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23篇)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2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及要求: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資源和手段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
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詠柳》)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指名背通)/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曲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
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四、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指名讀詩旬,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復習舊知;指導書寫生字;交流占詩)
一、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出主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書寫練習。
四、拓展閱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作業:
背誦古詩給家人聽,默寫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贊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2.“乃”“隨”的筆順要掌握。
教學重難點:掌握“乃”“隨”的筆順。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古代詩人為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而寫的兩首詩。板書:古詩二首
二、自讀古詩:
1、解題:《春雨》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原詩有八句,這里節選其中的前四句,說的是春雨的特點。
2、自讀古詩。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乃 隨 潤
2、指名讀:注意潤的音。
3、自學生字的開,借助筆順記住“乃”“隨”的筆順
4、在書上描紅。
四、品讀古詩:
1、指名朗讀。
2、看圖細讀。
(1)看圖說說春雨的特點:春雨細密,滋潤萬物,催開百花。
(2)圖文對照自悟朗讀。
(3)指名朗讀試說詩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當:正當,就在 乃:就 潛:暗中,悄悄地
4、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指名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指名試說詩意。
(3)師:“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節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
(4)詩人為什么說它是“好雨”呢?(來得及時)
(5)齊讀第一句詩。
(6)指名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7)指名試說詩意。
師:春雨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灑落,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8)齊讀這兩名詩。
三、指導朗讀。
1、指出重點的詞語:“好”、“知”、“當乃”、“潛、細、無”
2、教師范讀后學生練讀。
3、指名讀。
4、試背古詩。
四、寫字:
學生自練描紅“乃、隨、潤”三個生字。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兩首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4.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和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2.體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4.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師舉起空白的第四課)同學們,老師今天這節課沒有準備,想請你們來當我的老師!
大家想一想,如果讓你來當我的老師,你教教我怎么學這兩首古詩呢?
(二)師生共同設計自學步驟:
1.我們先用第一首詩做實驗。(生討論如何教老師,全班交流)
2.師引導小結(即學生自學方法)并板書:
①解詩題(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②解難解詞。
③理解詩句(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復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后題等方法)。
④歸納中心(體會作者情感)
⑤談讀詩感受。
⑥有感情朗讀。
(三)實施師生共同學習:
1.請同學上講臺當小老師,為全班和老師解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在他最高興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于763年,安史之亂的頭目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收復,“安史之亂”從此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后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之情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聞:聽說。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
2.理解難解詞:
劍外:通常作為四川的簡稱。
忽傳:忽然間到處傳揚。
收薊北:收復薊北。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極而淚下。
卻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卷起。
欲:將要,簡直要。
狂:放懷,無拘無束,熱情不加節制。
放歌:放聲歌唱。
須:須要。
縱:放任,這里盡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詩意:
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復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后題等方法理解詩句意思:
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a串講:意思是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在劍外到處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b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為何還“涕淚滿衣裳”?可以用哪個四字詞形容他?(喜極而泣、唏噓不已……)
c有感情地朗讀。
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a看插圖,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詞語積累:“喜欲狂”和“涕淚滿衣裳”矛盾嗎?可以用哪個詞解釋?(悲喜交加)
c想象:詩人離開家鄉這幾年,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興奮的原因是什么?
師補充:杜甫興奮的原因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 d串講: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我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e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串講:在大晴天里我要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b“白日”每天都有,為何此詩要強調呢?象征著什么?(詩人的生活重見天日,心情愉悅)
c讀出詩人的好心情。
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詞語?詩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見詩人語言精練。
b串講:放舟從巴峽東下,穿過那巫峽的疊蟑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⑤讀全詩,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4.總結全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
5.師引讀,生齊讀.
6.請一位同學帶大家讀背古詩。
(四)師引導生認識這首古詩結構、韻律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看到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
(二)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
(三)學習這首古詩
1.結合課后的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
“萬事空”什么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是指全國統一。
②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③“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里是收復的意思。“北定”指收復北方。
“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⑤陸游既然知道人死后萬事皆空,為什么還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句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3.現在你了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
(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
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四)總結全詩
1.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齊讀這兩首詩
思考:《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系詩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這一點是相同的。
但《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盼望祖國統一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聽到祖國重歸統一,“喜欲狂”)表達的。
(六)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贈汪倫》是一首古詩。作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游覽涇縣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全詩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感情真摯,詩意極濃。
【設計思路】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像詩境,體會詩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新秩序,真正使學生做到“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主要嘗試有: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讀,理解詩意。
2、通過關聯詞語和句式訓練,深入理解詩句,體會表情達意的方法。
3、課內插入課外閱讀材料,擴充閱讀信息,破疑解難,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4、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再現友人離別時依依惜別的場面。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
5、引導學生查找、搜尋、擴展相關材料,有感情誦讀古人離別詩,積累語言,積淀情感,進行再創作。
【教學流程】
一、系統歸納,溫故引新
上課伊始,出示李白畫像,接著提問從入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李白的哪些作品?課外還讀過他的哪些詩?自然引出新課。這樣,便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對李白詩作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小結。
二、學法遷移,自讀自悟
首先,指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及字典講解詞義,然后運用以前學過的“連詞解句意”、“調換詞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詩句。同時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注出來,最后上臺匯報自學情況。抓住“踏歌”這一學生難于理解的詞語,通過兩組節奏不同的兒童歌曲幫助學生領會”踏歌“的藝術形式。
(多種形式的唱、聽、說,以達到學科的有機整合。)
三、資料補充,突破難點
詩歌是高度凝煉的語言,要想體味其深層內涵,必須填補其中空白,充實完善詩歌的內容。這樣才能進一步體會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因此,教師需在此處安排一段小插曲,請學生屏幕閱讀,同時配樂: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已聽說汪倫是一個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問:“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誼,還表現在哪里?”
