄浮的地方。
三、精讀訓練
1、 反復吟詠,體會詩意。
2、 各自試講,交流,糾正。
3、 指名說說《山行》這首詩的意思。
4、 看圖閉目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情景。
5、 討論:在《山行》一詩中,詩人寫了什么?表達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6、 小結:詩人贊美秋天。
四、作業
1、 朗讀《山行》背誦和默寫《山行》
2、 用自己的話說說《山行》的意思。
3、 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 背誦《山行》
2、 用自己的話說說《山行》的意思。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楓橋夜泊》
二、初讀指導
1、 讀題解題
(1) 簡介“楓橋”
(2) 簡介作者
(3) 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2、 各自試讀。畫出生字,讀準字音,查字典理解意思。
3、 師生合作探究這首詩的意思 。
(1) 學生講:月亮西沉了,烏鴉在啼叫,滿地是霜。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蘇州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半夜里飄到了客船上。
(2) 學生不理解“對愁眠”
(3) 師:(看到這一切)面對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我心里憂愁,很難睡得著。
(4) 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楓橋夜泊》的意思。
三精讀訓練
1、 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楓橋夜泊》的意思。
2、 再次朗讀思考:
(1) 詩人寫的是什么季節?什么時候的情景?
(2)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什么思想感情?
3、 比較《山行》和《楓橋夜泊》中的兩和“寒山”。
4、 反復朗讀,背誦。
5、 指導背誦。
三、作業
1、 朗讀背誦課文。
2、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3、 寫字。
4、古詩兩首 篇9
教學要求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學習并初步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3.訓練學生把對語言文字的抽象思維變成生動畫面的形象思維。
4.背誦、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教學難點
如何把“話”變成“畫”。(即:如何使抽象思維變成形象思維。)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文字投影片、圖畫場景投影片、錄有古曲的音樂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學法
(一)導言。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通過描寫引人入勝的景色,進而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把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進入到詩的意境中去,從而正確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讀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打出投影,出示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師生一起對照投影片審題、解題,搞清楚“話”和“畫”的涵義。)
話——詩中的語言文字。
畫——通過再造想象,將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
二、指導學法
(一)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尋隱者不遇》。
2.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詞、句。
3.逐字逐詞逐句弄懂詩的字面意思。(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4.指名說說這首詩的字面意思。
(賈島在松樹下問一個小孩,他師傅去哪兒了,小孩說師傅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但是云霧彌漫、繚繞,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問題、想詩境。
以“松下問童子”這一句為例。
1.就詩句逐字逐詞提出問題。(可以提“什么樣”、“怎么樣”的問題。)
(1)什么樣的松樹下面?
(2)誰怎么樣問童子?
(3)問什么?
2.根據所提問題想象畫面并用語言描述出來。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幫助學生形成畫面。
(2)學生借助投影片描述畫面。
(在一棵高大挺拔、古老蒼翠的古松下面,身穿藍布長衫的賈島問一個正在樹下讀書,頭上扎著兩個發髻的小孩:“小童子,你的師傅到哪兒去啦?”)
(3)鼓勵求異思維,說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
(三)悟詩情,詠詩句。
1.根據你所描述的畫面,體會詩人當時是怎樣的感情。(同學討論,板書:興奮)
2.根據你所體會的感情,吟誦詩句。
三、總結學法
出示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學法。
四、遷移鞏固學法
在教師適當的點撥下,運用學法學習古詩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詩意。
(二)提問題、想詩境。
1.學生針對詩中字詞提“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1)小童子是怎樣回答賈島的?
(2)師傅什么樣?他怎樣采藥?采什么藥?
(3)山里都有些什么?
2.出示第二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內容是“青山白云”,請學生根據所提問題,填充畫面內容并加以描述。
(三)悟詩情,詠詩句。
1.提問:詩人雖然沒能尋到隱者,但是當他想到隱者的生活是那樣自由自在、富有情趣,會是什么心情呢?(同學討論。板書:羨慕)
2.帶著體會出來的感情吟誦這幾句。
3.追問:賈島尋隱者不遇后會怎樣?(描述畫面)心情又會如何?(同學討論。板書:向往)
4.配樂吟誦。
教師播放古曲,學生配樂吟詩,從而進入到廣闊而幽深的山中境界,體會詩人羨慕隱者這種與世隔絕,甘與大自然為伍,自得其樂的采藥生活和神往之情。
五、獨立運用學法
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六、布置作業
用把“話”變成“畫”的方法學習古詩《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一)指名背誦《尋隱者不遇》。
(二)限時集體默寫《尋隱者不遇》
二、學習《題西林壁》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請學生結合課外知識,先來講講對詩人的了解及對詩題的理解。
2.教師歸納小結。
這首詩是我國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進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造詣,作品大都揮灑自如,明快豪放。這首詩是作者游覽廬山時,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題寫的,因而名為《題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詩意。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
提示生字“緣”的寫法:左邊不要寫成“幺”,右邊不要在撇上加點。
3.學生找出不理解的詞句。
4.抽學生試講,教師訂正。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正面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地看;“側”,從側面看。“嶺”,是山嶺;“峰”,是山峰。
①“嶺”和“峰”有什么不同?
