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的氣勢及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的氣勢及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
1、師:1990年,在北京亞運會上,一場充滿民族風格的腰鼓表演,令無數人為之傾倒,為之魂牽夢繞。這就是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獷雄渾,動力十足,它是激蕩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看視頻)
2、今天,我們來學習《安塞腰鼓》,從文字中去領略它的風采和魅力。
(簡介作者及安塞腰鼓)
二、整體感知
1、(看課文朗讀視頻) 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場面和氣勢。
2、談談你對安塞腰鼓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詞語和句子)
三、理清脈絡
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鼓響之前——腰鼓表演——鼓聲止息)
2、按上面的順序將課文分三段
第一段(1-4) 第二段(5-17) 第三段(18-20)
四、學習第一段 鼓響之前
1、自由讀
2、討論:腰鼓表演開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 一片高粱地
后生 茂騰騰 樸實 沉穩而安靜
腰鼓 呆呆地
這時給你的感覺怎樣?(靜)
3、開頭的靜態描寫有什么好處?(為后面的文章蓄勢,高粱地是邊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風”是助陣的聲勢,那“沉穩而安靜”的表情顯示著表演者的成竹在胸,這些都為后面熱鬧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鋪墊)
4、齊讀第一段
五、初學第二段
1、瀏覽第二段(5-17),有一句話在其中出現了多次,在文中找出來。(“好一個安塞腰鼓!”)
2、四句“好一個安塞腰鼓!”分別是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討論后板書:場面、聲響、后生、舞姿)
3、劃分層次,小組分別讀一讀相關句段。
六、作業: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14. 安塞腰鼓
場面
好! 聲響
后生
舞姿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2
談話:陜西以北叫什么?陜北民歌聽過嗎?想不想聽?
想
不行。萬一有來自陜北的老師,一聽就知道不標準的。
誰來用學校的陽光用語來問一問來聽課的老師。
學校問
沒有來自陜北的老師,那老師來唱。
有人笑了,為什么笑?有點害羞?為什么害羞?
聽不懂
我要拉你手,我要親你的口。陜北人跟我們不一樣,沒我們婉約,他們豪放
繼續學習《安塞腰鼓》
讀題目
出示:鬧騰騰。什么意思?
熱鬧
鬧騰騰的后生什么意思?誰來說
一群活力十足的后生
沒有敲鼓之前的后生是什么樣的
沉穩而安靜。出示
一齊讀第一節。他們一旦打起腰鼓來又是什么樣的?
讀文中的句子
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什么是發狠了?
為什么要發狠了
讀,再讀
為什么忘情了,沒命了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連命都不要了,這就是沒命了
忘情了?
在彈琴時太投入了就是忘情了
一齊讀這句話。
讀第六小節,看小伙子們敲起腰鼓來是怎么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你從哪兒體會到?
百十個……石頭
亂石飛濺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世貿大廈爆炸
海嘯
你還從什么地方體會到?
驟雨一樣……
出示句子
這是一個什么句子?
排比句
齊讀
能不能從這五句中選一句來讀一讀,想一想頭腦中出現了什么景象?
選第一句
讀一讀
什么是驟雨?有什么特點?
夏天的大雨
下得大來得猛節奏快破壞力強
這腰鼓就你驟雨一樣
還有誰?
選第二句
讀
讀得好,讀出了猛烈
流蘇什么意思?
速度快
還有什么特點?
又快又強,讀
像旋風一樣
說明流蘇的力量很大
誰?
第三句
腳步很靈活。活潑,充滿了熱情節奏感
讀
還有?
讀
瞳仁什么意思?
眼珠子,說眼珠子像火花一樣
你覺得這群后生怎樣?
小伙子
最后一句話誰來說
讀了這句話感覺到像猛虎在打斗
怎樣?
活力十足,十分威風,讀好這句話
讀
這群后生就是這樣來敲打腰鼓,這該是一幅多么動人的場景啊。想不想看看?
想
出示插圖,師范讀,音樂配讀
同學們都被驚呆了,想不想像老師一樣來發狠地沒命地忘情地來讀一讀/
齊讀,音樂插圖
黃土高原上嘣出多么壯闊豪放火烈的舞蹈啊?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好在陜北豪放的物質
百十個人一起不容易
怎能不發出贊嘆呢/讀:好一個安塞腰鼓
作者看到這個場面。怎能不發出這樣的贊嘆呢?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作者也發出了贊嘆?讀,用筆畫出來
誰來說?
第八小節十一節十四節
讀十一節
讀十四節
十六節
剛才作者被場面感染發出了好一個安塞腰鼓,九十兩節又發出贊嘆,這里又是為什么發出贊嘆呢?
因為安塞發出響聲印在心里,所以要發出贊嘆
這感受真切嗎?
是
讓大家聽這鼓聲,大家的感受應該更真切了
聽了鼓聲,談談此時此刻的感受
聽了呼吸急促
對我心里有極大的震憾
給我一種豪邁的感覺
把這種感受放在心里,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讀“百十個……
我們的心也變成了牛皮鼓
聽到這樣的腰鼓聲,怎能不發出贊嘆。
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這些人讓我們的心靈融合在一起。我們的心靈被震憾了
第十四小節,作者又發出了贊嘆,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
多了一個黃土高原,
這又是為什么呢?不急著回答,讀十一十二十三節,從這幾節中去找答案
讀
這兩節讀通了吧?讀懂了嗎?
讀
有一個詞出現了三次,代表著不同的意思,能讀出來嗎?
第一個看出什么?
