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兩則》教案(精選17篇)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
課 題
始得西山宴游記
課 型
文言文新授課
課 時
三課時
教 具
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點
了解并積累“為”、“窮”、“始”“而”的不同用法。
能力點
學習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教育點
欣賞文學作品給我們展現的大自然的美景
重難點
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興趣導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它以自己的獨特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這里傾訴、感悟。昨天,我們隨著蘇軾走近了讓人物我兩忘的勝景赤壁,體悟了蘇軾的悲和喜;今天,我們再一起隨著柳宗元走進永州西山,面對自然的美景,與蘇軾有著相似遭遇的柳宗元,又有怎樣的感悟呢?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而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
2、《永州八記》:即《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他寫的游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3、解題。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寫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下面學習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檢查預習
(PPT)為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僇(lù)人 施施(yíyí)然 斫(zhuó)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rèn)席 岈(yā)然洼(wā)然若垤(dié) 攢(cuán)蹙(cù) 遁(dùn)隱 縈(yíng)青繚白 培(pǒu)塿(lǒu) 顥(hào)氣 引觴(shāng) 冥(míng)合
四、目標導航,自主閱讀
(PPT展示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注意字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對照書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
3、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么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贊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么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二、讀
1、個體自讀。
結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⑷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⑸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譯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注釋,疏通文意,質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⑵判斷句式:忠之屬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
⑷倒裝句式:“何以戰?”戰于長勺(倒裝)
⑸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伙伴關系,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3、學生對照注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課時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后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臺來創造性地展現當時情景。
三、評
自由評說臺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四、探
學生根據對文本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么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長勺之戰勝利了給我們什么啟示?
五、課堂小結談收獲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2、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文言文中詞句的意思;聆聽音樂,感受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遇。
3、體會音樂和繪畫藝術的奇妙。
教學重點:根據伯牙的琴聲,大膽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和用法進而理解整句和文章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伯牙鼓琴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讀準“湯”字在文中的讀音。
2、理解“鼓”“志”“巍巍”“湯湯”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寫成“泰山”;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音樂表達的不同情緒,分享聽音樂的心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上課之前我們先聽點音樂,聽完后說說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教師播放音樂)
教師及時評價:知音樂者,也;會傾聽者,也;懂音樂者,也。
2、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言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
二、板書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伯牙鼓琴》
2、解題: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彈琴,鼓是彈的意思)
②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初讀文本,讀通課文
1、師: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讀課文
①讀準字音,注意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可以用“/”標記。
②讀出情感和文言文的節奏及韻味。
2、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教師先示范朗讀,然后學生自讀,教師評價。
四、理解文言文
1、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
(1)有注釋的字詞就借助注釋來理解,沒注釋的就聯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補充;再者,借助工具書,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讀“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學到這里,你知道伯牙和鍾子期是什么關系嗎?用一個詞來表達。(板書:知音)什么叫知音?
2、疑問:他們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呢?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3、從哪兒看出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
①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到了什么?你會怎樣贊嘆?
②現在請帶著贊嘆的語氣再來讀一讀。
③老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5、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皚皚白雪、綿綿春雨、隆隆雷聲、淙淙流水……
6、伯牙彈什么鍾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們真是心靈相通,這就叫——知音。
六、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把鍾子期當作知音?
2、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你覺得這時的伯牙與子期還僅僅只是音樂方面的朋友嗎?
4、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七、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你能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伯牙把琴給摔破了,決定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什么叫終身?(一輩子)
3、師:是的,伯牙悲痛欲絕,他認為再也沒有像子期一樣的知音了,于是來到了鍾子期的墳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朗誦,全班朗誦。
4、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子期的墳前,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想說些什么?
