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精選12篇)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1
如何指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 曹鳳蓮
師:當她聽出這是貝多芬在演奏的時候,內心是多么激動,有誰能讀出盲姑娘當時的語氣?
生:讀。
師:她此時除了激動,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她可能還會很驚訝,因為她可能無法相信眼前為他演奏的人竟然真的就是貝多芬本人。
師:那你能試著用驚訝的語氣,來讀一讀盲姑娘的話嗎?
生:驚訝地讀。
師: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生:我覺得他可能還有些疑惑,不敢確定眼前的人是不是貝多芬。
師:你理解得真好。要讀出疑惑的語氣,這兩個“您”應該怎么讀呢?你來試一試。
生:讀。
師:把兩個“您”字拖長,就能表現這種疑惑的語氣,我們都來試一試。
生:疑惑地讀。
師:除了疑惑,驚訝,還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我覺得她更可能會十分高興。因為她一直都期待能聽到貝多芬本人的演奏,所以當他真正聽到了,一定難以抑制自己的喜悅之情。
師:你說的太好了。那你來讀一讀。
生:帶著高興的心情讀為了上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文本中,思考該如何處理文本,如何引領學生入情入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特點。通過近半個月的整理和思索,我在處理文本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中心問題,引領朗讀
在課后,有一個可以引領全文學習的問題,“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這個問題的提出,比較模糊,讓學生沒有研究的方向。在仔細思考之后,我覺得貝多芬之所以能創作出《月光曲》,是因為盲姑娘和哥哥,深深地觸動了他。于是,我在課后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小地修改,整理出了一個引領全文學習的一個中心問題“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能創作出《月光曲》?”
二、讀中入境,自讀感悟
貝多芬是因為被兄妹倆對生活、對音樂的熱愛所打動,才推門進入房屋,彈奏盲姑娘演奏的那首曲子,那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呢?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是關鍵。因此,這些對話一定要提出來,作為重點處理的段落。
這些段落的處理,應該是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中領悟角色內心,真正讀懂文本。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感悟情感,個性閱讀
在讀的層次方面,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有不同的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例如,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盲姑娘聽出這是這是貝多芬的演奏,內心的情感。我設計了讓孩子對照課文“激動”地讀,之后,設問:盲姑娘可能還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引導學生疑惑地讀,驚訝地讀,興奮地讀,這些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更能走入人物的內心,促進朗讀的指導。
四、讀中質疑,合作探究
在設計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對話的處理時,我想到,如果重復上一個環節的處理方式,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沒有新鮮感。那這個地方該如何處理呢?通過仔細地閱讀,我發現這個環節的文字內隱藏了好多疑問,諸如,盲姑娘為什么能猜出這是貝多芬呢?貝多芬面對盲姑娘的疑問,為什么不答呢?貝多芬為什么愿意再為她彈奏一曲呢?這些疑問,學生肯定也會有所體會。那這個地方,就可以讓學生質疑,釋疑,來學習,來讀好。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我深入研究了教材,走入文本,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氛圍很濃,讀課文的時候也讀出了各自的體會、領悟,課前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因為自己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限,所以還出現了時間沒有掌握好,環節之間的轉換還不夠靈活等問題,在以后的課堂中,我會在這些方面努力,爭取自己的課堂更有實效,學生收益更多。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山東省威海市南山小學 江 麗
【教學片斷】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并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讀書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要有話想說。
(學生選擇不同的方式讀書。)
師:課文讀完了,現在誰有話想說,忍也忍不住的?
生: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的音樂家。
生:第九自然段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
生:盲姑娘十分懂音樂。
生:貝多芬很有才華。
(這時有個學生提了一個特別的問題。)
生:盲姑娘的家里很窮,為什么會有一架鋼琴呢?
師:誰可以幫這個同學解決疑問。
生:因為外國人比較有錢。
生:因為中國比較窮,德國人比中國要富裕,窮人有一架鋼琴也是很正常的。
師:我們國家的經濟條件比較差,德國人們的生活水平比我們國家的生活水平要高很多,所以盲姑娘家雖然貧窮,但是擁有一架鋼琴也是很正常的。
(提問的那個學生聽了,點了點頭,表示明白。)
【反思】
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尊重學生的讀書方式,讓學生說說對課文的獨特見解和感受,注視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同時,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和思想,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評析】
自主學習探究,給予學生一個自主開闊的天空,可以依據自己的感悟去自由的體驗課文,與作者近距離的接近。
“讀”與“悟”結合激活學生思維──《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河北省張家口市鐵路第三小學 張 穎
恩格斯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說每一個讀者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說,正是語言的這種“模糊性”和讀者的“創造性”,才使得枯燥簡單的語言變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一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方法,就以《月光曲》為例,與老師們交流一下。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認真閱讀學習本篇課文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聯想、想象能力。課文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和想象,任何聯想和想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有些聯想和想象就是由客觀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進行聯想和想象,是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閱讀前注重激活學生思維
《月光曲》中音樂家貝多芬的感情變化和盲姑娘喜愛音樂的情感是交織在一起的。《月光曲》是在貝多芬的感情變化到達高潮的時候創造出來的。我精心設計一些新穎別致,構思精巧的問題。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維矛盾,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索新知識。
師:看著“盲姑娘”,聽著《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月光曲》是怎樣的?