“嶺”——連綿起伏。
“峰”——高聳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態不同。
③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緣”的幾種解釋;結合詩文,選擇合適的一個。(因為)
②結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緣身在此山中”。
③說說前后兩句是什么關系?(果因關系)
④用“果因”句式說說詩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
⑤追問:為什么詩人在廬山之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因為詩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3)學生自己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
(三)悟詩理,誦詩句。
1.你從這首詩中得到什么啟發?
(對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調查分析,就容易主觀地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2.舉例說一說。
3.指導有感情地吟誦、背誦。
4.默寫《題西林壁》。
三、布置作業
將《尋隱者不遇》改寫成200字左右的記敘文。
(韓瑞生)
4、古詩兩首 篇10
4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
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依據《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詩題導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
(板書詩題:春日偶成)教師簡介作者程顥。[程顥(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在政治下,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山再起后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啟發。
(2)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師生小結:一、二句寫景——云淡、風清、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三、反復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通過誦讀、言說表達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3、反復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游歸來”賽詩會(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作。)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將古詩變為白話文)
3、辦手抄報:“詩歌里的春天”。(★選做)
附板書:
4古詩兩首
江南春 春日偶成
(唐)杜牧 (宋)程顥
美麗的春景
慨嘆諷喻 高興、愉悅
教后記:
(自制)
4、古詩兩首 篇11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預設
第一課時
學習古詩《所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 。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第二課時
學習古詩《小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圖揭題,導入 。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3、指名兩人組朗讀匯報。
三、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4、簡單講述詩意。
5、全班齊讀全詩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 教師范讀。
2. 學生練讀。(4人組內,一人朗讀古詩,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交流)
3. 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呢?
4. 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 朗讀反饋。
6 .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 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
2. 去掉音節認讀。
3. 小組合作,創造性認記字形。
4、認讀課后我會讀的詞語。
六、總結全文。
七、課后拓展:
和伙伴們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
4、古詩兩首 篇12
教學內容位于教材的第5頁至第7頁
教學目標
1、會人“詠”、“柳”、“碧”、“垂”、“似”、“剪”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領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識字。
2、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詠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題,認識美。
1、同學們,萬物復蘇的春天你們喜歡嗎?
2、動畫展示春景,定格河邊垂柳婆娑的畫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樹給這美麗的春景添上了濃濃的春氣。唐代大詩人賀之章沉醉在這美景之中,不禁吟詠作詩,想知道他是怎么說的嗎?今天咱們一起學習古詩《詠柳》。
板書:詠柳
3、讀題釋意。指名學生讀題識字詠(yǒng)柳(liǔ)。詠柳就是贊美柳樹,那么詩人在詩中是怎么贊美的呢?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感受美。
1、打開書借助橫條里的拼音自由讀古詩,遇到不會讀是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字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都可以。
2、請同學再讀一遍古詩,爭取把字音咬得更準。
3、看同學們讀得那么認真,我也想讀了,同學們在心里和我一塊兒讀好嗎?
4、讓同學們把古詩讀給同桌聽聽,相互提提意見。
5、教師從詩里請出了這些詞,你們一定覺得眼熟吧,自己讀一讀,你一定能讀準。
6、抽讀詞卡:碧玉、垂柳、絲絳。
7、再讀古詩,這一遍要爭取把每句詩讀通順。
8、指名讀,互相評議。
9、齊讀
三、細讀詩文,深入領會,品味美。
1、圖文結合,遠近對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樹遠景圖。
②想象表達:你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詩人發出的感嘆是什么?圖下出示兩句詩。
④你覺得這兩句詩是什么意識呢?讓學生談自己對字詞的初步理解。
⑤指導朗讀這兩句:
(1)碧玉,翠綠而晶瑩,很美。而隨風輕拂的柳枝就像千萬條絲帶。詩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來讀這兩句可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呢?