有力
第二三個?
急速,速度快
幅度大
讀
這群后生,不僅力量大,速度快而且幅度大,是別的地方是沒有的,所以讀:它震憾……
找一找這段話中有個字出現了三次,代表不同的意思?找到沒有?
它
它指什么呢?
聲音
震憾人心的聲音,還有呢?
后生們的
后生們的活力、野性、
還有?
整個場面
讀這段話,讀好這三個搏擊,三個它
讀
讀到這里我們每個同學都是那么激動。問:為什么黃土高原上的后生能敲出這鼓聲?為什么安塞腰鼓能如此地震憾我們的心情?
因為他們是元氣淋漓的后生
讀一下這句話
他好像還沒讀出來
老師讀這句
課前同學們查找了一些資料,拿出來,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每組選個代表讀一讀
老師這兒也有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視頻,配說明文字,老師讀《黃西華《眷戀黃土地》》
談談感受
只有黃土高原上的人才有這樣的激情
黃土高原上的人與眾不同
黃土高原上的人必然有那種豪放活力十足
為什么能震憾我們的心靈?
我們生活在城市里,心情壓抑,黃土高原上的人的豪放讓我們釋放了這種壓抑
我們炎黃子孫,這種音樂對我們有震憾
這種音樂感染了我們
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搖籃,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看了這舞蹈,這種自強不息不屈不撓戰天斗地的民族精神
小結
看板書
出示視頻
如果用一句話來結束這堂課,你想說什么?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西北漢子
好一群后生
好一個中華文化
帶這種感受,去感受這中華文化,熱愛這中華文化
板書: 壯闊豪放火烈
14 安塞腰鼓 震憾人的心靈
熱愛中華文化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文因其獨特的句式特點而極具音樂美,同時還有豐富的畫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設計旨在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讀方法。
教學步驟 :
一、齊讀、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讓學生齊讀全文。
2.糾正學生誤讀的字音。
二、讀出音樂美
1.學生自我評議剛才齊讀課文時所存在的問題。
2.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帶。要求學生帶著剛才評議的問題去聽,并根據錄音在文中作一些標記,如節奏、重音等。
3.對比評議:將自己的朗誦與錄音帶中的朗誦進行比較,發現他人長處。
朗讀指導: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接下來就是要讀準節奏。要讀準節奏,必須注意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停頓,還要分析課文的句式特點:本文以短句為主,因而節奏較快:讀準節奏以后還要注意語音的輕重,這樣才會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
4.分節朗讀,學習重點:節奏、重音。
5.齊讀全文,注意音準、節奏、重音。
6.跟讀:跟錄音帶齊讀全文。
7.學生自由朗讀。
三、讀出畫面美
朗讀指導:朗讀水平若要向高層次發展,必須深鉆課文,才能身臨其境,進而讀出文章的畫面美。
1.尋找本文主體畫面的構成因素。
黃土高原(厚實、大氣)、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熱情、充滿力量)、腰鼓(靈動而熱烈的陜北打擊樂器)。
2.分析全文畫面的構成。
以打擊腰鼓的不同過程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畫面(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等)、陜北農民的生活畫面、黃土高原與江南的對比畫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錄像片段。
4.自由朗讀,力求進入課文情景,讀出文中的畫面美。
5.教師示范。
6.全班齊讀。在節奏、重音的基礎上,力求讀出畫面美。
四、讀出力量美
1.討論:本文的主旨。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抒己見。盡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達到統一,但有些因素卻是很明朗的:表現了腰鼓這種民間舞蹈的震撼力,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還向我們暗示了西北這塊土地所蘊涵的潛力。
2.播放配樂朗誦帶,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力量美。
3.學生誦讀。力求讀出本文所特有的陽剛之美。
五、積累
1.將自己喜歡的句、段摘錄下來。
2.在摘錄的句、段中再作選擇,力求背誦下來。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辭都可以給學生提供許多學習的范例。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積累習慣,并教給學生一些積累的方法,并學會做品析式的.積累。
教學步驟 :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正音。通過朗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解決音準問題。
2.聽配樂朗誦(或教師范讀),把握節奏和語音的輕重。
3.自由朗讀,練習節奏和語音的輕重。
4.齊讀全文,在節奏和語音輕重的基礎上,力求讀出本文的陽剛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語言
1.分組研讀課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辭方面的特點。
本文短句多、感嘆句多、排比句多。這些特點皆因特殊的寫作對象所決定,因為安塞腰鼓充滿了力量之美,能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有條件的話,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錄像,對學生理解課文會有所幫助。
2.語言品析。從句式和修辭的角度各找一處自己最喜歡的例句,并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多讓一些學生發言,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若學生品析有困難,教師可作一些示范。語言品析應在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范圍內進行,不要隨意拔高。
三、分類積累,鞏固品析
按照前面學習的品析方法,將課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寫一點賞析的文字。可從以下方面去摘錄:
美詞(含新詞匯)、詞語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對比句、疊詞句等。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讀寫互動是本設計的特點。在寫作實踐中,學生可以感知為文之不易,從而刺激理解課文的熱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方法,再進行類似題材的寫作,學生的作文質量必然會有所突破。
教學步驟 :
一、看錄像寫作文(課前不作任何預習)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錄像(最好是在黃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讓學生進行課堂寫作。要求:盡量再現看到的畫面;有適當的想象的畫面;15--20分鐘完成;300字左右。
二、對比研讀
1.學生展示自己的現場作文。
2.聽《安塞腰鼓》的配樂朗誦,默讀課文。
3.仔細閱讀課文,將自己的作文與劉成章的《安塞腰鼓》進行比較。
4.暢談比較結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語言美(音樂美)、畫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寫作
播放一段其他類型的精彩的舞蹈錄像,讓學生根據所看錄像進行寫作,注意借鑒《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寫法。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三國演義)第五回(節選)欏貫中
王匡將軍馬列成陣勢,勒馬門旗下看時,見呂布出陣:頭戴三又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后面一將,縱馬挺搶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于馬下,挺戟直沖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布東西沖殺,如入無人之境。幸得喬瑁、袁遺兩軍皆至,來救王匡,呂布方退。三路諸侯,各折了些人馬,退三十里下寨。隨后五路軍馬都至,一處商議,言呂布英雄,無人可敵。
正慮間,小校報來:呂布搦戰。八路諸侯,一齊上馬。軍分八隊,布在高岡。遙望呂布一簇軍馬,繡旗招颮,先來沖陣。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刺于馬下。眾大驚。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拍馬來迎。戰到十余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于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回去了。眾諸侯回寨商議。曹操曰:呂布英勇無敵,可會十八路諸侯,共議良策。若擒了呂布,董卓易誅耳。
正議間,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后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云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里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呂布軍馬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后趕來
