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案例(通用14篇)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1
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新課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從學生的嘴里說出來的。
主題與問題
《矛與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不僅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且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不僅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得到學習的樂趣。
事例
教學片段1
(學生根據文后帶點字的注釋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再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認為理解得最滿意的一句話。)
生1:我理解“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說我的盾堅固得很,無論什么東西都穿不透它。(很顯然,學生根據書后的注釋把“陷”字理解為“穿透”。)
生2:我說“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是說:我的矛銳利得很,無論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同樣,學生把這句話中的“陷”字也理解為“穿透”。)
生3:我讀懂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說用你的矛穿透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這是一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他把這句話中的“陷”仍理解為“穿透”。)
師:同學們,聽了他的理解,你們有想法嗎?
生:我覺得這句話中的“陷”理解為“穿透”不妥,應該是“穿”或“戳”的意思。(很多學生在點頭表示贊同。)
師:聽了這位同學的想法,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同為“陷”字前兩句話中理解為“穿透”,在后一句話中理解為“刺”了呢?文后對后一個“陷”也沒注釋。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我想只要同學們認認真真讀書,仔仔細細揣摩,你會有收獲的。
(學生潛心會文,不時還審視著書上的插圖,眼里閃動著的是靈氣,是智慧。隨后,爭相發言。)
生1:賣矛又賣盾的人為了夸耀自己的盾堅固,所以說沒有東西能穿透它;他又為了夸耀自己的矛鋒利,所以說沒有東西不能穿透。 (學生有意把“夸耀“和”“穿透”說得特別重。)
生2:我聽明白這位同學的意思了,“陷”字理解為“穿透”是說賣矛又賣盾的人在夸耀自己的矛與盾。
生3:有人問賣矛又賣盾的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因為不知道結果,不能說“刺透”或“穿透”;如果說“刺透”,那后面就不用說“何如”。所以這里的“陷”只能理解為“刺”或“戳”。
生4:我有補充。問話的人正是抓住了賣矛又賣盾的人的可笑之處來反問他,讓他難堪的。
生5:(激動地)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辦事不實事求是的人會遭到恥笑的。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可笑之人。
師:同學們,我為你們正確而深刻的理解喝彩!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努力追求一種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引領學生在經歷閱讀的過程中深入思考,開闊思維,學會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而學生在自己的讀、思、比較、交流中切切實實地體驗到“陷”字的不同意義,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說話辦事不實事求是是可笑的。從而悟出:一個人說話辦事一定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掌握分寸,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把事辦好。 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
教學片斷2
遵循著文言文的教法,認讀生字,讀通語句,結合注釋翻譯,說說寓言的含義,分角色朗讀等步驟進行著。可我發現孩子們并不是很感興趣,這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古文,興趣最為重要啊。
能否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呢?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賣矛與盾的人最后賣不出去矛和盾,你能想出什么辦法吧矛和盾都賣出去?”一下子課堂又恢復了活力,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彼此說著自己的想法。聽聽孩子們的答案吧。
方法一:碰到一個人,把矛賣給他,然后用同樣的方法賣盾給另一個人。
方法二:把矛和盾賣給同一個人,想賣給他矛,說我的矛所有的盾都能穿透。最后神秘的告訴他,不過我的盾很堅固,我的矛也穿不透它,如果被敵人買去……
方法三:買一贈一
方法四:同第三種方法,先把盾賣出,然后說,只有我的矛才穿透我的盾。
方法五:裝作可憐人,家里急需用錢,用眼淚打動買者。
方法六:用名人的名氣去賣,比如說是某某大將的武器。
……
案例分析
寓言故事的寓意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而這種感悟只有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時候,才會顯現它的生命力。讓學生為文中的人物想辦法,一是為了明了寓意。這種寓意的獲得是千差萬別的,不會統一在教科書、教參規定的范圍內,體現了學生對文章個性化的理解。二是讓學生用現代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拉近了文言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距離,讓學生愿意學習文言文,而不認為文言文是枯燥乏味的。語文學習,在很多時候,不可能沒有差異,即使是面向全體的設計。這種設計,不同學生會有不同感受也會有不同收獲。底線是讓每個學生喜歡文言文,能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規律。
反思
一、收獲
1、整堂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松愉悅,教學重難點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一名老師的教學藝術是何等的重要:讓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關鍵在于教師是如何引導啟發。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松順利。投其所好設計教學過程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也就意味著學生每堂課都能充滿收獲!
