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
第一課時
一、預習環節:
(一)預習目標:
1、通過預習,學習本課生字、詞語;自讀自悟,了解課文內容。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練習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部分的關系。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優秀品質。
4、培養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究、綜合概括的學習能力。
(二)預習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練習給各部分加小標題,了解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
(三)預習難點: 練習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部分的關系。
(四)預習提綱:
1、用序號標出自然段,根據課題質疑。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帶拼音的字詞和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畫出生字對應的詞語,試著找出根據課題質疑的答案,積累好詞、佳句。
3、利用工具書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不懂的問題記在文中。
4、自學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寫出來。
如:棗(z zǎo)(一 7畫)(囫圇吞棗)
5、結合生字找形近字,并組詞。
如:悼( )嗽( )搞( )詳( )……
掉( )漱( )槁( ) ( )……
6、找本課中一字多音或容易讀錯的多音字,并注音組詞。
如:
zhā
扎 zhá
zā
7、速讀課文,按空行標志理清文章的條理 。
8、默讀課文,完成問題:作者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分別是: 、 、 、
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
的人 。
9、我給各部分加的小標題是: 、 、 、
、 ,第一部分與后面幾部分的關系是:
。
(設計意圖:本課是在課堂上預習的,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發現學生預習結果是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隨時在小黑板上展示,為其他學生繼續做好預習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展示交流環節:
1、開火車讀文,糾正字音,指導難讀的詞、句,讀后全班交流根據課題提出的問題及答案,交流好詞、佳句。
2、全班交流預習提綱中的4、5、6題,同桌互查,部分疑難問題可以問老師。
3、小組探究交流預習提綱中的7、8、9題,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全班展示交流,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點撥指導。
4、交流解答不懂的問題,為制定下節課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做鋪墊。
第二課時
一、預習(此預習環節作為家庭作業)
(一)、預習目標:
1、能夠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3、培養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究、品詞析句、理解句子的學習能力。
(二)、預習提綱:
1、搜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如:魯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等等。
2、分組重點研讀,深入感悟。
(1)研讀“深受愛戴”部分,畫出魯迅先生深受愛戴的語句,采用抓重點詞,結合本單元的學習,結合搜集的資料,聯系上下文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2)研讀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部分,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采用以下方式研讀:
我研讀的是 這件事,表現了魯迅
的品質。我是從課文中
這句話體會到的,這句話是對魯迅的
的描寫,我抓的重點詞是 。我的感受是
,我是采用
方法體會到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記在文中。
二、展示交流環節:
(一)、展示目標:
1、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品詞析句、展示交流的學習能力。
(二)展示過程和內容:
1、小組根據交流要求展示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提出交流要求:
(1)、小組探究交流本組預習的內容,相互學習,完善自己預習的內容。
(2)、討論怎樣讀才能讀出情感,并練習朗讀。
(3)、討論小組匯報的方式。
(4)、合作解決不懂的問題
(5)、交流時要認真傾聽,能聽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說得不夠完美,能夠補充。
2、全班展示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1)、展示交流“談《水滸傳》”部分。(二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魯迅先生動作、語言的句子來品味魯迅特點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如果讀書張冠李戴亂說一氣,我們的家長會怎樣說,怎樣做來理解魯迅先生風趣、幽默,教子有方的特點。
(2)、展示交流“笑談碰壁” 部分。(三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魯迅先生語言的句子,抓重點詞“四周黑洞洞、碰壁”來品味魯迅品質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教師補充介紹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的含義,從而理解魯迅先生痛恨抨擊舊社會的品質。
課件出示參考資料:(當時社會黑暗,勞動人民過著饑寒交迫、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魯迅先生寫了很多文章,用筆猛烈抨擊國民黨反對派的黑暗統治,揭露舊社會的罪惡,號召人民奮起抗爭,引起反對派極度恐慌,他們千方百計的查封魯迅的作品,不允許發表。為了發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個筆名,還多次面臨被暗殺的危險,但他仍然與黑暗勢力作不屈不撓的斗爭。