(這樣不僅擴展了閱讀,而且激發了繼續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李白和汪倫之間友情的深層認識。有了這一基礎,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師可進行如下設計: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一種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用什么關聯詞來表達更為合適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縱使……也……)
2、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做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動呢?那么,用什么樣的句式來表達這兩句詩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現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可改為感嘆句、反問句、設問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嗎?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兩行連起來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這樣說?
(由于有了生動的故事充實詩歌內容,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發了情感的共鳴,悟文而移情,讀文而抒情,真正進入情動辭發、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表演,時空延伸
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這時讓他們再現李白和汪倫分別時的感人場面,學生便會更加興奮異常。大屏幕上出現了一葉扁舟停岸待發,大詩人李白雄姿英發,風流倜儻。這時請學生選擇合作伙伴,自由表達。
鼓勵學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說真話,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別不知何時相見?”“汪倫兄,請留步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五、名詩誦讀,課外延伸
人生自古傷別離,古代的離別詩或纏綿凄婉,或開朗豁達,你喜歡哪種呢?請朗誦一首給大家聽。(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興創作,表達真情
同學們,同窗共讀已六載,轉眼已是分別時,臨別之時,你是否也想賦詩一首贈給你的母校、恩師或學友呢?此時,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學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濤噴涌而出。
附:小學生當堂所作詩兩首:
求學六載將遠行,
遙聞校園讀書聲。
友情好比千尺水,
難忘同窗離別情。
云行千里遙,
江水一瓢飲。
清馨萬事緣,
知心永長留。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始終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自由地說,盡情地讀,任意地寫,不斷擴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
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
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
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 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六、總結
【評析】
本課設計著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1、扎扎實實,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流”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并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為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為憑借,創設了各種各式、寬松和諧、富于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于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客、何”等8個生字,會寫“舟、乘”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真實情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愛友情.
二、教學重點:理解“客、何”等8個生字,會寫“舟、乘等”6個字,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珍愛友情的真實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回鄉偶書>>
一. 提出學習目標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你是哪里人,離開家鄉到了德化,會想念家鄉嗎?你的爸爸媽媽呢?(指名外地的學生回答)看(出示插圖:回家),每年春節人們都會趕著回家過年,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車站,多么感人的思鄉之情啊。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從小生長的故鄉非常依戀,有著濃濃的故鄉情結,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描寫回家的古詩《回鄉偶書》板書課題(齊讀)
2 .簡介作者
3提出學習目標.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2)認讀:偶、鬢、衰、客、何” 5個生字.并交流識字方法.
(3) 借助古詩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4) 說說你想帶著怎樣的情感讀這首詩呢?
(5.說說音.客何.字的特點.并書寫.
(6)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識字..理解古詩.朗讀課文.寫字.)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會讀. (讀帶拼音的生字新詞)
偶爾 兩鬢 衰弱 客人 何處
2.去拼音讀生字詞.
3.讀單個生字.
4.學生匯報識字方法.
5用生字口頭組詞.再用這些詞練習說話.
(二) 朗讀課文.理解古
1指名分段讀.
2小組合作讀.
3小組賽讀.
4.說說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
少小、老大;回、相見、相識、客、何處、笑問。
5. 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6.說說你想帶著怎樣的情感讀這首詩呢
喜悅:因為五十多年沒有回到故鄉了,是多么的激動和興奮啊。
重點品讀:少小離家老大回
難過: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發都白了,很傷感。
重點品讀:鄉音無改鬢毛衰
(三) 寫字.
1.出示音.客何.引導學生觀察有什么特點.
2.筆順指導.
3.展示學生寫的字.
三、作業:搜集描寫思鄉的詩,摘抄到積累本上。
板書:
回鄉偶書
客? 何來?
想家鄉!
第二課時 <<贈汪倫>>
一.提出學習目標
1、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
(3)、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4).簡介作者
2.提出學習目標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認讀:贈.汪”等6個生字.并交流識字方法.
(3) 借助古詩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么意思,
(4)讀古詩,想一想,誰送誰,誰別誰?、
(5)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別,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句,看看分別時的情景怎能樣?
(6) .說說舟.乘.汪.字的特點.并書寫.
(7)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識字..理解古詩.朗讀課文.寫字.)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會讀. (讀帶拼音的生字新詞)
贈送 汪倫 小舟 欲望 踏步 桃花潭
2.去拼音讀生字詞.
3.讀單個生字.
4.學生匯報識字方法.
5用生字口頭組詞.再用這些詞練習說話.
(二) 朗讀課文.理解古詩.
1指名分段讀.
2小組合作讀.
3小組賽讀.
4.說說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
5讀古詩,想一想,誰送誰,誰別誰?、
6. 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7..天下沒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別,同學們再有感情讀一讀詩句,看看分別時的情景怎能樣
8、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別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適 唐·王維
故人西辭黃鶴樓, 千里黃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輕塵,
煙花三月下揚州。 北風吹雁雪紛紛。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遠影碧空盡, 莫愁前路無知己, 勸君更盡一杯酒,
惟見長江天際流。 天下誰人不識君!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三) 寫字.
1.出示舟.乘.汪.引導學生觀察有什么特點.
2.筆順指導.
3.展示學生寫的字.
三、作業設計。
(一).加偏旁成新字,再組詞.
可_____( )_____( )
各______( )____ ( )
及_____( )_____( )
良_____( )___ ( )
王_____( )__( )
關__( )__( )
(二).字.詞.句交朋友.
