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2篇)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1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同學們,課前通過互聯網搜索,你對中國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
2、共同交流。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進入六年級,應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互聯網搜索的引入,也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把進入課堂的學生當做一張白紙,而應該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以生定教。)
二、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同學們,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
2、下面我們就來做個游戲,猜猜下面出現的分別是什么地方的民居。
(出示老師課前以“民居”為關鍵字在“百度圖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搶答。搜索的'方法學生在信息課中已掌握,這里不必現場演示搜索)
3、小結學生回答情況。
4、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讓人眼花繚亂了。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前讀了這篇課文,大家知道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兩種民居?
2、就讓我們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
3、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后劃出不懂的詞句。
4、先聯系上下文或利用“百度詞典”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如:閩西南粵奇葩夯筑竹篾)
5、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6、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畫一畫。
四、自主研讀,了解民居
小組合作學習課文,體會民居特點。
五、體會說明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六、拓展延伸
1、中國民居各具特色,比較出名的還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腳樓等課后請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搜索去了解它們,每個小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小報。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臺詞。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光盤上課,使學生積極參與和互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奴隸們的悲慘命運和斯巴達克的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學重點]
斯巴達克啟發奴隸弟兄們訴說苦難,動員奴隸們起來反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臺詞。
[課前準備]
電視機、DVD、光盤
[教學設計]
一、友好見面,確定伙伴。
同學們,今天我請來了一位電視老師,她將帶領我們一起進行一堂語文課的學習,而且電視當中還有一些同學,他們就是我們的學習伙伴。來,和他們打聲招呼吧!(播放光盤:師生問好)在學習的過程中,電視里的老師和同學們會給我們一些建議和幫助,所以你要認真聽,他們和你在說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與電視機里的師生互致問候,意在建立友好關系,更好地實現現實課堂與媒體的聯系。)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光盤:一個奴隸與老虎廝殺,打死了老虎,又與五六個奴隸自相殘殺,其中幾個奴隸慘死在斧頭下,其余的膽戰心驚,看臺上的觀眾高聲狂叫,看得非常開心。)電視里老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這段影片,你們想說點什么?
現場學生自由匯報,談感受。
2.過渡:看看他們有沒有同感?(播放光盤:電視里學生的回答)
3.小結:這是發生在古羅馬那個奴隸制度國家中的一件事情,當時奴隸主可以任意的宰殺自己的奴隸,他們把奴隸中最強大的挑出來做角斗士,而這種角斗的結果是只能剩下一人遍體鱗傷,更殘忍的那就是全部死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奴隸英雄就是發生在這個殘酷社會中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同學們打開書,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電視里教師的提問,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之中,同時電視機里學生的回答與現實課堂形成有效的互動交流。)
三、愉快合作,探究新知。
1.發現了嗎?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有點特別,它是一個(生回答:劇本)。那么劇本和我們以前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呢?請同桌的兩個同學,一人翻著原先的一篇課文,另一人打開今天要學的劇本,認真觀察,比較分析,有什么不同?
(1)同桌合作交流,自由匯報。
(2)師小結:在劇本里,它把時間、地點、人物、布景一行一行地直接列出來;劇本里都是人物的對話和括號里的說明,這些說明告訴我們人物的動作、語氣、表情和故事的情節變化。
(3)過渡: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看看伙伴們發現了沒有?(播放光盤)學生觀看電視機里伙伴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在學生深入探討形成較為理性的認識后,再播放電視機中學生的想法,實現了思維的碰撞,達到了教學成果的共享,突破難點內容的理解。)
2.電視里老師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開始閱讀這個劇本了。看看劇本中講述了發生在殘酷的奴隸社會中的一件什么事?
(1)這次讀書要解決什么問題?
(2)生回答。(劇本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3)聽得很認真。劇本講述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好,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
(4)生讀書,自由匯報。
(設計意圖:時時關注學生與電視里師生的聯系,強化學生與媒體的互動。)
(5)師小結:主要內容就要說清楚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
3.這就是著名的斯巴達克起義。劇本你們都讀懂了,那對于這樣一個作為劇本的課文,你們還想做些什么呢?(生:分角色朗讀)這是個好主意,聽聽電視里同學給我們的建議。(播放光盤:電視里學生對分角色朗讀談自己的想法,想讀哪個部分,為什么要讀這一部分,如何讀好這些臺詞。)
(1)請你們也向他們一樣,三五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練習分角色朗讀,開始。
(2)生分小組練習分角色朗讀。
(設計意圖: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有感情地朗讀是個難點,此處不時時機開發豐富的光盤資源,讓學生在同齡人的影響下,愉快、有效地進行朗讀訓練。)
(3)好,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讀得最好?先聽聽伙伴們的朗讀。(播放光盤:電視里學生的朗讀)
(4)看哪些組勇敢一些,面對挑戰不退縮。(現場學生分角色朗讀)
(5)評價朗讀:哪組讀得好,好在哪里?
(6)師小結:我們就把好的地方吸收過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設計意圖:創設挑戰的教學情境,使相對不變的光盤資源活化,從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實現創造性地光盤教學。)
4.同學們,剛才我們分角色朗讀了課文,現在你知不知道,為什么斯巴達克要帶領奴隸們起義呢?