2、教師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成為學生閱讀的點撥者、引導者、激勵者,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哪怕是一分鐘,在頭腦中留下思維的痕跡,然后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學生就一定能充分發揮心智,去盡情地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有效的。
二、有待討論的問題
教學總是有遺憾的。課中的一些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主要是讀的指導,引導學生理解地讀、帶著感情讀,讀出文章的情感來等韻味還不足,也就是,還未推出:“以讀為本,書聲朗朗”的場面。語言也沒有準確地表達出人物的心理、語氣,因此,老師有必要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進行范讀,旨在準確傳達作品的意思和情感,從而指導和感染學生,使學生聽讀、感知和感悟文言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句子的意思。在理會句意的基礎上,再重點放在創造性的閱讀中,體會不同人的不同問法。如: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后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2
信息技術是推進現代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遠程教育是國家加快農村中小學信息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舉措。有效整合資源,應用于教與學中,能優化教學過程,顯化教學效果,現就《矛與盾》一課為例進行課堂設計說明:
《矛與盾》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六單元二十六課中的一個寓言故事。在教學這一故事時,我旨在研究如何充分地整合應用遠程教育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一、課前準備 博采眾長
初備這一課,我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參閱了幾篇不同的教學案例,博采眾長,結合班級學生實際,設計了這一課的教學計劃。為了教學的需要,我在教學時,適時地運用了“媒體播放”、幻燈片、flash等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環節。
我首先在ip接收資源上(路徑為:專題教育——文學修養——兒童故事大觀)下載了《自相矛盾》一故事,然后我又下載了《矛與盾》演示課件(含ppt演示文稿、flash書寫示范、flash動畫配音范讀),并根據教學實際進行了細微的改動。最后自己動手用紙板做了矛和盾的模型。
二、利用資源 優化過程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的語文課堂,定是一個興趣盎然、學玩結合、輕松活潑的課堂。
(一)、復習導入 揭題設問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寓言故事,你能給大家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嗎?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2、誰能總結一下寓言的特點?(小結:借助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讓人們獲得教訓。)
3、(課件1):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跟以往所學的不太一樣,它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板書課題:矛與盾,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指圖說明哪個是矛,哪個是盾?簡單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4、矛與盾又各是拿來干什么的?這則語言又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習 心中有數
師:《矛與盾》這則寓言是文言文,語言文字深奧難懂,誰能快速瀏覽預習部分,找出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課件2: 讀讀(課文)
看看(注釋)
想想(意思)
(三)以讀打擂 掌握梗概
師:(課件3)下面我們首先來讀讀課文,聽老師范讀一次等會兒請你們評價。
小結:初讀課文應該做到什么?(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指名朗讀,師:誰來讀讀全文,超越老師好嗎?評價:讀書真認真,讀得這么好,是因為平時功夫下得深啊!
(四)班級互動 提疑合解
1、小組自學全文,提出疑問,合作解決。要求: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看看注釋或者結合課外資料,想想每句意思的方法,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實在不能解決的地方,可在書上做好批注。
2、師生互動,討論交流。
(1)師:學懂了哪句就匯報哪句,還可以介紹學習方法。
(2)著力解決:物指什么?“其人弗能應也”是指什么?
動腦筋,想一想:可能是誰,他可能會有怎樣的動作和表情?
3、想象說話
(3)師:你會怎樣勸解楚人?
(4)相機評價:你的見解真是與眾不同。你真會動腦筋,合作學習真有效。
(五)動畫配音,訓練思維
師: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記住這個故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下面進行一個故事大王比賽的活動。老師給大家看一個《矛與盾》的動畫版,可惜沒有聲音,看誰講得既生動有趣,又惟妙惟肖。
(六)練習小結 拓展延伸
1、完成練習,知曉寓意。
故事教會了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課后廣泛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學會更多做人的道理。
2、讀進去,又想開去,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小組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三、實踐反思 認識提高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或許缺乏創新意識。我的初衷是讓大家明白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是很輕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運用遠教資源,不是簡單地直接就將資源搬上課堂,這中間還應該有一個整合和創新的過程。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的重難點問題。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能講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讀,能背誦此文。
4、懂得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學會方法,理解意思,熟讀成誦,明白道理都是重點,也都是難點。
教具準備:
錄音、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交流
1、師板書:嚴小明
2、師:大家應該喊我?(嚴老師)
3、要求:面帶微笑,再喊一次。
4、贈筆交朋友。
二、導入
1、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嗎?(古人寫的文章或說的話)白話文呢?(現在,人所說的話寫的文章)。
2、師:同學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與我們現在的白話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話是枝葉,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今天,我們來學習的這篇文言文叫《矛與盾》。
3、板書:矛與盾。生讀題。
三、揭示方法,指導自學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確切地說,矛用來(刺),盾用來(擋)。什么叫矛盾?(手捂住“與”)(說話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師:課文圍繞著矛與盾寫了一件事,請把課文讀一讀,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3、指生讀文,其他同學注意聽,發現字讀錯了你就把手舉起來。(再請生讀一讀難懂難讀的句子)。
4、師:書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課文沒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讀一遍嗎?(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師:大家在第一次讀文言文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別嘴、難讀、讀不能順)。
6、師:告訴大家,其實和大家一樣,老師讀第一遍時也覺得不好讀,很難懂,現在我已經會背誦這篇文言文了,想聽嗎?(配樂背誦)。
7、師:覺得老師讀得怎么樣?(生評)你認為老師是怎么讀懂的?