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古詩寫完整.再填一填.
1.( )( )離家( )( )( ),( )( )( )( )鬢毛衰.( ) ( )( )( )( ),( )( )( )( )何( )( ).
這首詩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___寫的.
2.( )( )( )( )將欲( ),忽( )( )( )踏( )( ).( )( )潭( )( )( )( ),( )( )汪倫( )( )( ).這首詩哪一句寫李白和汪倫情誼深厚。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2、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學習《望天門山》〗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2、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⑴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 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⑵ 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⑴ 學生個人讀悟。
⑵ 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⑶ 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⑷ 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自由練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四、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1、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望天門山》。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瀲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妝濃抹dàn zhuān gnón gmǒ 相宜xiāng yí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4、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1、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2、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3、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4、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2、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讀古詩,理解字詞,讀懂詩意。
2、體會詩中所表達的作者與朋友的深厚友誼。練習感情朗讀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學會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作者運用夸張、比喻的方法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
3、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
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詩?(送別)
2、再讀古詩,想一想,誰送誰,誰別誰?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有誰知道李白是誰、汪倫是誰嗎?
學生介紹有關背景。
教師過渡,他們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個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們之間是怎以聯系起來的呢?(學生說故事)
4、是啊,天下沒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別,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句,看看分別時的情景怎能樣?
5、自讀,說詩意。
你認為哪一句還可以怎么說?(修正詩意、注意關鍵字詞)
6、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質疑情況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
朗讀。
7、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三、帶讀古詩
1、出示以下三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來送別朋友的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朗讀、小結:無論以什么送別,都有可以概括為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板書設計】
贈汪倫
李白 深情厚誼 汪倫
踏歌聲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送別的情景,體會詩人對朋友的真切情意。
2、指導有感情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3、體會詩歌語言表達的特點,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引入詩歌,理解題目,朗讀題目
1、欣賞歌曲《送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學生板書課題并找出兩首古詩題目的共同點。
二、自讀兩首古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讀準詩中多音字及難讀生字。
2、反復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借助文中注釋試著解讀詩句的意思。
三、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重點學習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 從相送時間之久體會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厚意。
⑵ 抓住關鍵詞“孤帆”、“遠影”、“碧空”,體會詩歌語言特點。
⑶ 小結古詩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⑷ 指導有感情朗讀,感受古詩意境。
四、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教師有感情誦讀,學生誦讀。
2、體會詩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驗證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想象送別情景,體會送別之情,指導有感情朗讀。
五、升華主題,讀寫結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借助注釋理解生詞;
2、讀懂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詩中的哲理;
3、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
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第二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學會一類生字豚。
(設計理念:樹立問題的探究觀,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和啟發學生善于以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勤于分析問題,樂于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愛動是他們的天性,老師要允許學生動一動、說一說、想一想。學生才會從自己的實踐中學會知識,也會從實踐中得到創新。)
【教學重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準備】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二、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1、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后抽讀。
2、了解作者,理解讀題:
⑴ 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⑵ 結合注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⑴ 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系上下文,既要聯系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讀悟意境:
⑴ 啟發談話悟意境: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為什么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經過思考,作者發現其中的奧秘: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⑵ 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1、反復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后評價。
3、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第二教時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
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4、完成課后練習1: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1、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點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4、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見解。
3、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六、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第二教時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
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4、完成課后練習1: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1、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點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4、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
《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見解。
3、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六、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
1.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交待學習方法。
2.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3.講讀第一首詩《早發白帝城》。
4.朗讀、背誦《早發白帝城》。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
24.古詩兩首
二、故事導入 ,簡介詩人
1、運用歷史故事導入 新課,介紹詩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使得人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這時有一位詩人出于平亂的志愿,參加了當時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釋幕府)。后來,唐李肅宗李恒與李璘爭奪王位,李璘失敗了,幫助他的詩人因此獲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時,忽然聽到皇帝傳來的赦書,驚喜交加,隨即乘船東下江陵。在從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詩作《早發白帝城》,表達了當時詩人獲罪初赦的喜悅心情。
2、介紹詩人
李白是我國唐朝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三、釋提、介紹學習方法
1、解釋題目意思。
1)、早:早晨。 發:出發。 白帝城:地名。
2)、早發白帝城:早晨從白帝城出發。
2、介紹學習方法:
今天我們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要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學習五讀法。
出示投影片五讀法:A.讀通、 B.讀懂、 C.讀精、 D.讀會、 E.會讀。
四、學習古詩
(一)、讀通詞語。
1、指名朗讀、多音字選擇正確讀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辭
一日還 ( huan hai )
萬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齊讀
(二)、讀懂每一句詩的意思
A 、朝辭白帝彩云間
1、第一句寫了詩人出發的時間、地點,從那些字詞中可以看出?
2、理解詞義:辭:辭別,離開。
3、作者早晨離開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樣的?
練說: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詩中怎樣說的?(彩云間)
4、獨立練說這句詩的意思
a.指名說:早晨離開仿佛在彩云間的白帝城。
b.練讀、練說:同桌一個讀詩句,一個說詩意
B 、千里江陵一日還
1、這句話講了詩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時間,分別從哪些詞語中看出?
2、這里用了一個還字,什么意思?(返回)
3、練說句意
1)互相說
2)指名說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遙遠,約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時間就到了,這是什么原因?
5、小結
這兩句詩,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與壯麗,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詩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讀
1)指導朗讀
2)練讀、練說
C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聽到、看到_______?
2、為什么作者會有啼不住的感覺?
3、兩岸的猿聲還沒停,乘的船就怎樣了呢?