(2)學生自主試讀,體會感情及語氣。
(3)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
(4)激勵賽讀。
2、探究協作,讀中悟情,品讀第三、四句。
①過渡,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接下來咱們讀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樹近景圖,觀察柳樹葉子的形狀。
③根據觀察到的樹葉的樣子,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從這兩句詩中你讀明白了什么?指導學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說:這兩句除了贊美柳葉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贊美什么?
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內化情感,表現美。
a、自由讀。b、指名讀、互評互議、教師相機指導。c、齊讀。
1、過度,學了這首詩,柳樹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們可以美美地把它讀出來,還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呢?
2、讓學生列舉自己喜歡的表達形式。
①開朗讀會。②繪畫。③寫話。④當解說員。
3、學生根據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組合自己表現。
五、古詩表演大看臺,群英聚會展示美。
1、組織各小組展示各組不同的表達贊美的方式,并適當講解點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內化情感。
2、指導背誦古詩,師扮演角色創設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嚴格的媽媽。
其中有意設置語音、語意障礙以糾正學生讀音,強化學生理解,增強學生記憶。
3、激勵學生課外多讀經典詩文。
4、古詩兩首 篇13
教學內容:p84-p83
教學目的:1、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3、會朗誦、背誦兩首古詩,會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的喜歡,最近課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2.指名由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二、學習古詩。
1、對李白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天門、楚江、中斷、天(通)、至此回(在這里打轉)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提出來大家解決(集體解決)
4.抽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滲透環境教育)
第三步:
1.再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三、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準備,為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組詞,想給哪個字組就給哪個字組,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師指導書寫并示范。
4、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業。
1.背誦本古詩。
2.搜集、背誦李白的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背。
2、這節課我們將去領略另一首古詩的迷人風光。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生字。
1、 請小朋友們自由讀古詩,在讀的同時用鉛筆勾出生字,多讀幾遍。
2、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師出示生字卡片)
3、 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最快。
4、 全班交流思考的結果。(說得好的教師給予表揚,同時重復強調,讓生加深印象。)
5、 對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三、學習古詩。
1、 對蘇軾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蘇軾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瀲滟、空蒙、奇、西子
2、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提出來大家解決(集體解決)
4、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滲透環境教育)
2、背誦這首詩。
四、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21、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飲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蘇軾 (宋)
天然美 熱愛大自然
教學反思:
1 學生看著課件理解詩意效果顯著。
2 全班學生基本上能自覺做筆記。
4、古詩兩首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各種方法學習詩句,體會感情,體驗作者的創作過程,感受詩文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詩句。 2.通過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喜悅的心情。
3.有感情朗讀、背誦這首詩。 4.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景的古詩?這些古詩都從不同側面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和美麗。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景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2、介紹詩人: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相所害,被罷官閑居十五年。他的詩大量吸收民間語言,描述細膩,形象鮮明,平易自然。因為他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3、理解題目意思:宿:過夜 新市:地名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時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麗。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
籬落:籬笆 疏疏:稀疏 徑:小路 深:深遠
理解時“調”一下: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過渡:這句詩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遠望到的。緊接著作者收回視線,從遠望到近觀,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樹頭:樹枝頭 未:沒有 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同桌對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成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沒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 尋:尋找
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動畫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跑、尋”這叫動態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四、重點賞析,體會情感。
1.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呢?(出示)
填空:詩中通過( )、( )、( )、( )這些情景來說明是( )季節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 )心情。
2.詩中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充滿了春的氣息,特別是后兩句,兒童捕蝶的畫面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聽到了什么呢?[想象練說]
(幾個孩子在麗日當空,花香撲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仿佛聽到了孩子們的嬉笑聲、歡呼聲、失望的嘆息聲,……)
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板書)呀!
3.邊想象畫面邊背誦。(配樂)
五、繪幅彩畫,深化理解。
1.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動,情意盎然,充滿童趣。如果我們把這首詩畫下來,要畫哪些景物?(籬落 一徑 枝頭 兒童 黃蝶 菜花)
2.在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顏色?
3.自由動手繪畫。(配樂)(我們學了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真是詩中有情,詩中有畫啊!想畫下來嗎?)
