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詩四首(精選17篇)
15 古詩四首 篇1
教學目標:學生能夠學會本課8個生字;解釋帶點的詞語;了解每首詩的意思;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示兒》《春望》想象詩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重點:掌握動口、動腦、動手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用動口、動腦、動手的學習方法學習古詩。動腦,指認真思考,邊讀邊想;動口,指讀一讀,說一說,不懂的問一問;動手,指圈畫詞句,寫眉批旁注等。要提示學生經常在閱讀中運用這一方法,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誦讀古詩,培養語感。體會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動口、動腦、動手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新字詞,積累詞語,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知道讀書方法,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教學難點:
個別生獨立識字方法和能力的培養。語言情感的體會和表達。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學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可采用小組學習。)
1、學生借助字典、詞典、注釋自學,大體了解詩句。
2、小組匯報。
3、匯報成果:
1)說說古詩大概意思。
2)結合已學過的詩理解本課詩的內容
《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南望王師又一年”對比理解,體會詩人情感。
3)知道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含義。
4、指導感情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積累語言。(配樂)
二、根據詩意或書上提供的圖片,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描繪詩中的景象。
1、生準備。
2、小組匯報。
3、匯報成果,積累語言。
4、帶著自己的想像,誦讀詩句,培養語感。(配樂)
5、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三、布置作業:(選其一)
1、搜集四位詩人寫的其他古詩。
2、搜集有關邊塞的古詩。
課后反思: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用動口、動腦、動手(圈畫詞句,寫眉批旁注等)的學習方法學習古詩,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誦讀古詩的過程培養了語感,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背誦并默寫課文。根據學生實際,擴展學習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
二、背誦古詩。(本課)
三、默寫其中的任意一首古詩:
四、拓寬學習內容:
1、將自己收集的古詩在小組中交流。
2、匯報交流詩的含義,理解作者感情。
3、評價:
4、熟讀古詩,(積累語言)背誦收集的故事。
五、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
15 古詩四首 篇2
教學目標:通過預習課文學會自學生字新詞,借助字典或注釋了解每首詩的意思。從課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背誦。展開想象,感受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外積累蘇軾、杜甫、龔自珍、林升的詩。
教學重點:了解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感受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詩宋詞千古流傳,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詩人?他寫了哪些詩,背一背。
二、作者簡介:蘇軾、杜甫、龔自珍、林升
三、自學古詩
1、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自學生字。
2、借助字典或注釋了解每首詩的意思。
3、小組交流詩意
《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臨安邸》《江南逢李龜年》《乙亥雜詩》
四、進一步理解古詩
1、理解詩意,指生講解古詩的意思,教師對于疑難的問題適當進行點撥。
2、指導朗讀古詩。
3、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4、指名朗讀古詩。
5、練習背誦。
五、作業:背誦古詩,積累古詩
課后反思:學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學古詩,有些同學還能通過查找資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對《乙亥雜詩》還不能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教學中,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但不是“為朗讀而朗讀,漫無目的地讀”而是每一次的讀都有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悟。體現了“以讀帶講、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比如在體會雨中西湖的“奇”時,先讓學生找出詩中帶“水”的字,然后引出描寫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并讓孩子們在老師的描述中閉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所以就有了孩子們的“到處都是朦朦朧朧的看不清,很美!”“我仿佛進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親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課件:詩句意境)在無形中,孩子對這一句詩的體會已經非常的深刻了。然后,再通過各種方式的誦讀,孩子們的情感在誦讀中得以深華。在引導學生質疑上也體現了“實”。在學生匯報了讀懂描寫西湖“晴”的詩句后,引出最后兩句,并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質疑,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誰?”“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我并沒有急于解決,而是把問題轉向了學生:“西子是誰呢?誰知道?”“是啊,作者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15 古詩四首 篇3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1.學會(送孟浩然之廣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三個生字。
2.能借助注釋說出(送孟浩然之廣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并熟讀這兩首詩。
3.感受兩首詩中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點:借助注釋嘗試說明詩句大意,教師針對學生試講中的問題,適當作些指點。
難點:古詩中古今義不同的字、詞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1.揭題。
2.出示第一首古詩的題目,齊讀題目,根據注釋說說題目的意思。(強調孟(meng)的讀音,“之”的意思。)
3.教師范讀全詩,強調個別宇的讀音。
4.自學課文,要求:
(1)自學生字。
(2)讀通詩句。
(3)對照注釋逐句理解詩意,并在認為須重點解釋的宇旁注上符號。教師巡視,重點詞作適當的點撥。
5.交流匯報學習結果。指名逐句串講詩意。集體評議,教師點撥,補充或矯正。(重點理解:故人一老朋友;盡一消失;唯見一只見;天際一天邊。)
6.小結:
(1)這首詩許人緊扣哪個字展開?