(3)、展示交流“救護車夫” 部分。(四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魯迅先生動作的詞來品味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的品質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
a、師引導學生結合17課中魯迅家庭出身進一步理解魯迅對人民的愛。
b、指導理解: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變得那么冰冷,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的話,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口氣。
師:救助了車夫,做了一件好事,魯迅的臉上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而且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他在為誰嘆息?這時候魯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使學生進一步感悟魯迅憂國憂民的可貴品質。
(4)、展示交流“關心女傭” 部分。 (五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女傭的語言品味魯迅關心別人勝過自己的崇高品質。其他組同學補充了魯迅逝世前忙于工作的資料,為學生理解降低了難度。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請保姆的目的,結合現在有些家庭是怎樣用保姆的事例理解魯迅關心別人勝過自己的崇高品質。
(5)、師生共同總結: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6)、展示交流“深受愛戴” 部分。(一組同學匯報)
教師語言過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1936年10月19日 病逝于上海,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前來吊唁和送葬。讓我們同一組同學一起回顧那萬人同悲的場面——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重點句,重點詞來理解魯迅先生深受人民愛戴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
a、教師補充資料:著名作家巴金當時還是一個青年,他親眼目睹這
一切,現在透過他的文字來看看當時的情景。
教師隨即出示: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斷
b、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空白處想象理解:同學們想象一下前來吊唁的人還會有哪些人?按職業分會有: 按年齡分會有: 此時此刻他們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1、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經70多年了,一個偉大的身影越去越遠,但他留給我們的又太多太多。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2、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對魯迅說什么?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贊美魯迅,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感悟,一首歌曲,一段小快板……
教學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嘗試杜郎口的“20+20”的教學模式,給我總的感覺是比預想的要好,教完本節課后,細細反思,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長此下去,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如:查字典的習慣,勾畫、批注的習慣,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的習慣等。
2、能夠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自讀自悟、綜合概括、合作探究、品詞析句、展示交流的學習能力
3、真正的把學習自主權交給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課文由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問題由學生提出和解答,規律由學生發現總結,學生在充分地展示、交流學習成果中,真正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從而達到自能讀書,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目的。
發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1、由于學生差距太大,預習時完成情況參差不齊,好學生預習得又快又好,差學生這一節課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預習內容,造成交流時差學生還是在被動地接受,所以我認為還應加強預習的指導,預習提綱內容應有彈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品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快樂。
2、由于課文離現在時間較遠,再加上學生手頭資料和家里電腦上網的局限,本節課中學生搜集的資料還比較貧乏,所以,學生理解課文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想,今后教學中,教師還要做好充分地備課,是應該把搜集好的資料發放到學生各組當中,使學生更輕松地理解課文內容。
3、展示交流時學生匯報形式還是比較單一,今后還應加強匯報交流的指導。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實錄】
學校里開展評教評學活動,我決定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第二課時,我先作適當的引導,然后進行救護車夫這一事件的教學。我要求學生先讀一讀這件事,并叫學生用波浪線線畫出顫動自己的心靈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觸動了你的心靈?
下面是教學實錄:
師:誰來讀一讀讓你的心靈為之一顫的句子。
生:讀句子。
(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
師:你能說一說這兩句話為什么觸動你的心靈嗎?
生:我覺得周曄的爸爸和伯父非常關心車夫,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
師:是啊,一個助人為樂的人,怎能不讓人感動呢?請你再讀一讀這兩句話,讀得讓大家都能有所觸動,好嗎?
生:再讀這兩句話。
師:你們看課文的插圖。
(周曄父親和她的伯父救護車夫的圖片。)
師:魯迅哪個動作最讓你感動?
生:半跪著。
師:你們大家都贊同嗎?
生:贊同。
師:誰來做一做“半跪”的動作。
生:一個學生上講臺做了一個半跪的動作。
師:你覺得半跪著有什么感覺?