5、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的傷心之情。
師:你能體會到伯牙的傷心嗎?按照你的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八、回顧全文,品味音樂
1、這就是千古流傳的《伯牙鼓琴》,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為了紀念他們,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來紀念他們!讓我們聆聽樂曲,打開書再一次回味這個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間,讓我們試著背一背這篇文章。
2、總結:同學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當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九、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搜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5
1.將下面文言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
①烏在其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謂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猶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孫卿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之所聞,古之道,凡戰,用兵之術,在于一民,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征,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遠;士民不親附,湯武不能以勝。故善兵者,務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面的文言文中劃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選自《呂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將下面文言文中劃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衛國之法,竊[1]駕君車者罪至刖[2]。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3]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釋:[1]竊,私下,[2]刖,砍掉雙腳的酷刑。[3]矯,假傳君命。
(1)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譯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現)在哪里呢?(2分) ②這(鏡子)使我好痛苦(或:難受)。(1分)③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漂亮(或: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們因而不愿向他們請教;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因而不屑于問他們。第①句翻譯中注意,“是”和“非”的意義和該句的判斷語氣,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譯中注意“于”“忌”“輕”的含義,未譯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親近依附君主,商湯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須善于團結人民。
17.(1)城里有一個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親,對你難道不慈愛嗎?我醉了,你卻在路上捉弄(折磨)我,這是什么道理?(3分)
17.(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譯文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21.(5分)
(1)彌子吃桃感到特別甜(譯為"彌子吃到特別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沒吃完就把它獻給衛君(譯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獻給衛君"也可以)。
(2)不顧自己口味的滿足卻想著我(譯為"因為一心想著我,竟忘記桃子已被自己咬過"也可以)。
文言翻譯練習(2)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文中劃線句(5分)
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伍胥之諫疑于脅,賈誼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詩疑于憤,劉蕡之對疑于亢[1]。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2]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
注:[1]亢:過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夏四月,皇太孫自北邊南還,執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實特穆爾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帝踐阼,當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孫即位于太安閣。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摘自《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元紀九
①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譯文:
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3分)
譯文: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5分)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譯文: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2分)
譯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后,國內的官吏直到今天談起先生,沒有一個不鼻子發酸而流下眼淚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膽寒,使邊陲戰士的戰馬飛馳。(“其”1分,使動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觸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親自]實踐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艱難。
翻閱五岳圖,認為了解了山,還不如砍柴的人[邁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過三個月了,晉王您是宗族盟長,還等什么而不說句話呢?
(2)巴延握劍站在宮殿臺階上,講述立皇太孫為皇帝的原因,語氣表情都非常嚴厲,各位王爺嚇得腿打顫,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為。”(“或”,解對1分;“是非”,解對1分)
(2)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禮義,就應該迅速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義”,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問句式解釋出來)
5.17.
(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文言的倒裝句式
2、能將含有倒裝句式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判斷文言倒裝句的類型
2、掌握翻譯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展示學生課前練習,文言文翻譯教案。
1、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2、有人于此,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營,立之階下,不之視。
二、翻譯文本內的倒裝句并總結歸納其特點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的后面,譯成現代漢語時,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何不試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賓短語做"試"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教案《文言文翻譯教案》。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構成的定語后置。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構成的。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4、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于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例:寧信度,無自信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讀"為"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三、翻譯課內語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6.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四、翻譯課外語段
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選自《明史》)?
(1)誠然,卿不朕欺。_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度?當時人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借 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 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說》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8
一、教學目的
1、熟悉高考題型,掌握文言文解題方法,加強實戰演練。
2、通過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踐,引導學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復習方法,自主學習文言知識要點。
二、教學重點
1、在線測試
2、網上搜索有關文言文復習資料
三、教學設想
1、介紹文言文整體閱讀解題的步驟。
2、學生在線測試,體會解題步驟。
3、教師當堂講解。
4、學生搜索有關資料,解決自己文言文復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歸納文言文知識要點,或歸納文言文復習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學時數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教師打開演示文稿,介紹“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由于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要具工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較緊張,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事實上這是極不正確的,一般來說,文言試題解題閱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閱讀
要求
1、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
要求
1、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所在,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
2、利用好最后那道題(還有實詞解釋題和題句子翻譯題)
因為此題相當難,但命題往往說有一項不符題意,那么就是說其他三項都是正確的,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個小問題。那么通過看最后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內容馬上會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讀全文。
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這一步大致相當于精讀研讀的水平;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9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你們知道這位母親是誰嗎?(生:孟母)
師: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師:多么了不起的的母親啊!孟子后來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們尊敬的稱他為亞圣!可是像孟子這樣的人小的時候也逃學呢!為了勸說孟子讀書,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孟母斷織勸學(出示題目)。
二、初讀課文、感悟劇本內容。
1、師:孟子為什么要逃學,孟母是怎么勸說他的,故事的結果又將怎樣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來讀一讀吧!
