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6篇)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課前透視】
1、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
2、《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動靜結合,人與景輝映成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3、教學中要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詩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積淀。
4、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這兩首古詩也不太陌生,教師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優勢,引導自讀自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二、對話平臺
1、自學:
⑴ 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⑵ 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2、感悟:
⑴ 自由讀古詩,思考:
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⑵ 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
(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⑶ 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①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插圖,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②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③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
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④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朗讀
1、自由讀:
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
指名讀;
配樂讀;
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背誦
1、情境背誦:
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于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五、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________,
一歲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風________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飛入菜花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六、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
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課后反思】
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不夠緊扣,有些拖沓。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不夠,忽略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感悟。教學設計應作些更改。教案可如上。
第二課時 一、對話平臺
1、回顧:
⑴ 背誦古詩〈草〉。
⑵ 引題,揭題,解題。今天我們還要再學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小詩:《宿新市徐公店》。
宿:住宿。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開的店。
二、自學
1、學生自由讀古詩《宿新市徐公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讀,相互幫助。
三、交流
1、檢查自學情況。
2、正音:
宿:sù
疏:shū
3、指名讀,男女生讀,競賽讀,齊讀。
4、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⑴ 自由讀,邊讀邊想:
課文描寫的暮春時節的哪些景物,如果我們要給這首小詩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應該畫些什么?
⑵ 交流:
(逐句逐句)根據學生發言,相機作畫:
籬落疏疏一徑深:畫上籬笆,要稀疏些,還要畫上一條小路,要狹長。
樹落花頭未成陰:畫上樹,枝葉不是很茂密,樹下也要畫上樹葉。
兒童急走追黃蝶:畫上兒童,要在跑的,正在追趕黃色的蝴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還要畫上很多很多的菜花。
師:從這里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春季,油菜花。)
5、指導讀:
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
(高興、喜悅,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四、背誦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戰背;
齊背。
五、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3、搜集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寫春季的詩,并試著背下來。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寫字
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伴教錦囊】
一、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二、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
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
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閱讀在線
《春日》 《清明》
朱 熹 杜 牧
勝日尋芳泗水濱, 清明時節雨紛紛,
無邊光景一時新。 路上行人欲斷魂。
等閑識得東風面, 借問酒家何處有,
萬紫千紅總是春。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柳》 《游園不值》
賀知章 葉紹翁
碧玉妝成一樹高, 應憐屐齒印蒼苔,
萬條垂下綠絲絳。 小扣柴扉久不開。
不知細葉誰裁出? 春色滿園關不住,
二月春風似剪刀。 一枝紅杏出墻來。
【課后反思】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改掉了第一教時有講無悟的方法,而是利用為小詩作圖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情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然而然的理解詩意。這種方法一點也不生硬,效果還不錯。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 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范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
1.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交待學習方法。
2.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3.講讀第一首詩《早發白帝城》。
4.朗讀、背誦《早發白帝城》。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
24.古詩兩首
二、故事導入 ,簡介詩人
1、運用歷史故事導入 新課,介紹詩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使得人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這時有一位詩人出于平亂的志愿,參加了當時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釋幕府)。后來,唐李肅宗李恒與李璘爭奪王位,李璘失敗了,幫助他的詩人因此獲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時,忽然聽到皇帝傳來的赦書,驚喜交加,隨即乘船東下江陵。在從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詩作《早發白帝城》,表達了當時詩人獲罪初赦的喜悅心情。
2、介紹詩人
李白是我國唐朝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三、釋提、介紹學習方法
1、解釋題目意思。
1)、早:早晨。 發:出發。 白帝城:地名。
2)、早發白帝城:早晨從白帝城出發。
2、介紹學習方法:
今天我們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要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學習五讀法。
出示投影片五讀法:A.讀通、 B.讀懂、 C.讀精、 D.讀會、 E.會讀。
四、學習古詩
(一)、讀通詞語。
1、指名朗讀、多音字選擇正確讀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辭
一日還 ( huan hai )
萬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齊讀
(二)、讀懂每一句詩的意思
A 、朝辭白帝彩云間
1、第一句寫了詩人出發的時間、地點,從那些字詞中可以看出?
