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學案例(精選2篇)
三打白骨精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記》,體會孫悟空的堅定、機智和勇敢。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領悟孫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走近名著
中國文學的歷史河流中,不僅有唐詩、宋詞、元曲,還有明清小說,你知道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嗎?(連線)
《紅樓夢》 羅貫中 宋江 三打白骨精
《三國演義》 吳承恩 劉姥姥 三打祝家莊
《水滸傳》 曹雪芹 諸葛亮 三進大觀園
《西游記》 施耐庵 孫悟空 三氣周瑜。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被人們稱為“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記》是中國明代長篇神話小說。全書100回。今天我們所學的《三打白骨精》選自《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在賞讀故事的同時,我們要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筆下的個性鮮明的人物,感受作者精妙準確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1、說說故事六要素。
《三打白骨精》一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去西天取經路上的一天 ,地點 一座高山中,人物 唐僧師徒四人及白骨精,起因 白骨精要吃唐僧肉,經過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結果 白骨精被打死 。
2、填空:
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變成( ),又變成( ),最后變成( ),都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前( )次都被白骨精逃脫,第( )次終于被孫悟空一棒打死。
3、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用三這個數字,事不過三、三顧茅廬……快到課文中找找,有沒有和三有關的內容。
[師板書:白骨精三變 孫悟空三打 ]
4、小結:這是文學上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這樣敘述,使故事情
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三、精讀課文
(一)追溯“三變”,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到課文中找找,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用了哪些計?(美人計),(苦肉計)、(連環計)。
2、找出白骨精三次變化的句子讀一讀,想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句子:
“白骨精不勝(非常)歡喜,自言自語道:‘造化……說是特地來請他們用齋的” 真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原來美貌的外表下藏著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說的丑惡的內心。真是居心險惡啊。這分明是美人計。
“山坡上閃出一個……哭著走來”“閃”代表了一個敏捷、很突然的動作的,一個年滿八旬且拄著拐杖的老婦人能做出這樣的動作,分明就是妖精變的!她的行為與常人不同。變成這副模樣用的是“苦肉計”也想讓唐僧哭,可憐呢。
“白骨精不甘心就這樣讓唐僧……”
妖精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不甘心就這樣讓唐僧走了,又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假裝來找他的妻子和女兒。這確實是連環計。
后人也發現了妖精無心向善的地方,用歇后語的形式,把這妖精的不可言說出來了(課件顯示歇后語的前半句,學生接后半句。)
生:白骨精開口——不講人話。師:張嘴閉嘴都想吃唐僧肉,這哪叫人話呀?白骨精送飯——虛情假意。白骨精的飯食——碰都不要碰。白骨精騙唐僧——沒安好心。白骨精騙唐僧——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白骨精三變——詭計多端。
我們不僅看出妖精每一次變化的精明,也看出幾次的先后順序的精心策劃。我看,這哪是變,分明是騙!所以,三變就是三騙!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這家伙的的確確成“精”了(點題)。你說,這樣“無心向善”的妖精該不該打?生:該打,狠狠地打!
4、說說白骨精的人物性格特點。(貪婪、狡猾、詭計多端)
其實,不僅從三次描寫白骨精變化的句子中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其實文中還有兩處比較明顯的地方也能看出來。
出示句子:“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見棍棒落下,又用法術脫了身,丟了……”
著重體會“扔、丟”兩詞,體會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還故意留下假象,欺騙唐僧,體現它的狡猾。
白骨精,它用了那么多的詭計,你覺得這對研究孫悟空有什么好處呢?(從白骨精的特征可以襯托孫悟空的特征。現在我們來正面接觸孫悟空。)
師過渡:下面我們就走近孫悟空,感受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動人場景。
(二)追溯“三打”,感受孫悟空的性格
1、請你找出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讀一讀,想一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出示相關句子:
“正在這時,悟空從南山摘桃回來,睜開火眼金睛一看,認出村姑是個妖精,舉起金箍棒當頭就打。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說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一打)
“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二打)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邊,走上前迎著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師傅念咒語,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師傅,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師:下面,我們再提煉打的三個動作。(劈臉一棒;當頭一棒;掄起一棒。)第一次妖精是迎面走來,沒想那么多,所以就劈臉一棒。第二次老婦人矮,所以就當頭一棒 第三次要置妖精于死地,所以掄起一棒。孫悟空在這三打的態度上你發現什么變化沒有?(一打急打、二打怒打、三打智打)
3、細細得再讀讀這幾個句子,你感受到孫悟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機智、勇敢、堅定、本領高強)
小結:正因為這三變不一樣,這三打不一樣,人物的形象愈加豐滿,作者的描寫引人入勝,所以,雖然課文情節類似,但是我們卻不覺得重復,反而感覺十分精彩,真是神來之筆!