2、孟子逃學的原因
生:他覺得整天呆在學堂里,沒有意思。
師:你從那個詞語看出孟子覺得上學很無聊,甚至很煩人? 生:“整天”“呆”“沒有意思”。
師: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學堂里,又沒有動畫片,老師也不組織大家玩游戲,真是有些無聊、煩人哦!誰能把孟子厭煩的語氣讀出來?
生:表演讀,厭煩地,無聊的語氣。
師:既然讀書這么無聊,又要費錢,還不如回家幫幫母親干活,也能讓母親輕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這么想的話,那他在回答的時候一定是覺得自己很懂事的樣子,他會自豪地,理直氣壯地說——
生:很自豪的,理直氣壯的讀。
3、孟母斷織
師:看著兒子不認真上學,反而還這么自以為是的樣子,孟母的心理真難過啊,她該怎么引導孩子,才能讓他明白應該認真讀書的道理呢?
生:孟母聽了,一句話也沒說,她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了。
師:為了勸孟子讀書,家里那么困難,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我仿佛看見了母親正含著眼淚拿起剪刀把布剪斷的情景。這下可把孟子給嚇呆了。他趕緊走上去拉住母親的手問:(生齊說 )娘,布都快織好了,您為什么把它剪斷呢?
師: 剪斷的布還能接起來嗎?
生:當然不能接起來。
師:剪斷的布還有用嗎?
生:當然沒有用。
師:娘把你送進學堂讀書沒想到你卻逃學啦!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你覺得孟母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的心?
生: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3、孟子知錯就改
師:當孟子聽到母親的教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生齊讀)娘,我錯了,我一定改正。
師:你覺得孟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知錯就改的孩子)
4、我們來合作,老師讀孟母的話,請一位同學讀場景,其他同學讀孟子的話,有信心讀好嗎?
5、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讀。
三、總結拓展
1、學習了這個劇本,我的收獲。
(1)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
(2)感悟孟母斷織勸學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學習不認真時,你的媽媽會怎樣教育你?
(可能你的媽媽有時會因為太生氣而批評你、責罰你,但是,作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做個孝順、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師相信你們會做到的。)
四、布置作業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課后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
24、孟母斷織勸學
孟子逃學
孟母斷織
孟子悔悟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整理并檢測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認識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通過誦讀、因聲求氣,體會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流利、符合人物性格與處境的文言文誦讀;
2、對燭之武說辭藝術性的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無論社會、命運對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與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讓我們繼續學習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文言知識 PPT2-3
三、回顧文本、梳理結構 (板書)
四、鑒賞說辭
從文章的標題可以看出,“說退秦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請大家先自讀第三小節說辭部分,思考:燭之武說了什么?又是怎么說的?
明確:以退為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巧施離間。
善于利用矛盾(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善于分析利弊(為對方著想,誠懇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講求語言藝術(敬辭、反問句、判斷句)。
附板書:
燭 秦晉圍鄭
之 以退為進
深明大義 武 臨危受命 曉之以弊
能言善辯 退 誘之以利
秦 說退秦師 巧施離間
師
晉師撤離
小結:孔子說“春秋無義戰”,秦國參戰無非也是利益所趨。燭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仿佛置身鄭國之外,處處為秦國著想,放低姿態、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深入,句句在理,聲聲入耳,直抵秦伯內心深處。
五、因聲求氣
如此一段精妙絕倫的說辭,希望大家自由朗讀,深入其中,讀出興味。
2-3生讀,互評。師相機指點。師范讀,再齊讀。
小結: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聲”,才能把握其內在之“氣”。因聲求氣,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學習,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由說辭——能言善辯;
由牢騷(不僅無損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臨危受命——深明大義。(板書)
2、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PPT5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讓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燭之武“須眉盡白,佝僂其身,蹣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無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暢所欲言)
小結:其貌不揚、懷才不遇的燭之武卻是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能言善辯的人。散落在各種史書里的記載也豐滿了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認識真正的燭之武。
七、結束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那些鮮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們心頭。像燭之武這樣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勉勵自己吧!