2、理解詞義:辭:辭別,離開。
3、作者早晨離開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樣的?
練說: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詩中怎樣說的?(彩云間)
4、獨立練說這句詩的意思
a.指名說:早晨離開仿佛在彩云間的白帝城。
b.練讀、練說:同桌一個讀詩句,一個說詩意
B 、千里江陵一日還
1、這句話講了詩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時間,分別從哪些詞語中看出?
2、這里用了一個還字,什么意思?(返回)
3、練說句意
1)互相說
2)指名說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遙遠,約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時間就到了,這是什么原因?
5、小結
這兩句詩,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與壯麗,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詩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讀
1)指導朗讀
2)練讀、練說
C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聽到、看到_______?
2、為什么作者會有啼不住的感覺?
3、兩岸的猿聲還沒停,乘的船就怎樣了呢?
表達出船的什么?因此稱之為輕舟。
4、合起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5、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
2)一個有感情地讀詩句,一個說詩意
D 、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
(三)、領會意境、體會感情。
1、老師范讀、講解
當年李白獲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時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悅,看到長江山峽壯麗奇特的景色。
2、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了哪里的景色?
2)抒發了作者歷經艱難歲月被赦免后歸鄉途中怎樣的心情?
3、在讀這首詩時,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進行想象,更好地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背誦:
1、有表情朗讀
我們讀這首詩時仿佛隨著詩人的小船一起游覽了長江山峽兩岸的壯麗景色。把這些壯麗景色用你的聲音表現出來!把大家一起帶入詩的畫之中。
2、感情背誦: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齊背
五、指導五讀學習方法
1、剛才我們是用五讀法學習這首詩的,那么我們是如何用五讀法學習的?
2、出示五法歌謠。
六、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古詩,知道詩的意思,了解了詩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學習古詩的新方法五讀法。同學們可要記牢,下次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其他古詩。
七、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一、二部分。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字、寫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圖片、錄音朗誦、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背詩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古詩了吧,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誰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誰先學會。
(板書課題《草》)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草》這首詩:
⑴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畫出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⑵ 結合語境自主認讀。
⑶ 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糾正字音“榮”、“燒”。
2、聯系生活識字“枯”、“榮”。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你學懂了這首詩的哪個詞或哪句詩,匯報一下。
2、小組內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適時引導點拔。
3、指導朗讀:
你喜歡詩人描寫的小草嗎?為什么?
4、讓我們在朗讀中去贊美小草吧!
指名讀;
配樂讀;
比賽讀。
5、聽著你們的朗讀,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詩人白居易把我們帶到了廣闊無邊的草原上,讓我們領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誰能把你查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6、情境背誦,教師引導學生背誦。
7、指導寫字。
學習書寫“枯”、“榮”、“燒”3個字。
⑴ 指名說說每個字書寫要注意什么。
⑵ 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8、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四、知識拓展,積累運用
1、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2、填空:
離離( )( )( ),
一歲一( )( )。
野火( )( )( ),
春風( )( )( )。
五、作業
背誦白居易的其它詩。
【板書設計】
2 古詩兩首
草
白居易
枯 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古詩,談話導入
1、指名背誦古詩《草》。
2、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3、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古詩《小池》。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楊萬里描寫暮春時節的詩《宿新市徐公店》。
(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運用各種方法識字。
⑴ 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字。
⑵ 組詞識字,如:
宿:住宿、宿舍。
⑶ 以熟字帶生字識字,如:
離──籬
味──未
3、指導寫字。
⑴ 小組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⑵ 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
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三、細讀古詩,總結學法
1、誰能說說我們學習《草》這首詩時是按照怎樣的學習步驟來學習的?
⑴ 讀:
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⑵ 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⑶ 說:
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2、請同學們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來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⑴ 學生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
⑵ 匯報。
(教師適時點撥、幫助)
四、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1、自由讀:
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
孩子在捕捉蝴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當黃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時,他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3、比賽讀:
誰讀的好?好在哪兒?
