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精選15篇)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
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是文中從哪到哪寫的內容?
生:這個內容是從第二小節到倒數第二小節寫的。
師:當時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樂家,經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貝多芬來到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上演出。演出后,已夜深人靜,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板書:在小路上散步)
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嗎?(不是)他的行為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貝多芬走近茅屋。(板書:走近茅屋)
師:他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進茅屋呢?
生:因為他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彈的正是他的曲子。〔板書:(聽)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師:貝多芬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為什么就走進茅屋了?他當時心里會怎么想?
生:他心里想:這是誰在彈奏我的曲子。
生:他心里想:這個人為什么彈得這么糟,究竟怎么回事,我得看一看。〔板書:(想)誰?為什么?〕
師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學習時先理清事情發展的起始,然后進一步弄清促使事情發展的原因,同時想像貝多芬的心理活動。整個第二段是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以下的內容也是這樣寫的,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按照剛才學習的方法自學下文。(出示小黑板:1.理清事情發展的起始;2.弄清促使事情發展的原因,井想像貝多芬當時的心理活動。)
師:(合作學習結束)請同學們交流學習的情況。(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完成板書。)
(聽)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聽到兄妹對話
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走進茅屋
(想)誰?為什么? (深表同情)
盲姑娘聽得入神————————→彈奏一曲————————→又彈一曲(《月光曲》)
(更加同情) (遇到知音,產生激情)
師:盲姑娘從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準確地判斷出彈奏者是貝多芬,請兩位同學上來演一演。
請同學們評議人物表演時的神情和說話的語氣是否恰當。
生:盲姑娘渴望能聽貝多芬彈曲子,從第三自然段兄妹的對話中可知,現在盲姑娘聽出彈琴的是貝多芬,她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能肯定彈琴的是貝多芬,她特別激動。剛才周彤表演時,說話語氣還不夠激動。
師:你來當一次盲姑娘。(再讓大家評議)
師:《月光曲》到底表現的是什么樣的意境?它的旋律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找出寫《月光曲》內容的語段讀一讀。(生讀書)
師:同學們自由讀,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馬上對大家說一說自己腦海中的畫面。
生:我的腦海中浮現了這樣的畫面:月光下,平靜的海面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天空中出現了微云,時而掠過月亮;海上風起浪涌,雪亮的浪花拍擊著海岸。
師:你體會得非常好!請大家再讀一讀,不同的畫面請你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交流朗讀體會:先是用優美、抒情的語氣;接著語速略快;最后語調激昂,語速更快。
師:大家體會得很好,讀得很好,討論也非常熱烈。老師想再測試你們的音樂知識掌握的情況。根據你們對音樂的理解,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樣的?老師這兒有三個答案,請你選擇。(出示選擇題:a.舒緩、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一舒緩;c.舒緩、激昂十明快。)
生:我選擇a。因為開始,海面微波粼粼,非常寧靜,音樂應該舒緩;后來天空中有了微云,要變天了,節奏略快些;最后,海上風起浪涌,海浪拍擊海岸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非常壯觀,音樂應該是激昂的。
師:你的音樂感受力真好,對音樂的理解也能稱得上是貝多芬的知音了!請同學們練刁朗讀,通過朗讀把音樂的節奏變化表現出來。
評析:
1.《月光曲》一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小路上散步→走近茅屋→走進茅屋→彈奏→曲→又彈一曲(《月光曲》)→記錄曲譜;暗線是貝多芬的感情發展: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很好奇→走近茅屋聽到兄妹對話,產生同情之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其音樂天賦讓他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激動。這種感情的發展與盲姑娘對音樂的喜愛的感情是交織在一起的。教學時,我抓住明暗兩條線,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采用示范學習第一層,然后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老師總結的兩條學法進行合作學習,之后交流學習的情況。這一教學設計,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讀書、感悟、交流、評議、練習,實踐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修訂版大綱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闡述是:“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片斷設計中也注意體現這一教學思想:讓學生扮演盲姑娘、貝多芬演一演,然后大家評一評。這種設計,將學生置身于一種情境之中,使口語交際很自然。同時更力。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對人物感情的體會也使學生準確把握了朗讀的語氣、語調。
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注意學科之間整合。《月光曲卜課中對《月光曲陽容的理解體現了學科之間整合的意識,發揮了整合的作用。我在教學中緊緊依托語言文字,讓學生找出寫《月光曲》內容的語段反復朗讀,弄清楚呈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怎樣的。結合學生具備的音樂知識,設計讀一讀、想一想、選一選的教學,使語文、美術、音樂學科整合自然恰到好處,達到理解《月光曲》優美意境的目的。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2
月光曲教學反思
珊瑚西校區許曉華
根據楊老師的論壇精神實質——通過藝術課教學,在欣賞品味藝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理解美的內涵,提高審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終能夠創造美是藝術教學的重要目的這一要求.