生:有點吃力。
師:讓我們再快速地、有選擇地讀一讀這件事,想一想:魯迅為了誰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半跪了多長時間?
生:朗讀與思考。
生:魯迅為了一個車夫在北風怒號的條件下跪了很長時間。
師: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風怒號”這一關鍵性的詞語,你真了不起。
生:魯迅為了一個普通的車夫在寒冷的條件下跪了很久。因為事情開始的時候是黃昏,而事情結束時已是天黑了。
師:你真會讀書,連黃昏、天黑了這一時間的變化都逃不過你的眼睛。
生:魯迅為了一個沒有地位的車夫,在天氣惡劣的條件下,跪了很長時間,因為他們把車夫扶上車子,還拿鑷子給車夫夾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腳,敷藥,最后還要扎繃帶。在寒冷的條件下要完成這些動作,肯定需要很長時間。
師:說得多好哇,多會動腦子的一個孩子呀。請你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其他同學閉目想象一下這一幫扶的過程。
生:一生讀句子,其余學生閉目想象幫扶過程。
師:是啊,就這樣在凄風冷雨中跪著的可是當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魯迅先生呀!你覺得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對車夫的關心。
生:跪出了他對勞動人民的關愛。
生:跪出了他對貧苦農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為樂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師:說得真好啊。老師真希望你們能把這一經典的視覺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長。讓我們再用崇敬的心情來讀一讀這兩句話。
生:學生深情地齊讀這兩句話。
【教學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這一片段的教學中,我在“半跪”上濃墨重彩,可謂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無非是想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魯迅,走進魯迅的心靈深處。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學生竟然說出了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這讓我大為振奮。我想,學生一定會記住這一經典視覺形象,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會陪伴學生成長。這就是育人,也可謂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專家說:什么是教育,只有當學生什么都忘了的時候,他腦子里還能留下的印象,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這一片段的教學目標達到了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學生一定會記住這一經典的“半跪”形象,記住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
二、語文工具性的實現
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本片段的教學,老師讓學生反復地情讀,并結合想象魯迅幫扶車夫的過程,使學生讀思結合,讀悟結合,實踐了語文閱讀教學“以朗讀為中心,以情感為核心”的先進教學理念,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學生語文素養得到了進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與習慣的培養
“畫出讓你的心靈為之一顫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觸動了你的心靈?”這一問題的設計從思維與情感兩個角度出發,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及從語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還能培養學生情感的細膩性,豐富學生的情感。
“魯迅為了誰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半跪了多長時間?”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從課文中去發現重點詞句,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這勢必要認真,要思考,要圈畫。這也是良好讀書習慣的開始。
從本片段的教學效果來看,能力與習慣的培養這兩個目標都得以很好的實現了。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3
魯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距離今天已有72年了,魯迅的文化、魯迅的精神值得我們去秉承,人教版和浙教版都安排了這篇課文。由于時間的距離,時代的變遷,給學生走進文本,走進魯迅先生設置了重重困難。于是我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的學習,對魯迅是個怎樣的人有了一點印象。那文章怎樣切入,成了關鍵。在本堂課的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處理教材
課文一共寫了魯迅四件事,笑談《水滸》,教育青少年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談“碰壁”,看到先生為人民群眾的解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這兩件事都有含義深刻的句子,而后兩件事表達的是同一個主題:表達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深沉的愛。根據學生由易到難,有理性到感性的認知規律。第一課時就安排學生學習后兩件事。抓重點句子進行閱讀感悟,入情入境地進行朗讀。
第二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個環節繼續學習另外兩件事,通過第一堂課的學習,學生對先生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第二個環節鏈接臧克家為紀念魯迅而寫的《有的人》這首詩,通過朗讀讓學生明白只有像魯迅那樣心懷人民,心懷祖國的人,人民永遠懷念他。第三個環節,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這是一篇采用多件事寫人的好例文,而且全文采用倒敘的手法和果因的段落結構來布局謀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最后落實練筆。
二、以情切入,感悟魯迅先生的博愛
