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精選14篇)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
一、課前談話:
師:紅紅火火,真好的名字,還有誰的名字,介紹一下,好,你來。
生:我的名字叫(學生的發言聽不清)
師:對呀,如果這節課積極發言的話,我想不只你的爸爸媽媽為你自豪,連你的老師和同學也會為你感到自豪的,還有誰?來,小男生。
生:我叫吳慧凱,我爸爸給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凱,是表示不要被別人欺負。
師:“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會很聰明,為什么“凱”是告訴你不要讓別人欺負呢?怎么會這么想呢?我覺得這個“凱”呀,有很好的解釋,凱旋的“凱”,我想,如果我是老師,看到這個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認真地去做,你一定會凱旋而歸的,好不好?
生:好。
師:還有誰的名字想跟大家介紹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萬里,我爸爸希望我鵬程萬里。
師:再把你的話說一遍好嗎?說清楚
生:我爸爸希望我鵬程萬里。
師:所以你應該很自豪地告訴大家,你叫——
生:程萬里
師:再自豪些。
生:程萬里
師:多好的名字
生:我叫潘常勝,那個,常勝代表常常勝利
師:所以,你每一節課都應該怎么做?
生:應該認真。
師:還要舉手發言,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勝將軍對不對?好的,請坐。還有想說的,那我們換一個方式吧?你有沒有小名?
生:沒有。
師:小名,你有嗎?
生:小名是什么?
師:就爸爸媽媽親熱的時候會怎么叫你呀?
師:對呀,我爸爸叫我的時候可不是叫我官正華,他是說小華子呀。多親熱呀!你爸爸叫你的時候怎么叫呀?來
生:我叫袁佳佳,我爸爸叫我小名的時候叫我袁嘎嘎。(眾生笑)
師:嘎嘎,是不是溫州話啊?
生:不是。
師:不是。嘎嘎,挺好聽的,是不是?還有嗎?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陳慧敏,我媽媽經常叫我阿敏。
師:加上一個“阿”,加上最后一個字,都會覺得很親切,阿敏同學。還有誰想說?好,最后一位。
生:我總共有兩個名字,一個叫阿國,第二個叫小國。
師:那你喜歡別人叫你哪個?
生:小國。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小國,像小孩子一樣的可愛。
二、導入詩詞教學
師:老師覺得你很可愛,特別是你剛才發言的樣子讓大家覺得更加可愛。好的,同學們,剛才我們聊了一個和名字有關系的話題,下面老師寫一個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嗎?(老師板書:張志和)來,叫一叫。
生:張志和
師:熱情一些
生:張志和
[老師的課前談話,在消除學生緊張感的同時,實質上也在為課的導入作鋪墊。導入自然,由學生的名字帶到詩人張志和。]
師:好的,誰有聽說過他?
生:沒有
師:好,你說
生:他寫過一首古詩。
師:你知道哪一首嗎?不能偷看,同學們,不了解他沒關系,我們來做一個很有意思的游戲,猜一猜這個名字是誰幫他起的。
生:(紛紛猜)
師:沒關系,盡管猜。
生: 我覺得可能是他的爸爸。
師:他說話說得很好,我覺得是他爸爸。可惜錯了。你說
生:我覺得是他自己。
師:自己取的,很有創意,可是還是錯了。你說
生:是他叔叔取的。
師:完全錯了。我告訴大家,你說這個名字是皇帝取的,想知道皇帝為什么給他取名字嗎?
生:想。
師:他十六歲時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上面列了許許多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張龜齡。有人在笑,猜一猜他的爸爸為什么給他取張龜齡。你說,
生:就是說,他像烏龜那樣的,生活的
師:生活的怎樣?
生:好
師:好,這“好”字正確嗎?應該——
生:像烏龜那樣的長壽不死。
師:對呀,多好的一個名字呀,大家不應該笑。同學們,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叫——(老師板書課題)
生:(讀)漁歌子
[讓學生猜測所用時間比較長。重點要突出皇帝賜名希望心志平和,而張龜齡可以簡單的帶過。通過這個名詞猜想環節,學生對古詩的詩人印象深刻,也就不會產生我們現在教古詩學生記住詩歌內容卻不記得詩人的現象了。值得我學習。]
師:要讀好題目可不容易,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詞,以前接觸過嗎?
生:有,我們以前接觸過宋詞。
師:你對宋詞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覺得宋詞在宋朝的時候十分流行的,不僅用讀的,還用唱的。
師:就像我們現在的歌詞比較接近,對嗎?那現在能請你讀這個題目嗎?
(生讀題目)
師:他讀得不對。所以讀題目是有學問的,詞在古代是懂音律的人寫了曲子,再請文人填入詞,這是最早的詞的形式,那么,為了記住每一首詞,于是就給這些固定的詞起個固定的題目叫作詞牌,當我們讀“漁歌子”的時候要注意它不能讀輕聲,因為它是詞牌。誰會讀了?真好。
生:漁歌子
師:真好聽。
生:漁歌子
生:漁歌子
生:漁歌子
師:來,我們一起來。
生:漁歌子。(齊讀)
[老師的引導細致,特別是對題目讀音的糾正上,落實得很好,很扎實。]
三、初讀正音,整體感知
師:好的。從抽屜拿出我們課文,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直讀到你認為字正腔圓為止,開始
(生讀課文)
師:好的,同學們,剛才啊,有幾個同學很好,他邊讀邊思考。字怎么讀?這個跟我們以前學的知識有什么不一樣?待會兒我們來交流。首先,字正腔圓的朗讀,誰能夠做到?
生:漁歌子,唐,張志和
師:待會兒,題目想清楚再讀。
生讀整首詞
師:真的讀得很標準,還有誰想讀?你來
生讀
師:最后三個字再讀。
生:不須歸。
師:恩,有點緊張,是不是?沒關系,你讀得很好。好,最后請一位。你來。
生讀
師:剛才很多同學在底下跟著他小聲地念。讀了幾遍下來,你發現詩和現在學的詞,有什么不同了嗎?