我覺得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體現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標準,教學中更應重視這一方面的培養,學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積累,課堂才可能有聯想,通感等產生.當時,楊老師的論壇日剛好距中秋節還有兩天,所以我選擇了湖南版的八年級教材《月光曲》來作為我的片段課的課題.《月光曲》一課是一節看似平常卻又極富文化內涵與審美品味的課程,在學習中通過學生在平時并不是很注意的月亮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并體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美景,從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給人們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獨具的那種含蓄的情調了,這種含蓄造就了特獨有的美感."清風明月本無價",可以說月光本就是藝術,而創作者就是我們,再具體一些就是我們的情感,在欣賞藝術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時達到"物我兩忘"則是千年文化所沉淀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鑒于此,我對本課的設計著重強調月光的美感,在體會月光的同時結合藝術作品對以月光為題材的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了解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表達方式與獨特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不同藝術形式在表達同一主題時的共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不同風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了解藝術作品的共性,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個性與風格,在欣賞感悟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到美的享受,從平凡的生活景象與藝術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備的迷人魅力,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從身邊常見的事物——月亮為題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感受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通過欣賞文學,音樂,美術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在欣賞藝術作
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理解藝術作品中月亮這一題材的表現特征,在體會作品的過程中感受這些藝術作品所表達出的獨特美感.
3,通過欣賞理解作品,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師生共同嘗試體念以月亮為題
材的多種傾情方式.
4,對印象派美術與音樂有初步的了解與認識.
以上都是自己課前的設計,但是上課以后感覺很有總結的必要:
(1),經過教學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基本解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2),課程知識難度控制合理,選材得當,既能夠簡單易懂又要用經典的藝術作品表現出《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目標.
(3),在課程中的內容令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濃厚,積極參與課程中的欣賞與相關活動,積極思考,感受月亮在藝術作品中的美.
(4),題目合理,難度適中,能夠達到對知識理解的鞏固與實踐.
(5),在創作的作品中,能夠解決本課的難點(表現月光題材作品在意境,構圖,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點).
(6)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我總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觀察不到位;講解多了一點.