(2)前兩句敘述“送”的什么?后兩句借什么抒發“送”時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全詩。
8.小結前一首詩的學習方法:理解題意一朗讀一借助注釋
理解井說說詩句的大意一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一背誦。用以上學法自主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9.學生匯報自學結果。教師有針對性地指點。(山東一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獨——孤身一人,異鄉——他鄉,倍——加倍,遙一遠。)
10.學生質疑,教師答疑。
11.完成作業本上第1題中的前3小題。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學懂<示兒)的詩意。
2.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3.默寫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1、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默寫三首古詩。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新課。我們曾學過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知道了詩人是因為什么事而難以入眠。
2、揭題釋題:①讀題后指出,這是陸游85歲時所作的絕筆詩。也就是詩人用詩寫下的遺囑。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導自學。
(1)低聲自由吟誦。
(2)以小組為單位議論詩中不懂之處。
(3)教師點撥。
元:通“原”,本來;但:只;定:平定、收復。
無:匆,不要;乃:你的;翁:父親。
(4)學生試解釋詩句的意思,再說詩的大意。
(5)思考:讀了《示兒》,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統一祖國是詩人畢生的)心事,直到臨終不忘。由此表現出他的強烈愛國熱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背誦并默寫三首詩。(完成作業奉上第3題。)
6.作業:完成作業本上第1題中(4)小題、第2題,有興趣的學生可做第4題。
15 古詩四首 篇4
簡析
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設計意圖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在當前的古詩教學中,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帶領學生遨游詩作的海洋。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幾各種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岐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次初讀過程中,可以讀通讀順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第三次朗讀就要能讀出氣勢,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必定能提高學生誦讀水平。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的資料,鼓勵誦讀詩人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積累量。在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課外積累的成果,又可給學生充分的成就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討論學習,自讀自悟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和誦讀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
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
1、談話激趣:同學們,在開展今天的學習活動前,我們先去廬山游覽一番,欣賞一下廬山風光吧! 2、學生觀看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3、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廬山的印象,暢所欲言。4、導入新課: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在游覽廬山后題寫的詩作《望廬山瀑布》。
2、理解詩句意思
(1)聽古詩朗讀,學生自由跟讀。(2)初讀古詩,熟悉詩歌內容。(學生評議標準為熟讀。)(3)回憶古詩的學習要點:字、詞、句、篇。(4)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方法(聯系上下文、查閱工具書、與已經學過的古詩對照等方法)自學古詩。(5)小組匯報,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理解難點:生,彌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長;疑,懷疑;落九天,從天的最高處瀉落。(匯報中要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言、補充的機會)(6)朗讀練習: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瀑布的氣勢雄偉。可采用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后評議的方法。
(二)由配樂詩朗誦《楓橋夜泊》導入新課。
1、游覽過蘇州園林的人大概都知道著名的寒山寺里有一塊石碑,刻的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全詩借景抒情,通過夜泊楓橋見到的江南水鄉秋天特有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旅途中惆悵、孤寂的心情。這首詩讀來瑯瑯上口,千古流傳,據說日本現行的幾種小學教科書里也選了它。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放朗讀磁帶或師范讀)
2、 指名翻譯《楓橋夜泊》
明確:烏啼:棲息在樹上的烏鴉啼叫,說明天將亮。
江楓:江邊的楓樹。
姑蘇:蘇州的別稱。
整首詩的意思是:秋涼也半,霜氣逼人,月亮落下去了,耳聽烏鴉幾聲啼叫,眼看這江邊的楓樹和江岸的漁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由遠遠地飄入客船中旅人的心扉…….
3、體會詩歌的意境,開展朗讀競賽(讀出語言的描繪的魅力)
(三)背誦積累古詩。讀背無定法,只要能表現文章內容,表現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課后小結:這兩首古詩學生先前已經會背,因此重點是幫助學生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我首先補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使學生理解作者是在什么環境下寫出的詩歌。然后啟發學生運用想象,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全詩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古詩。繼續練習把詩句補充完整。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學習《江雪》
1、觀看電腦畫面,初步感受畫面的意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感受)揭示課題:教師板書課題《江雪》教師范讀古詩。學生結合課外資料介紹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稱他為“柳河東”,他是中唐時期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學生自學用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3、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舟:第一筆是撇,第三筆是橫折鉤。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筆是橫折鉤。孤:這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是“瓜”不是“爪”。徑:注意與“經”字的區分。釣:注意與“鉤”字的區分。動手書空寫一寫。(3)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絕:盡。徑:小路。蹤:腳印,蹤跡。孤:孤獨,孤單。 舟:小船。翁:指老頭。寒:寒冷。蓑笠:身披蓑衣,頭戴斗笠。(4)結合注釋和投影中的解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鳥兒已經飛絕,
萬徑人蹤滅。條條小路不見一個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葉小舟,上面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
獨釣寒江雪。迎著風雪,在獨自垂釣。
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5)讓學生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4、指導朗讀(1)結合電腦欣賞當時的意境,聽配樂朗讀。(聽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朗讀提示:應用那種不怕困難,敢于同困難做斗爭的語氣讀)(2)與小組成員一起進行練習,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競賽,而后評議出最佳選手。(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5、填寫詩句
6、背誦古詩(自己先練習,而后匯報)
二、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語。)
3、句子的理解: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課后小結:這兩首詩歌的含義不易于理解,補充適當的背景資料十分必要。特別是《江雪》這首詩歌,學生在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一些主要的事跡后,對于他的孤寂的心情能夠有所體會。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吟誦、背誦課文。能讀出詩歌的語調和節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吟誦詩文。
出示詩文漢字條。 教師有節奏、有語調地配樂范讀,給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吟誦興趣。 學生小聲自由練習吟誦詩文。 指名吟誦詩文。(多次進行)(表揚讀得正確、讀得有感情的同學。) 分各種形式吟誦詩文。 集體吟誦詩文,并配上古琴音樂。
15 古詩四首 篇5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說出課文后第1題句子中6個帶點詞的確切意思,并能正確理解詩句。
3、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3首古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贈汪倫》和《題臨安邸》兩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和詩句。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過程
1、回憶學法,揭示課題。
(1)回憶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出示學法:
理解課題,認識作者;解釋字詞,講說詩意;
聯系實際,發揮想象;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2)揭題。今天我們繼續運用上述方法來學習三首詩,要以學生自學為主。
2、指導學習《贈汪倫》。
(1)理解課題,簡介李白及有關本詩的故事。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將放行”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我很快就要坐船離開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忽然聽到岸上有人用腳步打著節拍,邊走邊唱的聲音。
這兩句主要寫什么?(主要是敘事,展示一幅離別送行的畫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虛指,極言譚水之深,是夸張的說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卻比不上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深。
這兩句詩用桃花潭來比喻汪倫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誼深。第3句詩用了夸張的寫法。
(4)總結。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珍視友情。)
○背誦這首詩。
3、指導學習。《題臨安邸》。
(1)理解課題,簡介詩人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那些統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尋歡作樂的生活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呢?