表達出船的什么?因此稱之為輕舟。
4、合起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5、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
2)一個有感情地讀詩句,一個說詩意
D 、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
(三)、領會意境、體會感情。
1、老師范讀、講解
當年李白獲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時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悅,看到長江山峽壯麗奇特的景色。
2、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了哪里的景色?
2)抒發了作者歷經艱難歲月被赦免后歸鄉途中怎樣的心情?
3、在讀這首詩時,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進行想象,更好地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背誦:
1、有表情朗讀
我們讀這首詩時仿佛隨著詩人的小船一起游覽了長江山峽兩岸的壯麗景色。把這些壯麗景色用你的聲音表現出來!把大家一起帶入詩的畫之中。
2、感情背誦: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齊背
五、指導五讀學習方法
1、剛才我們是用五讀法學習這首詩的,那么我們是如何用五讀法學習的?
2、出示五法歌謠。
六、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古詩,知道詩的意思,了解了詩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學習古詩的新方法五讀法。同學們可要記牢,下次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其他古詩。
七、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一、二部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2、教師引述: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
3、看圖說話:
(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
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
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
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感情朗讀:
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五、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六、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⑴ 自讀:
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3、引導以讀促發想象。問:同學們在讀時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五、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1、自由朗讀,達以成誦。
2、同桌互讀,練習背誦。
3、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別好?
六、習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
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2、說說這些生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或互相評點或大堂展評。
七、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范讀 自由讀 指名讀。
三、 精讀理解
1、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⑴ 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借助工具書理解,并說說句意。
⑵ 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⑴ “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⑵ (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⑶ 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 。(句意讓學生說。)
⑷ 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⑸ 這是一種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⑹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干什么);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干什么)。)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5、自由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并背誦:
⑴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⑵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說說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出示: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著花紋的窗戶。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著寫詩,不要怕,試試看。
六、板書設計
(怎樣)倍
九月九日 憶 山東兄弟
思
(為什么)獨、異 登高(干什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4
(蘇教版語文二年級)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初步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人新課
小朋友們,現在正是春天,天氣暖和,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古代詩人為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而寫的兩首詩。(板書: 古詩兩首)
二、教學《春雨》
l、 板書詩題: 春雨
2、 解題: 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原詩有八句,這里節選其中的前四句,說的是春雨的特點。
3、 教師范讀一遍,領讀兩遍。
4、 看圖導讀,結合學習生字。
(1) 出示掛圖,指導學生看圖說出春雨細密、滋潤萬物、催開百花等特點。詩人是怎樣來寫這春雨的呢?
(2) 指名讀詩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學習生字。
乃:nǎi,鼻音。共兩畫,第一筆是“橫折折折鉤”,第二筆是“撇”。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隨:suí,平舌音。左右結構,右部先寫“有”,再寫“ ”。“隨”是跟從的意思。
潤:rùn,翹舌音,前鼻音。左右結構,右部先寫“門”,再寫“王”。"潤"是加水分,使東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學生讀生字,說說生字的筆畫或結構,講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講讀。
※ 指名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時節似的,當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來了) 想一想:為什么詩人說它是“好雨”呢? (因為春天莊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詩人說春雨是好雨)對,這兩句詩贊美了春雨來得及時。
※ 齊讀這兩句詩。
※ 指名讀"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
※ 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潛人”(“潛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覺中透進去)那么“隨風潛人夜”該怎么解釋? (夜間,好雨隨著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透迸萬物的內部)“潤物細無聲”是什么意思?(春雨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誰能把這兩句詩連起來解釋一下?(春雨是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灑落,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你說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卻不聲不響,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齊讀這兩句詩。