生在底下小聲討論
師:哦,舉手說。你來。
生:詩,如果是詩的話,每行,前面有幾個字,后面也都會一樣有幾個字的,而詞的話,當中有幾行的字數會不一樣的。
師:也就是說,詩每一句都是比較工整的,字數基本是相同的,而詞呢,句子有長——
生:有短。
師:人們根據詞的這個特點,給詞起了一個小名叫——長短句。那么我們一起來把這首長短句來一遍。
師領讀:漁歌子,預備起——
生齊誦
[在解釋詩歌和詞的不同時,老師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用具體的例子做說明,讓學生對詞又叫長短句這個文學常識印象深刻。]
師:張志和這個詞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所以呢,他把畫畫的這種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么我們趕快去詞中看一看,張志和給我們畫了什么,把它找出來,打上圓圈,看看他畫的什么景物啊!
生自由讀,邊讀邊找。
師提示:用筆把它圈出來。
師:好的,請你來說,你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有白鷺
師:他說的同時,我們看一看,他找到的,你發現了嗎?
生齊答:發現了。
生繼續:還有桃花和鱖魚,還有蓑衣。
師:他找到了四種,還要補充嗎?
生:西塞山,還有水,還有箬笠,還有風和雨。
師:找到了九種,你們都找到了嗎?
生齊答:找到了。
師:好,我們把九種景物按照順序來數一數。
師:西塞山,接著——
生:白鷺(飛),桃花,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好的,九種對嗎?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如果這就是一張畫紙,請你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到這個框里,盡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
師板書示范
師:如果我在這個位置寫上蓑衣的話,你覺得箬笠該寫在哪邊?
生齊答:上面
師:為什么?
生:因為那個箬笠應該在頭上
師:蓑衣穿在身上,那么箬笠就一定帶在
生:“頭上”
師:頭上,笠,笠字是一個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寫,把它記下來,
生:竹子頭
師:誰到黑板上來寫,把這九種景物補充完整,我請兩位同學合作,你們倆個一起來好嗎,其他同學寫在課文的最后
生:學生寫畫中……
師:他很聰明,他在問自己,斜風細雨要寫在哪才像副畫呢,該寫成什么樣呢,注意寫字的姿勢,有的同學背停的很直,看過去很精神
生:學生繼續奮斗中
師:他有畫錯嗎,大家隨便提
師:誰的
生:張宇
師:張宇,我再給你十秒鐘時間你能把他改過來嗎,你先看下,自己的也要記下, 其他同學再看一看,看自己寫的對不對
生:學生修改
師:好,同學們, 現在看看,寫對了嗎
生:寫對了
師:張宇同學,對嗎, 來,我們看看這個斜風細雨,你覺得寫的怎么樣
生:很好
師:一看到這個你馬上想到什么
生:這個雨是斜的,
師:為什么,
生:風吹過來的,斜風吹過來過來,吹歪了,
師:看他寫的就感覺寫的很好,所以老師要再旁邊打上這樣一個星星,太棒了,但是這個字也是一個生字,寫對了,但是不夠好看,鷺字 怎么寫,才能讓他寫的很漂亮, 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小寫寬一些,
生:下面窄一些,
師:下面,對,窄些,長一些,來,同桌相互交換一下,哪里寫的好這樣打一個五角星,哪里寫的不好也想斜風細雨也打一個五角星,
生:交換打分中……
[這個環節的設計很值得我們學習,讓學生讀詩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意想,再寫到黑板上的畫卷里,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
四、深入體會,感受意境
師:好,同學們,來,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一下
生:……學生念畫中……
師:老師比較粗心,和這個同學一樣,漏了一種,水,漏了, 流水,剛才大家讀的拖腔拉調,一點都不美,再來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師:來,西塞山前白鷺飛,起
生:學生看著畫,讀詩
師:看著這九種景物,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寫的是景物是哪個季節,看這九種景物找到依據,你說
生:秋天
師:為什么是秋天,(稍停)哪一種景物告訴你是什么季節
生:因為桃花開在秋天
師:對嗎?
生:錯
師:桃花開在——
生:春天
師:對阿, 春天開桃花,別人一夜知秋,我們可以通過一花知春。 好,你說
生:白鷺,白鷺可以看出春天,但是,那個秋天的話,小鳥的話就會往南方飛了
師;哪這個我還得查嚇,老師還不知道,你還想說,是嗎,最后一位
生:細雨,春天的時候才下細雨,
師:對啊,是的, 茫茫細雨春天才有。
師:同學們,張志和的《漁歌子》為我們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色。它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呢,我現在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們能聞得到嗎?
生齊答能
師: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學生讀書聲較小。
師:自己讀一讀。
(學生自由讀)
師:好,同學們,不忙的舉手。請大家閉上眼睛,你現在就是悠然自得的張志和。在你眼前將展現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啊!(配樂,師范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同學們,有感覺了嗎?
生齊答有。
師:誰想說?剛才你閉著眼睛和老師一起陶醉的樣子老師可喜歡了。來,你說。
生1:我聞到桃花的香氣,看到了西塞山,還有白鷺,還有那個在河里游的鱖魚。
師:好的,他看到的是詞中作者描繪的景象,還有人能看到更多嗎?你來說。
生2: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在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了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了一群白鷺在天上飛。我聽到了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了鱖魚在那里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我聽到了下雨的時候,聲音是“沙沙沙沙”的。
師:她的耳朵特別特別的靈,給我們展現了流水的聲音,斜風細雨的聲音,還聽到了鳥叫的聲音。還有看到不同的景象的嗎?
生3: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師:是啊。這位釣魚的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爺爺被她看到了,這就是作者不能描繪的漁歌子。還有很多同學看到了更多的景物,沒關系,把你看到的通過朗讀讀出來。讓白鷺飛得更高,讓魚更加歡騰,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先練習一會兒。
(學生自由練習)
師:好,同學們。他第一個舉手,來,讓這只白鷺飛得更高,讓我們聞到春天的花香。
生1: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我看到了一條歡騰的自由自在的鱖魚,可是就她讀的這個老人還是想回家的,不想回家的感覺,不——須——歸。
生2: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的老人啊!來,你再來。
生3: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重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還是太快了一些是不是?再留戀一些,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的,我們一起來好嗎?漁歌子,起。
生齊讀: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有一個小小的技巧,全班齊讀的時候聲音小一些。太大聲可會把白鷺給嚇走的哦。“西塞山前白鷺飛”起。
生再次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意向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春天的每一種景象說開來比詞中簡明扼要地表述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只有詞里所說的這些景物帶有春天的特征,因此,要讓學生有更開闊的思維空間,老師的提問也該留有更多的余地。所以,我想可以把“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換一下,就順著原來官老師的話,“它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呢,我現在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緊接著問,春天的氣息,你感受到了嗎?]
