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精選16篇)
《風箏》 篇1
黑龍江 趙文玉 寧鐵霞 青島 宋曉渝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O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
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
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次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
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
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e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
處境?
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
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
1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曠我,,J瞳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
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e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
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
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
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
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
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r教師小結]
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
深刻。
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
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
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
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
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
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
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
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
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
得到發展。
《風箏》 篇2
陳家勛
(一)、導入 :(3:30)
⑴請大家聽一段音樂,回憶兒時放風箏的情形。(1:30)
(關閉視窗)放風箏好玩嗎?(好玩)
這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云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
⑵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文章就叫——《風箏》(放幻燈)它,是我國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燈:魯迅先生簡介)
⑶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親情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⑷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預習過,下面,我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2:00)
①首先,我把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從你們的左邊起,兩個豎排的同學為一組,一共四個小組,看一看,哪個小組的同學回答問題最積極、最踴躍。(在黑板上寫1組、2組、3組、4組)
②(放幻燈)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③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
伶仃:(líng dīng ;孤獨,沒有依靠)(對照組數畫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對照組數畫勾)
嫌惡:(wè ;厭惡)(對照組數畫勾)
驚惶:(huáng ;驚慌)(對照組數畫勾)
瑟縮:(sè ;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對照組數畫勾)
苦心孤詣:(yì ;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對照組數畫勾)
④X小組的同學很踴躍,X小組的同學還需要繼續努力,爭取迎頭趕上。這節課,還有很多機會,請同學們繼續努力。
(二)、正課
●整體感知:
⑴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放幻燈)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么?
2、 3-4自然段寫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寫了什么?
4、12自然段寫了什么?
⑵時間:3分鐘。現在開始。
⑶學生默讀全文(3:00)
⑷時間到。(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時間:2分鐘。)
⑸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②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③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卻了這件事;④我無法補過,心里只有著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具體研討:
⑵ (過渡) 現在,我們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閱讀,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
⑶下面,聽老師范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放幻燈)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情呢?(聯系下文)
①生齊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
②抽學生進行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鼓掌)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師提問:
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學生齊答:引出下文。
⑸①請同學們一邊瀏覽三、四自然段,一邊和四人小組的其他成員討論下列問題:(放幻燈)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②時間:3分鐘。
③時間到。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回答:
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④抽學生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我:嫌惡、鄙視 +小兄弟:最喜歡)
⑤第二問: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管教?
⑥抽學生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我:不許放 毀風箏 )
⑦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⑧抽學生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 苦心孤詣偷著做蝴蝶風箏)
2、請看大屏幕:“我”少年時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學生齊答: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至于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3、請看屏幕上,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一個小孩?
教師引導,生齊答。
①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放幻燈)
②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于創新的特點。(放幻燈)
4、①同學們,“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②生齊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只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點擊幻燈)
②那“我”的心輕松了嗎? 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學生進行概括回答。(對照組數畫勾)
(“我” 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點擊幻燈)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⑹、①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思考: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②(師講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說,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過渡)我們閱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盡量去找出潛藏于字里行間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燈)
請四人小組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燈)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看看哪個組的同學討論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時間:3分鐘
⑤學生討論后,回答: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兒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干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教師小結] :(總結學生表現情況:黑板上 給這一組的同學以熱烈的掌聲)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運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練習:(放幻燈)
練筆:(4:00+3:00)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寫一寫,與同學交流。
2、下面,布置作業 :
閱讀課后第三題中《滿天的風箏》一文,說說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感情與魯迅在《風箏》中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郵箱:
《風箏》 篇3
創意說明:
從情感角度切入,說說讀讀,初識人物,把握情感基調,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有些難句除了指導學生多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本設計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會寫作意圖。
一、導入 新課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嗎?那是什么樣的感受?
