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學反思(精選6篇)
匆匆教學反思 篇1
《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手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重點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的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通過課件一分鐘的展示,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分鐘,但緊緊扣住時間這一概念,激活了學生的情感,為下面的學習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礎。接著播放《匆匆》一文的配樂朗讀,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逝,語言都很美。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盡量與本文一致,與課堂的基調相符。如:是啊,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也感觸到了時光流逝的蹤跡,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的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第三,注意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說一說學了課文后,你想到的關于時間的詩詞或格言。教學中緊扣重點,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系在一起。
不足之處:
1、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引導學生比較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會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2、關于作者朱自清的資料,不應出自教師之手,這樣便失去了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的大好機會。
3、設計中雖是以讀為主線,以讀激情,以讀導練,但在教學中讀的還不夠,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并讓學本課文質
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范。我教學本課以讀為主線,由以讀《長歌行》導入新課;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導練,“你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后的獨特感受。 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較好的是: 1. 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 2. 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 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過程”。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的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會受到情感熏陶,會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采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品文字精華,建詩意課堂——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一課上完了,留下了許多的思索,本次小連環我們研究的題目是“品文字精華,建詩意課堂”,如何能讓學生以課文為載體,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在體會作者的情感的過程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呢?于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
親近作者,微撼心靈。
讀文激情,蕩懷抒胸。抒情散文,特別是象《匆匆》這樣的抒情散文學生接觸少,如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情境呢?我如下設計了讀的訓練。第一次讀的安排是要求學生聽范讀,主要是欣賞,在欣賞優美的朗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從而初步體會課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次讀,我要求學生們跟著范讀去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次聽的基礎上,已經能把握文章朗讀的基調,在第二次讀時能讀得入情入境,達到了很好的朗讀效果。
品詞析句,暗生情愫。
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我指導品讀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讓學生體會這個排比句具體寫出了日子是怎樣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的。
從“跨”和“飛”兩個詞語中我們感受到時間就是這樣輕巧地在不經意中溜去了。學生在讀書,品詞、感悟之后,個人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
遷情移境,感嘆人生。
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在這里我由讀引入寫,讓學生在讀懂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本段的寫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通過仿寫,進一步體會時光的匆匆,進行了知識的遷移。我設計了這個練習:
仿寫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樣過的,身邊的人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幾句話。
學生寫下了許多優美的句子,對時光匆匆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
匆匆教學反思 篇2
學習了《匆匆》一文,學生無不為作者合理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準確地描繪出時間從作者身邊匆匆流逝的感覺而拍手叫決。寫作特色值得學生學習。抓住這一契機,我設計課堂上每人想一句類似的句子,請幾個同學為一組連說,組成一段話,自然水到渠成。課后又讓同學寫下來,有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生在訪寫中寫到:
在默默的算著,四千多日子已經在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也滴在時間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在玩電腦時,時間在那虛擬的世界里度過;在玩跳繩是,時間在那上下晃動的跳繩間跳過;游泳時,時間在碧波蕩漾的游泳池中泡過;聽音樂時,時間與音樂一并被我欣賞;吃飯時,時間則與米飯一并被我吞下。時間像永遠不停息的車輪,讓人不斷地與他爭先,如果沒有他快,便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壓。所以,我們便要爭分奪秒的享受生活。
這樣的訓練形式培養了學生想象和創新的能力,提高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二者的有機結合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目的。
匆匆教學反思 篇3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散文,以下是關于匆匆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匆匆》教學反思(一)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詩歌般的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足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內容趣味性強,運用了大量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具體。
這一節課,我認為有幾點較成功的地方:
1、我擴展了讀書領域: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時也是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為了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我擴展了讀書領域,上課時,課件播放有關朱自清的圖片簡介,配畫課文朗讀引導學生提前進入如詩如畫的散文境界中,為新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課后,收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悟時間的珍貴。
2、反復誦讀,積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傾聽作者的無奈,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這節課上也有較好的體現。
3、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
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
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
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匆匆教學反思(二)
這一節課,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我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導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后,在學生讀書過程中,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一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內容里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后的閱讀互動和交流。可以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后,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說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閱讀教學方面要求,這節課上有好的體現。