4、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齊背。
五、鞏固古詩,能力培養
你能把這首小詩編成一個小故事嗎?小組交流。
六、作業
1、背誦古詩。
2、把《宿新市徐公店》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身邊的人聽。
【板書設計】
2 古詩兩首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笆 小路
黃蝶 黃花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佚名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經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錄音。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e評價e再讀。
(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并抄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讀課文,學生感知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注意音韻節奏。
(2)生字詞。
焚燒 千捶 萬擊 墨梅 乾坤
三、學習《石灰吟》
1.指名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擊:撞擊。若:好象。
等閑:平常事。人間:人世間。
(2)說說陣首詩的意思。
3.看圖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教師啟發:山石承受千捶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是什么樣的?作者見此情景有什么表現,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
4.指導朗讀。
5.小結。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1)理解字詞。
(2)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師生討論。
(1)理解字詞。
吾:我。淡墨痕:素凈雅潔。夸:夸贊。
清氣:清香之氣。乾坤:天地。
(2)指名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4.小結。
五、作業
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朗誦《古詩兩首》。
2.說說這兩首詩的大意。
二、背誦課文
1.聽錄音,輕聲朗讀課文。
2.看圖朗讀,體會詩歌的意境。
3.自由練讀,背誦。
三、總結課文
1.這兩首詩分別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這兩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四、教學生字詞
1.指導書寫。
2.學生描紅。
五、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焚燒清白洗硯乾坤
2.解釋詩句。
(1)千捶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
板書:
3古詩兩首
石灰吟
千捶萬擊 粉骨碎身 若等閑
烈火焚燒 (堅強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潔身自好)
墨梅
素凈 池邊樹 朵朵 淡墨痕(寫實)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貞潔自守的情操)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根據注釋自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出示《25、古詩兩首》,齊讀。
誰知道是哪兩首詩?生交流。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首《贈汪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題,介紹詩人及汪倫、詩的背景
1、“贈”是什么意思?(送給)
2、誰寫詩贈送給汪倫?(李白)你了解李白嗎?指名交流。
那汪倫又是怎樣一個人呢?誰來談談你對汪倫的了解?
3、李白為什么寫詩贈給汪倫呢?這里有個小故事,請你們自由讀一讀。讀完后,我請你們來說說原因。
生自由讀,交流。
你們還知道了什么?
4、過渡:那么,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三、初讀古詩
1、出示自學要求,學生按要求自學。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出示詞語,讀詞檢查。
⑵ 指名讀詩,其他學生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⑶ 了解詩意:你讀懂了什么?
四、精讀詩句
1、過渡:那么,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句,體會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自由讀,思考: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的?把有關的內容畫出來。
3、四人小組交流學習情況。
4、指名交流,補充。
⑴ 一、二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 “欲”什么意思?
② “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倫踏歌的歌詞會是些什么。
③ 從“忽聞”體會到了什么?
④ 誰能有感情地把這兩行詩讀出來,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情誼深厚?
⑵ 三、四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 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兩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體會的?
(“深千尺”:說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倫送“我”的情深作比較,讓我們感覺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 誰能用“即使……也”這個關聯詞把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交流。
③ 感情朗讀。
④ 出示背景圖,想象情景,進行表演。
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此時此刻,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們來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練習,指名演。
5、配樂背誦:
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人的歌。此時,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用背詩的形式表達出來吧!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齊背。
五、拓展小結
1、世間離別情萬中,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外,老師還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離別詩。師讀其中一首。
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查一些離別詩,我們在班會課上比一比誰找得多,誰讀得好?