8、板書方法:1、理解意思2、多讀。請大家也試一試。
四、匯報交流,讀書理解
1、師:全文幾句話?請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
2、請生單獨解釋:鬻:賣;者:人;譽:夸耀;吾:我的;堅:堅固;莫:不;陷:穿透。
3、師:既然這個人在夸耀,那現在就請你來夸一夸。讀第一句話(生讀)。
4、告訴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來做生意吧!聲音要大一點,要自豪一點,不然生意就被別人搶去啦!
5、師:你真會夸,我想請你帶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嗎?
(生夸)
6、師:同學們很會夸耀,那個楚國人是如何賣他的矛的呢?請看第2句話,有誰讀懂了?
(生:匯報)
7、師:原來是在夸他的矛鋒利,請你來夸一夸矛吧!“又譽其矛曰:……”(生讀)
8、師:楚國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學們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讀)
9、師:請男生夸耀盾,請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組夸得更自豪,準備: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又譽其矛曰:“……”
10、同學們真會夸耀,我又想買盾又想買予,還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鈔票夠不夠,正當我準備掏錢的時候,同學們,難道你們不想對我說些什么嗎?
11、生:不能買,因為……
12、原來這樣啊!我差點上當了?我要揭穿他!誰來幫幫我?
13、(示意學生看第3句話)生讀第3句。
14、師:請看,這一句誰讀懂了?
15、生:匯報
16、師:請生解釋: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樣;或:有人。
17、師:請一位同學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讀一讀這個人說的話。(生讀)
18、請大家看插圖,圖上畫了幾個人?除了賣矛和盾的那個楚國人,還有7個圍觀的人,他們當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個人來讀這一句話,先在下面試一試。
19、請生讀,要求說模仿的是誰。(分別模仿不同的人讀,老師參與模仿)
20、師:楚國人被這么一問,啞口無言了,請看第四句,誰知道意思,解釋弗:不;應:回答(再請一生解釋句意)。
21、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第一句話的意思,哪位同學能完整地講述一遍?
22、請一位同學把全文讀一讀,(派選代表讀書)。
問: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好?(理解意思、多讀)
23、生齊讀。
要求:讀慢一點,學會吹噓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駁的語氣。
五、揭示道理,發散思維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學?今天我有幸認識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帶微笑,尊敬地喊我嚴老師,再看看插圖,圖上這些圍觀的人也都是滿面笑容的,他們的笑容和同學們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一是出于對老師的尊敬,一是對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個楚國人,他到底錯在什么地方?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個楚國人,他的買賣是難以做下去了,老師想請大家幫幫忙,怎樣把他的矛和盾賣出去呢?
(生討論)
4、師:我代表哪個楚國人真誠地感謝同學們的幫助,人,還是多讀些書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們說是這樣的嗎?
六、總結全文
1、回憶一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讀)
2、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較一下,你更喜歡誰?
(文言語言簡煉,含義深刻;白話文:通俗易懂)
3、師:同學們,只要是好文章,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我們都要拿來讀一讀,以此來豐富我們的語言和思想,明白了嗎?
4、同學們,這節課已經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同學們非常熱情,對老師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這里,可是歷陽一小六年級有一個班的同學也在等著我,我還得回去,這又是個自相矛盾的話題,不過如果大家能記住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說話做事不能自相矛盾這個道理,那么嚴老師就等于留在了同學們身邊。
下課!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4
一、【課題】《矛與盾》(九年義務制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冊)
二、【課時】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 能借住注釋讀懂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能說出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那里
2、 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 學會“鬻、盾、譽、吾”等生字
四、【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五、【教學課型】開放性、啟發性
六、【教法學法】教法:情景教學,提問法,啟發法 學法:語言品味法、感悟法
七、【教具】
模擬道具:矛和盾
ppt課件
八、【教學程序】
(一)導入
老師:同學們,你們以前有沒有學過寓言故事啊?
同學:有。
老師:有哪些?
同學:狐假虎威、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刻舟求劍。
老師:看來大家以前都學得不錯,那通過以前學得寓言可以看到寓言有哪些特點?
同學:寓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老師:同學們回答的很正確,那今天我們也學習一則寓言故事《矛與盾》看它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二) 默讀課文,并注意文中的注釋和注音
矛(máo) 盾(dùn ) 鬻(yù) 譽(yù) 吾(wù)
(三)閉上課文,回憶課文中的注釋
1、矛: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 2、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劍用。
3、鬻:賣 4、譽:夸耀
5、曰:說 6、吾:我的
7、陷:這里是穿透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對人的尊稱
11、何如:怎么樣 12、應:回答
(四)理解課文意思
先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
2、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我的矛非常鋒利,什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
4、其人弗能應也: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五)整體理解文章的意思
有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六)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請兩位同學來表演一個現代版的《矛與盾》
老師旁白:楚國有一個人,拿著他的矛與盾到集市上賣
同學甲(表演楚人):舉著道具(盾)吆喝,說:我的盾是世界最堅固的,什么東西都不能穿透 它。舉著自己的矛說:“的矛是世界上最鋒利的,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同學已(表演路人):用你的矛去穿你的盾,會怎樣?