二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并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考慮。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調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后語言訓練,效果好。
三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必須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么,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這樣的觀念,我便積極適當地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內容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大膽擴展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了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況,課后,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不足之處:
從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后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么問題,自悟會有什么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后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系還需進一步認識。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么,設計時要考慮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走進新課程、樹立新理念、深入課改實踐是我們的任務。我們應從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節課堂教學做起,把課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匆匆教學反思 篇4
這一節課,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我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導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后,在學生讀書過程中,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一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內容里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后的閱讀互動和交流。可以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后,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說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閱讀教學方面要求,這節課上有好的體現。
二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并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考慮。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調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后語言訓練,效果好。
三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必須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么,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這樣的觀念,我便積極適當地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內容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大膽擴展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了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況,課后,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不足之處:
從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后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么問題,自悟會有什么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后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系還需進一步認識。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么,設計時要考慮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走進新課程、樹立新理念、深入課改實踐是我們的任務。我們應從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節課堂教學做起,把課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匆匆教學反思 篇5
《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采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一、有效的課前預習,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至六年級的學生要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匆匆》這篇文章寫于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蕩,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為,但又找不到奮斗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了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學生進行預習:
1、通過資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寫《匆匆》的時代背景。
2、自學課文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
3、劃出自己不能完全讀懂的句子,在書上提出自己的問題。
這一環節的安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離于作品之外。
二、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成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后思考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學生則采取反復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并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學生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己在閱讀中對部分詞句的理解批注在書上。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安排,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學生特別喜歡第一節,并在邊上批注“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發情感的材料。
《匆匆》教學反思
今天,我帶孩子們品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板書課題后,我問孩子們:“匆匆是什么意思?”一個孩子說:“就是時間過得快。”另一個孩子說:“就是很快。”我很失望,昨天我可是布置了預習的任務啊。我又叫一個學習較好的孩子說,他也大聲告訴我:“時間過得飛快就是匆匆。”
看著這近乎一致的回答,我問孩子們:“時間過得快就是匆匆嗎?”孩子們都在點頭,看來他們并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那么,早晨我騎著自行車匆匆來上班。也是說早晨時間過得快嗎?”孩子們愣住了,半晌,一個孩子說:“應該是急急忙忙來上班才對。”“哦?匆匆是什么意思?問問字典老師吧。”一會兒,有孩子叫到:“急急忙忙,急急忙忙。”“是的,匆匆是急急忙忙的意思。那么,朱自清先生是說什么東西的腳步急急忙忙呢?”“時間。”孩子們異口同聲。“對,朱先生在這篇文章里形象地告訴我們了時間是怎樣匆匆流逝的。這是一篇散文。散文有什么特點,同學們知道嗎?”“就是很散的文章。”快嘴的田蘭冰林同學就笑著說。“對,文章的結構看起來很散,但它的中心卻很明確。形散神聚就是它的特點。從這篇散文中,你知道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或者說寫了一個什么人,一處什么景物嗎?”我滿以為提前預習了的孩子會像支玉恒老師的學生一樣響亮而又干脆地回答:“沒有。”我的孩子們被這一悶棍打蒙了,他們不知所措。陳佳琦坐在位置上小聲地說:“寫的就是朱自清自己浪費時間的事。”天啊,這可是我們班的作文大王啊!“你們預習了課文么?”我有些生氣地問。“預習了。”聲音響亮而整齊。“讀出了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有孩子搖頭了;“讀出文章介紹的景物了?”搖頭者增多;“明白誰是文章的主人公了?”搖頭者更多了。“奇怪,我們學過的文章多是寫人、記事、寫景或狀物的,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卻不寫這些,而寫散文,他要干嗎吶?”孩子們又瞠目結舌了。我只好自問自答:“作者用這種形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好容易才引入正題呀,我不禁感嘆道。同時,我也想對我的孩子們說:請你們多讀書,請你們學會思考。我們的孩子都習慣于被動的接受,不要說課下,就是在課上也極少有孩子向老師發問,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好容易才引入正題呀,我不禁感嘆道。同時,我也想對我的孩子們說:請你們多讀書,請你們學會思考。我們的孩子都習慣于被動的接受,不要說課下,就是在課上也極少有孩子向老師發問,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就如,對課題《匆匆》的理解,一個孩子說“匆匆指時間過得快”,其余孩子就附和,顯然,孩子們沒動腦,課前也沒想著要查查課題的含義,老師一問,就隨口說說,也不考慮對不對,反正老師總要講的,反正同學總要說的。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這是多么可怕的惰性!再如,老師設置了一個陷阱,想讓孩子們更清楚地了解散文的特性的時候,故意問:這篇文章講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物的時候,孩子們也不思考,絲毫沒發覺老師提問的錯誤,連語文功底交好的同學也不例外,多么可悲啊,我的語文教育,我的孩子們!
