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通用2篇)
蘇教版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 篇1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設計《螳螂捕蟬》這一課時,主要有以下幾點設計意圖:
一、重組課文,落實重點。我打破了文章的序,并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讀熟恐怕是前提。因此,我在設計中,也很重視學生的讀,給每一位學生讀的機會, 并且讀的形式是多樣的,快速讀、朗讀、默讀、自由讀、齊讀等。在讀的過程中,我還要求學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對學生每一次的讀,我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力求讓學生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感悟,將書本知識內化,進而要求學生復述故事。“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復述、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三、訓練思維,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于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疑,并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蘇教版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并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并從中明理并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并準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了解,并相機出示圖片,隨后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后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準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并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復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并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后,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后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借助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當時的形勢,并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并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后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獲,只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 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借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后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后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后,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后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后聯系,精讀并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布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著露水)蟬
只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后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