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詩兩首》教案(精選22篇)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一首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引入新課。
1、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們就來學《贈劉景文》
3、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課件)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指導寫字
1、 讓姓“劉”的小朋友范寫劉
2、 請部分學生指導寫字,說清要注意什么?
六、家庭作業
1、抄寫課后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二首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交流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 背誦《贈劉景文》
2、 說說詩歌的描寫的景色。
3、 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贈劉景文》的經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3、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三、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3、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五、朗讀、背誦古詩
1、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六、家庭作業
背誦古詩兩首,家長簽字。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古詩兩首(早發白帝城)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本首詩的3個生字(其中1個多音字“還huán ”)及新詞。能力目標:1. 能看注釋,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思想: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的情感。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情感目標:感受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體會詩情畫意。重點能看注釋,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難點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準備教師投影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具 體 內 容
復 備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二、檢查預習情況。三、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許多古詩了,你能背一背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著名詩篇《早發白帝城》板書課題《早發白帝城》1.同學們在課前都做了預習,下面我們以起來讀一讀生字和詞語.2.出示生字卡片查字詞(讀準多音字的讀音)zhāo huán chóng朝辭 一日還 萬重山 江陵 猿聲你知道這些字詞的意思嗎?3.請你邊讀邊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1.為什么早晨離開白帝城會是在彩云間?2.一天就能回到千里以外的江陵?這些問題說的是哪句詩?(結合收集材料學習)了解詩句的意思: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2.你知道“白帝城”和“江陵”的地理位置嗎?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峻,高聳入云。詩人在霞光出現的時候,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離開四、總結全文,發散拓展。五、學習生字。六、作業。白帝城。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會到千里以外的江陵,表現出白帝城之高,船行速之快,行期之短,也表現出他喜悅的心情。3.朗讀這兩句。4.“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5.如果你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你有何感受?出示相關的課件或圖片,體會詩的意境。6.朗讀這兩句。1.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說說你從詩中看到的景物,聽到的聲音。2.從這首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比較“陵”與“猿”這組字的區別。背誦、默寫古詩,收集李白詩句。課后小結板書設計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業實踐作業背誦古詩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背誦,能體會詩句表達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討論探究、欣賞感悟詩句的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望洞庭》,能理解詩歌內容,受到美的熏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學會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學會審美,品味詩句,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情景中感悟、討論。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準備: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
道洞庭湖的有關知識?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簡介劉禹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二、整體感知
1、賞讀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你讀懂了哪些詞語?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朦朦朧朧、模模糊糊。)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3、 播放課件,體會詞語的意境。
4、指導說第一句的詩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讀好本句。
5、誰能試著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
用同樣的辦法學習“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1、 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導說后兩句詩的意思。(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三、討論探究
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自己的話說說。
1、 小組討論;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詩人,看到這眼前的美景,你想說什么?
1、 小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結質疑
1、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畫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望洞庭》,講述詩的意思,有興趣的可以畫一畫;
2、 搜集有關劉禹錫的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2個生字,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能體會詩句表達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 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討論探究、欣賞感悟詩句的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學習字詞,理解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相信同學們會背很多古詩,誰愿意來試著背給大家聽一聽? (指名背)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誰愿意介紹一下李白的資料?(指名說) 今天,我們再來欣賞李
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師順勢簡介峨眉山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先請學生試讀本詩,注意停頓,讀出韻味(師巡回指導);
2、出示課件配樂朗讀,老師抽讀,再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師點撥指導;
3、試聯系注釋,結合畫面來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三、討論探究
引導想象詩的意境,結合畫面, 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1、小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請學生誦讀詩文。
五、小結質疑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還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作業布置
1、背誦《峨眉山月歌》,講述詩的意思;
2、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和同學進行交流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4
第一課時《元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23個。
3、完成“語文天地”中“學習顯身手”。
4、理解詩句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古詩。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活動:
1、學生們,十二月份結束了,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新歲月的第一天是什么節日?
2、板書課題。
3、從課題里。你聯想到什么?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⑴、指導看書上的插圖,問:這篇課文圖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詩句,指定學生讀。
⑶、全班齊讀。
⑷、出示生字5個,(開火車讀)
爆 屠 曈 換 符
⑸、出示生詞,同桌讀。
爆竹 屠殺 蘇醒 交換 符號
2、熟讀課文,理解詩句。
⑴、學生自由讀詩句。
⑵、小組討論:“說說你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⑶、指定學生說詩意。
⑷、全班齊讀全詩。
⑸、分組接背詩句。
⑹、指定學生背誦。
⑺、小組比賽,哪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四、板書設計: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二課時《江雪》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說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1)抽生讀。
(2)集體評議。(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3)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4)抽生背誦。
四、課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
教后記:
對于古詩的教學我心中的目標始終是不確定的,也不太清楚要講到什么程度,是讓學生背誦就行了,還是要學生把字詞的意思都掌握呢?講淺了怕考試考不好,講深了又怕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所以還是按照參考書的目標,后讓學生后背,大概知道詩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最后再介紹一下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⒊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⒈板書課題。
⒉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⒊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自己讀讀古詩,試把相關詞語畫出來。
4、組織交流
板書:(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
解詞:“石徑”(用上拆字法,“徑”用查字典的方法)
四、引導精讀品悟,感受詩歌意境之美
1、教師試著在剛才的詞語前加上括號,要求學生再好好讀詩,加上合適的修飾的詞語。
( )的山 ( )的石徑
( )的楓葉 ( )的白云
2、引導學生認真朗讀詩歌,試著從詩中尋找答案。
3、組織組內交流,并說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從詩中尋找依據,以此來帶動詩意的理解。
(1)( )的山
為什么稱為“寒山”?怎樣的山才是“寒山”?
(深秋時節,草木枯萎,山上光禿禿的,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所以稱“寒山”)
(2) ( )的石徑 (解詞:斜——彎彎曲曲)
(3)連起來讀讀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圖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4)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白云生處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處”,這“人家”該畫在什么地方?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誦第一、二句古詩,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 )的楓葉?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葉紅于二月花” 理解“霜葉”“紅于”
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現在你知道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理解“坐”“愛”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6、回答問題: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六、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后指導背誦。
七、作業:
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境。)
板書設計:(簡筆畫)(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古詩《楓橋夜泊》,讀準“泊”,理解“泊”“對愁眠”等字詞的意思。
2、讀懂《楓橋夜泊》,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⒈背誦《山行》
⒉《山行》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紹自己上堂課的作業,加以適當評價。
二、揭題,解題
1、板書課題,讓學生書空。
2、指名讀題,正音:泊b (領讀,然后開火車讀課題)
解釋“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什么?p湖泊
3、解題、質疑:
詩中點明地點的詞是——楓橋;點明時間的詞是——夜;
誰能連起來說說“楓橋夜泊”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這首詩也許會寫些什么?