(7)擔心七,八年級的孩子小,文化積淀不夠,過多的運用了畫面的美來強調音樂的美,主觀的想通過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通過畫面聽音樂.客觀地"壟斷"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
月光曲教學反思
課伊始,播放《月光曲》讓孩子們自由聯想,再讓孩子們聽,一邊聽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內容。緊接著讓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還有最后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來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局限于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里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回、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特別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系引導得不過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為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個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怎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呢?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談收獲;然后以一個問題為轉折:同學們,我們讀了這么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么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里有曲調嗎?(有)老師繼續問:那我們在兄妹倆美妙的聯想中感受到了樂曲怎樣的旋律和節奏呢?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在全班交流時感受到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 “月亮升高穿過微云”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讀這段,感受音樂的魅力。當然讀的形式多,讀的效果也比較好。
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貝多芬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話鋒一轉,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注。可以用線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老師引導提示在課文的二、三意義段中去找。
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里“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于凄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么入迷。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貝多芬的情緒由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使得他主動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并為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精妙的課文設計,相信也給同學們帶來了美的感受,藝術的震撼!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3
《月光曲》這篇課文的內容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它既是一篇優美的語言作品,又是一則生動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讓學生講故事的辦法,先給學生一個整體上的感性認識。
這一節課的重點是《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我就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部分,反讀,探究讀,并在此基礎分清課文中的現實事物與聯想,重視學生對一些優美詞句的積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燭光等。
當然這堂課也有幾個不足的地方:一是課上學生發言的面不夠廣,我不自覺地過多關注優等生,教師跟中等生的互動有所局限。二是學生的一些見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實“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仍是我以后教學的一個側重點。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4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它生動地記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的傳說。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八冊關于這一課的“教學建議”中,建議教師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將《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對于這個建議,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筆者認為,自始至終,都不宜播放《月光曲》這首曲子,因為播放樂曲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令我動容的莫過于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那“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一聲吼,曹軍盡皆股栗;二聲吼,曹軍心生退心;三聲吼,夏侯杰肝膽碎裂,于是曹軍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那時候,我對張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特別是那幾聲大吼,讓我感覺到山崩地裂般的氣勢。然而,當我看到《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中的'那一段時,不由得深感失望,電視里的張飛雖然也是“虎須、環眼、蛇矛”,但那三聲長吼是如此的低沉壓抑、蒼白無力,甚至還不如筆者的吼聲分貝高。央視“鴻篇巨制”的《三國演義》使我心中張飛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么,筆者極不贊成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集古典樂派之大成,并開浪漫派之先河。因為他出色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滿了對貝多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正是出于這種感情,當貝多芬到她的家鄉演出之時,她才那么地渴望能親自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會,她的哥哥才會因為買不起音樂會的門票而深感內疚并為之嘆息。可以想象,當貝多芬意外地出現在盲姑娘面前時,她是多么的激動與驚喜,正是這種熱烈的情感讓她對貝多芬的演奏產生了共鳴。而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四年級的學生,除極少數對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學生只是通過課堂上教師對貝多芬一兩分鐘的介紹才對音樂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談不上對音樂家的尊敬與愛戴,更談不上什么熱烈的情感。缺乏這樣的感情基礎,就無法對樂曲產生深刻的認識,無法對樂曲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此人非彼人。
從課文的敘述來看,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她僅聽別人演奏過幾遍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彈出來。另外,她從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覺到彈得熟練、感情深,并且準確地判斷出演奏者正是貝多芬。這一切,都說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樂素養。正是由于音樂方面深厚的底蘊,讓她有能力成為貝多芬的知音。而我們的學生,除個別兒童外,絕大部分是談不上什么音樂方面的素養的。當然,沒有多少音樂素養并不意味著就不用去欣賞音樂,但是,要求學生通過樂曲去感受課文里描寫的那種意境,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怕是勉為其難的。而教師意圖通過變“抽象”為“形象”,讓《月光奏鳴曲》成為突破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愿望而已。
《月光曲》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優美的文字敘述,我們(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認真地讀或者聽別人讀)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那如夢幻似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深深的敬仰與愛戴之情——這,正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學《月光曲》,“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5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仿佛。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這一首曲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十分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明月從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奇麗景象,可劃分成三個畫面,還要讓學生想象,畫出來,再一次感受樂曲旋律與人物感情變化: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還讓學生根據所畫的畫,讀出相應的旋律變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聲音抑揚頓挫的范讀,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到達情感上的升華。
此外,課前我還從網上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透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后教學的主旨。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6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在教學《月光曲》這一課第二部分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前邊的內容,盲姑娘愛好音樂,但音樂會的票價限制了窮人的喜愛,引起了貝多芬的同情,進屋彈琴,遇到了知音,受到感動,從當時的月光展開聯想,彈奏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接下來我放手讓學生自研讀課文第二部分,體會、想象音樂旋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音樂的旋律中變化中推想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1、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邊讀邊思考,還可以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解決問題。
2、找句,認識中心句:
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找出中心句。/強調集體學習成果并引導學生對成果進行評價,尊重差異,鼓勵創新,努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最后讓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
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讀讀畫畫:
課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把問題畫出來,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說出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貝多芬用樂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聽得人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聯想,感動《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開始我認為這部分內容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光靠老師的將是不行的,在課堂上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的讀,盡情地說,盡情地問,大膽質疑,學生從中能體會、想象音樂旋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節奏:由慢逐漸到快,按鍵的力度,由輕逐漸到重,從音樂旋律的變化中推想,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但有的學生提的問題太難,老師隨時糾正,讓學生組成兩個的問題,還要指導學生能根據盲姑娘的神態和語言,來從中悟出些什么。
對教師而言,教學本身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對話過程應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陳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膽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7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為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個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怎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呢?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談收獲;然后以一個問題為轉折:同學們,我們讀了這么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么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里有曲調嗎?(有)老師繼續問:那我們在兄妹倆美妙的聯想中感受到了樂曲怎樣的旋律和節奏呢?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在全班交流時感受到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讀這段,感受音樂的魅力。當然讀的形式多,讀的效果也比較好。
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貝多芬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話鋒一轉,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注。可以用線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老師引導提示在課文的二、三意義段中去找。
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里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于凄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么入迷。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貝多芬的情緒由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使得他主動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并為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精妙的課文設計,相信也給同學們帶來了美的感受,藝術的震撼!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8
《月光曲》這篇課文講述了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復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么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著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后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系,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對于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里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借著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么,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著音樂的意境,體會著貝多芬的心情與創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么幸福!”“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么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著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課后,我在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1、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著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2、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通過讀去感悟,帶著感悟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子里行間里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通過范讀來強調,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么。通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說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通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9
[情景說明]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在反復閱讀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探索,居高臨下地抓住全文的重點,體會了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群眾中間的人格精神。在教學中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在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者架設一座暢通的橋梁,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
[教學片段]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大家,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呀,這《月光曲》在哪呢?
生:課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師:那是寫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文章是通過寫兄妹倆的聯想來寫貝多芬的曲子彈得很好的!
師:那曲子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并小組討論,然后有條理地告訴老師。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師:誰能說給老師聽?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板書: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遍了銀光。”
師:誰接著說,后來呢?
生:后來(讀)“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復的小節,因為是“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說明曲調有反復。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呢?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朝著岸邊涌來……”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才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讀得快,而且有勁。
師:他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蕩啦。(板書:高昂激蕩。)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自由說、指名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面對著兄妹倆,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接著曲子有了變化……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
生:聽了曲子,我感覺在一個擁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雙眼緊閉,感受著大海的呼吸,傾聽著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靜,海水變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滾,不停地拍擊著岸邊堅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海浪。
生:音樂響起來,我仿佛置身在小湖邊,一輪皎潔的明月慢慢升起來,把平靜的小湖,湖邊的蒲草、蘆葦都鍍上銀光,異常美麗。忽然,只聽一聲水花濺落,一條金黃的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接著又鉆進了水中。接著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著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
生:聽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險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海面幽靜而美麗,探險家坐在船艙欣賞著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來啦,這時的探險家竭盡全力地擺動方向盤……勇敢者終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師:貝多芬的琴聲讓我們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感受大海的變化,并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生自己練讀。)
師:好,誰愿意讀?這有三層,你愿意讀哪一層就讀哪一層。
(指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讀。)
師:誰能把整個一段讀給大家聽呢?這次還要找個人和你比,看誰讀得好!
(兩名學生比讀。)
師:你們認為他倆誰讀得好?哪兒讀得好?