八、作業布置:課本96頁1-3中相關內容。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1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反思:
通過教學,自主與合作能夠有機融合,為學生的真正學習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板塊式教學使教學脈絡清晰,教學語言簡潔明了,評價重視激勵性。
在創設情境過程中,學生朗讀不充分,能夠在體會中熟練誦讀的同學不足80%,那么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如果能夠采用領讀的方式,在學生初讀過程中引路,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創設情境中,加因為眼操鈴聲的打擾,學生和聽課教師沒有完全聽清,不明白"孟子講學"是什么意思,所以此處的目標沒有達成。可見教師還要在教育機智上多磨練自己,要能夠靈活處理突發事件。另外要準確計時,若沒有提前下課這節課的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
另外,教師的示范作用很好,應該充分發揮,與學生對讀,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如何朗讀好文言文。
總之,任何的教學策略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每一個設計都要考慮怎樣更有實效。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⑴誰學下棋?⑵怎么學下棋?⑶學得結果怎么樣?⑷《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2.指導學生背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為什么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⑴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⑵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⑴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⑵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⑶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⑷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⑴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⑵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⑴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學生背誦課文。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3
【典例精析】
例一(20xx湖北卷第14題)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日:“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越移時,詡詡然驕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各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異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
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和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
〖解析答案:C。本題不僅考查考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對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A項分析不正確。“為了懲罰李超”,“憤而擇日告辭而去”等內容與原文不符。B項,“憨和尚德高”,“機智”,“李超敏而好學”,“尼僧爭強好勝”等分析與原文不符,文中沒有這些內容。D項,“變幻莫測”與原文不相符,“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以面代點,概括失當。C項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內容,是正確選項。作品刻畫人物,憨和尚二“笑”,尼增三“笑”,其武藝的高強、性情的謙和,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
例二(20xx福建卷第8題)
送天臺陳庭學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揚子云,即揚雄,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司馬相如西漢著名文學家;諸葛武侯,即諸葛亮。②顏回,即顏淵;原憲,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川蜀山水險峻奇特,非有官職、有財富、有才能、會寫文章、年富力強的人不能到達,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陳庭學,能做詩,曾任中書左司掾、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等官職。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勝,每次游覽都寫詩記述。
C.作者因學業未成、戰亂等原因未能實現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對陳庭學游覽而歸的收獲,感嘆自己因年老已難以做到了。
D.作者認為山水名勝能使人的情、志、學等方面上一個臺階,此外,應該還有高于“山水之助”的東西,那就是孔學儒道。
〖解析答案:A。A項“非有官職、有財富、有才能、會寫文章、年富力強的人不能到達”不正確。錯誤之因是對文句的翻譯不正確,“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覽了也不會有什么收獲;“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強力壯的人,大多老死在那個地方。B、C、D三組符合文意。
例三(20xx遼寧卷第14題,原文見第五節篩選信息“典例精析”)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是有才學、有知識的窮書生,馮道都予以引薦和任用。
B.任贊的戲語是譏諷馮道選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馮道以其膽識勸諫莊宗,并指出了莊宗所為的不妥之處。
D.馮道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規勸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答案:A。本題列舉出四個選項,B、C、D的分析概括與原文內容相合。A項分析概括不正確,錯誤之因是對“素知識者”理解錯誤。知識,相知相識的朋友;理解為“有知識”,錯誤。A項的錯誤,是不明了詞語古今義的區別。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7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曝”、“湯”,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釋,結合資料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特點,懂得關注生活、真誠待人。
【教學重點】
1.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個故事情節。
2.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難點】
1.品味語言,明確“知音”的真正內涵,且能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2.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7個生字,熟讀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伯牙鼓琴圖》。
同學們,咱們看圖畫中左邊這位正聚精會神挑指彈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則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邊這位身著粗布大衣,拈須靜聽,滿臉沉醉的必是鐘子期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讓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樂是什么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伯牙善鼓琴》去細細聆聽吧!