課文是周曄在魯迅逝世9周年時寫的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以周曄的淚切入,通過抓重點句的閱讀感悟,感受到魯迅先生的博愛,從而引出車夫、阿三的淚,再通過鏈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引出千千萬萬勞苦大眾失去深愛的魯迅先生的淚,最后感化為我們的淚。讓學生很自然地走進文本,走進魯迅先生。
三、引導讀書,扎扎實實
1、引導學生根據段意抓主要事件來概括小標題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去閱讀把握篇幅較長文章的主要內容。
2、聯系上下文、插圖和各種背景資料加深對句子的理解。
3、閱讀寫人的文章,可以抓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揣摩人物的內心。
4、引導學生寫批注等讀書方法。
教后反思: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有幾處細節沒有處理好。如閱讀感悟救助車夫的感人情境時,預設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插圖,通過天氣的描寫和時間的變化,進一步感受先生對勞動人民的關愛,但走進文本過于膚淺。應讓學生明白環境的描寫也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品質。
課堂教學是一個遺憾的教學藝術,聆聽了學校語文教師們中肯的點評,作為執教老師獲益匪淺。認識到只有在課堂這塊教學的沃土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才能得以更快地提高。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4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5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1945年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后通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后反復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部分,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么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后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這樣,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么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
這節課基本上克服了滿堂課串講串問的弊端,做到了“以讀為本”,比較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一共有第二課時。這節課,我把教學重點定位,通過理解文中重點詞語,促進理解含義深刻句子,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魯迅的幽默、樂觀和關心大眾疾苦的品質。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和高尚的品質,因為這個單元主題是“走進魯迅”,于是進行單元整合教學。
上完這節課,反思自己設的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情況,我覺得自己上課重點抓住課文中的詞語進行教學,以文中重點詞語為主線,并結合聯系上下文和時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這一教學目標落實的還比較到位。從理解詞語,到理解句子,到理解課文,到感受人物形象。循序漸進,讓學生知道了詞語除了本意之外,在具體語境之中,有蘊含著深層意思,比如,有語境意思、深刻含義、象征意思、引申意思等等。但是上了課之后,我覺得,這節課將單元進行整合形式的教學,容量比較大,學生接受的信息量相對就較多。每個教學片斷抓重點詞語,為中心句展開教學,有整體感,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為人,簡介時代背景,學習其他人寫魯迅先生的文章片斷,進行拓展閱讀,進一步體會其高尚的品質,學生們積極思維,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但是這節課雖然詞語教學很突出,但是我覺得理解詞語教學有的地方教的太細,像詞語深層意思如:語境意思、象征意義、引申意義等等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不必細講,只要讓他們知道詞語除了表面意思,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還有深刻的含義就可以了。這樣也許能騰出一些之間為后面的環節更扎實有效地進行訓練。還有,在理解詞語進一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教學放手不夠,從扶到放,應該梯度要明顯。這可能是自己在上課時不夠放手。這是在今后教學中需引起重視。上課的時候,多多給予學生放手學習的平臺,更有利學生自學、自主能力的培養。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7
學習這篇課文目的有二:一是理解、學習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二是培養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針對這兩個目標,在教學這課時,我先經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充分讀文預習:①課文寫了魯迅的哪幾件事。②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下來,理解課文時,行讓學生通過默讀小組交流,小組長歸納意見解決問題一,即概括每一件事,給每段加小標題,然后根據"魯迅先生為什么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在體含義深刻的句子時,主要是通過多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教學這課時,發現學生在課件"全文朗讀"的指導下能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因此,在指導學生感情讀文的環節中應多發揮課件的作用。但有些同學在回答問題不夠積極且聲音較小。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1945年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
在教學中,我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