4.評析學生作品。
三、課外延伸,引導練筆。
按這首詩的三、四句的意思進行改寫,描寫捕蝶這一場面,寫時要注意動態描寫,扣住“急走、追、尋”等詞語去進行想象發揮。題目為《捕蝶》。
四、板書:
詩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愛
畫:籬落、一徑、枝頭 (靜)
畫 追入
兒童黃蝶菜花 (動)
意 色:黃(綠)(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各種方法學習詩句,體會感情,體驗作者的創作過程,感受詩文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一、激發興趣,精講引思。
1.(課前)集體背一首古詩。我從同學們的背誦古詩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諧的音韻反映了炎黃子孫的智慧,歌頌了祖國山川田園之美,贊揚了英勇將士的愛國精神,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詩。(板書:游園不值)
2.(投影出示課文插圖、播放<<春江花月夜>>)詩人在春暖花開時去拜訪友人,準備同他一起賞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園門緊鎖,友人不在,一扇柴門竟隔斷了視線,這不免令詩人掃興,心中升起一股惆悵之情,正當詩人彷徨無著之際,不經意間抬頭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現眼前:高高的墻上,一枝紅杏從園中伸了出來。詩人有所感悟,寫下了《游園不值》這首詩。(板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自讀自悟,樂于探索。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自讀---交流讀---小組讀---齊讀(掌握節拍)
2.復習古詩學法。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詩人,解詩題。②抓字眼,曉詩意。③入詩境,悟詩情。
3.同學們通過課前的搜集資料,現在大家交流后,進行簡單的整合。然后進行匯報第一部分的內容。(知詩人,解詩題)(學生回答的內容略;師生互動)
4.利用你手中的各種資料,自學第二部分內容。(合作完成)(師生互動結合課件)(抓字眼,曉詩意)
① 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古詩中所表現的古今漢語不同特點。(學生回答的問題略)
② 師點撥“憐”在漢語中有“可憐”、“愛惜”兩種解釋,這里應該是“愛惜”的意思。“小”字本意與“大”相對,這里引申為“輕輕”。
③ 讀全詩。 ④ 完整地說說詩意。
三.學生質疑、樂于探索。(入詩境、悟詩情)
1、學生質疑的問題(略)
2、師問一個問題:你認為園主人是怎樣一個人?(淡泊名利的人)
師點撥:小中見大,給讀者想象的空間。“紅杏”一詞一語雙關,喻園中主人閉門隱居,但他的美德、名聲在外。說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壓抑不住的。詩人本來要掃興而歸,一轉身卻看到墻頭脈脈含情的一枝紅杏,蒙著陰影的心情頓時一亮,這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板書:掃興、喜悅)
3、你認為這首詩應該怎樣讀更能表達詩人當時的心情呢?(前兩句應該讀出掃興、惆悵之感,后兩句應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4、指名讀,齊讀。( 詩人雖然沒有看到滿園的春色,仍然滿腔的喜悅,請同學們看著插圖給園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滿園的春色是什么樣的?)
5、聽了你們的描述,老師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紅柳綠、姹紫嫣紅的美景之中,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覺來背誦。
四.思維拓展,延伸探索。
1.同學們還搜集了哪些描寫春天美景的詩句或者葉紹翁的詩句,讓我們大家共同來分享。(小組選一名同學讀)
2.讓我們用一句話來抒發對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掌握學習古詩人的方法去發現,去感悟、去動情。但無論用什么方法,應因文而宜,與時俱進,去雕琢、去彩飾,反璞歸真。
(作業: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題詩作畫)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掃興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喜悅
(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教學后記:
4、古詩兩首 篇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4.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課件播放錄音。學生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詞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整體認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自讀時板書全詩)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無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里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釋?用釣竿釣線部分,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說成是垂下來的線。并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么意思?“小兒垂釣”什么意思?