看圖幫助理解詩句含義。
理解第3句。“暖風”、“熏”、“醉”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暖洋洋的春風把這幫終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樣。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那些統治者簡直把這臨時避難的杭州當作者家汴州了,忘記了故都汴州,忘記了被異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總結。
①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諷刺南宋統治者只顧游山玩水,醉生夢死,忘記了山河破碎的恥辱,將收復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腦后的可恥行徑。)
③背誦這首詩。
4、布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上1、2、4(1)(2)、5(1)(2)(4)。
(2)背誦這兩句詩,并準備默寫。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第三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的句子。
3、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4、完成有關作業。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先背后默寫前兩首古詩,個別學生寫在燈片上,然后出示燈。
全班評價糾正。
2、指導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理解課題,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萬里”形容黃河的長,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多華里。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翻該,向東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學生拭答后,教師講述:五千仞高的華山直插云霄。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怎樣的寫法?”(夸張、化靜為動,使人感到景物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
理解第3句。“遺民”、“淚盡”、“胡塵”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北方淪陷區老百姓在異族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師”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他們盼望南邊的宋朝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這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總結。
①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百姓的同情。)
③背誦這首詩。
3、布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上3、4(3)、5(3)和6的練習。
(2)有余力的學生課外選學李白、陸游的詩一首抄錄并背誦。
15 古詩四首 篇6
教材分析: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天寶十四年(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
(今屬安徽)游桃花渣,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因此十分
感動,便寫下了這首詩,贈送給好友汪倫。
《題臨安邸》作者是南宋臨安人林升。這是一首題寫在臨安旅店墻壁上的詩,它描述了詩人在
杭州的所見所聞及所感,諷刺和揭露了南宋統治者只顧游山玩水,醉生夢死,忘記了山河破碎
的恥辱,將收復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腦后的可恥行徑。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作。這首詩充分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
好河山的熱愛,對淪陷區老百姓的同情與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教學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說出課文后第1題句子中6個帶點詞的確切意思,并能正確理解詩句。
3.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3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錄音、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贈汪淪》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大家學習背誦了很多古詩,
在學校古詩背誦活動中表現得特別出色,你們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
出示[課件一]
1.看誰最聰明,能讓動物巧進詩句籠
泥融飛(燕子)
自在(嬌鶯)恰恰啼
一行(白鷺)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頭
柴門聞(犬)吠
北風吹(雁)雪紛紛
2.世上顏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種最妙?
霜葉(紅)于二月花
萬條垂下(綠)絲絳
兩個黃鸝鳴(翠)柳
千里(黃)云(白)日曛
春來江水(綠)如(藍)
萬(紫)千(紅)總是春
3.李白詩句垂千古,看誰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聲語) ②白發三千丈 ③(舉頭望明月)
恐驚天上人 (緣愁似個長) 低頭思故鄉
④(朝辭白帝彩云間) ⑤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還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交流資料
我們剛才吟誦了李白的詩句,通過以前的學習,你對李白有哪些了解?(學生簡介李白的
生平)李白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咱們再學習一首,請大家齊讀詩題--《贈汪倫
》。
課前我們已經查閱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誰能結合你查閱的資料談談你對汪倫的了解?(
學生交流有關資料)
老師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在這本《中國名勝大辭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師講故事):
[內容簡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
,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
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
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
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
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
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
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三、學習古詩出示[課件二]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1.按自學提示自學古詩:出示[課件三]
①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
②結合資料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問題
2.組內交流
3.檢查自學情況:
①糾正字音: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②找出難記的字,交流識記方法。
"潭"字:學生邊說記憶方法,教師邊板書,并用紅色筆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兩
個豎,而不是"西"。
③了解詩意: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④質疑解答,重點理解"深千尺"、"踏歌聲"和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深千尺:夸張,說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哪個同學愿意到前面表演,幫助學生理解?)
問:大家見過這樣的送別方式嗎?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來了客人,我們是怎樣送人的
?可現在李白走了,汪倫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還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他送行,從這里你感
受到了什么?(汪倫與李白的情誼特別深)試著讀出你的感受。(練讀-指讀-齊讀)
師:有個問題也一直在困擾著我,你們愿意幫我解決嗎?桃花潭水深與汪倫送"我"的情誼有什么
關系?(學生討論)
師小結:我明白了,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書:水深--情深),是啊!縱然桃花潭的水
再深,也比不上汪倫與李白的情誼深啊!讓我們通過讀來表達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深情。
自由朗讀--指名讀--評讀--再指讀--齊讀--師生輪讀
4.配樂背誦出示[課件四]
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時你就站
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盡情表達出來吧!(生邊看圖邊自由朗讀--指讀--評讀)
5.哪些同學可以背誦?(指名背誦--會背的齊背)
四、擴展學習
1.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6首,供你們自學欣賞,請你選擇其中一首,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學
習。
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
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
京》《別董大》
2.匯報學習成果(或朗讀、或背誦、或說詩意、或講故事)
五、引導課外練習。
這節課先交流到這里,語文課外活動時再繼續展示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教后小記:
《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送別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進行了古詩
教學新的嘗試,把《大綱》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別詩,歸納整理,并提供相關圖畫及重點詞語
的解釋,以一帶六擴展閱讀,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閱讀量,并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
式和內容,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
第二課時《竹石》
一、導入:
1.看圖:圖上有什么?(板書:竹石鄭燮說到詩人,他還有一個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號
——板橋)
2.你知道鄭板橋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
(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
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得十分坦蕩、灑脫)
(4)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
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
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3.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萬千。留下了許
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師吟詩,生讀讀古詩。
二、學詩
1.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
的方法,以便能夠學習更多的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2.學生說說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3.學生自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弄懂詩意。合作學習、自我體會均可。
4.反饋:抓住哪些字眼來理解?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最傳神?