引導質疑:寫了什么季節怎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4、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出示自學要求,引導學生按要求自學古詩。
⑴輕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如果能讀出詩歌的韻味就更好了。
⑵自讀課文,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個問號。
2、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質疑思考。
(1)讀生字。
(2)指名讀課文。
(3)齊讀課文,引導學生正確停頓。
(4)引導質疑、交流:
通過你們的自學,還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學生質疑后引導:你們真會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這么多問題,那你們說這些問號你們可以怎樣解決呢?
(6)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查字典、聯系詩的上下文、看插圖、問同學老師……
三、再讀課文,自主解疑,讀懂詩意。
1再讀古詩,嘗試解疑
2你們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結引導:同學們真了不起,自己解決了這么多問號。那每句詩分別描寫了什么?你能自己史著說說嗎?先準備一下。
4理解每句話
⑴理解一二句
輕聲讀一、二句邊讀邊想象詩句中的描繪的畫面。
這是什么季節?從那兒可以看出來?這是詩人的心情詩什么樣的?
理解“愁”,相機穿插詩人的背景資料,結合“秋天”這一特定的季節感受詩人的“愁”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話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學習第三、四句
指名讀三、四句。
回答問題。
①“姑蘇”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說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這首詩描寫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心情?
五、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1讀的時候怎樣才能把詩人的這種情感讀出來呢?先自己練習一下,再讀給組內同學聽聽,看看他們有什么建議或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再改進一下。
指名朗讀,評價指導。
3、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4、練習背誦。
5、指導書寫生字。
六、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搜集有關秋天的古詩,選擇自己喜歡的兩首進行背誦。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 *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秋天 景色凄涼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詩人 心頭惆悵
夜半鐘聲到客船。 徹夜難眠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課文的兩首詩均是五言絕句,語言清新、平白、簡易。
學情分析:
兩首古詩簡單易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細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詩所蘊含的內在意境。
教學目標 :
1.通過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3.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能體會《訪隱者不遇》描繪的情景,寫一段話。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教學目標 :
(一)通過理解《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默寫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的理解,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者(見教案后“資料”)。
(二)教師范讀,學生初讀這首詩,查工具書,理解“隱者”“不遇”。
(“隱者”,即隱士,隱居山林的人;“不遇”,沒有見到。)
(三)理解這首詩的題目“尋隱者不遇”:
板書課題、解題。“尋”,尋訪。“尋隱者不遇”,意思是尋訪隱者,沒有見到。
(四)齊讀這首詩,再自由細讀每一句。弄清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再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過程:自己小聲說——小組議論——全班交流——教師補充訂正——小結。
第一行:“松下”,在松樹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樹下面(點明了事情發生的地點和環境)“童子”,小孩,被尋訪者的徒弟(點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說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尋訪隱者,在松樹下碰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徒弟。我問他師父的去向,他說師父采藥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這。
第四行:“云深”,云霧迷蒙;“處”,地方。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師父就在這座山里,山上云霧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復誦讀,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隱者在云霧迷蒙的山中采藥,連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見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導朗讀背誦。
第二課時
學習《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l.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 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干什么?后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五、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 蟬——彈 忽——物 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悟詩中蘊涵的詩意。
4、激發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字和有感情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感悟詩中蘊涵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孩子們,快樂的夏天正笑著向我們走來。夏天里,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讓咱們一起先到小池邊去看看吧!
二、學習古詩
1、學習《小池》:
⑴ 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① (課件出示小池圖,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池”還是生字呢,誰能讀讀?看了圖,你知道“池”字為什么有三點水了嗎?
② 師:你覺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樣?
抽生交流,相機指導讀好課題。
③ 師:楊萬里爺爺還把這美麗的小池塘寫進了一首很美的小詩呢!想不想不用老師教,自己試著讀讀啊?讀的時候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這次讀老師有個要求:把字音讀準,詩讀通順。如果你覺得滿意了,就打個勝利的手勢。
生自讀、指名讀。
④ (課件出示整首詩,生字以紅色出現)師:這首詩中還藏著5個生字娃娃,會讀嗎?
自讀,抽讀。
師:能給“惜”找朋友嗎?(可惜、愛惜……)相機貼上“可惜”“愛惜”這兩個詞。
給“晴”“柔”找朋友。相機貼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⑵ 再讀古詩,讀中悟情:
① 小朋友這么快就認識了5個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咱們來分組比賽比賽吧!
② 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這美麗的小池邊,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讀好相應句子:
a、第一句:
師:對!有一圈一圈的波紋。告訴你吧!這些小波紋是從水底下的泉眼冒出來的。出示:泉眼 齊讀。
師:仔細聽聽,聽到冒水的聲音了嗎?
(課件出示:泉眼無聲惜細流)師: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靜啊!怎樣才能讀才能讓人覺得泉水在靜靜流淌呢?
自讀、抽讀、師示范讀、齊讀。
b、第二句:
師:你看見了怎樣的樹?樹姑娘站在小池邊,好象在干什么?
師:樹姑娘正專心地打扮自己呢!讓咱們讀得輕些,可別吵著她了。
指導讀好本句。
c、第3、4句:
師:你還看見什么呢?怎樣的荷葉?荷葉有哪些形狀?
生:有圓圓的荷葉、彎彎的荷葉。
師:告訴你吧,這彎彎的荷葉是剛從水面長出的還沒展開的小荷葉。
(課件演示:一只蜻蜓飛過來,落在尖尖的小荷葉上)仔細看看,你又能看見什么呢?
(課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葉,多可愛的蜻蜓呀!
指導讀好本句。
③ 那誰能把這幅圖連起來美美地講一講?
同桌互講、抽生講。
④ 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齊讀整首詩。
⑶ 引導背誦:
師: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遠留在大腦中嗎?
自己背。
(課件只出示小池圖)配樂背誦。
2、學習《所見》:
⑴ 總結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導入第二首詩的學習。
師:孩子們這么短的時間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得又正確又流利,還把圖講得那么美,把詩讀得那么有感情。咱們用這種方法來繼續學習第二首古詩吧。
⑵ (課件出示第二首詩的情境動畫)生看,再抽生說說自己見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 師:剛才你們所見到的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們要新學的古詩。
(課件出示整首詩)齊讀詩題。
⑷ 分小組合作學習:
比比哪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正確、流利。
抽小組匯報,給表現最佳的小組發合作學習星。
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呢?
相機指導讀出感情。
⑸ 有感情齊讀古詩。
⑹ 指導背誦。
⑺ 想想:
牧童捉到蟬了嗎?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圖學唐詩《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我們今天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這首詩。明天咱們比比看,誰學得最好。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8
預習提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讀讀詩句看看杜甫為何喜極涕淚
《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寫的一首詩,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 這兩首詩都是
愛國詩,它們的表達方式相同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出現的生字詞,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詩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課的思想主題.
4.感受和學習詩歌中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作詩圣.查看杜甫簡介
這首詩寫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詩人聽到這廣消息后寫了這首詩.