(看多媒體錄像,作者簡介。)
四、學習前兩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發很亂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綸”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圖,指圖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指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么坐的?什么是“側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圖幫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出示投影邊聽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五、學習后兩句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鉤,出現了什么情景呢?一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么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遙”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么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么聲音呢?讀后半句,思考“應”什么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6.指名看圖說后兩句意思。
六、體會待的意境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播放媒體課文朗讀)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容,要展開想像。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意境美。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
七、指導背誦全詩
八、總結
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九、隨堂練習
自讀下面一首古詩,試著解釋,并講給同學們聽。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十、作業
1.背誦《小兒垂釣》。
2.預習《我和企鵝》一課,試讀全文,不懂的字詞查字典解決。
板書設計:
3 古詩兩首
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農績麻, 勤勞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淳樸
也傍桑陰學種瓜。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 天真可愛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認真專心
4、古詩兩首 篇16
課前透視:
本課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杜甫的《絕句》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七言絕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和贊美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詩句情景交融,詩中形象生動逼真,是古詩中寫景名作。兩詩雖然都是寫景,但手法各異。《望廬山瀑布》語言簡潔,用詞精當。全詩采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可以說是一幅氣勢恢弘的寫意山水圖。《絕句》則以樸實自然的語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仿佛一幅生機無限的早春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帶講,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進而受到美和感染,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和贊美。
無論從詩句內容還是在學詩體驗上,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另外結合教材圖文并茂、詩句韻味優美適于誦讀的特點,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放手,營造學詩意境,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鼓勵學生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信息資料:
1、生字卡片、課件或插圖,適合讀詩配樂的音樂資料。
2、收集曾經讀背過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
教學 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察:教師出示準備的課件或是兩詩的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問:在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試著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說一說。在學生觀察說話的基礎上,引出課題。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本文兩首詩的特點,教學中應抓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優勢,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把觀察與說話結合起來,感悟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二、初讀
1、出示古詩《望廬山瀑布》。引導學生初讀詩句,也可以讓課前會讀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指讀。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閱讀、識字經驗,抓住重點字進行正音和識記,如:“紫”應讀“平舌音”、“川”應讀“翹舌音”;“瀑”由“三點水”加熟字“暴”組成、“爐”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們要生火爐取暖。”的方法記憶等,教育要充分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識記字的情況。
4、同伴練讀詩句,爭取背誦。
(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識字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夯實基礎,為研讀詩句,體會感情打下良好的鋪墊。)
三、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字:“爐、煙、流、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字形、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認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導。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教師進行示范書寫。其他的字學生對照課本自行書寫。
3、交流評價。(自評、同桌評、小組評)采取多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評價。
(及時鞏固認字成果,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寫字的水平和良好習慣。)
四、 研讀
1、自學詩句。借助工具書和圖畫理解字詞的意思,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交流自學中已經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3、全班交流。每個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重點解決學習中存在的疑難。
4、邊讀邊想每句詩都寫了怎樣的景色。
(尊重學習的學習主動權。啟發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自主閱讀,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悟讀
1、自由讀詩,對照插圖,體會詩人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2、小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圖描述畫面,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生動,說具體。
3、啟發:如果你是詩人,站在這飛瀑的下面,會有怎樣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
4、組織學生扮演詩人,借助教師準備的課件或掛圖,進行角色換位,體會詩句的含義和情感。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此,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說發現,說理解,說體驗,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互補中,感悟詩句,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書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有趣經歷。)
六、誦讀
1、帶著自己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組織學生進行多形式感情朗讀。如:評讀、賽讀、加動作讀、看畫面讀等,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朗朗書聲是小學語文課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讀,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促進了語言積累,從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發了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向往。)
第二課時
一、回顧
1、背誦《望廬山瀑布》,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2、回顧上節課學習的方法。
(鞏固積累,引導方法,為《絕句》的學習做準備。)
二、自讀
1、按上節課的方法,自讀學習。學習生字,進行識記,讀準字音。
2、交流自學情況。出示卡片認讀生字,(鷺、含、嶺、泊、吳)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個別字注意擴詞練習,加深學生對字意的理解,促進識記。
3、指讀詩句。抓住重點的字音,進行指導。如:“翠”讀“平舌音”,“泊”讀“bo"不要發成"be"的音等。
(挖掘學生識字經驗,引導主動識字。加強識字經驗的交流,培養學生多渠道識字的良好習慣。)
三、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吳、含、窗、嶺、鳴、絕、泊、柳”,引導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找出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書寫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說清楚。
2、教師范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丟掉“囪”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嶺”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嶺”里面的是“令”。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間的相互評價。
(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教學中應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氣,抓實抓好。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四、感悟
1、出示詩句(不出現插圖),默讀詩句,利用工具書自學詩句內容。
2、啟發思考:如果讓你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你覺得畫面上應該畫些什么,并說出理由。
3、組內交流。有條件的可采用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動筆畫簡筆畫,并說出這樣畫的理由。交流過程中要注意重點字詞的理解。如:“含”“東吳”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創設情境,變“話”為畫,有機地轉化學習活動,在學生想畫、說畫、賞畫、評畫的過程中,理解了詩句的大意,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但組織過程中要注意“畫畫”不是活動的主體,只是理解詩意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費過長時間,以免喧賓奪主,偏離重點,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五、誦讀
1、出示插圖或學生的優秀畫作,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圖文對照,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以及詩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濃的特點。
3、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讀背詩句。如:自讀、小組合作讀、配樂讀、指畫面讀等,實現美讀成誦的學習目標。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有條件的可以召開一個小型“詩歌朗誦會”,展示學生課外的古詩積累情況。
4、古詩兩首 篇17
教學要求:
了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了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
一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三四句吊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托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 二句寫景:
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指導反復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