生2:貝多芬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月光曲》?
生3:《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其中“閱讀期待”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學會擁有寬厚的期待,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利用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提高教學效益。設計這一問題,教師創設和利用閱讀期待,誘發學生與文本主體對話。這是學生在教師催化下對文本的渴讀,是教師點化下的主動建構,更是教師價值引導下的有效生成。
師:這是一首怎樣的《月光曲》?
生:優美、悅耳的《月光曲》。
生:舒緩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生:這是一首富于變化的《月光曲》。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
生:我是從這段話中讀懂的──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這是《月光曲》的旋律嗎?
生:不,這是皮鞋匠聽了《月光曲》后的聯想。
師:哦,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讀讀,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優美的?
生:從“微波粼粼、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這些詞感受到。
生:還有“水天相接、灑滿了銀光”。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份美的享受帶給大家嗎?
師:同學們,皮鞋匠的想象在音樂中飛翔,《月光曲》就化作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我們也來聯想,默讀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哪幾個畫面?醞釀一下感情,想一想不同的畫面該怎么讀?
這樣的問題,就可以促使學生在反復閱讀中細細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深刻體會故事中人物看到、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以及人物由實實在在事物產生的聯想和想象。還有一些問題可以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使思維更有深度。
師:這美妙的音樂如同天籟,我們也身臨其境,欣賞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師:這么美妙的音樂,貝多芬是獻給誰的?
生:盲姑娘。
師:盲姑娘是他的親人嗎?
生:不是。
師:是他的朋友嗎?
生:也不是。
師:對他來說,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盲姑娘創作了一首曠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動了貝多芬?
師:查閱資料,結合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生活背景,想想貝多芬為什么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
生1:《月光曲》創作于1801年,此時的貝多芬聽力已經在逐漸減退,但是對音樂的摯愛使他隱忍這種致命的打擊,堅持指揮,作曲,演奏,與命運進行頑強不屈的抗爭。
生2:盲姑娘的遭遇與貝多芬相似,又同樣熱愛音樂,在盲姑娘彈鋼琴遇到困難卻鍥而不舍的時候,貝多芬怎能不感動呢?他誠懇、熱情地為窮兄妹倆演奏《月光曲》,用音樂鼓勵盲姑娘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為幸福生活不要放棄希望。
生3:“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正是幽靜的環境壓抑不住貝多芬內心激動心情的表現。
學生從閱讀中感悟一些聯想和想象的方法,進一步體會音樂家的高尚、博大的情懷。這些問題,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傾聽和言說,它意味著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欣賞,意味著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它意味著交流之后的認可,肯定之中的引導,意味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以智慧開啟智慧的相互造就。在這樣的“提問”場景里,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現和弘揚;在這里,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這里,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在這里,創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創生著一種價值引導下的自然和開放。
二、閱讀時注重“悟”
無論是學生的“疑問”和“感悟”,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都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重視。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誘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
師:貝多芬在怎樣的心情下創作了《月光曲》的?
生:我覺得《月光曲》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后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這一層是說貝多芬聽到琴聲有一分觸動,后來,“月亮升高”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后十分感動,后來“月光照耀”是說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動,這里表達貝多芬的心理變化。
師:你們發現他把聯想的畫面前后兩部分怎么樣了?
生:連起來了。
師:對應起來說的,那么把他這段話概括一下,貝多芬那天晚上所寫的《月光曲》的內容就是寫什么?