二、相關資料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主要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 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善哉 巍巍乎 絕弦 錦囊玉軸 曝曬 謬矣
(重點指導生字 “哉”為平舌音;“軸”為翹舌音。)
(2)學習多音字:曝(pù bào)
練 ①讀句子,找發現。
今天中央電視臺曝光了一家違法煉油的黑作坊。
②讀一讀:烈日曝(pù)曬下的她,那張臉早已黑紅黑紅的了,卻仍然要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書戴嵩畫牛》講杜處士曬著名畫家戴嵩的畫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學習“會寫字”
哉 巍 弦 軸 錦 曝 矣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軸、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巍”上下結構,上小下大。“哉”半包圍結構。)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半包圍結構的字“哉”和左右結構的字“曝”,學生練寫。
哉:半包圍結構,土字扁寬、下橫要長,斜鉤在下橫的靠右位置、要長、右上角有一點。
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邊日字要窄小、右上邊日字要扁窄,中間是個共,下邊與水字不同。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學習《伯牙鼓琴》
(一)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學生先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翻譯,畫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點字、詞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這一環節要求發揮學生互幫互助的學習方法)。
2.教師再出示文中重點字詞,請學生解答。(出示課件,并將重點字詞以紅字突出)
3.以四人為一小組,合作討論翻譯,小組長做好記錄。
4.抽查兩個小組班上翻譯,再出示譯文參考。
(二)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齊讀課文,思考文章中有一個詞說明了俞伯牙和鐘子期在音樂上均有造詣的是哪個字,這個字出現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長、善于)。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2.俞伯牙善于彈琴,并且琴藝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現在哪里呢?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生:他能通過琴聲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3.那么樵夫鐘子期“善聽”,又表現在哪里呢?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其中的“念”與文中哪個字意思相同,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師:是的,這句話就是說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鐘子期都能領會。那么鐘子期是通過什么領會的呢?
生:琴聲。
師:對,是琴聲,那他究竟從琴聲中聽到了什么呢?同學們請看(出示圖片——泰山)
老師引讀: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誰能告訴老師泰山有什么涵義嗎?
生:志向,抱負。
師: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還記得那首詩吧,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師:子期從高山中聽到了伯牙的志向,又從流水中聽到了什么呢?咱們來看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懷。
師: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寬廣的,如同一個人的胸懷,這讓我們不禁想到那個東臨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感嘆: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師:這是多么寬廣的心胸!而俞伯牙隱藏在琴聲里的心意就這樣被鐘子期心領神會,大家說他們是不是知音?你認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討論一下。
明確: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結:“朋友滿天下,知音無一人”,俞伯牙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知音鐘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傳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出示《伯牙絕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體會俞伯牙失去知音鐘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難得。
2.出示伯牙在鐘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導學生朗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了解文章出處《列子》一書;
4.讀一讀與“知音”有關的古詩句(出示課件):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并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學完《伯牙鼓琴》,讓我們知道了《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贊揚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表達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時還向我們展現了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通過學習感受到伯牙與子期間的真摯情誼,明白“知音”的真正涵義,樹立正確友情觀。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下面我們復習一下這些詞語,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湯湯破琴絕弦
終身錦囊玉軸曝曬
2.昨天我們掌握了生字,學習了課文《伯牙鼓琴》。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文言文第二則《書戴嵩畫牛》。
下面我們復習一下這些詞語,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湯湯破琴絕弦
終身錦囊玉軸曝曬
二、學習《書戴嵩畫牛》
(一)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內合作對照注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注釋。
(3)小組內將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小組內交流字詞句的含義。
3.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預設1:“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中“好”的意思。
師:“好”這里讀hào,是喜愛的意思。
預設2:“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中的“尤所愛”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尤所愛”是“尤其珍愛”的意思。通過這個詞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一日曝書畫”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曬太陽。
4.師:現在請同學們借助課文注釋,小組內合作,試著翻譯全文。
小組成員匯報,師適時出示: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了畫軸,用錦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著。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著說:“這張畫畫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翹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設計意圖】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在組內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解釋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二)練講故事,言語實踐。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意思。指名說,教師隨時補充。
2.小組內練講故事。
3.班內展示。請兩名同學上臺講,提出要求,盡量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加上動作和表情。
【設計意圖】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標就落到了實處。
(三)精讀課文,感受人物
1.默讀課文,思考:牧童是怎樣評價這幅畫?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見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發言。
師出示課件呈現戴嵩《牛》圖,并適時呈現:
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2.處士面對牧童的話有什么表現?由此可見處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指名發言。
師適時出示:
表現:處士笑而然之。
可見處士是一個敢于應戰、樂于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方法指導: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獲得深刻的印象。