反思我的語文教育,自認為思想是先進的,是按照語文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我的孩子為什么還出現這種令人沮喪的表現呢?我想,這和應試教育分不開,這和他們習慣于被動接受分不開。很多時候,為了分數,我們扼殺了孩子的靈性;很多時候,由于我們過多的不放心、過多的“幫助”,孩子養成了惰性。想想這日新月異的社會,想想這競爭激烈的時代,我不寒而栗。所以,孩子,請學會思考!這是你們更好的生存的根本,這是你們能否造福社會、造福民眾、實現自身價值的根本。
“學而不思則罔”,孩子,請學會思考!
《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特點鮮明: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本課是首次學習朱自清的文章,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并積累優美語言。通過課堂實踐,我感覺有些環節落實得較好,有些地方還有待改進。
首先,能較好的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上課一開始,讓學生與作者同感受:看到八千多日子漸漸從手中溜去,你覺得作者有何感受?在引出優美段落時,播放鋼琴曲,和學生一起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淡淡憂傷的情境中。
其次,注重主題的挖掘和探討,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在討論什么才算沒有白白走一遭時,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舉周圍熟悉的例子,開闊了視野;在介紹朱自清時,聯系時代背景和朱自清后來的創作之路,使主題不僅僅停留在“珍惜時間”和不斷留戀嘆息上,更注重對客觀現實的把握,使學生知道眼前該怎么做。
第三,讀中感悟學法與寫法,并讓學生將其遷移到自己的說話和寫作中去。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讓學生進行仿寫,以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同時,在仿寫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時也不遺余力。
第四,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探究它的表現美。在抓住重點段落的時候,讓學生去找,去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引導學生注重通過抓住關鍵字詞去理解,學生對文本就有了更多的自己的理解。并且在整篇課文的構思上更加注重了對修辭手法的把握,引導學生去關注這一點,從而體味語言美。
第五,反復朗讀,積淀感悟。《匆匆》一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的讀,富有個性的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同時注意了個人自由讀、分組讀、男女生讀等多種方式的、不同層次地讀,使學生在讀中體味。
在教學實踐中雖有閃光點,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如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就不太到位。課堂上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較少。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還要在這方面不斷的完善自己。
《匆匆》教學反思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謝學校領導能給我這么一個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下面我便緊緊圍繞本學期“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來談談自己這堂課的感受。
我執教的《匆勿》一課是魯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組“人生感悟”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灸人口的散文,本文緊扣“匆匆” 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語言清麗雋秀,情感細膩溫柔,人生哲理也很淺顯易懂。課文緊緊圍繞“匆匆”展開敘述,寫出“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個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嘆息不已;最后,作者再次發出內心的感嘆: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基于對以上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一些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3、抓住重點句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我把教學重點定位為:抓住重點句段,感受語言了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選擇的教學策略便主要是:心靈感悟法和情境品讀法。
教學流程為:1欣賞美景,引出學法和課題,2檢查預習,引出時間匆匆,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時間匆匆”,4情境品讀,感悟“時間匆匆”,5積累運用,提高素養。
下面我便針對教學環節的實踐談一下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1、教師更多地從關注學生的“學”出發,學生的“學”是先行基礎,主要指學生行為。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分析出高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所以在導課時,我設計了“讓學生用心欣賞一組圖片,看你能從中發現些什么?”從學生平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出發,引出學生用心靈去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從而指導學生用心靈來感悟一篇優美的散文,引出課題《匆匆》。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時,盡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變成小詩讀,生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仿寫經典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句子,讓學生體會發現不同動詞的用法,聯系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再來寫幾遍,學生們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切切實實地是真正從自己的生活體會到了時間的來去匆匆等。作業的設計則根據高年級學段分別從讀、寫兩方面進行重點訓練。學生們更多地是從“被動地學”轉變為“主動地學”。