(1)生自主思考,與同桌交流,自由匯報,師根據生匯報適時板書。
(2)大家有自己的理解,不錯!看看伙伴們是怎樣認為的?(播放光盤:電視里學生的回答)
(3)師小結:有壓迫就有反抗,每個國家都是這樣。在舊中國,人民為了當家作主,也進行了許多起義。田漢、聶耳還創作了振奮人心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設計意圖:十根手指有長短,讓學生用辨證的觀點看待自己和合作伙伴,尋找差距,取長補短。)
四、拓展延伸,鞏固升華。
1.(播放光盤:電視老師概括總結全文并布置課后作業)
2.這節課我們與電視機里的老師和同學一起上課,大家一定很開心。相信你們也有很多收獲,談談你的收獲,好嗎?(生談收獲)
3.今天,和電視里的老師和同學合作得非常愉快,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他們該走了,讓我們一起道別!(播放光盤:師生道別)
(設計意圖:共同回顧,梳理學習內容,再次實現認知的共享。)
[板書設計]
奴隸主殘無人道
22.奴隸英雄、
斯巴達克奮起反抗
奴隸們積極響應
《奴隸英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根據意大利作家喬萬尼奧里的《斯巴達克思》相關片段改編的。課文用獨幕劇的形式講述了兩千多年以前發生在羅馬城里斗獸場上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奴隸主貴族的罪惡和奴隸制社會的黑暗,熱情地歌頌了奴隸英雄斯巴達克的反抗精神。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踴躍參加表演,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并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先是初讀課文,引導發現課文特點;再讀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在這一方面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按老師指導的方法讀課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隸,奴隸們的生活、命運怎么樣?他們為什么起義?誰是奴隸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讓同桌交流討論,然后,全班交流,教師相繼點撥。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斯巴達克與眾奴隸的對話和起義部分。讀出奴隸們對奴隸主的控訴,讀出斯巴達克的英雄氣概。最后讓學生進行表演,表演后相互評議。這樣教學達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3
《桃花心木》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同學們我們來做個游戲好不好?考考你的記性。出示圖片你們一邊欣賞一邊去記圖片上的文字,看看誰記得多。最好是連圖片的樣子也描述出來。比比誰記得最多,老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沒聽出激情。再來一遍。桃花心木,多么好聽的樹名。
2、欣賞激趣:(課件播放)
同學們請看,這就是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這桃花心木啊,是那么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這桃花心木你們喜歡嗎?來,讀讀這段話。(齊讀)
這片茂盛的樹林是怎么種植而來的?從文中我們又可以獲得哪些啟迪?這節課繼續來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桃花心木》。
二、復習回顧、整體感知:
(一)、整體回顧。
通過上一節課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先寫什么又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指名說)
(先寫了種樹的種樹方法很怪。課文這樣種樹的原因。最后寫了“我”的感悟。板書:怪、因、悟。)
(二)、學生初談感悟,方法點撥。順勢探究新知。
1、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指名說)
同學們,愿不愿意談談你們讀了文章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找出文章的中心段。
三、合作探究深讀感悟
(一)、感受樹人之道
1、出示: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1)、讀這句話。
(2)、文段中有一個很關鍵的詞語,并且連續出現了兩次。(不確定)你怎么理解這個不確定的?
(3)、課文寫這段話的前提是先寫了是什么?(桃花心木)要想更好的理解這個詞,理解這句話。先看看樹的這種不確定?(指名讀)
出示:
桃花心木,
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樹的不確定可能會有哪些?(遇到干旱洪澇,狂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種樹人是怎樣給桃花心木制造這些不確定的?(從而使它們)---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出示:
樹苗種下以后,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并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為什么要讓桃花心木接受這樣的考驗?讓樹木能夠接受種種的考驗!種樹人的一番話道出了其中的玄機,讓我們細讀種樹人的兩段話。
2、出示: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
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
(1)、指名讀。
(2)、說說你從這兩段話里讀又懂了什么?談談你的體會。(適時板書:樹成材,扎根汲水)
(3)、小結。種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那漫漫的歲月中,不可能像種菜或種稻子那樣能夠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只有------才能------
積累名言;萬物競天,適者生存(出示讀記。)
(4)再來讀這段話。
種樹人的話能不能讓你心服口服?多么有說服力的話(5)、體會這兩段的異同。(出示)
同學們在來看著兩段話說的是不是一個意思?(是)但為什么要分成兩段寫呢?(指名說)
A小結:前一段從正面告訴了我這樣做的原因。而后一段則是從反面告訴了我不這樣做的后果。這樣結合論事說理說的更明白,更清楚、更有說服力。
(6)寫法練習.
正反面的結合,還有關聯詞的運用你們能不能試著來說服這位固執的媽媽?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4
來自福州錢塘小學李清華老師的這份《出塞》教學設計,能緊密地結合我們這次培訓所貫徹的理念和觀點,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體現了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總體上看李老師的這份教學設計,它包括了課程標題和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闡述,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設計,幫助與等內容。現具體評析如下:
1、完整性和規范性
李老師的這份《出塞》教學設計體現出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所有必需的環節都明確地寫出,而且前后一致,因此這是一個整體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各個要素地簡單的堆砌。
(1)教學目標闡述
李老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不僅反映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而且體現了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差異;目標的闡述清晰,具體,不空洞,不僅符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而且便于教學中進行形成性。
(2)學習者特征分析
李老師對于學習者特征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較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這是從認知特征,起點水平和情感態度準備情況進行分析,明確地列出學習者的特征。
(3)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在《出塞》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多種教學策略的綜合運用,創設情境法和拓展閱讀法優化組合;這種教學策略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能夠成功實現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和策略一致,符合學習者的特征,教學活動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活動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李老師在《出塞》教學設計中充分發揮了課件媒體的優勢,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促進了課堂的教和學。
(5)教學過程設計
李老師在《出塞》教學設計中教學思路清晰(有主線,內容系統,邏輯性強),結構合理;注重新舊知之間的聯系,重視新知識的運用;教學時間分配合理,重點突出,突破難點;有層次性,能夠體現學生的發展過程。
(6)教學設計
李老師《出塞》的教學設計中有明確的內容和標準;有合理的朗讀練習,讀的內容,次數,方式合理,有層次性,既能落實雙基要求,又注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針對不同的結果及時的反饋,而且以正向反饋為主。
(7)和幫助
李老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和困難有所估計,并提出可行的幫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課后;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習的主題。
2、可實施性
李老師的《出塞》教學設計具備有良好的可實施性:
(1)時間因素。李老師在運用此的教學時,所需時間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師的教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得當。
(2)環境因素:李老師設計的這份教學設計對教學環境和技術的要求不高,可復制性較強,操作方便。
(3)教師因素:《出塞》這份簡單可實施,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特點及其預備技能;
(4)學生因素:李老師針對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預備知識,技能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較合理。
3、創新性
李老師的這份《出塞》這份教學設計,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法上有創新,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體現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有效應用。
1,創設情境,強化感受
《出塞》一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方面困難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有創意地表達。本節課中,李老師注重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凄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完全把學生帶入到征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2,以詩解詩,促進感悟。
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淀缺乏,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李老師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李老師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了解邊塞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相機出示了四首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詩歌——高適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邊塞古戰場的了解,認識它的荒涼寂寥,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愿,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
李老師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李老師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后,李老師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學生只做到語氣語調語速上的模仿,內心內的情感并沒有與詩人達到共鳴。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生字詞,積累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母在孩子講述過程中的心境變化,品味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重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和感受課文中表現的父母對孩子的深切的關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父親和母親情緒、心境的變化的描寫,感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教學時間:2課時
二、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
A.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注。
B.思考:這篇課文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關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關金翅雀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親情,走進愛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感受著父母給予我們默默無聞的愛,這是我們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會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課前大家搜集了關于金翅雀的相關資料,誰來說說關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學生簡單交流)
二、檢查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
2.小組內相互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3.教師出示整理的生詞和容易讀錯的詞語,指名朗讀。
4.小組中輪讀課文,互相傾聽,爭取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三、檢查預習第二項:
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關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細讀課文,感悟理解文章內容。
1.提出中心議題,學生自讀自悟。
中心話題:默讀課文,找到在孩子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樣的?父親、母親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勾畫出相關語句,多讀幾遍,并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書的旁邊。
2.小組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結合中心話題,全班交流。
重點引導:
描寫人物心情的語句:
如在描寫父親為孩子的安全擔憂的時候,文章運用了“和母親一樣提心吊膽地聽著,幾乎屏住了呼吸”;隨著兒子爬樹危險性的不斷升級,文章又運用了“父親和母親都驚呆了,誰也沒有吱聲。就這樣兩個人戰戰兢兢、一聲不響地讓兒子爬到樹上,爬上樹冠”;接下來,擔憂的情緒更加嚴重, “聽到這里,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完全忘記了兒子在什么地方,似乎還在高高的樹巔,緊挨天際,完全忘記了他腳踏在地上,無須兩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著樹枝”。
而孩子“仍在饒有興趣地說著”,說這件事的時候,“孩子的表情天真無邪”。
對照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變化,看看他們的變化有什么關系,你體會到了什么?