5、總結。
這四句詩贊美了春雨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反映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6、朗讀指導。
(1) 掌握節奏、韻律(加點的是韻腳字)。
好雨/ 知/ 時節。
當春/ 乃/ 發生。
隨風/ 潛人/ 夜,
潤物/ 細/ 無聲。
(2) 抓住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好,是全詩的中心,其他都是圍繞”好”來寫的,是春雨“好”的表現。
知,表現春雨善解人意。
“當……乃……”強調春雨好在下得及時。
潛、細、無,強調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師范讀或放錄音。
(4) 學生自練。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描紅指導。
(1) 提示描紅生字的注意點:
乃: 第一筆“橫折折折鉤”的橫部宜橫向右上取勢,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勢,第二筆“撇”須頂連“橫”畫,撇出時略帶弧度。
隨: 第一筆和第二筆寫成的“ ”體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筆寫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處定位,中間和下部須留寫“ ”的位置,末筆“捺”彎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潤: 左部“三點水”寫法同前,右部首“點”定位宜高,第二筆“豎”和第三筆的“折”部等長,“門”中的“王”,三“橫”間距相等,末“橫”較長。
(2) 學生自練描紅“乃、隨、潤”3個生字。
三、布置作業
1、朗讀《春雨》,熟讀背誦。
2、抄寫“春”、“時節”各兩遍。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春雨》。
2、默寫“春雨”、“時節”兩個詞語。
二、教學《春曉》
1、板書詩題: 春曉
2、解題: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孟浩然寫的。“曉”xiǎo三拼音, 左右結構,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堯”,上面沒有“點”。詩題里的“曉”是早晨的意思。“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師范讀,領讀一遍。
4、看圖導讀,結合學習生字。
(1) 出示掛圖,指導學生看圖: 畫面上是個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畫面上是個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簾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鳥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讀四句詩。
(3) 出示生字卡片,學習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結構,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覺:jué。上下結構,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見”。“覺”是個多音字,讀jue時是覺得的意思。
指名學生讀生字,說生字的結構,講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講讀。
※ 指名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誰能說說“春眠不覺曉”的“曉”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覺曉”的“曉”是天亮的意思)為什么這個“曉”和“春曉”的“曉”意思不同呢? (因為聯系全句的意思,說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才好講,說成不知不覺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講)對,你能聯系全句的意思來解釋“曉”字的意思,講得合理,對頭,很好! 那么“處處聞啼鳥”該怎么解釋呢? (“處處聞啼鳥”就是到處聽到鳥叫聲的意思) 那么詩人為什么不寫成“處處聞鳥啼”呢? (自答:寫詩是要押韻的,這首詩押的是”ao”韻,所以要把”鳥”字放在句末)
※ 誰能補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春天氣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醒來時只聽到外邊一片清脆的鳥叫聲) 想一想: 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齊讀這兩句詩。
(6) 指名讀“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7) 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事? (寫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聽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聽到刮風下雨的聲音,想到這樣風吹雨打,花兒不知落下了多少) 請連起來說一說。(想起夜里曾聽到刮風下雨的聲音,不知花兒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兒落了,春天即將離去,這春光多么可貴,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齊讀這兩句詩。
5、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一個雨后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借春的真摯感情。
6、朗讀指導。
(1) 掌握節奏,韻律(加點的是韻腳字)。
春眠 / 不覺曉,
處處 / 聞啼鳥。
夜來 / 風雨聲,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不覺曉: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滿足。
處處聞啼鳥: 反映春天生機勃發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駐,應該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師范讀或放錄音。
(4) 學生自練。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描紅指導。
(1) 提示描紅生字的注意點。
覺: 開頭三“點”,第一、二兩“點”是“側點”,第三點是“撇點”, 不可寫成“黨字頭 ”,第四、五兩筆寫成的“禿保蓋”呈下罩勢,第六、七兩筆寫成的“ ”體形宜瘦,框內應能包容第八筆“撇”畫的上半,第八、九兩筆寫成的“ ”底部齊平。
曉: 左部“日宇旁”體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筆“橫”畫應斜向右上,第二筆“斜鉤”要有弧度,第三筆“撇”與“斜鉤”相交后補滿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橫”畫宜平,“撇”和“豎彎鉤”起筆處均頂連“橫”畫,而彼此互不相連,行筆舒展,保持底部平穩。
眠: 左部“目字旁”體形宜瘦;右部各“橫”畫間距相等,“豎提”宜直,“斜鉤”應有弧度。“豎提”的出“提”部位與“斜鉤”的出“鉤”部位應橫向齊平。
(2) 學生自練描紅“覺、曉、眠”3個生字。
三、布置作業
1、朗讀《春曉》,熟讀背誦。 · ;
2、抄寫《春曉》《春雨》各兩遍。 1
第 三 課 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春曉》。
2、默寫“春曉、風雨”兩個詞語。
二、指導背誦
1、指導背誦《春雨》。
(1) 放錄音。
(2) 教師指著板書引背。
(3) 分兩個大組,一組讀,一組聽,再交換讀聽一次。
(4) 各人輕聲默念背誦。
(5) 齊背。
(6) 指名背誦。
2、指導背誦《春曉》,方法同上。
三、課堂練習
1、“找朋友”(連詞)。
春 (春風)(春雨)(春曉)(春光)(春花)
時 (時節)(時間)(時光)(及時)(準時)
2、用下面的詞語寫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說話練習。
(1) 話題: 春天來了
(2) 提出要求: 根據第25頁上的畫面,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的想象,說說春天的美麗景象。
(3) 各人發揮想象,構思講說內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說聽、補充。
(5) 指名幾人到班上講說,教師評議,小結。
附板書:
(一)
知時 發生
春雨 好雨
隨風潛入 潤物無聲
(二)
(春)
眠、不覺 (想)花落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5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保塔實驗學校 王曉琛
【教學目標】
1、認識“枯”等7個生字,會寫“未”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培養背誦古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相應的樂曲、彩筆和畫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勵引入
1、回顧已經學過的古詩背誦。
2、引入學習第一首古詩《草》。
二、范讀激趣
1、老師范讀古詩。
2、學生自己嘗試朗讀。
3、同桌互相交流朗讀。
4、個別展示讀。
三、感情朗讀,體會情感
學生自己吟誦體會。