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
我讓學生讀熟課文,找出課文中寫了魯迅先生的幾件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最后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一是談《水滸傳》,二是“談‘碰壁’”,三是“救助車夫”,四是“關心女傭”,并整理成為小標題。
讓學生讀談《水滸傳》,讀后談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能說出談《水滸傳》表面是魯迅先生自己說自己讀書不認真,其目的是委婉的批評我讀書馬虎。說不出的內涵老師進一步提示引導,知道大家真正理解為止。這件事內容不是太深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正確說出含著的意思。
二是“談‘碰壁’”,這一事情,由于學生不太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需要老師多多指導,補充一些背景質料,去幫助學生理解這一事件的真正含義。學生對于此的理解難度加大,不過在老師的指點引導下,學生能順利理解了。
三“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后反復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
最后再多次朗讀課文,重點讀有關魯迅的細節描寫,特別是魯迅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么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主題有了較好地理解。頓悟了他為人民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質。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9
4月25日,在xx小學聽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幾節同課異構的課,深受啟發。這幾位老師的課各有特點,各有優秀,值得學習。
課文所寫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較為困難,特別是對于“碰壁”的理解上,學生不好理解。呂老師針對這一問題上,在備課時查閱和選取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文本閱讀,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課文以五個故事展開,講解時側重重難點。備課深入細致,這些都值得學習。另外我也提一點意見吧。我覺得在材料的.選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魯迅先生為革命,為社會,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幫學生理解先生為什么那么受人愛戴。另外,最后,呂老師選取了妻子、兒子等人對先生的評價,我覺得這些好像與主題無關。魯迅先生的母親從來不看他兒子的作品,而是特別喜歡張恨水的小說,那能說先生不是個偉大的作家嗎。
崔老師備課獨到,理解準確。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偉人,還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長輩。所以崔老師在板書時就加以區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另外,在講課時,崔老師就像是在放風箏,看似游離在外,而又圍繞主線。放開有利于學生的思維,主線則保證不偏離課文的主題。另外,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點建議吧。崔老師說,會的我們不講,我們就講不會的。那你如何判斷學生的會和不會,是不是要做調查和提問,針對大多數學生的疑問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自己的疑問提問題,再引導討論,配合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是不是會更好點。
以上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聽課,學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結合上下文正確理解下列詞語:追悼、吊唁、張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奧等。
2.能力目標:
(1)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幾部分的關系。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人。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2.給課文各段加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幾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流程
1.導入:
你對魯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嗎?或者,如果你讀過他的作品也可以說說你的感受?(生介紹魯迅的生平和讀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板書課題),看看作者是怎樣看待魯迅先生的。
2.讀文:
同學們讀課文,思考文章講了哪幾件事情?(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
3.學文:
(1)學第一個故事:悼念伯父。
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聯,送花圈這些追悼的具體內容。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懷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懷著沉痛的心情來悼念魯迅先生的。作為魯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體會到這種情感嗎?(投影出示句子,引導學生回答。)
(2)學習第二個故事:談《水滸傳》。
①魯迅先生是怎樣“愛撫”周嘩的?相信同學們讀了第二個故事以后一定會明白的。
②這一段出現幾個四字詞語,你能把它挑出來,推薦給我們大家積累嗎?(貼詞卡。)
③面對“我”的這種讀書態度,伯父沒有批評“我”,只是夸他自己記憶好,為什么“我”卻“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記憶好,實際上是批評周曄讀書不認真。)
④這種委婉的批評正體現了伯父對我的——愛撫。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曄也得不到這種愛撫了,讓我們再來體會讀這句話?