對于文章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師還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精讀最后一段,猜測故事情節。
讓學生再細致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引發學生猜測,父親和母親會談些什么呢?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講述故事的時候就打斷他呢?
四、回顧全文,聯系生活談感受。
回顧整篇文章,說說你讀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
五、課堂詞句積累。
教師出示課后詞語,讓學生觀察,這類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
戰戰兢兢 心驚肉跳 提心吊膽 忐忑不安
聚精會神 全神貫注 心不在焉 心平氣和
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詞語?積累在書上。
五、拓展閱讀
《悠悠寸草心》、《拐彎處的回頭》
瀏覽整個單元,意在讓學生對本單元文章有一整體感受。
培養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是學習課文的前提。這里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發揮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以此問題,統領全課。課堂上,教師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感悟。
學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從而讓學生從父母心情的變化中感受到父母對孩子安全的擔憂,對孩子好奇心和愛心的呵護。
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
聯系生活談感受,有助于學生深化文章主題。
培養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相關主題文章的拓展,增加學生閱讀積累的同時,讓學生深刻感受父母之愛。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體會桑娜、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好品質。
2、學習含義深刻的句子,指導學生合理的想象。
3、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動以及她和漁夫的對話。
2、體會桑娜、漁夫寧愿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優秀品質。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一)
師:課前我想出道題考考你們,誰敢舉手。
師:你為什么敢在不知道題目的情況下舉手?(學生回答)
師:好。看題。
師:板書5+2=
生:7
師:我要問的就是這個問題。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剛剛沒舉手):我沒想到會是這么簡單的題目。
師:出這樣一道題我想說明兩點:第一;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有許許多多機會,有的人會抓住機會,而有的人會與機會擦肩而過。機會是給勇敢、智慧而且有準備的人的。老師希望大家都做勇敢的嘗試者。第二;5+2指的是——課文中的桑娜原來有五個孩子,后來又收養了兩個孤兒的意思。
師:這道題在數學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語文里的答案或許是多種多樣的。
(二)回憶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桑娜和漁夫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二、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一)桑娜收養了西門的兩個孩子后,心情是怎樣的?找個詞語來形容。
明確:忐忑不安的。(板書:忐忑不安)
(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9——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邊劃劃,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并回答)1:他會說什么呢?2:這是鬧著玩的嗎?3: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4: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5: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三)老師發現這里的順序有點亂,如果按照先后順序應該是什么?(學生交流)
小黑板出示:
1、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2、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
3、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4、他會說什么呢?
(四)想一想:為什么課文不按這樣的.順序來寫呢?
明確:因為桑娜心里很緊張,生怕丈夫會揍她。(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師:這時的桑娜頭緒萬千、思緒很亂。誰來讀這個詞,讀出忐忑不安的心情來。
(五)再讀9——11自然段,讀著讀著你又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忐忑不安”?
學生找相關句子并回答:1: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2:是他來了,不,沒有人。3: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師: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又讀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張、不安。
師:你能把9——11自然段讀出忐忑不安的感情來嗎?(自己讀一讀并思考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生讀)
師:找到了嗎?還能從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明確:有很多的省略號。
師:為什么?
明確:因為桑娜連想都是斷斷續續的。
明確:還有她的幻想。門嘎吱一聲……
師:這么多的感嘆號、問號,你讀懂了什么?
明確:說明桑娜心中已堅定了要把孩子抱過來。
師生合作讀桑娜的心理活動一部分,老師讀旁白。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想讀得更好些嗎?抬頭看我,這是桑娜對自己說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讀得這么響呢?(男生女生合作,再讀一次)
師: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為什么會如此的忐忑不安,讓我們帶著這四個句子,來走進她的心理世界。
三、解讀桑娜心里想法
1、“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你是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和學生說說課文第二自然段,回憶他們家的生活狀況)
2、體會“受”的意思是?
明確:夠他忙的了。夠他苦的了。夠他干的了。夠他熬的了。
3、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明確:擔心他養不活我們了;生活更加艱難了;雖然窮困,他們毫不猶豫地收養了孤兒
;桑娜很關心他的丈夫。
4、既然已經夠他受的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所以她會反問為什么要把他們抱過來呢?
小黑板出示:如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 )
如果不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 ( )。
桑娜寧可( ),也要( )。
明確:如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他們拯救了兩條孤兒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桑娜家里還能勉強度日,西蒙的兩個孩子將會凍死。
明確:桑娜和西蒙一樣都是母親,看到孩子要死掉,會心痛;那個活著的桑娜會心理不安。
5、這邊是愛,是對五個孩子和丈夫的愛,那邊也是愛,是對兩個孤兒的愛。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明確: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寧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養下來。寧可自己的日子過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養下來。
6、但最后可能桑娜連想都沒有想,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明確:善良,樂于助人,有愛心,母愛、良心……
四、解度丈夫心理想法
1、孩子抱是抱過來了,可怎么對丈夫說呢?丈夫是怎么說的呢?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1) 這里有個字體現了生活的艱難,那個字?
明確:熬
2) 能給“熬”換個詞嗎?