生:《月光曲》的內容就是貝多芬的心情。
教師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后,鼓勵學生一邊閱讀課文,一邊獨立思考,感悟所得,有自己的見解,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充分了解克服依賴思想的重要性,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閱讀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三、閱讀后注重評
教師要告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見解。并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于爭論、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敢于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受、體驗、理解”。這就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張揚個性,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可以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其廣泛涉獵多方面書籍;又能切實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很好地展示學生有創意的見解,交流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根據自己的計劃,安排自選的課外讀物定期交流。他們自己提出觀點,進行分析和闡述,無需往答案的“筐”里鉆。在“百家論談”的廣闊空間中,培養多元的思維能力。教師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在有爭議的問題上進行有創見的思維,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認識不違背基本的價值取向,促使學生明辨是非,形成個性化的人格。
總而言之,搞好創新教育意義深遠。培養學生獨特見解,發散思維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應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2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仿佛。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這一首曲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十分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明月從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奇麗景象,可劃分成三個畫面,還要讓學生想象,畫出來,再一次感受樂曲旋律與人物感情變化: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還讓學生根據所畫的畫,讀出相應的旋律變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聲音抑揚頓挫的范讀,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到達情感上的升華。
此外,課前我還從網上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透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后教學的主旨。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3
上學期有幸參加了新教師中心組,不得不說,這個小組不僅飽含了同僚們的汗水,更傾注了范老師的心血。現在將這篇反思發上來,雖遲些,但中在以此表達對同志們的感謝。
在上學期的活動中,我的重任是跟美女老師郝佳寧同講一堂課,共用一個教案。初接任務,我有過怯懦。理由很充足,《月光曲》這篇文章是小學階段的描寫藝術的精品,不僅有婉轉、動人的故事,更有清幽、悠揚的鋼琴曲,授課教師既要有引導孩子從字句中品析人物、解析故事的能力,又有保持故事完整性,不破壞樂曲意境的手段。將這兩點如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為之苦惱。
范老師的點撥撩去了我眼前的迷霧。利用過渡語將整個故事連起,讓學生自比貝多芬,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情境,從而感受貝多芬迸發的靈感,聆聽優美的《月光曲》。按照這一宗旨,我們一同聽了佳寧老師的《月光曲》。不得不感嘆,美女與這篇課文的氣質就是絕搭,佳寧的老師的循循善誘,漸漸使學生走進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與佳寧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如果照著她的風格上課,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思考貝多芬共彈了幾曲,此時拋出問題:為何彈了一曲再彈一曲?讓學生明確貝多芬彈兩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別的。此時我利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感受彈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時就是徜徉在萊茵河畔的貝多芬,享受寧靜的同時,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會想到什么呢?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答案,并將揣測到的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書中。學生通過畫句子,品詞語,讀片段,感受到了彈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窮兄妹。
趁熱打鐵,我引導學生“大音樂家貝多芬這么忙,彈完一曲得走了”,學生此時一起否決,“沒走,又彈了一首”。我在這時恰當地問,你為什么不走呢?彈第二首前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呢?學生畫句子,品詞語,讀片段,感受到第二次彈奏的原因——感激知音。
此時,文章進入高潮。我恰當地收回我的風趣,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讀第九自然段,并思考,這段中有幾個畫面。音樂停止時,我用四個字概括出了第一個畫面的小標題“月灑銀光”,讓學生照樣子寫出另兩個小標題,以鍛煉學生概括小標題的能力,生補充的為“月穿微云”、“月照浪花”,我隨后將其板書。引導學生讀三個片段,邊讀邊感受節奏,同時播放音樂驗證,激勵學生用自己的朗讀將音樂表現出來。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互相評價,音樂的節奏漸漸在班級上空盤旋,我再次將朗讀引入佳境,男女生配合讀,齊讀,由于本段需要背誦,考慮到這段給學生的印象已經很深了,所以我還設計了補充讀的環節。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完成了背誦。