引入正課: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的故事。
二、局部感知
1、略說人物
朗讀集中寫事件的兩段后,說說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體味悲哀 表演故事 請兩位同學表演“精神虐殺”這一幕
三、研讀“悲哀”
1、朗讀體會
提問:讀全文,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及時點評。
2、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解決。
①教師示范提問:看見本是令人快樂的,為什么在我卻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②“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④文章結尾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我為什么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思維延展
1、討論 感悟警句
①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是想告訴讀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個警句,請找出來。
②你贊同這個道理嗎?談談自己的理解。
2、進入文本 與人對話
學過課文,你想對哥哥或弟弟說些什么呢?說勸慰、鼓勵、理解、敬佩的話都可以。
3、聯系生活,感受親情 講述自己的親情故事 4、創新連綴 自由寫作
以為話題,進行寫作。
可采用的形式: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散文小片段、小詩歌……
五、結束授課
結束語:一出事件,牽動千萬讀者的心,兄長嚴于自責,小弟全無怨恨,這兄弟間的情誼因事件而顯得更美、更和諧。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貴,希望同學們都能擁有自己自由、快樂發展的天地,讓我們以一曲《飛吧》來結束這篇課文吧。
《風箏》 篇4
10 風箏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教學準備:
1、尋找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1—3自然段。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針對性措施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課題:10 風箏。
——交流童年最快樂的事情。
——齊讀課題。
親身經歷的事情最能喚起情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了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
——按要求讀課文。
——同桌賽讀。
——課文寫了幾個小伙伴童年時在一起作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情。
注意引導學生從復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們做完風箏后的心情。對于“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匯報:
a·學生說到怎樣做風箏,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b·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① 我們精心的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② 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查字典,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憧憬”的意思。“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認識“依”字。
(3)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出示句子,指導朗讀:a、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引導理解“托”、“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其他同學聽、評。
——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
——學生可能讀懂了:
a·怎樣做風箏。
b·做風箏時的快樂。
(——多種形式讀這兩句,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學生可能讀不懂:
a·“憧憬”的意思。
b·“依然”的意思。
——多種方式讀全段。
——放風箏。
——欣賞課件,感受畫面。
——交流剛才所見畫面內容。
——快樂、自由、舒暢、激動……
——精讀這兩句話,讀出感情。
——感情朗讀1——3自然段。
分abc三層指名讀。
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作批注、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借助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習興趣。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朗讀組詞。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
3、練習書寫生字。
——認讀生字。(歇、喪、磨、坊四個字主要是在預習中學會,此時進行檢查鞏固,加強記憶)
——觀察分析字形。
——練習書寫。
讓生字教學成為學生的常規學習,自主學習。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2、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針對性措施
一、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課文部分。
——快活。
二、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后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采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么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么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做風箏(快活)--放風箏(快活、激動)--風箏斷線了(大驚失色、難受)
——指名幾人用朗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
——評價朗讀。
——“去尋找”或“讓它飛走算了”,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
——自由讀讀5、6、7、8自然段。理解孩子們找風箏時的心情(哭了,垂頭喪氣)。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情感引導。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么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幫助梳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拓展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片段練寫。
——交流表示心情的詞語。
小練筆,為寫作打基礎。
作業:1、完成練習冊作業;2、預習《11秋天的雨》。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 憧憬 希望快活
放風箏 快活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找風箏 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反思:
《風箏》 篇5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幾個孩子放風箏的情景,點擊后,畫面出現清代詩人高鼎的詩《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PPT課件:(1)本課要求會認及會寫的生字詞。(2)宋代寇準的詩《紙鳶》: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3)明朝徐渭的詩《風鳶圖》: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女上青天。
3.借助課后“資料袋”的內容,引導學生課前查閱有關風箏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課件,創設情境。
2.觀察說話,導入 新課:誰能把看到的畫面向大家說一說?(根據回答板書課題:風箏)
3.聯系生活,請放過風箏的同學談談放風箏的情景、感受以及風箏的來源。
4.交流資料,展示查閱能力。教師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資料,簡介古代風箏的七個名稱:紙鳶、風鳶、風鷂、鷂子、紙鷂、紙鴉、紙鴟。
二、初讀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讀課文,先讀得正確、流利,再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著風箏給我們介紹了哪些事情?聰明的小朋友讀書的時候會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2.根據學生的自由述說,相機反饋,并總結概括出下列內容:
(1)童年時候放風箏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2)課文分寫了幾個小伙伴在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情。
三、朗讀感悟,體會心情的變化
(一)整體感悟。
1.默讀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組交流:將自己認為最有趣的內容介紹給大家,并說出自己認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學生認為“找”也很有趣,應予以特別肯定和鼓勵。
(二)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指名讀課文第二段,根據朗讀情況,相機指導正確、流利地朗讀。
2.師生合作解決下列問題:
(1)“憧憬”的意思。幾個小伙伴精心地做著風箏,風箏做好以后該是什么樣的情景呢?誰能想象一下?(這就是“憧憬”)
(2)“依”的認讀及“依然”的意思。
(3)為什么做好的風箏什么都不像,我們卻依然快樂?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1)激趣:課文當中的幾個小伙伴做風箏時很快樂,誰能把他們的快樂心情讀出來呢?