明確:挺——堅持——挨——撐
3) 你從“熬”中讀懂了什么?
明確:漁夫堅強的性格,寧可自己苦點,也要抱過來。漁夫的善良和偉大。
4) 將來的生活更苦,他想到了嗎?做這個決定難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想到了。做這個決定難。漁夫皺起眉頭,他的臉色變得很嚴肅,憂慮。
他搔搔后腦勺。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5) 其實,漁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趕快動手把他寫下來吧。
(學生寫漁夫心理想法,教師巡視并提問)
明確:自己雖然有五個孩子,但這兩個孩子也是生命;孤兒一定要收養,但桑娜和我會更苦了,我苦沒關系,但要苦了桑娜……;如果不把他們抱過來,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的,這兩個孩子也是生命;不把他們抱過來,違背良心,如果抱過來,我們的生活會雪上加霜,咳,我們窮人的生活好苦啊,將來還是走一步不算一步吧。
6) 這就是漁夫的心理想法,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郁……(教師引讀,學生跟讀丈夫的話)
五、首尾呼應,點題提升
1、再來看開始時的算術題:5+2只等于7嗎?
明確:等于更艱苦的生活;等于美好的心靈;等于沙俄王國的殘暴制度;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誼;等于桑娜的樸實、善良;等于在困難中樂于助人的精神;等于同情心;是母愛的偉大;是愛護每一條小生命;是堅強。
2、這就是5+2答案,是我們用語文的方式得出的。
3、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一起告訴我——《窮人》。但課文中卻沒有出現一個“窮”字,為什么?
明確:他們生活貧窮,但靈魂卻是高尚的。他們窮,卻樂于助人。他們日子過得苦,生活中卻充滿愛。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人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因為他們的心靈是富有的。因為他們的心靈是可愛的,美麗的。他們的窮是表面的,但他們的內在心靈卻是高貴的,高尚的。
4、窮人不窮,改個課題。
明確:富人。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
六、作業
漁夫和桑娜收養了鄰居的兩個孩子。以后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啊!相信此刻同學買的心中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續寫“桑娜拉開了帳子……”
七、板書
窮 人
窮 桑 娜:忐忑不安
人 淳樸、善良
不 美麗 心靈
窮 漁夫:受、熬
八、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學生能與我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在講授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忐忑不安”、“受”、“熬”,通過分析桑拿的心理活動以及她和漁夫的對話來讓學生理解主人公的美好品質。缺點:在本次教學時沒有能面面俱到,學生的朗讀訓練做的不太好
《孩子,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孩子, 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沒有了樹蔭, 也就無法松懈怠惰。 孩子, 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沒有了揮霍, 也就沒有機會墮落。 孩子, 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沒有了貪欲, 也就不會投機罪過。 孩子, 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不用為失去憂戚, 也就少了精神的折磨。 孩子, 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不用為爭奪利益, 把親友愛人的感情撕裂扯破。 孩子, 我希望你變成窮人。 剔除嬌縱,踏實做人, 我就已經很快樂。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并學會背誦
2、讀準生字,著重教“隨”“潤”的寫法。
3、通過想象、比較、結合圖文等方法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因“好”雨而來的喜悅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準古詩,讀出詩之“韻味”。
1、小朋友,這些天一直在下雨。可你注意過沒有,這雨和夏天的雷陣雨有什么不一樣呢?
2、在作家朱自清的筆下,春雨是什么樣的呢? (出示句子范讀后交流)(細 柔 美)
3、提到春雨,人們還常說:春雨貴如油。(出示句子)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春雨為何這樣“貴”呢?(春雨的作用大)
4、小結:所以人們喜歡春雨,都盼望著下春雨。
5、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個春天,大詩人杜甫當時住在成都。他也在盼望著下春雨呢!一個夜晚,他在屋內突然聽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就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出示古詩,生字注上拼音)(指名讀、正音)
6、讀詩,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古詩的味道。(指名讀)
7、合作讀:我和大家一起讀。每行詩的前兩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8、現在,我們調換一下,我讀前兩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合作讀)
9、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直接讀詩歌。要像小詩人一樣讀書古詩的味道哦!(齊讀)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大詩人杜甫終于盼來了這場春雨。那他究竟寫了什么呢?再讀讀,你能讀懂嗎?(自讀古詩)
2、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呢?(學生自由說)
3、我們可以憑著感覺來理解,其實,理解詩的意思有一個好辦法呢!先要弄清每個字的意思,然后把每個字義連起來差不多就是這句詩的意思了!比如說,第一句理解:時節,季節;當,正當;乃,就;發生。 把每個字義連起來,誰再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說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
4、你能用這種辦法來說說第二句的意思嗎?自己說說看。 (隨,伴隨;潛,悄悄地;潤物,滋潤萬物。)指名說。
5、兩句連起來,你還能說得這么好嗎?指名說。
三、品味古詩,體會雨之“好”,詩人之“喜”。
1、在大詩人眼里,這春雨是一場怎樣的雨啊?(好雨)
2、那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讀詩后交流。 知時節;
★(知道季節)它知道春天的時候——(莊稼需要水,植物需要水,萬物萌芽生長都需要水,它就下起來了。)板書:知時節在這種時刻,正好就下雨了,真是一場及時雨。
★誰來夸夸它?(指名讀 齊讀)
★那此刻詩人高興嗎?高興什么啊? 過渡:詩人為春雨的及時感到高興喜悅。我們一起高興地來讀讀:齊讀第一句。 細無聲;
★(細無聲)和雷雨一樣嗎?為什么這樣輕?(交流相機小結)
★你說它好不好啊?男同學一起來夸夸它。(齊讀:潤物細無聲) 潛入夜;
★它是在什么時候落下的?(夜里)為何不在白天來呢?(打擾人們的'工作,帶來不方便)多為別人著想啊。
★女同學一起來謝謝它。
★此刻詩人高興嗎?高興什么呢?(為春雨的無私、不求回報而高興。)
3、詩人的高興都藏在詩里了,他不告訴我們,讓我們自己在他的詩去找去讀。所以,知道嗎,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就叫“春夜喜雨”。咱們用我們的朗讀把這份喜悅讀出來。齊讀古詩
★不光要讀出來,還要用心去記哦。齊背。
四、拓展下半首古詩,學唱古詩。
1、其實,這首詩還有一半呢!想知道嗎?當時啊,詩人在屋里聽著聽著,忍不住想:這么好的雨會不會很快就停了呢?想到這兒,他趕緊推開窗往外看:只見外面黑黑的,只有江上的漁火在閃爍著。他吟道: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天這么黑,看來這雨要下一夜啦。他躺倒床上,高興地想著:等到天亮后,那些被雨水滋潤的紅花,一定會更漂亮,一定會開滿整個成都的城市。真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學到這兒,想唱一唱嗎?播放錄音,學唱。
《春雨》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散文,了解春雨和自然物的關系,感受散文的意境。
2、在嘗試仿編散文的過程中,表述對春天的感受,激發喜愛春天的情感。
活動準備:
散文畫面、綠色的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說說喜歡春天的理由
1、師: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春天的什么?