運用:結合鍾子期的語言,走進人物內心,想象的畫面,體會音律美。讀一讀《書戴嵩畫牛》牧童的評價畫作的語言,想象場景。
3.帶著感情朗讀,讀出牧童的語氣。
全班齊讀: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設計意圖】此環節繼續重視對文本的研讀,著重對短文中的兩個關鍵人物進行評價。尤其讓學生通過讀牧童的話,感受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此環節也為進一步探究文本蘊含的道理做好了鋪墊。
(四)再讀課文,領悟主題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蘊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師適時呈現:
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說說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課文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長。
4.師:課文學到這里,誰能試著說說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
這篇文言文通過講述一個牧童指出大畫家戴嵩的《牛》畫得有錯誤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的道理。同時也告誡人們要因事求人,不要做憑空想象的外行人。
【設計意圖】
課文簡短精悍,但卻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回味無窮的故事,在這一環節,教師以問題做牽引,激發學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內涵,教師的點撥引領,不僅讓學生層層深入,更體會到了短文蘊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礎上概括主題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學習寫作方法
1.學一法:運用通感寫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也就是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2.舉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說像大山一樣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時,耳中既有流水聲,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聲寫聲時兼有以聲喚起流水形的感覺。
3.練一練:反復誦讀后,我們也可以試著寫一寫。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參考: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你笑得真甜!(笑聲是聽覺印象,笑的樣子是視覺印象,而“甜”是味覺印象。)
四、當堂檢測(選做)
本課推薦閱讀《兩小兒辯日》《“知音”馬思聰》。
板書設計(略)
課后反思
《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是第七單元的兩篇文言文。在閱讀和理解方面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有人曾說: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現將反思總結歸納如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對文言文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考點說明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二、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后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
三、 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 “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關聯詞:且、雖、因、“惟”、 “故”等。
誦讀時,這些詞語后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愿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 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爭/奔走焉。“爭”是“奔走”的狀語,應該分開讀。
③佳木/秀而繁陰。
④問/今是何世
⑤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后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④⑤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后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后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么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后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后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后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后不應該停頓。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⑤⑥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后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③“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④“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后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余聞之也/久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醫生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作為功勞 ”,這樣,讀時就可以分別
把“醫之好治不病”和“以為功”讀在一起,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例②的意思是“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如: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并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四、技巧突破
1、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1) 下列語句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 )故 / 天將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過,然后 / 能改
( D )出 /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 恒亡
(2) 劃分下邊句子朗讀的節奏,每個分句只劃一處(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 予 / 嘗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 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2、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后進行停頓,如:
(5) 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 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于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后,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于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 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加以停頓。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1) 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 (《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附:例( 1 )的答案選 D ;例( 2 )的朗讀節奏正確劃分為:故 / 君子有不戰,戰 / 必勝矣。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 調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3、 通過學習《蒹葭》,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蒹葭》作為《詩經》名篇對于高中學生作詩歌鑒賞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進行閱讀鑒賞之前教師要對《詩經》的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介紹,在這基礎上,通過充分誦讀,對關鍵字詞的反復咀嚼,應該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同時,調動畫面、音樂等多種因素可營造和諧美妙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了解《蒹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2、 難點: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詩無達詁”,所以對本詩的主題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對具體語言個性化的體驗,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對于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學生較難把握,因此教師點撥和學生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相結合來化解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資料準備: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畫面