2、是啊,離別是傷感的,也是快樂的。讓我們緊緊握住手中這根友誼的繩索,讓它為我們放飛友誼的航船。齊誦《贈汪倫》。
六、布置作業
改詩送給朋友。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有感情朗讀并且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難點】
突出“遠、近、高、低、橫、側”幾個字的展示的畫面。
通過“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純普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學準備】課件、廬山的掛圖。
【教學時間】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進入第二單元的學習。指導學習第二組課文的單元導讀,單元主題是:在觀察中學會思考。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的觀察先鋒隊,在宋代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來到江西省的廬山參觀。
認識蘇軾,擅長寫祖國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學詩文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蘇軾最愛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蘇軾游覽了廬山,他很認真的觀察了廬山,發現廬山險峻和柔麗,它的雄奇秀險令蘇軾感觸很深。于是就寫下了這首《題西林壁》。
(解詩題)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請個別同學朗讀詩歌。自有朗讀,理解詩句中的字詞。
學生對字詞質疑,學習小伙伴互相解決,或者由老師解決。
(抓字眼)
出示廬山圖。請觀察廬山,你看到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
橫著看,廬山 ;
側著看,廬山 。
我站在遠處看,廬山 ;
我站在近處看,廬山 ;
我站在高處看,廬山 ;
我站在低處看,廬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廬山的真面)。
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是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交流對這句詩句的看法。
反復朗讀詩句。注意停頓,節奏,和快慢。
三、回憶總結剛才學習古詩的步驟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悟詩情,多誦讀。
四、作業
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悟詩情,多誦讀。
二、按步驟學習《游山西村》
1、解詩題,知作者:
作者當時罷官閑居,住在浙江的三山鄉。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鄉的村落,這里的風俗很有意思。
2、抓字眼,明詩意:
學生朗讀,注意節奏的處理。
質疑,理解這首詩中的每一個字的意思。
(莫:不要。臘酒:臘月釀的酒。豚:豬。疑:以為。)
朗讀兩句詩,理解,詩人和朋友一起來到了三山村,受到了很熱情的接待。淳樸的村民,用什么來招待他們?
(酒、豬、雞)
詩人和他的朋友,對這樣的招待,高興嗎?從哪里看出來?
還想到了什么?(來的路上……)
教師邊譯,屏幕右邊依次顯示“莫笑臘月里農家的那一杯渾酒,豐年有足夠的雞和豬把客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無路可走;誰知花明柳暗又一個村莊在前頭。”
3、悟詩情,多誦讀:
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練習說話。
(做作業、彈琴等)
4、指導學生誦讀。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及《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2、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根據課堂情況可讓學生寫一寫)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
方法: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
方法: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五、識字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促、深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六、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一、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3、引導以讀促發想象。問:同學們在讀時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五、趣味活動
1、生字連詞背誦。
方法:請學生把生字按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連起來,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
方法:(1)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2)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六、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七、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之二
古潔婷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默寫。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
教學難點 :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詩人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
一提起母親,一提起家鄉,我們倍感親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吟誦母親和家鄉的詩句。
二、整體感知,重點品析。
(一)一讀,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出示詩題,簡介作者。
通過預習,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誰嗎?
(1)這道詩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簡介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21歲中進士,當過十多年地方官,后來兩次擔任宰相推行變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讀全詩,讀清字音,標畫出生字。
3.指名讀詩,糾正字音。
4.引導學生了解全詩的大意。
(1)知詩人:宋,王安石。
(2)解詩題:分析“泊”的含義。
(3)感知詩意:詩人船泊瓜洲,離鐘山近在咫尺,卻回不去,于是感嘆吟詩,寫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懷念家鄉金陵。
5.小結學習方法:初讀知詩意。
(二)二讀,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詩人泊船瓜洲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他是怎樣描寫的?請讀全詩,用“——”標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用畫出寓有深情的詞語。
2.抓住質疑處,運用多種方法解疑。
3.理解本詩的特色。
前兩行看是寫眼前景象,但在詩中卻飽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卻不能回金陵去,可見詩人懷念家鄉的感情是十分濃厚的。
4.小結學習方法:細讀品詩句。
(三)三讀,精讀全詩,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靜,星光燦爛,詩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會產生哪些聯想和想像?心中會有哪些感受?