“貝多芬”我隨手叫起了一名學生,“你的這首曲子是為謝知音而作吧?”學生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繼續追問“為什么這大段描寫卻出自皮鞋匠的聯想呢?”語文課,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們“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問題難度的漸次升級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妹妹是盲人,沒見過這樣的景色”、“連不懂音樂的哥哥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想來貝多芬彈奏的一定非常好”……見學生沒有感受到我預設的一個重要的答案,于是我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詳略得當的寫法。此時課堂上出現了小斷層,顯然這個引導破壞了故事的整體性。之后我引導學生將《月光曲》的節奏與貝多芬今晚的際遇相聯系,說說自己得到了什么。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貝多芬走在萊茵河畔,心情恬靜,如音樂的第一樂章——舒緩;聽到窮兄妹的談話,看到貧困的佳境,內心泛起漣漪,如音樂的第二樂章——波動;得知這位盲姑娘竟堪稱自己的知音是,內心激動,正如音樂的第三樂章——激昂。本環節的設計還是很合本節課的節拍的,但是我只將表面想象給予了解析,卻沒有深究到問題的實質,“藝術源于生活”,這應該是為學生總結藝術來源的一個絕好的契機,可惜,我卻將這個機會付諸東流了。
我認為本堂課的一大敗筆還在于課后作業,我的想法是,突出聯想,讓學生敢于想。但過后想來,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本課要表達的也是音樂美,而“99”這個數字卻無論如何也融不進這節課,反而為本堂課留下了一個不協調的尾音。
我執教本堂課,得到了范老師、趙老師及中心組成員們的支持,他們課后為本堂課做出的評價為我留下了思考(優點略而不談):當教師的風格與文章風格不符時,何去何留?既然貝多芬的心情與音樂已經吻合,何不一句話將藝術的創作規律揭示一下?第九自然段是一個動態的景象,說成“畫面”會不會有失偏頗?學生概括的第三個小標題“月照浪花”不足以表現第三樂章的激昂時,師何不引導下去……當課下學生追著我要聽整篇的月光曲的時候,我才恍然,課上不曾播放過一整篇的音樂,這不僅是學生上本節課的遺憾,更是我的課堂設計的失誤。老師們和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我為她們呈現了一節缺憾的語文課,她們卻為我打開了語文課堂的天窗,我的受益豈止用“匪淺”來形容?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4
《月光曲》是部編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藝術之美。我班在上周已講過此課,到回想起來總有囫圇吞棗之感。
一、人性之美體會不夠
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愛,他曾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在課文中,盲姑娘癡迷音樂,奈何家境貧寒,無力支付昂貴的音樂會入場券費用,只能靠著記憶來彈奏樂曲。偶然機遇的貝多芬被盲姑娘熱愛音樂,以及高超的欣賞水平所打動,親自為她彈奏一首又一首的樂曲,由此把產生靈感即興創作出來的《月光曲》記錄下來,這就是名震世界的經典之作。
在教學中我只傾心于讓學生抓住里邊人物的三次對話,體會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對音樂的癡迷熱愛,哥哥對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視了貝多芬的傾囊相彈,對普通百姓的同情。雖然音樂的有曲調負責抑揚頓挫,但是真正賦予音樂靈魂的應該是里邊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更是里邊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里邊閃耀著的熠熠生輝的人性之光。這點需要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對第九段給予充分的學習,但依然感覺效果不是很理想。雖然對于小學生來說欣賞古典音樂的水平的確參差不齊。本文通過人物想象畫面的描寫來感受樂曲之美,更是讓學生感到困難重重,雖然里邊有明顯的表現樂曲起伏的詞語,但是依然體會感悟有障礙。應先梳理課文所寫故事的脈絡,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給講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鋪墊,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欣賞文中畫面時也要先從宏觀出發,通過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態表現激發學生對于樂曲的欣賞,行程學生學習期待,再來由句子分畫面,猜曲調,這樣本段的學習會一氣呵成,減少學習難度。
反思有些遲到,也有些單薄。我想走著思索著,撒下種子總會有些收獲!走過的路已經走過了,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行動的力量永不遲到!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5
不加預設,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今天第一節課是語文,陽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興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課:26、月亮曲(第一課時)。任務是初步理解課文。這課書由于我上過幾遍,內容非常熟悉,上課時我盡量打破常規,一反常態,只打腹稿──了解課文內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預設。
上課時,由簡介貝多芬入手,繼而自己首先初步嘗試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又讓學生續讀了一遍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讀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窮,但很愛音樂。……
接著我又讓男生讀及鞋邁、貝多芬,女生讀盲姑娘的話進行分角色指導朗讀課文,通過練讀能初步表現出人物說話的語氣,不同的心情,師敘述內容,初步理解貝多芬寫月光曲的情景,靈感產生的原因,聽見兄妹的表現、結果等內容,學生興趣十足。
“為了讀得更好,同學們再次待讀──”
“同學們又讀了一遍,那么大家說說:全文帶什么語調讀?只有一處是激昂的,是哪處?兄妹倆的談話,怎樣讀?貝多芬走進茅屋,怎樣讀?盲姑娘對貝多芬說,怎樣讀?”
“讓我們按照這些方法,好好練習,以更深入地了解貝多芬為什么能即興創作出世界名曲?一節課一展同學們的朗讀風采?”
(同學們神態飛揚。)
【教學反思】
本課時由于不加預設,打破常規,課上得揚揚灑灑,把學生興趣初步調動起來,始終以通過朗讀體會當時當地人物心情,把學生引入角色,朗讀由男、女角色讀入手,讀出語氣及心情,進而體會到貝多芬創作靈感引發的原因。
大膽質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學案例及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蘆山小學 黃冰煌
【案例】
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時,讀到課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一個學生提出質疑:“老師,課文寫錯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點鄂然,但鼓勵他接著說:“哦?哪錯了呢?” 他接著說:“我知道貝多芬是在1801年譜寫這首曲子的,距今應該有兩百多年了,而課文還是寫‘一百多年前’,這顯然是錯誤的。”我馬上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過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剛好有介紹。”說著,他就把書遞給了我,我接過來,只見上面寫著:《月光曲》是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鋼琴奏鳴曲。
我贊許地點了點頭,轉身對同學們說:“偉峰同學,總是喜歡課外閱讀,還善于積累資料,這點他做得很好。”
這時,艷茹又接著說道:“老師,怎么教科書,也會寫錯呢?”