使用建議:選文與《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個大的場面,但突現的人物卻不同。課文學習完畢,可將本段文字作課外閱讀材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同樣是展現男人的豪氣與力量,呂布是縱赤兔舉畫戟獨步天下,陜北后生們則是踏黃土擊腰鼓威震山河。試比較兩文寫法上的異同。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文章語言的氣勢,發現句式以及用詞上的特點。
2.初步懂得民間藝術形式與其地方特點息息相關的道理。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方式:
朗讀、默讀、圈劃、討論、看短片等。
課文說明:
《安塞腰鼓》以充滿激情的筆墨向人們描寫了獨具地域特色和濃厚生命 意韻的安塞腰鼓隊的演奏唱面,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安塞腰鼓,既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征;其自身又是人類生命力量的 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還充滿歷史感和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觀看短片,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氣 勢。
許多人都從電視媒體上看到過安塞腰鼓表演,上課伊始,放映不到兩分鐘的錄像。在 具體情景中感受腰鼓隊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聲音,磅礴的氣勢,明快的節奏,匯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點?
二、整體感知: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 氣勢。
朗讀課文,用一兩個詞語分別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
三、研讀課文:結合具體語句探究本文語言特 點。
小組探究,然后班級交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探究本文語 言的特點。
1.本文感嘆句很多,有15個自然段是用感嘆句結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來表現安塞腰鼓的特點。如 “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打腰鼓的人與腰鼓的渾然一體,他們都是沸騰著生命的;“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3.本文多次運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 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組句子從多個角度描寫腰鼓、打腰鼓的人。這些喻體總的 形象特征表現為有活力、有激情、有強烈的節奏等。
4.本文大量運用排比,不僅有排比句,還有排比段,有的交錯出現, 有的一連許多句。再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隊的舞姿、雨點般的鼓點,翻飛的裝飾物——流蘇,躍動的腳步,飛揚的眼神。這幾幅 畫面猶如一組快速閃動的電影鏡頭,眼花繚亂,心魄顫動,讓人來不及細細觀看品味,只有被動地感受,被它強烈震懾,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
5.連續運用幾組反義詞,產生對比鮮明的效果。如:“這腰鼓,使冰 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閑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三組反義詞鮮明地突出了腰鼓給這里帶來的熱情與活力。
四、探究決定語言表達的關鍵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與黃土高原的關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語言表達風格等是為作者的需要服務的。
蒼涼悠遠的西北、厚重的黃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環境。西北漢子性格 剛烈質樸,處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帶水。西北人的這種生活態度是安塞腰鼓這種藝術形式產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時此地,人和鼓一體,藝術和生命同在。
作者選擇這樣節奏鮮明強烈、意象雄渾等的表達形式正是為了表現安塞腰鼓的豪邁、 奔放、激烈,西北漢子生命中奔騰的力量,以及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題探究學習,圍繞一 種民間藝術,收集整理相關材料,進行適當調查或訪談,撰寫知識卡片或者小報告。
這一環節可以看學生的情況確定研究小組成員人數與搭配,以及作業的篇幅、完成時 間等。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我從三個維度出發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掌握排比、反復修辭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并綜合運用其他語言品味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重點、難點
這篇文章語言很有特色,所以我把這堂課的重點確定為:品味語言,感受恢宏氣勢。
學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把這堂課的難點確定為:通過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過程
一、聽讀,整體感知
1.師范讀課文。生思考:這是一個___的安塞腰鼓(用課文中的詞語回答)
(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基調就有直接的感知,并為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起了很好的榜樣作用,同時通過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用文中的詞語回答更是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二、美讀,賞析品味
1、通過聽讀,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是個壯闊、豪放、火烈的腰鼓,師提問這篇文章應該用什么樣的基調來朗讀?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總結是豪邁、激昂的基調。接著就請學生帶著這種基調,放聲、縱情地朗讀這篇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是怎樣來寫出這壯闊、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提示:可從修辭、句式、字詞、結構、寫法等考慮。
(這個環節我只設計了一個能牽動全文的的主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簡化教學頭緒,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避免傳統教學中的碎問碎答,一問到底的弊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以下幾個句子: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改成“急促的鼓點像驟雨一樣;飛揚的流蘇像旋風一樣;蹦跳的腳步像亂蛙一樣;閃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樣;強健的風姿像斗虎一樣。”效果有何不一樣?(原句是短句,使語言鏗鏘,節奏急促,氣勢強勁;原句喻體提前,起強調作用,突出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2.“……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這幾個句子采用反復的修辭,使文章形成回環往復的氣勢,在結構上又是文章層次的分界點,能使文章脈絡清晰,同時推動文章情節和感情達到高潮。)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這句話采用排比的修辭使文章氣勢恢弘,雄渾有力,表現出安塞腰鼓氣吞山河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指導學生品讀這段話時可采用想象法,讓學生想象“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的情景,從而讓學生體會打腰鼓時的場景。
指導學生朗讀時可采用兩重讀,即把學生分成三大組,當第一組的同學讀到第一句話最后兩個字的時候第二組的同學開始讀第二句,當第二組的同學讀到第二句的末兩個字的時候第三組的同學開始讀第三句,這樣就能產生此起彼伏的效果,猶如一個個念頭在腦海浮現。
(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個別讀、齊讀、兩重讀、疊加讀等不同的朗讀方法,并綜合運用句式比較法、字詞替換法等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讓學生掌握排比、反復、短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從而使學生明白安塞腰鼓的內容與語言相一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圈點勾畫法。我在這里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個環節具有很強的不可預見性。)
三、默讀,探究主題
1.默讀后,請生回答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達什么?