(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歌講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
二,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提出讀不懂的語句.(學生互相糾正字音,教師重點強調以下字音:涕:讀t,不讀d,還:讀hun,不讀hi.)
三,理解詩句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四川.
"薊北",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特別高興而流淚.
這句詩講了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從劍外傳來,剛剛聽到這個消息,涕淚就流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詩書喜欲狂."
"卻看",再看.
"漫卷",胡亂卷起.唐代一般沒有裝訂成冊的書籍文字大都寫在紙卷上,所以收拾書籍,就要卷起.
這句詩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胡亂地粑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這句話講了白天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鄉.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就.
這句詩講了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峰.順流而下把襄陽一過;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四,內容分析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主要寫作者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多年戰亂,祖國重歸統一的歡快心情
3,作者的這種心情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出來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忽傳…'初聞…'卻看漫卷",表達了作者聽到勝利喜訊后的感情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
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從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這首詩同《示兒》一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都表達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五,課堂檢測.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同桌互相背誦課文.
六,作業.
1,背誦和默寫古詩.
2,預習《示兒》.
《示兒》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渲染氛圍:今天老師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有一首詩深深的打
動了我的心.這首詩就是我國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時留給
兒子的遺言.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第一首《示兒》
1,自學.
①自由輕聲讀幾遍詩句,思考能讀懂詩中哪個詞語或詩句.
②再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詩,看又能讀懂哪些內容.
比如:a,可以結合文中注釋,抓住重點詞去讀詩.
b,也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去讀詩.
c,更可以同桌商量著去讀詩.
……
2,匯報.
告訴老師你讀懂了那些內容.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撥讀詩方法.
②結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3,探究:
①引導再讀詩句,質疑.
②分小組討論,探究疑點.
③學生交流小組學習情況,教師相機指導,小結.
板書:
不見 示兒 九州同 告知
4,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
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
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呵!此時此刻,有誰
不被感動呢 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
②背誦詩句.
過渡:我國有許多這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稱為"詩
圣"的愛國詩人杜甫,他一生憂國憂民,在聽到祖國重歸統一時,欣
喜若狂,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投
影顯示詩)
三,學習第二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讀詩:
自由多讀多體會,如果發現有不明白的詞句可以問同桌,前后排同學或老師.
2,學詩: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學習這首歡快的詩.
比如:a,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練習表演讀,加上適當的動作去
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b,愛講故事的同學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與自己的體會
練習描繪詩句的情景.
c,擅長表演的同學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練習表演.
d,如果還有更好的學習方法自然都可以試一試.
3,悟詩:
分別展示學習方法,結果,體會.
4,誦詩:
①放聲自由朗讀.
②帶上愉快的心情背詩.
四,總結.
1,建議學生通讀兩首詩,去探究兩首詩的異同.體會兩位詩人抒
發感情之同,表達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師及時肯定,強調學習重,難點.
五,結課.
陸游流傳至今的詩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傳下來的也約1千4百
多首,除了我們學過的,同學們下課后,還可以再去搜集,閱讀,品味
欣賞;另外建議我們班委可以設計一次《古詩朗頌會》或《古詩書法比
賽》;比一比,看誰搜集的詩多;朗讀的最有感情,書法最漂亮.有興
趣嗎
六,課堂檢測.
背誦并默寫〈〈示兒〉〉.
搜集其它愛國詩.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法學法:識字、寫字教學中抓住難字,重點指導,在朗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熟練,在此基礎上,想象和描繪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再美讀升華,可輔以音樂。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釋題
1、讀古詩題目(注意重點字音:贈)
(二)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擎殘橙劉
3、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首 枝 記 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一)釋題
1、讀題
2、簡介詩人“杜牧”
(二)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三)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1、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四)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2、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六)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后“我會填”。
教學后記: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但第一首詩中的句子有點拗口,少數同學在大家的幫助下才讀準。教學時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在課后練習補充古詩中,有些同學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寫錯。我指導他們根據意思確定該是哪個字,今后還要加強鞏固。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教學重難點】
識字和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古詩兩首,板書課題,要求:
學生抬起右手,跟老師一起來書寫課題,師對“首”作強調,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用上我們在識字一學過的成語來形容這些美麗的景色。(生回答:層林盡染,山河壯美……)不光我們現代人喜歡秋天,贊美秋天,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蘇軾他也寫了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送給他的好朋友劉景文。題目叫:贈劉景文(板書)齊讀。大家想讀讀嗎?快快打開語文書。
二、初讀古詩
1、生借助拼音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
2、同桌互相讀古詩,互相糾正。 (生互讀。)
3、四人小組輪讀,讀完后說說自己讀懂了詞語或者句子?(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交流字詞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識字
1、出示本課6個生字,帶拼音。生自由練讀,不認識的借助拼音朋友,讀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較難讀,你在剛開始讀的時候就讀錯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生自由讀,全班交流,師做重點指導,必要時領讀。)
2、組詞、讀準字音: (借助一定的語言環境。)
3、去掉拼音練讀詞語。 劉景文 菊花 殘枝 君子 橙色 橘子 (齊讀,開火車讀。)
4、保留生字,抽讀。
5、這些生字大家都讀的非常準確,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記著這些生字,你把哪個字記的最牢?在小組里跟同伴說說。(小組合作記著生字。)然后全班交流。
6、齊讀生字。(師檫掉生字)這些生字現在跑到古詩里去了,趕快打開書,讀一讀吧。
四、學習古詩
1、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聽聽老師哪里讀的最美。(師有感情的范讀,以夸張的節奏、韻律來感染學生。)生評價老師。
師:“大家想不想學學老師,把古詩讀的有感情?”生齊讀,抽讀,(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師作評。)模仿讀。
2、師作意境的渲染:請同學們把書合上,出示──焉而低垂的荷葉、枯萎的菊枝、黃澄澄的橙子、綠油油的橘子,一邊用贊美的語言描述這美麗的景色。
運用圖畫的直觀效果,想像古詩的畫面,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
3、面對這么美的景色,同學想怎么表達?那就快快讀讀古詩吧,邊讀邊看看黑板上的畫。
4、多種形式的朗讀。 (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配樂讀。)
5、誦讀:
⑴ 看著黑板,邊看圖畫,邊跟老師一起背誦。
⑵ 生自由練背。
⑶ 比賽背誦,看誰背既準確又有感情。
五、寫字
1、小黑板出示本課要求學生會寫的6個生字。 (生自由認讀,抽讀,老師帶詞語教讀。)
2、我們看到一個生字能不能馬上就動筆寫?對,要先觀察。觀察什么呢?(觀察它是什么結構,觀察它的重要的筆畫,觀察發生變化的筆畫……)那就請大家仔細觀察吧,呆會兒看誰觀察的仔細,提醒大家的最好。 (生觀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師范寫生字。 (邊寫邊指導。)
4、生練習,師作評價、展示。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樂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2、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 (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3、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 (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組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資料。)
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表揚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生看著畫面說,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 “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比較“霜葉紅于二月花”和“霜葉紅如二月花”的不同之處。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⑵ “想象漫游”: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畫下來。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誦、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 讀一讀。 演一演。 畫一畫。 寫一寫。 (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掘孩子的潛能,發展創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7個生字;會寫“忙”字。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生字。
2、難點: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投影儀,生字卡片。
學習指導 學習輔導 學習評價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揭題。
2、解題:
小朋友們看了題目,你能猜到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春季)
那它寫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時間呢?