“是啊,同學們是怎么認為的呢?”我把話題拋給學生。學生們都熱烈地討論開了:一個學生說:“不小心印錯了吧。”另一個學生說:“不是不是,可能是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距離《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還有一個學生附和道:“是啊,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的年代越久遠了,而課文內容還是沒改變。”
……
我趁著學生情緒高漲的時機,提出了更具挑戰性和現實性的舉措:“同學們說得很好,善于抓住一個問題,進行探討。老師看你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這樣子吧,我們給這本教科書的編輯叔叔阿姨們寫封信。你們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議,可以通過信來向他們傳達。好不好呢?”
“好!”同學們情緒高漲,興趣十足,處于一種非常積極投入狀態中,他們躍躍欲試,紛紛拿起筆來,唰唰地寫開了……
【教學反思】
反思一:
對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時間、空間、人文環境和作者的世界觀影響的產物。所以,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這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識的養成,是有大好處的。
反思二:
對學生而言: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載體。這堂語文課之所以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我覺得是因為它順應了新課標的要求,是新課標下的產物。經過四年多的實踐,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敢說、能說、想說并愿意說,敢于向權威挑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關注了偉峰等同學的質疑,也就是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他們一定認為:老師,您瞧我們同學多厲害,還能給編輯的叔叔阿姨提出問題呢。出現了興奮點,帶給同學們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再次促進他們進行寫作的欲望。這在以往寫作課上,是很少達到這種創作熱情的。可想而知,這是一次很好的寫作訓練。
反思三:
對教師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們教師的運用是活的,這就要從“教課本”到“用課本教”,靈活應用。而在這堂語文課中,如果沒有偉峰同學提出質疑,我想就錯過了很多東西,包括對我自己的反思──沒能充分做好備課工作,慚愧于學生。回首已經過去的教學生活,很多時候都做了教材的復制者。反思醒悟,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個生成過程中,賦于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權利,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往往會閃現心靈的火花。我會讓我的大腦處于高度緊張活躍的狀態,去關注傾聽每一個學生述說,努力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與所惑,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打斷學生的思維。我更會處處著眼于學生的創新發展,讓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認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與共享,教學相長的目的。
糾錯,別忘了尊重學生──《月光曲》朗讀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描述】
《月光曲》最后三個自然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描述了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鋼琴曲的情景,特別是第九自然段,不僅意境優美,而且通過豐富的想象創設出了一幅月光下大海風起浪涌、波濤澎湃的景象,讓抽象的音樂旋律化成了可以觸摸的鮮活畫面。而這些內容也為訓練學生的感情朗讀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學生在深入領悟內容之后,感情朗讀比賽一個比一個精彩。突然,一名平時朗讀能力不太好的同學也興高采烈地走上了講臺。開始他的聲音洪亮,也朗讀得相當流暢,后來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的現象,而情感的把握,也不太到位,缺乏語氣變化。有好幾個同學躍躍欲試地舉起手來,準備站起來主動地指出,我也曾試圖及時地提醒他,加以糾正,但最終我還是沒有打斷他,耐心地等待他一直讀完這個段落。直到他坐下去,我簡單地小結道:“這位同學讀得聲音響亮,同以往相比有明顯進步,下面請大家談談你們對他朗讀情況的看法。”
同學們反響熱烈,紛紛舉手發言:
生1:他把“一縷一縷”這個詞語讀成“一摟一摟”了。
生2:他把“微波粼粼”讀成了“波光粼粼”了。
生3:還有,“月光照在那恬靜的臉上”一句,他把“正”字讀掉了。
生4:我覺得這一段中,大海開始很平靜,到后來起了大風,浪花涌動,速度應該越來越快,力量也應該越來越強烈。
……
面對著同學們踴躍的發言,特別是最后一位同學談到的關于情感基調的問題,我十分贊成,于是我又補充道:“《月光曲》這首曲子我們是看不見的,課文也不可能將聲音傳達到我們的耳朵里。作者通過寫兄妹倆展開的聯想和想象來表現曲子的內容,樂曲的旋律、曲調、節奏的變化需要根據畫面的變化而變化,總體上是從舒緩、柔和到快速、強烈、高昂激蕩。如果你能在這方面留心點,相信會讀得更好的。”
看著那位同有些難為情的樣子,我一方面表揚了其他同學聽得仔細,談得有道理,另一方面也為了讓這位同學不至于因為大家找的“毛病”太多,而打消了他的積極性,挫傷了他的自尊心,面帶贊許的笑容走近這位學 生:“你本來讀得還是很不錯的嘛,大家很熱心地給你提了這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可別以為是在挑刺,是他們在關心你。把那些小問題改一改,反復再讀一讀,揣摩揣摩,效果一定會更感人的。”
那位同學愉快地點了點頭,顯然是同意了我的看法。
【課后反思】
學生朗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是立即示意他暫停,馬上指出、矯正呢,還是要等他讀完之后,再細細道來,逐一告訴他?這種在新課程教學中尤其是朗讀教學中極易遇到的問題值得我們加以探討、商榷。這個片斷中,我在發現學生朗讀問題時,并沒有貿然地打斷他,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1、遵循教學客觀規律:
教學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學習障礙。什么是學習?像這位同學第一遍朗讀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讀才將句子讀正確、通順,這樣由不會到會,就是在學習。學習就是不斷進步。教師的作用,教師導的藝術就體現在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點并因勢利導啟發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分析、解決問題。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學生在朗讀中,出現一些錯誤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這些錯誤的出現又是他們自己未曾意識到的,盡管如此,他仍然會投入身心地向下朗讀,教師如果毫不客氣地勒令其停止下來,對其錯誤不留情面地指出,是一種對學生主體地位及自身人格的不尊重。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以一個朋友、參與者、協作者平等的角色來傾聽,而不是簡單地橫加干預,教師應該學會聆聽,更應該有耐心和寬容。試想:如果教師在學生朗讀中打岔似的糾正勢必會給他們下面的朗讀投下陰影,甚至使他們內心產生抵觸情緒,余下的內容不愿意再盡心盡力地去讀。