五、補充拓展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生:不想!
師:想不想?
生:不想。
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張志和被稱為煙波釣徒,他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于是他就這樣有感情地寫下《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板書:張松齡) ,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來寫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整首詞。
生紛紛自由吟誦。
師:好吧,原來我想讀,你替老師讀吧。
生: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讀得入情入境)
師生不禁鼓起掌來。
師: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好,真好,會讀表示本事,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嗎?
生:回來,回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低聲議論:看,他寫了“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大聲叫道:還。
師:對了,哥哥在勸弟弟快些回來,那我也來勸勸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賢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幾位學生遲疑地輕聲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怎么回答?預備,齊。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激昂):且須還。
生(高聲):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呢?
生:風景太美了。
師: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
師又指名一舉手的學生。
生:也是風景太美了。
師:也是風景太美了,讓你不想回家,還有嗎?
生:我覺得是那邊風景太美了,讓張志和感到流連忘返!
師:好一個流連忘返啊,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
生:啊?
師:就是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
生:不能,不能。
師:會有魚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
生:啊?啊?
師:他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美麗的風景。
師:好一個美麗的風景啊,被你釣著了,還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那些很美很美的地方的景象,他喜歡這些景象,不喜歡跟別的國家戰爭。
師:不是跟別的國家戰爭,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歡現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說,他釣著了什么?
生:美麗的風景。
師:還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的手舉得那么高,最后一個發言的機會給你。
生:他釣著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讓他芬芳撲鼻。
師:讓他的生活
生:芬芳撲鼻。
師: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書: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詞。讓我們記住這個了不起的詞人——
生:張志和。
師:讓我們記住這首千古名詞——
生:《漁歌子》。
[官老師為一節課精心準備,多方了解,查找資料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一首漁歌子可以聯系到張志和哥哥的和詞,再聯系到顏真卿書中的記載,對張志和這個詞人的精神風貌作了多方了解,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僅僅是他的一首詞,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立體的人,有思想,有語言。人物在學生腦子中刻畫得很深刻。通過沈大安老師的點撥,我也知道,一篇教材在不同的位置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在這個單元中,我也認為,讓學生體會春天的景象,體會自然的美應該是主要的,而對詞人的了解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重點。]
課堂評析:
官正華老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老師,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對新課標的體認和感悟,在他和學生共同建構的語文課堂中科學而藝術的詮釋和演繹著他心中的語文。官正華老師的課堂語言舒緩、準確、詩意、深情,聽他說話,你會自然地平和起來,優雅起來,高貴起來。官正華老師的底蘊深厚,課堂上旁征博引,縱橫捭闔,課堂語言精確而傳神。在這節課中,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處閃光點:
1、關注和挖掘詞中蘊涵的美好感情。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是哲學家,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官老師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的“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一堂課下來,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27個字,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奐美侖的詩詞意象。
2、調動互動和交融。
特級教師袁瑢說,課堂上盡量少說老師跟你們一起干什么,多說讓我們一起干什么,因為師生之間進行情感﹑思維﹑個性等交流互動時,教師就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在《漁歌子》的課堂對話當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啟迪者,又是組織者、聆聽者,官老師時而與學生一起沉思、時而與學生一起感動、時而在學生疑惑處輕輕一撥、時而對學生的真切感悟會心一笑。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早已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請看下面的片段:
3以讀為主,讀有層次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官老師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找出次中蘊涵的景物和顏色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師生對讀。教師講述哥哥為弟弟蓋茅草屋后,感情引讀;學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但是,為什么一堂課下來,總覺得欠缺點什么?是學生的感情沒有淋漓盡致地表達?還是老師為了完成這深刻又冗長的腳步走得過于匆忙?亦或是學生真實的稍顯水準的水平離老師的預設還有離?
(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2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那么,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輕松愉悅學好古詩詞,習得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這篇課文,覺得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一、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其實就是興趣。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
1、音樂激趣。于是,《漁歌子》開課時,我就播放動聽的《漁歌子》歌曲,讓學生猜歌名,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就精神抖擻。聯系背景領悟詩人悠閑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誦《漁歌子》的曲子,并帶著他們一起悠閑地吟誦,他們無比歡快。
2、故事激趣。在學生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志和曾被皇帝賜官、賜名,后來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辭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間。他釣魚又不設餌,他哥哥寫詞勸他回家等等。這些資料老師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來介紹,令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
3、繪畫激趣。其實好的一首詩就是一幅絕佳的畫,而《漁歌子》這首詞更為明顯。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我根據詩詞內容在黑板上繪其景,引導學生輕松說其美,悟其意。
在這堂古詩詞教學中,我還采用“配詩樂”、誦讀比賽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二、自主學習
俗話說:“笨媽媽教出聰明孩子”。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聰明的“笨媽媽”什么事情都讓孩子做主,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來越能干。同理,課堂上,聰明的老師應該是把充分的學習時間,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越來越強,語文素養自然就會提高。
1、把誦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于是,課堂上,充分讓學生誦讀,有范讀,讓學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教學《漁歌子》一課時,我讓誦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首先的初讀,讀準字音;帶著節奏讀,讀出音樂美;然后讀出韻腳“飛”、“肥”、“歸”,讀得有滋有味。詩詞初步讀懂了,接著在學生細細品味詞的美麗畫面時,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朗讀,讀得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最后在聯系作者張志和被貶后,干脆辭官整日泛舟垂釣的背景資料,感悟他的悠閑自得時,孩子們還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聲聲誦讀中。不僅讀得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通過品讀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與感覺。此時,詞中美麗如畫的景、悠閑自在的人、興奮舒暢的心都洋溢在那童聲之中。