2.學生扮演詩人,講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結學習方法:精讀想詩境。
(四)四讀,品讀全詩,領悟詩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圖片,提問:大家認為詩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鄉江南,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詩情。
3.小結學習方法:品讀悟詩情。
(五)五讀,熟讀全詩,練習背誦。
1.反復練習吟誦,注意音調、停頓,讀出節奏韻味。
2.當堂練習背誦,并練習默寫全詩。
3.小結學習方法:熟讀能背誦。
三、總結全詩,擴展訓練。
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請你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
四、作業
1.總結古詩五讀法。
2.預習《游子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過讀詩句,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偉大的母愛。
2.學習生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詩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具準備:
《游子吟》歌曲錄音,課文中插圖。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偉大而平凡的愛,這種愛無時無刻地縈繞在我們的周圍。對,這就是偉大的母愛。你能從日常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父母是怎樣關愛你的嗎?(學生暢談)
2.解題。
游子吟:古時歌曲的名稱。這首詩表現的是偉大的母愛。
3.簡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未能成功。直到45歲才中進士,一生貧困窮寒。
二、自讀詩文,掃清障礙。
1.請大家自己讀全詩,學習生字,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多種方式理解詩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詞。
2.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學習成果。
三、細讀詩文,理解意思。
1.解題。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吟:輕輕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讀詩。
②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線:穿針引線。
④指名讀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親穿針引線,兒子要出門遠行,趕緊把衣服縫好。
(2)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①指名讀詩。
②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臨行:快要走的時候。
密密:細細密密。
歸:回來。
③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不懂詩句作出解釋,說明。
意恐:生怕,擔心。
遲:晚,比規定的時間或合適的時間靠后。
④指名讀詩,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臨走前,母親還在細細密密地縫著。生怕兒子在外遲遲不能回來。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①指名讀詩。
②說出你對詩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這里指游子。
三春暉: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暉:陽光。
③教師補充解釋。
言:說。寸草: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兒女的心意。
報:報答。報得:報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讀詩句,說出這句詩的意思。
誰說那小小的草兒赤子的心,能報答得了陽光母親的恩情。
3.指名讀全詩,兩人互說詩句的意思。
4.從詩中的哪些詩句中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關心?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手中線”“密密縫”)(年邁的母親手中那一針一線充分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心。)
5.教師小結:這句不僅寫出了慈母為將出門遠行的兒子細針密線地縫制衣服的動作神情,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真摯感人。
6.齊讀最后一句,這里把陽光、小草分別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這里把小草比作兒女的心意,把陽光比作母愛。比喻意味深遠。)
四、聽錄音,看畫面,寫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錄音,展放課本中的插圖。請學生想象一位母親在兒子即將出門遠行前,借著燈光為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再寫下來。
2.同學相互交流。
五、作業
1.背默兩首古詩。
2.搜集有關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記錄在作業 本上。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理解詩句。
2、通過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喜悅的心情。
3、有感情朗讀、背誦這首詩。
4、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課時教學安排:
第1課時主要理解詩句,背誦詩句,體會詩人的心境;第2課時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進行古詩教學遷移及拓展。
第一課時
一、古詩引路,激趣導入
1、師:我們實驗小學是古詩樂園,誰的胸中都有那么幾十首古詩,那么,我們就來“以詩會友”怎么樣?我說上半句,你們接下半句。
“春眠不覺曉”——
“日出江花紅似火”——
“竹外桃花三兩枝”——
“不知細葉誰裁出”——
2.我們剛才吟誦的詩句都和什么有關?(春天)今天,我們去宋朝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和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再次去領略誘人的春景。(板書:游園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二、理解詩題,漸進意境
1、從題目看,你看出了什么?理解詩題的同時相機重點理解:值、宿
2、看了這兩個題目,你想提什么問題?(可能會有:游園不值,詩人遺憾嗎?他看到園中美景了嗎?楊萬里在徐公店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老師擇其重要的簡潔的給予板書)
3、大屏幕出示兩首古詩。
那么就請同學們自己好好讀讀這兩首詩,看看能否解決這些問題。
(學生讀詩,師巡視)
三、解讀《游園不值》
1、詩人是抱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來游園的?