3、保持朗讀整體效果: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在用心讀、體會,如果此時教師突然插話,揭示其不足,學生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再讀后面內容就會更加拘束,放不開,生怕再讀錯,而這種心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他的朗讀出現更多的紕漏。同時,學生從十分投入的感情狀態一下子拉出來,等到教師指正后,難以一下子再進入角色,讀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找不到感覺。
等到學生讀完后再指出其問題可以不影響他的整體的連續性,內容及情緒不會被拆得支離破碎,同時學生也會有足夠的時間,平心靜氣地聽取意見,對自己的朗讀做一番回顧與反思,反省與自我評價,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一番新的審視,并最終融入到新一輪的更有成效的朗讀中去。
總之,心急吃不得熱豆腐,在讀中糾錯還是在讀后糾錯,不僅僅只是時機的不同,也反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生觀與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一句空泛抽象的話,而是需要落實在最平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從這個朗讀教學的小細節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與反思。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6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說,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7
《月光曲》這篇課文的內容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它既是一篇優美的語言作品,又是一則生動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讓學生講故事的辦法,先給學生一個整體上的感性認識。
這一節課的重點是《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我就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部分,反讀,探究讀,并在此基礎分清課文中的現實事物與聯想,重視學生對一些優美詞句的積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燭光等。
當然這堂課也有幾個不足的地方:一是課上學生發言的面不夠廣,我不自覺地過多關注優等生,教師跟中等生的互動有所局限。二是學生的一些見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實“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仍是我以后教學的一個側重點。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8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它生動地記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的傳說。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八冊關于這一課的“教學建議”中,建議教師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將《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對于這個建議,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筆者認為,自始至終,都不宜播放《月光曲》這首曲子,因為播放樂曲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令我動容的莫過于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那“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一聲吼,曹軍盡皆股栗;二聲吼,曹軍心生退心;三聲吼,夏侯杰肝膽碎裂,于是曹軍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那時候,我對張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特別是那幾聲大吼,讓我感覺到山崩地裂般的氣勢。然而,當我看到《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中的'那一段時,不由得深感失望,電視里的張飛雖然也是“虎須、環眼、蛇矛”,但那三聲長吼是如此的低沉壓抑、蒼白無力,甚至還不如筆者的吼聲分貝高。央視“鴻篇巨制”的《三國演義》使我心中張飛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么,筆者極不贊成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集古典樂派之大成,并開浪漫派之先河。因為他出色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滿了對貝多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正是出于這種感情,當貝多芬到她的家鄉演出之時,她才那么地渴望能親自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會,她的哥哥才會因為買不起音樂會的門票而深感內疚并為之嘆息。可以想象,當貝多芬意外地出現在盲姑娘面前時,她是多么的激動與驚喜,正是這種熱烈的情感讓她對貝多芬的演奏產生了共鳴。而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四年級的學生,除極少數對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學生只是通過課堂上教師對貝多芬一兩分鐘的介紹才對音樂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談不上對音樂家的尊敬與愛戴,更談不上什么熱烈的情感。缺乏這樣的感情基礎,就無法對樂曲產生深刻的認識,無法對樂曲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此人非彼人。
從課文的敘述來看,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她僅聽別人演奏過幾遍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彈出來。另外,她從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覺到彈得熟練、感情深,并且準確地判斷出演奏者正是貝多芬。這一切,都說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樂素養。正是由于音樂方面深厚的底蘊,讓她有能力成為貝多芬的知音。而我們的學生,除個別兒童外,絕大部分是談不上什么音樂方面的素養的。當然,沒有多少音樂素養并不意味著就不用去欣賞音樂,但是,要求學生通過樂曲去感受課文里描寫的那種意境,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怕是勉為其難的。而教師意圖通過變“抽象”為“形象”,讓《月光奏鳴曲》成為突破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愿望而已。
《月光曲》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優美的文字敘述,我們(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認真地讀或者聽別人讀)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那如夢幻似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深深的敬仰與愛戴之情——這,正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學《月光曲》,“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9
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是文中從哪到哪寫的內容?