2、把想和說的時間還給學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往往在字數有限的詩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或表現極富特征的生活場景,或表達真摯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需要運用恰當的方法,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對詩人當時的動作、神情、內心、語言及所處的自然環境等細節展開了大膽的想象,并將想象內容大膽表述,內化成自己的感悟。
《漁歌子》通過短短27個字,描繪了一片色彩明麗、畫面清新的詩情畫意。在背景音樂里,我用那柔美的聲音,聲情并茂地將學生引進這寧靜而美好的`人間四月天。“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老師繼續引導孩子們想象得更具體些,“這些景物有著怎樣的顏色?怎樣的姿態?在斜風細雨中,周圍的景物又有著一番怎樣的變化?”同學們在音樂和語言的感召下,展開想象,紛紛述說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過形象再現,走進了這意境優美的春日中,走進了富有情趣的詞人心中。
為了讓學生說得更具體些,更生動些,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上了遠處蒼翠的西塞山,飛翔的白鷺鳥,近處飄飄悠悠的粉紅桃花,慢慢流淌著的輕輕江水,淡黃色的肥美鱖魚,更近處,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閑地釣著魚。一幅美景就這樣呈現于眼前,這樣變抽象為具體,學生看著、想著、說著,學得是那么主動,學得是那么積極。
3、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敢問是創見的蓓蕾,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師生談話時,特別強調要從小培養敢于提問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問。于是,在自學《漁歌子》詩意環節,我要學生拿出筆,靜靜地默讀這首詞,參照注釋、插圖,讀懂了什么,在讀懂的地方畫個“!”還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畫個“?”。剛開始時,大家都不敢提問,沒人舉手。我不慌不忙,面帶微笑,積極鼓勵、暗示:“學問,學問,就是要善于提問。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都好。”在我反復的激勵之下,孩子們開始蠢蠢欲動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簡單提問漸漸到 “漁翁為什么不回家?為什么要寫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問題了。學生有了自己的思維,敢于提出問題,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為學生創新和探索提供開放性的空間。在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時同時也把探究的時間還給了學生。
三、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不斷滲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1、借助書中注釋。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可以借助書中注釋來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2、借助書中插圖。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首古詩都配以彩色的圖畫。如果能正確觀察圖畫,了解圖畫的意境,那么對于這首詩的大意就能達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瑯瑯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4、邊讀邊想象。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遠,具有想象豐富的特點。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讀,升華情感。這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5、了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詩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層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需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通過了解張志和的背景資料,同學們知道了他不是為了釣魚,而是為了欣賞這里的美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
不過,反思教學,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夠,所以出現問題不能很靈活的處理。如開課初,學生不知道詞的特點,“塞”的幾個讀音也不清楚,糾結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堂還有一個環節沒時間了。再者,在讓學生自學時,老師有開放性的題目,“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老師放任學生,但是沒有很好的梳理、提煉。如果在此處很好的鋪墊的話,接下來引導學生想象的環節應該會更精彩。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但是我應該在遺憾中反思、前進!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了解詞的基本特點,理解《漁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讀背誦《漁歌子》,體會鄉村生活悠然自得樂的一面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朗讀該詞、理解詞意,明白不須歸的原因,體會詩人鄉村生活的悠然自樂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讀詞、觀圖想象等方法理解詞意,明白白不須歸的原因,體會詩人鄉村生活的悠然自樂的愉悅心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準備:
《漁歌子》課件;學生用巜寫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
1、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你發現大屏幕上這些景物在春天的變化了嗎?試著填一填。(學生填空,教師點撥評價)
2、教師小結: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畫筆描繪出來,那將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這個意思。
3、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23課《古詩詞三首》,去尋找鄉村生活的樂趣。(師板書課題)
4、學生背誦回顧前兩首詩
二、初讀《漁歌子》
1、今天我們要讀第三首,先默讀,邊讀邊觀察它在形式上與前兩首有何不同?
2、引導學生結合《憶江南》,回顧詞的特點(長短句,過去配樂唱,現曲己失傳,只讀,詞牌名與內容大多無關,只限制格式和字數)
3、了解詞牌名《漁歌子》的`意思,本首詞內容與詞牌名有沒有關系呢?我們來讀一讀。(師出示要求:自由讀;第一遍讀準字音,特別注意這幾個詞的讀音;第二遍,邊讀邊注意恰當停頓并劃出來)
4、檢查自讀效果
a 檢查詞語,強調個“塞”的讀音
b 檢查停頓
c 這首詞的內容與詞牌名有關嗎?主要講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誰干什么?
5、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注釋、和自己的經驗,了解詞中出現的三個詞語“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組合起來類似于現在的什么東西?
6、指導學習生字
a 怎樣快速準確記住“塞、箬笠、蓑”?(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記憶)
b 學生描紅:塞、箬、笠,邊描邊想怎樣寫美觀
c 獨立寫一寫
d 師生評價
三、再讀《漁歌子》
1、引導學生質疑:刮風了,下雨了,一般情況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而刮風下雨時,
詞人的反應卻是什么?(隨機指導學生了解“不須歸”的字面意思)看到這兒,人們會產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詞人的心意嗎?請反復讀詞,想一想,和同學說一說。
2、學生交流不須歸的原因,教師指導并適時板書
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鳥白花紅)
b 魚肥(色美味美)
c 有備而來(箬笠,蓑衣)
d 斜風細雨
3、想象練習,加深對“不須歸”的理解
看來,你們都懂詞人“不須歸”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詞人,此時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喚你:老爺爺,快回家吧!你怎樣回答?
b 如果有位老農問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還不回家?你會怎樣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頭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會怎樣回答?
4、激情朗讀:
a 在古詩《鄉村四月》中鄉親們同是“斜風細雨不須歸”,你覺得兩首詩詞中不須歸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
b 請用這首詞,告訴古往今來的世人,張志和不須歸的原因!(個人讀、集體讀)
5、師介紹小結:張志和曾經是朝廷官員,深得皇帝喜愛,后因事被貶官,最后辭去官職,隱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見他沉醉鄉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為不解,于是,也寫一首詞勸他“且須還”。可他絲毫未改“不須歸”的心意。據說,他的魚鉤是直的,也從來不放魚餌,他能釣著魚嗎?看來他““不須歸”的目的,不在釣著魚,而在享受這樣的風景這樣的生活。
四、總結拓展
1、這樣如畫的美景,這樣悠閑的生活,千百年來,引的無數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詩句引用到自己的詩詞文章之中。今天,喜愛它的人們又給它譜上了曲子,你們聽!