2、幼兒自由表述,教師隨機對幼兒進行語言上的提升。
3、過渡:春天真美啊,你們喜歡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風,還喜歡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本領很大的,你們聽——幼兒欣賞散文。
二、欣賞散文,感受理解
(一)傾聽散文,感受散文優美的語句
1、春雨是怎樣來到大地上的?為什么說春雨是蹦蹦跳跳的?
2、春雨蹦蹦跳跳地來到了哪些地方?
3、春雨找樹枝、大山、花園做朋友,它是怎么和它們打招呼的(敲敲)?
4、引導幼兒運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敲”的含義。
(二)觀看畫面,分段欣賞,理解內容
1、春雨敲敲樹枝,樹枝有什么變化?嫩葉像什么?還會像什么?
2、春雨又敲敲大山,長出了什么?小草睜著亮眼睛在看誰呀?
3、花園里的鮮花是什么時候開的?美麗的鮮花還會說些什么?
三、完整欣賞,遷移經驗
1、春雨還會去哪里?
2、春雨除了會用敲敲的動作,還會怎樣去找朋友?朋友們又會有什么變化?
3、幼兒互相討論,自由講述,教師隨機幫助幼兒整理語句,并把幼兒講述內容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例如:春雨敲敲屋頂,屋頂干凈了,它開心地笑了。
春雨敲敲小花,小花張開了花瓣,引來美麗的蝴蝶。
春雨敲敲小動物,小動物蘇醒了,快樂地在森林里玩耍。
春雨敲敲小朋友的頭頂,小朋友穿上雨衣,在雨中跳躍游戲,等等。
四、嘗試仿編
1、原本這篇散文只有三段,小朋友編了這么多,我們把小朋友編的也加進去。
2、一起來念一念這首新變成的散文。(引導幼兒將自己仿編的內容加入原來的散文,一起參與講述和表演。)
附詩歌 春 雨
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來到大地上的。
它敲敲樹枝,樹枝就冒出了綠苞;綠苞變成了綠葉像小巴掌,在為小鳥唱歌鼓掌。
它敲敲大山,山上鉆出了小草,草上掛滿了雨珠兒,好像睜著亮眼睛。
它敲敲我家花園里的迎春花,迎春花就開了;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歡迎春天來到了我家。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一利用電化教學手段進行小說教學實驗。
二以文學欣賞為主,著重體會心理描寫手法的方式及運用。
三認識作品的革命教育意義,激勵學生要像海燕一樣迎接暴
風雨的洗禮。
難點和重點:
此文為長篇小說的節選,學生難以理解母親性格的發展過程,并因此而難以認識母親逐步覺悟、成長的偉大意義。
其次,內容似乎很容易看懂,學生往往忽視了作者所蘊涵的深意。
此課的重點應著重于欣賞體會心理描寫手法的運用。因為,在諸多語文篇目中,此篇的心理描寫是最為出色的。
如此,勢必“有得必有失”,面面俱到,倒反都為泛泛而談,不如一課一得。
教學步驟:
一說明學習目的:
這節課以文學欣賞為主,請記下:1體會心理描寫手法2認識革命教育意義
二簡介作品
請看思考練習一,了解作品情況。如作品的時代背景,列寧的評價等。
簡介人物:小說的一個主要人物巴威爾,覺醒的新一代工人典型;他的父親也是工人——米哈依爾·符拉索夫;他的母親尼洛夫娜,從恐懼懦弱的家庭婦女成長為勇敢堅強的革命戰士。
三放映幻燈
為了學習方便,我們把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開端:秘密接取傳單
發展:激烈思想斗爭
高潮:勇敢散發傳單
四分析開端部分
從開頭到P196“人們的臉”,有不少地方學到了母親的神態和感覺,請同學們劃出并準備回答。(讓學生回答)
大家想一想,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讓我們體會到母親此時的心情如何?(學生回答)興奮、振作、緊張、爽快、滿意……
天氣冷不冷?
這么冷的天氣是不是給其他人都帶了爽快、滿意?
而母親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這種心情?
為了巴威爾,為了真理,母親也要像他們一樣作革命工作,心情的確感到非常激動非常興奮。
寫其他人的反應有什么意義?
※反襯
到此為止為開端部分,主要情節是——秘密接取傳單,作者運用多種手段寫出了母親興奮激動的心情。
如果改成“母親激動極了,興奮得不得了”?意思不一樣嗎?
※文學必須形象具體,讓形象說話,而不能簡單,抽象;而心理描寫更要特別注意這一點。通過下面的學習,我們將會有更深的體會。
五分析發展部分
#學生朗讀“一個穿著短大衣……沉重起來”
母親的心情有沒有變化?在書上劃出
有沒有變化?哪里看出?(學生回答)
※眼光像針一樣刺著她;突然沉重起來(見材料)
寫什么重起來了?
這東西是不是真的突然沉重起來了?
這是什么原因?
※心理作用
此時的母親的心情可以用一個現成的詞概括:“沉重”
※這是心理描寫方式之一寫出這個人的感覺表現,巧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動。
初中一篇課文:“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一件小事》
※心理描寫的方式,除了寫出人物的感覺表現外,還有一種大家非常熟悉的手段——內心獨白,它能讓讀者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
這在P197第二節里很突出
分角色朗讀
“完蛋了嗎?”……“趕快跑”
※多么形象,多么具體,我們非常清楚了解了母親此時的思想斗爭。
※如果說內心獨白是讓人物說出內心活動,那么下面將可接觸到的是另一種心理描寫方式——-心理描述,讓作者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
#學生朗讀P197“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來有的……頭發根覺得發熱”
※這就是心理描述,它淋漓盡致地向我們展示了母親內心世界,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想法給母親帶來的巨大痛苦,更讓我們體會到一輩子的屈辱生活給母親帶來了難以擺脫的自卑、軟弱……
#請劃出一些形象而又準確的動詞和形容詞,并細心體會。
六總結心理描寫手法
七總結思想斗爭的偉大意義
在這場激烈的思想斗爭中,斗爭雙方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為什么說“逼著她離開自己,離開巴威爾?”