四、啟發想象,感悟大意
讀了這首詩,老師眼前浮現出這樣的景象:
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樣無情的焚燒,只要春風一錘,原野上有會長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強呀。
1、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想眼前出現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組合作畫畫。
五、誦讀全詩
六、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
枯、榮。
認識這兩個生字嗎?大聲地說說它們的名字。
2、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燒”。
七、自己讀“我知道”
寫好字,背背古詩,讀讀“我知道”中的內容,不懂的地方問問同學、老師。
第二課時
一、賞圖引入
1、圖畫上畫的是什么,猜猜畫的是什么季節。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新綠初綻的樹枝、柵欄、花叢掩映的小徑) 當學生說出圖畫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時候,追問:蝴蝶在哪兒呢? (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時候有個詩人叫楊萬里,他也覺得這個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寫下了一首詩。
3、老師朗讀全詩,在畫中找找詩歌描寫的景色。
二、初讀全詩,識記生字
1、自己大聲朗讀,讀準字音。
2、展示讀,全班交流,糾正讀音。
3、聯系朗讀故事,要讀出感情,讀出節奏。
三、詩話結合,感悟詩意
1、學生吟誦古詩。
2、學生看圖,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稀疏的籬笆掩映著一條幽深的小徑,枝頭的春花已經凋落,綠葉初長,還沒成陰,天真的兒童在捕捉一直黃色的蝴蝶,蝴蝶飛金黃燦燦的菜花叢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把詩中的情景變成一個故事,說給大家聽。
四、有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1、自由練習朗讀。
2、讀給小朋友聽,互相評議。
3、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 宿舍徐籬笆稀疏未來
2、自己讀讀記記,交流識字的好方法。
3、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未、追、宿、菜。
4、學生書寫。
【教學后記】
古詩教學重在對詩的內容的整體把握,啟發學生通過想象詩的意境來理解詩的內容。在學習《草》這首古詩時,學生對“一歲一枯榮“中的“歲”字理解有困難,我讓學生通過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先理解草的生長規律,再來確定“歲”字的意思,學生就明白了。在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讓學生想象后兩句詩的情景,讓學生自編故事,學生很感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會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5個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
進入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初讀釋義,感受韻律之美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指名背一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秋夜景色的古詩。(板書:3、古詩兩首)
2、出示《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從題目看,這兩首詩分別寫了哪里的景色?(洞庭湖的景色,峨眉山的月亮。)讀讀題目,說說題目的意思。(提醒學生注意:峨眉山月/歌 的節奏,歌是一種文體,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設計意圖】從孩子熟悉的古詩入手,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知道這兩首古詩都是寫秋夜景色的,但是所寫地方不同。
3、初讀《望洞庭》,讀出韻律美。
(1)出示插圖,指導看圖。同學們見過洞庭湖嗎?讓我們來看看美麗的洞庭湖。師指圖介紹,這就是洞庭湖,它地處湖南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湖中有一小島便是君山,它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此時,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正站在岳陽樓上欣賞著月色下的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美景?(引導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2)劉禹錫把他看到的美景寫成了這首《望洞庭》,師配樂范讀古詩。
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指名讀,糾正讀音,提醒學生注意“和”與“磨”的讀音。
分析生字“螺”的音、形、義。螺可組什么詞?(田螺、螺螄等),田螺是什么顏色?(因此文中說“青螺”。)
古詩的朗讀跟一般的文章不一樣,要讀出古詩的節奏,誰來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名讀,出示: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生自由練讀,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名讀,指導讀出節奏,同桌互讀。
(3)自學古詩,理解詩句意思。
借助工具書或聯系詩句,弄懂詩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然后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檢查自學情況,說說你弄懂了哪些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兩相和: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
鏡未磨:未打磨的銅鏡。(師可適時講解,銅鏡是古代用銅這種金屬做的鏡子,必須經過打磨,光可鑒人方可照人,未經打磨的銅鏡是照不清楚的。)
遙望:遠遠望去。
詩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4)一邊看圖,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再讀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小組賽讀,配樂齊讀。
小結學法,出示:
①看圖讀詩,圖文結合。
②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③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④想象畫面,讀出韻味。
4、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插圖,指導看圖。同學們猜猜,這圖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現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鄉。李白25歲從故鄉的峨眉山出發,經過平羌江、清溪、三峽、到達渝州,(在圖上標示路線,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一路上,故鄉的月亮一直如影隨形地陪伴著他。
(2)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指名讀,糾正讀音。注意“眉、溪、峽、君”四個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注意,“眉”寫時不要少一豎,“溪”寫時不要多加點。
讀出古詩的節奏。出示: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指名讀,指導讀出古詩的韻律。
(3)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
半輪:上弦月或下弦月。(可看圖理解。)
發:出發。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從上游往下游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4)一邊看圖,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再讀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男女生賽讀,配樂齊讀。
5、背誦兩首古詩。
【設計意圖】初讀古詩,就是要讀通句子,理解詩意,為后面進入古詩的意境做好鋪墊。在初讀時,我通過圖文結合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聲讀等多種讀書形式,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發揮自主性,通過借助工具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應該具備這個能力了。此外,我還特別強調要讀出古詩的韻律。
二、再讀悟情,感受意境之美
1、讀讀《望洞庭》這首詩,里面有兩個比喻句,能找出來嗎?