老師旁白:那個人不能回答。
(七)評價學生的表演:表演的惟妙惟肖。
(八)通過學生的表演,同學覺不覺得那個買矛和盾的人很可笑,為什么可笑?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怎樣的道理
(九)道理: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十)根據老師對文章的劃法,大家朗讀一遍課文,注意正確停頓,再體會一下文章的內容。
楚人/有鬻(yù)/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十一)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嗎?寫一篇小日記
九、【板書】
盾:堅,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矛:利,與無物不陷也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5
設計理念: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體。文字言簡意賅,又不失生動形象,表達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在小學高年段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并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矛與盾》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最后一組《古代寓言兩則》里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文字簡練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說的話作為點睛之筆蘊含寓意。憑心而論,學生在接觸文言文時,難免覺得拗口難讀,晦澀難懂,產生畏難情緒。這則文言寓言,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借助,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學習基礎和經驗。因此,文言文的教學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積累的策略。
不過,《矛與盾》這則文言寓言將理解古文的意思,領悟寓言的寓意兩者加在一起,為學生學習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往往教學生弄懂文言詞句和整篇課文的意思,懂得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就行了,這種只關注知識和能力的“雙基”目標以及簡單的德育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呢?如何讓學生經歷文言寓言學習的過程,并在體驗學習過程中領悟寓意呢?我們仔細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設計,嘗試了“情境引領,讀為根本,拓展積淀”的特色教學方法,力圖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學古文的樂趣。
一、情境為線,古文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總關情。文言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同樣離不開文字創造的具體情境。《矛與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動可笑的形象,諷刺夸張的手法,創設適合學情的教學情境,使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可以優化文言文課堂教學。
1、導語引渡——未入文辭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伊始,一曲悠揚的古樂,一幅精美的畫卷將學生帶入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順勢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打動了學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學生興趣盎然,輕松自如地走進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擬表演——身臨其境品意境
課堂上,我模擬古代集市,讓學生自由組合,進入角色表演。孩子們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內化了語言文字。憑借這種身臨其境的知覺,學生在情境讀文后覺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領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學生的表演微妙微肖,舉手投足間無不古韻十足。
3、情境評價——此情綿綿無絕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從大環節的創設到過渡語的斟酌,處處含情,情境的創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語言貫穿文言文教學,多次用語言再現楚人賣矛和盾的場景,讓情境延伸,使學生始終置身其中去讀懂這則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爾等真會譽矛也!”盡可能多地使用精煉的文學語言,如半白半文的導語,創設情境的評價語潛移默化地帶著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讀去悟,給予學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圖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
二、字字珠璣,張馳有度,讀出知情理趣。
語言教學著重于讀,文言文教學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著重于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嘗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復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讀”。
1、正確流利的整體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賦有韻味的范讀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讀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在巡視學生對照注釋讀懂句意時,十分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注釋快速學習,聯系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對照注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么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回歸于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
學生在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兩句時,很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夸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學生在潛意識中明白了讀能幫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進朗讀。
3、感同身受的個性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不僅充分借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于是,白發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文言語言如同己出,吟誦如吐心語,極具個性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4、拓展延伸的積累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真乃“言有盡而意無窮”。
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著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后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講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2、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能說出重點語句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成語導入,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圖片學生猜成語。說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2、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出自相矛盾這個成語。
3、課件出示矛與盾的圖片引導學生明白矛與盾各是什么樣的,分別用來干什么?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韓非子帶給我們的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教師范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和重音。學生評價。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4、齊讀全文。
5、競賽讀。
(二)細讀課文
1、學習文言文方法(課件顯示)
2、自讀課文,結合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3、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小組中交流討論。
4、全班交流。
5、說說全文的意思。
(三) 品讀課文,匯報交流
1、師: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作答。
請生解釋:鬻:賣;譽:夸耀;并寫寫這兩個字。
師:楚人先夸耀什么?生讀第一句話(生讀,師板書:(堅)盾 莫能陷)。指名夸一夸。
2、師:同學們真會夸。那個楚國人又是如何賣他的矛的呢?指名回答。
師:你真會做生意。
師:我想請你帶大家一起夸好嗎?(生夸)
師:原來是在夸他的矛鋒利,請你來夸一夸矛吧!“又譽其矛曰:……”(生讀,師板書:(利)矛 無不陷)
師:楚國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學們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讀)師:請男生譽盾,請女生譽矛,看哪一組夸得更自信,準備: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又譽其矛曰:“……”。
3、同學們真會夸真會賣,,可老師有一個疑問:怎么什么東西到了楚人那兒都成了那么好的呢?仔細想想他的話,你發現了什么?