(2)練習朗讀。
(3)小組內比賽朗讀,評選優秀朗讀者。
(4)展示朗讀。
(三)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兩個詞語描寫了風箏剛剛起飛和已經飛到空中時的優美樣子。找到后把這兩個詞語多讀幾遍。
2.再次播放課件(風箏飛舞的片段),引導學生理解并讀好“翩翩飛舞”。
3.指讀課文,指導學生讀出快樂的心情。
4.分小組練習朗讀、比賽朗讀。
5.展示性朗讀。
6.拓展。
(1)復習《村居》:看到這些孩子放風箏的高興勁兒,大家都會想到一首詩──《村居》,還記得是哪個朝代的哪位詩人寫的嗎?
出示課件,引導讀背:《村居》清·高鼎草長駕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村居》描寫的是春天放風箏的情景,明朝還有一位詩人寫了一首描寫春天放風箏的詩歌,要不要讀讀?
出示課件,引導誦讀:
風鳶圖
明徐渭
柳條捷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女上青天。
(3)我們這篇課文寫的是秋天放風箏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學想讀讀描寫秋天放風箏的詩歌。宋朝有個詩人寇準就寫了一首描寫秋天放風箏的詩,大家想不想讀讀?
出示課件,引導誦讀:
紙鳶
宋寇準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
(4)下課后,老師會把這兩首詩抄寫給大家,愿意背誦的同學
(四)體會找風箏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讀課文描寫找風箏的部分,看看哪個詞語最能表現“我們”的心情。
2.理解“垂頭喪氣”:老師告訴大家,“垂頭”就是低著頭的意思,哪位同學能做個垂頭喪氣的樣子給大家看看?
3.相機指導認記“喪”字。
4.請學生先談談應該怎樣讀好這段課文,再練習朗讀、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5.討論:“我們”在水磨坊那兒能找到心愛的“幸福鳥”嗎?
四、識字寫字。(略)
《風箏》 篇6
風箏
學習目標:
1、了解并掌握作家作品知識。
2、掌握重點字詞(音形義)。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能在合作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5、學習魯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并從小事中透視出重大主題的精神和境界。
6、讓學生體會、珍惜家庭親情,學習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小兄弟癡迷風箏的童心,感受文中通過誤解和沖突所體現出的兄弟間深厚的親情
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會、珍惜家庭親情。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策略:
要求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感知課文,以品味重要詞句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同時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并請同學們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
風箏給我們帶來無盡的遐想和歡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
介紹作家作品知識及寫作的背景。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雜文集《墳》等
《風箏》選自散文詩集《野草》。該集收錄了魯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詩,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達20年代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是社會的抗爭。《風箏》寫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農歷正月初一,發表后因其對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強烈抨擊,深受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課前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把弄不懂的字、詞畫拿到組里解決,再把解決不了的自已寫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什物 驚惶 瑟縮 寬恕丫杈 伶仃 嫌惡 可鄙 擲 虐殺 墮 苦心孤詣 憔 悴 模樣 蜈蚣 懲罰
(2)注意幾組多音字詞及重點詞語的解釋
三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這篇散文回憶了一件什么事情?找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語句談談自己的理解。就這兩個問題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組內部交流。
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后來“我”知道自己錯了而心情沉重,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以“我對--------------------感受深刻,是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感想。
第二課時
一、鞏固基礎知識:
聽寫字詞,提問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識。
二、賞析人物:我和弟弟(學生就問題思考、討論,合作探究學習)
1、賞析文段(3),討論回答:
(1)對風箏的態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動作、神態的描寫。)
點撥:弟弟---- 喜歡 張著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驚呼 高興的跳躍
“我”----- 嫌惡,認為那是沒出息的孩子做的、笑柄 可鄙
兄弟二人的不同態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對“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顆天真的、真摯的童心。
2、賞析文段(4):討論回答:
找出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后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
思考:我為什么那樣做,弟為何不反抗?