生:這個內容是從第二小節到倒數第二小節寫的。
師:當時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樂家,經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貝多芬來到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上演出。演出后,已夜深人靜,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板書:在小路上散步)
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嗎?(不是)他的行為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貝多芬走近茅屋。(板書:走近茅屋)
師:他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進茅屋呢?
生:因為他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彈的正是他的曲子。〔板書:(聽)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師:貝多芬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為什么就走進茅屋了?他當時心里會怎么想?
生:他心里想:這是誰在彈奏我的曲子。
生:他心里想:這個人為什么彈得這么糟,究竟怎么回事,我得看一看。〔板書:(想)誰?為什么?〕
師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學習時先理清事情發展的起始,然后進一步弄清促使事情發展的原因,同時想像貝多芬的心理活動。整個第二段是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以下的內容也是這樣寫的,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按照剛才學習的方法自學下文。(出示小黑板:1.理清事情發展的起始;2.弄清促使事情發展的原因,井想像貝多芬當時的心理活動。)
師:(合作學習結束)請同學們交流學習的情況。(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完成板書。)
(聽)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聽到兄妹對話
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走進茅屋
(想)誰?為什么? (深表同情)
盲姑娘聽得入神————————→彈奏一曲————————→又彈一曲(《月光曲》)
(更加同情) (遇到知音,產生激情)
師:盲姑娘從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準確地判斷出彈奏者是貝多芬,請兩位同學上來演一演。
請同學們評議人物表演時的神情和說話的語氣是否恰當。
生:盲姑娘渴望能聽貝多芬彈曲子,從第三自然段兄妹的對話中可知,現在盲姑娘聽出彈琴的是貝多芬,她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能肯定彈琴的是貝多芬,她特別激動。剛才周彤表演時,說話語氣還不夠激動。
師:你來當一次盲姑娘。(再讓大家評議)
師:《月光曲》到底表現的是什么樣的意境?它的旋律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找出寫《月光曲》內容的語段讀一讀。(生讀書)
師:同學們自由讀,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馬上對大家說一說自己腦海中的畫面。
生:我的腦海中浮現了這樣的畫面:月光下,平靜的海面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天空中出現了微云,時而掠過月亮;海上風起浪涌,雪亮的浪花拍擊著海岸。
師:你體會得非常好!請大家再讀一讀,不同的畫面請你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交流朗讀體會:先是用優美、抒情的語氣;接著語速略快;最后語調激昂,語速更快。
師:大家體會得很好,讀得很好,討論也非常熱烈。老師想再測試你們的音樂知識掌握的情況。根據你們對音樂的理解,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樣的?老師這兒有三個答案,請你選擇。(出示選擇題:a.舒緩、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一舒緩;c.舒緩、激昂十明快。)
生:我選擇a。因為開始,海面微波粼粼,非常寧靜,音樂應該舒緩;后來天空中有了微云,要變天了,節奏略快些;最后,海上風起浪涌,海浪拍擊海岸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非常壯觀,音樂應該是激昂的。
師:你的音樂感受力真好,對音樂的理解也能稱得上是貝多芬的知音了!請同學們練刁朗讀,通過朗讀把音樂的節奏變化表現出來。
評析:
1.《月光曲》一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小路上散步→走近茅屋→走進茅屋→彈奏→曲→又彈一曲(《月光曲》)→記錄曲譜;暗線是貝多芬的感情發展: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很好奇→走近茅屋聽到兄妹對話,產生同情之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其音樂天賦讓他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激動。這種感情的發展與盲姑娘對音樂的喜愛的感情是交織在一起的。教學時,我抓住明暗兩條線,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采用示范學習第一層,然后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老師總結的兩條學法進行合作學習,之后交流學習的情況。這一教學設計,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讀書、感悟、交流、評議、練習,實踐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修訂版大綱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闡述是:“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片斷設計中也注意體現這一教學思想:讓學生扮演盲姑娘、貝多芬演一演,然后大家評一評。這種設計,將學生置身于一種情境之中,使口語交際很自然。同時更力。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對人物感情的體會也使學生準確把握了朗讀的語氣、語調。
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注意學科之間整合。《月光曲卜課中對《月光曲陽容的理解體現了學科之間整合的意識,發揮了整合的作用。我在教學中緊緊依托語言文字,讓學生找出寫《月光曲》內容的語段反復朗讀,弄清楚呈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怎樣的。結合學生具備的音樂知識,設計讀一讀、想一想、選一選的教學,使語文、美術、音樂學科整合自然恰到好處,達到理解《月光曲》優美意境的目的。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難點: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方法:誦讀品味,采訪探究,音樂怡情。
教學準備:《月光曲》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后能回答兩個問題:《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月光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三、出示自學提示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不懂的詞語聯系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默讀課文一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4、默讀2--6自然段,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師:《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
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說說'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會用這些詞語造句。(點擊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齊讀。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么?(”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交流課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么? (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么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么?”(一間小茅屋,茅屋的墻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里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
師:為什么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朗讀。
第二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2、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3、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音樂導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二、出示自學提示
1、自讀7—10自然段,想一想: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里怎么樣?”