師: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許多圍觀者,他們到底有沒有買他的矛和盾呢?你從書中哪句話知道的?指名作答。請同學們看插圖,請同學們自己練習,模仿誰都可以。
指名讀,生猜是什么樣的人在讀?(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及模仿能力。)
4、師: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人有什么反應?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師:你是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其人弗能應也。那個人不能回答。
師:(引導學生說)“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讀讀這句話嗎? (生讀此句師板書:弗能應也)
5、師: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小組討論一下,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生小組討論發言:楚人言過其實,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師板書:道理)
(四)探究寓意
1、選擇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
2、采訪圍觀者:你們為什么這樣說?為什么笑?
3、同學們幫他出出主意,怎樣把他的矛和盾賣出去。
4、得到的啟示:學生總結。
5、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6、動畫欣賞。
三、回味朗讀,練習背誦
1、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老師帶來了《矛與盾》的動畫欣賞,大家輕松一下。
2、大家和著音樂試著背一背。
學古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背,方能學以致用。大家隨著音樂一起背背吧!不會背的方再看看書,會背的大家一起背。
四、板書設計:
矛與盾
(堅)盾 莫能陷 (利)矛 無不陷
自相矛盾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7
《矛與盾》教學反思
小學第十二冊最后一組《古代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是《矛與盾》。學生在第十一冊接觸過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和經驗。
《矛與盾》這則寓言,文字簡潔精煉,形象生動。用人物對話作為畫龍點睛之筆而蘊含寓意。根據本則寓言的語言特點和教學重點、難點,為實踐“課標”的新理念,教學時,主要突出以學生自讀自學為主,在充分自讀的過程中,結合課文后注釋,力求了解人物對話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對話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這兩句話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證。其中“莫”、“于”、“也”三個詞,課文又沒有注釋,學生較難理解。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內容,再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寓言故事。引導學生領悟寓意,向創造性閱讀過渡。通過講寓言故事和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像,提高閱讀能力。
《矛與盾》教學反思
黃沙中心小學 羅艷萍
《矛與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沒多大的興趣。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便采用以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閱讀教學著重于讀,文言文教學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著重于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嘗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復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課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讀”。
1、整體讀,力求正確流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先范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部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熱情。通過讀,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感悟課文,深入理解重點句。
我在巡視學生對照注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結合注釋快速學習,聯系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對照注釋,揣摩句意。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回歸于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夸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3、個性化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圖,引導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于是,白發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個性化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4、分角色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
在這節課上,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著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覺得文言文并不難。
《矛與盾》教學反思
《矛與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課后,我對自己的這節課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與美。因此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我也安排了讀的環節,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再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么,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更是課程的創造與開發。教學中可以以教材為憑借,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形式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鞏固學習成果,做到學以致用。所以在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演練結合,明白事理”的教學環節,大膽地將賣矛與盾的場景搬進了課堂:“誰來賣矛和盾?” “誰來買矛和盾?”大家的情緒高漲極了。在一片笑聲中學生們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位楚人的可笑之處,從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 矛與盾》教學反思
一節課下來,總是感覺不足之處很多,比如說對《矛與盾》寓意的理解過于單一、死板而導致偏頗,強調了“實事求是”的同時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現在想來覺得還是在此環節中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引導同學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自讀自悟”才好。
對學生的評價不足,是我在執教這一節課中暴露出來的另一問題。可能是重視的程度不夠,所以造成了課上評價的嚴重匱乏,比如在讓學生自由選擇“買與不買”“想買什么不想買什么”時有三名同學選擇了買矛,一名同學選擇了買盾,而大部分同學則是讀懂了課文,選擇了不買,在處理這一情況時我匆忙了許多,沒能對這四名同學作出“你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現在你怎樣想?”“知錯就改,更加難得”等評價,造就了缺憾。在課下吉校長也曾和我交換過意見: “課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教師的預設和生成在課堂上更為重要,是細節成就了完美。”老師們認為呢?
備得充分、設得巧妙的同時讓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更貼確與美麗些吧!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8
《矛與盾》評課稿
我想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孫老師的這節課:學生在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文本中,與楚人進行了直接的對話,在說說背背中感悟道理積累了語言,在想象中激發了創造的潛能。整堂課,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在流暢的教學過程中,愉快地學習,自主地體驗感悟,大膽地探討。具體地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充裕的讀書空間,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又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與美,但讀起來拗口,所以要反復用心讀,不讀錯字。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孫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大量地讀的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孫老師先是要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熱情;接著是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再讓學生練讀,讀流暢。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欲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學法指導環環相扣,指導到位
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律。孫老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讀書理解分層次,每一層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么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回歸于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組商量、向老師同學質疑。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煉方法,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三、重視了文本與生活、與內心情感的聯系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一的思想,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并未入腦入心。學生就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說話辦事,而教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孫靜的《矛與盾》
今天上午聽了孫靜老師的一節課,同樣是《矛與盾》。
這節課的課堂設計是出人意料的,孫老師把課堂設計成了一個大集市,通過讓學生表演賣矛與盾的過程,讓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學生表現得很出色,整堂課氣氛非常活躍。給聽課老師的震動非常大。自己也頗受啟發。
不過課后的評課對這節課卻產生了爭議,有的老師認為不錯,有的老師認為“語文課這樣上行嗎?”