點撥:弟弟:很驚惶地站 失了色瑟縮 絕望地站在小屋里---驚恐不安的內心
悲苦無奈的神態 -----------認為管是正當,自認該罰。麻木
“我”:憤怒 即刻伸手 抓斷、擲、塌扁 傲然走出 專制、盛怒----認為管的對,受封建家長制傳統的影響。
3、賞析文段(5-11):討論回答:
找出文中敘述我是如何省悟和補過的及弟弟知道有這么一件事后的神態。
點撥:“我”:不幸偶爾看到 心變鉛塊墮下去 想補過、討寬恕深深自責、嚴于自我解剖,拋棄舊我、追求新我
弟弟:驚訝 什么也不記得 毫不抗爭,麻木 幼稚純真,健忘
揭露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
三、走進主題
資料1:當年,小兄弟以風箏迎接春天,自己卻演了一場精神虐殺的惡作劇。至今難以追悔!那么,現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誰在制造黑暗呢?當年百花凋零,生靈涂炭的精神虐殺者又是誰呢?春光時節竟無春,這又怎能不使作者產生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人民的悲哀,時代的悲哀!——《魯迅名作鑒賞詞典》
資料2:封建思想有形無形地摧殘著我們一輩一輩的人。類似 《風箏 》中這樣的日常生活小事,在舊社會里時時發生,處處存在著。可是往往被人們忽略,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覺悟之前的“我”那樣。作品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僅表現了“我”的個人悔恨,其中也包含著作者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摘自《〈野草〉賞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討論、合作、探究)
1.魯迅的兄弟之情。
2.揭示了“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
3.學習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精神。
四、板書設計
五、作業
情境對話:
假如十年過去了哥哥的身體越來越差,不久將離開人世,所以哥哥對弟弟說:
弟弟知道哥哥多年來一直為此事自責悲哀后,所以弟弟想對哥哥說:
(發揮自己的想象合理的補敘一段文字。)
六:歌曲欣賞(三月三)
《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的敘寫了同胞兄弟間的濃濃親情,再現了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懷。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沉浸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下面再請欣賞歌曲《三月三》,讓我們一起走進風箏的世界里,來共同放風箏,共同放飛我們的心靈吧!
《風箏》 篇7
魯迅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黑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樵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風箏》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做《風箏》。(板書課題)
2、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書寫過有關風箏的文字,我們先來讀讀這樣兩首古詩:(出示文字)
(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里面沒有寫到風箏啊?怎么老師說這首詩也是寫風箏的呢?
聯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這是說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于是——
(2)我們再來讀第二首。
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
能否讀懂?孩子們為什么著急地直拍手啊?
3、今天學習的(風箏)到底寫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了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放風箏。
(1)你是從哪兒找到這個答案的?
(2)你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憶當中情有獨衷的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呢?
(3)練讀,讀出作者對風箏的感情。
(4)這句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因為我們發現,它還領起了下文。接下來的課文很自然地就記敘了作者他們做風箏和放風箏的情景,你能試著給課文分成幾部分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期了《風箏》,知道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齊讀第一節。
二、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們做完風箏后的心情。對于“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匯報。
學生在說用什么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查字典,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3)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a、我們精心的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b、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讓學生入情入境)
(5)多種方式讀全段。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a、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b、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托”“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三、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三課時
一、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后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采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么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么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為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么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并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風箏》 篇9
教學設計 (新課標)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次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e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曠我,,J瞳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e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
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r教師小結]
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發展。
《風箏》 篇10
一、本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
本節課上得成功的關鍵在于: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系,講臺并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里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于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里,就嚷著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系,因為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二、本課中學生好的思維方法。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于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后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么理解?說真的,我認為把魯迅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初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后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斗,不能退縮!”另一位同學接著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相照應。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三、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對一節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找準癥結所在,以便于彌補不足。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上臺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后,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臺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續地說完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后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并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的空間,要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風箏》 篇11