2、像這樣的田園詩還有很多很多,請課下搜集,準備辦一場“田園詩會”。
五、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風景優美,生活悠閑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4
課前談話:
歇后語比賽: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師: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是寫釣魚的。古人為什么這樣不約而同地迷戀釣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板書)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誰愿意讀?
生:漁歌子
漁歌子是今天要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當我們讀詞牌的時候一般不讀輕聲。
師:我們一起再讀?(齊讀)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過渡:好,讓我們拿起課文讀一讀這首詞。
師: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次,要讀得通順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學習詞語:(讀音: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
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有些詞中是有畫面的,哪個詞讓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生說,(指導朗讀,讀出畫面的感覺)
師;很好,把這些美的畫面帶到句子中讀讀。自己先讀,(指名朗讀,男女分角色朗讀)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顏真卿稱張志和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感受詞中的畫面。) 課件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隨機指導
(還有誰能發現這其中美好的畫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師:同學們的感受能力真不錯,拿起筆劃一劃,詞中寫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發現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交流:你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著。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你看的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兒看的?)
師:這桃花,這流水,正讓我想到了這句——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這就是——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這斜風,真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這就是——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咱們對讀,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詞句)。
師:這細雨,又是怎樣的細雨呢?也正是——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機動)
師:這般情景,不禁想吟誦一曲——《漁歌子》。(生齊誦)
師:(桃花流水,斜風細雨中,還有一個背影,青箬笠,綠蓑衣)。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他的心里是怎樣的?)
(悠閑的,自在的,從容的,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一份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吟誦——(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剛才我們通過詞去想象,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但是,光想象還不夠,讀詩次,不僅要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想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師:你怎么知道的?(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還
師: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來,我也來催催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弟弟,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斗,留連于山水之間,據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
生:釣不到。
師:鱖魚會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西塞山…..)(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詞。
(課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齊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讀著這樣詩句,看著這樣的畫面,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問號,想問點什么嗎?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閱讀了他的生平后,你對這一釣又了解了什么?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出越來越多的含義。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 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同學們,回去后,我們可以查查資料,聯系詩人生活經歷,讀一讀,寫一寫,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5
教學目標:
1. 熟讀并背誦這首詞。
2.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3.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讓學生反復看和聽。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漁歌子》
1.同學們剛才聽了一首很優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畫面,交流交流: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讓你用詞語或者是句子來形容這些畫面,你怎么說呢?
2.剛才的歌好聽么?我聽到有的同學還跟著音樂唱呢。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詞中含蘊著一首千古流傳的經典詩詞,你知道是哪幾句么?找學生念。
3.還有誰知道?也來念念。
4.真好,你們剛才念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漁歌子》(板書
二、讀,讀出詞的味道
(一)讀出節奏
1.(出示整首詞)誰來讀給大家聽?
2.指導。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所以,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再來試試。
3.指名讀。
(二)讀出味道
1.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一幅美麗如畫的景:
(讀出了美麗)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呢?(景色很美)我們來看看畫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鱖魚( ) 白鷺( )
( )斜風 ( )細雨
3.把這首詞中省略的詞句補充出來,連起來說一說。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這里的景色?(美麗)
5. 很恰當,但是少了點特色。北國的大雪紛飛是美麗,中原一望無際的麥田是美麗,南國的滿目的翠綠也是美麗。春天有春天的美麗、夏天有夏天的美麗。所以,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們抓住這里景色的特點來說: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們說,這真是美麗的江南!這青的山,白的鳥,粉紅的桃花,青綠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風,細如牛毛的細雨,真是讓人感覺“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5.誰再來讀?讓我們感受到著美麗的景色。
6.還讀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時候一般用什么來形容呢?
9.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么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個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你聽,作者一邊垂釣一邊還吟唱著歌呢——(吟唱漁歌子)
11.這是在唱歌么?這是在朗誦么?
這是一種怎樣的讀法呢?(吟誦)
12.古人寫好詩詞以后就喜歡吟誦。吟誦很好玩,也很簡單,他有一定的規則,每一個字的長短都有講究,一般是12聲的字讀長一點,3、4聲的讀短一點。至于每一個詞語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學生練習。
15.真是一個悠閑自在的人啊!這份悠閑從詞中的一句話可以直接看出來。
一個悠閑自在的人:
16.能在這樣美麗的景色中垂釣,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里的“歸”是什么意思呢?
17.在這如畫的世界里,一個人在斜風細雨中的垂釣,沒有人打擾,可真是悠閑自在啊!
同學們,讀到這里,你的心中還有什么疑問么?
三、探作者,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1.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
2.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
這個作者張志和是個怎樣的人呢?
3.猜一猜,張志和是個怎樣的人。4.出示張志和的介紹。
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5.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再來看這首詩,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麗的景色,所以,整首詞明麗俊美,深得人們的喜愛。齊讀。
7.甚至,這首詞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著填詞。可以說,這首詩宛如架在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誦:漁歌子
四、深思,探究詞作的別樣美妙
1.這首詞之所以經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麗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首詞語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為千古絕唱。猜猜是哪個句子?小組交流,說出理由。
其實,那一句是千古絕句已經不重要了,到今天為止,這首詞已經整整流傳了壹千多年,整首詩都已經是千古絕唱了。讓我們背一遍吧。
下課!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理解詩意.
2,想象詩的意境,化詩為畫.
3,吟詩成誦.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音樂)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風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鐘愛,許多詩詞佳作流傳至今.還記得嗎 白居易曾在《憶江南》中寫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朝陽映照下的江景令詩人如此魂牽夢繞,那么煙雨蒙蒙的江南水鄉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 聽————(歌曲).
你發現了嗎 對了,許多詩詞當時就是被譜上曲子傳唱開來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張志和的《漁歌子》.
二, 整體把握古詩:
首先請聽周老師把這首詩讀一遍.
我讀得怎么樣 指名上臺劃節奏.
下面,請大家把這首詩試讀幾遍.
誰愿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 報名讀
齊讀.讀完整首詩,你認為他主要寫了什么
你從這首詞中,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情緒
三,細細品味古詩.