(“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根據學生學情板書: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三、體情
1.合作表演竹與石的對話。
2.詩人喜歡竹子嗎?他是怎樣表達的?再讀古詩,體味詩人寫竹,是寫什么?
(板書:詠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
把自己想象成鄭燮,說說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懷著對勁竹、對詩人的敬佩之情朗讀全詩(對讀、指名讀、齊讀)
4.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
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
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誦讀我們課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詩句。
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
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鄭燮《竹》“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五、鞏固
在畫的空白處題寫《竹石》,要求默寫。也可以題寫你喜歡的寫竹的詩句。
竹 石
鄭燮
板書設計:
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詠物明志
教后小記:
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如竹與石的對話、把自己假想成鄭燮,用情景的創設來加強對文本的體
驗。教學過程講究承接、回環,從入課時賞畫到結課時在畫上題詩,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第三課時
一、指導學習《題臨安邸》。
1.理解課題,簡介詩人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
還有高樓,那些統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尋歡作樂的生活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呢?
看圖幫助理解詩句含義。
理解第3句。“暖風”、“熏”、“醉”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暖洋洋的春
風把這幫終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樣。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那些統治者簡直把這臨時避難的杭
州當作者家汴州了,忘記了故都汴州,忘記了被異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總結。
①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諷刺南宋統治者只顧游山玩水,醉生夢
死,忘記了山河破碎的恥辱,將收復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腦后的可恥行徑。)
③背誦這首詩。
二、指導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理解課題,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2.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3.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4.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萬里”形容黃河的長,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多華里
。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翻該,向東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學生拭答后,教師講述:五千
仞高的華山直插云霄。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怎樣的寫法?”(夸張、化靜為動,使人感到景物不僅雄偉,而且
虎虎有生氣。)
理解第3句。“遺民”、“淚盡”、“胡塵”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北方淪
陷區老百姓在異族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師”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他們盼望南邊的宋朝
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這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5.總結。
①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百姓的同情。)
③背誦這首詩。
15 古詩四首 篇7
之一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片段】
片段一:
師:古人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說詩中的景物背后隱藏的就是詩人的感情。請同學們反復讀詩,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景物進行擴充,聯系自己進行想象,體會一下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
生A:烏鴉在樹上呱呱地叫著,十分凄涼、恐怖。詩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獨、哀愁啊!
生B:詩人心中充滿哀愁,卻沒有人可以讓他傾訴心中的哀愁。他望著漁船里的燈火,心想漁民今天夜里捕魚大豐收,多高興啊,自己什么也沒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詩人的心跟這寒霜一般冷。
……
師:詩人徹夜難眠,他為什么而愁呢?
生A:詩人可能因為做生意虧本了,欠了一屁股債,怕債主逼債而愁。
生B:我查過資料,詩人因為趕考沒考中而愁。
生C:詩人可能為覺得辜負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師:想象一下,詩人臨行前,母親會為他做些什么?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A:母親會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親會囑咐他早日回來。
……
師:這讓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詩——
生:(會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師:從《山行》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來看,杜牧的心境跟張繼一樣嗎?
生:一樣,也是悲秋。
師: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A:我是從“寒山”上看出來的。“寒山”是樹木葉子落了,光禿禿的山,看了讓人覺得哀愁。
生B:我從“石徑斜”中看出“愁”來的。石徑彎彎曲曲,路一定很難走,怎么會不愁呢?
師:你們講得有點道理。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一路的紅葉?這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啊?我們來欣賞一下。
(欣賞紅葉圖)
說說你們的感受。
生:(說感受,誦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二月春花是怎樣的,回憶一下以前課文中描寫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師:(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覺得這二月春花怎么樣?
生A:五彩繽紛。
生B:生機勃勃。
師:可是這霜葉卻比“二月春花”更紅、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張繼一樣嗎?
生A:有點不一樣。開始他是愁的,后來看到了這么美的楓葉,就不愁了。
生B:楓葉不經受寒霜就不會這么紅,人不經歷困難也不會成熟。杜牧明白了一個道理,就不再憂愁了。
……
片段三:
師:讓我們來個異想天開,假如讓杜牧遇到張繼,會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A:張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難免會有挫折。其實,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變得成熟。古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你要堅信它,不要再傷心了,快從逆境中爬起來吧!樂觀點,做一個生活的強者。記住,只有經歷風風雨雨的打擊,千錘百煉的磨練,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臺,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壞事。俗話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穩重。人生道路如果沒有坎坷,而一帆風順的話,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讓我們重新開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落榜沒事,我們還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臺,我倆相遇便是有緣。我也勸你一句:遇到傷心事不要悲觀,要分析一下為什么會失敗,問題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魯莽,否則后果難預料;也不要太傷心,命運不相信眼淚。
……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教學古詩總是側重于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較少涉及詩歌意境的感悟,認為意境感悟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艱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詩歌教學中缺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詩歌意境教學漸漸被重視,而且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課例,如王自文的《古詩二首》、鄭雪琴的《江雪》等。這一變化十分可喜,因為只有意境才能使詩歌發揮陶冶心靈的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那顆幼小的心靈深入到那優美而又深邃的詩歌意境中去呢?我以為對話就是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梁。如何展開對話?以上課例使我深受啟發。
1、以互文構建廣闊的“對話場”。
有人說,“詩不是鎖在文句之內,而是進出歷史、空間里的一種交談”。這話指出,想要與詩交談必須先得做到能夠“進出歷史、空間”。學生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儲備成為他們能否與詩對話,走進詩歌意境的關鍵。現代解構主義互文讀解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讀解。因而,教師應該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詩意的理解。
以互文構建“對話場”,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補充,如,課前秋詞、秋詩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種氣氛,與新授古詩構成一個“意境圈”,使詩意感受顯得豐滿;聯系,如通過聯系《燕子》一文中有關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關春花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艷,從而體會到霜葉的絢麗,作者對它愛得深沉;整合,如將《山行》與《楓橋夜泊》這兩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意境更加立體。
2、以想象催動心靈的對話。
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體悟詩意絕對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飽含著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過程,這一切必須借助想象。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文本對話的橋梁。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聯系經驗,尋言明象。語言背后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催化。在讀詩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展,想象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讓學生對景物進行擴展,然后切己體察,從而感悟詩人的情感:有的從“江楓”生發,擴展為隱隱約約的江楓,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憂愁;有的從“霜滿天”入手,擴展為寒冷的霜,彌漫江天的霜,想到詩人冷得發抖,想到詩人心冷,從中悟到詩人的愁。
(2)創設情境,連類萬象。所謂情境實質上就是一個富有形象感,充滿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轉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發出更為多彩的畫面,使靜態的閱讀注入了動態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如展示紅葉圖片,喚起了學生心中“紅葉似火”,“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等等形象,充分領略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絢麗景致,體驗到了詩人對秋天熱烈的歌頌與深沉的愛戀之情。