(告訴學生“曉”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曉”就是春天的早上。)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課文:
⑴ 自己讀一遍課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節再讀。
⑵ 再讀一課文,用“ ”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音。
⑶ 把課文連貫地讀一遍。
2、檢查自讀:
⑴ 抽讀生字卡片。
⑵ 指名個別讀。
⑶ 齊讀課文。
三、再讀指導
1、結合彩圖,了解詩意。
2、指導讀第一句:
⑴ 生試讀。
⑵ 指名讀。
⑶ 全班讀。
3、指導讀第二句。
4、把1、2句連起來讀。
5、男女生分組讀。
四、熟讀成誦
1、看圖試背。 2、分組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齊背:
⑴ 學生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再讀題。
⑵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按要求畫生字,讀生字,把課文連貫地讀一遍。
⑶ 學生結合彩圖,了解詩意。
⑷ 師指導讀第一、二句:
采用多種形式讀句子。
⑸ 分組比賽背誦,全班齊背。
五、學習生字
1、抽讀生字卡片,鞏固字音。
2、自學生字,記憶字形:
小組自學生字,記憶字形。老師巡堂指導書寫。
3、指導書寫。
【板書設計】
春曉
春眠 / 不覺曉,
處處 / 聞啼鳥。 (圖)
夜來 / 風雨聲,
花落 / 知多少。
第二課時
一、導入、揭題
1、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了一首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誰來背一背。
背誦古詩。
2、揭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贊美春天的古詩《村居》,小朋友們會在詩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孩子們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喚了嗎?找找去吧!
3、解題,引導看圖:
《村居》詩中寫的是作者在農村居住時親眼看見的春天的美麗情景。那么詩人看到了什么呢?
導入課文,揭題,解題,看了題目,你們看到什么景象。再讀題。
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看圖,說一說,聽范讀,整體感知詩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
學生根據掛圖,說一說畫面的內容。
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
2、聽錄音范讀,想想,作者詩中是怎樣描寫所看見的景物的呢?
三、初讀課文,識字,讀正確流利
1、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正確、流暢。
2、在文中畫出生字,多讀幾遍,同桌互讀。
3、用卡片檢查生字,指導識字。
4、檢查指導讀課文,讀流利。
5、讀了課文,你讀懂了哪一句詩,還有哪里讀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四、教師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詩句大意,并指導有感情朗讀
1、動作表演讀詩。
2、“拂堤”用手體味“拂”,體味“楊柳枝”的軟、長。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啟發學生想象當時孩子放紙鳶的情景。
4、加動作自己試讀,學生評議指導。
5、比賽讀。
五、看圖練習背誦
學生看圖畫,邊想象畫面,練習背古詩。
六、小結
表揚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的學生。
表揚認真觀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的孩子。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板書設計】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2
古詩兩首
預習提示
《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是兩位詩人的代表作及優秀品質的寫照。認真讀讀詩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詩意,體會古詩含著的意思。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精美和意境的優美深遠,體會詩人借物言志表達的情懷和志向。
教學重難點
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精美和意境的優美深遠,體會詩人借物言志表達的情懷和志向。
課時安排 兩 課 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回顧舊知、導入新知
同學們,我國是四大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美的意境。因此,我們從小一直學詩,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哪些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齊讀詩題。
提問: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
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教師點撥
初讀指導
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原料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 “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詩中哪些詞突出了石灰的高貴品質,我們朗讀時應怎么讀?
再讀體會,思考: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樣的志向呢?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詩人借石頭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志向。應用高昂、堅定的語氣讀。)
情感朗讀,賽讀。
齊讀。
拓展延伸
總結古詩。
石灰由于它的堅強不屈、潔身自好在人間留下了清白,而于謙呢,他也像石灰一樣任憑怎樣的千錘萬擊,任憑烈火如何焚燒,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懼,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可見,《石灰吟》就是于謙自己一生的寫照啊!
于謙為官清廉,為國為民,他的詩歌大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推薦給大家于謙的另一首詩《詠煤炭》,請大家感悟。
總結學法
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石灰吟》的?
老師總結學習方法:
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千錘萬擊 不怕磨練
石灰吟 烈火焚燒 清白留世 不畏艱險
粉身碎骨 勇于獻身
課堂檢測
結合古詩,理解詞語
若等閑: 清白:
這兩詩,默寫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默寫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0課《古詩兩首》。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首詩,還記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嗎?這節課我們就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第二首詩《墨梅》。
教師點撥
了解詩人解詩題。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學而成為詩人。他性情孤傲,鄙視權貴,參加科舉考試不中。他的詩畫皆負盛名,尤其擅長畫梅花。
理解詩意。
指名學生讀。
出示古詩,畫出帶點字,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理解。
洗硯池、淡墨痕、清氣、乾坤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這幅畫畫的是我家洗硯池旁邊的一棵樹,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鮮艷的色彩。我不需要別人夸它顏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間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詩情。
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朗讀體悟。
墨梅具有“花開淡墨痕”的特點,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樣做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們怎樣讀這首詩呢?學生讀詩。
拓展延伸
比較石灰吟墨梅兩首詩的共同點。
板書設計
詠物抒懷
石灰——于謙——清白
墨梅——王冕——清氣
課堂檢測
抄寫《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詩人( )的作品,詩人借( )抒發了他( )的高尚情操。詩中“滿乾坤”的意思是( )。
說說詩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默寫古詩。
資料推薦
詠煤炭
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有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所、牧“等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背育古詩。
【教具準備】掛圖,生字卡片,老師范字。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誰愿意將課外學飛的古詩背育給大家聽?
2、這節課我們學習一首新詩。
3、請大家注意觀察圖畫:
(老師貼出圖)
誰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一個小孩騎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見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借助拼音讀,讀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記憶生字
1、自己讀完古詩后,讀給大家一聽,互查讀音。
2、將本詩要掌握的生字圈出來讀一讀,同桌交流記憶。
3、老師反饋:
⑴ 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蟬、閉、材、童、黃、詩、指名讀準字音。
邊讀老師邊按詩的順序擺放生字卡片。
⑵ 分析記憶:
這么多生字怎樣快速的記住呢?