(3)小組合作學習后三個故事:“談碰壁”。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①小組同學談體會。
②全班同學互相補充。
③資料補充。
④教師總結:魯迅先生經常受到敵人的迫害,為了在報上登一些革命文章,魯迅先生曾用一百多個假名字,可見當時社會的黑暗。但魯迅先生毫不畏懼,用筆桿子當武器,同敵人作斗爭。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曄再也聽不到他那風趣、幽默的聲音了。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周曄的情感。
(4)學習第四個故事:“救護車夫”。
①找同學大聲朗讀。請其他同學談談體會。
②學生自由朗讀相關內容,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從旁指導。
③教師小結:魯迅先生表情上嚴肅、沉默,讓我們感受到的卻是他內心的痛苦和憤恨。如今,這樣一位對勞動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曄再也見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讓我們和周曄一起體驗這悲痛。
(5)學習第五個故事:“關心女傭”。
①“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里的別人單單指的是“阿三”嗎?
②你有資料補充說明魯迅對別人的關心嗎?
③課文前面提到魯迅送給周曄的兩本書:一本是《表》,它是蘇聯作家寫的小說;另一本《小約翰》是荷蘭作家寫的童話。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為少年兒童翻譯了這兩本書,從這件事,你們想想他關心的只是周曄嗎?——是全國的青少年。
4.總結:
同學們,魯迅先生的一生就是這樣:“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悼念她的伯父魯迅的一篇文章。由于魯迅的生活時代和學生的年代相距較遠,再加上魯迅的文章處于舊文化向新文化轉型的時期,所以,學生無論是理解這篇文章,還是理解魯迅的文章都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了很多關于魯迅的資料。
導入的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說說你對魯迅了解多少。可以結合查找的資料和你所接觸的魯迅的作品來談。學生提到了魯迅的原名、作品等方面,還有的學生談到了《狂人日記》。我很高興的是,四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接觸名著,盡管學生說“那里面寫滿了‘吃人’,我讀不懂”。其實,我認為他們這個年齡無須讀懂,最起碼,孩子們開始觸摸名著,如果他們5年以后,10年以后再捧起這本書的時候,一定會有更深的感悟。
5個故事的處理,我采用的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兩個故事,學生小組合作學3個故事。在學前兩個故事的時候,我重點向學生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比如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讀書,在書中找到答案。通過讀書,學生發現,原來“致敬”、“痛哭”、“送挽聯”、“送花圈”這些都是 “追悼”的具體內容,人們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在學習“吊唁”一詞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吊唁”除了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即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外,還有另一層意思你知道嗎?學生不知道,那怎么辦呢?查字典解決。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了“吊唁”的另一層意思是對死者的親屬表示安慰。在處理第二個故事中“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的意思時,我讓學生按照剛才的讀書方法,自己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學生很快在書中找到了答案。這兩段的學習中,重點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目的是教會學生解詞的方法,那么今后學生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也會自己學習。我們教師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教。
后3個故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段進行學習,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指導。在“救護車夫”這個故事中,我引導他們談談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體會,感覺學生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我想這大概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很遠;其次,在第一課時,我介紹時代背景不夠充分;再次,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所以,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要加強對學生理解的深度的訓練。
我力求讓學生通過后面4個故事的學習,一步步、層層遞進地理解魯迅的逝世給人們以及周曄帶來的悲痛。所以每一個故事結束后,我都試圖用一段激情的過渡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我呆呆地望著……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課堂上隨著學生對魯迅這個人物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學生的朗讀越來越震撼人心,達到了以情促讀,以情激學的目的。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終堅持從三個角度去把握教材,設計和實施教學。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致。在課堂占課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后再讓同學們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后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通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后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么?學生自然能說出很多。再說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當然,我覺得要上好這一課,還需要較多的引入課外的教學資源,比如說其他一些名人對魯迅的評價,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但是教學時間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會影響到閱讀課文的效果。怎么樣處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進課外資源的關系,這還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受頗多,不太滿意,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不足吧。
首先,在教學中,因為研究教材力度還不夠,雖抓住了課文重點去揣摩,在品讀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因學生不太了解作者當時的背景,沒有引導到位,學生對當時的社會感受不多,根本沒有真正體會黃包車夫在嚴寒的黃昏拉客掙錢的凄慘情境。導致學生的感情達不到共鳴。致使在后面的教學時,魯迅面對車夫嘆出了什么?學生講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練筆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都非常關注文本中可練筆的“點”。這課上,我先讓學生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以及受到人們愛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練筆。“假如現在你就是在萬國殯儀館追悼魯迅,你會對魯迅說些什么?”本來語文課教學應盡量騰出時間,讓位于小練筆。但是因為安排時間不當,在課堂上并沒有當堂完成小練筆。沒有通過小練筆去深化文本,提升認識,此環節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學中,務必備好學生,把每個環節落實到位,扎扎實實學習和訓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3
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每件事通過空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要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為短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句作小標題。
理解課文時,可先引導學生根據“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找出課文中心句,然后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么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就調整了閱讀的順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內容后,直接學習下文。