(三)追溯兩次責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過渡:孫悟空見妖精當頭就打,這引起了唐僧的極大不滿。請你找找描寫唐僧的句子,讀一讀,想想唐僧又有著怎樣的性格呢?
2、交流句子,出示:
“唐僧責怪悟空無故傷人性命……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見,驚得從馬上摔了下來,坐在地上,不由分說,一……但不可再行兇了。”
3、交流感受:
著重交流:“責怪、這才有些、一口氣、喝道、胡說、無奈”體現唐僧為人善良,也體現出他愚鈍。
(四)、感受豬八戒的性格
1、同學們,故事還向我們描述了另外一個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
2、“八戒嘴讒,奪過……”,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
孫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師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經的
道路。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兇險,但是孫悟空有善于識別妖魔詭計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強本領,我們相信他們一定能化險為夷、一路平安。讓我們一起來大聲誦讀吧!(課件出示下列詞語,學生齊讀)
齊天大圣 大鬧天宮 不避艱險 西天取經
騰云駕霧 來去無蹤 千變萬化 大顯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惡務盡 天下太平
五、交流《西游記》中的其他故事
如:打鬧天宮;八戒大戰流沙河、三借芭蕉扇……
六、我讀書 我快樂
課后閱讀《西游記》
板書設計:
白骨精 (變) 貪婪狡猾 詭計多端
三打白骨精 孫悟空 (打) 機智勇敢 堅定不移
唐 僧 (責) 心地善良
三打白骨精教學案例 篇2
人性化”的對話體現的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的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是一種合作、交互,生成的雙向交流關系,是一個以人為主的過程。
教師與學生對話,溝通、合作的過程
片斷:
師:孫悟空的故事廣為流傳,多得數不清,說說你知道的有哪些關于孫悟空的故事?
生1:我知道孫悟空大鬧天宮的事,真帶勁。
生2:我知道孫悟空巧借芭蕉扇的故事,他很聰明的。那扇子真厲害,我也想要一把。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從電視上看來的。
生3:孫悟空有72變,36計,本事神通廣大。
生4:唐僧師徒4人西天取經,歷經艱難萬苦,最后終于取得正果,孫悟空本事最大。
師:是嗎?
生5:不,只他們同心協力的結果。
……
師:同學們知道得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學過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你們聽說過嗎?
(出示課題)
生(點頭,紛紛議論、夸耀自己讀過,小聲說故事情節。)
師:看來大家已經知道了不少,來說說。
生:孫悟空一連三次打妖怪。
生:我補充,是妖怪變了三次,孫悟空連續打了三次。
師:那變了哪三次呀?
生:第一次變姑娘,第二次變老太婆,第三次變老大爺。
師:怎么第三次才被打死,那妖怪真是厲害。
生(急):不是的,是唐僧太仁慈了。老是看不清妖怪的真面目。
生:不是的,不是的,是豬八戒在里面作崇。
師:那結果呢?
生:妖怪被打死了。
生:但孫悟空卻被錯怪了,冤枉了。
生:但最后還是大團圓。
師:看來你們知道得還真不少,今天我們來學這篇課文,希望我們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下面我們就一起打開書本,自由地,大聲地讀課文。
……
評:傳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獨白,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學生沒有主動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體化了。新課標指出:“教學,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現代教學是合作的藝術,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進行情感和思維上的對話,這對話的發生和存在都依賴于情感合作的持續發展。”
這個教學片斷中,雖然只是開始時的導入部分,但教師借助對話充分的與學生溝通、聯系,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對象性活動中的那種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波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精神性對話交往關系,好“主”—“主”關系,并由“我——他”向“我——你”轉變。雙方之間互相傾聽和言悅,彼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情感的合作和意義的分享。
這樣的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學生式教師和教師式學生,那是一種平等、民主的交流。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不再僅僅被教,也通過對話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片斷中,教師巧借學生對孫悟空的已知與學生對話,及時了解了學情,為下面有的放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同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師生的知識得到互補,相得益彰。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得以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