(文章的主題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如:“歌頌陽剛之美”;“歌頌民族藝術”;“表現西北人想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愿望”……)
2.那么這篇文章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交流后師打出自己對此文的感悟:
人,活得要有一股勁!
這勁,是生命力,是上進心,是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撓的精神!
學習上,要有一股猛勁;
事業上,要有一股牛勁!
有勁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四、延伸課外,創意展示
一起來看新浪網上的一則消息:
“安塞腰鼓”將成注冊保護品牌。
聞名國內外的腰鼓之鄉安塞縣,近日向有關部門申報注冊“安塞腰鼓”的知識產權。
屆時,“安塞腰鼓”將成為安塞縣新的經濟產業。安塞縣是全國有名的文化大縣,安塞腰鼓更是聞名天下。全縣有5萬多農民會打腰鼓,有20xx多農民靠外出打腰鼓賺了錢,年創收入百萬余元。為了將這項民間產業做強,安塞縣政府投資將腰鼓這項藝術在國際互聯網上滾動宣傳,提高知名度。目前該縣已準備好有關材料,近日內將上北京申報注冊知識產權。
(看后)為了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能成功注冊知識產權,請同學們為“安塞腰鼓”擬一則廣告詞為其做宣傳,如果你的創意被采納,我想,安塞縣文化局將會發給你請柬,特邀你親臨黃土高原,現場觀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運用排比、反復等修辭。(先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再把本小組內最有實力的一則作品在全班交流。)
五.作業設計
1、收集有關描寫聲音的文字。
2、調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寫一篇文章。(選做,體現作業的層次性。)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課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
《安塞腰鼓》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揚的活力。
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宣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是學生學習、感悟的好素材。
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閱讀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層次尚淺,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培養,特別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是很緊密的文章,學習起來更是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朗讀課文,理解主要內容,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2、能力目標:立足課文,注重感悟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標: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的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我們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的。
教學流程:
一、動畫導入,激發興趣
1、欣賞安塞腰鼓的表演,說說看后的感覺或者讓你想起了些什么?
2、簡介安塞腰鼓
3、簡介作家劉成章及其作品
二、初涉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說說這是怎樣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對其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課文中的內容,讓學生自主研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2、四人小組分工朗讀,右上角的學生擔任組長,邊讀邊尋找文章的美點。讀完后在組內用“我覺得這篇課文很美,美在——”的句式敘述出來,再推選同學準備全班交流。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學習。比如,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從四個方面來描繪安塞腰鼓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最喜歡的來學習,一切以學生為主。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主要是采用"朗讀"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1、指導學生采取"替換式品讀",目的是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所謂替換式品讀,就是將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變為別的形式再讀,比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將文中的排比句改寫成內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體味。
2、指導學生采取"評點式品讀",目的是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學生可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從字、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體會作者對語言的錘煉。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一定的點評。
四、拓展延伸,內化語言
1、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讀讀背背
2、欣賞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試著用上排比、反復等修辭。
五、總結升華,布置作業
1、學生總結:說說自己的收獲
2、教師總結,提出要求,布置作業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努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開展研究性閱讀,以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實踐新課標的理念。
1、突顯主體地位,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點撥、扶助,盡量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創造條件。比如,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對于我們南方的學生來說,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對課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的內驅力和積極性。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發現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并及時給予鼓勵和欣賞,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喜悅,能更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朗讀課文,學生感情不到位時,可以鼓勵說:“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能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也讀出來,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試試!”當需要學生齊讀時,又可以鼓勵:“老師始終相信,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成功而快樂,為他們的困惑而出謀劃策,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有了安全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習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煩為簡,構建簡明的教學主線
課堂上的時間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定量,煩瑣的提問應答,冗長的情節分析,會失落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學時,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變“煩瑣”為:“簡易”,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讀去練,有更廣闊的空間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學習能動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設計了兩個中心問題:(1)作者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安塞腰鼓?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時,緊扣課文語言,說說對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覺得這篇課文美嗎?美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課文。這兩個問題串成一條比較簡明的教學主線,從而支起整個教學框架,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還課堂的主動權于學生。