(潭面無風鏡未磨,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兩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填空:把 比作 。
(把平靜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銅鏡,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你們看這樣比喻恰當嗎?(引導學生比較:未打磨的銅鏡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而作者站在遠處的岳陽樓上看到的月色下的洞庭湖也同樣是煙波浩渺,隱隱約約。月光照耀下的平靜的湖面,映射出銀白色的光,遠看就像一個白銀盤,而橢圓形的君山,在月色下泛著青色,也正像一顆青螺。)
2、秋天的一個夜晚,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天上,潔白的月光灑滿洞庭湖上,清澈的湖水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是那么的寧靜。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劉禹錫登高遠望,他看到了怎樣一幅畫面呢?假設你就是劉禹錫想象一下。出示插圖,播放音樂,讓學生進入意境。
看到什么畫面了?能把它寫下來嗎?學生練習寫話。
3、讀讀《峨眉山月歌》,看看這首詩用到了幾個地名?(5個)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王麟洲評價說,這是“古今目為絕唱”。青年李白初次離開家鄉四川,五個地名告訴我們,他從家鄉的哪里出發?(峨眉山)到達哪里?(渝州)途經——(平羌、清溪、三峽),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這漫漫旅途,一路上多虧這峨眉山月的陪伴,這月就代表了什么?(故鄉和故鄉的友人)初次離家,心中難免對故鄉,對故鄉的友人產生依戀,李白也不例外。這首詩就是李白借月抒情,抒發了什么感情?(對家鄉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老師這里還有一首寫“峨眉山月”的詩,請同學們讀一讀,感受一下。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重在體驗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這是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體會《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過畫面、音樂、想象,引領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去欣賞這幅美景,然后通過寫話來體會詩的意境。體會《峨眉山月歌》的意境,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月亮就代表了詩人對家鄉和友人的思念,詩人是借景抒情,然后通過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加深學生對這種情感的理解,從而體會詩的意境。
三、三讀品味,感受明月之美
李白很多詩都會提到月亮,明月經過詩人的反復歌詠,展現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它被賦予了特別的生命和感情。你還知道哪些?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朗月行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雙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品讀,欣賞。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的設計既是對課內知識的一個補充,也是對古詩的一個歸類訓練。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7
【教材解讀及設計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組《古詩兩首》選編的兩首古詩,本單元組的主題是“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乞巧》一詩描述的是關于七夕節的傳說和古代的人們在這一天乞巧的風俗,而《嫦娥》一詩描繪的是嫦娥在廣寒宮里的凄涼生活,兩首詩看似毫無關聯,仔細讀來,卻不難發現其相關之處——都是關于夜空的神話傳說,都蘊含著分離與團聚的思緒。
基于教材特色和閱讀教學的學段要求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思路:
1.以“加強語文實踐,提高教學效益”為教學設計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導學生閱讀有故事的古詩,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為教學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注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為教學主旨,創設情境、充分品讀、學語習文。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會認4個字,會寫8個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復述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閱讀關于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的詩歌,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入情入境,誦讀古詩,了解兩個神話傳說。
【教學難點】
走進詩的意境,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課時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學習兩首古詩,了解兩個神話傳說。
第二課時:拓展閱讀,交流感受;書寫生字。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
1.視頻播放《牛郎織女的傳說》,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指導書寫“乞”、“巧”。
二、學詩
(一)初讀全詩
1.生自由讀全詩,要求:
①把字音讀準。
②想一想,這首詩中,哪個詩句描繪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場面?
【設計說明: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初步讀懂詩意,這是有目的的讀、有層次的讀、有效的讀。】
2.指名讀詩
(二)品讀第一個詩句
1.交流:哪個詩句描繪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場面?
2.指名讀第一句詩
3.生自由讀詩句,體會詩句中蘊含著的心情。
【設計說明:引導想像,鼓勵學生聯系生活積累,走進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場面,想想他們一家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深入體悟詩情,同時為第二首詩的學習做好鋪墊。】
4.根據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指導誦讀。
5.學習生字“霄”
6.說一說這個詩句的意思;齊讀這個詩句。
(三)品讀第二句詩
1.出示圖片(乞巧場面),引導學習“資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風俗”
【設計說明:由于不能事先布置預習,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課后的“資料袋”幫助學習,初步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哪個句詩寫的是人們七夕乞巧的風俗呢? 指名讀。
3.想像:七夕節里,姑娘們會許下什么樣的心愿呢?
4.回扣詩句:用心讀一讀,想一想,你從詩句中的哪些詞體會到姑娘們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書:穿盡 幾萬條)
5.指導誦讀。
三、小結
1.有感情地吟誦《乞巧》。
2.回顧學法:
①了解詩里的故事;
②走進詩的字里行間,用心品味;
③展開想象,體會詩句蘊含的感情
【設計說明: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便有效遷移,高效學習第二首詩。】
3.背誦《乞巧》。
嫦 娥
過渡語:在這七夕的夜晚,當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一家人幸福地團聚,其樂融融的時候,同樣是在這片夜空之中,月亮上的廣寒宮里,卻是一片冷冷清清,幽暗的燭光照出了一個孤獨的影子。
【設計說明:在同樣的場景中創設對比強烈的情境,為第二首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
一、初讀
1.師范讀全詩
【設計說明:這首詩的語言相對比較晦澀難懂,因此,教師的范讀很有必要。】
2.導入,板書課題。
3.視頻播放《嫦娥奔月》
二、品讀
1.遷移學法,自讀《嫦娥》,借助注釋,邊讀邊想像:嫦娥在月宮里,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2.交流:嫦娥在月宮里,過著怎樣的生活?你是從哪一個詩句體會到的?
⑴讀詩句,談體會。
⑵根據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和體驗,引導想像。
⑶指導朗讀。
3.引導想像,練習說話(選擇一句,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①七夕的夜晚,牛郎織女一家人聚在 ,而嫦娥卻 。
②中秋節的夜晚,家家戶戶聚在一起 ,而嫦娥卻 。
【設計說明:在此處設計說話練習,目的有二:其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從而領悟詩意。】
4.回讀詩文:人間的生活多么快樂,多么自由啊!而嫦娥為什么會失去這些曾經擁有過的美好生活呢?再讀讀詩句,詩中的哪些詞讓你體會到嫦娥此時的心情?(板書:悔 夜夜心)
①理解“悔”:“悔”什么意思?嫦娥“悔”什么?
②想像: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后羿又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靈藥,嫦娥會怎么做呢?
③理解“夜夜心”:可是時光是不會倒流的,所以,每一個夜晚,嫦娥都有著怎樣的心情?
【設計說明:理解“悔”和“夜夜心”是讀懂這首詩的關鍵,也是難點,而引導想像,是突破這一難點的最有效手段。】
5.指導誦讀。
三、總結拓展
1.總結語:同學們,你們瞧,咱們中國人民多有智慧啊!同樣的一片星空,卻能想像出《牛郎織女》和《嫦娥》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來!許多詩人也像林杰和李商隱一樣,被這些美麗的傳說深深打動,他們也把這些故事寫進了詩句里。
2.推薦古詩《秋夕》、《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鼓勵課外積累
四、布置作業
1.把《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2.收集關于神話故事的詩歌,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29.古詩兩首
乞巧——穿盡 幾萬條
嫦娥——悔 夜夜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思路】
在讀古詩的過程中邊讀邊認字,讓學生利用掌握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古詩的內容和意境,讓學生結合插圖,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教師準備】
孟浩然、高鼎的簡介,風箏的歷史簡介。
《春曉》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談話導入 1、問: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談話: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誰能讀準?