① 熟字帶生字:
推──捕 蜻──蟬 共──黃 認──詩
聽──所 意──童 親──立 放──牧
② 編兒歌記憶:
一戶一斤米──所 人才進大門──閉
騎牛寫文章──牧 由到共里共加隊──黃。
③ 開火車抽讀生字卡片。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將這些生字帶入詩中,誰愿意給大家讀讀。
(指多名學生讀詩)
2、自由讀詩:
結合圖想想,詩人都看到什么啦?再與同桌交流。
3、請學生簡述詩意,老師相繼補充:
學生:詩人看到一個放牛娃騎著一頭老黃牛唱著歌,他的歌聲非常響亮,振蕩著樹林。可他聽到了蟬的叫聲,想要去捉蟬,于是馬上閉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師:同學們想像一下,閉上嘴的小牧童會怎樣做呢?
學生甲:騎在牛背上盯住蟬。
學生乙:不,牧童從牛背上下來,準備去捉蟬。
學生丙:牧童從牛背上下來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標,然后去捉蟬。
老師:看到這樣的情景,在大家說產應該怎樣朗讀這首詩呢?
四、在意境中誦讀古詩
1、自由讀練。
2、扮演詩人到圖畫前誦讀古詩。
3、背育古詩。
五、指導書寫
1、自己描紅找關鍵筆畫。
2、教師出示范字:
請學生說說關關鍵筆畫。
3、學生獨立臨寫。
4、同桌交換課文互相寫。
5、展示評價。
六、板書設計
13、古詩兩首
牧童 黃
林
所見
摘 蟬
閉 立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古詩《所見》,說說詩人的名字。
2、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詞語:
所以 所有 放牧 特 草 關閉 閉路電視 黃牛 特 童 古詩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古詩兩首中的另一首詩。大家說說古詩的題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這首詩是誰寫的?
(楊萬里)老師簡介: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詩人,他的詩人大多數也是描寫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讀古詩:
要求讀準字音,圈出生字。
3、集體認讀生字:
池、惜、陰、晴、柔、露。
學生邊讀老師邊將生字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4、交流記憶方法。
5、集體反饋:
⑴ 熟字帶生字:
地──池 明──陰 錯──惜 情──晴 霧──露。
⑵ 編兒歌記憶:
把矛放在木頭──柔。
6、再讀古詩:
看誰字音讀得準。
三、精讀古詩,體會意境
1、聽老師范讀:
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從哪兒看出的?
學生甲:夏天的景色,因為夏天荷花開。
學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時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學們說到的這些景物,你還從詩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學生甲:有泉水。
學生乙:還有樹。
3、那還有沒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師簡單講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據你對古詩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讀讀古詩。
5、推薦讀。
6、練習背誦。
四、課后延伸
1、齊背13課的兩首古詩。
2、請每個學生收集描寫夏天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五、板書設計
13、古詩兩首
小池 惜 晴 柔
陰
露
六、課堂作業設計
照樣子填一填:
放:放牧 放羊
牧:____ ____
晴:____ ____
惜:____ ____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愛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 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教育兒子子聿。
3 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 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
無遣力:不遣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遣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兩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 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評價—再讀。
(2)齊讀。
(3)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并抄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常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讀書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觀書有感》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觀書有感》教師印發《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采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借此現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三)朗讀訓練
1、在你們的學習中相信也有這樣的體會?請把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朗讀之中。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
2、指明學生讀,大家評議。
3、齊讀。試著背一背。
(四)學生小結
[1] [2] 下一頁
課前思考: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這些詩篇不僅飽含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當屬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于寧宗慶元五年(1199)。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余味無窮。 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課前思考:
朱熹的《觀書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課后反思:
背誦古詩,學生往往興趣濃厚;理解古詩,學生卻往往疲于應付。古詩內涵豐厚,意蘊雋永,我們平時大多喜歡用自己幾十年的語言經驗去理解古詩,然后再強行傳達給學生。所以學生學習的古詩語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語言經驗建立起來的新的語言積累,這樣的語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為了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古詩的語言,自主構建新的語言積累。我打破常規: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再從課題入手,反詰詩題《觀書有感》,向學生提出:詩中只字未提讀書,怎么詩題卻是《觀書有感》,不如換成《觀塘有感》吧?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獲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積累的語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淺。我以小小辯論會的形式出現了,讓持詩題應是《觀書有感》觀點的學生,來說服教師和個別學生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由“讓我讀,讓我說”變成了“我要讀,我要說”,而且是“我要讀好,我要說好”,否則怎么能說服得了老師。
授后小記: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一首詩當然是說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關于兩首詩的整合
這兩首詩都是寫古人讀書感想的。可幫助學生整合起來看:“古人學問無遺力”,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才有:“懸梁刺骨、程門立雪、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做學問也是非常辛苦、艱難的“少壯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齊白石的‘不教一日閑過’”……
如何才是真正有學問呢?除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看書外,還有“紙上得來終學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課后小結:
這兩首古詩都是關于讀書的詩。其實六年級學生積累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古詩、名言、古今賢文,甚至說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機幫助學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嗎?
課后反思: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而不是《觀塘(渠)有感》?”這是學習了朱熹的詩《觀書有感》之后大多數學生的疑問,其實也是我的疑問。
朱熹在讀書時產生了感慨:要使頭腦更加聰慧,就得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知。作為一個理學家,特別又是一個教育家,這樣地勸告別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來加以說明,這樣就有了這首寫清渠喻讀書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寫的是看書有所感悟,而不是寫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說理既形象又直觀,所以文題就是《觀書有感》了。
上一頁 [1] [2]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5
預習提示: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 利用工具書理解重點字、詞義。
3. 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
4. 搜集有關描寫春景的詩詞。
教學目標
1、能理解作者描繪的意境。
2、通過領會詩句內容,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與背誦。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的,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誰能背誦有關春的古詩?
即使是同樣的風、同樣的雨、同樣的花,在不同的詩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兩首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春的詩,讓我們來欣賞。
二、初讀古詩
1.自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問語。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3. 指導讀古詩
三、復習學古詩的方法
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四步法"嗎?
第一步:釋詩題;
第二步:知詩人;
第三步:明詩意;
第四步:悟詩情,
四、用"四步法"學習《游園不值》
先分組再全班交流
1、釋詩題: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園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詩人:
作者是宋代葉紹翁(簡介葉紹翁)。
3.明詩意:
(1)交流難理解的詞。
憐,愛惜。小扣,輕輕地敲門;
柴扉,柴門。屐齒,鞋印,腳印。屐,木頭鞋。
(2)朗讀詩句。
①女生讀,男生想象詩意。
②齊讀。
③指名試說詩意
真是舍不得讓屐齒踩在青苔上,輕輕地敲打柴門卻久久不開。春色滿園是關也關不住的,一枝紅杏悄悄地探出墻來。,
4.悟詩情:
(1)作者喜愛春天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作者看到那枝紅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創設情境(看圖畫)
現在,你就是葉紹翁,你來到友人家敲門,門久久不開,抬頭正看見一枝紅杏探出墻來。你來朗誦這首詩,讓別人來體會這種情感。
指名朗誦,體會情感:
有感情地背誦詩句。
5.體會寫法。
作者如果不寫那枝出墻的紅杏,而去描寫滿園的春景,你認為哪種寫法更好?為什么?