3、板塊化軟性設計,體現教學彈性
板塊是指在一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的大部件。軟性設計是指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學設計而一成不變的執行的,而是充分考慮到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教學過程的多變性,根據課堂的實際進展,及時反饋、調整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過程的現場生成。
《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體部分)分別是從“宏偉的場面、雄壯的鼓聲、擊鼓的后生、奇麗的舞姿”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好一個安塞腰鼓”。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板塊研讀,而且選擇同一板塊的學生可以一起學習研討,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時,也不一定要按照課文的先后順序依次交流。學生對哪個板塊最感興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個,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現教學設計的彈性。
4、以讀為本,讀悟結合,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語文是有聲的藝術,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朗讀,對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朗讀是理解、感悟、積累語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氣勢恢弘的散文詩,對這樣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導學生朗讀,從誦讀中體會它的氣勢,實現整體感悟。對一些精美的語句,可采取“替換式品讀”、“評點式品讀”,從而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意蘊美、情味美。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與反復,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讀中產生共鳴,得到提升,從而達到“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本著體現教學的重點、難點,清晰、美觀、提綱挈領的反映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 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 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4課《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出的優美豪放的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頌歌。作者通過一群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茂騰騰陜北后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壯闊、雄渾、激越、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民間文藝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了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后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語言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在內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統一。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顯得鏗鏘激昂,同時還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間的排比,交錯出現,一個接一個,使內容表達得更加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排比句、感嘆句對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發的生命律動的。
(3)領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訓練朗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氣勢。
(5)培養捕捉關鍵語句的能力,鍛煉理解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多媒體演示法、審美欣賞法、多種形式朗讀法等。
3、情感價值態度觀目標:
(1)朗讀品味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語言表現聲音的藝術美,感受音樂壯美的一面,領悟生命力量的偉大。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難點]
1、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突破]
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于生活在南方或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松多了。
這是一篇氣勢恢弘的散文詩,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鏗鏘激越,對于這樣的文章,一要指導學生多誦讀,從朗讀中體味它的氣勢,實現整體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二是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啟發學生自己發現文章的內容美、形式美,通過討論,揣摩句子含義,實現語言文字的內化。整個過程以“朗讀”一線貫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設計理念]
語文的特點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給你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語文素養。它會給你啟迪,給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讓你感受到美。《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應美讀,好文章只有用心誦讀,才能品味出內在的美。學習這一課,我想主要通過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突出對文本誦讀的要求。讀法多種多樣,聽讀、范讀、齊讀、讀中品味。同時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停頓、升降的指導。在朗讀中,學生通過形象生動、鏗鏘激越的語言,讓學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現的對于沖破束縛與阻礙的渴望,領會作者對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贊頌。
[教學準備]
1、讓學生查閱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查閱工具書,
掌握生字詞。
2、將相關的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
3、腰鼓。
[授課類型]
講讀課
[教學課時]
2課時
[授課時間]
2007年8月3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表現出來的生命中奔騰的力量和陽剛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及排比句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腰鼓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手指課件中的地圖)這里是我們祖國廣袤的大地中的一小部分,它叫安塞,位于黃土高原上,延安以北,素有“腰鼓之鄉”的美譽。俗語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厚重的土地,簡樸的窯洞,咆哮的黃河,養育了樸實豪放的陜北人。而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更是粗獷、雄渾、動力十足,被稱為“中華第一鼓”。瞧,一群茂騰騰的后生打著富有節奏的鼓點,邁著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們走來了。
2、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學生欣賞。
3、同學們,欣賞了這精彩的表演場面,你對安塞腰鼓有了怎樣的認識?你
的心中必然會有所觸動,此時你的內心洋溢著怎樣的情感?生交流評議。
4、過渡語:這驚心動魄的場面,這酣暢淋漓、富有動感的藝術,要形象地描繪出來,確實不易。那么,如何用無聲無色的文字把它寫的有聲有色有氣勢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共同來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所寫的——《安塞腰鼓》(齊讀課題)。讓我們看看作者是用怎樣的妙筆,將這一民間藝術的奇葩展現出來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2、學生對老師的朗讀做出評價。
3、學生試著像老師一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全文。
4、此時,你對安塞腰鼓又有了怎樣的認識?(出示:這是 的安塞腰鼓。)可以在安塞腰鼓前加一個詞來概括安塞腰鼓給你的感覺。(如“亢奮”、“豪邁”、“驚心動魄”、“震撼”、“火烈”、“壯闊”、“磅礴”……)