提問:你所知道的描繪秋景的詩句。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描繪秋景的詩句。從歌曲、畫面和古詩句中感受秋的氛圍,為課文的研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文研習
思想內容朗讀課文:1、把握文中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
3、概括詩歌主題。朗讀后學生找出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如蒹葭:蒼蒼—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形態)
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初步感知詩歌主題。朗讀為學生把握詩歌思想內容打下基礎,并在找關鍵詞和描繪詩中情景的過程中把握本詩思想內容——。一說,愛情詩;一說,明志詩;一說,人生哲理詩。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見”之情,“執著追求”之意,“堅貞不渝”之志是不變的。
課文研習
表現手法根據課前對《詩經》表現手法的了解和積累,分析《蒹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提示:從“興”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讀詩歌,找出起興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鑒賞,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體會《蒹葭》的意境。這部分的研習是本詩學習的難點,憑個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補充讓學生較全面掌握本詩的表現手法并了解到學習中互助協作的重要性。
賞析詩歌立足于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賞析
立足于詩歌的表現手法進行賞析學生自選角度對《蒹葭》進行賞析,小組討論,推選一部分進行全班交流。
結束新課
布置作業放歌曲《在水一方》,師生共同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作的影響。邊欣賞音樂,邊回顧以前學過的相關詩歌,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通過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作的影響,進一步感受《蒹葭》的藝術魅力。
思路點撥
本詩是先秦的詩歌,對于第一次接觸《詩經》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以朗讀為突破口,初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再讀以感受詩歌的畫面美;精讀以感受賦興手法的韻味美。由讀到品,帶領學生走近《詩經》、賞析《詩經》進而學會研讀《詩經》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練習舉隅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研習和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請于課后自主研習和賞析《采薇》,并完成研習報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賞析文。
附:《采薇》研習報告
一、 吟誦全詩,疏通詞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情景。
二、 詩人通過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賦、比、興手法在本詩中的具體運用:
四、 《采薇》與《蒹葭》兩詩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點?
五、 請用500字寫一篇《采薇》的賞析文
《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7
一、 設疑自探
1、導入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1)課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2)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贈黃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3)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 簡介作者
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筑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
4、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詞句補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灰絲,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
6. 辨義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后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 的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立性
二.讀課文
1 . 讀課文,領悟語旨。
①散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②抽查誦讀情況,重在指導讀出語氣。
③領悟文旨 —— 論述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以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2 . 讀課文,體會語脈。
①首段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呼后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②中間三段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嚴密,層次清晰。首先列舉藏有書者不讀書的例子,再以生動的筆法描繪讀自己書和讀借來的書的兩種不同心理,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最后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印記“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三、布置作業:將文中加點詞的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就課文內容質疑。體會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觀點,背誦課文,并能夠領會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一. 讀課文,品味語詞。
①第二段中兩個反問句語氣和作用,如將它們改為陳述句,效果有何區別 ?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與“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詞義相同否 ? 是否都應重讀。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詞表達什么感情 ?
④“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句中“嘆”與“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 為什么而“嘆” ? 為什么而“惜” ? 這句話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則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2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可采用線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二、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三、 質疑討論。理解中心
1. 找出課文中形象表現借書讀書專心、困難的句子,以及有書讀時懶散的情況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A“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故有所覽輒省記”
寫了年輕時候借書困難,用心之專。
B“素蠅灰絲時蒙卷軸”
與前句對比,寫出了不求進取的懶散狀態。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專”呢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義?作用?
過渡句,由書及物,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有普遍意義。
5.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6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專”怎樣理解?
幸:指學習條件好;不幸:指學習條件不好;專:指勤奮學習。學習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勤奮學習。
8.“嘆”“惜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感嘆;珍惜。表達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青少年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感情
9.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歸納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