2、 “導”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主要指教師行為,“學”與“導”相輔相成。這里的“導”不僅僅是指激趣導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情境創設,銜接過渡,評價指引等都是有效的“導”的途徑。開頭的欣賞導課,便是“導”與“學”的有力結合點,學生領會到用心去做事,教師隨機引導出以“用心靈感悟用心靈研讀的學習方法學習這篇散文”,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本節課,我覺得我最有效地“引導”體現在“情境創設,朗讀感悟”上。在指導學生品讀“燕子去了,楊柳枯了,桃花謝了”體驗朱自清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和惋惜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把這種無奈和惋惜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然后把自己當作朱自清,改成小詩再來感悟讀;再讓同學合作分角色體驗讀,一個當朱自清,一個當讀者;引導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朱自清又把時間索定在自己的日子里,我適時滲透朱自清當時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再引導學生走進朱自清當時的內心世界,創設情境:“我多想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呀,但是我卻怎么也找不到方向,眼看寶貴的時光從身邊溜走,我是多么苦悶后悔呀;我多么是猶豫徘徊呀;我是多么迷茫無奈呀!”學生品味著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走;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在指導學生感悟“怎樣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跡時”,我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朱自清的生平,來體會出珍惜時間,有所作為,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跡。整節課,我都把引導學生走進作者朱自清當時的內心世界作為大的情境創設背景,通過指導用心靈研讀感悟,體驗出作者當時對時間來去匆匆的無奈和惋惜之情,感悟出“珍惜時間,有所作為”的人生哲理。
3、 “議”和“練”是對“學”的鞏固提升,主要指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說白了,便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訓練與提高。本節課在處理“讓學生仿寫時間來去匆匆的句子時,先讓學生同桌互相說說,這便是“議”的落實。然后仿寫,這就是“寫”的能力訓練;結尾時還讓學生把朱自清通過自我反思把最想告訴我們的用一句話寫下來,也是“寫”的訓練。本課中“讀”的訓練落實的最多,指導學生設身處地創設情境地品讀感悟、邊讀、邊思,合作讀、配樂讀、誦讀等形式。在指導學生讀后談體會,便是“說”的訓練。另外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和老師的要求也是“聽”的有效訓練。
不足之處:
指導學生體會“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這兩句話的意思時,處理得不夠細致,引導不夠到位。指導朗讀時不能很好地入情入境,達到渾然天成,不露痕跡的程度。教師的語速稍快,個別語言表達不夠準確,吐字不夠清晰。在“細讀文本”、設計問題、銜接過渡時不能靈活的做到隨機應變,也就是老師的引導仍不夠到位。在索定語言文字訓練點時也不能做到很有效,總是瞻前顧后,覺得這段也很美,那句也很美,但畢竟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還是沒大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學”。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不成熟的設計,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匆匆教學反思 篇6
匆匆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成果都要通過學習者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俎代皰,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因此,在教學《匆匆》一課時候,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后思考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學生則采取反復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并把喜歡的段落背誦下來,有的學生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己在閱讀中對部分詞句的理解批注在書上。這一環節的安排,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了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實踐機會。而反觀自己在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上,我更是用一下幾個環節來上好這篇散文的:
1、能較好地創設環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并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候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的時候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后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flash動畫的配樂范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種,很容易入情入境。
2、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盡量和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為普通的日子里匆匆地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時間又是怎么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撿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3、拓展拿了讀書的領域。學習語文,是對學生的人文性教育,同時也是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為了拓展學生的讀書深、廣度深,我拓展了讀書領域,上課時,課件播放有關朱自清的圖片簡介,配畫課文朗讀引導學生提前進入如詩如畫的散文境界中,為新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課后,收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悟時間的珍貴。
4、反復誦讀,積淀情感。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會,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這節課上也有較好的體現。
當然,在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如學生對個別的句子理解得不透徹等。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完善的。
《匆匆》教學反思
學習了《匆匆》一文,學生無不為作者合理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準確地描繪出時間從作者身邊匆匆流逝的感覺而拍手叫決。寫作特色值得學生學習。抓住這一契機,我設計課堂上每人想一句類似的句子,請幾個同學為一組連說,組成一段話,自然水到渠成。課后又讓同學寫下來,有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當學生讀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說:“同學們,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從人們身邊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樣用它那豐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時間的蹤跡的呢?