5、讓我們讀準同學們所說的這些詞語。
(出示詞語:)
狂舞 火烈 亢奮 晦暗 羈絆 碰撞 搏擊 燒灼 奔突 輻射 淋漓 震撼 恬靜 顫栗 磅礴 豪邁 驚心動魄
相機理解詞語意思,通過查詞典、聯系上下文等多種方式理解:亢奮、羈絆、豪邁等詞。
相機個人讀、齊讀,讀準:亢奮、晦暗、羈絆、淋漓、顫栗、驚心動魄等詞。
6、默讀全文,思考:文中關鍵句是哪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指名多讀,讀出“好一個”。
三、品讀課文,賞析探究:
1、“好一個安塞腰鼓”中的“好”體現在哪兒?再讀課文,用“好在……,你看(聽)……”的句式說一說。指導反復朗讀:指名讀、比讀、齊讀……
如:①好在蓄勢待發的后生美,你看,他們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②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場面。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③好在鼓聲的巨大力量。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
④好在有茂騰騰的擊鼓后生。你看,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⑤好在變幻的舞姿。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2、提問:這樣“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聯想到什么?用一、兩個詞寫下自己的感受再談一談。(這樣的感悟對于學生來說有難度,學生自由談,點到即可。)
如:①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有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
②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③歌頌陽剛之美,一群茂騰騰的后生,他們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表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④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不必患得患失。
3、品味語言:
(1)真是“好一個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如此氣勢恢宏,還離不開作者酣暢淋漓、富有動感的精彩的語言描述。請同學們畫一畫自己認為精彩的詞或句,用“我喜歡 ……”這個詞或句子,“因為…… ”的句式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老師先舉一例:我喜歡“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個句子,因為句子中的反義詞用得好,在強烈的對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句子還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增強了節奏感,充滿了旋律美。
(2)學生自讀品悟。
(3)交流,教師作適當的指導、歸納:
①句式上:
作者多用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如:“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②修辭上: 大量運用排比。
a、有句內的排比,如: a.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b.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b、有句與句的排比,如: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c、有段與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體會排比句的作用: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語句汪洋恣肆,表現出安塞腰鼓氣吞山河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4、小結: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與力量的禮贊,為了表現生命掙脫束縛、沖破羈絆、撞開閉塞的雄渾粗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和諧。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5、配樂朗讀,體會情感,品味語言。
四、引思設疑、布置作業:
1、如此的安塞腰鼓,如此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面對貧困閉塞的黃土高原,作者有著高度的贊美,作者到底想通過安塞腰鼓來表現什么?贊美什么?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安塞腰鼓》。
2、作業(遷移練習):
(1)積累詞語,收集文中好字好詞。
(2)背誦你認為精彩的語句,并摘抄筆記本上。
(3)模仿課文的排比句,仿寫句子。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主題。
2、指導學生朗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3、理解排比等修辭手法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安塞腰鼓蘊含的生命力量。
【學習難點】
課文主題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激趣,營造氛圍
屏幕上出現黃土高原畫圖,吸引學生注意力。
同學們你們愛家鄉──秀山么?了解她特有的文化想象──花燈么?其實,在中國這片古老而神奇的黃土地上,也有她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們自己的搖滾和勁舞。它就是融搖滾和勁舞為一體的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奇葩──安塞腰鼓。有人形容: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熊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
下面請同學們觀賞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看看上面的形容是否恰當(播放視頻)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寫什么?)
1、師生合作朗讀課文:1段~12段播放音頻;13段~21段學生齊讀;22段~29段個別學生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概括內容──本文描寫了:表演安塞腰鼓的場景。
寫出了:宏偉的場面,磅礴的氣勢,狂放的動作,生命的能量。
三、精讀文段,體會意蘊、寫法(怎么寫)
1、把握朗讀要領:
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朗讀才能讀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要領:帶著熱烈的情緒,較快的語速,高昂的語調,把握重音,以跳躍性的節奏朗讀。
2、體會寫法(以第六自然段為例):
教師示例: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通過排比、比喻,層層遞進,突出安塞腰鼓帶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力(發狠、忘情、沒命)和視覺上的沖擊力(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人鼓合一──顯示出高原生命的火烈。其中運用短句,營造了激越的氣氛:
⑴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喻、排比、反復、擬人。
排比: 句子內部的排比、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
句子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句與句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使用時,有單獨使用的,也有與其他修辭手法綜合運用的。
反復: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本文中反復常常是與排比結合起來運用。
⑵短句疊詞的運用:營造激越的氣氛和節奏
⑶了解語言特點:氣勢充沛 節奏鏗鏘 感情強烈
3、品味語言(生動美、意蘊深):
“我就是我,我的感悟與眾不同”
請用“好一個 安塞腰鼓,你看(聽) ”的句式表達出來。
示例一: 好一個鼓聲激越的安塞腰鼓,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作用:運用反復,渲染了氣氛,強調安塞腰鼓鏗鏘激越的聲勢,鼓聲已深入到觀眾的心里。
示例二: 好一個舞姿變幻的安塞腰鼓,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
作用:通過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學生領悟:好一群敲擊安塞腰鼓的后生,你看,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作用:通過排比,從不同方面:力度、速度、幅度,贊美后生磅礴的激和力量
四、理解主旨(為什么寫)
1、你認為作者借安塞腰鼓主要想歌頌什么?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歌頌黃土地上的陽剛之美,歌頌承載這一生命的黃土地,歌頌黃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歌頌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2、西北現在好象成了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你認為作者為什么要歌頌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西北漢子呢?(17自然段)
過渡:“安塞腰鼓”既是陜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