一、聽寫詞語
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抖動、尋找、磨坊、繼續、充滿、農村、停歇、濰坊、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翩翩起舞
二、多音字
磨mó( ) mò( ) 坊fáng( ) fāng( )
三、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精心—— 希望—— 依然—— 倏地——
四、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垂頭喪氣—— 繼續——
五、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說一句話
垂頭喪氣:
憧憬:
大驚失色:
六、“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我從我句話中了解到小作者的心情是——————————,我還能在課文中找出其它描寫心情的句子————————————————————
七、寫出描寫心情的四字詞五個。
《風箏》 篇12
魯 迅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批判性。
2.探討疑難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3.感悟親情,了解科學的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批判性。
2.難點:感悟親情,了解科學的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課文提示】
1.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等。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藥》等。
2.本文選自《野草》。
【正音正字】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訣jué 漾yàng 嫌惡xiánwù 蟹xiè 詣yì 墮duò
【詞語積累】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本文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文章寫“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不許弟弟放風箏,一天弟弟偷偷躲著做風箏而被“我”發現,“我”粗暴地將弟弟做的風箏踏毀了。多年后,“我”認識到這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想補救,可是一直沒有實現。
3.為什么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因為風箏記錄了“我”和弟弟童年時代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
4.當年“我”為什么不許弟弟放風箏,甚至踏毀弟弟做的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所以作為兄長的“我”有責任管教樂此不疲的弟弟,甚至將弟弟偷偷做的風箏“折斷”、“踏扁”。
5.為什么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因為玩耍是兒童的天性,而“我”不許弟弟放風箏,甚至粗暴地毀滅弟弟做的風箏,這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弟弟身上,剝奪了弟弟精神上的快樂,毀滅了弟弟的天性。
【課文分析】
文章寫“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而將弟弟偷偷做的風箏踏毀,多年后認識到這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可是已經無法補救,作者以此批判了封建禮教對兒童天性的虐殺。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進一步了解魯迅的生平和作品。
3.根據自己的情況,至少選做六個“思維訓練”題。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語。
①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但”字,表示轉折,說明新的生命在發展著,它們并不因為有一種壓抑的氣候而停止成長,它們的生長和出現必定帶來春天和希望。
②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苦心孤詣”指費盡心思鉆研。這里是指弟弟煞費苦心地選擇“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一個人躲在里面全神貫注地做風箏。
③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
“懲罰”原本是指“我”毀壞風箏來懲罰弟弟。可是這個“懲罰”長期以來讓“我”感到內疚和追悔,變成了對“我的懲罰”。
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當“我”明白游戲和玩具對兒童的重要性后,覺得當初毀掉弟弟的風箏是一種“精神的虐殺”,因此自責、愧疚、懊悔,心情非常沉重。而這種沉重的心情始終無法排解,只得“墮著,墮著”,一直承受著煎熬。
⑤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
“這一節”指“我”折踏弟弟的風箏。
“胡涂”指不懂“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的道理。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①“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具體是指什么?
這句話具體是指“地上還有積雪的北京的冬季”。
②“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已逝的故鄉的美好生活充滿懷戀的情感。
③句中的“春天”有什么特殊含義?
這里的“春天”,是小時侯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
④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這句話承上啟下,它總結了現實的天氣,而春天的跡象又引出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3.簡要分析童年“小兄弟”的形象。
童年的“小兄弟”是一個具有一般兒童的天性,天真活潑,但是又瘦弱多病,膽小怕事,受壓抑、受委屈的形象。
4.“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這一句用了比喻修辭手法。 其作用是:使“我”沉重的心情具體形象。
5.“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指的是什么?這樣表述有什么作用?
這是指臉上的皺紋。 作用是:表明生活的艱辛。
6. 為什么最終“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本想得到弟弟的寬恕,可是弟弟卻忘了此事,因此“我”的心情不能寬松,依然沉重。
弟弟沒有因為“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我”為弟弟的愚昧麻木而心情沉重。
“精神的虐殺”可能還會重演,“我”為虐殺和被虐殺的現實無能為力而心情沉重。
7.如何理解“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意識到當初錯誤地扼殺了弟弟的天性,但是弟弟本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仍有許多兒童的天性會被無情地扼殺,或許也會有人意識到天真的可貴。對此雖然沒有把握,但是有些許希望,如同故鄉春天肅殺的氣候雖然悲哀,總還帶來一些希望。
8. 結合自己的經歷,解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的含義。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故鄉》,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風箏》 篇13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積累好詞佳句。
5、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6、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難點:,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第一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并齊讀課題。
(二)、提出學習目標
(1)識記生詞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練習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對課文中的生字、難讀的詞、句重點練習,多讀幾遍,讀通為止。
(3)感知文意: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4)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1、我會讀、會記這些字。
依、歇、喪、磨、坊
2、我會讀、會寫生字新詞。
依然、憧憬、精心、希望、飛舞、拼命、奔跑、抖動、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
我會用“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詞造句。
3、我會流利讀課文。
4、我知道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知識拓展延伸
1、復習生字詞,練讀課文。
2、把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講給同學聽,請他們提提意見。
四、作業
1、收集有關風箏的文章和故事。
2、學文章的寫法仿寫一篇作文或用詩歌簡要概括文章。
第二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1、復習導入,講述大意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風箏》,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2、提出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2)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