2、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著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3、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著,聽著,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著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三、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讀后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么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靜”,都有幽雅、美和靜的含義。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給人寧靜的感覺。”
再讀想象,體會聯想
1、“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樣?然后請你們講這幅圖。”(學生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教學預設:(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借著月光彈起琴來。
2、師: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么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課文是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3.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4.學生讀聯想,體會情境。
(1)讀書想象第一幅畫面:體會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畫面
(2)體會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的情境。
(3)隨著音樂體會第三幅畫面: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鳳,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師: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么感人,這么富有美感,是與文章中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系。”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前后照應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是"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覺得怎么樣呢?她心里可能要說什么?我們幫她說出來。
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么樣,從哪個詞兒說明他也很激動?(飛奔)。
難句講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
“斷斷續續”,說明彈得不熟練。因為環境的幽靜,所以貝多芬能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這琴聲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句話既表明盲姑娘想聽貝多芬的演奏,又讓哥哥不要因為這件事難過。
3.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而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彈奏者便是貝多芬。姑娘的話說明她對音樂有很強的理解力,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后,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了。這句話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佳句賞析
1、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好像披上了銀紗”、“清幽”描寫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里的窮困和凄涼。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想,使他接起琴鍵來。
2、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著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這樣聯想,從側面描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板書設計:
26、月光曲
聽:彈琴 談話
貝多芬 彈:一曲 又一曲(實寫)
記:《月光曲》
皮鞋匠、盲姑娘 陶醉 (聯想)
《月光曲》教學反思
教師是課堂中的引導者。學生能否在學習中充滿激情,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及自我的表現。本人在《月光曲》一課中,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貝多芬的背景及課文環境的內涵,融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讓學生在教師的激情中尋找學習的激情,尋找課文的內涵,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師充分理解課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課堂當中。
《月光曲》一文是講述《月光曲》創作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中所呈現出來的是貝多芬先生對廣大勞動人民及窮苦家庭的關心及愛護,也展現出來貝多芬的高超的音樂造詣及藝術修養。要理解好這篇課文,就必須深入了解貝多芬本人及其創作的作品,以及關鍵在于對《月光曲》的理解。本人為了深入地理解這篇課文及《月光曲》,在網上尋找有關資料,對貝多芬及其所創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資料中,我知道貝多芬相關的生平事跡及有關作品的情況,(并重點了解了《月光曲》的情況。關在教授之前就讓學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的第十四鋼琴曲,又稱《升c小調奏鳴曲》,寫于1801年。
二、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于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圖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畫出文中相對應的句子、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讓學生劃出描寫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仿佛。讓學生能夠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就這樣,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三、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本人對《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較深刻的。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后,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升華。最后,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11
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一向是我教學的主旨。
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會領悟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讀出心中的感受來,讀出音樂所蘊涵的深情來,所以在導入課文時,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鋼琴音樂,使學生先對這段音樂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課堂中我采用了師生主角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透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最后,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只是作為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篇12
今天,我執教的是《月光曲》的第二課時。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窮兄妹想象到的圖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用多種方法讓同學們反復的讀,讓學生體會到運用聯想的寫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已經變得更加優美,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結合起來,使學生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弄清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
對于重點段的教學,我采用的是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們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來體會文章描寫的意境,學習聯想的描寫方法。在今天的隨文練筆中,我安排的是讓同學們聽一首名為《天空之城》的鋼琴曲,讓同學們聽著動聽的旋律寫出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在集體備課時,我曾和其他老師討論過這個題目的設定,因為這個寬泛的命題也許會讓學生無從下手,所以在上課時,我給學生設定了幾句開頭,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在分享作品時,個別同學寫的不錯,有的能就某一處景色進行細致的聯想,有的能由聯想景物引出自己的感情,但大部分同學的寫作達不到理想水平,還需在以后的課程中加強對于寫作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