根據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節課最大的爭議就是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脫離了文本,學生是用白話演的這則寓言,所以開始的大部分時間,學生根本沒有看課本,感知文本。我認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這樣解決:讓學生用文言文進行表演。中間穿插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后通過演繹,提煉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講,我是非常欣賞著節課的,孫老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雖然這中嘗試讓很多人不高興,雖然這中嘗試不符合現在學校統一的要求,雖然這種嘗試受到大家的質疑,但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要我們堅持,就一定會開創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
到那時,我想所有人都回為我們鼓掌,為我們喝彩!!!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9
一、教學內容
教材: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5課《古代語言兩則》之一《矛與盾》。(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設計的理念
這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以借助學習,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加上在第九冊已經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然堅持以學生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教學方法。教學中,盡量地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地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以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必要求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三、教學內容的重組加工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有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面講這個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面講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寓言中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余地。教學中,除了繼續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本課學習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是作為教學的重點。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四、教學方式的構建
(一)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明確學習方法
1、師播放flash課件,引導學生通過看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就此引入到本課要學習的內容——成語故事《自相矛盾》,說說對于這個成語的出處和作者的了解。
2、引導學生回顧文言文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學習這樣的古代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即“讀通課文、弄懂文意、反復朗讀、理解寓意”的方法,并通過課件演示出來。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課文,有感情地朗讀
1、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就此啟發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體會理解怎樣去處理這樣的文言文的朗讀的重音和停頓,在學生自讀、自悟、自畫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見解并勇于匯報,師通過課件出示正確的朗讀節奏,加深學生的理解。之后,通過錄音的范讀激發學生讀的欲望,激發學生進行自主閱朗讀、展示朗讀。
2、在學生對于課文已經讀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先自學理解課文內容,再小組同學進行交流、探討,從而使得學生的感悟會更廣泛,在匯報的時候也更能夠準確一些。重點理解“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三句話,使學生明確句子的意思。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也是教學中的一項重點,通過學習課文,學生能較好地明白課文的內容,再結合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抓住三句重點句子,引導學生把握好人物說話時的態度、語氣、語調,模仿不同人物說話的口氣來讀,在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想象力。
(三)明確寓意,聯系實際受到啟發,相應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進行評論,說說賣矛和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并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啟發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師相機點撥寓意: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不實事求是,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的人,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
2、鼓勵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自愿結成興趣小組分角色表演,在愉快的氛圍中深化學生對于寓意的理解。并根據學生的表演進行總結。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10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
一、導入:
說起寓言,同學們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觀天,亡羊補牢┅┅)看來,同學們有關寓言方面的真不少。今天啊,我們再來學習一則文言文寓言。
說起文言文,同學們可能馬上想到了我們上學期學的兩篇文章《兩小兒辯日》、《學弈》。其實,隨著我們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還將接觸到許多優秀的文言文作品,像《出師表》,《曹劌論戰》,《岳陽樓記》等等,文言文這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就像一艘大船,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矛與盾》就向我們展示了文言文的獨特魅力。板書:題目
二、揭示方法,指導自學
1、誰知道什么是矛?盾呢?
矛和盾是冷兵器時代用來進攻和防御的武器。確切地說,矛用來(刺),盾用來(擋)。(手勢),那么圍繞著矛與盾,作者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呢?
請大家打開書125頁,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習文言文的決竅。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生讀)字音咬得很準,誰還想讀?不錯。
古時候呀,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瑯瑯。在電影或電視作品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古人在誦讀文言文的時候呀,往往會搖頭晃腦,沉浸在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之中。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幻燈片上的提示,再試著讀讀,注意讀出韻味來。
請同學再讀。
3、我們學習文言文 ,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還要讀懂,那么,怎樣才能讀懂呢?誰能來總結一下我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結合注釋 (2)反復朗讀 (3)聯系上下文
(強調自讀自悟,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再去尋找幫助)
同學們總結得很好,下面就請同學們綜合這些方法來自學課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三、精當講解,反復朗讀,明白寓意。
1、全文一共幾句話?(四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生先讀再釋義)
噢,我明白了,這個人在夸他的盾。
重點解釋“者”
那,現在就請你來做一回賣盾的,夸一夸自己的盾吧!讀第一句,師評價,這么夸,你買嗎?(再讀)一起夸?夸得好。“古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今有六二班同學賣盾,與王婆也不相上下,我看這盾啊,不愁沒人買了。
2、那楚國人又是如何夸他的矛的呢?請看第2句話,誰讀懂了?(生讀,釋義)
誰再來夸?
夸得真不錯。來,咱們再來給楚國人壯壯聲勢,請男生夸盾,請女生來夸矛,看誰吹牛吹得好!師讀前面部分。
3、同學們真會夸,現在呀,我已經被你們夸暈了,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么好的東西,我一定要買,我是買盾還是買矛呢?干脆,咱也動個心眼兒,先買了盾回去試試,如果真像他夸的那樣好,我就再把矛也買回去,行,就這么定了。我可真要買了啊,我可掏錢了啊!(生談觀點)
唉呀!說的太好了!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經過同學們這一咬文嚼字兒,一下子就看出了破綻。這個楚國人呀,太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了,夸著夸著,夸大發勁兒了,結果把自己給繞進去了,這時候啊,他還不知道自己出丑了呢!讓我們質問質問他,讓他清醒清醒吧!來看第三句。(不同同學讀)
4、這楚國人被這么一問,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請看第四句。誰讀懂了?