詩人正是采用了以少勝多的寫法,使后兩句充滿情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五.課堂檢測:
1. 看拼音寫詞語
jī chǐ qīng tái chái fēi
( ) ( ) ( )
2. 說說下面字詞的意思。
憐: 屐齒:
扣: 柴扉:
3.《游園不值》的作者是( )詩人( ),詩的前兩行( )
( )后兩行( )( )。這首詩的千古名句是( )( ),讀到這句詩,你的腦海里出現的情景是( )。
第二課時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學習古詩理解詩句時,常用哪些方法?(釋,調,連,補,留)
3.今天也用這“五字法”理解這首詩。范讀、齊讀。
4.介紹詩人: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相所害,被罷官閑居十五年,他的詩大量吸收民間語言,描述細膩,形象鮮明,通俗自然。因為他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5.解釋題目意思:
宿:過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時見到的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讀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麗。
三、再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
籬落:籬笆。 疏疏:稀疏。 徑:小路。 深:深遠
理解時“調”一下: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
這句詩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遠望到的,緊接著作者收回視線,從遠望到近觀,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 未:沒有。 陰:樹陰
為什么沒形成樹陰?(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成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沒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明說詩意。
d.再看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跑 、尋”這叫動態描寫。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四、小結
這首詩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充滿了春的氣息,特別是后兩句,兒童捕蝶的畫面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聽到了什么呢?
五、畫一畫,深化理解。
我們學了這首古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真是詩中有情,詩中有畫啊!想畫下來嗎?
板書設計:宿新市徐公店
景 美麗 靜態
人 可愛 動態
課堂檢測:
1.組詞
疏( ) 經( )
蔬( ) 徑( )
2.多音字
宿 落
3.《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通過( )( )( )( )這些景物描寫了( )季節的景色,前兩行( ),后兩行寫( ),抒發了作者對( )的贊美和對( )的喜愛之情。
4.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春天的詩詞?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6
3,古詩兩首
[教前思考]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歌很有哲學意味."不遇"是一種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隱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種意味.他是隱者,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這恐怕只有從哲學的角度來講解了.
但教給學生不要這么繁雜,讓他們明白這樣一種意境就可以了.
《所見》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詩,描寫出了孩童的天真.不過最有趣的應該是他"閉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
一比:前面的表現與后面的表現進行對比.
二想,孩童想什么呢
其實,詩歌的最后兩句不妨換一下位置: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示題導入.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畫出生字,讀一讀.
2.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交流各自的理解.
1.指名朗讀.
檢查課文朗讀.
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注意認識并理解:言,采,藥,深
2.提問交流:
(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 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1.自由讀:
引導學生假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自由讀出感情.
2.交流讀:
先聽錄音朗讀,同學再練習朗讀,并交流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演一演,體驗情感.
1,四人小組自由演,注意詩句內容,合理對話.
2.指名表演,相互評價.
六,試背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一背《尋隱者不遇》
2,說說這首詩所描繪的詩境和表達的情感是什么
二,示題,學習新詩.
1,板書課題:所見.讀題釋題:"見"什么意思
2,簡介詩人:
這首詩是清代大詩人袁枚寫的,詩里寫的內容都是詩人袁枚親眼所看見的.
3,自由讀詩,看看袁枚都看見了什么 借助拼音多讀幾遍,讀通詩句.(學生自由讀)
指名讀詩,相機指導讀準生字:蟬,振,聲,意,欲
三,感受情景,領悟詩意.
1,讀詩,感受情境:
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找出詩句讀,指名你從哪些詞句中知道袁牧看到了什么
2,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指名讀.
同桌交流一下,牧童工騎牛的情境,用自已的話說一說.
相機指導理解"振","林樾". (林樾就是茂密的樹林)
3,詩句又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個情境
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詩句,小組交流一下詩意.
指名來做一做動作.并說說一牧童所做的事是什么
(小牧童正唱著歌,忽然聽到知了的叫聲,他馬上閉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樹下,屏住呼吸,踮起腳尖,輕一點,撲上去)
4,結果怎樣 想象交流.
四,課后作業:
1,背誦《所見》
2,把《所見》編成一個故事演給家長看,爭取得一個小演員的稱號.
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課后反思]
hxw工作室教學設計
古詩教學采用了"四讀法",即一讀,讀順詩句;二讀,了解大意;三讀,體會情景;四讀,情感流露.這樣朗讀目標明確,感悟要求清楚,大多學生都能按學法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的效果也較明顯.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7
教案、學案一體化設計 課題 4古詩兩首 課時 1課時 設計人 教 學 目 標 設 計 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教 學 方 法 設 計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 導入揭題。 1、激趣導入。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 學習《春曉》。 出示整首詩。
(一)、讀通。
1、作者簡介。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3、指名背誦。
4、認記漢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2、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討論學習。
(1)、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鳥、風雨、花)
(2)、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理解“處處”“聞”“啼”)
(3)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吟誦。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四、出示新課課題《村居》,讀題,學習“村、居”兩字,解題。
二、學習《村居》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識記生字。
醉春煙散學忙兒童
(讀準音——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隨機理解詞義,用“醉、忙”各說一句話。)
3、指名讀全詩。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先認真地讀古詩,看看圖,想想這首詩中又寫了哪些景物?用“——“劃出來。哪些地方讀不懂的用“?”標出。兩分鐘后(小組長記時)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解決。 5、全班匯報交流。
(1)、學習第一、二句。
通過“長、拂堤、醉、春煙”的理解,感悟草、鶯、楊柳的形象。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來說一說。
指導朗讀。用輕緩的語氣讀,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學習第三、四句。
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風箏是怎樣放的?(喚起放風箏的記憶,體味其中的樂趣。)
指導朗讀,讀出放風箏的快樂之情。 6、吟誦全詩。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知、忙”。
四、拓展閱讀有關春天的詩。 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對春天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春天作鋪墊。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自主性。 指名讀準詞——交流識記加橫線字的方法——組詞,猜字義 師: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知識。誰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自由交流。 師: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不僅我們喜歡,許多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他們還寫下一首首詩贊美春天美麗的景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學習“古、詩、首”兩個字。
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 生:齊讀詩題。 師: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 生:自由讀詩。 師:誰能起來背誦一下? 生:…… 師:你能用組詞或猜一猜的方法說說這些字的意思嗎? 春眠春曉處處聞啼鳥 生:交流。 師:春曉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讀。 師: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生:鳥、風雨、花
師: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 生:“處處”“聞”“啼”
師: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 生:知多少
師: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是風雨把花給吹落了。 師: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生:很可惜、很美 師:那你能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生讀。 師: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生:朗讀全詩,背誦。 師:示范寫 生:練習書寫 師: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在村里居住。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板 書 設 計 課 后 反 思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8