下面,讓我們細細地品味這首詩.
首先,請女孩子齊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你知道這兩句中哪些字詞的意思
誰能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讀了這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或者聽到了什么
多美啊,誰來美美地讀一讀 報名讀,齊讀.
如此美景,無人問津啟不可惜 后兩句又寫了什么呢 男孩子來齊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讀了這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情景
"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兒,你心中沒有疑惑嗎
漁人為什么不肯歸去
1,釣魚
2,觀景("可謂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樂也!")
張志和有個別稱叫"煙波釣叟",晚唐時期,朝廷昏庸,社會動蕩,做官的張志和被小人誣陷,遭到削職貶官,從此他歸隱山林自得其樂,詞中的漁人可能指誰
如果說詞中的漁人就是張志和自己,那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首詞表達了他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板: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開朗,豁達的個性!讓我們盡情地讀一讀.同樣是江邊垂釣,同樣遭遇陷害,貶官,老師這兒帶來了另一首詩《江雪》,誰來讀一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聰明的孩子們,這首詩表達的還是高興的心情嗎
處事"寒江獨釣圖",詩人將冰冷的心融入了這一片冰冷蒼茫的天地間,多凄涼啊!
下面我們來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好嗎 怎樣使這副圖搖身一變,變成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呢 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結: 多奇妙啊!同樣的江邊垂釣,同樣的遭遇,但由于詩人的性格不同,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所表達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們看,煙雨迷蒙間,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彩明麗卻不失柔和,看似寧靜卻又充滿活力.這是一首清麗婉轉的詞,更是一幅意境淡遠的山水畫!
如果我們今天不美美地來吟誦一番,啟不辜負了它的詩情畫意 誰來試試 可以.....
齊誦.
四,作業
根據詞作一幅畫或寫一篇散文.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
2.理解《漁歌子》的詞意,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學習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設境,導入新課。
一、以歌曲導入。
1.聽歌曲。
2.板書課題。解題:《漁歌子》讀題。
3.介紹詞。
4.生介紹張志和。
二、初讀,學習生字,讀準讀通詞。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詞,把詞讀準,讀通順。
2.學習生字。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再讀詞,要求:讀出節奏感。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詞。在多讀中熟悉文本,體會詞義。
3.引導學生抓住“不須歸”來理解詞。
解詞。質疑。
4.結合圖,邊讀詞,邊想。詞中哪些句子寫出了作者“不須歸”原因。(你從哪里讀懂的。)
5.分析詞的一二句。
詞中描寫了什么景物。生動筆劃。
指名說,師畫簡筆畫。
6.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的內容。
7.師總結:詩人就住在岸邊,每天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全班齊讀詩一二句)
師總結:天空白鷺飛翔,岸邊桃花盛開,碧波鱗鱗,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圖,難怪詩人說:“我不須歸。”
8.你還能從哪些詩句讀懂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9.抓住“斜風細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學。
10.課件圖:引導學生認識“箬笠和蓑衣”。
用風雨來說詞。
11.張開你想象的翅膀,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斜風細雨中的景象,體會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
12.師總結: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讓詩人說“我不須歸。”
四、品出釣中情,師生對讀。
1. 師介紹: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他被貶官后,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閑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2.課件:《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師生作詩和詩。
4.師總結:張志和釣魚不用魚餌,那他釣來了什么呢?我們明白了,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讀)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自從我們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大家都積累了好多的古詩詞,你能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背給大家聽嗎
二,初讀,讀順詞
1. 出示《漁歌子》,
2.請同學們自己先借助拼音把這首詞讀準,讀通,讀順.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釋,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4.檢查初讀效果:(1)指名讀.(是否讀通讀準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釋,你有什么收獲.
三,再讀,明詩意
1.你讀出了這首詞描寫是哪個季節的景物
2.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3.生自主吟讀,品味詞意.
4.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寸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5.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6.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么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煉與絕妙呢 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復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 都表示綠色,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么這么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 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 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復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了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么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 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 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 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 (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 了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六.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愿.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 (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么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蕩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愿.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
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 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9
一、導入新課
1、背誦《憶江南》,引入古詩詞意境。
2、出示《漁歌子》,介紹張志和。
(對于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了解,更能體會詞的內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
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后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長久保持下去。)
3、請學生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詞
1、誰愿意把這首詞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邊看邊小聲地讀,把生字的讀音讀準。
2、讀這首詞,邊讀邊想,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3、白鷺、套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使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發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借助這些詞匯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熏陶,有發展現代語言,一舉兩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創作的小散文。
5、出示圖象。
觀看圖像,結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鳴。
6、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體會情感
1、齊讀《漁歌子》,說說如何理解“不須歸”.