我們再來看看圖,瞧瞧這位楚國人的樣子,僅僅是“弗能應“嗎?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他此時的窘態嗎?
5、現在,我們已經弄清了第一句話的意思,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完整地敘述一遍?
楚國人啞口無言,在聲的人都笑了,同學們聽了以后也都笑了,當然,這個笑呀,可不是認同的笑,而是什么笑呀?(嘲笑)。那我倒要問問你,大家在笑什么呢?(總結道理)
(言過其實,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其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說話不著邊際、自相矛盾,就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所以在說話的野外應多斟酌,多注意咬文嚼字,這樣才能避免尷尬的發生)說說學習收獲。
四、背誦小結
課文學到這兒,我們不僅反這則寓言讀通了,弄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字,但卻向我們展示了如此豐富的內涵,我們不得不佩服文言文 的凝煉之美。(板書)
同學們,學習古文沒有捷徑,只有多讀多背,才能學以致用。下面,讓我們隨著音樂反復誦讀,達到“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最后,老師要向大家推薦一本書 ━━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教授的《心得全集》。在這部書里,介紹了于丹讀過《論語》、《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后的一些心得體會,淺顯易懂,相信同學們讀后會有所收獲。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11
金川縣東方紅小學校 張登禮
課題 矛與盾 年級 六年級 學科 語文 執教者 張登禮 設計理念 1、 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開展自主學習。 2、 體現各種教學資源的共享,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 體現賞識教育思想,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再次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寓言的特點,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教材分析 《矛與盾》出自六年制小學第十二冊25課,是第六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戒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學情分析 本課是一篇古文。學生在上冊已對文言文有初步了解,但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所以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寓意并不難理解,難點在于讓學生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但是,由于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古文,不宜采用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辦法,更不能講古漢語的知識。重點詞語應當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目標 1、 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目標 1、 放手發動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全員參與學習過程。 2、 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共同研讀、探索、享受研究成果。 3、 學習過程學生去實踐,問題學生去發現,結論學生去得出,方法學生去探索。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目標 讓學生通過本則寓言的學習從而知道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斷句,結合注釋,自己嘗試,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流利地朗讀和背誦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難點:讀懂本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課前準備 1、 cai(情景朗讀) 2、 課外擴展資料(畫蛇添足)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的 基本環節 學生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出示課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理解文意 互動學習,感悟文意 再讀課文,弄明寓意 1、 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 聽老師講故事,比較老師講的寓言故事根自己看過的有何不同? 3、 討論如何弄懂老師講的故事?(多讀、聯系課后注釋、問同學老師) 1、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跟錄音讀 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跟老師讀,自由讀,劃出讀不準的字。 分組讀,比比誰讀得好。 分小組討論交流,結合文后注釋,弄懂文意。 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在小組內交流。(只要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找出問題,幫助理解。 小組討論,交流總結所悟寓意。 結合自己,交流經歷、體會。 展開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成個內容豐富,有趣的小故事。分角色表演。(此環節看情況) 引導:我給大家講一則寓言故事,相機問:你們以前學過或聽過哪些寓言故事,告訴老師。 指名學生回答,進一步問:哪位同學還記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教師用文言文形式給學生講《矛與盾》 板書課題:矛與盾 1、范讀課文 2、放錄音(可教讀) 3、指名讀,正音 流動指導,指名講解。 板書: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吾矛之利物無不陷 提問:“有人問,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為什么回答不上來了?”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 教師相機點拔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想一想你自己或周圍的人有沒 有類似《矛與盾》中楚人的行為呢?說說 你的見聞和感想。
齊讀課文,練習背誦,概括全文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課文。自主總結本節課最大的收獲。 背誦指導,指名交流收獲。 課后擴展,培養興趣 把印好的資料發給學生,推薦“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學過的文言成語故事。 板書設計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12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講述了一個賣矛與盾的楚人由于過分地吹噓夸大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文章短小,語言精煉,文風幽默風趣,寓意耐人尋味。
在備課時我著重思考了以下幾點,現簡要陳述如下,請各位專家指正:
1、文言文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定位:古代文言文博大精深,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依據課標的要求和小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把重點放在對學生文言語感的培養和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培養上,只求意會,不過分追求精確。因此在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個必過的環節——課文翻譯上,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結合以往的經驗獨立自主地揣摩句子的意思,通過合作探究解疑釋惑,設計“你的譯文比我精彩嗎?”這一環節提高學生揣摩句子的能力和興趣。