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個部分的關系。第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后面幾個部分則用魯迅先生的幾件生活小事從不同側面回答了這一問題。談《水滸傳》表現了他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談“碰壁”表現了他對舊社會的痛恨;救護車夫則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關心女傭阿三則表現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他自己。總之,是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么多人的愛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幾個部分是因果關系,第一部分寫的是果,后面幾個部分寫的是因。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現將教后反思如下:
1、我在授課時由于心情過于著急,因而給學生提問不夠清楚,致使學生回答問題不到位;
2、我本來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來學習本課,但是在我扶的過程中,卻把學習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給學生,從而使每步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滲透到“笑談《水滸傳》”這件事當中,為學生學習下文沒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上完本課,我發現我自己過于粗線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錯字沒有及時指出,還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沒有作出正確、中肯的評價。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5
案例:
師:同學們,這節我們繼續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驚異那么多人來悼念她的伯父,由此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 (板書:為什么得到愛戴 )
帶著這個問題,各小組討論學習.先學習課文第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怎么樣的人
生:從中可以看出先生關心青少年
師:說說我們是用什么方法讀懂的
生歸納學習方法
讀書找疑→提出問題→合作解疑
……
師:上節課我們用以上方法進行學習,同學們學得很好.這節課我們仍然用這一方法學習,深入探究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請同學們輕聲讀伯父和"我"談碰壁的故事,一邊讀一邊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學生讀書找疑,用筆勾畫,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質疑情況,指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
師:同學們在讀書時找到不理解的問題,現在請你們把不同的問題提出來.
生:1."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3."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什么意思
反思:
課堂伊始,教師就明確交待了本節課繼續"自讀自悟"的學習方法,這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教給了學生自己讀書的方法.學法指導的指導,對小學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老師充分相信學生,讓孩子們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問題由學生提出,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也參加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長壽橋小學 鄭錦杭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巴曹鎮第二小學 林圣雷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通過隨后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為沒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課時對于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于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為:教師的點撥過于直接,講得過多,啟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不利于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置也不夠細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因此,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許多孩子的思維沒有得到激發而呆坐在那的情況出現。
今后,要改變對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于課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白沙小學 黃自生
本課的講授有以下幾個反思:
1、遵循常規,教中求變: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后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節課里,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 “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著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系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煉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3、創設情境,豐富想象: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里,我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夫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凄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其作法是:
1、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
3、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在本節課,我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后反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第十小學 仙冬玲
通過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現將教后反思如下:
1、 我在授課時由于心情過于著急,因而給學生提問不夠清楚,致使學生回答問題不到位;
2、 我本來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來學習本課,但是在我扶的過程中,卻把學習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給學生,從而使每步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滲透到“笑談《水滸傳》”這件事當中,為學生學習下文沒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 上完本課,我發現我自己過于粗線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錯字沒有及時指出,還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沒有作出正確、中肯的評價。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反思 篇17
葉圣陶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課文通過周曄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么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
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嘆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致。
“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后再讓同學們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后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通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后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么?學生自然能說出很多。再說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課文中,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里我及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斗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于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品格。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如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