指導學生理解不歸哪兒,體會作者不回家,棄官隱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導學生結合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來理解。
2、帶著體會到的、作者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能背下來更好。
3、總結。
四、課堂練習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背誦一首描寫春天的詩。
五、實踐活動
為了更好地了解張志和、白居易,請同學們查找白居易、張志和的詩詞,并有感情地誦讀,開一個古詩文朗讀會,從朗讀中賞析古詩詞。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0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組教材以“熱愛田園生活”為主題展開,《漁歌子》這首詞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詞描繪了初春時節西塞山的美麗景色。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那么,四年級學生對這首詞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詞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們想以怎樣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詞呢?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么?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詞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詞么?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詞,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的占30%,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實際的調查結果,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這首詞。
2.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3.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并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我準備用誦讀法、想象法、品味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漁歌子》。
課前我就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讓學生看和聽。我這樣導課:同學們剛才聽了一首很優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畫面,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剛才的歌中隱藏著一首千古流傳的詞,你知道是那幾句么?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漁歌子》。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讀出詞的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詞,重點認讀:鱖魚、蓑衣、箬笠,并在讀中指導“鱖、蓑、箬”的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
流水鱖魚白鷺
斜風細雨(課件)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的具體生動起來,進一步感受到顏色不一,姿態各異的西塞山風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詞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降低了難度。
但是,此時整首詞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樣才能讓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變得觸手可及?接著我讓學生找一個詞來概括江南的景色,學生可能會說“美麗的江南”。我認為少了點特色,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引導學生抓住景色的特點來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說:綠色(青綠)的江南,粉紅(鮮花滿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滿地小溪)的江南,富饒的江南,悠閑的江南,細雨如絲的(濕漉漉)江南等等。至此,學生對整首詞就有了一個全新的、清晰地認識。這美麗如畫的風景就躍然于學生眼前了。(板書:美麗如畫景)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完成目標中體會作者情感這一目標,我追問,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板書:輕松愉快心)但是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么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從哪知道的呢?學生可能說不出來。這時出示《秋思》,讓學生體會一下詩人馬致遠是什么心情?從那些詞語感受到的?通過比較,學生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個人的眼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詞。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探作者,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讓學生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秘的對學生說: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學生對張志和紛紛猜測。此時我出示張志和的介紹: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考取了當時最好的大學,讀明經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讀文科,全族人都跟著光榮),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引導學生再讀這首詩,并追問: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個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悠閑自在人)也正是有了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中才有了這美麗的風景。此時,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齊誦《漁歌子》。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漁歌子》的喜愛,我告訴學生,這首詞甚至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紛紛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也開始學著填詞。引導學生再一次齊誦《漁歌子》。
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文章題眼“歸”進行品詞析句,談閱讀感悟,在學生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順著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得到升華,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四)深思,探究詞作的別樣美妙
學習古詩詞,就要讓學生欣賞古詩詞,從而愛上古詩詞,所以我引導學生欣賞這首詞的語言,找出成為千古絕唱的句子。在欣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我又引申到斜風細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感悟到詩句實在是精妙至極。
至此,整個教學環節在重點突出、錯落有致中全部結束。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實踐,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誘導其主動探究,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實處。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由看景到閱心再到懂人,絲絲入扣。
漁歌子
美麗如畫景
輕松愉快心
悠閑自在人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體會詩詞內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3、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
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讀課題。了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詞讀通順。
2、再讀詞語,理解詞義——“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不須歸”等。
3、詩詞在古時候是用來唱的。讀的時候很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誰再來念念?讀出它的節奏,讀出它的韻味。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
1、默讀這首詞,看看詞中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
2、學生圈畫,交流。
你找到了幾種景物?
3、一起看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這首詞。
4、張志和把江南寫得多美啊!其實不僅張志和寫江南,還有許多寫江南的詩詞。
作者僅用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老師不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還聽到了悅耳的聲音,感受到了春的氣息了,你們感受到了嗎?
請聽老師讀這首詞,然后告訴我,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詞人向遠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
西塞山:郁郁蔥蔥,不是墨線勾勒,而是綠色渲染的山水畫。
白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多么快樂而悠閑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5、讓我們把這樣的美景讀出來吧。
四、入情入境,體悟心情。
1、這首詞中,不僅有這些景物,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人,這個人是怎樣的穿著?怎樣的姿態?
悠然自得的漁夫
2、此時的漁夫心情如何?
3、詞中沒有一個字寫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寫的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
你看,張志和筆下的白鷺、桃花、鱖魚、斜風細雨……你們就是從這些景物中窺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讀讀這首詞,請問,這里的“歸”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須歸”。
1、同學們,讓我們聯系時代背景去感悟張志和“不須歸”的情懷。
所以這里的不須歸是指回哪里?后來朝廷派人找張志和回去做官,張志和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每次垂釣,他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能釣到魚嗎?
師:是啊,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我們再來讀一讀,讀出不愿歸的情感。
2、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漁父?
3、我們學過的《江雪》,這首詩的漁父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同是漁父,為什么《江雪》中的漁父如此孤獨郁悶呢?有理想卻不能實現,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這首《漁歌子》流傳至今,已上千年。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
六、作業。
1、背誦《漁歌子》。
2、根據《漁歌子》想象畫面寫一篇文章。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2
一、教材簡析
《漁歌子》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的主題是田園生活,伴隨著詩一般的語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園風景展現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張志和更是以凝練的語言再現古老的鄉村,田園的意趣。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全詩不僅畫面美,而且情意濃。張志和十六歲,舉明經,曾獻策肅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貶官,不再復仕,在湖州隱居五年,后來到會稽隱居,十載后再回湖州,寫下千古絕唱——《漁歌子》,傾吐了他對悠閑生活濃濃的眷戀之情。