開發區小學 三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古詩兩首——山行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1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 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練習設計: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開發區小學 三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楓橋夜泊
本課初備
課時
共1 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重點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課前準備: 教學投影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師:看這個題目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楓橋在哪兒? 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還有誰要問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邊。 師: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板書:張繼。 師: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老師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師:請大家翻開書自己讀一讀。(生讀詩) 師:老師有個建議,請大家先看看注釋,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這樣你讀起來一定會更出色。 學生自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 師:讀得還不錯,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可以按照“平仄規律”來讀。一二聲稱為平聲,遇到平聲盡量把字的聲音延長。。三四聲稱為仄聲,仄聲讀的時候聲音出來后馬上收,讀得短一點。這樣可以把詩讀得更有韻味。 學生試讀 師:烏啼——,鐘聲—— (生與師一起讀,聲音延長) 師: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讀,聲音短促)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些韻味) 三、欣賞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賞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靜、凄涼。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邊聽邊想,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師范讀。 師: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時候,一群烏鴉飛過來的景象。 師:她看見了月落,還聽見了什么?(板書:月落)。 生:烏啼。板書:烏啼。 師:還有誰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聽到了鐘聲。師板書:寒山寺、鐘聲。 師:什么樣的鐘聲? 生:清脆、明亮、悅耳…… 師:誰接著說—— 生:我看到了漁火。板書:漁火 師:怎樣的漁火呢? 生:點點的漁火。一閃一閃的漁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師:霜給你的感覺怎樣? 生:很寒冷。 生:張繼的客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邊的楓葉。楓葉火紅火紅的,一片片落下來。 師:你說得真好!詩人的心里會怎樣? 生:溫暖。 師:也許是溫暖的,也許還會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好,大家從詩中看到的,聽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生:這是一幅寧靜、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呢? 生:月兒已經落下去了,烏鴉在樹上啼叫,夜半的鐘聲敲響,這個聲音使夜顯得更加寧靜。 師: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生:思鄉),有點兒(生:憂愁),有一點兒(生:孤獨),有一點兒(生:寂寞)。 師:作者通過這幾個意象——月落、江楓 霜滿天,漁火、客船 、寒山寺,烏啼、鐘聲,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秋夜圖呢? 生: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生誦讀詩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詩人內心的愁緒。 師:讀著讀著,哪些字眼觸動你的心? 生:愁。(板書:愁) 師:此時此刻的你,腦子里會冒出什么問題來問一問張繼? 生:張繼,您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這是怎樣的一種愁呀?新課 標第一 網 生:已經愁到了怎樣的地步? 師:問得真好呀!孩子們,請你們輕聲讀一讀詩句,想一想問題。 學生輕聲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師:好,誰來回答剛才的問題?你能答哪個問題就說哪個。 生:我三個一起答,烏鴉啼叫,寒風正在把秋霜布滿云天,江邊的楓樹對著江中的漁家燈火,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思鄉之愁。 師:他讀出了鄉愁,真了不起!還有誰讀出了怎樣的愁? 生:孤獨之愁。 師:你從哪里知道? 生: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怎么說? 生:半夜一個人坐在船上,沒有人陪他。 師:還有怎樣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師:對,寂寞之愁。在這里,還有一種愁。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誰愿意來讀一讀?(背音樂《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孩子們,還有一種怎樣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師: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剛才通過同學們的讀書、感受,我們知道了漂泊異鄉之愁,思鄉之愁,孤獨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在這萬籟寂寥中,(課件播放鐘聲:“咚——咚——”)從寒山寺傳來了夜半鐘聲,傷痛的心,又被輕輕地碰撞,張繼的心隨著鐘聲飛遠了,會飛到哪兒? 師:你說會飛到哪兒? 生:家鄉。 師:會飛到家鄉! 生:故鄉。 師:對,故鄉。那好,請你想象張繼的心飛回到故鄉,與故鄉的親人,與故鄉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請拿出筆,筆記本,想一想張繼在家鄉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想象寫一段話。 學生寫頭腦中想象的情景。 師:誰來說一說那是怎樣的畫面? 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張繼和他的朋友在火爐旁,把酒顏歡,聽著家鄉寺廟傳出熟悉的鐘聲。 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張繼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著粉紅粉紅的桃花,和朋友們吟詩喝酒,高興得流連忘返。(掌聲) 生: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張繼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賞桂花,孩子們在樹下嬉戲,大人們坐在一起看著,談著。花香撲鼻,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掌聲) 師:真是其樂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張繼帶著他的家人到花園里賞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詩作對。 師:剛才同學們描述的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此時此刻,張繼卻獨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楓橋邊,他能怎么樣呢?心中能不愁嗎?能不對愁眠嗎? 師:正在這時,(播放鐘聲:“咚——咚——”),鐘聲一聲聲、一下下,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古典音樂《漢宮秋月》起)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句。(“對愁——眠——”讀得特別好) 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同學們背誦詩句。 學生背誦。 師:把自己的理解帶進去,邊背邊想想象情景。 學生搖頭晃腦地背誦。新課標 第一 網 師: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金榜上的狀元是誰?哈哈,管他是誰,今天真正被我們記住的是張繼和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再次背誦這首詩。 學生深情背誦。 師:張繼的這千古一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根據《楓橋夜泊》創作的書法作品。聆聽《楓橋夜泊》這首歌曲。 課件播放《楓橋夜泊》歌曲,展示書法作品。 師:邊欣賞邊展開想象,你可以走得很遠。 歌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三幅作品中,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邊),這兩幅是現代作品。同學們欣賞了書法作品,聽了音樂,學了詩,說說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寧靜。 四、布置作業。 師:老師給同學們出了這樣幾道作業: 1、根據詩意創作一幅圖畫。2、學唱《楓橋夜泊》這首曲子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19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認識生字,學寫生字
2、通過學生反復吟讀古詩,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人情感,體會詩中意境
3、初步了解李白杜甫兩位唐代大詩人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資料、廬山圖片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 的資料。
3、解詩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 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示圖指出: 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3個生字的音。
2、通過讀、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理解詩意,想象畫面 , 小組交流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教師點撥)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好!
(生)它活生生地畫出了看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掛”
3、讀三、四行詩句。
理解:飛流直下:水流的飛瀉。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種夸張,說明瀑布極長,掛得高,流得急。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么樣?(想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你能把詩人心里想的話說一說嗎? (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最好?(落) 這個“落”字好像寫出了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啊!
四、鞏固練習
1、賞讀全詩,閉眼想象畫面
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象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直往下泄,真讓人認為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3、指導誦讀詩文,背誦詩文。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這首詩作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背誦《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句,理解詩意
1、自讀古詩,讀準“鸝”、“鷺”兩個生字的音。
2、自讀古詩,說說你弄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注意詩的停頓和 重音。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標出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輕聲自由讀詩句,“––”畫出描寫顏色的詞,“┈┈”畫出表示動作的詞?“━━”畫出表示數量的詞?