生:……
師:他們倆讀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
[教學反思]
以上是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十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個教學片段。在這一片段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 “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說,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教學點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是本節教學的主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等于讓教師放棄引導。自主學習不等于完全自發、自流學習。恰當地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主動求知、發表個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廣泛的思維空間。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0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為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我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里“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于凄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么入迷。“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使得他主動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并為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1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么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繼而海面上刮起大風,卷起巨浪,波濤洶涌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達到了聲情并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說:“同學們,最后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并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2.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復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并練說:“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通過這充溢著優美意境的字里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奏樂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驅使他進屋并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后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借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么呢?”通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后教學的主旨。
三、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涌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贊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情感。講課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隨后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并隨樂聲簡介貝多芬。接著倡導合作學習,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播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浪涌”。并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應的《月光曲》的三個樂段,即輕松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不人道的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她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最后重視想象能力,拓展創新意識。出示文中聯想的語段,并提問:“這一幅美妙絕倫的月色海天圖,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進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導學生進一步分辨事物和聯想,并體會寫作時應用聯想的條件和好處。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2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仿佛。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3
教學完《月光曲》,我個人認為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重視預習:
上《月光曲》這課前,我提前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通,進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現在課文中的什么地方,組成哪些新詞;二查字典、詞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預習中把遇到的問題做上記號,課堂上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2、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張揚個性:
《月光曲》這課的情境教學,我主要采用語表情境和音樂幫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語表情境,學生才能把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第九自然段采用音樂幫助想象情境,學生才能體會樂曲由舒緩到明快到激昂,從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讀得有滋有味。
3、以讀為主,重視熟讀成誦的指導,充分感悟語言:
教學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熟讀成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4、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所產生的感悟、體驗并不全面、合理時,教師及時、積極地指出來,靈活地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飛揚。
5、體會聯想,拓展思維,創新教育:
聯想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多彩的聯想,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問學生:“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于超越課本,敢于超越教師,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發現問題,這不僅無礙于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所以,鉆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礎,也是教學創新的基礎。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4
如何指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 曹鳳蓮
師:當她聽出這是貝多芬在演奏的時候,內心是多么激動,有誰能讀出盲姑娘當時的語氣?
生:讀。
師:她此時除了激動,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她可能還會很驚訝,因為她可能無法相信眼前為他演奏的人竟然真的就是貝多芬本人。
師:那你能試著用驚訝的語氣,來讀一讀盲姑娘的話嗎?
生:驚訝地讀。
師: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生:我覺得他可能還有些疑惑,不敢確定眼前的人是不是貝多芬。
師:你理解得真好。要讀出疑惑的語氣,這兩個“您”應該怎么讀呢?你來試一試。
生:讀。
師:把兩個“您”字拖長,就能表現這種疑惑的語氣,我們都來試一試。
生:疑惑地讀。
師:除了疑惑,驚訝,還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我覺得她更可能會十分高興。因為她一直都期待能聽到貝多芬本人的演奏,所以當他真正聽到了,一定難以抑制自己的喜悅之情。
師:你說的太好了。那你來讀一讀。
生:帶著高興的心情讀為了上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文本中,思考該如何處理文本,如何引領學生入情入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特點。通過近半個月的整理和思索,我在處理文本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中心問題,引領朗讀
在課后,有一個可以引領全文學習的問題,“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這個問題的提出,比較模糊,讓學生沒有研究的方向。在仔細思考之后,我覺得貝多芬之所以能創作出《月光曲》,是因為盲姑娘和哥哥,深深地觸動了他。于是,我在課后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小地修改,整理出了一個引領全文學習的一個中心問題“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能創作出《月光曲》?”