為什么說“這些都不是她原來有的,好象有人從外面硬給她塞進去”?
寫出了母親的動搖恐懼,是否有損于母親的形象?為什么?
※這場斗爭中,母親勝利了,這個過程,正是母親在斗爭中沉重的過程,也是無產階級艱難地戰勝自卑、軟弱、恐懼,從而日益覺醒的偉大過程,由自發到自覺的偉大過程。
這幾秒鐘的動搖使母親終于走向了——堅定
那道眼光現在變得怎樣了?——沒有精神,膽怯
※這部分是文章重點部分,作者充分運用心理描寫手段,寫出了母親的思想斗爭
請回顧母親的心理變化發展過程。
※這場斗爭勝利正是高潮部分,母親奮起反抗的思想基礎。敵人采取了卑鄙的手段迫害母親,母親一輩子來的仇恨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我們通過幻燈來了解高潮部分。
八放課文部分幻燈
九歸納高潮部分
※這一壯舉正讓我們看到了掙脫了精神枷鎖的母親的偉大力量和勇氣。她那無所畏懼的英雄形象在我們腦海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學習高爾基的作品,不僅讓我們欣賞了文學藝術,更使我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們在初中里學過他的另一篇名作《海燕》,那矯健勇敢,叫喊飛翔的海燕也曾使我們深受震動。
“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心”,我們也如果像他們那樣,無所畏懼,迎接暴風雨的來臨。
在此結束之際,讓我們齊聲朗讀那激動人心的詩句:
十放映幻燈,朗誦,結束。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課文內容,感知“窮”。
教具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查閱托爾斯泰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導入新課
1、介紹作者及背景
同學們一定聽說過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爾斯泰吧?誰能說說他是哪車的作家?是一位怎樣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師補充)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俄國偉大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他全部的創作時間達六十多年。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他的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晚年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一篇短篇小說,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2、課題引入
板書課題:窮人。學生讀題。《窮人》是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說,“窮人”是一個包括范圍很大的詞語,課文為什么用它來做題目?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全班交流。
擱板:屋內固定在墻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顧惜:顧全愛惜。
抱怨:心中不滿,訴說別人不對。
傾聽:細心地聽。
寧靜:(環境、心情)平靜。
沉思:靜靜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膚黑而黃。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讀zuò,不讀zuō。
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
張羅:本課是“料理”的意思。讀作zhāng luo。
憂慮:憂愁、擔心。
3、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主要寫的是漁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顧自家的'困苦,收養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
4、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⑴開火車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可以分為幾段?
⑵給課文劃分段落。
⑶指名反饋,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寫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深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寫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兩個遺孤,內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寫漁夫回來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抱回兩個孩子。
三、學習課文,感悟“窮”
2、學生自學課文,探究窮人“窮”在哪里。
3、小組交流,暢談對“窮”的理解。
4、指名反饋,多角度感受窮人的“窮”。
⑴從屋內的擺設看出“窮”。
“古老的鐘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
⑵從孩子的吃、穿看出“窮”。
“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
“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
⑶從桑娜和漁夫的忙 顧惜:顧全愛惜。
“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么打魚!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
5、教師小結、過渡:漁夫每天早出晚歸地捕魚,即使是在風暴襲擊的惡劣天氣里,仍冒著寒冷與危險出海;而桑娜也從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們這般勤勞,也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魚,足可見他們是多么的窮苦,簡直是在煎熬中度過。而鄰居西蒙窮得沒錢看病,只能死去,這窮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過窮是很窮,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卻充滿溫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
⑴“溫暖”是指爐火未熄滅,與外面的寒風呼嘯形成對比。
⑵“舒適”是指地面干凈,食具閃亮,孩子安睡,與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形成對比。
⑶通過對比,體會桑娜的勤勞能干,也體會漁夫一家的生活雖艱辛,卻也很溫馨。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貧窮、艱苦,但他們卻頑強地生活著,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維持著生計。漁夫為了一家人甚至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與風暴出海打魚,生活的艱辛幾乎把他們逼到了絕境。然而,就是在這般艱難的情況下,漁夫和桑娜還是主動收養了鄰居的兩個孤兒,我們等下節課再來學習這一部分的內容。
五、作業設計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思考課后習題。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把握文章運用對比和議論來突出主題的寫法。
3、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題。
2、理解議論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的主題。
2、分析閏土、楊二嫂、“我”三個形象的內涵。
3、理解篇末議論的內涵及其作用。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了解小說三要素。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讓我感到悲涼,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二、導入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故鄉總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憶。故鄉的變化總是牽動著我們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兒”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讓我們來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故鄉》。
三、內容分析
(一)字詞講解(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及意義)。
1、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
陰晦(huì)蕭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意義
凄涼隔膜展轉影像心緒聚族而居易主無端如許蘇生偶像
(二)檢查預習情況、梳理文章脈絡。
1、(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簡要分析“我”回故鄉的心情和感受。明確:“我”回故鄉的心情是很悲涼的。
“我”為什么回故鄉?回故鄉的心情怎樣?請將具體的句子找出來。
①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②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③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3、找出文章刻畫的人物形象。
師生:找出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的特點。
主要人物:閏土、楊二嫂、“我”。
A、閏土:
少年閏土無憂無慮、天真活潑、勇敢伶俐、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和“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中年閏土飽受生活的煎熬。(具體的分析放在第二課時)
B、楊二嫂。
以前的楊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攬生意。現在的楊二嫂在生活的重壓下變得自私勢利、刻薄放肆……
C、故鄉的其他人:
故鄉的這些人形形色色,他們來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東西上,那一掃而空的不僅僅是屋里的東西,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故土親情的淡漠讓“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業布置:
1、完成圖表題(閏土、楊二嫂的變化對比圖)
2、思考:造成故鄉的人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2、通過分析對比手法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通過檢查、講解作業完成圖表分析。
圖一:閏土的變化
人物
項目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穿戴
臉色
手
身材
眼睛
語言樸質、生動,熱情、純真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
動作活潑剛健,干脆利落
與“我”的關系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性格特點
變化原因表層原因:
深層原因
圖二:楊二嫂的變化
人物
項目以前的楊二嫂現在的楊二嫂
外貌
語言
動作
性格特點
“我”的評價
變化原因
2、分析人物。
A、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
①外貌:少年閏土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惘。
②動作、神態:
少年閏土: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歡喜——凄涼——恭敬、斷斷續續;遲鈍麻木,痛苦難言。
③對“我”的態度:
少年閏土: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
分析詞語:歡喜、凄涼、老爺、厚障壁、高墻。(見到了有著深厚情誼的兒時好友,自然歡喜;二十多年的世態炎涼和窮困窘迫的生活現實讓他感到尷尬難堪,所以凄涼;喊老爺是因為他已經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墻都是比喻我和故鄉之間的隔膜,前者是因為封建等級思想,后者主要是因為生活窘迫。)
④對生活的態度:
少年閏土: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B、楊二嫂
①人物:放肆、潑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鄉城鎮小市民在生活重壓下的可鄙變化;同時,在小說中,楊二嫂是作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誣陷,以此作為拿狗氣殺的借口)。
C、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的對比
這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故鄉沒有變,閏土們一代接一代地在舊時代中國的黑暗社會里生活、掙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故鄉又是變了,剝削變得更重了,壓迫變得更深了,摧殘變得更烈了,因而勞苦人民的命運,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慘了。
D、人物關系的對比
①現代的“我”與閏土的關系和過去的“我”和閏土的關系的對比。
過去時的“我”和閏土則是一對朋友,親密無間,無話不談。而現在時的“我”和閏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話“吐不出口外去”了。
&
nbsp;②現在的宏兒和水生的友誼與“我”與閏土的關系的對比。
a、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么?