15 古詩四首 篇8
教育在線
【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于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凄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
1.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40分鐘×2)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了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檢查課前積累。
1.導入 語。
2.學生活動: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跡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 配樂朗誦,總體感受并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1.范讀: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并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并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提示:可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著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2) 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②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鑒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1) 跟讀。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著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采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為什么?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后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里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 :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舊知,導入 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入 語: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2.集體有感情地背誦四首古詩。
二、品味詩歌名句,體會深沉情思。
1.這四首詩都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么?為什么?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并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3.小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請同學點評。
4.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加以引導。
內容摘要: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方法指導: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系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鑒賞。
5.集體朗讀一遍。
三、 能力遷移: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并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里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并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并說出推薦理由。
3.學生互評,教師小結,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愿同學們早日成材,夢想成真!
(姜堰 張桂喜)
15 古詩四首 篇9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
第一教時《春望》《泊秦淮》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學習第二首詩《泊秦淮》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著有《樊川詩集》。此詩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區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并背誦下來。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責歌女嗎?為什么?
⑵“猶唱”一詞有何含義?
⑶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歌女獻唱,是需要有人聽賞的,那些不顧國家安危,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積蓄心頭的興亡感慨噴涌而出,而藝術表現上卻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讓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譽之為絕唱。
4、當堂背誦詩歌。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教時
一、 學習第三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朗讀,注意字音、字形。
2、釋題
講述:陸游罷官居住家鄉山陰(紹興),抗金收復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實同所存的希望聯系起來了。
3、理解詩意
指名朗讀,講述,然后把意思貫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臥著,但是壯懷猶在,還希望為國家到邊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風雨的聲音,激起無限的思緒,為了拯救國家,連夢境也是騎著鐵馬奔向北方去啊。全詩寫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豪情。
4、朗讀。
5、明確詩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也飽含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這首詩語言樸實明快、豪放流暢、通俗平易;表現方法上采用“寄情于夢”。
二、學習第四首詩《過零丁洋》
1、解題。
文天祥,字宋瑞,廬陵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后脫險逃出,并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2、教師范讀后指導學生朗讀。
3、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4、結合學生質疑疏通詩意。
5、品析鑒賞。
這首詩重在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詩人怎樣表達國家面臨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樣把個人的遭際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詩人以“山河破碎”感嘆國家的危亡,“風飄絮”表現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則將個人艱難困厄的遭際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浮沉”與“破碎”,“雨”和“風”等兩相呼應。
二、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四
15 古詩四首 篇10
一、任務分析
這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課。這個單元所選課文主要都是有關四季的課文,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單元目標中,除了反復朗讀,感知內容大意,還要品味詩文優美的語言。同時,這也是初中階段第一次學習古詩,在詩歌內容上,它們都是寫景的;在詩歌形式上,它們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加深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
二、 學習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
2、品味其優美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作者背景,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喜歡上古詩詞,提高審美情趣。
三、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誦讀并課堂背誦;
2、品味詩歌的語言。
(二)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span>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1、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主問題]
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追問:
1、“觀”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樣“看”的?東臨碣石遠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
——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
——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描寫的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4、課堂背誦。(分八組)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導入新課
唐詩發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說將這四個階段比作一個人的四個時期,那么王灣就是一個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為楷式”。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感知內容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4、課堂背誦。(抽學號尾數,最后兩句全班齊背)
<</span>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4、課堂背誦。(分八小組)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1、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內容
①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②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3、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15 古詩四首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古詩,能說出詩歌大意,歸納學習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領悟“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兩首詩。
教學重點:感悟、積累、應用語言
教學難點、關鍵:
1、理解《游園不值》的第一句。
2、領悟“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哲理意味。
教學過程:
一、導語引入:
記得在我的學生時代,曾經學到過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爺爺寫的文章,叫《春》。有些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給大家朗誦幾句,好不好?師朗誦: “春天像……”寫得美嗎?這幾句話,贊美了春天萬物復蘇、繁花似錦、生機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古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春天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組排比句引入,既是聯系新知,是下面詩文整合的一個鋪墊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詩文。同時又暗示學生,老師學生時代學過的課文還記憶猶新,說明優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長期積累,記憶的。)
二、打開書,自己讀讀《春日》《游園不值》這首詩。覺得哪一首難學?
三、學《游園不值》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想到友人的花園內去游玩,但沒有碰上他。)
2、要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們以前學到過很多方法,回憶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補省略、換語序、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
板書:補換查看
3、請大家用這樣的方法字古詩
4、反饋:齊讀1、2句。練寫“屐、扉”。
(設計意圖:高年級寫字教學不該忽視,更不該遺忘。)
1)經過自學,你學懂了哪個詞或那句詩?來匯報一下。
*“憐”“應”分別解釋成什么?