板書:春曉 村居 1、自由說。
2、認真聽。
3、書空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區分讀準“春”和“村”。
書寫兩首古詩題目。二、學習生字 1、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
2、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 出示6個字,指名讀準。
② 組織交流記憶字形的方法。
③ 出示,檢查字意:
古( )( )( )
聲( )( )( )
多( )( )( )
處( )( )( )
知( )( )( )
忙( )( )( )
1、用“利用熟字學生字”的方法自學生字。
2、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 讀準字音:翹舌音“詩、首、處”;平舌音“村、醉、散”。
② 交流記憶字形方法:
組合:古、聞、居、童
換偏旁加偏旁:詩、醉、忙
③ 擴詞,理解字意。
三、朗讀古詩 1、范讀。
2、巡視檢查。
3、指名讀。
4、組織比賽讀。
1、聽,揣摩。
2、自由讀。
3、自愿讀。
4、比賽讀(同桌讀、小組讀)。 四、理解古詩 1、巡視。
2、出示: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3、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1、自讀兩首古詩。
2、表達自己的理解。
3、就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五、感悟欣賞 放音樂,朗誦。
看插圖,聽配樂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六、寫字 1、范寫。
2、巡視,指導個別。 1、觀察、揣摩。
2、描紅,臨寫七、實踐 制作風箏,放風箏。
【板書設計】
春曉 村居
孟浩然 高 鼎
春眠不覺曉, 草長鶯飛二月天,
處處聞啼鳥。 拂堤楊柳醉春煙。
夜來風雨聲, 兒童散學歸來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東風放紙鳶。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9
【課前透視】
1、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
⑴ 《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動靜結合,人與景輝映成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2、教學中要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
充分感受古詩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積淀。
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這兩首古詩也不太陌生,教師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優勢,引導自讀自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二、對話平臺、自學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三、感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
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
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⑴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⑵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
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是“榮”?
⑷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四、朗讀
1、自由讀:
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
指名讀;
配樂讀;
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五、背誦
1、情境背誦:
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于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六、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____,
一歲一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
春風____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飛入菜花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七、書寫
1、學習書寫“枯、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
⑴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⑵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第二課時
一、對話平臺
回顧背誦古詩〈草〉。
二、自學
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自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讀:
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
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三、交流
1、學生先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介紹詩人楊萬里的資料。
2、班級交流,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
四、朗讀
1、自由讀:
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
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
(高興、喜悅,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3、競賽讀:
小組內比賽,推薦一名同學參加班級比賽。
4、評價讀:
誰讀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
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感。
五、背誦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戰背;
齊背。
六、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給學生提供“二度創作”的題材,不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七、寫字
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八、評價
1、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2、小組內展示交流,互相評價:根據組內建議把不滿意的字再寫幾個。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學會評價 ,在互相學習、借鑒、欣賞中共同進步。
九、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十、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十一、閱讀在線
《春日》(朱 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清明》(杜 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柳》(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游園不值》(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0
佚名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經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錄音。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e評價e再讀。
(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并抄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及《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2、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根據課堂情況可讓學生寫一寫)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
方法: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
方法: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五、識字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促、深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六、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一、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3、引導以讀促發想象。問:同學們在讀時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五、趣味活動
1、生字連詞背誦。
方法:請學生把生字按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連起來,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
方法:(1)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2)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六、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七、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2
【教學要求】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正確認讀生字,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地背誦古詩,初步感受古詩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小朋友們一定會背誦許多古詩吧,誰愿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古詩。
(板書課題。請學生背古詩。)
二、 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生自由朗讀古詩。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師教讀,注意讀準字音:
平舌音:村 醉 散
翹舌音:詩 首 處
3、同桌交流記字方法,如:
熟字相加:
古(十+口) 聞(門+耳)
居(尸+古) 童(立+里)
形聲字:
醉 煙 忙 眠
形近字比較:
外──處 讀──詩 自──首 醒──醉
4、抽讀生字,口頭擴詞。
5、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
讀通句子。
6、完成課后讀讀說說。
三、 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1、“開火車”輪讀生字,讀準字音。
2、朗讀理解,引導質疑:
⑴ 解題“春曉”,春天的早晨;“村居”居住在鄉村。
⑵ 師對重點詞句進行點撥。
⑶ 這兩首詩有何共同點?
⑷ 朗讀形式:
自由讀──自愿讀──范讀──比賽讀
四、 書寫指導
1、 生觀察字形和結構。
2、 生口述筆順筆畫,師板書(抽學生也板書)。
3、 生描紅并獨立書寫。
五、 擴展訓練
1、 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 可小組合作制作風箏,開展放風箏活動。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3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
【教學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詠柳》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
(指名背通)
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曲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⑴ “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⑵ “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
(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⑶ 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
(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⑷ “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⑴ 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⑵ 指名讀,師生評議。
⑶ 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四、背誦古詩
第二課
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旬,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⑴ 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
(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⑵ “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
(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⑴ 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⑵ 指名讀,師生評議。
⑶ 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復習舊知;指導書寫生字;交流古詩
一、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書寫練習
四、拓展閱讀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作業】
背誦古詩給家人聽,默寫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