反映出宏兒和水生的深厚友情。并用宏兒、水生的友情和“我”與閏土的隔膜的對比,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渴望與憧憬。
b、宏兒與水生的友誼如同舊時“我”與閏土的友誼,然而這種友誼是否會仍回到現實“我”和閏土式的隔閡?“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因此,希望“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作業布置:
1、復習課文,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寫了故鄉的景象,請找出并作簡要賞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故鄉的變化(記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憧憬中的故鄉)。
2、分析篇末議論,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月是故鄉明,景是故鄉親。在分析了故鄉的人的變化,我們來一起分析故鄉本身的變化。
二、檢查預習、思考:
(一)找出文中描繪故鄉的片段。
A、記憶中的故鄉
解讀:這樣的描寫傾注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生活、對少年閏土的無比深厚的感情。也為后文寫閏土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B、現實中的故鄉
解讀:①“橫”的用法:雜亂、毫無生機。寫出了故鄉的蕭條破敗。
②這幅荒村圖生動地顯現了舊時代中國農村的衰敗景象,也襯托了“我”的悲涼心境。為下文寫故鄉及故鄉的人的變化作了很好的鋪墊。
C、憧憬中的故鄉
解讀引導:
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揭示舊時代中國的反動統治造成的農村經濟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趨困苦的悲慘現實。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二)小說最后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議論的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引導:小說中的議論句子不多,但卻起到點明中心,深化(升華)主題的作用。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
分析詞語:三種人的代表、三個“辛苦”的內容、恣睢
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①分析詞語:兩個“偶像”、“愿望”的內涵是不一致的。
②“我”希望下一代應該有“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但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以及何如才能夠實現……所以才覺得“茫遠”。
解讀:用“路”比喻“希望”。“這”指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一句。
議論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特別是最后一段的議論,含義是很深刻,很好地點明了中心,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抒發了作者對實現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堅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議論的理解:有了希望,卻不為之去努力、奮斗、拼搏,希望必然會落空,也就無所謂“有”;即使實現希望很渺茫,很“茫遠”,困難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實踐、始終不渝地追求、奮斗,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會實現,希望便“無所謂無”。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實踐、始終不渝地追求、奮斗,就一定能夠走出希望之路來。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3、完成《補充習題》p19頁練習三、四、五題。
板書
回故鄉少年閏土:活潑可愛、伶俐勇敢
迅哥兒……
閏土的變化故鄉經濟日益
中年閏土:遲鈍麻木、深受毒害凋敝,故鄉人民
老爺……的生活日益困苦。
在故鄉以前的楊二嫂:豆腐西施對比:對故鄉現狀的
故鄉楊二嫂的變化深層憂慮。
現在的楊二嫂:尖酸刻薄、
自私勢利、放肆貪小對美好生活的
強烈渴望和
別故鄉議論:堅定信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2、抓住文中相關句子復習“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及雙重否定句。
3、抓住重點語句感受夾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特點,體會夾竹桃身上的品質,懂得作者為什么會愛上夾竹桃。
重難點
1、抓住文中相關句子復習“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及雙重否定句。品味課文的語言。
2、感受夾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特點特色
教學準備
夾竹桃相關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出示夾竹桃花),請仔細觀察她的花和葉,看哪位細心的同學能有所發現。引導學生從花和葉子著手觀察:花朵像桃花,葉片像竹葉。因此,人們就給它起了個形象而好聽的名字:夾竹桃。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課件出示夾竹桃圖片讓學生觀賞夾竹桃的圖片。
那么,季羨林筆下的夾竹桃到底又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夾竹桃》。同時板書課題
二、深入分析
1、請同學們閱讀第一自然段,季羨林老爺爺對夾竹桃的感情怎樣?(讓學生閱讀后舉手回答。)
出示課件: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說來,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
2、為什么夾竹桃對季先生來說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呢?文中給了我們答案。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夾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夾竹桃的?
生回答后總結: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時板書: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夾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別之處,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夾竹桃花色的相關語句體會。
課件出示:紅與白搭配宛如火與雪——奇妙有趣。(同時板書:奇妙有趣)
課件出示: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師:看這個句子,說說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課件出示:比喻---把一類事物比作另一類事物
4、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們開放的季節是什么季節,畫出季節和花名并找出描寫這些話相關成語
請三名同學一個說季節,一個說花名,一個同學說描寫花的成語。
課件出示:花團錦簇、滿院生輝、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花開花落、
萬紫千紅。
全班齊讀成語鞏固。課文題為“夾竹桃”,季先生洋洋灑灑用了200多字,一口氣介紹了14種夾竹桃以外的花,這不是多余?學生回答,相機板書:對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哪里悄悄開放。夾竹桃是怎樣開放的?請閱讀閱讀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課件出示: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了出一嘟嚕。
師:夾竹桃從哪個季節開到哪個季節?