二、讀中入境,自讀感悟
貝多芬是因為被兄妹倆對生活、對音樂的熱愛所打動,才推門進入房屋,彈奏盲姑娘演奏的那首曲子,那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呢?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是關鍵。因此,這些對話一定要提出來,作為重點處理的段落。
這些段落的處理,應該是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中領悟角色內心,真正讀懂文本。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感悟情感,個性閱讀
在讀的層次方面,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有不同的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例如,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盲姑娘聽出這是這是貝多芬的演奏,內心的情感。我設計了讓孩子對照課文“激動”地讀,之后,設問:盲姑娘可能還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引導學生疑惑地讀,驚訝地讀,興奮地讀,這些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更能走入人物的內心,促進朗讀的指導。
四、讀中質疑,合作探究
在設計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對話的處理時,我想到,如果重復上一個環節的處理方式,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沒有新鮮感。那這個地方該如何處理呢?通過仔細地閱讀,我發現這個環節的文字內隱藏了好多疑問,諸如,盲姑娘為什么能猜出這是貝多芬呢?貝多芬面對盲姑娘的疑問,為什么不答呢?貝多芬為什么愿意再為她彈奏一曲呢?這些疑問,學生肯定也會有所體會。那這個地方,就可以讓學生質疑,釋疑,來學習,來讀好。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我深入研究了教材,走入文本,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氛圍很濃,讀課文的時候也讀出了各自的體會、領悟,課前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因為自己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限,所以還出現了時間沒有掌握好,環節之間的轉換還不夠靈活等問題,在以后的課堂中,我會在這些方面努力,爭取自己的課堂更有實效,學生收益更多。
《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山東省威海市南山小學 江 麗
【教學片斷】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并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讀書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要有話想說。
(學生選擇不同的方式讀書。)
師:課文讀完了,現在誰有話想說,忍也忍不住的?
生: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的音樂家。
生:第九自然段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
生:盲姑娘十分懂音樂。
生:貝多芬很有才華。
(這時有個學生提了一個特別的問題。)
生:盲姑娘的家里很窮,為什么會有一架鋼琴呢?
師:誰可以幫這個同學解決疑問。
生:因為外國人比較有錢。
生:因為中國比較窮,德國人比中國要富裕,窮人有一架鋼琴也是很正常的。
師:我們國家的經濟條件比較差,德國人們的生活水平比我們國家的生活水平要高很多,所以盲姑娘家雖然貧窮,但是擁有一架鋼琴也是很正常的。
(提問的那個學生聽了,點了點頭,表示明白。)
【反思】
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尊重學生的讀書方式,讓學生說說對課文的獨特見解和感受,注視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同時,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和思想,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評析】
自主學習探究,給予學生一個自主開闊的天空,可以依據自己的感悟去自由的體驗課文,與作者近距離的接近。
“讀”與“悟”結合激活學生思維──《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河北省張家口市鐵路第三小學 張 穎
恩格斯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說每一個讀者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說,正是語言的這種“模糊性”和讀者的“創造性”,才使得枯燥簡單的語言變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一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方法,就以《月光曲》為例,與老師們交流一下。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認真閱讀學習本篇課文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聯想、想象能力。課文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和想象,任何聯想和想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有些聯想和想象就是由客觀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進行聯想和想象,是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閱讀前注重激活學生思維
《月光曲》中音樂家貝多芬的感情變化和盲姑娘喜愛音樂的情感是交織在一起的。《月光曲》是在貝多芬的感情變化到達高潮的時候創造出來的。我精心設計一些新穎別致,構思精巧的問題。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維矛盾,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索新知識。
師:看著“盲姑娘”,聽著《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月光曲》是怎樣的?
生2:貝多芬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月光曲》?
生3:《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其中“閱讀期待”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學會擁有寬厚的期待,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利用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提高教學效益。設計這一問題,教師創設和利用閱讀期待,誘發學生與文本主體對話。這是學生在教師催化下對文本的渴讀,是教師點化下的主動建構,更是教師價值引導下的有效生成。
師:這是一首怎樣的《月光曲》?
生:優美、悅耳的《月光曲》。
生:舒緩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生:這是一首富于變化的《月光曲》。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
生:我是從這段話中讀懂的──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這是《月光曲》的旋律嗎?