*辯析“憐”的字義,根據下句的意思來確定。
讓學生得出“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設計意圖:回憶總結理解古詩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詩的方法,在回憶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創新的方法,是照顧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種字字落實的方法,也為今后的古文學習打下基礎。)
詩人游園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開,該是多么失望,該怎么讀這兩句話?
2)正當詩句有占垂頭喪氣的時候,猛一抬頭,看到什么了?(一枝紅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兩句詩。齊讀。
引導學生說成感嘆句、反問句。
a、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呀!(呀!一枝紅杏伸出墻外來啦!)
b、滿園的春色怎么能關得住呢?(一枝紅杏不是伸出墻外來了嗎?)
說出了詩人的驚喜心情,該怎么讀這兩句?(男女分工讀)
(設計意圖:因地制宜,既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能讓學生充分感悟詩人看到一枝紅杏后那種由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
3)齊讀整首詩,讀出心情的變化。
(設計意圖:讀出心情的變化是第一個層次的朗讀要求。)
5、詩人興沖沖地來游園尋春,結果只看到了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為什么就那么高興了。
6、你們想不想去欣賞一下這滿園的春色?
7、放媒體欣賞滿園春色。
8、用學過的或課外看到的詩文描繪滿園春色。
(設計意圖:詩文整合、新舊知識整合、課內外整合,通過調動學生頭腦中優美詩文的儲備,強化了語言的積累、應用。正如巴金所說,“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賞著你們動情的朗誦,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幾句話,跟老師一起朗誦,媒體出示:“春天象……”
(設計意圖:再次吟誦《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過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鋤,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學《春日》
1、你們吟誦了那么多優美的詩文來描繪這滿園的春色,其實《春日》這首詩中好幾句也可以用來描繪這滿園的春色,有沒有興趣一起來研究一下?請你跟邊上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一起來研究找到哪幾句可描繪滿園的春色?
找到哪幾句可描繪滿園的春色?
任選一句或幾句或用朗讀、或用自己的話來描繪
(設計意圖:順勢研讀《春日》,形成了一種詩中有詩、景中有景的意境,課堂結構呈現出一中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態勢,這是和古詩本身的意境幽遠相和諧的。)
2、反饋:“我找到了哪一句”、“我用……來描繪”
(設計意圖:朗讀指導要從純粹的技巧性的指導轉向“啟發語感、訓練朗讀”之路上來,注重邊讀邊想象,真正讀活語言,“讀出聲,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這首詩詩人朱熹向我們描繪的是泗水河邊,無邊無際的大好春色,春光真是無處不在啊!讓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五、回歸第一首詩,體會“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深刻意蘊。
剛才,我們和詩人葉紹翁一樣,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聯想了滿園的春色。同學們,是什么喚起了我們對滿園春色的聯想?
再指導讀《游園不值》中最后兩句。
其實,這兩句詩,詩人含蓄地告訴了我們,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至此為直,整堂課的結構已實現“遞歸”,這兩句詩的第二次朗讀,升華了學生的認識與情感,深化了文章瓣主旨。)
六、回歸全課整體
1、學完了這兩首詩,老師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爺爺寫的話,一齊讀“春天像……”
(跟我們今天學的那幾句詩聯系得起來的?)
(設計意圖:最后再用《春》當中的排比句整合兩首詩,找到詩、文中的契合點,進行概括、總結,使整堂課的結構回歸一個“圓”。)
2、配樂齊誦兩首古詩。
七、學生自己設計作業。
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春天的詩。
(設計意圖:把代表老師至高權力的“布置作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有選擇作業的權力和自由,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的五花八門,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各學科知識間的整合、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板書:
查 看 補 換 屐 扉
聯系上下文
15 古詩四首 篇12
課文說明:
第一課收錄了《塞下曲 》、《春望》《示兒》《前出塞》四首詩。
《塞下曲》中的李廣是一位武藝高超,力大無比的將軍。 這首詩通過對飛將軍李廣高超武藝的描寫,贊美了這支衛國部隊,使人感覺到這支隊伍有著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擊敗敵人。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3.學會本課生字。
4.由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二、教學時間:
3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找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注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后詩句的內在聯系。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并指導朗讀和背誦。第一、二課時
初讀課文
1.邊讀詩句,邊看注釋。
2.試講每首詩的意思。
3.把不懂得詩句畫出來。
一、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 要求:讀懂字音,注意停頓。
2.老師范讀,學生再練習。
3.指名讀。
二、學習《塞下曲》
1.解題,介紹作者: 《塞下曲》 :“塞”為邊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邊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種歌曲名稱,內容大都描寫邊疆的戰斗生活。 盧綸:曾經參過軍,它寫的描寫軍隊生活的詩,內容充實,富有生氣。盧綸的《塞下曲》組詩六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
2.逐句講解: 學生講解詩句的意思,老師糾正。
1/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線暗淡,辨不清楚,一陣風吹過,草叢突然動起來,就以為有野獸在活動。那天夜里,飛將軍李廣聽到草間有響聲和動靜,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李廣在天剛亮的時候,去尋找他夜晚時射出去的箭,發現自己由于拉弓時用力過猛,箭射進了石頭棱里。
3.思考: 《塞下曲》描寫了怎樣的一位將軍?是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的?
1/ 讀詩句。
2/ 小結 三、作業 :
1.抄古詩。
2.練習朗讀課文,背、默《塞下曲》。學習《示兒》
1.介紹作者、背景。 陸游: 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為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為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御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后,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采納,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職,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后,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斗志起著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 示兒:給兒子們看。 詩人懷著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2.逐句講解:
1/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2/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 把這件事情 )告訴你們的父親。
3.默讀《示兒》,想想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1/ 畫句子。( 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 )
2/ 體會情感: 《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4.練習背誦.