表示顏色的詞:黃、翠、白、青。表示動作的詞:鳴、上、泊、含。
表示數量的詞:兩行、一行、千秋、萬里。描寫景物的有:黃鸝、翠柳、白鷺、西嶺、青天、雪、船。 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歌唱,一行白鷺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飛翔)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指名讀、范讀、齊讀)
2、學習三、四兩行詩句。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的長。“千秋雪”就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師點撥: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兒”的四周,詩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圖框起來)
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觀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全詩都寫了哪些景物?
黃鸝、翠柳、白鷺、西嶺、千秋雪、萬里船,構成了一副完美的畫面。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呢?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
草堂附近各具特點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參照畫出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絕句》。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五)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窗”、“柳”、“柳”、“含”的寫法
(六)總結
這堂課我們一齊走近詩人,體會詩人作詩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詩的意思,還想象畫面,感受詩的意境。全詩描寫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達了詩人愉悅,歡快的心情。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20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 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預習提綱
1.自由讀詩,自主識字。
2.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
3.搜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激趣背詩,導入新課
1.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指名背誦)
2.贊美春天的詩歌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將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的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板題《詠柳》,解題
1.看題目,說說“詠”是什么意思? (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2.誰能說說“詠柳”的意思。(誰贊美柳樹?要求說完整。)
3.簡介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年就以文詞而出名。公元695年擢進士,做過工部侍郎等官。晚年與李白交友,酒后作詩文,神采飛揚。他工書法,尤善章草隸書。《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共存詩20首。寫景的詩,較為清新通俗,除本課《詠柳》外,還有《采蓮詩》《回鄉偶書》廣為傳誦。)
三、自讀古詩,初步釋疑
1.把古詩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
四、讀中理解,體會詩境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a.“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b.“妝”,打扮。
c.“一樹”,滿樹,“一”字在這里不表示數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枝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枝的綿長和柔軟)”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a.“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
b.“絳”,一種用絲編成的帶子。
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會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a.“細葉”,柳樹新萌發滋生的又細又嫩的葉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這首詩前兩句主要寫什么?(靜態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美。)
5.這首詩后兩句主要寫什么?這兩句采用了什么樣的形式?(想象并體會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自問自答)
6.指導朗讀古詩,在朗讀中想象春天美麗的畫面。。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2)前兩句寫柳,后兩句由寫柳過渡到寫春,從整首詩的描寫中,你體會到詩人對柳,對春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贊美柳樹,歌頌春)
五、反復朗讀,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本詩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
2.自己觀察,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
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
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
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
4.學生練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齊背《詠柳》。
二、板《春日》,釋題
1.“春日”你怎么理解?(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簡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考亭。他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朱熹的詩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詩味,寓議論于寫景,別有風格。
三、自讀古詩,初步釋疑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備課參考)
a.“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b.“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c.“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
d.“濱”,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風光景色。
f.“一時”,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
這前兩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備課參考)
a. “等閑”,平常、隨便。
b.識得,認識到。
c.“東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
d.“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
e.“總是”,都是。
這后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4.背誦古詩。
五、學習本詩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濱、紫
2.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學生練寫。
六、作業
1.背誦兩首古詩。
2.詩配畫。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21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意思,感受詩的內涵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挖掘積累。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板書課題)先來學習《草》。
二、自讀古詩、解決字詞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讀古詩,思考: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1)“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2)“歲”可問學生幾歲了 ,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 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4)“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讀詩詞
1、自由讀: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五、背誦古詩
1、情境背誦: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六、練習
1、填空。
離離( ),一歲一( )。野火( ),春風( )。
籬落疏疏一徑深,( )。( )。飛入無處尋。
2、按結構給字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七、書寫生字
1、學習書寫“枯、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第二課時
一、回顧
背誦古詩〈草〉。
二、自學
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自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三、交流
1、學生先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介紹詩人楊萬里的資料。
2、班級交流,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
四、朗讀
1、自由讀: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高興、喜悅)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競賽讀:小組內比賽,推薦一名同學參加班級比賽。
4、評價讀:誰讀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
五、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戰背、齊背。
六、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3、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七、寫字
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八、評價
1、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2、小組內展示交流,互相評價:根據組內建議把不滿意的字再寫幾個。
《22古詩兩首》教案 篇22
一、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1個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話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你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主回答。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不過,在古人看來,秋天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所以不少古代的詩人發出了類似的感慨!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夜書所見》。(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題目。
(二)解讀詩題
1.“夜”是指晚上。
2.“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3.“所見”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4.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詞
1.根據拼音、注釋學生自己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2.老師示范讀并且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蕭籬上下結構
促織深左右結構
看注釋解決蕭蕭、挑、促織、籬落的意思。
3.同學互讀詩文,糾正發音。
(四)再讀古詩,整體感知
1.默讀古詩,思考: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
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畫下來。
2師: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
(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就暫時不作解答,進入下一環節。
(五)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指風聲。
(4)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學生回答:想家。
(6)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么呀?(板書:動客情)
(7)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詩文大意:蕭蕭的秋風吹動著梧桐樹葉,送來了陣陣寒意,在外地做客的詩人不禁想念自己的家鄉。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后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注釋來想一想。
(2)找同學來說一下課本上的插圖畫的是什么。
(3)讀到這一句,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里想問一問:“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
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
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4)師:是的,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
(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詩文大意: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6)指名讀詩,全班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配樂范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愁”的味道來?(學生自由讀)
3.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配樂,指名讀)
4.全班齊讀。
(七)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于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于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靜夜思》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于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第二課時
(一)感受課題,課前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前板書)齊讀課題。
(二)解讀詩題
1.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2.“憶”是什么意思?(思念)
3.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就在這一帶。
4.詩題是什么意思呢?找同學來說一下。
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遠在家鄉的兄弟。
或者說,在重陽佳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根據拼音、注釋學生自己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2.學生回答問題。也可以根據詩題回答。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3.同桌互讀詩文,糾正發音。
(四)抓住詩眼,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詩眼是指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
首先,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說說你讀完全詩后的感受?(詩人很孤獨)
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本句中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
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一些什么?
(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②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當時的詩人所在的城市長安是熱鬧的、繁華的,可為什么在這樣繁華熱鬧的地方,詩人卻感到孤獨寂寞呢?還從哪個字看出來?(獨)
3.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么體會?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
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其次,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
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啊!
1.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眾人團聚歡笑的重陽佳節,遠在異鄉的王維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邊傳來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3.指導誦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聽出了寂寞,聽出了孤獨,聽出了思念。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再次,感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一句寫了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里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里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說“少一人”?
“遙”指遠。“少一人”指少了詩人自己。
4.由于重陽節有這樣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么難過啊!
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5.角色體驗:
①如果你就是王維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時會怎樣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會對兄弟說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詩人王維,你想對你思念的、同時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說些什么呢?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
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
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
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
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
5.角色吟誦:千言萬語道不盡雙方心中深深地思念,還是讓我們用詩句來表達吧!(王維一組讀一二三句,兄弟一組讀第四句)
(五)總結全詩,感情升華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夜書所見》
2.完成本課的基礎訓練
(七)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