學生紛紛在書中尋找答案,知道了時間在洗手時,吃飯時,睡覺時,遮挽時,嘆息時都會悄然而逝。我又相機啟發:“同學們,作者的語言魅力無窮,同學們的創作潛力無窮,愿不愿意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時間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寫一寫呢?下面請同學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仿寫一段話,小組交流,選擇最好的句子組成一段話,全班交流,看哪組寫得精彩。”同學們個個充滿寫作的沖動,筆下生花,你寫一句,我寫兩句,有的甚至寫三四句話。“當我躺在床上不愿起床時,日子輕輕地從被子上飄過;上學路上,當我邊走邊玩時,日子大搖大擺地從我身邊跳過;課堂上,當我東張西望時,日子伶伶俐俐地從我眼前流過,玩電腦的時,時間從鍵盤上迅速地敲過;聽音樂的時,時間從耳邊漸漸地滑過;聊天時,時間從語言里慢慢的溜過;走路時,時間從腳步中很快地走過;玩游戲時,時間從笑聲中歡快地度過;打籃球時,時間從籃框邊飛快地擦過。游泳的時候,時間從水面上漂過;玩樂的時候,時間在笑聲中度過;打羽毛球時,時間從球拍的洞上穿過;登山的時候,時間從疲勞的腳底閃過;玩電腦的時候,時間在鍵盤上劃過;看書的時候,時間在文字上條過。時間實在是走得太快了,我沉思著:為什么時間走得那么快呢?
這種設計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語句訓練為重點這一契機,讓學生充分在語言文字中暢游一番,學生深深地領悟作者的語言魅力,這時才會產生寫作的動機,進行仿寫,才會產生“筆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仿寫效果更好,具體表現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集思廣益,擇優組段,才會出現佳句連連的態勢,同時對字、詞、句、標點等方面也進行了訓練,真是一舉多得。
課堂上,我在推波助瀾中點燃了學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發揮了語言魅力,用充滿激情的、生動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了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
《匆匆》教學反思
學習了《匆匆》一文,學生無不為作者合理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準確地描繪出時間從作者身邊匆匆流逝的感覺而拍手叫決。寫作特色值得學生學習。抓住這一契機,我設計課堂上每人想一句類似的句子,請幾個同學為一組連說,組成一段話,自然水到渠成。課后又讓同學寫下來,有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生在訪寫中寫到:
在默默的算著,四千多日子已經在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也滴在時間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在玩電腦時,時間在那虛擬的世界里度過;在玩跳繩是,時間在那上下晃動的跳繩間跳過;游泳時,時間在碧波蕩漾的游泳池中泡過;聽音樂時,時間與音樂一并被我欣賞;吃飯時,時間則與米飯一并被我吞下。時間像永遠不停息的車輪,讓人不斷地與他爭先,如果沒有他快,便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壓。所以,我們便要爭分奪秒的享受生活。
這樣的訓練形式培養了學生想象和創新的能力,提高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二者的有機結合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