重點抓住“憐”、“印”、“小扣”、“久”等字詞來體會詩人的心境。
2、指導朗讀1、2句。
3、沒有遇見主人,他遺憾嗎?重點理解“關”、“出”。
4、如果打開園門,詩人可能會看到什么景色?
5、指導朗讀好這兩句詩。
6、指導讀好整首詩。
7、你體會出這是什么季節?從哪兒體會出來的?(早春:紅杏)
8、假如此刻主人剛好回來,園門打開,你和詩人一同欣賞到了滿園的春色,你會用什么詩句來吟誦?
(課件準備好相關的詩句的鏈接,學生背到哪一句,就出示哪一首)
四、解讀《宿新市徐公店》
1、師吟誦此詩,學生閉上眼睛用心靈去體會。
2、提問:假如給你一盒畫筆,你準備在紙上畫什么?分別用什么色彩?
相機板書: 籬落 徑樹 兒童 黃蝶 菜花
引導理解重點詞:在這幅圖上,你是否準備畫上太陽?為什么?
理解幫助理解“未成陰”及當時的季節——暮春
3、還從哪兒看出此時的季節已經是暮春?(菜花)
4、作畫一般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能具體說說你的步驟嗎?(引導學生由近及遠,從遠到近,再任由目光跟著兒童飛進菜花地去。)
5、在這幅畫上,我們出了用眼睛看,我們還能有耳朵聽呢?你聽,聽到了什么?
6、再次指導讀好這首詩。
五、兩詩對照,體會意境
再次出示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有動有靜,動靜結合,哪些句子在美麗的景色中融入了人物的活動?
六、作業
課后將這幅畫完成,準備下節課展示。
第二課時
任務:
1、展示各自的畫。
2、讀好、背好這兩首詩。
3、拓展其它同類詩的教學。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作者:浙江省義烏市群星學校 謝贛鶯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認字、寫字。
⑵朗讀背誦古詩。
2、難點:
體會古詩蘊含的情感;“籬、疏”的識記,“追、燒”的書寫。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識字。
2、小組合作檢查。
3、朗讀。
4、想象體會。
5、編故事。
【教學準備】
投影儀、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師: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小草?小草在一年當中有什么變化?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草的古詩。
(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介紹作者。)
3、看古詩課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學習
1、按照自學方法四步驟預習古詩。
2、檢查自學情況:
⑴個別讀:
正音。
⑵個別讀:
比比誰讀準、讀通、讀順了。
⑶齊讀。
⑷組內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
三、朗讀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
⑴“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長得很茂盛。
⑵“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⑶“枯──榮”是一對反義詞,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⑷“盡”可用箭筆畫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讀指導。
3、情境背誦:
我們來做個游戲:
你放學回家把這首古詩背給家人聽,我們一起來演一演。
⑴師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間互演。
⑶齊背古詩
4、小結。
四、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認讀詞語: 枯木逢春枯樹光榮
2、聽寫: 未來追趕枯樹燒火光榮洗菜青菜店門
3、背誦古詩《草》。
4、我們接著來學習另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介紹楊萬里。
二、自由朗讀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圈出不懂的詞語,試著自讀自悟。
三、詩配畫感悟古詩
1、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種古詩的新方法,那就是給古詩配一幅畫。同學們你覺得這幅畫應該畫什么,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自己的看法時要有理有據,補充和反駁時也要有根據。
2、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相應做簡筆畫和引導點撥。
四、美讀
1、播放古詩課件,提出給畫面配上古詩的要求。
(學生自由準備)
2、個別學生配畫面配樂朗誦,評價。
3、男女生分句朗誦,注意節奏、韻律。
4、齊誦。
5、背誦。
五、暢談發現
1、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
2、你對春天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3、小結: 春光無限好,春天具有無窮的樂趣!