生:不,這是皮鞋匠聽了《月光曲》后的聯想。
師:哦,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讀讀,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優美的?
生:從“微波粼粼、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這些詞感受到。
生:還有“水天相接、灑滿了銀光”。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份美的享受帶給大家嗎?
師:同學們,皮鞋匠的想象在音樂中飛翔,《月光曲》就化作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我們也來聯想,默讀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哪幾個畫面?醞釀一下感情,想一想不同的畫面該怎么讀?
這樣的問題,就可以促使學生在反復閱讀中細細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深刻體會故事中人物看到、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以及人物由實實在在事物產生的聯想和想象。還有一些問題可以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使思維更有深度。
師:這美妙的音樂如同天籟,我們也身臨其境,欣賞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師:這么美妙的音樂,貝多芬是獻給誰的?
生:盲姑娘。
師:盲姑娘是他的親人嗎?
生:不是。
師:是他的朋友嗎?
生:也不是。
師:對他來說,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盲姑娘創作了一首曠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動了貝多芬?
師:查閱資料,結合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生活背景,想想貝多芬為什么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
生1:《月光曲》創作于1801年,此時的貝多芬聽力已經在逐漸減退,但是對音樂的摯愛使他隱忍這種致命的打擊,堅持指揮,作曲,演奏,與命運進行頑強不屈的抗爭。
生2:盲姑娘的遭遇與貝多芬相似,又同樣熱愛音樂,在盲姑娘彈鋼琴遇到困難卻鍥而不舍的時候,貝多芬怎能不感動呢?他誠懇、熱情地為窮兄妹倆演奏《月光曲》,用音樂鼓勵盲姑娘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為幸福生活不要放棄希望。
生3:“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正是幽靜的環境壓抑不住貝多芬內心激動心情的表現。
學生從閱讀中感悟一些聯想和想象的方法,進一步體會音樂家的高尚、博大的情懷。這些問題,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傾聽和言說,它意味著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欣賞,意味著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它意味著交流之后的認可,肯定之中的引導,意味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以智慧開啟智慧的相互造就。在這樣的“提問”場景里,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現和弘揚;在這里,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這里,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在這里,創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創生著一種價值引導下的自然和開放。
二、閱讀時注重“悟”
無論是學生的“疑問”和“感悟”,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都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重視。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誘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
師:貝多芬在怎樣的心情下創作了《月光曲》的?
生:我覺得《月光曲》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后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這一層是說貝多芬聽到琴聲有一分觸動,后來,“月亮升高”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后十分感動,后來“月光照耀”是說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動,這里表達貝多芬的心理變化。
師:你們發現他把聯想的畫面前后兩部分怎么樣了?
生:連起來了。
師:對應起來說的,那么把他這段話概括一下,貝多芬那天晚上所寫的《月光曲》的內容就是寫什么?
生:《月光曲》的內容就是貝多芬的心情。
教師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后,鼓勵學生一邊閱讀課文,一邊獨立思考,感悟所得,有自己的見解,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充分了解克服依賴思想的重要性,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閱讀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三、閱讀后注重評
教師要告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見解。并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于爭論、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敢于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受、體驗、理解”。這就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張揚個性,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可以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其廣泛涉獵多方面書籍;又能切實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很好地展示學生有創意的見解,交流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根據自己的計劃,安排自選的課外讀物定期交流。他們自己提出觀點,進行分析和闡述,無需往答案的“筐”里鉆。在“百家論談”的廣闊空間中,培養多元的思維能力。教師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在有爭議的問題上進行有創見的思維,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認識不違背基本的價值取向,促使學生明辨是非,形成個性化的人格。
總而言之,搞好創新教育意義深遠。培養學生獨特見解,發散思維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應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
《月光曲》教學案例反思 篇15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后讓孩子們試著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后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后,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后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后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局限于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里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回、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系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