(3)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
我會有感情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表達課文。
(二)走進文本,感悟內容展示
1、我會讀
生: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生: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生: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
2、我會悟
生: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我體會到孩子心情興奮、激動、自豪。
生;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體會到他們像一群快樂的小鳥。
生: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
…………
(三)創作性展示
1、展示個性談感受。
2、收集有關風箏的文章和故事。
3、學文章的寫法仿寫一篇作文或用詩歌簡要概括文章。
三、激發知識沖突
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
四、知識拓展延伸
1、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2、簡介古代風箏的五個名稱:紙鳶、風鳶、風鷂、鷂子、紙鷂
教學反思: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于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1) 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采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2)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3) 由字面入手、聯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么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么?”學生答“蝴蝶在花園里飛舞”、“花瓣里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么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4) 解字再解詞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風箏》 篇14
魯迅
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本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吧。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研討與練習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么?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
3“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二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三下面幾段文字,也是回憶兒時放風箏的。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滿天的風箏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著。我的頭上,是傍晚六時的天空。天空中,這里也是風箏,那里也是風箏。
我從沒見過這樣多的風箏,在這樣的一個天空中飄蕩著。
兒時,如同隔世般遙遠的兒時,我自己也放過風箏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時候,我手里只緊抓住那捆纏在香煙罐上的絲線。我瞇著雙眼,仰面凝視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個風箏。當然,也東看看西看看別人的風箏,如果天空中還有別人的風箏的話。記憶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別人的風箏的;因為放風箏,似乎也有固定的季節。季節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會紛紛放起風箏來。至于放的地點,或者是廣場上,或者是馬路上,或者是屋頂上。廣場不是到處都有的,從我家到廣場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們有時也懶得去。馬路上可以放風箏,確是一點也不假。那時的馬路和今天的馬路比起來,可差得遠了。那時的馬路,任何時候都是只有幾輛車,至于橫街,車子的數目更少得可憐;所以孩子們在設法叫風箏起飛時,可以手里拉著一根線,在大街上跑;而且頻頻回顧,看看背后的風箏,是不是已經順風飛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馬路上放風箏,這倒不是因為我們兄弟兩個人缺少冒險精神,而是因為怕父親知道了會罵會打。父親管我們,管得很嚴。但我們也有很理想的放風箏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家的屋頂上。我們家的三樓,開了一個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撐,把天窗打開,我們立刻就可以爬到屋頂上去。屋頂上,有一個狹長的小陽臺,我們就在陽臺上放風箏。屋頂上的風很大,風箏拿在手里,只要抖幾抖,就會搖頭擺腦地飛起來了。這時候,二哥就喊:“放線!放線!快!……”于是我就馬上用右手,把纏在香煙罐上的線拉出來。但是風大的時候,笨手笨腳,還是來不及拉出線來,二哥不耐煩了,會從我手里把香煙罐搶了過去,一手緊抓罐的一端,讓另一端對著風箏飛升的方向,于是一剎那間,罐上的線,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飛了出去。定睛看時,風箏已經飛到離我們很多丈遠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線,忽然都不見了。我還記得,我們當時放的風箏,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會念書,但是有糊風箏的手藝。他糊的都是蝴蝶風箏,比一般的風箏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綠綠的顏色。當這樣一個美麗特殊的風箏升到天空中時,二哥有一份滿足,也有一份驕傲。
讀一讀,寫一寫
箏 禿 蟹 蕾 墮 丫杈 寂寞 憔悴 肅殺 訣別 蕩漾
嫌惡 笑柄 可鄙 什物 驚惶 瑟縮 傲然 虐殺 寬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春衣稱體近清明,
風急鷂鞭處處鳴。
忽聽兒童齊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箏。
(清朝·楊韞華《山塘棹歌》)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朝·高鼎《風箏》)
《風箏》 篇15
黑龍江 趙文玉 寧鐵霞 青島 宋曉渝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O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
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
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次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
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
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e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
處境?
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
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
1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曠我,,J瞳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
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e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
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
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
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
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
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r教師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
深刻。
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
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
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
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
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
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
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
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
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
得到發展。
《風箏》 篇16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學生
教師
第一課時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