這一切都與陜北古老的歷史有關。自古以來陜北就是邊關要地,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軍30萬鎮守陜北、筑長城,防止匈奴入侵;到北宋的文臣武將,(韓琦、范仲淹、沈括)來此領導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戰爭,再到明朝時期九鎮之一的“延綏鎮”長城,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勵邊關將士沖鋒陷陣的號角,也是將士們征戰凱旋的歡迎曲,盡管時過境遷,但這種激和力量卻深深地根植于陜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20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央進駐延安13年,以及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國,在某種意義上,“安塞腰鼓”所釋放出的能量,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征。
第十七自然段──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此句是說也許有人認為,黃土地上的農民已經被歲月的風霜、土地的貧瘠、生活的貧困折磨得喪失了生氣。沒想到竟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因為他們有韌性和堅強,這是他們力量的源泉。
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并沒有因為生活的貧困和封閉而喪失希望,他們有韌性和堅強,生命中奔突的能量終有一天會噴發的。那么這片土地就是有希望的!我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所以作者要竭力歌頌這片土地。
是啊,我們的民族顯然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難,太多的束縛和挫折,但我們總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祖國、走進了一個令人振奮和自豪的新時代,只要我們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膽創新,勇于開拓,我們就一定能夠再造輝煌。
讀完這篇激飛揚的散文,我們對安塞腰鼓有了新的認識,從心中對黃土高原上的人們油然而生敬意,讓我們帶著敬意,帶著激再讀課文。
結束語: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安塞腰鼓的隆隆鼓聲還回響在我們耳邊,那一群茂騰騰后生的英姿浮現在我們眼前,生命的火花已綻放在我們心底!好一個安塞腰鼓!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 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 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11
每個人都要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我的學生因為上我的課而感到是一種幸福,那三尺講臺是我夢想的舞臺,那里寄托了我所有的感情。年少的時候輕狂,無所畏懼,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什么都想嘗試,什么都敢嘗試,豪情滿懷的我就像那安塞的腰鼓一樣隆隆的在課堂上演繹者自己的夢想。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是美妙的,當我以無知者無畏的精神走上講臺演繹《安塞腰鼓》的時候,它卻當頭一棒讓我清醒的看到了那個淺薄、浮躁的我。那節課上的無滋無味,看似華麗的導入,自我陶醉式的朗讀,活生生割裂的分析,把一篇蕩氣回腸的《安塞腰鼓》弄的支離破碎,加上不太精彩的調撥,學生在緊張中度過了35分,常舒一口氣后逃離了現場。記得當時老關親切的安慰我說:“不錯,比在學校強多了。”那一刻,我羞愧的無地自容。此后,我消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很失敗,甚至質疑過自己是不是不該做一個語文老師。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我自己舔著傷口,常常反思自己。潦草的筆記,壓抑不住的煩躁,最喜歡的書早以蒙上了灰塵,課堂那不用麥克就可以響徹走廊鏗鏘有力激情飽滿的聲音不在,而取代的是焦躁嘶啞低沉毫無情感的低語。
做不到像徐志摩那樣的瀟灑,揮一揮衣袖轉身離去,因為講臺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我引以為豪的夢想。離去還是繼續?混日子還是奮發圖強?像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恍惚的我,走路會撞到柱子,吃飯的時候會愣神。偶然又翻開那我最喜歡詩集。汪國真的詩句驀地跳將出來: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這不曾是我最喜歡的詩句嗎?為什么現在的我如此不堪,曾經校歌的誓言忘記了嗎?-----我們是年輕的師范生,努力學習園丁本領本領,不忘人民囑托,牢記黨的叮嚀,干撒滿腔青春血,換來延邊桃李紅、不能就這樣放棄,我倔強的昂起頭。慢慢長夜有了我翻看案例的背影,精彩紛呈的假日里有我奮筆疾書的寂寞。看著累加的筆記,心里莫名的喜悅,近了,更近了,頭腦由混濁漸漸的清晰。
當我的聲音又變得洪亮,狂魔亂舞的草體,變成端端正的楷體,我的心透亮了,少了點浮躁,多了點沉穩。
如果我在講《安塞腰鼓》,我會怎樣講?我會和學生一起以課桌為鼓,雙手為錘,和著那鏗鏘的節奏親身體驗一下什么叫激情四射,酣暢淋漓。我會讓學生用語言在現那鼓點隆聲震天,感受激蕩的生命和沖破束縛磅礴的力量。我會讓學生逐層撥去語言的.外衣,深入語言的深處體會安塞腰鼓所承載的生命的,赤裸裸、霸道、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讓學生感受內在的思想必須依賴外在的形式表現。學生會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掌握知識的情感,從而喚起對知識的興趣,學生因認識世界,而認識自我,從而喜歡語文。
厚積薄發是徹悟后我最大的收獲。要給學生一杯水以不是一桶水那么簡單。也許我要學習的更多,所以我必須彎下腰勤勉的學習,再學習。因為我的安塞腰鼓,是我的夢。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12
教與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亢奮、晦暗、羈絆、冗雜、嘆為觀止”等詞語。
(2)、體會排比句的含義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恢弘的氣勢,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關鍵語句,體會文章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散文是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贊頌,是對民族魂魄的禮贊,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動和力量,豐富文化素養。
教與學重點:
1、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韻律和氣勢。
2、品味語句,體會語言的節奏美和詩意美。
教與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與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氣勢恢弘,詞語簡潔有力,句子鏗鏘激越。學習本文以朗讀一線貫穿,以充分誦讀中體會它的情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2、聯想想象法。本文是對生命、力量的禮贊,有著雄渾奇偉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并通過多媒手段的輔助,加深對安塞腰鼓場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義。
3、研討法。對課文有關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擴展理解,如從歷史和現實角度研討。
課前準備:
預習全文,掌握積累文章字詞。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有關作者劉成章,黃土高原風情,安塞腰鼓的歷史資料、圖片,進行整篇成文,拓展學習空間,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教與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伴奏》
古老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風沙滿天。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貧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卻產生了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安塞腰鼓。俗語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和符號。這一切均與陜北古老的歷史有關。陜北高原自古以來就是邊關要道,連接中原農業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時期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鎮守陜北,防止匈奴內侵;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來到陜北領導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戰爭……可以說,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勵邊關將士沖鋒殺敵、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們征戰凱旋的歡迎曲。它氣勢磅礴,充滿激情與力量,是生命的舞蹈與狂歡……
今天,我們將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樸實”“沉穩”的陜北漢子,他們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訴說什么?