二、教學對象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二、三學段的銜接期,學生的求知欲強。他們已經有了近四年的學習經驗,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還應不斷加強。學生在課內已學習了本組的前兩首古詩,在課外收集了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對于“田園生活”的主題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對田園生活的詩情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學目標
一、認識4個生字“塞、箬、笠、蓑”,指導書寫“鷺”等字。
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詞句,并能熟讀成誦。
三、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四、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積累的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入境,讀中悟情。
五、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法、誦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
六、課前準備
(一)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有關張志和的資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初讀,建構田園生活的主題
(一)教師用語言渲染,用圖片輔助,幫助學生對單元本題溫故知新。
(二)師生交流,理解詞牌名。 (三)請學生自由朗讀詞句,把詞句讀通順,字音讀準確
(四)教師檢查整首詞的讀音,重點指導“塞”的讀音及“鷺”等字的書寫。
(五)請學生再讀詞句,指導讀出詞的節奏。
【設計意圖: 1.“詞”這種體載在本冊第一課中已經出現,學生對其特點已有所認識。通過師生交流,再次回顧詞的特點,讓學生加深對詞的了解。2.扎實進行初讀,掃清讀音障礙,努力做到“讀不通順,不開講”。】
二、細讀,走近田園生活的畫面
(一)請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回顧理解詞意的方法。 (二)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整首詞的意思,并在小組內交流自主學習中的見解。
(三)反饋匯報對詞意的理解。
【設計意圖:1.理解詞意是體會詩人情感的基礎。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已積累了理解詞意的多種辦法。通過師生交流,回顧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詞意。2.匯報交流中,進一步引導學生用自己生動的語言去描述詞意,鼓勵學生對詞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賞讀,觸摸一顆眷戀的內心
(一)教師配樂范讀,請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初步感受詩人的“不須歸”。
(二)由“不須歸”切入,讓學生交流匯報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須歸”。
(1)請學生了解詞中描寫的景物。
(2)教師配樂范讀,讓學生想象詞中的畫面。
(3)學生交流想象的內容,教師緊扣畫中的色彩及 “飛”字進行點撥,并引導學生用其他詞語來形容春景。讓學生通過多元品讀,繼而誦讀,感悟畫面的和諧與動態之美。
(4)回讀“斜風細雨不須歸”,初步感悟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2.鱖魚肥中感悟“不須歸”。
(1)引導學生關注“肥”字,讓學生交流從“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讓學生品讀前兩句詞,感悟詩人用詞的精妙。
(3)回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悟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須歸”。
(1)學生感悟“斜風細雨”,引導學生用其他的詞語形容春雨的特點。
(2)學生品讀,繼而誦讀第三、四句詞,感受春景的寧靜之美。
4.讓學生把感悟到的畫面用文字描繪下來,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畫面的整體美。
【設計意圖:1“不須歸”是詞眼。抓“不須歸”作切入點,是觸摸詩人眷戀的內心的有效途徑。2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是本課的教學要求。詞句中描寫色彩的詞語有很多,因此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繽紛,在交流中體會色彩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3.誦寫結合是本環節的特點。背誦的落實在于讓學生在品讀中達到熟讀成誦。而小練筆則在學生對畫面的感悟達到一定程度時,用語言文字再現詩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戀之情
1.出示補充資料:“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讓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
2.師生交流詩人的生平,教師補充對詩人的介紹。理解詩人“不須歸”的是什么地方,進而走進詩人的內心。
3.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詞,提升情感。
4.補充學習詩人的另一首《漁歌子》,讓學生初步了解詞意,并朗讀積累。
5.回顧詩人生平的著作,師生帶著對整著詞的感悟,一起誦讀《漁歌子》。
【設計意圖:1. “知人論詩,以詩帶詩”是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是本年級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梳理資料,補充詩人的資料,引導學生與詩人心靈的對話,感悟一份眷戀之情。2.補充學習另一首《漁歌子》,既起到積累田園生活的詩詞的目的,又能進一步感悟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留戀之情,深化了情感。】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3
設計意圖: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而豐實的語文實踐,還原張志和這位詩詞書畫的大家“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意境。豐滿對此人張志和的認識,體會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有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背誦《漁歌子》。
2、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3、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圖片)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板書,齊讀課題)
2、教師簡介詞的內容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什么?
師:是的,“漁歌子” 又叫“漁父”, 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是一種詞牌名。 “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不同的詞牌每句話的字數不一樣,節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稱長短句。
二、讀中渲染,理解詞意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
同學們,學古詩詞,首先得把古詩詞讀通順,還要讀出節奏來。自己讀兩三遍,開始吧!
師:讀得非常好,請坐。同學們,古詩詞光讀通順還不夠,它是有節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間也有停頓,同學們看(大屏幕呈現整首詞),你能夠把這首詞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停頓讀出來嗎?哪位同學試一試?
(一生讀整首詞)
讀通句子(生朗讀整首詞)指生讀
師:有點味道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后三字,你們讀詞,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師生交換)
2、師:同學們,學古詩詞,讀通了,讀出節奏感了,那是遠遠不夠的,咱們還得讀懂它的意思。
師:請同學輕輕地再讀讀這首詞,借助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概意思。開始——
(學生借助注釋,自由說)
師: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意思?(教師輕輕提示:可以借助注釋)來,你說說看——
師:同學們,這古詩詞,懂得了它的意思,我們再來讀,就會越讀越有味。不相信我們就來試試看。
3、師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張志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么,用筆圈出來。
師:請你說,他的詞中畫了什么?(9種景物)
師:9種景物按順序數一數,西塞山……
4、畫景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誰能把這9種景物工整地寫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如果在這個位置畫蓑衣、箬笠該怎么畫?(師指圖的右下方)
師:“笠”是生字,該怎么寫?(請生上臺寫)
請兩位同學合作把它補充完整,其他同學把它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師:但是這個“鷺”字,也是一個生字?“鷺”字怎么寫,才能寫得漂亮?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的“路”字要寫得小一些,寬一些,下面的“鳥”字要寫得窄一些,長一些。
師:同學們,一起看黑板的這幅圖,看著看著,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詞——《漁歌子》,我們一起看著板書朗誦一下。
把你看到的這幅畫讀出來。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他的朗讀只讓老師看到一副黑白畫,是這樣嗎?同學們,如果你就是能詩擅畫的張志和,你用什么色彩來描繪這幅畫? 到詩中尋找答案吧!
詩人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此時,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樂,給學生半分鐘思考——指名交流)
讀出詞中畫,學生談感受
我們仿佛聽到了——(你說)
多么動人的畫面啊,你們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2、師范讀
聽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情不自禁地躍躍欲試,現在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想象,會有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展現在你的眼前呢?
(音樂起,教師深情范讀,音樂漸止……)
師:同學們感覺到了嗎?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通過讀表達出來,讓白鷺飛得更高,讓鱖魚跳得更歡騰。
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
3、師:好一個不須歸的老人哪!你再來讀讀。
重點指導“斜風細雨不——須——歸”。(聲音小聲點,突出細雨)
4、介紹作者背景,加深理解
詩人張志和僅僅是貪戀美景而樂而忘返嗎?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
張志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課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誰來讀一讀?
5、師生作詩和詩,讓學生理解作者“不須歸”的理由。
那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的問題?
師:賢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弟弟呀,你為什么不歸?” 我喜歡……
顏真卿說他是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能釣到魚嗎?(生)鱖魚會上鉤嗎?(生:)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了很多很多,他釣到了什么?
學生寫寫,張志和釣到了什么,他就擁有了一種______生活。
師小結: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爭先填寫傳唱《漁歌子》或《漁父詞》,出示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前白鷺飛,揚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學生試讀,找不同。
是啊,蘇軾太喜歡這首詞了,于是直接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詞中。
2、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百年千載,這不須歸的美景在蘇軾筆下悠悠回蕩,讀
百年千載,這不須歸的美景在我們耳畔悠悠回蕩,讀
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就讓它在我們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一起來——“漁歌子”生讀。
〖板書設計〗
漁歌子 張志和(唐)
漁翁不歸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4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江南春》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學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
詞兩首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作業設計——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推薦理由:作業設計吸引了我,我們可以根據某個主題拓展學習一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