一、學習《春望》。
1.介紹作者和背景。 作者是大詩人杜甫。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元月,京城長安淪陷。不久杜甫聽到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報國心切,只身投奔靈武,不幸中途被叛軍俘虜,解送到淪陷的長安。這首詩就是在長安的所見所感。 春望:就是在春天遠望的意思。
2.逐句講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由于感慨時局,傷懷國事,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使人流淚,因為身陷敵手,遠離家人,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是聽了不是使人高興,而是使人驚心。 烽火連天三月,家書抵萬金。 戰爭已經連續經過了兩個陽春三月,由于戰亂,家里已久無音信,一封家書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由于過度的憂愁,使我滿頭的白發越搔越少,簡直快要插不住一支簪子了。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思家的感情,充滿了愛國情懷。 學習《前出塞》
1.介紹背景。 作者杜甫,《出塞曲》是古代歌曲的題目,內容和《塞下曲》一樣,大多是寫邊境上士兵的戰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這里選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氣寫這首詩。
2.逐句講解。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拉弓就應當拉強硬的弓,用箭就應當選用長箭.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要射敵人,先得射中敵人騎的戰馬:馬射中了敵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敵人,先要捉敵人的頭兒:頭頭被捉住,敵人就會潰退、投降。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句意思: 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也都有自己的邊境。如果能制止敵人的侵擾就行了,難道打仗就在于多殺傷些人嗎?
思考: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詩人是怎樣把這一意思有力地表現出來的? 使人通過反詰的語氣,把這一意思有力地表達出來的。
3.背誦古詩。 課后小結:: 第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讀課文要動腦、動口、動手” ,本課是四首古詩,更能體現出“讀”的重要性。
1.老師引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多讀、善讀,帶著感情讀,反復體會詞句的意義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有機的統一體。
1.以讀激情,以讀悟文。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系后,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15 古詩四首 篇13
【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于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凄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
1.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40分鐘×2)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了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檢查課前積累。
1.導入 語。
2.學生活動: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跡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 配樂朗誦,總體感受并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1.范讀: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并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并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提示:可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著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2) 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②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鑒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1) 跟讀。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著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采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為什么?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后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里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 :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舊知,導入 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入 語: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2.集體有感情地背誦四首古詩。
二、品味詩歌名句,體會深沉情思。
1.這四首詩都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么?為什么?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并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3.小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請同學點評。
4.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加以引導。
內容摘要: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方法指導: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系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鑒賞。
5.集體朗讀一遍。
三、 能力遷移: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并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里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并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并說出推薦理由。
3.學生互評,教師小結,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15 古詩四首 篇14
《古詩四首》同步訓練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3分)
風飄絮( ) 秦hu i( ) 夜泊( ) 夜闌( ) 寥落( ) 惶恐(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6分)
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 )
⑵僵臥孤村不自哀(僵臥: )
⑶尚思為國戍輪臺(尚思: )
⑷夜闌臥聽風吹雨(夜闌: )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
3.對下面四首詩的作者、朝代、體裁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詩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絕句
c.《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北宋——七言絕句
d.《過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詩
4.詩句默寫。(4分)
①感時花濺淚, 。② ,隔江猶唱《后庭花》。
③ ,尚思為國戍輪臺。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對《春望》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為: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意為:感嘆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意為: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意為: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6.設想等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時,陸游的兒子在祭奠父親時說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稱手法來寫)(3分)
(一)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7.詩中點明時間和季節的句子是 。(2分)
8.花鳥本是可娛之物,為何在詩人眼里見到后反而落淚心驚?(3分)
9.根據下文,理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補全詩句。(2分)
11、根據對課文內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據作者從仕之后艱難歷程的四個字是 。
⑵形象鮮明地描畫國家的災難和個人困厄的兩個短語是 和 。
12、說一說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3、這首詩是一首 言 詩。(2分)
14、這首詩中成為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佳句是 。(2分)
15、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首聯交代了作者出游出發的地點是荊門,到達的地點是楚國。
b、頷聯形象地描繪了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
c、頸聯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江面平靜時的夜景和白天云彩興起變幻的無窮奇景。
d、尾聯點題,面對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16、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山隨平野盡”這句詩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給人以流動感和空間感。
b、“江入大荒流”這句詩中“入”字用語貼切。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c、“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d、全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其中既有對故鄉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四)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閱讀提示:一個春風怡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巳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杖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遠離家鄉的詩人聽著這樣—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怎能不起思鄉之情呢?詩人情不自禁吟丁這首七絕。
17.貫穿全詩的線索是 。(2分)
18.這首詩用詞嚴謹,照應嚴密。詩中”誰”與“ ”相照應,“飛”與“散”呼應,“春風”則與標題中的“ ”相呼應,“折柳”為別離曲,故又與結句中的“ ”相呼應。(3分)
19.“散入春風滿洛城”的意思是 。這是詩人的 ,是藝術的夸張。(2分)
20.“此夜曲聞折柳”一句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21.“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中“何人”僅僅是說別人,說大家,對嗎?(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別時的—種習俗。你能說出關于折柳曲的詩句嗎?(3分)