六、比賽背誦
七、指導書寫
1、觀察字型及結構特點。
2、教師指導書寫“徐、宿”。
3、學生抄寫生字。
八、遷移使用
拓展想象讀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圖,我能編個故事。
教師作業布置: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⑴ 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范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⑴ “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⑵ 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⑶ 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⑷ 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⑴ 自由練讀。
⑵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系課后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后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范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查字典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范讀 自由讀 指名讀。
三、 精讀理解
1、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⑴ 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借助工具書理解,并說說句意。
⑵ 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⑴ “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⑵ (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⑶ 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 。(句意讓學生說。)
⑷ 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⑸ 這是一種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⑹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干什么);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干什么)。)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5、自由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并背誦:
⑴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⑵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說說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出示: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著花紋的窗戶。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著寫詩,不要怕,試試看。
六、板書設計
(怎樣)倍
九月九日 憶 山東兄弟
思
(為什么)獨、異 登高(干什么)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解詩的內容和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學習,體會詩意,并能從內容想開去。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涕淚、洛陽。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四、學生準備:課前查閱收集有關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的生活年代的情況。
五、課時安排:兩課時
六、投放時間:2007年9月15日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
1、我們再來學習另一位愛國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題 :聞:聽
二、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資料。
指名匯報,對了解信息較多的學生可追問信息的來源并及時表揚鼓勵。教師出示相關課件。
三、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讀詩,正音。ì
五、再讀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借助字典、結合書上的注釋,同桌互相合作,說說詩句的意思。
2、匯報交流。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初:剛 聞:聽
劍門關外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剛聽到這個消息,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卻看:回過頭來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卷起。
回過頭來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憂愁?胡亂卷起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盡情飲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鄉。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一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學生口述句意,教師出示課件作點評和補充。
3、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讀了這首詩,你感到詩人當時的心情怎么樣?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4、引導學生從詩中想開去。
(1)如果當時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聽到這種好消息,你會怎樣表達你的心情?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示兒》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系詩的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5、配音,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六、欣賞杜甫的其他詩。
1、出示《春夜喜雨》讓學生齊讀。
2、出示《春望》,指名朗讀。
七、小結、布置作業。
悲之切是因為國家未統一,失地未收復;喜欲狂是因為國家收復了失地。一悲一喜,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兩位詩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他們的確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留下了許多愛國詩篇,請同學們課外收集來讀一讀,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淚滿衣裳
收…… 喜 漫卷詩書 無比歡快、熱愛祖國
放歌、縱酒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二、教學重點: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的詩-----《靜夜思》。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題)
2、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點撥。
(以舊引新自然,自主確定目標民主。)
二、提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示:告知,告訴。
引發思考:誰告訴兒子?告訴了兒子什么?為什么要告訴?
2、結合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試讀,要求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注釋,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細讀體會,理解內容。
運用掌握的學詩方法:讀查連疑,弄清詩句內容,體會詩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畫面,吟誦玩味。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練讀;想象詩人臨危時,遺憾之至,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教師可通過放音樂,用語言描繪,啟發學生閉目想象,深悟詩情。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1、默寫《示兒》,互相檢查。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及人物的語言。
板書設計:
示兒
悲 不見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教學反思: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的臨終絕筆。全詩文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似乎不費時力,就能讓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理解詩意并不難,學生讀上幾遍,再疏通一下幾個字的字義,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學生就能理解個八九不離十了。但學古詩詞,遠不止理解詩意那么簡單。體悟詩人能過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所表達的詩情,才是重中之重。這首詩,以“悲”為感情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收復失地,祖國統一的渴強烈望,愛國熱情一表無遺。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懂得陸游的拳拳愛國心,豈是一首詩所能做到的。陸游一生追求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雖多次遭受排擠、打壓、卻仍不改其報國之心。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學完《示兒》后,為了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陸游的性情、陸游的志向,我又向學生出示了他的另兩首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首詩,寫于不同的時期,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人老時,做夢時,乃至臨終時,詩人都在憂國憂民。三首詩表達了詩人同一個情懷:一心為國、渴望祖國統一。
三首詩學下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為陸游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深震撼了。陸游也成了學生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