課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
從春天一直開到秋天說明了夾竹桃花期怎么樣?-板書:花期長——韌性可貴。
“吐艷”什么意思? “盛開、綻放”。 “無日不迎風吐艷”該是什么意思?無日不迎風吐艷就是每天都綻放。“無日不迎風吐艷”是一個什么句式?作者為什么不寫“每天都綻放”呢? (感受雙重否定句,語氣更加強烈,更能突出對夾竹桃的贊美之情。)雙重否定句,什么是雙重否定句?——雙重否定就是否定兩次,表示肯定的意思。體會句子:“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從“無不奉陪”我感受到夾竹桃的韌性。(“無不奉陪”就是沒有不陪伴,全都相陪。)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也能說明它“無不奉陪”(一直)兩個“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詞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難道不是可貴的韌性嗎?
課件出示: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
這是一個什么句式?反問句,加強語氣,表達韌性可貴。
6、“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過渡句-承上啟下,說明夾竹桃不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長——有韌性,還有其它的妙處,那么夾竹桃還有什么妙處?讀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夾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課件:地圖,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團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這么多的幻想。讓我們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夾竹桃吧。(配樂讀)
三、 總結
請同學們回想第一自然段,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對作者來說夾竹桃是最值得留戀最值提回憶的花?在夾竹桃身上我們看到哪些可貴品質?
全班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作業設計
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請你試著描寫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點運用對比襯托的方法寫具體。
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神圣、悠悠、莊重、儀式、負疚、溜走、介意、追問、荒唐、聲望、割舍、大吃一驚”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同學討論。謄寫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同學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人對“我”的保護、鼓勵,以和“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學重點】引導同學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保護、鼓勵,以和“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父親和妹妹認為男孩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因為他拉出的小夜曲聽起來就像是鋸床腿的聲音,可是有一天鋸床腿的聲音變成了真正的音樂,這究竟緣于何人?讓我們一起走進《唯一的聽眾》。
出示課件,板書:
唯一的(理解詞語)聽眾
2、齊讀課題,質疑:同學們,讀了課題,你最想問什么?
同學們可真會提問題,老師把大家的問題歸納一下,不外乎這兩個:
“唯一的聽眾”是指誰?
“唯一的聽眾”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讀課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
(好好地讀讀課文。)
2、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想想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同學自由朗讀課文。
3、現在這兩個問題,你能解決了嗎?
⑴ “唯一的聽眾”是指誰?相機板書:老婦人(老教授)
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婦人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
交流:的老婦人。
⑵ “唯一的聽眾”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導同學回憶寫人文章的學習方法
1、我們怎樣學習寫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來描寫。)
2、今天我們學習通過語言、行動來了解人物性格:
同學默讀,畫批出寫人物言行的句子,讀一讀。
四、學習通過語言反映人物性格
1、你找到那些句子?
2、指名朗讀。
3、分組討論:從這些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指名交流:
⑴相機出示課件:
“是我打攪了你嗎?小伙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里坐一會兒。”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假如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老人真的耳聾了嗎?為什么她要這樣說?
(理解詞語)介意。
指導朗讀。
老婦人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我”為什么要溜走?
(她故意裝聾,是為了讓我練琴時無所顧忌,減輕負擔,鼓足勇氣。這種善意的欺騙是一種真誠的鼓勵。)
這時,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婦人?的老婦人。
再讀老婦人的話。
⑵出示課件: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
指導朗讀。
是呀,老人的語言如詩一般,他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增添了幾份信心,此時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導同學體會老人是鼓勵“我”要鍥而不舍地練琴,主動做聽眾,這是對我練習琴技的一種無言的督促。)
⑶你還找到了哪句?
出示課件:“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
指導朗讀。
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想象什么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同學體會老婦人感受到小伙子的進步很快,不時地對他進行肯定,鼓勵他不時努力,繼續練下去。)
5、小結:
我“唯一的聽眾”,她的贊揚鼓舞,是我發奮練習的不竭動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誘,使我愛上了小提琴。這節課,我們從她的話語中,知道了她是一個真誠、無私、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婦人。
五、作業
1、請同學們考慮一下,在老人真誠的鼓勵下,“我”的心理、行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2、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回顧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讀課文
1、在老人真誠的鼓勵下,“我”的心理、行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⑴老人的鼓勵,給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發覺我變了,家里人對我的變化,大吃一驚。
⑵有一次,她竟說──引說:
這時,老婦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導同學體會這是老婦人再次給我信心和力量。)
⑶(出示課件)為什么我會忘記老人是一個聾子?為什么我會覺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同學們,學到這里,我們對這個老婦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現在,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婦人呢?
的老婦人。
3、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話想對這位“耳聾”的老婦人說啊!
假如你是小伙子,你會對這位“耳聾”的老婦人說什么?
同學交流。
指導朗讀,讀了這段話,你能體會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嗎?(感激、激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結我在學琴的過程中,心理和行動為什么有這些變化?
5、文中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三、總結課文
1、情感升華:
“我”,從老婦人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獲得了勝利,能熟練地拉出許多曲子,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這都要感謝這位慈祥的老婦人,感謝老婦人的熱情鼓勵,感謝老婦人的真誠關愛。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禮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劑,它能使人振奮,它能激人奮進,從而獲得事業的勝利。這也是我們同學要學習的一種精神:懂得鼓勵,懂得協助,懂得關愛。
2、同學們,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婦人一樣,一直默默地鼓勵和支持著你的人?(出示課件)
(老師、同學、爸爸、媽媽等……)
3、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作業
謄寫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學反思】
《唯一的聽眾》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變化表示了一位知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協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和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勝利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第一課時的設計,我主要抓住描寫老教授的語言,讓同學來體會老教授的心理和對“我”的鼓勵。第二課時主要抓住“我”的心理變化,體會老教授的高尚品德。在實際教學中,同學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于隨著“我”的心理不時變化以和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同學體會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言行入手,缺少整體性掌握。也許正是因為理解、體會不到位,使得同學想象老教授當時心里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而且縱觀本課閱讀教學,同學的發言面較窄,有一局部同學充任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
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備課要深:
要深鉆教材,研究同學,包括同學已有的知識水平和需要培養的能力。本課教學,我覺得對同學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還存在一些偏差。我還需要深鉆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同學中國,提高教學藝術,使閱讀教學不時進步。
2、課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給同學學習方法的一個典型例句:
教學中我還需多給同學讀書和考慮的時間,要充沛利用典型句子,引導同學認真分析、體會,從而教給同學學習的方法。
3、加強同學讀書能力的培養:
本班同學的讀書能力還需大力提高,教師應在課堂上加強訓練,把對文章的體驗準確的用語言表達出來,準確,語句通順,情感真摯,富有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