23、片斷寫作練習:(40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們對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肅然起敬。談談你讀了《過零丁洋》一詩后的感受。
《古詩四首》答案
1.略
2.⑴文中指戰亂⑵躺著不動⑶還想著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冊
3.d
4.①恨別鳥驚心②商女不知亡國恨③僵臥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風飄絮
5.c
6.如:父親,兒子我要告訴您,我們國家的軍隊已經收復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因為詩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鄉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無心觀賞,反而會對花濺淚,即便聽到悅耳的鳥鳴聲,也無意傾聽,反而會因鳥鳴而驚心。
9.“連三月”見出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真切地表達了戰亂中人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風飄絮⑵雨打萍
12、表達了作者生前無愧,死后無憾,光明磊落,浩氣長存的偉大的民族節操;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忠心為國的一片丹心。(意思對即可)
13.五;律
1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15、a
16、d
17.聞
18.暗,春夜,故園情
19.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想像(注意“滿”字的作用)
20.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就是離別的同義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激蕩起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
21.不對。這既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思念故園之情的還是李白自己。
2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3.略
15 古詩四首 篇15
一、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烽火(fèng) 簪(zāo) 夜泊(pō)b.闌(lán) 戍輪臺(shù) 僵臥(jiāng)c.濺(jiàn) 搔(sāo) 抵(dǐ)二、為下列加粗的字詞選擇正確的義項1.不勝簪 a.勝利 b.能承受 c.不能承受( )2.家書 a.家里的藏書 b.家里的書籍 c.家信( )3.隔江 a.長江 b.大江 c.秦淮河( )4.尚思 a.還 b.高尚 c.尚且( )5一經 a.經過 b.《詩經》 c.一部儒家經典( )三、下列詩句出處、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誤的一項是( )a.“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唐朝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c.“隔江猶唱《后庭花》”——《全唐詩》——杜牧——唐朝d.“家書抵萬金”——《杜詩詳注》——杜甫——唐朝四、按要求默寫。1.《春望》中,千古傳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泊秦淮》中,點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閑志不閑,壯志不移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4.《過零丁洋》中,用帶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a二、1.b 2.c 3.c 4.a 5.c三、a四、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3.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4.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上一篇:《送你一束轉基因花》檢測題
下一篇: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古詩四首》同步訓練
15 古詩四首 篇16
《古詩四首》 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岳母刺字”的故事吧。雖然說古人“精忠報國”維護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他們那種把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視為最高使命的愛國主義情結,卻滋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人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愈是危難時期,這種情感表達的愈強烈,愈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學習的四首古詩正是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的最強音。一、學習目標1、能有感情朗讀、背誦四首詩;2、了解詩人的生平,查找寫作背景;3 、感受詩人的愛國激情,從中汲取愛國主義養分。二、學習流程(一)、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簡介作者和背景。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3、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4、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攝影師,你從這首詩捕捉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說說詩意)6、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家書抵萬金”這兩句詩的含義。7、總結《春望》。(二)、學習第二首詩《泊秦淮》 請你模仿剛才學習《春望》的方法,自學《泊秦淮》。1、音讀:讀準字音,節奏。2、義讀:掌握重點字詞的解釋。3、情讀:能夠描繪詩意。4、美讀:體會詩境,領會詩人的感情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學家。字牧之。太和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中書舍人等職。以濟世之才自負,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其詩多諷諭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俊生動。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有《樊川文集》。《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時所作。流經成內的秦淮河兩岸,從六朝以來,一直是權貴富豪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地方。詩人泊舟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借古諷今,寫下了這篇的七絕,抨擊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層人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憤。2、補充解釋:籠:籠罩,動詞。猶:還,仍然。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以花為曲名,南朝陳后主在位時,生活奢侈,制作《玉樹后庭花》之類描寫宮女美色的歌曲,尋歡作樂。不久,陳朝滅亡。《玉樹后庭花》被稱為“亡國之音”。杜牧的時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著腐敗和糜爛,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猶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3、討論兩個“籠”字的含義。4、《泊秦淮》這首詩表面上是斥責歌女,其實是在借題發揮。你認為作者的真實用意是什么?5、總結:這首詩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對世道的憤慨。全詩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三)、學習第三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背景。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閑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農村的詩人陸游,已是68歲的老人了。農歷十一月四日夜,一場暴風雨勾起了這位愛國志士對往昔軍旅生涯的追憶。于是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2、釋題 講述:陸游罷官居住家鄉山陰(紹興),抗金收復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實同所存的希望聯系起來了。 3、對照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并進而說說詩意。指名講述,然后把意思貫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臥著,但是壯懷猶在,還希望為國家到邊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風雨的聲音,激起無限的思緒,為了拯救國家,連夢境也是騎著鐵馬奔向北方去啊。全詩寫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豪情。 4、討論“陸游因風雨大作而想到衛國戰爭,他在詩中是如何將兩者聯系起來的?”5、明確詩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也飽含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這首詩語言樸實明快、豪放流暢、通俗平易;表現方法上采用“寄情于夢”。 四、學習第四首詩《過零丁洋》 1、簡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后脫險逃出,并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這首詩寫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這首詩是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押經零丁洋時所作。詩的后面附有跋語,說宋朝降元叛將張弘范強迫文天祥寫信勸堅持抗元的將領張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錄這首詩給張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2、重點字詞釋義 汗青:指史冊。古代用竹簡書寫,先把青竹簡用火烤干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誠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大動~~。3、合作學習:看看你有哪個地方不能理解的,請教請教你的學習同伴。4、討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這兩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義。5、根據詩的結構分析感知詩的主題。6、這首詩將敘事與抒情結合起來,將個人的經歷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最后兩句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7.創新思維:試比較《春望》和《過零丁洋》兩詩的異同點。8、知識拓展,說說你知道的愛國詩句。9、結束全文。
15 古詩四首 篇17
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稍不留神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為了讓學生愛學,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的環節:
1、通過優美的語言、配樂朗誦、啟發想象、多種朗讀、演演評評等手段,讓學生在聽聽、讀讀、說說、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2、教案緊扣古詩特點,把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落到實處。從抓字詞的翻譯,抓詞序的排練,抓句與句之間的銜接,以提高學生組詞造詞、遣詞造句和語言思維能力。
3、在上課前,有目的的安排學生查閱詩人的有關資料,為理解詩意創造條件。在課后舉辦“小小詩歌朗誦會”以提高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