(隨導語多媒體展示):黃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圖片
(多媒體展示):安塞腰鼓影片
2、走近作者劉成章。(多媒體展示)安塞腰鼓的課題,作者介紹。
劉成章,生于1937年,陜西延安市人,現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安塞腰鼓》寫于1986年,它是一曲陜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頌歌,是一首黃土高原沉實、厚重內蘊的詩性禮贊。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結合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
2、聽課文范讀,思考:聽了老師范讀后,請你說說整篇文章給你內心的感受是什么?請用一個詞語概括。(震撼)
3、學生和樂自讀,體會意緒與語氣節奏。思考: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法指導:聽朗讀時要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鼓聲起之前,沉穩、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間主體部分,激越、昂揚、飽滿、迸發,快中有層次;鼓聲落,讀書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稍慢。
4、學生集體朗讀,揣摩文章蘊涵的思想感情。
溫馨提示:集體朗讀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課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可安排1名語感較好的同學誦讀;9、10、11段可由3人分別朗讀,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處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學齊聲讀。
(二)讀出自我,合作交流
1、本文大量運用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方法,語言氣勢充沛,節奏鮮明,感情強烈。請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使用排比和反復的語句,體會表達效果。
2、學生誦讀所勾畫的語句。
3、請學生就課文的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簡要評述文章美點。
學法指導:學生自主批注,小組內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中去發現,去品味,去表達,進一步通過品味讀,領悟作者對安塞腰鼓的贊美與文字之美。
師適時引導學生重點品讀18節,27節。總結表達強烈的感情,可以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增強語勢;還可以運用短句,節奏鮮明。
4、請學生分組品讀,根據文中描述用“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對安塞腰鼓進行概述、評價,空缺處可填詞、短語、句子。
教師示例:“源于古老厚實的黃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填寫內容突出安塞腰鼓的地域風情)
(三)重點賞讀,質疑探究
1、結合課后研討和練習第二題分析。
A、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那么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么?是什么“束縛”“羈絆”“閉塞”了“那么一股勁”?)
B、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
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過著貧困生活的農民,哪里來的那么強大的力量?)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D、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為什么聽到這樣的“雞啼”?)
2、教師提問,學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有關文章的主旨,有多種見解。聯系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理解。
(2)西北現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作者為什么這樣歌頌西北漢子?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由此特征,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于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后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鑒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 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并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并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于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 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于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后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里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么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么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里?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并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后說出好在哪里。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困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于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
2、能夠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并把它們運用到平常的寫作當中去。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二、學法引導:
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于生活在南方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松多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過聯系生活,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認識即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讀能感受到語言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動。
2揣摩法:對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關鍵語句,應當仔細揣摩品味。
五、媒體設計
1、腰鼓表演片段。
2、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流程
課前,我播放了一段關于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雄渾壯闊的場景。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壯闊的安塞腰鼓,請同學們端起書,齊讀課文,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學生齊讀課文。
2、請學生從字音、停頓等方面,對自己的朗讀進行點評。
(二)探求新知
1、請同學們,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課文中,作者多次運用相同的句子來反復贊美安塞腰鼓,同學們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確:
好一個安塞腰鼓!(13節)
好一個安塞腰鼓!(17節)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22節)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節)
3、這些句子反復出現,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還點示了課文的層次,使得課文結構清晰,請自由朗讀課文7—24節,用//劃分層次,并且在每一個層次中,尋找一個詞語,作為這個層次描寫的主要內容。”并分男女兩組,派代表上黑板板書。
明確:舞蹈、響聲、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語言美。
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聽)。”句式來說。并說說這些句子為什么美?例句:蓄勢待發的后生美,你看,他們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4、主旨探究
(1)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資料表明:黃土高原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2)安塞腰鼓有什么內涵?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小結:
1、排比反復旋律美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復,形式上力求多樣,富有變化。排比又有句內的、句之間的、段之間的。(請找出例子)
2、短句短語激昂美
3、節奏明快雄渾美
(四)反思提升
我們要進行一個演讀活動,要求讀出氣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我給同學們發了一份演讀稿講義,大家推薦男領由于越同學擔任,女領由單昕哲同學擔任,花三分鐘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讀的內容。
演讀開始:
(男領)看!——
(女領)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眾合)好一個安塞腰鼓!
(男女領)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女合)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男合)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女合)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眾合)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男領)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眾合)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女領)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眾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男合)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眾合)好一個安塞腰鼓!
(男女領)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眾合)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男女領)好一個黃土高原!
(眾四步輪讀)好一個安塞腰鼓!
(五)作業。
1、將精彩的語句抄在積累本上。
2、完成活頁和試題優化。
八、板書設計
1—4:(安靜)的腰鼓
安塞鼓5—27:(隆隆)的腰鼓5—13:宏偉的場面14—17:雄壯的(響聲)
18—22:擊鼓的(后生)
23—27:奇麗的(舞姿)
寂靜28—30:的腰鼓
九、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我不去講,學生自己看書能回答的問題,我不回答。同時,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創設,先在課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讓學生在感性性對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節課,我還重視學生的讀。有全班齊讀,有男女生分角色讀,有領讀,更有對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讀。
當然,任何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在本節課上,還存在著不少缺點需要我今后改進的:
1、教學的目標的確立,還有不明確的地方,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有與教學目標不符的地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視頻,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視頻還不夠典型。而且播放的順序還可以更靈活一點。如放在品析語言后面。
3、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對個別學生的提問次數過少,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無論如何,這一次研究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成長財富,我都會好好的總結,認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學之路能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