2、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讀”在語文課上的重要性毋庸贅述,而“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我認為更是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文言語感的獲得、人物的內心活動、作者情感的揣摩都要靠“讀”,只是學生對文言文的誦讀還缺乏一定的方法和經驗,需要老師給予引導,為此,我在指導學生讀時將難點分解,先斷句、再重音、后定調,邊讀邊理解句子的意思、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
3、講故事在寓言教學中的作用,寓言故事一般短小、情節簡單,但給人想象、創造的空間較大,因此設計講故事這一環節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同時可以有效地使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發揮學生主動創造的積極性。
4、寓意的理解以求最大化,一則寓言集中說明了一個道理,如果就這個道理說這個道理難免有些約束了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成為枯燥的說教過程。因此,我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同學們,幫幫我!”,引導他們第一要指出這個楚人的錯誤,第二要幫他賣掉矛和盾,這樣學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要規避邏輯矛盾現象來幫助楚人賣掉貨物,每個人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但每個人的方法都打上了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再通過評價,得出最好的方法,評價的目的就是糾正學生在認識上的偏差,道理都是相通的,學生自己悟出的道理總比直接告訴他們要來的深刻的多。
【教材簡析】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講述了一個楚人由于脫離實際地過分吹噓,從而使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的故事。文章短小、語言精練、文風幽默風趣、寓意耐人尋味。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和對古代文學的興趣。
2、了解故事內容,能對寓意有一定的領悟。
3、進一步體會學習古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譯、讀、說來理解故事內容為教學重點,領悟寓意為教學難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出示矛與盾圖片,講解后導入課題。
二、譯文
1、出示要求:借助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與同學探討,解疑釋惑。
2、出示教師譯文(不理想):學生對照后說說自己的譯文有那些地方比老師的譯文精彩。
三、讀文
出示句讀,學生練讀
出示重音,學生練讀
揣摩語氣,學生練讀
語音范讀,糾正偏差
對話表演,強化提高
四、講文
1、出示處理過的課文插圖,學生練講故事。
2、要求:用自己的話,在故事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合理創造。
五、思文 1、出示“同學們,幫幫我!”圖片,創設意境。
2、引導學生討論:
⑴ 告訴這個楚人錯在哪?
⑵ 怎樣幫助楚人賣掉他的貨物。
3、評價同學們的方法,誰的方法最合適,(糾正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六、總結、布置作業
1、學習文言文寓言的方法。
2、回家把故事講給父母聽聽,請他們也給楚人想想辦法,然后自己給父母的方法給予評價。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13
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時間被做不完的習題,背不完的筆記占用的所剩無幾。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雖也有著對于考試成績的壓力與無奈,但我更想尋找一種“魚”和“熊掌”兼得的途徑——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不僅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導入課堂就以學生們感興趣的古代兵器入手,暢所欲言自己對古代兵器的了解,使得上課一開始教室里的氣氛就比較輕松。學生們說出了矛和盾的形狀、質地,連它們進攻和防御的典型特點也答了出來。整堂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松愉悅,教學任務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教學重難點也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一名老師的教學藝術是何等的重要:讓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關鍵在于教師是如何引導啟發。
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松順利。投其所好設計教學過程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
《矛與盾》教學案例 篇14
一、結合單元主題,導入新課。
1.本單元的主題是“沖突”,誰能說說沖突是什么意思?(板:矛盾)
2.“矛盾這個詞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3.這兩種古代兵器怎么就成了制造沖突的罪魁禍首了呢?
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對照譯文多讀幾遍,在相應的地方做上注釋或記號。
2.在讀古文的過程中,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難懂?(解決文中個別字的字音、字義)
3.文言文的朗讀就要注意停頓和韻味,聽范讀。
4.讀古文與讀白話文有什么不同?
5.指導朗讀。
三、反復朗讀,理解寓言。
1.文言文地學習你有什么好方法?
2.出示學習古文的金鑰匙(略)
3.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主學習課文。想想每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4.小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5.全班交流,重點感悟以下句子:
(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1.讀句子,說理解。
2.從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呢?“譽”——夸耀。
3.他是怎樣夸耀自己的盾和矛的?
4.假如現在你就是那個楚國人,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譽盾和矛?
(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聽了這一番吆喝,的確引來了不少圍觀者,那結果有沒有人買呢?為什么?
2.學生自由交流。
3.創設情境引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三)“其人弗能應也。”
1.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呢?
2.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
3.指導朗讀。
四、熟讀背誦,揭示寓意。
1.背背這則寓言:自由練讀,配樂朗誦。
2.小組合作,再現當時楚人譽盾又譽矛的情景。
3.評價表演,揭示寓意。
4.自相矛盾這種現象在我們的作文中有時也會遇到,出示學生作文中的病句加以修改。
5.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嗎?舉個例子。
6.誰來幫他們總結一下教訓?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寓言的嗎?
2.拓展韓非及《韓非子》資料。
3.作業設計:(1)向親友復述《矛與盾》,聆聽他們的體會。(2)用今天學習寓言的方法去學習《韓非子》中的《買櫝還珠》,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